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实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6508

【导言】此例“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1

关键词:生态意识;大学生;培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5-0121-02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并不是那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最先抵达现代性的限度,而是中华民族最先抵达了现代性的限度,这个限度主要是两点:一是现代文化的社会生活的限度。主要表现为中国所面临的精神和道德方面的巨大挑战;二是现代性的自然限度。主要表现为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正因为自然限度的存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引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实现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应该说,“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1]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正因如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充分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

二、大学生应当率先养成生态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效果,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有相应的思想意识作为指导,因为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如果没有强烈而深刻的生态意识,人们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最多只能形成暂时的自发的行为,而不能养成持久的自觉的活动。可见,生态意识的培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前提条件。

中国人口众多,各类人口群体差异巨大。因此,全面铺开、一步到位的方法和实践在当代中国是行不通的,生态意识的培育应当是一个在各类人群中逐步展开的过程。相比较整个社会,高校是社会人才的聚集地,如果大学生都不能主动树立生态意识,那么要在全民中培育生态意识只能是空谈。生态意识只有在大学生中率先得到普及,才能最终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掌握和运用。因此,作为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当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精英群体真正培养起了生态意识,进而尽心尽责地在生产生活中为生态文明建设奉献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持续前行。

三、培育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实路径

生态文明在人民生活中至关重要,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当从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出发,以批判和建构为方法论指引,努力在养成生态危机意识、绿色生活意识、生产批判意识、创新驱动意识等方面下功夫。

(一)培育生态危机意识

如果对现实的生态问题没有危机感,自然不会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只有具备强烈的生态危机意识,才可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所作为。当前,我国存在着诸多生态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森林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众多的污染问题,其中,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尤为严重。中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中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规定的标准。中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中国规定的二级标准;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中国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在水污染方面,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三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中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五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这些生态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对美丽的地球产生巨大的破坏。因此,大学生一定要有紧迫感,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到当下生态环境恶化的严重性,主动积极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二)培育绿色生活意识

在现实生活当中,认识到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是非常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培育绿色生活意识,实现人和环境的协调一致。虽然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倡导绿色生活理念,但是从目前来看,人们还是极度缺乏这种意识的。就拿最基本的垃圾分类来说,发达国家对于垃圾分类有详细的规定,人们在生活中也基本能按照规定处理生活垃圾。但是在我们国家,不要谈普通大众,甚至连许多大学生都无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这使得垃圾箱上的分类标识几乎成为摆设。更有甚者,大学校园里随地随处乱抛垃圾的现象也时常可见,致使垃圾入箱难以实现,这样何谈生态,何谈文明?究其原因,绿色生活意识缺失是主导因素。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应当“通过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环境道德素质,帮助大学生塑造生态人格,鼓励他们多参与环境行为实践活动,日益规范他们在自然环境中的实践活动,促进其他群体的环境道德以及全社会的环境道德风貌发生转变,最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

(三)培育生产批判意识

生产方式的批判意识对于促进经济健康、持久、有序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是生产和生活的结合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生产的主力军,那么在生产领域如何培育生态意识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学生首先要具有批判意识。具体而言,我们要对以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加以批判。但是,批判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应当通过批判来建构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协调一致。粗放型经济是我国以往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方式在生产要素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不断增加生产要素量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但问题是大量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使得生产消耗高,成本高,同时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低下。相较而言,新兴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这能够降低生产消耗和成本,产品质量也能够不断提高,进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现如今,国家正在积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如此改变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培育创新驱动意识

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科技创新是强有力的驱动力。为了实现人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学生应当培育创新驱动意识,以科学技术作为推进生产力的第一动力,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改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以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以来,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必须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3]与此相应,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多项生态项目来改善环境问题。例如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对水污染指标进行勘察,投资污水处理项目等。实现中央及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有人才和技术的双重保证,人才和技术从何而来?大学恰好能够提供创新驱动所需要的人才和技术资源。众所周知,大学是社会的学术组织与人才培养的基地,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其培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走向社会,将极大程度上增加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的砝码。作为大学生,心中要存有以科学知识服务社会发展的强烈意识,明确意识到大学生不仅是科学技术的学习者,而且有责任也有能力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最终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献一份力。

四、结语

经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简单等同于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的恶化甚至会导致社会的退化。环境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没有良好生态环境,就没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没有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就没有全面小康与现代化的实现。可以说,生态建设已然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也必须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唯有如此,蓝天、绿水、青山和新鲜的空气才不会是一种奢望,我们的生命活动才能更加完满,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4篇生态文明建设范文,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生态文明建设2

渭源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地带,是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渭河和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具有明显的大陆季风气候,境内气候类型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有多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6大类。目前,县内森林生态系统总量较小,结构单一,人为干扰较大;草地生态系统脆弱,动植物种类稀少,结构单一,食物链过于简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湿地生态系统范围小,多为河流和水库鱼塘;农田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经济发展比较滞后,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优势产业开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产业化经营层次较低,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等问题;旅游资源虽丰富,但市场运作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生态系统,能量大,密度高,流量大,运转快,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总之要加快渭源县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支撑体系等五大方面进行建设。

1 生态保护与建设

北寨镇、大安乡等11个乡镇及会川、五竹、莲峰3个国有林场实施渭河源森林生态植被恢复工程,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云杉、落叶松、沙棘、柠条等为主的优势造林树种,在渭源县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森林植被恢复与治理,主要实施项目包括人工造林,封山育林,中幼林抚育等。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全县加大林草资源管护力度,进行开展封山禁牧草地、休牧,提倡发展舍饲养殖,进行森林火险综合防治和森林有害生物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林草资源的安全。在峡城乡、北寨镇、莲峰镇、上湾乡、麻家集镇等乡镇坡度大于25°的不宜耕作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2 生态农业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促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党参良种种苗繁育350 hm2,党参标准化种植

3 500 hm2,全膜马铃薯种植推广3 500 hm2,建设白条党参研发检测中心、党参种苗繁育温室和党参交易信息中心,实施渭源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建设检测实验室,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站、种子质量检测控制站,配套病圃试验田等。组建渭源县马铃薯信息网络服务中心,马铃薯研发中心等,更进一步提高了渭源县马铃薯知名度。积极推广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生态农业,积极推广日光节能大棚、塑料大棚、蔬菜标准园、蔬菜批发市场等,解决产运销的瓶颈障碍。

3 水土保持与水源地保护

认真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陕甘宁梯田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加大整村推进建设,进行坡改梯、土壤改良、开发补充耕地、同时配套田间及村组道路。新建河流堤防工程、拦砂坝,拦挡坝等;实施渭源县城镇道路及排水工程项目,新建道路排水工程,配套建设管网埋设,绿化、照明等附属设施;实施渭源县山洪灾害防御项目,给全县人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态生活环境。

4 生态文化旅游

渭源县突出生态化、园林化、人文化三大特色,倾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力争将以首阳山为核心的旅游景区打造成4A级景区,打响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了一批星级酒店、会务接待中心、生态园、“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区一处,内部建设3个2 000 m2的带餐饮、娱乐为一体的钢架玻璃日光温室,在园区内栽植各类果树和蔬菜等特色接待场所,切实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以“生态观光旅游、感悟渭河文化”为主题,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组建专门团队对渭河源文化、秦长城文化以及花儿、小曲等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开发整理,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潜力,充分展示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色,着力提升渭河源生态文化旅游知名度。

渭源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境内融汇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三大古代文化,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人文景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民间习俗丰富多彩。保护好传统文化资源,对生态建设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新建民俗博物馆、渭河源影视基地、美术馆、秦剧团,进行生态文化挖掘、整理。加强文物保护,对灞陵桥的维护、秦长城保护、禹王庙、庆坪二郎庙、八卦楼、首阳山陵园、陇右工委地下印刷所等的抢救维修。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非遗传承人进行补助、举办非遗传习班、扩大活动规模、发动学术机构和个人开展非遗研究、举办学术研讨会等,使渭源县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源远流传。

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渭源生态环境、文化建设走在省市前列,在生态文明理念的引领下,渭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全县森林面积将提升 %,达到 %;林草覆盖率将提升14 %,达到55 %。境内河流水质保持在I~II类水平,区域水环境质量全面达标,生态综合治理率超过82 %。通过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的综合整治,空气质量达标率达98 %以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进一步净化、绿化和美化,城乡环境质量同步得到改善。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和谐;可持续

一、前言

福建作为党的十以来国务院确定的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特别是位处福建省会城市的福州,更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这给美丽福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而位于福州新区核心地标的龙祥岛就是座天然的生态岛,其城镇化建设必须是基于生态文明的保护性开发。为此,本文主要结合龙祥岛的开发建设工作实践,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实现生态文明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参考。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文明保护开发举措

国家六部委联合制定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并强调了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抓手。以下主要从五个方面结合龙祥岛开发建设实例,探析推进生态文明型城镇化建设的举措建议:1.科学谋划,集约开发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全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陆续出现了一大批诸如生态新城、绿色新城、零碳城市等生态文明型新城镇,而龙祥岛开发定位为国际生态岛也同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根据龙祥岛控制性详规明确了其总用地规模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公顷,可开发用地的总建筑面积为公顷,总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从这些规划指标数据可以明显看出龙祥岛的开发将极大保护了原始农田和自然资源,合理划定了生态红线范围,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龙祥岛城镇化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基于控规指标的龙祥岛城市设计将着重强调在开发建设岛内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和商业项目开发引进中,对自然植被、水域、湿地、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以及在公建配套和城市空间开发中,将集约开发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资源贯穿城镇化建设始终,实现生态资源最大程度的保护和利用,产生1+1>2的聚核效应。2.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本特征和目的,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方向的文明形态。而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复合生态系统,应该切实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同步解决由此带来的资源、环境和社会安定稳定问题,探索和寻求一条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新型发展道路。龙祥岛是一座自然生态的江中洲岛,在螺洲大桥未通车前仅靠两岸的摆渡往来交通,岛内现有两个主要行政村,岛上主要以种植甘蔗等经济作物为产业依托,产业结构低下、公共配套设施薄弱、用地不经济、道路交通系统不完善,这些都需要在开发过程统筹考虑并解决。通过提升岛屿开发后的产业结构,积极创造岛内就业机会和岗位,安定稳定原住民思想情绪,解决其后顾之忧的同时,改善和提高岛内原住民的生活品质和经济收入,实现在龙祥岛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同步发展。3.因地制宜,生态环保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充分重视并科学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解决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的问题,因地制宜,促进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协调。龙祥岛曾被广大市民和海峡都市报等媒体评为“最拉风城市湿地”,其得天独厚的水域和湿地资源自螺洲大桥通车后吸引了无数的市民前来旅游休闲和观光观鸟,为此,在该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应用生态环保绿色低碳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严格控制岛内市政配套和基建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强度;根据区域功能分区定位和土地性质限制,既要完成应有的基建配套,又能有效改善和维护脆弱的城镇生态环境,应有效依托现有的自然农田、湿地、河道等生态资源,建设形成农业科技园、百花园、珍稀鸟类大观园等生态主题园,保护和适当扩大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观赏性和互动性,促使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投入成为龙祥岛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4.文化导入,凸显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除了其自身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做支撑外,还应基于所处的地域特性和人文特征建立生态文化体系,以此达到人文民俗与自然风貌的相互融合、和谐共生。龙祥岛作为福州江中湿地岛,以及其控规指标确定的低容积率低密度低限高的“三低”控制,应避免照搬照抄“千城一面”的问题,宜开发建设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群,使其掩映在自然植被中,与水天一色相得益彰。在此硬件基础上,导入闽越文化、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等软性配套,积极打造又一张城市新名片,构建民俗文化村、闽商会议中心、闽台文化交流中心、温泉度假村等功能分区,传播福州地域文化和民俗特色,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同时,利用大面积保护的原始生态湿地和耕地农田,积极倡导推广生态保护文化和知识,广泛引导岛上居民和上岛游客的绿色消费观,推动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5.产业升级,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型新城镇的开发要实现可持续循环发展,就必须注重原有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和促进生态文明伴生的经济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资源为代价,而应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推动城镇一体化生态文明进程。如前所述,龙祥岛原有交通闭塞,岛上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种养殖作为经济来源,现借交通改善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就应转变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出台相关措施和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如重点发展现代化农业种植示范、培训教育、会展演艺、养老养生、水上运动、旅游度假等方向的现代服务业,拓宽岛上原住民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实现经济发展同生态文明齐头并进。

三、总结

当前,在全力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的进程中,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地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坚持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相融相生,终将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缪细英,廖福霖,祁新华。生态文明视野下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27.

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范文4

邱有永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开发 课程资源 学校特色 生态文明教育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应用于教与学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文本资源、信息技术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环境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等等。《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开发和利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的永续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携手保持水土、共建美丽家园”生态文明教育,在数学课程的各大领域中,我们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文明意识。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一)》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寓教于乐。例如,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

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合( )平方米;

2、2012-2016年,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合( )公顷。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树立生态支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又如,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二)》一课。在练习环节,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描述,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2)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3)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4)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 )偏( )( )度方向上,距离是( )米。

让学生通过练习,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浑然天成,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受到巨大鼓舞。

又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我校五(1)中队种了28棵树,五(2)中队种了26棵树,五(3)中队种了25棵树.五(4)中队种了33棵树,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在设计校园时,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3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