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7880

【导言】此例“我的大学成长经历【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第一篇】

一、科研实践促进高校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从广义而言,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专业理念的与时俱进、专业知识的持续更新、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从狭义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指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成长。本文取狭义的教师专业成长为探讨的对象,则专业成长的内容具体包括: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不断深化,相关的教育教学的科学理论知识了然于胸,教学实践所需的实用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多所涉猎。

对高校历史教师的来说,也必须从这些方面着手,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而这些都离不开科研活动的开展。

1、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知识水平

“科学研究原本就是高等教育的孪生姐妹”。[1]高校青年历史教师入职后,将经历一个个寒来暑往,迎来又送走一届届莘莘学子,成为中年教师、老年教师,时光荏苒,如水流逝,年龄的增长理当相应地伴随学识水平的提高,这显然不可能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自然实现,而只能是长期坚持科学研究的结晶。

教师工作具有重复性的特点,比如有的高校历史教师长期教某一门或某几门课程,如果因此就年年重复过去的教案,不去补充新的内容,不去调整授课的思路,不去追踪学术前沿的研究动态,不去触及学界对某一历史问题的新观点,这样的教师,其思想是停滞不前的,其专业成长更是无从谈起的。

有人认为,历史是关于过去的学问,但这并不等于可以说历史学科是陈旧僵化的,历史学界和其他自然、人文学科学术圈一样,充满了永无止境的对真理的追求,既有对既得结论的再探讨,也有对未知领域的新探索,还有对新的研究方法的大胆尝试,因此,任何一个高校青年历史教师,即使是最顶尖高等学府的最优秀毕业生,也不可能在毕业的时候,声称自己已经掌握了今后几十年教学生涯所需要的历史知识,他必须与整个历史学界同呼吸,共命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除了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之困外,一个高校历史教师,应终生亲自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去,因为只有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学内容,当教师讲授经过自己研究实践的教学内容,必能更简洁、更透彻,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教师工作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离不开师生互动。我们常说“教学相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只有教师“教”的被学生“学”到,“教学相长”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一个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并不一定就是一位受欢迎的好教师,除非他有意识地关注自己在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的专业成长,这包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他需要通过这些学习来修正自己的教育理念,提升自己感知学生内在需求的能力,提高自己课程设计的水平,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艺术。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在具备学科专业知识专长的同时,以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高校历史教师同样如此。

教育教学的理论如何习得?每一个教师在登上讲台之前,都必定接受过这一方面的训练,但时代在发展,一个教师可能会站在讲台几十年,对于那些希望加快专业成长的教师来说,当然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因此,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开展这一方面的科研活动。因此,对于高校历史教师来说,除了要进行历史学专业知识的科研,还应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两方面都应重视,不可偏废。

具体来说,高校历史教师应关注并追随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课程论等学术领域的最新潮流,参与到这些学科的研讨中去,主动撰写教育教学的科研论文,积极承担各级各类教育科研项目,寻找、探索最适合自己开展历史教学所需的相关理论,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校正自己的研究,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

除了历史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类理论知识,高校教师还需紧跟时代,掌握先进的实践性知识。

例如,当今的世界,互联网科技的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谁能够站在浪潮之巅,谁就是当之无愧的王者,网络时代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历史教师也应该适应这样的历史潮流,主动学习对教学有积极影响的互联网知识,努力钻研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教学服务。这种“虚拟化学习”的互联网教学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差异,也存在可以沟通的契合点,高校历史教师若能主动开展这一方面的科研工作,则可以为自己、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学科专业资源,开阔师生双方的学术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提高学术创新能力。

同时,高校历史教师的主要研究范围是历史学,但不等于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范畴。中国人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就包含了这一含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仅仅具备文史哲的知识储备还是不够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一个好的历史学者应该是一位杂家,即使不能做到“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但至少应有主动钻研多方面学问的意识。一旦具备了这种心态,并将之付诸实践后,高校历史教师们将会欣喜地发现,知识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树立了积极的做学问的态度、摸索出了正确的做学问的方法,获得了超出狭义历史学范围的知识储备的高校历史教师,也就随之自然而然地加快了专业成长的步伐。

二、高校历史教师应把握的科研路径分析

既然科研有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我们在实践中该如何着手,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1、高校历史教师的科研活动必须立足于教师这一特定身份

教师服务的对象首先是学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今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已经超出了这一范畴,社会呼唤着有创造力的教师。[2]高校历史教师开展创造性的科研活动,其直接受益者必定是接受其教育的学生,一个视野开阔、学养深厚、科研不辍的教师,所能带给学生的思想启迪与方法指导必定远远超过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平庸者。因而,为了体现教师身份,高校教师的科研应兼顾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两方面。学科研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教育研究则是为了找到更好地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方法,二者目标是一致的。当然,二者又有主次之分,学科研究譬如树木的主干,教育研究是树木的枝叶,二者兼修的高校历史教师方可成长为根深、枝繁、叶茂的栋梁之才。倘若不能很好地划分两种研究的比例,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若只关注学科研究,可能会导致缺乏将满腹才华说与学生的能力;若在教育研究上投入的精力超过学科研究太多,则可能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端。

同时,高校历史教师的科研活动,还可以将学生吸纳进来,师生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收益,教师也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这一职业的特定任务。

2、高校历史教师的科研活动还应该立足于高校这一特定平台

与高校所承担的教育任务与目标相应,高校教师科研活动起点、研究水平相对较高,目标也相对可以定高一点,这可以概括为“三高”特点。

所谓起点高,是指高校历史教师通常接受过更多的学历教育,尤其是近年来,高校历史教师基本都为博士毕业,有些还是博士后、海归博士,这种受教育经历决定了他们有扎实的学业积累,这就为其进入高校后从事科学研究,实现学术翱翔提供了一个较高的起飞点。

所谓研究水平高,是指这些青年高校历史教师多曾在重点大学长期深造,接触到较多的名师,见识了丰富的资源,感受过浓厚的学术氛围,一般具有较好的历史学素养,因而在研究方法的选取、研究资料的占用、研究创新性的突破方面,相对有较好的表现。

所谓研究目标高,是基于前两点之上,高校历史教师理当对自己有更高的定位,更严的要求。应该以寻找新材料、尝试新方法、提出新观点为己任,要争取做出在某些方面填补历史研究空白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从一名普通教师向一名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3、高校历史教师的科研活动还应该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

既然是历史教师的科研活动,必然应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规律。历史学归根结底是证据学,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必须有真凭实据,当然有时也会有推理、有假说,但必须逻辑严密,一环套一环,符合人类思维规律。

历史学科的研究,包括细节的考证与规律的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缺少前者的历史研究,显得大而无当;后者是前者的升华,缺少后者的历史研究,只能流于琐碎。完全重现真实的历史是难以做到的,但我们可以努力接近历史的真实,高校历史教师的科研工作,应从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将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的细节与规律。

4、高校历史教师的科研活动还应该服务于社会发展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3]历史研究,不应为了研究而研究,为了学问而学问,而应知古鉴今,古为今用。虽然我们常说校园是象牙塔,高校历史教师不可避免地身处于这象牙塔之中,但我们决不能画地为牢,将自己的视野仅仅局限于所谓的纯理论、纯学问,而是应该关注校园围墙外的世界,积极服务于当代社会各项建设。因为,历史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许多方面,既然我们研究的内容是上述各个方面已经发生了的史实,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注此刻我们身边的现实生活呢?要知道,现在,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多棱的社会生活,转瞬就会变成历史;而且,人类求知的目的是为人类造福,历史学家做学问也概莫能外,高校历史教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深入展开服务于现实的科学探索,与现实产生紧密的联系,又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

三、高校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反作用于科研实践

科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得到了专业成长的教师会更加重视科研,他们会有更强的科研自觉性。

1、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增强教师科研主动性

一般人会认为科研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但是,对于已经从科研实践中得到了专业成长的高校历史教师而言,在某种程度上,科研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主动要去参与的一项事业。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广大的青年教师来说,由被动科研变为主动科研,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但一旦青年教师突破了瓶颈,就会甘之如饴。

2、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教师选择科研方向

只有先发现问题,才谈得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伴随着高校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他们会发现更多值得研究的科研课题,有专业方面的、教育方面的及实践活动方面的,这都有助于拓宽自己的科研方向。在这些“广泛撒网”的科研尝试中,他们会逐渐凝聚自己的研究兴趣,聚焦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精耕细作”式的科学研究,取得有深度,并且对教学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成果。

3、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改进教师科研方法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项文明进步都是千百次探索与失败后的收获。一个不断成长的高校历史教师,势必在长期的科研尝试中体验过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失败的沮丧,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宝贵的经历,都是值得珍藏的财富。成功的经验或许在下一次的研究中还可以借鉴,失败的经历在下一次的研究中当引以为戒,长此以往,高校历史教师对新的研究中所需要采用的研究路径、研究方法就有了更敏锐的辨别能力,而正确的方法最终可以给科学研究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师专业成长有助于达成教师科研目标

俗话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我们将高校历史教师科研目标的达成比作彩虹,它必将属于一路栉风沐雨走来,不断成长的人。人是具有惰性的,没有压力往往也就没有了动力,倘若一个高校历史教师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没有要求,我们可以想象他也不会在科研工作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自然也就不会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反之,一个追求专业成长的人,为了实现专业成长,必然重视科学研究,并为之持之以恒地努力,最终,收获了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自然实现了科研的目标。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第二篇】

关键词:个人经历;价值观;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47-03

“教师教育”是有关教师的培养和培训的教育。无论是职前的培养,还是职后的培训,教师教育应该是涵盖了职前、职后教育在内的一体化教育。这意味着职前的师范教育不过是为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专业成长基础,师范院校输送的毕业生还需要经过教育实践的磨炼与职后继续教育才能趋于成熟。立足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不少研究者探讨了教师成长需要经历的一系列发展阶段,产生了异彩纷呈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无疑,各发展阶段论均能完整地看待教师的发展历程,将职前师资培养与在职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视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突显了教师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专业发展水平、需求、心态、信念等。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和超越的发展过程,是作为未来教师、且带有自身经历的个人经过一定年限的师范教育训练及长期在职进修而不断获得教师角色的过程,是其与教师角色有关的一系列认知、情感及行为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与各种社会化动因不断互动的过程。显然,个人经历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息息相关。然而,“个人经历”作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因素,却并没有在教师教育中被深究。本文拟从纵向的角度对教师个人经历进行全面考察和研究,探讨个人经历在教师教育中的价值。

一、何谓个人经历

经历从两个层面影响个人生活,就表面而言,经历的影响很少能被察觉,因为人们常常对它熟视元睹。但就深层的意义而言,经历又是影响人生的核心力量,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个人生活产生深层影响。本文所指的个人经历,就是这种能给个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经历。

教师个人经历,是指教师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中发生的,对教师职业选择以及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的经历,包括教师职前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经历和职后作为教师的实践经验、遭遇的关键事件、遇到的重要他人。其中,任何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重要他人的影响,如家长、同伴、教师、历史上的英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等。教师在幼年、学生时代和任教初期同样会受到重要他人的影响。教师个人经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建构性和再诠释性的特征。奥地利著名教育学家Goodson(2001)认为,教师的行动与个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教师过去所发生的生活内容,会慢慢发展成为足以支配教师日后思考与行动的“影响史”,对教师后续的经验选择与重组有着无所不在的影响。由于经历是教师个人职业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感悟,它是真实的、具有情境性的,因而个人经历是教师在教育生活中认识自我和把握自我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建构自己对教育理解的一扇窗户。

从教师教育的历程来看,教师职前的经历,很可能就是他职业定向的决定因素;教师个人的职业生活经历则会影响和形成其教学观点和教学行为;教师的校外生活、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可能对他的教师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将教师专业发展放到他真实的个人历史中去看待。康纳利与克兰迪宁曾提醒我们,当在实践的视野中看教师的时候,教师就是整体的人,不能割断其历史与未来,也不能把教师肢解为知识的、情感的、技能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人”的发展,就要尊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主体性,承认教师有其个人历史及其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作为学习者的受教育经历

职前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每一个教师都有或长或短的受教育经历。当学生的时候,感受到教师如何用他们的知识、言谈举止、思想观念和人格操守来诠释教师角色。在普及义务教育法定化和受教育年限不断后延的情况下,人们“被教”的经验被大大地延长和扩展了。一旦成为教师,这些“被教”的经验都可能转化为教的观念和行为。如,“哈里斯在对150名准备做教师的大学生调查后发现,有120名能够对自己难忘的教师作出生动的描述,31名提及的是幼儿园至5年级的教师,55名提及的是中学的教师,14名谈到的是大学教授。尽管这些教师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有所不同,但都毫无例外地成为他们今后做教师的典范”。也就是说,过去的受教育经历可以和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很可能来源于自己作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实际上就是当代内隐知识理论所揭示的内隐学习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本身来说,既可能起到积极影响,也可能起到消极作用。它们可能会激发教师从教信念,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也可能会使教师在从教时不自觉地落人传统的教育模式之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基于受教育阶段的“被教”经验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有必要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有意识地通过回溯学习者受教育的经历和事件,激活其所学的教育理论,建构并形成其对教育的科学理解,发挥教育经验对个体人生成长的促进作用。,

三、作为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经历

(一)新任教师的个人经历

新任教师得自早年受教经验的印象,大多与职前接受的教育理论和主张不甚一致,同时,与现实的学校和课堂生活,也有极大的落差。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教师在其专业成长初期,往往选择学生时代的教师或同事作为职业的参照标准,这些人就是他如何为师的关键人物,他的教学活动最初可能就是从模仿这些关键人物的某些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开始的。与此同时,新任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到个人过去生活史的强烈影响,致使他们在职业生活中时常会出现矛盾:一方面,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时,他们会顺应教育改革的主流意识,作出符合“社会期望”的选择;另一方面,他们在面对教学实际问题时,却不自觉地落入传统的教育行为模式之中。真正促使新任教师领悟教师角色,并全面感受教师角色期待与教师角色冲突,进而琢磨和修正教师角色行为,通常是发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遭遇”困境的时候。此时,发生在个人经历中的“关键事件”会促使新任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引发其对自己工作态度、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反思。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和教学材料、教学技能相比,最难转变的是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价值观之所以难以改变,最为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受限于原有的理解和解释的思维框架,难以突破习惯化的因果解释链条,从而局限了教师的专业视野。因此,个人经历能够激发新任教师自我发展意识,进而体现个人经历对新任教师具有非常直接的塑造作

用,而且这种作用常常较为深远。

(二)个人经历与教师的继续教育

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继续教育不再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而是以改进中小学教育实践为主要目标,切实发展教师的思维和教育能力。因此,在教师培训中要切实考虑到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研究实践等活动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其参与学习的基础。教师之间在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好等方面的差异很大,教师作为个体的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总是有别于他人,故教师经验呈现多样化和个别化的特征。因此,在教师培训中,一方面,我们应该尊重教师的经验。尊重教师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体价值。这是因为成人经验和经历是其自我身份的源泉,当成人学习时,若发现其经验受到贬低,他们会感觉到,被贬低的不仅仅是其经验,还有他们的人格,因而会带有抵触情绪,反感这种学习。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充分挖掘所有参训教师在职业生涯成长中所积累的个体化的经验。不同经历和背景的教师在自己不同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了各自对不同问题的看法,这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丰富的个体化经验除了可以为其个人在学习中充分运用,还可让所有参与培训的教师在学习中分享和共享,为学习群体提供可资运用的学习资源。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教师培训作为成人的学习是基于其个性化经验基础上的学习,但这种学习不会为学习而学习,他们参加学习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任务性,是为了更好地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扮演好社会角色,获取急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更快地提升教学境界,获得一种更满意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他们的学习中,常常追求的不是以获得系统的、一般的知识为主,而是根据自己生活以及职业发展的变化,来调适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那些与其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职业发展和个体提升有关的内容,追求学习内容的实效性、应急性和针对性,而不是学术性、系统性和理论性。他们希望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来开展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师培训中,至少应该从三个方面激发教师自觉反思个人经历,经由反思的途径使教师“日用而不知”的教学常识显性化,促使教师对其教学经验与理念加以检讨、修正或应用。

首先,反思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策略与理念。追忆“最常用的是何种教学方法、如何使用及合理程度、选择教学方法的理念何在”等等,通过对常用教学方法的追溯,揭示其背后的理念、缘由及对教育教学实际的影响因素。其次,反省个人生活经历对目前专业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个人生活经历包括具有重大影响的关键事件、重要他人、特殊环境和个人爱好等,重点分析“现在的行为与想法是如何形成的、过去的生活与经历对现在的专业行为有何影响?”对生活经历的不断反省,有助于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再次,特定事件的描述与反思。每位教师都会有一些难忘的事件、难堪的经历、难以释怀的专业困惑,个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同事的评价、专家的分析,都是教师获取知识的丰富资源。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第三篇】

欢迎大家来到,本文为大家带来银行面试如何自我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范文参考:

我叫张峰,江苏省徐州人,毕业于xx大学金融学专业。除了简历上您看到的内容,我愿意特别说一下我来贵银行应聘这份职位的原因:

首先,我最大的特点是有比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在与人合作工作中,我会非常认真的聆听和分析别人的意见,也不会没有原则的轻易放弃自己的意见。

其次,我觉得自己有较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冷静分析事情所处的状态,和各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并努力做到最好承担自己的责任。正是基于对自己这方面的自信,使我有勇气来应聘贵银行这一职位。

另外,银行职员这个职业是神圣而伟大的,他要求我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情操。因此,在读书时,我就十分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广泛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学有专长,做到有专业和专长(历数自己的专长),还能会唱、会说、会讲。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我还注意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没有不良嗜好和行为。我想这些都是一名金融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素养。

假如,我通过了面试,成为众多银行职员队伍中的成员,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决不辜负银行工作者这一职业。

相关阅读:面对竞争压力的银行面试,笔试过后获得复试的通知,并不代表可以松一口气,相信你的面试自我介绍准备好了没?银行面试自我介绍怎么说?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

1、个人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上的优势有两种:一种是学习成绩上的优势,另一种是实际操作能力的优势。对于成绩好的应届生,在银行面试自我介绍时,可以在陈述中提到自己的在校成绩,用优异的在校成绩来证明自己专业知识上的优势。但提醒切忌说“自己天分高”之类的自视过高的话。

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应届生面试者,银行自我介绍范文应突出自己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实际运用,要强调自己热爱本专业的知识,并且强调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得到很多很实用的知识。

对于非应届考生来说,面试自我介绍就需要强调自身毕业后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在毕业后遇到了很专业很有水平的领导和同事,得到了他们的许多帮助,在工作中学到许多专业知识,自己在毕业后提高了很多。

2、个人性格

谈到面试者个性是否合适银行面试职位,从银行职员性格的共性上看,要几方面共同的要求:“谦虚谨慎、沉着冷静、胆大心细、敢于承担责任、团结而顾全大局、服从上级”考生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就要把这些要求融合在答题中。要有针对性地体现自己的性格无论从银行所需性格的共性还是个性上看,自己都是适合从事银行职业的人选,而且是可以长期从事银行职业的人选。

3、个人经历

这里的个人经历从时间段上来划分主要指两方面:学校经历和工作经历。

应届生的主要经历当然是指学校经历,那么在学校中的经历主要有工作经历、学习经历、获奖经历、勤工助学经历。

其中对于勤工助学经历,可以说很多人都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种经历很能体现考生的一种精神,一种毅力,那就是考生在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仍然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学业,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赞扬的经历,考生如能很好地体现自己这方面的经历,应该是可以获得不少的印象分。

对于非应届生,即在职人士来说,工作经历就要做为侧重点来陈述,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要侧重于团队合作的经历及自己组织协调方面的经历。总之,银行面试自我介绍一个大的原则就是考生不能让考官感觉是个人能力很强,但团队合作不行,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能力不突出。

我的大学成长经历【第四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个人生活史;教育观念;教育行为;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55-04

一、问题的提出

个人生活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它不仅制约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与转变,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行为的提升与改善。(庞丽娟,2005)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逐渐兴起,“个案研究”、“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教育研究领域。这为教师个人生活史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使其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总的来说,国外对教师个人生活史的研究较多、较深入。例如,奥地利著名教育家Goodson(1994)认为,教师的行动与个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教师经历的生活事件会慢慢发展成为支配其日后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因素”,无所不在地影响着其后续经验的选择与重组。〔1〕Measor(1985)的研究则探讨什么样的个人经历足以造成教师专业知识的质变和重组。他发现并非所有经验的发生都会促进教师知识的重构,只有重要事件才能刺激新的行为和认知的形成。〔2〕

国内对于教师个人生活史的研究仍较为缺乏,仅有的研究中大多为理论介绍。有学者简单地总结了已有研究,他们指出,研究者在研究个人生活史、个人经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大多采用深度访谈、个人传记等手段收集材料,寻找教师成长轨迹和其中重要影响因素。研究的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探究教师自己的学生经历对其后来教学观的影响;第二,探究教师的师范教育经历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第三,考察教师入职后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成长。〔3〕还有学者从个人生活史角度对“新手”教师的成长轨迹作了描述与分析。〔4〕但是这种类型的研究非常少,针对幼儿园教师个人生活史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此,本研究拟对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生活史进行深入研究。

本研究旨在丰富幼儿园教师个人生活史方面的研究,为个人生活史成为解读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视角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者希望幼儿园教师能充分意识到个人生活史对于自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坦然地面对当前生活中或教学中遭遇的困境,并勇敢地探索和追寻个人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用人类学的深描、工笔画般繁复详实的叙事方式,对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加以整理和重现,力求用科学的方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用实例证明幼儿园教师的个人生活史对教师专业成长中教育观念和行为转变的影响。

本研究共选择了来自浙江省湖州市四所幼儿园的10名教师作为访谈对象,共获得有效的访谈资料8份。访谈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访谈以时间为线索一一回顾教师各阶段的成长经历,并对其各个时期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加以剖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1.童年的家庭教育

在谈及这个阶段的经历时,8名教师中只有1名教师表示有影响:“我的家庭是一个非常正统的家庭,我们是军人家庭……我做事情追求认真,无论是大事小事生活中的事,我都很认真地做。这可能和我的家庭教育有关系,比较正统。”

其余7名教师在谈及此问题时,均表示没什么大的影响。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笔者的访谈对象大多成长于上世纪60、70年代的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的重视程度不及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因此她们在谈及家庭对自身的影响时,都没有特别的感触。

2.师范院校的经历

在笔者访谈的8名教师中,6名教师谈及师范院校的经历。但6名教师均对这段经历的影响持“否定”态度。

3.“新手”教师的经历

每位教师在谈及这个阶段的影响时都有一定的感慨。8名教师均表示“新手”教师的经历对她们以后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4.职后经历

8名教师中有1名是“新手”教师,其余7名都是老教师。她们对职后经历的影响都持肯定态度。她们认为,正是实践中的摸索形成了她们现有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5.生育孩子的经历

8名教师中除了2名尚未结婚生育外,其余教师均已有了自己的孩子。当问及“生育孩子的经历对您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影响大不大”时,8名教师都表示影响很大。

四、讨论

1.为什么师范阶段的经历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影响不大

师范院校被誉为培养教师的摇篮,然而在幼儿园教师的心目中,师范院校的学习经历对她们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并不大。

笔者认为,引起这样的结果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从课程设置上看,当前的师范教育往往只重视“教授知识”,传授给未来教师的也主要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缺少实践的锻炼。虽然在近年来的教学改革中,师范院校正日益加重课程中见习实习的比例,但事实上当前师范生见习实习的质量仍无法满足幼儿园教师工作的需求。许多幼师的学生在幼儿园见习或实习时仅仅是“做做下手”,即所谓“打杂”。这使得师范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师范院校中的所学所得并不能为将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支持。因此,幼儿园教师否定师范教育对自己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理想中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是为教师作准备,遗憾的是,笔者所访谈的教师中,竟没有一位认为师范教育坚定了她们的职业信仰,增强了她们的专业认同感。师范院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最起码的对职业理想和专业信仰的培养?事实上,很多幼儿园教师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后,当问到他们是否后悔从事这一工作时,仍坚定地回答:“后悔!”还有很多即将毕业的幼儿师范生仍把成为幼儿园教师看作是就业的需要、无奈的选择。

因此,笔者认为,师范阶段的经历对幼儿园教师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之小,除了师范院校在传授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在情感信念上也缺乏对学生的支持。

2.生育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有怎样的影响

生育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生育的过程让幼儿园教师的保育观念更加正确,保育行为更加到位。接受访谈的8名教师中,有7名提到生育对于教师保育观念和行为的影响。其中D民办园的冯老师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在还没当妈妈的时候,我教托班就比较难为情。比如说帮孩子提裤子、擦屁股……那时,自己还是个小姑娘,觉得这些事情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我当了妈妈以后觉得,对于孩子,应该说生活上的照顾是最主要的。孩子最感激你的,最需要的就是你有时候生活上能够照顾他一下。”

其次,生育让幼儿园教师学会换位思考,更容易与家长沟通。接受访谈的8名教师中,有6名教师谈到生育对家长工作方面的影响。B民办园的朱老师的观点具有代表性:“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和家长的沟通。年轻教师可能较难体会到家长的那种心情,但如果说你自己做了妈妈或者说做了家长以后,你就有双重的角色了,比较容易体会到家长的想法。以前单纯地从教师的角度去评判家长……有时候觉得他们好像小题大做。”

再次,生育让幼儿园教师更能理解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使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更加“人性化”。接受访谈的8名教师中,有5名教师提到生育对理解幼儿方面的影响。其中C公办园的施老师的经历颇具代表性:“班里孩子和我女儿正好处于同一个年龄段,有时候我在工作中会联想到女儿在家里的一些表现,所以我就会更理解一些小孩子的行为。”

此外,A公办园的周老师还用一个生动的例子告诉我们女儿的表现对她工作的启示。

案例:班里一个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贵重望远镜一不小心摔坏了。他坐在地上哭,哭得很伤心。周老师的处理方式是:让他哭上一阵子。她解释说,她的做法是受女儿行为的启发。让我们通过表2来了解周老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转变。

周老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她的女儿究竟给了她怎样的启发?

“女儿也是这样的,她也有需要发泄的时候。我家有好几个布娃娃,有一次我发现布娃娃破了,就感到很奇怪,于是我问女儿:‘我们家娃娃的衣服怎么会破掉的啊?’她说:‘妈妈,我生气的时候,就会去打这个娃娃。’我说:‘原来你是这样的啊?原来这个娃娃的衣服是被你打破的啊?’她说:‘是的。’之后我就觉得,其实每一个人都有发泄的时候,包括我自己。我们难过,也要发泄的。那么现在孩子最简单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哭。所以当他伤心想哭的时候,我觉得老师还是给他一点时间去哭,让他把情绪宣泄出来。因为孩子生气来得快,忘得也快。大人会往心里面去,但是孩子往往很容易就忘记了。”

由此可见,女儿的行为让周老师明白:幼儿难过时也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来宣泄情绪。这在周老师未做妈妈前是没有意识到的。

五、结论

个人生活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个“历史”的概念,必然涉及时间的阶段性。与教师专业成长有关的个人生活包括童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专业培训或师范院校的经历,选择教师职业的原因和历程,新教师的适应过程,教学中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逐渐成长为专家教师的历程以及婚姻、生育的影响等。这些阶段是每位教师必须经历的,也是教师逐渐成长的阶梯。

但是并不是每个阶段都会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比如婚姻在一些教师的生活史中是一个“成人仪式”,经历这个阶段后,她们的责任心强了,“自我中心”去除了。但是有些教师却认为婚姻对她并没有特殊的影响。其实每个阶段对于每位教师来说都是一段独特的历史。同样的阶段,每位教师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对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最有共性的阶段是生育的经历。生育对幼儿园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影响极大,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GOODSON I the teacher’s life and work 〔J〕.Teaching & Teacher Education,1994,10(1):29-37.

〔2〕MEASOR incidents in the classroom: Identities,choices and careers〔M〕.London:The Falmer Press,1985:68-7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