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62880

【导言】此例“采矿工程专业论文范例(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采矿工程论文1

1.1人才培养目标

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采矿工程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为特色,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材内容,改革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觉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创新性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于我国现代采矿技术发展的人才,为我国矿业类高校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1.2改革的必要性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是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采矿工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对我国人才培养事业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采矿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矿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求和具有国际适应性的人才,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教学理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无论是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社会的角度来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都是必要的。

1.3改革的可行性

矿业工程系经过近5年的建设,通过引进高层次师资力量,培养年轻教师,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已经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采矿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他们承担了大量部级基础研究课题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并多次获得国家和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较高,在目前和未来的教学中,-山草香§ 力求扩大专业知识面,为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经过百年建设和发展,已成为211建设和985建设的重点大学,多年来一直在招生资源方面稳步发展,生源充足。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龙头专业,发展态势良好。因此,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较好的基础和可行性。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

2.1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我们正是从这两方面着手强化采矿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

2.1.1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创新实验教学

实验室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资源,要强化实践教学,首先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内实验教学资源。我们采取了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的方式,让学生们自己走进实验室,学习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实验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开展实验的兴趣;另外,我们还为学生配备了专业的实验指导教师,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和鼓励,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动手进行有关创新思想的实验。在这样的创新实验环境中,学生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的奖励。

2.1.2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保障校外实习效果

采矿工程专业校外实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对现场生产或多或少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产单位一般不愿意接待学生实习;另一方面,不是任何一座矿井都能适合进行校外实习,学生校外实习的矿井必需具备必要的规范要求,才能满足校外实习的需要。建设一些设备和设施齐全、制度规范的实习基地是完成校外实习任务,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学校多年来一直努力与煤矿企业联合,建立专门为学生实习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建成了开滦、冀中、晋城等多个现场实习基地,满足了学生现场实践的需要。

2.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教学环节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原来作为本科生的选修科目,学生覆盖率约为20%~30%。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校专门就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针对性修订,增加了创新教学环节的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必修内容包括:科研导论课、科研选题训练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选修内容包括: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创新教学环节设置具有以下要求。

2.2.1科研创新训练全覆盖

所有在校本科生全部参加科研创新训练,完成必修内容和6学分的选修内容。必修内容的安排是:第2学期学习科研导论课,第3学期完成科研选题训练,第4~7学期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分为教育部、北京市和学校三个等级,由学生自由申请,择优安排。选修内容由学生选择参加研究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科技创新与发明等,在校期间必须完成6学分以上的选修内容。

2.2.2学院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

学生通过了解教师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来选择指导教师,学院在学生报名的基础上为本科生安排指导教师。专业老师的指导为本科生取得丰富的创新成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生们和获得各种奖励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2.3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是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的质量,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3.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毕业设计总体工作量大,经历的时间长,学生们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而在设计中难以主动地去认真做好设计,而是把设计当作一项任务被动地去完成,这样就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我们鼓励学生要把毕业设计当作自己一件心爱的作品去大胆创作,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作品的创作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3.2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我们非常注重教师在毕业设计中的指导作用,经常组织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一起学习和交流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找出各自在指导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教师的毕业设计指导水平,进而通过教师给学生的指导带来更多正面的影响。

2.3.3定期检查设计进度

由于毕业设计持续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设计进度方面的问题,因此进行设计进度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我们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进度要求,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进度检查,对于进度滞后的学生限期完成,并取消其申报优秀毕业设计的资格。

2.3.4严把毕业设计答辩关

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之后,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答辩是学生毕业设计成果的综合体现,答辩委员会严格按照毕业设计大纲的要求,严把毕业设计质量关,对于没有达到大纲要求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保证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特色

3.1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

由于实验室对本科生完全开放,使1、2年级的本科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充分的认识,使基础理论的学习扎实,并与后续的专业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使3、4年级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高实践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2强化实习教学环节

加强课堂上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并指派业务精湛的实习教师随学生到现场,保证实习环节的落实。在实习过程中,由生产一线人员带队深入现场,了解生产过程,同时由现场人员开设讲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创新教学环节全覆盖

所有的本科生都参加创新环节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通过安排本科生创新指导教师,使得学生的创新活动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4提高毕业设计与工程应用的结合程度

目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仍存在设计观念落后于工程实践的缺陷,通过此次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毕业设计与实践的整体结合水平。

4结语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满足本科教学需求的基础上,改革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使本科教育从书本教育上升到理论加实践的综合教育,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现代采矿技术和矿山生产实践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社会适应性,从而促进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高。

采矿工程论文2

1.采矿工程中的技术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的采矿技术大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及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采矿技术的落后,造成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提倡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必须高度重视采矿安全,提高采矿技术,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率。虽然,我国的采矿技术逐渐提高,且日臻成熟,但是采矿理论知识与开矿技术实际发展不相适应,发展较为缓慢。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需要不断加强理论创新,紧跟采矿技术的发展,为采矿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分布较为集中的西部山区,那里生态环境脆弱,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施工工程难度更大。

2.采矿工程中的安全问题

众所周知,采矿技术操作过程复杂,难度大,而且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技术。一般情况下,矿产资源都是深埋地下,需要地下钻探,尤其是在西部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对采矿技术要求更高。在这样的环境中开采矿产资源,需要注意瓦斯爆炸、矿井坍塌、火灾及透水事故等常见的安全问题,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率和人员伤亡。同时,采矿也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不能毫无节制地开采资源,而不重视矿工的生命安全。

3.采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建国初期,为了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积极开采矿产资源,大力发展重工业。但在开矿的过程中,采用比较粗放的开采方式,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还破坏了自然环境,三年自然灾害就是对人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惩罚。虽然,现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重视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但也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环境破坏,特别是在资源丰富,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更要重视环境保护。

二、采矿工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

采矿过程中的技术问题、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都使经济蒙受损失,不仅给矿工的人身安全带来威胁,也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解决采矿工程中的问题,从而保证矿工安全,煤矿高效生产。

1.提高采矿工程中的技术水平

目前,我国的采矿技术大大提高,但仍有进步的空间。为了实现矿产资源高效生产,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是加大对采矿人员的技术培训,努力培养一批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采矿技术人员;二是完善采矿工程的技术设施建设,使采矿技术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同时也要完善采矿地区的交通运输,减低运输成本,争取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2.提高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

采矿人员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应高度重视采矿工程中的施工安全,具体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加强采矿施工中的安全防范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是建立完善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严格遵循安全生产规定;三是提高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仔细检查安全隐患部分,做好安全应急预案,防患于未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采矿中的人员伤亡和事故发生率;另一方面,保证采矿过程顺利进行,做到安全高效生产,,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3.重视采矿工程中的环境保护

对于采矿工程中的环境破坏问题,应引起重视,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开采难度大的地区,保护环境更为重要。比如,在开采矿产资源后,做好土壤覆盖和填埋,然后种上植被,保护当地的土壤等环境,以免雨水冲刷,引发泥石流等灾难。矿产资源是重要资源,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其是非可再生资源,在采矿工程中也要节约资源。目前,虽然我国的采矿技术已大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技术、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问题都应重视,保证矿产高效生产和人员生命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3

Abstract: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2012 year cla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i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in talent orientation training mode,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ion design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of mining engineering, and taking advantag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university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Social demand + university-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talent orient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mode, "employment guidance platform + modu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operation mode, "virtual simulation + rotational stints" practice teaching mode, "professional interaction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graduation design management and guidance mode are established. The problems in talent demand orientation and consciousness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dynamic optimization,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operative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rai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are solved, and an effective path for mining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is worked out. After 4 years’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practice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have been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关键词: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ning engineering;applied talents;training mode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173-03

0 引言

人才培养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人才”两个问题。人才培养定位需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人才培养定位既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也是归宿。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采矿工程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所矿井生产实践的人才类型,是指能够熟练掌握矿井生产一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从事矿井生产一线的技术人才,其内涵是随着矿井生产实际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目前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解决“培养什么样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对所需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需求如何?是首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如何培养采矿工程应用型人才”?则需要考虑如何使人才培养精准定位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协同创新意识培养四个方面有机融合与贯通。

最后,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目前的“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如何培养出采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符合“留得住、用得上、能力强”的标准。

1 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以“精准定位、动态调整”为目标;遵循“服务面向”、“自身特色”、“办学层次”、“社会需求”的四原则理论;通过网络问卷调查、走访调研国内煤炭院校、省内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构建“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动态优化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要求。解决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方面滞后于煤炭产业结构升级的趋势,以及人才培养层次不清楚、特色不鲜明足的难题。

二是,利用“校-企”“校-校”教育资源,结合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优化课程体系既能彰显社会需求又契合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不同企业需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有区别的,“平台+模块”的知识结构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特点,“平台”的搭建是统一的,但“平台”下面的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适时调整,形成适合个性化发展的“订单式课程体系”。

三是, 依托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卓越人才培养的实施,以及“校-企”协同创新工程,创建“产、学、研”基地,进一步优化和充实“采矿教学仿真实验室”,通过“教学-实践”循环交互式培养,实现校内仿真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融合。构建 “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不仅破解了实验条件建设仅靠高校,学生实践按纲执行,学后只知操作不知其用的难题,同时破解了实习入井难的问题。目前与之配套的矿业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和模拟矿井建设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该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丰富“虚拟仿真+轮岗挂职”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

四是,为了适应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矿业类人才需求和我校矿业特色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发展,提出基于“专业交互+协同创新”的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纳入其中,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与学生设计团队,该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个体指导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并适时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搭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全局意识、协作意识的平台。通过专业之间的协同,增强学生的多专业交叉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与工程实际脱节、被动学习和设计目的不明确的弊端,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协同创新意识。

五是,通过“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运行模式,建立校-企联盟,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结合“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和意识形态的培养。通校企联盟,建立“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学校为学生毕业后的继续教学培训、学历提高提供跟踪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形态。以解决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处于一种“用得上留不住”的困境。

2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型图见图1。

3 采矿工程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效果

经过四年的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与探索,该模式解决了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人才需求定位与意识培养、课程体系动态优化、实践能力、毕业设计与协同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并在应用中取得了满意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实现了人才培养的精准定位和动态调整,确保招生和就业稳定。结合采矿工程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需求现状,以及我校自身的办学条件、优势和特色、服务面向,适时调整了招生计划,结合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大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煤炭行业低迷时期时期,我校采矿工程的就业率始终位于学校就业率前列。

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提高,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显著。建立了国家大学生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实习教学基地、校-校协同创新工程,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学生的专业认知感、意识形态显著提高。

三是,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明显提高。在校学生多人次参加省级、部级各项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全国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作品大赛61余项,获批大学生科研立项30项,学生发表科研论文6篇,获得专利5项。

四是,毕业设计改革成果显著,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构建“多学科渗透”、“多专业交互”、“校内外协同”的“团体毕业设计模式”,引入基于项目模式的多专业联合毕业设计运行模式,并增加三维虚拟矿山动画设计及实体模型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

4 结论

通过该培养模式,同时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2级学生为主体进行试验,取得良好的效果,为采矿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有效实施途径。全新培养模式依托所创建的“社会需求+校企协同”人才定位与意识形态培养模式、“就业导向+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与运行模式、“虚拟仿真+轮岗挂职”实践教学模式、“专业交互+协同创新”毕业设计管理与指导模式,同时学校实现了人才培养精准定位;基于校企联盟实施“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终身培养”的用人制度,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知感、团队意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企业发展意识形态。通过四年一体化培养研究,该培养模式正在进一步完善,准备在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13级开展新一轮培养升级。

参考文献:

[1]龚荒,陈文。国有煤炭企业科技人才结构分析与管理创新[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4(2).

[2]余琴。直面煤矿专业人才流失―――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J].现代职业安全,2005(2).

[3]彭腾,阚小良。论我国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紧缺[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4]耿广中,方君,李峰。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煤炭,2005(3).

[5]拾璐。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J].煤炭科技,2010(3)[6]李建兵。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现状及对策。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10).

[6]张国华,蒲文龙,徐锋,杨凤娟,唐国忠。黑龙江省煤炭行业紧缺人才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师,2015(02).

[7]张国华,康健,赵喜江,陈刚。黑龙江省煤矿定向专业人才稳定状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8]秦涛,康健,林井祥,.采矿工程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3(30).

采矿工程专业论文4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 采矿工程 毕业要求 达成度评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20-03

工程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2013年6月19日,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预备会员,标志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认证的“实质等效”性。其中,2015版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明确指出:“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应能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评价学生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估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培养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规定的毕业基本要求,对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机制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是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其他辅助教学过程来实现的。根据毕业基本要求,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环节。专业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按照制定的11条毕业要求内容进行评价。

(一)评价对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对象是制定的每一条毕业要求、各条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及各个指标点所对应的支撑课程,进而构成以支撑课程、指标点、毕业要求为主线的三重评价对象体系。

(二)评价原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以课程考核材料为主要评价依据,对各门课程(包括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在内的所有教学环节)达成毕业要求的情况进行定量评价。通过统计某项毕业要求指标点在不同课程中的相应试题的平均得分比例,并赋予本门课程贡献度权重,最终计算得出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

(三)评价依据。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依据材料为所有参评课程的所有考核材料,包括考试试卷、大小作业、实验报告、实习报告(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但是,专业认证评价小组在进行各课程达成度评价前,需对选取的评价依据材料进行合理性认定,符合要求的才可以用来评价。

(四)评价机构和评价人员。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专业认证程序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学院及教学系部都应该高度重视。首先,要成立专门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领导小组,小组组成人员包括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采矿工程系主任以及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采矿工程专业部分资深教授。其次,参与评价的人员涵盖了采矿工程专业所有任课教师及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开课的相关专业教师。

(五)评价周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周期为2年,即在每届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二学年末与第四学年末分别进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六)评价标准与结果。依据本校的办学体制、办学特色、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结合R堤氐恪⒔萄效果、教学经验,由采矿工程专业工程认证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讨论,将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合格标准值设定为。即每条毕业要求对应的指标点的最小评价值大于等于,则判定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在评价工作完成后,要总结、整理形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记录文档,包括“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课程达成度评价表”等,根据制定的毕业要求达成标准明确评价结果是否“达成”。

二、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与步骤

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前提和重要保证,是达成度评价高效开展的基础,而合理、便捷、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与步序是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按质保量完成的直接途径。达成度评价以毕业要求为出发点,又以毕业要求为落脚点,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进行具体评价计算,获得各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值。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具体的步骤如图1所示。

(一)制定毕业要求。依据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湖南科技大学的办学理念、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经学院工程专业认证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会同行业、企业专家,充分研究讨论,共同制定采矿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达到的内容。

(二)指标点、课程体系及达成度目标值。由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采矿工程专业责任教授对每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阐释;根据采矿工程专业的特点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确定每条指标点所支撑的课程(一般不超过3-4门)。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教学课程应该是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明确了学分值及考核方式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然后,依据各门课程对指标点的贡献度大小,为它们分配合理的“权重”值,各个指标点的支撑课程权重值的和等于1。

(三)评价依据的合理性确认。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原始数据来源于参评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材料,若是基础数据不符合要求、存在问题,那么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不准确、不可信。因此,在进行各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之前,采矿专业认证达成度评价小组必须对课程的考核材料如课后平时作业、报告、设计、试卷、大作业等进行合理性确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课程考核的内容是否完整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试题的难易度、题型比例、覆盖面等)。

2.考核的形式上是否合理(除了学期末的课程试卷笔试外,是否采用了大作业、小论文、大设计的形式考核)。

3.在课程考核成绩的认定上是否严格。

对于评价依据的认定应明确给出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结论;要是评价依据“不合理”,那么应该舍弃该评价依据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

(四)课程达成度评价。基于经过合理性确认后的支撑课程的各类考核材料(主要包括期末考试试卷、报告、小论文、设计、大作业等),开展该支撑课程对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主要过程为:(1)选取评价样本,针对待评价的支撑课程,根据学生人数的数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考核材料样本,即样本中好、中、差的数量比例大概相等,简化的做法为选取一个教学班的课程考核材料;(2)待评的支撑课程对应所分解的某条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的计算公式为:

(五)分项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计算。课程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评价结果均采用最小值的规则,即支撑课程的评价结果取评价周期内各年度最小值,而某一项毕业要求的评价结果取各指标点的最小值,若最小值大于等于所规定的评价标准则该项毕业要求认定达成。将获得的各支撑课程的评价值进行叠加,得出对应指标点的评价值,进而可以求得该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评价结果。最后,根据上述评价机制所确定的评价达成标准,判定此项毕业要求是“达成”以及“未达成”,并作出必要的问题说明。

三、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实践

下面将以湖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16年度进行的工程教育认证为例,探讨专业认证过程中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环节的具体实施,其中详细的评价计算是根据“毕业要求3”进行的。

(一)毕业要求。根据2015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要求,结合湖南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5版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由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并邀请煤炭行业、企业专家进行研讨,确定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要求达到11项的具体内容。

(二)指标点分解、支撑课程及权重值。学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领导小组会同采矿工程专业各责任教授组织讨论,对制定的每项毕业要求进行详细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通用标准要求确定2-4门课程作为每条指标点的支撑课程,并由各门支撑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贡献度合理分配“权重”值。以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掌握矿山开采方法与岩层控制、矿山压力及岩体工程测试、矿山灾害控制等专业知识,能够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资源开采方法、矿井生产系统、矿井安全系统、井巷(或隧道与硐室工程)和工艺流程等”为例,将其分解为4个指标点,每个指标点均对应了2-4门的支撑课程,并分别赋予了表征支撑强度的权重值,每条指标点的目标达成度为1。“毕业要求3”指标点分解及其达成度目标值如表1所示。

(三)确认评价依据的合理性。对“毕业要求3”各指标点支撑课程的考核材料(试卷、作业、报告、设计等)进行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成绩认定是否严格等方面进行合理性确认,然后给出该课程评价依据是“合理”还是“不合理”的结论。表2为指标点中课程煤矿开采学的合理性确认表。

(四)课程评价及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计算。在对“毕业要求3”的各支撑课程的评价依据进行了合理性确认后,分别针对2010级和2011级采矿专业学生的考核结果开展课程达成度评价。以煤矿开采学为例,抽取2010级采矿2班及2011级采矿1班的期末总成绩为样本进行统计,根据评r值公式计算出煤矿开采学对“毕业要求3”各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最终结果一项取两年中的最小值。

根据以上同样的方法,抽取2011级和2010级班级的其他课程考核材料样本,完成各自对“毕业要求3”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最后,将“毕业要求3”的13门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填表,如表4所示,并对各指标点的评价值求和,取最小值作为“毕业要求3”的最终评价结果。由表4可知,“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评价值为,结果为“达成”。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一次检查,是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是当前教学状态下工程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过程。本次采矿工程专业“毕业要求3”的达成度评价结果虽然为达成,但是仍反映了一些不足与问题:一是对矿井初步设计、采区设计、硐室施工设计能力不足、现行有关矿井法规、规程、规范不够熟悉;二是设计图纸、报告质量不高。应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严格执行实纲。

参考文献

[1]王世勇,董玮,郑俊生,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估方法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

[2]王玲,盛敏。深化认证标准理解,提升自评工作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

[3]欧红香,葛秀坤,邢志祥。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5(10)

[4]焦明连,孙佳龙,董春来,等。测绘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6(11)

[5]邵辉,陈群,徐守坤,等。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要求达成度定量评估――基于跟进式教育理念的视角[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6]王理萍,龙晓敏,范春梅。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解析――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5)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78)

作者简介袁 越(1983― ),男,湖南郴州人,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讲师。

采矿工程论文范文5

关键词:矿山,矿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矿山测量工程化

1.数字矿山及其战略意义

所谓数字化矿山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和过程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在矿山企业生产活动的三维尺度范围内,对矿山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与生产要素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可视化、集成化和科学化管理,根据实际的应用要求,建立矿山规划设计、矿山安全生产管理、矿山应急救援指挥、矿山经营管理、矿山办公自动化等应用系统。从而将企业的安全生产与经营管理业务流程数字化并加工成新的信息资源,迅速准确地提供给各层次的管理者及时掌握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在矿山安全生产过程中的实时信息监测、收集、分析、预警、决策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2.数字矿山的特征和基本组成

基于DM的定义,DM应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以高速企业网为“路网”;以采矿CAD(MCAD)、虚拟现实(VR)、仿真(CS)、科学计算(SC)与可视化(VS)为“车辆”;以矿业数据和矿业应用模型为“货物”;以真三维地学模拟(3DGM)和数据挖掘为“包装”;以多源异质矿业数据采集与更新系统为“保障”和以矿山GIS(MGIS)为“调度”。DM的最终表现为矿山的高度信息化、自动化和高效率,以至到无人采矿和遥控采矿。

DM的基本组成可大致为采集系统、调度系统、功能系统、包装系统和核心系统五部分。

⑴采集系统

负责数据采集与处理,包括测量、勘探、传感和文档四类基础数据采集子系统;其关键是所有数据的数字化。科技论文。

⑵调度系统

指MGIS,负责提供拓扑建立与维护、空间查询与分析、制图与输出等GIS基本功能,并进行数据访问控制、开放接口和生产调度与指挥管理等。科技论文。科技论文。

⑶功能系统

负责提供各类专业模拟与分析功能,包括MCAD、VM、MS、SC、AI和SV等。

⑷包装系统

负责提供3D空间建模工具、多源异质矿山数据的空间融合环境和数据过滤、组合与封装机制,包括3DGM和数据挖掘工具。

⑸核心系统

负责统一管理数据和模型,决策分析与支持等。

可以看出,数字矿山的核心是数据。与矿山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仓库和属性数据仓库是DM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仓库用来管理海量的井上、下矿山地物的几何信息、拓扑信息。属性数据仓库管理与之相关的矿山属性信息,必须建立好矿山地理信息系统(MGIS)。在此基础上再建立相关模型仓库,管理各类为矿业工程、生产、安全、经营、管理、决策等服务的各类专业应用模型,如开采沉陷计算、开采沉陷预计、顶板垮落计算、围岩运动模型、储量计算、通风网络解算、瓦斯聚集模型、涌水计算等。数据仓库所管理的海量数据与模型仓库所管理的矿业模型,就是可以被各类“车辆”在DM“路网”上运输的数字“货物”。因此,在数字矿山建设中,矿山测量的重要工作和作用就是建立全面的地理空间基础信息系统及地理空间应用系统。做好基础数据的采集、组织、管理和利用将会给其他设备和生产信息的加载与集成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位置平台。

3.矿山测量任务

矿山测量因具有一定的的特殊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曾单独为一个专业,它的发展和进步与三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是采矿技术和矿业工程的发展及要求;二是测绘科学技术与仪器设备的发展;三是其它学科的发展与影响。矿山测量工作者担负着矿山地面和地下三维空间的测量、定位与制图,矿体几何,储量管理及开采监督,开采沉陷观测及开采损害防护等任务。近十多年来,资源、环境、灾害和人口问题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重大问题。国内外资料表明,矿山测量工作者在矿区和工矿城市环境的动态综合监测,环境评价,及矿区环境信息管理,矿区开采信息管理系统,开采沉陷区综合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以3S为主导的空间信息技术将逐渐应用于矿山测量及矿山建设与生产中,对现代化采矿工业起到优质高效服务和辅助决策的作用。现代矿山测量的主要任务可概括为:在矿山勘测、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营阶段,对矿区地面和地下空间资源(以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为主)和环境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显示、分析、利用,为合理有效的开发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环境服务,为工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4.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数字矿山建设中,就矿山测量而言,除常规的矿井建设、生产中的测量任务之外,应特别重视以下的研究:矿图数字化与数字化成图—自动化矿山地学信息采集系统;矿山开采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治理—矿山开采环境四维动态信息系统; GIS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及其在矿山开采环境监测与治理中的应用—矿山开采环境实时监测系统;矿山环境信息系统的质量模型及其精度不确定性处理—矿山开采环境信息系统的误差分析系统。

矿图数字化和数字化成图—自动化矿山地学信息系统

矿图数字化和数字化成图将成为矿山GIS数据采集的基本手段。实现数据采集自动化是降低矿山GIS成本的重要途径。综合利用不同的数据源(井上下测量、数字化矿图、地勘信息、航测遥感信息等)、建立适合矿山各类应用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及分层信息(包括设备位置及属性信息),建立好矿山地学信息系统。同时注重模式识别和专家系统理论。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矿图数据采集、识别和处理的自动化。

矿山开采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治理—矿山开采环境四维动态信息系统

矿山开采环境综合评价与治理不仅包括传统的开采沉陷预测与安全开采方案评估,矿区塌陷区综合治理与动态环境评价、矿区土地管理与区域规划等内容,更重要的是采用GIS技术手段。针对矿山开采空间状态是随时间和生产发展而变化的特点,在现有GIS数据模型基础上,研究适用于矿山开采环境的空间和时间综合四维数据模型,建立有效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应达到如下目标:

①实现各类地质采矿条件下开采沉陷的四维动态模拟,为矿山开采沉陷的综合治理(建筑物保护、安全开采方案、保护煤柱设计,采动滑坡治理等)提供依据;②实现矿区生产管理的动态模拟,为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咨询;③实现矿区土地资源(地面覆盖物、地下管道工程、塌陷区生态复垦)自动化管理,为矿区开采环境的综合评价与治理提供依据。

5.结论

随着矿山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矿山测量向工程型转化是矿山测量事业发展的必然。即矿山测量职能除着重现代测绘仪器在矿山生产中的研究应用外,将由单一纯工程服务型向工程服务决策型转化,矿山测量工作者的素质应由专门人才向一专多能及工程型扩展。矿区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交通运输、工业、农业及相关领域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矿区采动,地表建设如厂房、高速公路、楼群建筑等新的疑难问题,采矿工程、矿山测量工程、岩土工程相结合来解决这类新型边缘问题势在必行,矿业可持续发展过程必然是矿山测量工程化发展过程,也是多学科穿插重新组合形成新门类学科的过程。矿山测量工作者将在矿山边坡工程、矿山地压控制,开采沉陷及采矿地表建设、岩石动力学问题等发挥较重要的决策职能。

参考文献:

[1]郭进伟,武先利。 数字矿山系统分析与建模[J]. 煤炭经济研究, 2009, (08)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6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