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例精编5篇
【导言】此例“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1
1、由教授讲授的新课程理念更新。
2、由教授讲授未来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此模块内容,让全体学员耳目一新。
3、如何做一名成功的教师,上好每一节课。
下面,我将本阶段的具体学习作以下简要小结:
一、认识的提高
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是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教育主管部门探索的永恒主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我在参加教师继续教育中,特别重视自己师德和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把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作为教师的核心素质来提高。在培训中,真正做到师德建设和业务培训两手抓、两手硬,通过培训,切实提高自己的师德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
在培训过程中,感触最深的部分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的培训。第一个关键节点,框架问题修改是研修重点和关键,可以说不完成框架问题的修改,其他方面的修改,也会受到影响。为了不使框架问题修改影响其他,我在学习时对问题修改时间段做了特别处理。首先时间保证;其次,我采取“稳扎稳打”,让作品修改内容化整为零,为了加强对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我共享了其他学员的作品,互相交流,一起研讨,使框架问题的修改在下一模块学习开始之前及时完成。
对此,能够完成,我对线面的学习也有了很大的信心。
二、具体收获
1、参加培训,使我对教科研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能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撰写教育论文。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这5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2
全体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截止到20*年6月31日,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者,鼓励自愿参加。
二、培训目标
通过本周期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和校本研修,着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专业技能水平,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树立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准确掌握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与内容,运用与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进行教学。
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举止文明,以学生为本,依法施教。
3、信息技术未达到初级水平的教师经过培训,全部达到初级水平。已经达到初级水平,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达到高级水平,并且进一步提高已经达到高级水平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拓宽学科知识领域,更新学科知识结构,使广大教师的学科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明显提高,并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力求成为创新型教师。
5、指导教师学会自主学习。立足校本,积极主动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师自主成长,逐步建立起有利于教师自主成长的培训机制和必要的规章制度,提高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6、使教师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和世界,逐渐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三、集中培训内容和学时分配
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分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教育实践活动、远程教育等形式。其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240个学时,具体内容和培训学时分配为:
1、师德教育:32学时,4学分,这是贯穿整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主要通过举办讲座,组织优秀教师报告团,看《师德启思录》,开展师德师风大讨论及师德教育论坛等形式,加强对教师爱岗敬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抓好文明礼仪教育。所学课程为:《教师礼仪》《探究教学论》《中小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若干意见的读本》。
2、新课程培训:42学时,学分。这是本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精心组织,使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接受不少于42学时的集中培训,在此基础上,转入校本培训。所学课程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走进新课程》和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解读及教材。
3、信息技术培训:60学时,学分。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断提升我区教师信息技术的层次和水平。信息技术已达到高级水平的教师,可以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培训,发挥在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所学课程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上、下册》。
4、学科综合素质(专业技能)培训:88学时,11学分。具体内容包括新知识、新理念在本学科教育技能训练中的培训。按照基础教育课程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最新的知识为基础,针对不同学科的要求,开展素质教育理论和新知识的学习,使教师不断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结合我区的教育教学实际,重点抓好教师的基本功训练和课堂教学技能、学科教学技能的训练工作,把教学技能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所学课程为:
(一)小学教师用书: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学论,小学语文》、《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小学语文》。
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改革》、《小学数学参与培训教程》、《新课程教材教法》。
品德:《新课程教学法丛学》(品德与生活)。
体育:《体育新课程教学法》。
音乐:《音乐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
美术:《美术教学实施指南》。
(二)中学教师用书由市教育局和培训院校确定
5、地方课程:24学时,3学分。培训教材由市教育局根据教师的需要另行选定。
四、培训时间安排
根据省市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20*~20*年,全区中小学教师已有90%参加了新课程通识性培训,1、2、7、8年级各学科教师已参加了课标、教材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区教师运用新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能力。为确保我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的顺利圆满完成,拟定于:
1、20*年4月23日开始举办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班,首先组织小学1~3年级全体教师分语文、数学两个学科进行培训。中学教师由市教育局组织开始分批分专业的新周期继续教育培训。(中学教师的通识培训由区师训中心负责)
2、20*年暑假对走入新课程的1~3年级、9年级教师进行课标教材培训。并按照新课标、新教材逐年推进的安排,有计划地组织完成小学4~6年级教师的新课标、新教材培训。
3、定期组织教师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开展课题研讨,加强学习反思,有效指导我区课程改革的实施。
4、组织教师开展校本研修,制定我区校本研修的指导意见和评估管理办法,确立校本研修培训基地,并认真总结推广经验。
五、培训要求
1、树立先进培训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终身学习和教师专业化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师培训理论和实践,总结以往教师培训经验,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主体参与、开展实践反思、加强合作学习、体验成果分享,突出研训一体,发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学习型团体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使教师培训的过程成为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过程。
2、更新培训手段,变革培训模式。以信息化带动教师培训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网络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坚持培训与教研、教改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分散研修相结合,短期面授和长期跟踪指导相结合。集中培训要把理论学习与教学观摩、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把讲授与研讨交流、教学反思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推广专题讲座式、“菜单式”、“自助餐式”,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校本研修的学时数与集中培训学时数的比例应达到2:1以上,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通过自修反思,研讨交流等形式进行,把学校建成教师终身学习的学习基地。积极探索以参与式为主的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培训基地的师资、设施建设,整合培训资源。
根据省市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卫东区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全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的培训任务。多年的师资培训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在新的培训任务中,师训中心将在先进培训方式的实践、新理念与中小学实际的联系、校本培训的实施、反思型教师的培养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师训中心、局教研室、电教站的资源有必要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手段,大量运用电化教育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开展培训教学。同时为提高培训者的素质,师训中心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参加省级培训者培训,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听课指导、学习反思、课题研讨、切实增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为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的圆满完成提供保障。
2、严格培训的管理、考核登记制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长,要支持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学习。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努力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质。
考核坚持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查相结合,平时考查与作业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估相结合。
考核内容包括培训要求的各门课程,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课题研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式灵活进行。学员学完全部课程,考核合格,经市教育局审核验收后发给继续教育培训合格证书。
3、落实各项措施,保障培训经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是各级政府的职责,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按照教育经费管理体制,分级负责,确保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投入。逐步完善中小学继续教育经费由政府、学校、教师个人共同负担成本经费的机制。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解决办法》的规定,本区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的教师需交纳的培训费如下:
1)、中学教师参培院校由市教育局决定,其培训费用由所培训院校确定。
2)、小学教师参加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规定为,预交书费、证书费160元,培训费240元,(除政府补助外应交160元)(已参加通识性培训者交书费100元,培训费110元)
七、有关政策
1、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期间在原单位享有的一切待遇不变,学员学习期间各单位要按有关规定酌情给予生活费和交通补助。
2、新一轮继续教育培训费原则上由学员所在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书费、证书费等由学员个人负担。
3、持有新周期继续教育合格证书者,在晋升职级、评先表优等方面各单位应给以优先照顾。
4、对组织工作不力,宣传不到位,给全区继续教育工作带来不良影响的单位,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其单位各项考评,表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
继续教育论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随机抽取来自河北省10个地区57所特殊教育学校的75名体育教师进行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的目的和要求,针对本课题涉及的内容,在吸取专家和同行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问卷》,问卷采取封闭式问题。发放教师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75份,有效回收率83.3%。数理统计根据研究的需要,通过EXCLE对数据进行统计。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及主观意愿
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参加继续教育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占总数的89.4%,愿意和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被调查者同样占总数的89.4%,充分说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的认识,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求知欲望。但同时也不应忽视有10.6%的教师缺乏积极性,对参加继续教育必要性的认知有待加强。
2.2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
从调查结果来看,总体讲,被调查者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良好,绝大多数都是从工作的角度考虑。选择提高教学能力、充实或更新知识的占了多数,也有学历相对较低的部分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动因是为了提高学历或职称评定,虽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但站在个人的立场上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满足教师个人愿望同样有助于教学;另外,还有少部分教师是为了完成继续教育学时,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2.3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现状
2.3.1参加继续教育频度
根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师必须参加五年一周期的继续教育培训,每周期高级职务教师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20学时,中、初级职务教师培训时间不少于280学时。但从走访结果和调查数据看,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总体次数偏少、频度低,大多达不到规定的学时和要求,现实与主观愿望存在较大差距。
2.3.2参加继续教育的类型、内容及效果
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除了总体次数少、频度低以外还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学历教育居多而非学历教育少,参加继续教育主要是为提高学历;二是继续教育内容大都与体育无关,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是因为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大多不是来自体育专业,且兼职教师占了一定比例,所以不论是学历培训还是岗前培训、教师岗位培训,其内容大都与原来的专业有关,对提高他们自身体育教学能力没有直接帮助。许多教师反映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功利思想严重,走过场,影响学习效果,他们获取体育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的途径大都靠自学。
2.3.3影响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因素
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培训机会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不提供便利条件、培训内容不认同、工作繁重、缺乏激励措施、没参加的必要等。这说明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为客观因素而不是主观因素。据体育教师反映,他们参加有关体育方面的培训机会非常难得,主要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而缺少相应培训机构;其次学校体育工作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体育教师不能成为骨干教师而得到培训机会。有的教师主动要求外出学习,往往会因“影响工作”而得不到鼓励和支持,另外有一些对提高教学能力没有帮助的培训又不得不去,影响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参加继续教育的必要性有正确认知且有着强烈的主观意愿和需求,目的明确且动因良好。河北省特殊学校体育师资大部分来源于非体育专业,相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他们的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体育技能和体育理论是他们最需要学习补充的内容;体育教师最希望的继续教育形式是同行交流、观摩学习、高校培训三种;目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次数偏少、频度低,继续教育内容大都与体育无关,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提高教学能力没有直接帮助,现实与主观愿望存在较大差距;影响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没有提供便利条件和培训机会少等客观因素。
3.2建议
3.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学校领导以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特殊体育对特殊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体育教师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教师目前在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尽可能地为体育教师创造机会并提供一定的便利,在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特殊教育学校要转变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教师个体行为、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错误认识,充分认识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对继续教育投资就是对学校的基础性投资。
3.2.2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考虑到特殊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聘请特教专家、有丰富经验的一线体育教师,负责审定教师培训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及继续教育的要求,认定继续教育资格,检查、督导、评估教学质量等。
3.2.3保证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培训机构要克服功利思想,不能走过场,应针对教师的实际需求保证继续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除了开设一些公共课程,如师德修养、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知识等,更要注重体育技能、理论以及特教理论与特教实践的学习。专业课程的安排要从体育学科性质和特点出发,坚持“学之能用,用之有效”的原则,紧扣体育学科教改动态、课改方向,精选教材,保证继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
3.2.4加强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
目前涉及特殊学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近年来有关特殊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文章很少,涉及到体育教师的就更少,因此,有关部门应组织和引导体育专家和特教专家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填补这一空白。
作者:韩佳佳 梁占锁 王彩霞 单位:邯郸学院
第2篇:中职机电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一、营造中职教师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
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就是指以职业学校在职教师为教育对象,以新观念、新知识、新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非学历补偿教育。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职继续教育要求教师具有终生教育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但在实际生活中,中职教师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很容易忽视进行自我充电,因此,中职院校应采取相关措施,如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平台,抑或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来鼓励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研究从而营造教师积极好学的学习氛围。
二、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中融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训模式,是指在职教师在学校、企业中以交替学习的方式来实现自身专业发展,达到产教融合目的一种模式。从我们的调查来看,中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占多数,其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严重不足,另外,由于实践机会少,中职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与企业生产相脱节的状况,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很好的改变,我们很能想象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最后,随着职教系统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中融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是一项迫切的任务。笔者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和政策,分析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认为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通过以下流程来进行创建:
1.基础调研,对中职教师在专业技术方面的薄弱环节以及培训需求进行摸底。
2.制定培养方案,根据教师对企业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培训方案,明确学校、教师的职责。
3.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培训专业的不同,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合作协议。
4.培养双师型教师,利用企业平台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锻炼专业教师的实际操作水平。
5.评估培训效果,专业教师的培训效果可由企业主管人员和培训部门的主管领导共同考察量化评估。当然,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建立方法多样,但归纳起来,无外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请进来是指将企业专业人才请到学校进行岗位培训,分享最新的行业信息和先进的产业知识。由于受学校正常教学任务的限制,走出去的方法可以灵活采用,如以点带面,派遣个别或少数教师去企业学校,回校对其他老师进行在培训;也可采用分批实践和自主实践的方式,分批实践是指将专业教师逐批送到企业培训部门、培训学校进行系统学习,形成流动循环机制,从而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自主实践则是指专业教师自行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企业进行岗位实习,接受企业培训。
三、将中职教师培养与学生培养融为一体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基于这点,我们在构建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时建议将中职教师的培养和学生培养融为一体,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以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不断进行自我充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作者:傅国英 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第3篇: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合作模式
一、台湾中小学教师培训特点
1.师资培养制度的规范性。
台湾地区针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颁布了许多法律,使继续教育培训有法可循,通过台湾《终身学习法》、《国民教育法》、《高等中学法》、《师范教育法》、《教师法》、《师资培育法》、《中小学教师进修研究办法》、《高级中学以下学校及幼稚园教师在职进修方法》、《教师出国讲学研究或进修办法》对教师在职继续教育培训提出了相关要求。台湾的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观点认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教师的权利,同样也是义务。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不及时补充就会落后于其他教师。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有必要开展专业领域相关的培训活动,如研习、考察、学术研究、观摩学习等。
2.师资培训费用的补偿性。
台湾颁布的《教师进修研究奖励办法》中明确指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享有带薪或留职停薪的权益,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可获得相应的奖励方式,如,晋级加薪、学费补助、获得资金、公共休假等,极大地调动了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台湾中小学继续教育培训一般不需要缴费,相关培训费用由政府买单,并且对培训内容非常重视,比较看重培训的实用性。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其自有特点。
3.师资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从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项目来看,教师在职培训之课程与教材,应就各级学校教师进修教学与研究有关知能之需要,作有系统并具发展性的计划与安排。通过构建终身教育理论,加强教师职业生涯内的学习与培训,获得优秀的自学能力与信息收集能力;基础知识培训,主要包含了价值观、职业操守、人文知识更新等;学科专业类知识培训,补充与完善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4.师资培训方式的区别性。
台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两种方式,一般来说短期培训为7~30天左右,长期培训分为几个学期中实施。主要为两种类型:第一,初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主要包含中小学教育研究会研究与小学教育辅导团及师专辅导区的研究辅导两种,长期继续教育培训主要是师专暑期及夜间培训。第二,中等继续教育培训。短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由师范大学设立的中等学校教师研究中心承担,长期继续教育培训方式,主要有夜间培训、研究所40个学分的继续教育培训、研究所硕士学位继续教育培训及出国学习等。
二、广东省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随着我国教育深化改革,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许多院校成了专业的继续教育培训部门。但是,对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方面仍存在众多问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机制比较混乱,缺乏权威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空泛,很多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未能及时地改革培训内容、教学任务与培训方式。
1.创新培训模式与方式。
在当前要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适应教学与学习的多样化。付建中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分析指出,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喜爱方式依次为:出国学习、国内访问学者、骨干教师进修、高级研讨班、短期研讨班及学术讲座等方式。同时培训中可以基于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培训,实现资源共享、互连贯通;改进培训方式与方法,推广“三位一体”的培训方式,高校继续教育培训机构与教师工作实地结合,同时加大校本培训。
2.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培训法规。
台湾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法制建设上比较完善,大陆政府与教育部门也有针对性地指出,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培训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理念。首先,完善五年一周期教师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培训档案,记录五年周期内,修满的学时学分的培训课程等;其次,实行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制订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机构资质认证;再次,加强培训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完善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开展培训过程评价和绩效评估;最后,健全和完善教师培训奖惩制度。
3.落实培训经费,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保教师培训经费落实,要求严格贯彻执行教育部继续教育培训资金分配规定,构建政府、社会、个人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及学校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实施教师培训,并建立教师培训与研究机构,加强教师培训业务研究和指导工作。借鉴台湾继续教育成功的范例,结合大陆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要求,通过与台湾高校合作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满足教师培训心理需求,消除时间限制;与台湾高校共同培训模式,改变培训内容陈旧、模式单一的现状,调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积极性;与台湾高校合作,制定合理的合作模式,减少经费短缺的局限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开展两岸培训教育可行性合作模式,以供参考与探讨。
三、两岸中小学教师合作培训模式
通过我国这几年中外合作教学与培训,形成了以下几种培训方式。
1.融合培训模式。
融合模式即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过程中,可将大陆的培训模式与台湾高校的培训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引进台湾中小学的培训计划、培训课程设置及培训方法与方式;其次,聘请台湾高校培训机构来大陆讲学,派遣大陆中小学教师到台湾观摩学习,该模式以优秀教师、骨干教授,学者、课改人员等组成专家团,通识培训与教学培训结合;再次,相互探讨各方的培训方法,如观摩学习、研讨学习、案例探讨等;最后,培养出适合两岸的专业化教师,进一步推动两地继续教育培训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技术的提高。融合模式的优点是,实现了培训资源的相互共享,信息开放,优势互补,教师能更好地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将充分发挥高校培训机构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作用,保证教师的知识领先与更新。
2.嫁接培训模式。
与上述模式相比较,嫁接模式具有自有特点。嫁接模式通过充分保留各自的培训模式,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计划进行评估,达到相互认同的方式,然后双方派驻各方教师到对方学校接受培训。这种培训模式的优点是,结合了大陆与台湾的培训优势,能让教师直接进入对方区域接受培训,对双方的人文背景、生活方式、教育观念等有较深刻理解,除专业知识以外,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人文观念,但是相对来说这种培训模式花费较高。
3.顾问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聘请双方优秀教师相互讲学,双方教师互相学习,借鉴双方的培训经验。也是当前各个培训模式的尝试。顾问式培训模式对两岸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更具有普遍性和可操作性。顾问式培训模式主要包括获准进入、调查分析、提出培训方案、引进培训人员、指导培训实施、总结等几个步骤。该模型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培训管理解决方案,聘请专家讲学有利于引起学校领导对培训的重视,专业的培训专家与培训工作,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培训资源的选择;通过不同渠道吸取双方先进的教学与培训经验,利用各自资源提高培训水平与培训质量。
4.网络培训模式。
继续教育论文4
一、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继续教育的内容缺乏层次性
高校会计人员的级别从初级到高级,职务从一般的办事人员到处级干部,学历从大专以下到博士,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对会计知识的需求内容和需求量也不会一样。但是就目前的会计继续教育来说,大多采用大课堂的教学方式,而且内容单一,几乎都是会计专业理论知识、政策法规,根本满足不了所有会计人员的实际需求。
(二)继续教育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形式单一
在教学方法上,继续教育一般以传统的讲授为主,难以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使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另外,继续教育的内容一般理论多,实际案例少,学习的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传统的继续教育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会计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高校的会计人员要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全校的广大教师,还要经常接受财政、税务、审计、物价等各个部门的检查。会计继续教育一般是以培训班的形式进行,对高校的会计人员而言,时间上不容易调节,他们很难请假去参加继续教育。
(三)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机构的教学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掌握现代教育培训理论和方法,具备胜任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师资方面还没有达到要求,也没有一个稳定的师资团队,进行培训时,一般临时从高校或者企事业的会计管理部门抽调人员,这些教师都是兼职性质的,没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备课,势必影响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继续教育的考核监督不严
会计继续教育大多数采用开卷的方式考试,即便是闭卷也只是形式,走走过场。有的培训机构甚至不组织考试,对参加培训的会计人员考核不认真,以致有些会计人员只是第一天去报到,不听课也能通过继续教育考核,这样也加剧了高校领导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重视的现象。
二、解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全面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1、强化单位的管理者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高校领导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的积极意义,组织和督促本校的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把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纳入到薪酬考核中,对于继续教育积极并成绩优秀的会计人员,给予物质的奖励,提高本校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
2、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学习不是接受一次性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淘汰,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不断的学习,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活到老,学到老,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二)丰富继续教育的内容
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不同岗位、不同职务的会计人员有所区分,满足不同层次会计人员的需求。另外,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该紧跟形势,紧扣高校的财务热点,对高校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分析,只有学以致用,才会提高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达到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目的。
(三)创新继续教育形式
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人员的职后教育,不同于学校正规的会计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局限于讲授的方法,《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当根据会计人员的从业要求,综合运用讲授式、研究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继续教育的对象是在职人员,会计人员工作繁忙,在保证工作完成的情况下参加继续教育,是有很大困难的。传统的课堂培训已经不能适应形势的需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继续教育管理部门应当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四)提高继续教育的师资素质
会计继续教育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培训,对师资水平要求很高,既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还要了解高校的基本情况,并时刻关注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目前会计继续教育师资严重匮乏,财政部门和相关单位应该努力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积累会计从业经验,为案例教学准备充足的素材,使会计继续教育始终站在会计改革的前沿,跟上高校会计改革的步伐。
(五)强化继续教育的考核与检查
继续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参加培训会计人员的考核,考核要客观、全面,考核方法要多样化,对没有按规定参加培训或者没有完成培训任务的会计人员,培训机构应当督促其接受继续教育,否则一律不准通过考核。另外,财政部门应该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的检查,对于弄虚作假的情况,财政部门应予以通报批评,责令期限整改。
作者:田静 陈哲 张洪营 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
第2篇
一、加强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能够随时掌握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的革新知识,会计行业对于计算机的熟练运用能力要求高,只有实打实的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才能真正胜任会计职位,从而无压力工作。在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会计行业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会计信息整合情况,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方案的实施有很大参考性作用。因此,会计人员想要适应高科技、高标准条件下的工作任务,就要不断的加紧对会计专业相关连的知识再教育。
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对继续教育工作缺乏正确认知
很多企业对于会计的继续教育工作认识不够,也就不重视内部会计的培训问题。尤其一些中小型企业的会计工作流程相对简单,领导就会觉得不存在对其培训的必要性。一些大型企业的领导由于事物繁忙等原因,忽视了知识再教育对员工内部整合的重要性。再加上很多会计人员在闲暇时间不愿意接受培训,觉得培训只是个形式,还会浪费自己的业余生活时间。对自身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于反省自身缺少自觉性。这样一来,会计的继续学习机会在无形中被扼杀。
(二)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丰富性欠缺
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就是“职业培训”,职业培训的最大缺点就是知识内容居多,课程内容讲解枯燥。这使得会计对其本身长篇大论的理论叙述不感兴趣,导致会计人员自行拒绝培训。相关培训部门没有对会计培训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详细了解,对于业务能力高低不同的状况,应该分开进行内容培训。由于有些会计业务水平较高,相对职业涵养也就不会有太多的偏差,叫他们和业务水平较低的同时一起培训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内容,他们便会觉得没有培训价值。除此之外,因为培训部门的老师没有对培训内容系统的背课,导致讲解混乱,设计内容空洞广泛,整堂课下来没有知识重点,叫培训人员觉得培训的收获感不大。上述现象都会导致会计自行排斥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会对会计再教育的实施目的起到阻碍性作用。
三、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开展措施
(一)模拟学生课堂再教育
把会计人员再教育工作运用课堂模拟形式开展,再次把已经工作的人员带回学生时代,令培训人员对培训课堂产生亲切感,进而愿意留在课堂上“上课”。要求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的丰富性使培训课堂更有学习气氛,生动形象地对培训内容展示,并和培训人员交流经验。设定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叫大家自由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工作想法和解决建议。争取把每个培训内容的重点问题与实际操作中的现象结合起来,展开积极的互动式课堂学习,使培训人员乐在其中,从而觉得培训内容与实际的工作有紧密的联系。保证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吸收课堂内容,达到培训目标。
(二)企业加强教育意识,积极组织会计培训
企业对某项任务的高度重视,必然会带动整个公司上下员工也对其产生高度重视,做到企业积极号召培训任务,员工积极响应上级指示。首先企业有关负责人要加强对会计员工继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针对培训会计工作重视起来。企业领导可策划可行性方案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要求,使会计人员觉得业务培训是工作范围之内的职责。这样一来会计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会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管理效益。
四、总结
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5
关键词:新课程师资培训;理论构架;组织模式;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1-0081-03
收稿日期:2006-09-20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教育 部“十五”规划中央教科所“新课程师资培训”课题研究成果(FFBO•11147)
作者简介:陆翠红(1965-),女,广东清远人,高级讲师,从事教育管理和 教师教育研究。
“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研究与实验”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而确定的“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广东省清远市教师进修学校承担了经济欠发 达地区新课程师资培训策略与有效模式的研究与实验。本课题自2003年开始在清远市中小学 教师培训中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工作原则,采用课题实验与研究相结合 ,以行动研究模式为框架,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性实践法等研究方法进行了 研究。
一、研究背景
清远市是1988年设置的广东省粤北山区地级市,总面积19 153平方公里,下辖两市、五县、 一区,总人口390多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2.2万。由于清远市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相对落 后的粤北山区地级市,在第一周期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中,遭遇了诸如教师培训 经费短缺、学校布局分散、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等各种问题和困难。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育部对新课程师资培训规定了“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广东省在200 4年全面铺开新课程,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不能不使我们考虑,我市的新一轮师资 培训不能照搬外地区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唯有立足本地,准确定位,另辟蹊径,另觅新的培 训策略和培训模式,才能实现全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和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制定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策略
为了准确定位培训策略,结合本地实际,我们特别注重培训策略相关因素的研究,并进行了 以下方面的理性思考。
1.培训策略必须适应本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际。2003年,清远市中小学 专任教师31 404人,分布在农村的21 355人,占教师总数的68%。农村地域广阔、交通 不发 达、人口密度低、学校布局分散的状况,使得新课程师资培训产生一定的困难。为使新课程 师资培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把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作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切 入口。通过培训,骨干教师不仅可以成为新课程的宣传者、代言人,能够在现实工作中现身 说法,甚至成为新课程各类研讨、观摩活动的示范者、组织者。这样,就使每所学校、每个 学 科、每个年级都有新课程“领跑的人”,既可以解决时间紧迫、培训任务繁重的燃眉之急, 又可以推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全面铺开,是提高教师素质、稳步推进新课改的良策。
2.培训策略必须适应本地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现状。课题研究之初,清 远市共有9个教师培训机构,其中7个因教育资源整合被合并,余下2个也面临被合并的局面 。由于体制不顺,合并后大部分培训机构“寄人篱下”,进修院校的功能不同程度被弱化。 新课程师资培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培训任务艰巨、时间紧迫与培训资源的相对不足。 要完成新课程师资培训任务,就要开发建设培训资源,其核心是把现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按照集约的原则,统一组织,统一调度,使有限的培训资源发挥最大的培训效益。因此,以 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作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切入口,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 作用,是小投入、低成本、大价值、高效益、多贡献的重要的行动方针和方式。
3.培训策略必须维护和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的公平性。 教育公平是“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1],由此 引申,教师继续教育公平是“教师能够自由平等分享当时、当地继续教育资源的状态”。然 而,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零投入,使我市中小学教师在继续教育的“质”和“量 ”上均面临着不公平。教师继续教育公平的实质是政府作为分配教育资源的主体应该对当地 的 继续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保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权利大致平等。其核心是以新课 程骨干教师培训作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切入口,最终达到开展新课程校本培训的目标,这是 解决地方继续教育经费拮据,改善弱势群体继续教育状况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4.培训策略必须为校本培训模式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校本”主要有三 重含义: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基于并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拥有较大自。校本教师培训 就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目标和需求,由学校发起组织、主要在学校中进行的一种在 职培训的形式[2]。在校本培训中,学校是培训的主阵地,骨干教师起着桥梁和纽 带作用。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往往通过骨干教师的中间作用,发挥所有教师 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承担起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责任,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 权和自。从这一意义出发,以骨干教师培训作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切入口是为新课程校 本培训的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验研究中,我们经过调查研究和理性思考,对培训策略做出的界定是:培训策略是指清远 市教育局、清远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培训机构(我校)根据国家的要 求和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总目标,结合清远本地区的实际而制定的区域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行动准则和方式方法,即以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为新课程师资培训的切入口,为全 市193所初级中学培养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骨干,力求处理好教师培训需求与经费短缺的关系 ,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通过每所学校每个学科骨干教师的 力量,为校本培训的铺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了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示范―实训”三步走的组织模式
1.“学习―示范―实训”三步式的理论基础。 理论与实践是教师培训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师培训中一个带 有根本性的问题。所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就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依附于实践并以实践为标 尺来进行自我修剪。解决二者的关系就要理论联系实践,具体体现在:理论要研究实践,指 导实践,通过实践求得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实践又要依据理论的成果,遵循理论的指导并反 复实践,促进其发展[3]。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在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中,组 织 模式以研训一体和校本培训为主,采取“集中理论学习、培训教师示范课和分片(学校)实践 训练”的三步走模式进行培训。
2.“学习―示范―实训”三步式构架。第一步:学习。波弟等曾仔细区分了在职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的“貌合神离” 之处,认为在职教育是一个内涵更全面、更丰富、更深刻的概念:“在职进修教育将不同于 训练,因为后者在于学习各种方法、程序或技术的使用,而前者除技能与方法学习外,还有 态度、观念和情意的研习与改变。”[4]我们在筹划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集中理论 学习内容时,抓好通识培训专题与学科培训专题的结合,不仅注重通过通识培训促进教 师理解新课程,而且还将这种理解贯穿于学科课程标准解读、新教材分析研究、新课程教学 设计、新课程评价改革的全过程,使教师对新课程基本精神的把握能从一般化走向具体化, 并经过操作而臻于意识化,在具体活动中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进而融入教师的潜意识 。
第二步:示范。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是培训者的教育方法会在潜移默化 中影响教师,教师会不自觉地对培训者的教育方法进行评价、理解和模仿。我们在新课程骨 干教师培训第一步集中理论学习后,由各学科的一位培训者到就近中学借班上课,为骨干教 师展示新课程示范课。具体程序是:到就近中学借教学班―依照该科的教学进度由培训者上 课―该校领导、教师和骨干教师听课―说课―骨干教师分组研讨、集中评课、汇报总结。用 新课程理念给素不相识的一班学生上课,不仅给骨干教师大胆实践新课程起到了榜样作用, 还给培训者把握理论、印证理论、反思理论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第三步:实训。钟启泉教授曾分析过推进教师专业化中的两个对立的“范式”,即“技术训 练者”范式与“反思性实践者”范式。他认为,“反思性实践者”范式中的教师“专业性” 是凭借“实践性知识”来保障的。这种专业成长的特点是在实践性的问题解决中所形成的“ 实践性知识”的发展[5]。在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经历了集中理论学习、培训者示 范课两步后,第三步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分片进行教研活动和校本培训。具体做法是:以片为 单位设点定人上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研讨课(培训者参与研讨课的教学设计)、培训者和该 片的骨干教师一起观摩研讨课、说课、骨干教师分组研讨、集中评课、交流分享。这种把培 训重心下移,分片设点组织骨干教师实施新课程示范课的做法,目的在于引导骨干教师在实 践性研 究(行动研究、个案研究)中,用科学的理论和新课程的理念来反思和评议,不断修正原有的 目的与方法,以适合新课程情境的变化和具体需要。
(三)构建了骨干教师培训管理体系
我市骨干教师培训管理体系由以下三大系统构成:
1.目标系统。我们在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中规定了“四个一”的培训目标 内 容:(1)撰写1篇实施新课程的较高水平的教育论文;(2)编写一份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3)上好一堂实施新课程的教研示范课;(4)制订一项校本课程的开发计划(课例)。如此设 定,是力图以 “四个一”目标的实现推动教师用新的理论思维审视和提升已有的经验,用新的认识成果评 析和改组已有的经验,从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 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符合实施新课程的专业素养的形成。
2.导控系统。在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过程中,我们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 重点,研制了《教师专业素质发展报告册》,内容涉及新课程教师角色发展、专业素质发展 规划的中长期日程,新课程教研示范课总结、评价,校本培训记录,培训发展成果展示,教 师自评、教师互评、校长总评等目标来记录教师培训的专业成长轨迹。教师以《专业素质发 展报告册》目标的达成来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监控,不断地自我激励, 不断地进行信息整合,及时调整发展目标。
3.评估系统。在培训中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冒尖,建立选拔和淘汰制度, 对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实行动态选拔和淘汰。培训考核由三项内容组成:(1)考勤学分:每一 天8学时折算为2学分,60学分为优秀, 58学分为良好,54学分为合格,53学分以下为不合 格。(2)论文学分:以“四个一”培训目标中的第1项为标准,论文在部级教育刊物发表的 为优秀(24学分)、在省级刊物发表的为良好(16学分)、在地市级刊物发表的为合格(8学分) 。(3)教育实践学分:参照“四个一”培训目标中的第2、3、4项,视其开展教育研究活动的 实绩综合评定,优秀为36分、良好为32分、合格为28分。三项均为合格以上者,结业时发给 “ 新课程初中骨干教师研修合格证书”,有一项不合格者只记录其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不发合 格证书。
三、评价与发展
(一)发展现状
三年来,我们以骨干教师培训为切入口推动全市新课程师资培训的深入。骨干培训这个重点 突破后,我们又见缝插针地组织初级中学行政干部、初中新课程起点年级教师、中学新任教 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等培训,各类新课程培训共培训教师10 915人,接受培训的教师专 业素质明显提高。同时,培训工作中的一些矛盾和困难也得到较好的解决。
1.教师研究新课程热情高涨。广大教师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后,对新课程理 念及如何实施新课程有了切身的体会,不少教师投身课改实践,热情高涨,掀起一股研究课 改的热潮。除骨干教师上的研讨示范课四百多人次外,还组织了其他研讨活动。如连山壮族 瑶族自治县加田中学韦盛海老师为该校老师和来自连州市、连南瑶族自治县的教师展示了一 节“连山民间故事搜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后大家兴奋不已,或说课评课、或分享交流 、或深入讨论、或指导课改,一直兴致勃勃研讨到下午六点钟大家才踏上要走几小时的归程 ;清城区源潭二中黄燕锋老师开发了“交流、互动、提高”的校本课程;连山壮族瑶族自治 县的张桂荣、韦盛海、韦红惠等老师联手合作,开发了“民间文化”系列校本课程;连州市 第五中学钟丽萍老师成为当地的二度培训者,为下面县区教师进行再培训。广大教师对新课 程研究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课改的深入。
2.教师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据问卷调查统计,培训后有发表或交流的县级 论 文、市级论文和省级以上论文的教师比例分别较培训前增长了、 和个百分点 。
3.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形成新时尚。问卷调查显 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手段发生明显变化。培训后较培训前使用多媒体、录音机和幻 灯机上课的教师比例分别增长了、和个百分点,而只使用黑板和粉笔授课的则 下降了个百分点。
4.骨干教师迅速成长。在课题实验研究中,我们组织400多名骨干教师培训 ,其中有102人被评为县(区)级骨干教师,35人被评为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
5.较好地解决了培训中的矛盾和困难。以骨干先行,带动全员的培训策略 的实施,达到了开展校本培训的目的,较好地解决了经费紧缺问题和工学矛盾。
(二)社会反响
评价: “清远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新课程培训,形式新,效果好,特色鲜明,值得推广和借鉴。”
(三)对研究的思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把骨干教师培训作为新课程培训的切入口,使骨干教师在实践中 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这无疑对新课程的校本培训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我们研究的不足是没 有乘势而上,进一步深化校本培训研究,探索有关校本培训的系列问题,这将成为我们今后 加倍努力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2]教育部师范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 ,2001.
[3]杨涤.教师专业教育模式: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心[J].外国教育研究 ,2000(12).
[4]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师资培训与教师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