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领巾的知识(精编3篇)
【导言】此例“红领巾的知识(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红领巾征文1
有一次,我从妈妈的讲台抽屉里看见了一条红领巾,就把它围在脖子上。妈妈发现了,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红领巾是一种标志,标志着是少先队员,要在入小学以后,当上了少先队员才能有红领巾呢!”这时的我,对红领巾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但愿自己快快成长,早日当上少先队员,早日佩戴红领巾。
2006年9月,我终于上小学了。次年的春天,我和其他一年级的小朋友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帮助下,终于戴上了红领巾。那时,我的内心很激动,因为我梦想成真了!
现在,红领巾伴随我度过了整整四个年头,我们朝夕相处,一起上学,一起放学。每当我看到胸前鲜艳的红领巾时,它就给我一份责任感:我一定要为红领巾争光,让红领巾的颜色更加鲜艳。
记得有一天傍晚,我正在做作业,妈妈正在烧饭。妈妈突然发现盐用光了,就给我一元钱叫我去买盐。我一路小跑到院子外的小卖部里,因为多余的钱可以是我的零花。“阿姨,买一包盐。”小卖部的阿姨把盐递给我,找了我二角钱。我走到小卖部门口,突然觉得阿姨找错了,仔细一看,嘿,是三角钱,我一阵高兴。因为,当时三角钱刚好可以买两支白糖棒冰。我一转身就开始消费:“阿姨,买两支白糖棒冰。”阿姨转过身去拿棒冰,我一低头看见了鲜艳的红领巾,红领巾好像在对我说:“你是一个不诚实的孩子,你不配戴我。”这时,我的脸上好像有无数只蚂蚁在爬。我支支吾吾地说:“阿姨,我——我——买一支。”阿姨给了我一支棒冰,我塞给了她三角钱转身就走。阿姨喊住了我:“多给了一角。”我红着脸说:“那一角,是您刚才多找我的。”说完就飞快地跑回了家。这件事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它却永远刻在我的心里。
这几年,我在红领巾的陪伴下健康成长,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我有多篇文章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学校组织的征文比赛中屡次获奖,去年我参加县围棋比赛,还获得男子甲组第一名呢!现在,每当我遇到困难想放弃时,只要一看见红领巾,我就会精神抖擞,努力去克服困难。
红领巾,我朝夕相处的好伙伴,我永远爱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3篇红领巾的知识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红领巾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领巾征文2
通过“寒假10课”系列队课学习视频,让我们一起丰富假期的每时每刻争做新时代好队员。寒假10课你看完了么?有什么感想,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2021寒假10课第一课观后感,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寒假10课观后感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首先要学会阅读书籍,这是必要的,而且读书要读好书,读对自己有帮助、正能量的书。《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也让我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在书中,师徒四人一路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不离不弃,最终取得了真经,修练成佛。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是一样的,遇到了困难或不解的地方,不应该轻易放弃。记得有一次,我的数学遇到了不懂的地方,并没有去弄懂,而是一味地把答案抄了上去。直到考试,才漏了馅,错了题,失了分。此时,我就想到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不在困难面前后退、恐惧,而是跃跃欲试,不畏困难,而我却在困难面前低了头,刻意回避,这让我十分羞愧。那次以后,我下定决心,在以后的学习里,不懂的就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一道理,让我在学习方面有了长进。
在文中,师徒四人团结一心,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失败了不放弃,赢了不骄傲,最终也一起修到了正果。这时,我想到了我的班级,在一次长绳练习中,大家都跳得大汗淋漓,差一点就能到30个。此时,一位男同学突然绊倒了,同学们并没有关心他,而是指责他,说都是因为他,我们才没有达标。此时的。他,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面对这样的情形,我想到了《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场景,看到班里如此凌乱的场景,我连忙制止,跟大家讲了《西游记》里的故事,同学们一下恍然大悟,惭愧万分,连忙向那位同学道歉,那位同学也欣然地原谅了大家,同时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应该在速度上再提升一点,全班又回到了往日的和谐、美好。当然,在团结这方面,同学们有了进一步提高,使我们的班组取得了更多的荣誉,也使少先队员们更加优秀!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想这句话真的一点都没有错,我看了一本书,却得到了无穷的道理。汲取了知识以后,我们一定要把它结合到学习、生活中,才能让自己不断提高、进步!当然,我们作为一名21世纪的小学生,奋斗的目标就是——学习、生活加把劲,争当新时代好队员!
寒假10课观后感2我虽然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他那种见义勇为的精神却时时铭刻在我的心上。他——短短的平头,矮矮的个子,一双浓眉大眼,鲜艳的红领巾挂在脖子上随风飘扬。我叫他“红领巾”。
那天,我正在街上的杂货店买点东西,正在买钢笔的时候,在安静的杂货店中,我突然听见红领巾大喊一声:“老板,那个人没付钱。”我顿时呆板的转过头,看到一个人拿着几只钢笔飞快的向前跑去,红领巾也箭步飞身的追的上去,那个人做贼心虚,在过门坎的时候一不小心的摔倒了,就被逮住了,老板把那人托到跟前。我面对这样的场景,不觉的打了几个寒颤,感觉到咚咚的心跳,我想:“这个人干吗要偷东西呢?他这不是‘偷鸡不成,倒舍一把米’吗?老板会不会重重的打他一顿呢?”一连串的问号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感到非常的害怕,仿佛自己就是那个没付钱的人,老板正恶狠狠的骂我呢!老板训骂完毕,叫那人付钱走了,老板可能是想酬谢一下红领巾,从柜台里拿出一枝昂贵的金芯钢笔想送给他,没想到一抬头就连那个红领巾的影儿都不见了,只看见柜台上放着几枚闪闪发光的硬币,这是他付的钱,红领巾已经在老板不经意的时候悄悄的付钱走了,他为老板追回了几元钱,却没有要一点报酬,包括一声“谢谢!”我幼稚的问老板:“他不就是为你追回了几元钱吗,你什么要送他就枝昂贵的金芯钢笔呢?”老板严肃的对我说:“我不只是看在这几元钱上,更重要的是看在他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上,才使我感动了,所以……”听到老板这话,我更加的敬佩红领巾了。
这个人是多么的默默无闻啊!我也应该向他学习,把他当成我的榜样,要向他一样,为大众,为人民服务。
寒假10课观后感3红领巾的历史悠久,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
当年,伟大的革命祖师列宁领导人民在俄罗斯取得革命胜利,时为1917年。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空上“主日课”时都会带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红旗的一角。
1922年2月13日,世界上第一个由工人阶级政党领导的少先队组织,在苏联莫斯科诞生了。刚成立的少先队,没有特殊的标志。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威胁着全苏联人民,思考不到少先队标志问题。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推荐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标志。在一次理解新队员的大会上,来参加会议的先进女工把自己的红色三角头巾解下来系在少先队员的脖子上,勉励他们:“戴着它,别玷污了它!它的色彩是同革命战旗一样的!”红领巾就这样诞生了。
_世纪_年代省港大罢工和五卅惨案时期,一群流浪街头的苦孩子在党组织的帮忙下,成长为光荣的劳动童子团团员,在革命斗争中艰苦奋斗成长起来。红领巾不仅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生——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就是红领巾的由来。
寒假10课观后感4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少先队队礼是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呼号是: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红领巾不仅仅仅代表红旗一角、烈士的鲜血,它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象征着少年先锋队的前身——劳动童子团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腔热情投入革命事业,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就是红领巾的由来。欲知更多详情,推荐观看少先队队史影片《飘扬的红领巾》。
中国共产党继承苏联的传统,所以我国的少先队也戴光荣的红领巾。
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其实红领巾源自俄罗斯的东正教。1917年,列宁领导人民在俄罗斯取得革命胜利。那时候东正教会在俄罗斯势力很大,小孩子每个星期天空上“主日课”时都会戴着红领巾当作一个识别标志。在布尔什维克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俄共(布)为加强孩子的共产主义教育,设立了少先队,那时候俄罗斯社会以红领巾当作一种光荣,俄共(布)就全盘接收,以红领巾作为少先队员的一种标志,并赋予新的含义——红旗的一角。
红领巾的来源
那时的饥饿、困难正威胁着全苏人民,当然思考不到少先队的标志问题。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十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推荐共青团给少先队员们设计一种特有的标志。新中国刚诞生不久,也就是1949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建立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组织——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6月,改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少先队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儿童团的优良传统,与过去的儿童团一样,用红领巾作为自己的标志。好处是:红领巾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它代表着无数英雄的心血。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象征着革命的胜利。少先队队礼是:右手五指并拢,高举过头,表示人民的利益高于一。
少先队呼号是:“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回答:“时刻准备着!”前一句指的是理想和目标,后一句指的是决心和行动。它体现了少先队组织的政治方向和党对少先队的要求。呼号由少先队辅导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组织的代表,或者由对祖国、对人民有贡献的人领呼,全体队员齐声回答。呼号时,右手握拳举起。
星星和火炬燃烧在队旗上,引导着少先队员在党的领导下向着光明和未来前进。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红领巾,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
每个少先队员不仅仅要佩戴红领巾,而且要用自己的行为持续红领巾的荣誉,并为红领巾不断增光添彩。
寒假10课观后感5“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之责任,全在我少年!
我们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璀璨的历史;我们惊叹,老一辈革命英雄战士们在战场上横刀立马的满腔热忱!让我们携手共筑强军梦!
我们少先队员来到了白马海军纪念馆,首先一台轰5型轰炸机足以见识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达先进,那架轰炸机机身纯白,虽说没有色彩艳丽,但正是这样的纯真颜色,愈发现出它的气势磅礴,颇有万马奔腾,瀑布直泻之恢宏之势!让我们领略军事雄风!
进入展览馆内,各位爱国英雄大大地张贴在墙上,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使我们澎湃;流芳百世的英勇事迹绵绵不断,以情动人,使我们感动;丰富多彩的知识扑面而来,使我们尽情遨游……
参观完之后,我感触颇深,在如今我们如此幸福安康背后,灌溉的是多少英雄的鲜血啊!
抗战英雄傲骨铮铮,在与敌军拼杀时,流露出的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不畏生死;在敌人非人般的威胁下,流淌着的更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情万丈;在弥留之际,他们更是发自肺腑的大吼一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是先人们,为我们辅起一条安宁之路;是先辈们,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幸福的门;是英雄们,为我们驶向安康小岛!我们今日所有的成就与辉煌,都离不开革命先辈的奋斗,都离不开三军的有勇有谋!我们应该对他们肃然起敬!
回眸,我华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过繁荣,更有过衰败,但,在危难关头,总会有些华夏儿女挺身而出,我敬佩他们的勇气,我更敬佩他们的爱国之赤胆忠心!在中国的那段屈辱史里,钱学森放弃了优越生活,回到祖国潜心研究;“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周恩来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美芹十论》的作者辛疾,仕途不顺,但又励志救国!我们立志要做这样的伟人!
展望,祖国的未来是我们来决定的!因此,为了不辱中华使命,我们应发奋图强,像周恩来总理那样,努力读书,天天向上,为祖国创造出一个更辉煌的明天!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之责任,全在我少年!
红领巾征文3
[关键词] 德育;生活教育;国旗教育;红领巾教育
一位课程研究专家在一次课程改革报告上,以人们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为例,提到一个9岁的小学生在看升旗时,突然问他的爸爸“不是说‘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吗?’为什么国旗还是完整的,没有缺一角?”进而又问“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哪来那么多血呢?” 并以此批判以往的德育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儿童实际,德育实效性低。听了专家的结论,令人十分震惊。在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发展的今天,认真反思我们的国旗与红领巾教育的本真意义,进而认识德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国旗与红领巾教育:一种理性和诗意相联系的生活教育
国旗与红领巾教育作为生活教育在内容和手段上都与一般的世俗生活技能教育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日常事物向儿童传授生活常识、日常经验,认识事物的特点和生活的实际;而国旗与红领巾教育则需要通过国旗和红领巾的形象说话,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对国旗的诗意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国旗内在的崇高和象征性意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行为冲动。国旗和红领巾的优美形象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不仅能动人心弦、感人意趣,还可以沟通人的审美体验,强化人对人类命运的共同感受。这个过程培育了儿童博大的胸怀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儿童在领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的同时,领略到人生的艰辛和辉煌,感悟到个人的渺小和丰富。上亿的小学生脖子上系的红领巾都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这对我们的生活常识而言,无论如何都是无法想象的;它要求教育者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领略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诗意境界。对想象而言,鲜红的红领巾的颜色,其中浸染着烈士们的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如同烈士挥洒出的殷红的鲜血一样,无比的崇高,值得无比的珍惜。这种在想象基础上达到的对伟大精神的体验,就是教育的引导和启悟了。
在教育过程中,德育除了要面向生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之外,还承担着对现实生活的批判、矫正与提升的功能,承担着对儿童生活的价值理想与境界的引领功能,负责引导儿童进入生活的理性与诗意相联系的广阔领域。在德育与生活的联系中,通常都渗透着对某种美好理想的直接认同或间接暗示。国旗与红领巾教育是帮助儿童确立人生理想的重要方式,也正是通过国旗和红领巾这种美的价值阐释,美好的理想才能深入到儿童的心灵,才能成为一种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将个体情感的解放和自由意志的追求作为生活的价值,浩然正气才能在儿童的身体内逐步生成。“如果不去实现所指定的可能生活,就等于废弃了自己的某种能力或能量,而一种能力得不到发挥就是自己剥夺了自己的一种自由。”[1]
二、国旗与红领巾教育:促进学生精神充盈的动态生成教育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学习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积累的知识经验时,不能止于日常生活常识和表象经验。在此基础上,一方面要领悟丰富多彩、具体可感、复杂生动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可感的、具体的外在形象,显现出对具体事物和形象的超越,指向不可穷尽的内在精神意蕴,追寻具体事物和形象的象征意味。这种象征意味深刻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灵。国旗教育就是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儿童通过具体、可感的国旗形象,在仔细体察实际生存情景和意蕴的同时,体会国旗和红领巾的象征意味,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正如桑塔耶纳所说:“在一切表现中,我们都可区别两项:第一项是实际呈现出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或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第二项是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理想、情感,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2] 世界在人类眼中,是一个充满象征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事物不再是单调的事物,而赋予了深度的意义;世界不再是单纯的物的世界,而变成了属人的世界。在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儿童深入体悟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在儿童的内心深处创造出更加新颖、更具韵味、同时也更富吸引力的境界,从而使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变得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更接近意义的存在。我们应该体会得到,对象征语言的理解“可使我们触及到智慧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神话的源泉,它还可以使我们触及到我们自己的人格的更深层次”[3]。
国旗与红领巾教育,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事物的象征意味,帮助儿童把他人的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经验;在理解事物象征意味的同时,形成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个人自身深层意蕴的把握;并在把握象征意味的过程中,立足于现在的自我,去认识过去的自我和筹划将来的自我。一方面,要引导儿童充分体验象征的超越意义。从感性中个别的、不变的、具体的东西向理性中普遍的、发展的和抽象的东西的方向发展,以有限蕴含无限,实现认识能力的纵向超越;以有形的国旗展示无形的信仰和崇高,以在场的红领巾召唤不在场的情感和诗意,实现内在精神的横向超越。[4] 另一方面,要激发儿童深入理解象征的对话精神。以在场呼唤不在场,实现国旗和红领巾与儿童自我精神的对话,促进儿童个性的充分成长;以一种体验呼唤另一种体验,形成日常经验与科学经验、社会生活与学校生活、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自由对话,从而使儿童把握自主的观察、理解、体验和解释生活的方式,实现儿童内在精神的不断充盈和丰富。
三、国旗与红领巾教育:激发学生不断走向超越的信念教育
德育走向生活,需要我们的德育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过程中,具备诗意的态度、审美的追求。在国旗和红领巾的教育情境中,诗意地理解并不是简单地强调所谓教育与生活同一,而是启发一种有意蕴的体验,生成一个既包含在特定生活场景中的国旗和红领巾意向,又超越这一生活场景的诗化的意向。诗意地追求不是对现实要求的直接回应,也不是对某种文化信念的简单类比,而是在超功利的情境中创造一种个性化的审美空间。在基础教育中,用国旗和红领巾的形象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进而以诗意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是一种必要的也有实效的德育活动。红色代表着热烈、青春、奋斗,从国旗的红色去感知和想象先辈为事业和理想奋斗的伟大和崇高,从红领巾的颜色和形状启发学生将青春的美好与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结合起来。从红领巾里看国旗,从儿童生活看世界,当下的生活蕴含着火红的过去和美好的未来。
少年儿童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站在美丽的蓝天下,看着庄严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理解红旗是烈士鲜血染成、红领巾是国旗一角的象征意义,想象革命前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浴血奋战的情境,建立一种崇高的信仰,体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立志成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这种类型的教育,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种必须的而且是成功的教育。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来形成的信仰和崇高感,不仅积极地影响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而且也为个体的生命成长和生活品位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正因为有这种信仰和崇高感的支撑,一代代有识之士无论社会经历何种动荡,即使生活并不富裕,或者已经沦为贫穷,财富和地位消失了,但信仰没有消失,精神上的崇高感没有消失,内在的精神追求也没有消失,甚至在走向断头台时也不失去优雅的风度。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因为西方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失去其崇高的地位,通过教育浸染出来的信仰和美感总是具有强大的力量,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的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在教育过程中总是保留着深刻的影响,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在教育活动中总是表现出高尚和雅致。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不会被遗忘,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才不会失去认同,政府的法律和政策才不会失去人文精神的约束,崇高的理想和奇特的想象才不会受到嘲笑,高雅的精神生活才不会受到打击和批判,野蛮才不会理直气壮地耻笑文明。也正因为如此,并不能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艺术活动才能在学校绵延不绝,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职业效应的学术追求才能在学校长盛不衰,人文精神才能起到社会导向的作用,英雄和勇敢者才会受到由衷的佩服和效仿,创造者和社会精英才会得到广泛的尊重,平凡的劳动者也才有不受歧视和值得自豪的地位。转贴于
四、国旗与红领巾教育:审美地把握教育生活的活动方式
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真、善、美领域,与之相应,也就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知、情、意三种把握世界的能力。从整体上说,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是相互关联、综合渗透的。但同时,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也是相对独立、风格各异的。比如,运用审美的方式对鲜艳的国旗和红领巾进行欣赏,就不同于染布的工人运用技术对它进行研究,也不仅仅是德育专家从学生品德成长的角度对道德意义的思考,更不是从日常生活常识的角度进行形状和数量的简单解释。因为印染工人是运用理性地把握世界的方式认识布匹的质地和颜色的配方,其中不含任何主观的因素。而德育专家则着重从政治的角度考虑国旗和红领巾对学生品德成长的作用,世俗的认识则仅仅从简单的常识理解国旗和红领巾的表面质地和形状。但作为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对国旗和红领巾并不主要着眼于自然色彩和质料的研究,也不是主要从利益的角度去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更不是降低到日常概念和简单数量关系的理解,而是以一种静观、欣赏的态度,着重通过国旗和红领巾的鲜艳色彩、生动形态,诗意地把握其美丽风貌,进一步去体悟其深刻的意蕴和旨趣,从而得到情感和人性的升华。当然,这种体悟必须从一般生活常识入手,但不能停留甚至刻意降低到简单的日常概念之中;这种诗意的观照也包含理性和功利的内容,但他们已渗透和融合于审美的意趣和情感升华的愉悦之中。
审美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带有强烈的理想和诗意的色彩。在审美的教育过程中,国旗教育融入了鲜明的情感因素,通过情感的加工、变形,赋予国旗和红领巾一种崇高、浪漫和诗情画意。因此,审美的规律不同于科学的认识,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常识。在审美的教育过程中,不仅通过象征艺术将红色象征为烈士的鲜血,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而且在升旗仪式上,在佩戴红领巾的时候,会使学生油然而生一种神圣感和美感。学生发问“哪来这么多血?”“红旗怎么未缺一角?”说明学生把握世界的水平还处于低级、世俗的简单类比的水平,恰恰需要教育的引导。如果教育工作者认为这是联系了实际,是有问题意识,甚至提高到创新思维的高度进行鼓励,那就是一种幼稚,甚至是无知。如王维在《袁安卧雪图》中所画“雪中芭蕉”,后来有人以芭蕉和雪同时出现不符合实际为理由而将芭蕉改为梅花,就成了一个大笑话。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评价《袁安卧雪图》时说:“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5] 这就是艺术标准不同于科学标准的内涵,艺术真实也不等于生活真实的意蕴。
五、国旗与红领巾教育:引导学生走向高远的诗意境界
教育过程是一个发展和上升的过程。教育过程的目标是分层次进行,逐步达成的。有的是低层次的,有的是高层次的,一般情况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活动是引导学生了解最基本的常识和经验,如“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 ,掌握肉体生存需要的基本经验,比如衣食住行等;有的活动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并能自觉地运用于实践的活动,比如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内容;有的活动则是促进学生知识经验的不断生长和改造,“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经验进程的能力”[7],如参加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有的活动则是提升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境界的活动,如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
国旗与红领巾教育应该是超脱于物质功利与外界规律基础上的一种精神的自由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少年儿童引向审美和精神领域的追求,成为一种人生境界的展开,拓宽其人生活动的范围,无限自由地展示无限丰富的人性。这种追求既是一种超越,也是一种境界。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的境界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8] 就如仅仅只看到事物的物理属性,红旗就是红色的旗帜,红领巾就是一块三角形的红布,这是自然境界;而将五星红旗仅仅看作国家的标志,仅仅把佩戴红领巾看作是成为少年先锋队的一员,这是功利的境界;能够理解红旗是烈士的鲜血染成,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的深层含义,这是道德境界;能够理解国旗和红领巾的象征意味,能够欣赏国旗和红领巾的审美意蕴,进而领悟生活的艰辛和幸福,生命的优美和崇高,努力去开掘和追求人生的真、善、美,激发起更高的热情、更强的信心和力量,培养出更广泛的悲悯之心、同情之心和博爱之心,这就是天地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和谐相处的诗意境界。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18.
[2] 桑塔耶纳。美感[M].缪灵珠,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132.
[3] 埃里希。被遗忘的语言[M].郭乙瑶,宋晓萍,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6.
[4] 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0-35.
[5] 沈括。梦溪笔谈(二):卷十七 书画[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7.
[6]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