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陆游《示儿》译文及注释(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79230

【导言】此例“陆游《示儿》译文及注释(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示儿》陆游赏析1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

示儿:给儿子们看。

元:本来。元同“原”。

但:只,副词。

九州:指*的**。同,指一统江山。

中原:指淮河以北**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diàn)。

乃翁:乃,代词,你。即你的父亲。

[翻译]

一个人死去本来就知道万事皆空,

只令我悲哀的是看不到九州成一统。

将来等到王师北定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时千万不要忘了告诉我一声。

[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作为一首绝笔,它无愧与诗人创作的一生。陆游享年八十五岁,现存诗九千余首。其享年之高、作品之多,在古代诗人中是少有的;而以这样一首篇幅短小、份量却十分沉重的压卷之作来结束他的漫长的创作生涯,这在古代诗人中更不多见。

作为1篇遗嘱,它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回首平生,百端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语言,是千头万绪的;就连一代英杰的曹操,在辞世前还以分香买履为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的最后意愿,以“无忘告乃翁”作为对亲人的最后嘱咐,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在这一点上,古往今来又有几个人能与他相比?陆游生于北宋覆亡前夕,身历神州陆沉之恨,深以南宋偏安一隅、屈膝乞和为耻,念念不忘收复中原;但他从未得到重用,而且多次罢职闲居,平生志业,百无一酬,最后回到故乡山阴的农村,清贫自守,赍志以没。他的一生是失意的一生,而他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减退,恢复信念始终没有动摇。其可贵之处正在于他的爱是如此强烈,如此执着;从这首《示儿》诗中,更会受到他对国家民族一往情深、九死不悔的精神的前列感染。

从语言看,这首诗的另一特色是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这里,诗人表达的是他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他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贺贻孙在《诗筏》中就说这首诗“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可泣鬼神”。这说明,凡真情流露之作,本来是用不着借助于文字渲染的,越朴素、越平淡,反而更能示其感情的真挚。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做过宝章阁待制。父亲陆宰不仅曾有文学创作传世,且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北宋即被金人所灭,陆游跟父亲经过了一段**岁月,才回到山阴老家。陆宰不仅是一介文人,更是一个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与志士往来,谈论家国局势,受父亲影响,年少的陆游早已埋下文学与爱国的种子。

二十九岁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次在秦桧孙(秦埙)之前,又因喜论恢复,屡受排挤,至桧死才得以被起用。

陆游二十岁就定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喜论恢复”而遭投降派秦桧打击,被除掉了名字。但他毫不消沉,回乡后仍攻读兵书,刻苦习武,准备抗金卫国。

1162年,宋孝宗赵慎起用主战派张浚,准备北伐。孝宗召见了陆游,陆游趁此良机提出了许多**军事主张,并给予赵慎以有力**。但是北伐失利,宋再度向金求和,孝宗意志动摇,朝中主和派重新抬头,张浚被罢官,陆游也被削职还乡。1170年,陆游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任通判。后来又到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府中办理军务,积极向王炎提出恢复中原的作战策略。但是,由于朝中投降派的阻挠破坏,王炎被召回朝庭,幕府也被撤散。陆游的作战主张不仅得不到实现,自己也被调到成都府安抚司任参仪官。

1173年夏,他被任命为蜀州(四川崇庆)通判(副州官)。不久,又被调到嘉州(四川乐山),年底才又回到蜀州。报国无门,爱民无力,终于在1174年十月,陆游又被调到荣州(四川荣县)去摄理州事。陆游,在蜀州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对蜀州感情十分深厚。即使晚年回到浙江山阴老家,也还写了许多记念蜀州的诗篇。蜀州人民也怀念放翁诗人,诗人长溘之后,人们的罨花池旁为他和赵忭([宋代]一御吏,曾作蜀州官)修一庙宇,称赵陆公祠,后改称“二贤祠”。现在,“二贤祠”已改建为“陆游纪念馆”。

将近三十年间(三十三岁至六十五岁),因陆游始终坚持抗金的主张,与当权不合,屡被起用也旋即被罢黜,在仕途上受到许多无情的打击和排挤。 在陆游沉浮的仕途中,对他一生有极大影响的一次,是受川陕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事,这是他一生中最意兴风发的时期。此处距宋、金分界不远,山水壮阔,气象雄伟;军旅生活也扩大了他生活的视野,使他写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篇。 此后将近十年,陆游的生活背离不了四川。在四川期间,是他诗歌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为纪念这一段生活,便将诗作取名为《剑南诗稿》。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调任四川制置使,邀陆游作参议官。二人因曾共事又是诗文之交,彼此不拘礼数,兼以陆游喜饮酒销愁,于是引起同僚的不满及讪谤,朝廷遂以「恃酒颓放」为由,罢去他的官职,于是他索性自号“放翁”。现实生活中虽被罢去了官职,但诗人“放翁”之名,却由此远传。

离开川陕,时年五十四,其间十年,陆游的任官生涯载浮载沉,至六十五岁最后一次任史官之职,仍因不肯坐食俸禄,一再对帝**,痛陈时局沉痾,又激怒**,竟以“吟咏专嘲风月”的罪名,再次被免去官职。(这是由于他始终坚持抗金,并把这些思想写进诗中,受到主和派的忌恨所致。)回到山阴,陆游干脆以「风月」二字,作为小轩的名称。 此次归隐至去世,约二十年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农村中度过的,放翁实际参与了农事,因此对农村生活有深切的体会。

家居的二十年生活中,写了将近七千多首诗,其中绝大部份是描写农村景色和反映农民生活的篇章。 宁宗嘉定二年,诗人怀恢复中原的未竟之志以终。死前仍不忘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大志,《示儿》一诗,是他对儿子的临终嘱笔,更是诗人抱负、人格和强烈的爱国激情的缩影,“孤忠悲壮,可泣鬼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这4篇陆游《示儿》译文及注释就是山草香为您整理的示儿陆游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示儿陆游范文2

一、一根主线,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

邵红老师所选取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关山月》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五首爱国诗篇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是语文新课标上要求小学生必背的75首诗作中的两首,因此教学中邵老师把这两首诗作为重点,并以《示儿》这首诗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学习《示儿》,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围绕“陆游要告诉儿子什么,唯一让他悲愤的事是什么”组织交流。为“九州未同”而悲,为“未见九州同”而悲,一个“悲”字力透纸背,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邵老师结合那段历史,补充了其他几首诗,用情渲染更让诗人悲愤的是南宋统治者居然和金人讲和,签下了“和戎诏”。说是讲和、其实就是向金人屈膝投降。“和戎诏下十五年”了,52岁的诗人写下了《关山月》来谴责“和戎诏”。“遗民忍死望恢复”,诗人也一直盼望着王师的到来,52岁盼到62岁,十年过去了,但苦苦盼望的王师还没有到来,悲愤中,陆游写下了《书愤》。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陆游病倒在床,病痛中,陆游写下了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风习习,夜不能寐,恨山河落人金人之手,68岁,诗人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听,或看,或讲,让学生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整体的印象,诗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爱国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再回到《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收复中原的爱国痴心贯穿了陆游的一生,老师也让这一主线贯穿了课的始终。通过学习,一个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壮心不已却含恨离世的诗人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二、一个重点。以《示儿》的诵读感悟引领突破

在陆游留下的九千多首诗词中,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这首——《示儿》。在同学们把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老师没有多说,而是让学生欣赏视频,组织自由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理解:诗题《示儿》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的意思。一个“但”字告诉我们,诗人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统一”,他唯一感到悲伤的事情是“没看见祖国统一”,所以诗人在临死之前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悲壮的遗言,这是多么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情怀呀!

《示儿》这首诗是诗人的临终遗言,是绝笔。教学以《示儿》这首诗为切人口,就如写文章以倒叙开头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这样叮嘱儿子呢?随之追本溯源。这样,整堂课就有了基调,有了中心,有了灵魂。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读”这一教学手段,重点学习《示儿》,引领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充分感悟体验情感,读出诗的韵味,并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巩固,其余三首就采取了只诵读不深入理解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及教师深情的话语对诗进行欣赏。有些内容即使不讲学生也能懂的,老师坚决不讲;只有那些虽然学生暂时不懂,但稍加点拨就能读懂的,才引导学生悟明白。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变化形式,读出不同语感,读出不同的理解来。

三、一种意识,让国学的经典文化渗透其中

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教学中,邵老师有意无意地把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经典素材渗透、融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熏陶,同时为接下来的诵读展示,积淀情感。在学习这几首诗时,有时配上古典音乐,有时出示一幅书法作品,如学到《书愤》时,老师相机出示了一幅草书作品。这些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的渗透。

示儿陆游范文3

风,瑟瑟地刮着,掀起一阵阵“呼?呼?”的声响,宛如一把把尖利的刀刃击打着过往的行人们。一座光秃秃的小山丘上,孤零零地站着一座茅草屋,茅草屋的后面赫然屹立着一颗百年不倒的大樟树,犹如黑夜里威猛的巨人。

茅草屋里透着丝丝亮光,朦胧中一个人影在晃动,他便是陆游之子。陆游的家虽不大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子正中央摆放着一张书台,那上面盛着一盏忽明忽暗的油灯,陆游平时里就在这提笔作诗,书架正右面是一书架,上面得书籍琳琅满目,书架正上方挂着一把尘封的宝剑,剑鞘上沾满着丝丝灰尘,为何宝剑会落得现在如此狼狈?原来自陆游得重病后,此剑就无人问津了。在它身上再也无法找到当年征战沙场得辉煌,病榻上躺着名老者,他饱经风霜现已是风烛残年了。陆游之子正为父亲得病态而着急,只见陆游冲儿子拂了拂袖,叹着“:唉……唉,”示意儿子不必在意,他已明白自己时日不多了。“爹……您要好好歇息……啊!”儿子泣不成声,“唔……”陆游回应:这时他想自己壮志未酬,还没等到南宋统一中原,就得先去了……

陆游心事重重地盯着宝剑,那张历尽了几十年人世创桑的脸不由得想起几十年前……当年,他年轻气盛,曾带着这把剑上战场,那金戈铁马让他始终无法忘怀;当年,他也曾与众爱国志士齐聚一堂,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可当他们为国家忧心的时候,那些统治者却早已忘记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们,自己过着无忧的生活;当年……这一切的一切有那“浩浩劫,茫茫劫”的凄惨,也有那“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的悲哀,甚有那“血亦有时尽,碧已有时灭,一缕春香无断决!”的无奈,更有“且把刀借,愿化战魂!”的壮烈!游游虽虽精忠报国,但再也没机会了,陆游悲愤地握紧了拳头,为现实呐喊!爱国的他是多么希望南宋统一啊!“爹--”一声急切的呼喊将陆游拉回现实……

陆游之子望着爹,这时陆游已气若游丝,儿子艰难地挽扶着父亲,陆游吩咐儿子拿文房四宝来,陆游现已站在死亡边缘,他艰难地写下: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陆游赏析4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原文: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参考注释:

①元:同“原”。

②但:只。

③悲:悲伤

④九州:古代*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

⑤同:**

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

⑦乃翁:老人自称,指陆游自己。

⑧北定:收复。

陆游南宋七言绝句:《示儿》赏析: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必定能平定中原,**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望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7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