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500字]科普小论文范例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05654

【导言】此例“[500字]科普小论文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普小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 小布什;奥巴马;科普;干细胞;科技传播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4-0019-03

众所周知,奥巴马上台后即批准了被小布什否决了的干细胞研究。这再次引发了美国社会对干细胞研究的热议。同样,当初在小布什政府时期,美国社会也就干细胞问题有过较大规模的讨论。在此过程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均在对公众有关干细胞相关问题的科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被称为Web 总统的奥巴马时期,新媒体的科普力量逐步显现。

媒体向来是科技传播的重要渠道和大众载体,美国社会的两次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在媒体的参与下,一方面加深了公众对于胚胎干细胞研究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也使公众对政府的相关政策以及政策背后的故事有了了解。

小布什时期和奥巴马时期的干细胞大讨论,参与者包括政府、科学家和公众。两次大讨论都运用了诸如报纸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力求将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利弊全面地传播给公众。所不同的是,奥巴马时期的讨论,有了更多新媒体的参与,客观上加强了奥巴马干细胞政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

1 小布什时期干细胞大讨论的媒体使用

在小布什政府时期,web 还没有到来,视频更没有像今天的YouTube那样一统天下。当时公众对于政策的讨论主要还是通过传统媒介,即依然是以传统的电视为主、报纸为辅。

现场演讲

小布什在聆听各方观点,并进行了几个月的考虑后,基本敲定了对于干细胞研究的决策。在这之后,他选择在现场演讲中自己的决策。

小布什决定,政府应当批准对已毁灭胚胎的干细胞系研究的资助。与此同时,对不会引发道德争议的其他干细胞来源,将要求国会加大联邦资助。还将划清道德的界限:联邦政府的税收收入不得用来支持为了医疗成果而毁灭生命的行为。同时,小布什政府还新成立了一个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由利昂·卡思牵头,其中囊括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小布什围绕着做出的决定,在演讲中表示:

胚胎干细胞研究前景广阔,同时也存在潜在危险。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我认为我们应当允许联邦资金支持现有的干细胞系研究。这些干细胞的胚胎来源已经遭到毁灭。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向我表示,对现有60个干细胞系的研究将很有希望带来治疗甚至治愈疾病上的突破。这样的决定能够帮助我们继续探索、挖掘干细胞研究的潜力,同时确保不会触犯道德的界限,避免将纳税收入用来支持或是鼓励进一步毁灭有生命可能的胚胎……为做出此决定,我进行了精心的考察。我祈祷,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

报纸杂志

当时,许多科学家纷纷加入有关干细胞研究的大讨论,并在报刊杂志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就包括芝加哥大学颇有名望的医师和哲学教授利昂·卡思。

利昂以他的逻辑表示,胚胎,包括那些长期冷冻的胚胎在内,都有成为生命的可能,因此理应得到人们的尊重。他说:“对胚胎的使用必然导致人们的顾虑。我们至少应当表示出起码的尊重,不能单单出于我们自己的目的而加以操控。我们处理的是孕育我们子孙后代的种子。”

利昂认为依靠已毁灭胚胎的研究,允许联邦资助是合乎伦理的,然而这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必须重新阐明被触犯的道德原则,即人类生命的尊严。其次,必须确保联邦资金不得用来毁灭更多的胚胎。他表示,只要能够保证以上两点,那么这项政策就能够通过伦理道德的考验:“如果在已有的框架条件内进行联邦资助,就不会成为胚胎毁灭的共犯。”

电视

在美国历史上,最先懂得利用电视为自己的大选助威的总统是肯尼迪。这位年轻小生正是借助电视的力量在1960年的美国大选中旗开得胜。1960年,肯尼迪与尼克松之间的那场竞选辩论赛也通过电视直播被传送得家喻户晓。这场别开生面的总统竞选电视辩论开启了美国大选的新时代,电视成为了美国总统竞选不可或缺的一环。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总统候选人参议员约翰·克里在干细胞研究问题上十分活跃。克里经常在与小布什进行电视辩论时批评这项政策,在他的口中,将其描述成了对干细胞研究的“禁令”。小布什则认为所谓“禁令”是子虚乌有的。相反,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对胚胎干细胞研究进行资助的总统。再者,对来自私人部门的研究资助,他并没有做出任何限制。克里在电视辩论中利用干细胞研究,对小布什展开了更为猛烈的抨击,给他的立场贴上了“反科学”的标签。小布什则认为,自己支持资助干细胞替代研究,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资力度,并发起针对艾滋病的全球倡议。所有这些都是支持科学的明证。

2 奥巴马时期干细胞大讨论的媒体使用

奥巴马政府时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web 的媒介新时代。网络成为这一季公众大讨论的新主角,而奥巴马则是这一季的明星,他鲜明的个性非常适合互联网的生存,他本人即是个互联网形象,有着最广泛的社会触点,特别是虚拟社会的人际触点。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传播力量,胚胎干细胞研究的利弊在本次大讨论中越辩越明,虽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争议的问题,但公众在大讨论中再次接受了科普的洗礼,对干细胞研究的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加深。

报纸杂志

2009年,当奥巴马政府宣布联邦政府将资助干细胞研究时,美国多家刊物对此发表了大量评论。《新亚特兰》、《华盛顿邮报》、《今日基督教》都分别撰文就干细胞研究发表看法。亚当·凯普尔(Adam Keiper)在《新亚特兰》撰文认为,有些针对小布什的指责显然不符合事实。布什政府时期对科学的资助并未削减,相反,对“国家健康研究所”、“国家科学基金”及整个联邦研究开发的资助分别增加了44%、55%和61%。人们对小布什政府“科学”的指责往往与政治伦理话题相关,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干细胞研究。他使用第一否决权否决了为干细胞研究提供资金,引起了各地科学家的震惊。而奥巴马则着手修复其前任对科学造成的伤害,使科学回归正位,其中一个举措就是批准为干细胞研究提供资金。

尤瓦尔·列文(Yuval Levin)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认为,奥巴马总统宣布联邦政府资助干细胞研究,这一政策不经意间使人们看到了科学政策的危险诱惑。如何看待这一政策,取决于如何看待胚胎的道德地位。如果认为怀孕是生命的肇始,每个生命都值得保护,那么政府支持破坏人类胚胎用于研究就涉及深层的道德问题。如果认为胚胎并不是生命,破坏胚胎并不是剥夺生命,那么干细胞科学研究就无可厚非。

莫里·兹格勒·海明威(Mollie Ziegler Hemingway)在《今日基督教》撰文认为,虽然白宫宣称,开展干细胞研究旨在使科学“回归正位”,消除布什政府落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在科学决策中的影响。但不管奥巴马怎么说,破坏人类胚胎用于研究决不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对待孕育中的人类生命的道德问题。当前的胚胎干细胞政策似乎表明,总统对人类生命何时开始这个问题并不明了。

电视

奥巴马在总统竞选的电视辩论上,对麦凯恩的干细胞研究观点进行了抨击。麦凯恩的立场是:

1)反对有意识制造研究用人体胚胎并支持国会“禁止用细胞核婴儿组织培育干细胞”的立法;

2)干细胞研究有助于对抗人类疾病、缓解痛苦,但胚胎干细胞研究将引发一系列伦理和道德问题;

3)反对在非人类子宫中培育人类胚胎;

4)强烈反对克隆人类;

5)支持除胚胎干细胞之外的羊水和成人干细胞研究;

6)所有人体干细胞研究若要获得联邦经费支持必须明确表明“将伦理和道德准则置于科研目的之上”并且接受联邦相关条例的制约;

7)对抗人类疾病、缓解痛苦不能以伦理和道德原则为代价。

两人在电视上针锋相对,奥巴马强调胚胎干细胞研究有助于对抗疾病,麦凯恩则强调伦理和道德原则。

网络

奥巴马是一位时代的新潮总统,他擅于利用互联网工具和最新的通讯技术直接向广大网友推销自己的执政理念,并与大家交流。奥巴马在MySpace上有100多万的“朋友”,在Facebook中也有自己的圈子,支持者超过370万。同时,奥巴马还在YouTube上开辟了自己的主页,并在网站上演讲视频。奥巴马正是利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聊天、网游广告等新媒体形式,将自己的执政理念传播到家家户户。

在总统竞选时期,奥巴马就将自己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积极态度通过web 传播开去,对于干细胞研究的政策也不例外。奥巴马积极通过新媒介将自己对干细胞研究的态度传播开去。他认为胚胎干细胞研究能对抗人类疾病、缓解痛苦。他表示毫无保留地站在《加强干细胞研究法案》(Stem Cell Research Enhancement Act)一边。

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科普优势比较

今天,媒体正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尤其对于科技传播来说,更是离不开媒体这个重要渠道和大众载体。在过去,传统媒体在传播和普及科技知识,培育大众的科学精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互联网普及后的今天,新媒体成了一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成为了科技传播的生力军。他的科普力量和魅力日益受到大众的肯定和青睐。

传统科普媒体的短板

传统科普要么借助书刊、杂志等平面媒体,要么利用诸如展览馆、展览片、广播电视、录像等展览和声像传播。传统的传播途径具有直接、直观等优势,在过去曾经起到很好的科普效果。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传统科普形式在多样性、活泼度、多元化等方面都不再具有竞争优势。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正在冲击着传统的科普方式和模式,也成为对传统科普传播方式的一种有力补充。

1)传统科普传播形式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较高,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书籍的印刷发行、科普电影的制作成本高,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而利用网络进行科普传播,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可以量身定制,强调个体性、差异化科普;

2)传统科普不能有效借鉴现代通讯技术和大众最易接受的传播方式,受传播方式所限,无法实现科技信息的快速更替;

3)传统科普传播具有滞后性,而新媒体在科普传播方面与时俱进,对于新出现的各种科技知识能迅速作出反应,灵活应对。

新媒体的传播利器

在这样一个新媒体崛起的时代,科普传播的方式和途径都越来越多元化。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新媒体的科普力量和魅力,带动全民整体科学素养的提高。科普的内容具有连续性、变化性、多样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传播科普的方式和途径也必须多样化、多元化,开放性。这也是新媒体在科普传播中异军突起,进而绽放异彩的关键。

新媒体对于科普传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新媒体覆盖面大,具有广大的受众群,我国广大的网民和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科普的潜在用户;其次,新媒体具有多样化、多元性的特点,能开展用户科普信息定制服务,这种个性化的科普形式,更能吸引公众关注;再次,新媒体的受众一般年龄结构较轻,对科普更有兴趣,也是科普需要重视的人群。

参考文献

[1]尚劝余。科学与政治:究竟谁压倒了谁。社会科学报, 2009-4-23.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第二篇】

世上有无数美好、甜蜜的东西,人们幸福地拥有它,尽情地享受着它。但是,灾难却一次又一次肆虐,将美好无情地抹去,把伤痛永远地存留。

2008年……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天气晴朗,万物尽情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人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光:孩子上学,大人上班,老人休闲……一切都是那么的幸福和谐。

北京时间14点28分。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巴蜀大地顿时山崩地裂,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无数生命被废墟掩埋,数十万同胞离我们远去,数百万同胞经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地震,震裂了房屋,震碎了人心。

灾难已经过去,但伤痛仍在继续。难道我们就只能仍灾难摆布吗?

2058年……

整整50年过去了,岁月的沧桑仍然抹不去50年前那伤痛的记忆。

如今的绵阳已是国际一流的大都市,整个城市分为三块:海,陆,空。搞科研的住在海上,无时无刻不沐浴着阳光。搞军事的住在空中城市,时时刻刻尽享新鲜空气。在普通岗位上的则住在陆地上,过着繁忙而充实的日子。

2108年……

又是一个50年过去了,此时,我已是111岁高龄。曾经和我一起研制“地震超前探测仪”的战友们相继在幸福中逝去。我们研制的“地震超前探测仪”为人来带来了无限生机。据统计,仅2108年一年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达千万次,可伤亡却是0……

有梦就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成果,有成果就会有未来。回顾这一百多年为研制“地震超前探测仪”而艰辛地付出,我无怨无悔。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第三篇】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世界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基础,化石能源枯竭问题和能源环境污染问题I依然困扰人类,人们为了争夺更多了资源,不惜爆发战争。但是石油煤炭等补课再生资源的固有储量,加上这些能源产生的污染等无时无刻不再加剧着地球的重担。

在能源大家族中,太阳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因为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还不会造成任何环境产生任何污染,即经济又环保。太阳能的利用对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太阳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应用之一是太阳电:由于宇宙空间没有昼夜四季之分也没有乌云和阴影辐射能量十分稳定发电系统比地面简单。因此近几十年来世界上不少国家竟相开发各种新技术、新设备发射太阳能卫星到宇宙空间去发电。

应用之二是太阳光:光可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先说说可见光,光使我们看见了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光使我们看见美丽绚烂的流星。流星是瞬间的火花,只有光能让我们看见。光不仅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而且光还有许多应用在生活当中。绿色植物可以利用光进行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当夜晚我们行走在路上时,月光可以为我们照明;太阳灶可以利用太阳光烧水做饭;每当人们汗流浃背时,会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医疗方面光也体现出了作用:医院里医生做手术时,在无影灯下操作;耳科医生为病人检查耳道时,戴着额镜,将光聚在耳道内。

还有看不见的光,如:红外线、紫外线、光等。不可见光有哪些应用呢?红外线可以为我们进行遥控,利用红外线可以进行卫星遥感照相,利用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看清漆黑夜晚下的敌人的活动;紫外线可以为我们杀菌消毒,如经常晒被子、黑光灯发出的紫外线可诱捕害虫;婴儿多晒太阳可以使皮肤产生维生素。

这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太阳能可以利用的地方还有很多。作为新时期的小学生,我们长大后要致力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科普小论文范文字【第四篇】

小时候我有一个梦想,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发明家,因此我非常爱看科普书。

一年级时,我就非常爱看《10万个为什么》之类的书,它能告诉我为什么商品使用条形码,为什么月有阴晴圆缺等种种类型的科学知识,正符合我爱好科学的兴趣,让我十分入迷地阅读。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我又不满足于阅读《10万个为什么》了。

有一天爸爸又对我说:“看你那么爱看书,我就买了这些书。”说着拿出来几套《漫画少儿百科全书》。我一看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每天一有空就趴在床上如饥似渴地阅读,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以至于每次我回过神来,都不知道现在是何时。它能让我知道有关化学、宇宙等种种学问,加上详细的解说,让我如醉如痴。

到了三年级,我又发现一块新大陆——人体、历史、宇宙、地理等数本厚厚的百科书。人体书,让我细致地了解到我们身体的构造与功能;历史书,让我了解到从远古到今天的各类发展。一读这类书,我的思维就像乘坐着时空机,探索未知的各种奥秘。

后来爸爸又买了人类昂首奔赴太空,星星科技馆等书,让我清楚地了解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家里的一些科学发明,名人传,也让我对名人产生敬佩之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迪生的一千多项发明,使我对科学有了更深的探索。有一天,“加油向未来”里的一道题“白垩纪是恐龙最繁荣的时期,那么白垩是什么”这道题把妈妈难住了,而我却脱口而出“白垩是一种岩石”,结果我答对了。妈妈问我是如何知道的,我只说“这是书的馈赠”。

一本本书的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科学知识,而且在校科技小发明制作活动中,我制作的“会眨眼的机器人”作品还获奖了呢!

虽然现在我在读文学类书籍,但科普书仍然是我最喜欢的书,它让我懂得了许多科学知识,就像与一个懂科学的朋友聊天。开什么样的卷,就有什么样的朋友。让我们多开有益之卷,用有益之法读书,交上有益的朋友。

科普小论文范文【第五篇】

科普需要知识的力量和美的体验高峡

我国科普资源共享发展战略研究莫扬

科学传播研究热点的演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张婷

植物园一次科普活动分析——以2008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活动为例詹彩虹,刘政安,周守标,韩小燕

"公共事件科普"的提出及其形成机理分析科普研究 谢莉娇

科普调查问卷及其设计技巧的探析王宇良,戚敏

中国科协会员日定为每年12月15日

对科学态度的评估及启示黄颖,骆红山

科普项目评估制度化探析史路平,安文

对科技馆建设理念和建馆模式的探讨梁兆正

国外科技馆建设对我国的启示胥彦玲,何丹,吴晨生

英国皇家学会的科学文化传播陈江洪,厉衍飞

文化视角解读我国科普创作问题谢小军

澳门科学馆开放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

浅谈气象科普动画片的选题策划思想游立杭

看待复杂事物的角度问题——以多维视野下的UFO现象为例尹传红

踌躇的西行:中国大陆科幻的命运变迁MikaelHuss,辛禄高,郑军

从《股份农民》看科普方式的创新任福君

关于青少年非正规科学教育的认识徐善衍

中国科普的六个新理念居云峰

推动社区科普工作的有益探索——北京市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的做法与思考科普研究 周立军

《科学月刊》能走多远: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杨虚杰

关于当代科普的人文思考徐善衍,XuShanyan

传播完整文化,就是传播创造之种——创造力的学习笔记王直华,WangZhihua

后现代的人文思考金涛,JinTao

探究科学普及的人文内涵张开逊,ZhangKaixun

科学普及与人文的几点思考王玉平,WangYuping

谈谈科学家的人文精神郭曰方,GuoYuefang

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提升公众科技传播效果雷绮虹,LeiQihong

人文精神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支撑和灵魂王海波,WangHaibo

科普:要关注青少年人文精神的培养翟立原,ZhaiLiyuan

一个科普场馆的人文追求郭耕,GuoGeng

精神实践视野中的科学与科普刘孝廷,LiuXiaoting

科普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粘合剂郑念,ZhengNian

基于公共传播理念的科学普及翟杰全,ZhaiJiequan

科学普及过程中的人文关怀林坚,LinJian

关于互联网科普的若干问题——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一期工程为例张小林,ZhangXiaolin

创新科普形式增强传播效果周立军,ZhouLijun

科普税收优惠制度实施中我国科普出版认定制度审视张义忠,任福君,ZhangYizhong,RenFujun

科学家对自身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看法的调查研究王姝,李大光,WangShu,LiDaguang

如何成就优秀的植物园科普展览金红,刘兴尧,傅晓平,唐勤乐,JinHong,LiuXingyao,FuXiaoping,TangQinle

新闻快递

对俄罗斯神秘主义泛滥原因的思考申振钰,ShenZhenyu

韩国科学文化事业演变浅析余维运,YuWeiyun

耕织图与我国传统社会中农业技术及农业文化传播朱洪启,ZhuHongqi

认识科学的"不确定性"——从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争论说开去尹传红

科学传播和技术传播翟杰全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李大光

一群"松鼠"引发的论战——从连岳序言引发的争议看中国当下科学传播理念的分歧蒋劲松

科技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和谐参与模式研究刘立,陆小成

科普能力建设:理论思考与上海实践李健民,刘小玲

科协系统科普场所发挥未成年人校外科技教育作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楼伟,邓帆,赵建龙,董亚峥

科普简讯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背景下的科技馆发展研究科普研究 佟贺丰

质的研究方法在科普研究中的应用何丽

对中国科普历史界定的探讨张昀京

科技传播在印度陈微笑

分化与整合并存——当代科学中心变革的显著特征徐善衍

事情没那么简单——漫谈错误的相对性及二元对立思维尹传红

一代巨匠,为世人留一下什么?——读《宇宙秘密》,忆阿西莫夫卞毓麟HtTp://

忆钱学森关心航空航天科普谢础

亲历中国科幻30年:个人史与社会史杨虚杰

传播中的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张文秀,刘树勇,颜实,ZhangWenxiu,LiuShuyong,YanShi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理论框架研究科普研究 田德录,方衍,TianDelu,FangYan

科普与文化产业间的作用结合机制探析马蕾蕾,曾国屏,MaLeilei,ZenGuoping

高校大学生科普及其研究的几点启示王宇良,沈瑶琴,戚敏,WangYuliang,ShenYaoqin,QiMin

科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徐杰,XuJie

试析我国综合科普期刊的困境与出路陈真,谢旭成,ChenZhen,XieXucheng

从人本主义学习论看博物馆的展览设计——来自现代欧洲博物馆的启示何琦,王军,HeQi,WangJun

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科学教育活动案例研究钟琦,ZhongQi

科学精神涵义的发展变化——关于新文化运动时期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精神讨论的比较唐真,TangZhen

满足好奇传播常识——谈科学普及的目的与任务金涛

在创新中深化科普工作——访周立军尹传红

美国科普史研究方法探究——读《科学是怎样败给迷信的——美国的科学与卫生普及》刘新芳,LiuXinfa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杨水根

让科学乘上艺术的翅膀——通州2008科技周科普书画展小议朱效民

科研人员博客的科普内容研究——以科学网博客为例黄晓慧,詹琰,HuangXiaohui,ZhanYan

中国读者爱看哪些科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的影响力研究张越月,李大光,ZhangYueyue,LiDaguang

《时务报》中的科学技术内容浅析王淼,WangMiao

五四时期《科学》广告的科学传播功能隋明晓,SuiMingxiao

旅游视角下的博物馆职能演变李健文,孟庆金,金淼,LiJianwen,MengQingjin,JinMiao

大教育观引领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发展科普研究 王丽慧,WangLihui

英国科学节效果评估模式分析及思考刘彦君,吴晨生,董晓晴,李小燕,LiuYanjun,WuChensheng,DongXiaoqing,LiXiaoyan

关于科技馆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以广西科技馆为例梁春花,LiangChunhua

俄罗斯神秘主义流行现状及与前苏联的比较研究申振钰,ShenZhenyu

科学创新,社会的责任——读《居里夫人文选》有感科普研究 王鸣阳,WangMingyang

中国科普作协成长的忠实记录——《科普创作》杂志汤寿根,TangShougen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05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