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资源范例【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13878

【导言】此例“教育资源范例【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教育资源【第一篇】

(一)特殊教育法律不完善

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较普通教育法律法规而言,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宏观法律为纵向、地方条例和教育法为横向的完整的、纵横交错的法律体系,基本覆盖了残疾人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但特殊教育法律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只是将聋、盲、哑纳入到特殊教育人群中,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特殊儿童并不在法律条文保障之中。陈久奎等认为:立法体系不完备,内容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特殊教育法本身原则和制度。邓猛、周洪宇指出我国缺少一部《特殊教育法》。这要求完善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

(二)特教经费支出较低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现实情况是:1.经费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不足。东部地区以福建省为例,特殊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严重短缺,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西部地区不仅仅经济较为落后,而且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矛盾就更为复杂。新疆地区2007年特教经费占该区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大部分学校反映经费十分紧张。2.支出结构不合理,个人经费紧张,奖贷助学金比例偏低,公务费用过高以及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

(三)特殊学校差异大

特殊学校存在着区域差距。特殊学校数量呈现出东中西差异。东部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少的是中部地区。城乡之间特殊学校也有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特殊教育也较为进步,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特殊教育几乎为零。特殊学校类型分布不协调,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少协作。

(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来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东西部特殊教育师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福建省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特殊教教师数量匮乏;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

(五)特殊教育社区建设较少

特殊教育社区是残疾儿童由隔离走向融入社会的契机。《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有不少学者做出积极探索,许家成试图探索特殊教育社区化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支持性教育”是实施特殊教育社区化的现实途径。王爱民、刘佳芬从实践角度对特殊教育社区化进行探索,探讨了培智学校社课堂教学区化的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的保障机制。宁坡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刘佳芬等人对培智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将学校、家庭融为一体,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只是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而是整个社区人员共同的合作的活动。特殊教育社区化作为一种较为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我国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打破隔离对特殊儿童的束缚,使特殊儿童真正走向社区、融入到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二、对特殊教育资源公平性建议

全纳教育理念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关键是教育机会公平,最终落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上。基于以上特殊教育资源在法律、特教经费、特教学校、特教师资、社区资源分析提出几点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化的建议。

(一)加快《特殊教育法》出台进程

残疾人为社会弱势人群,其受教育权利最容易受到忽视与践踏,其受教育权利实现更多的是依靠法律保障。目前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不系统、操作性差,不能很好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包万平等人拟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一部权威的法律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相关事宜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二)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保障特殊教育经费

特殊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经费,政府的经费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GDP4%,预示着政府将会有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公办特殊学校具有现实性需要,也是对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随班就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参与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三)扩大特教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将特教教师培养纳入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健全高校特教专业,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特教教师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职前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二是完善职后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教学校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到高校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邀请高校特教教授来校教学,并为高校特教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和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特教教师教学质量。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定期进行特教教师培训。为保证随班就读师资数量及教师素质,逐步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的双向融合。

(四)依据当地实际需要加强建设随班就读学校建设和管理

特殊学校定位于对所在地区普通学校进行资源支持,加强随班就读指导,促进家校合作,以保障随班就读教学质量。

1.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为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诊断、矫正与教育干预,另一方面是对于所在地区特殊教育辐射带动作用。资源教室通过个别化原则、补偿性原则等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干预与指导。

2.实现随班就读的网络化管理,健全随班就读档案,从而完善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随班就读学校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和随班就读教科研组,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互动式的网络体系。通过健全随班就读档案明确每学期的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与总结,随班就读班级的教研活动记录,有特殊需要学生成长档案等。

3.对家长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帮助特殊学生家长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配合学校完成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

(五)建设全纳社区,促进特殊教育的社区化

社区是特殊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全纳社区能帮助学生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全纳社区宣传,树立全纳社区意识。全纳学校树立的是一种“社区本位”的理念,教育要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促使本社区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与成长。例如举办社区讲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增进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与了解;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进行指导,邻里之间形成良好的舆论来促进全纳社区建设。

2.建设全纳社区委员会,监督、促进全纳教育社区发展。通过选举产生家长社区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建立家长、特殊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们、社区管理人员之间沟通渠道,实现个别教育计划的真实化、专业化、教育干预的有效化。

教育资源【第二篇】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英语教育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海量的英语教育资源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信息,也给其利用带来了新问题。为提升英语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和利用效率,对其进行资源共建共享是规范化、合理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教育资源;语言教学;共享机制

一、引言

随着媒体手段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文化的传播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发展也因此被极大地推动,各方面的社会变革都在进行当中,教育也不例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的深刻影响在于为新型教学方法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各项教育工程项目在各地的开展层出不穷,提供了大量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数字化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并涵盖几乎所有的学科,成为数字校园的构建基础。这种数字化环境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人才培养和科研形成有效助力,并规范化管理各类信息资源,最终提升学校的教育水平。通过将教育资源进行开放、传播和共享,不仅可以获得海量资源,还能够实现快速存取和高效利用。建立起数字化校园需要整合大量数字化网络化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课件、题库、网课等,可实现的功能包括远程授课、在线考试、教学管理等。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方便地收集教学材料、制作课件并以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课下还能与学生随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实时交流和通讯,成为一个集资源、教学和交流为一体的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搭建的平台,学生之间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开展学习和交流活动,共享教学资源。因此,教育资源的网络化和数字化对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利用是非常大的助力,对普通课堂和传统教学形成了有效补充。利用网络教育资源不仅升级了教学过程,还提升了教育在应用端的水平。当前,网络技术已经可以有效地处理海量资源,信息化校园的建设已有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建设就成为了提升教育水平的关键问题。

二、英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的问题

网络教育资源通过网络手段建立共享平台,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使得资源布局趋于合理,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满足师生的教育和信息需求。英语教育资源与其他教育资源一样,也可以通过网络化的手段对数字化提供利用条件,但是由于英语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造成了资源共建共享中存在值得探讨解决的问题。第一,英语教育资源的数量和开发质量。英语教育资源的来源十分广范,不仅国内有多年积累的大量课件、课程、电子书等,还有各类考试形成的题库、考试系统等,同时,英语作为国际性语言,在国外有更多专业的资料文献可以成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各高校和网络平台上提供的英语教育资源已然相当丰富,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英语教育资源除了本身内容呈现多样化外,对语言本身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障碍,如果教育资源本身内容质量不佳,就容易误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语言使用习惯。再加之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开发不足,就会导致大量教育资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不符合实际教学的需要,无法向学生提供专业合理的学习内容,而且大量英语教育资源千篇1律,内容同质化严重,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给寻找合适资源带来困难。相比较而言,专业学科的教学更容易具有针对性,而英语教育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教学内容的编制更加复杂,如果仅仅简单地将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与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相融合,把英语教育资源变成不同应用手段的填充,那么最终将难以避免英语教学资源缺乏特点和冗杂陈旧的现实问题。第二,英语教育资源开发成本较高。由于各学校及教育机构的英语教育资源以各自独立开发为主,资源建设和整合的项目都采用分散方式,各学校和各区域之间缺乏交流协调,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英语教育资源需要在大量的语言素材中不断筛选、重新编辑整合,教育资源的开发难度大,因此开发周期较长,水平要求较高,同时涉及的文化知识领域众多,在素材和选编的过程中难度又会大大增加。由于各学校和区域在开发英语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并未进行有效的初期调研和沟通合作,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在耗费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资金之后仍旧出现同质重复,也产生了大量冗余信息;英语教育虽然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但资源内容本身应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升级,而这一方面的工作显然不足,资源更新服务升级和知识产权维护等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只追求量的增长的英语教育资源开发显示出了盲目性,质量亟待提升。第三,英语教育资源共享中的障碍。在开发大量英语教育资源并完成使用平台的建设后,还需要有共享资源的良好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资源共享的意识、交流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对知识产权和版权的保护。没有资源共享意识的促进,各学校和区域在开发建设英语教育资源的时候就无法从一开始就为资源共享建立合理的发展空间,“各自为政”的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同时,在知识版权问题的影响下,国外资源的引入和利用会有一定的法律和费用困难,国内已开发的资源也会因为缺乏版权保护而使优质资源的共享减少。另外,交流共享机制的缺乏也会导致后期的利用过程混乱,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教学带来不同程度的阻碍。

三、英语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

为了加强英语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利用,需要在建设利用规范的指导下,建立一套合理的共建共享机制,这样一方面可以高效开发和利用优质的英语教育资源,规避应用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促进整个教育资源利用和管理体系向前迈进,完善包括英语教育资源在内的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第一,英语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明确各阶段各类型英语教育的教学目的,按照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对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语言素材,从语法、词汇、句型的基础教学到交流应用的活学活用各层次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形成具有实用性和教学性的优质英语教育资源,使得学生从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够使用到这些资源。同时,搭建好提供利用的网络平台,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统一标准及互相操作,方便师生进行跨平台资源利用,从而有效地组织英语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提高英语教育资源及其平台的服务质量,同时降低建设成本。在开展具体的英语教育资源及其平台的开发活动时,还应制定统一的资源建设格式和质量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制定详细的资源评价标准,对英语教育资源从知识点、知识单元的合理性,到所用教学方法的可行性,再到学习应用的使用效果等一系列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有利于保留优质资源,剔除不佳资源,使得英语教育资源的开发成为标准严格的完整体系。之后将大量开发好的英语教育资源进行分类以便检索利用,同时支持学习者和应用平台间的访问、共享和下载利用。第二,根据教育机构各自特点建设特色英语教育资源。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英语教育资源同质化严重,资源内容千篇1律,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对于不同教育阶段和学习目的的学习者而言,查找利用适合的英语教育资源存在困难,针对不同群体的英语教育资源的特点不鲜明。随着网络环境下资源共建共享的不断展开,英语教育资源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就可针对不同受教育群体进行特色化整合。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各学校、教育机构甚至区域在英语教学方面的特色和竞争力,还能够使不同主体在开发整合资源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资源的重新加工。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特色教育资源也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育资源也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需求,维持教育机构的教学特色。另外,如果各机构区域之间能够实现跨平台的共享英语教育资源,那么各教育主体之间的沟通合作和互相取长补短就会变得更加活跃,英语教育环境也会因此得以优化。

四、总结

根据英语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发现并总结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英语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是当前合理化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利用的有效尝试。在合理开发资源共享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环境中,英语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应该得到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建立统一标准严格把控英语教育资源内容建设,建立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色资源以便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最终以跨平台共享或者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整合英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为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和学习者的英语教育资源需求,规范把控英语教育资源内容的筛选、集成、重新加工,提高教育资源的内容质量和利用水平,规范管理相关资源和平台,使得英语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效用,是一条必经之路。

作者:肖丽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瑜珊.教育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利整合[J].中国远程教育,2012(22):103.

教育资源【第三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

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推动中小学教育向全新的阶段迈进。总书记也曾提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实现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创造更多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平台,为学校的数字化转型和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本文通过对网络教育资源的研究,阐述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对策。

一、网络教育资源特征

(一)广泛的资源共享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较少,而且知识更新频率低,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甚至有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开展,中小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给学生带来丰富的知识和资源,进一步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发展中小学生的智力。而且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够获得与城镇学生同样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实现教育均衡。当教师发现了优质的学习资源后,可以立即上传到学习平台上,中小学生在家里也可以进行下载学习,消除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网络教育与课堂教育、远程教育共同构成了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为中小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有利于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习行为自主化

以前中小学教师关心的只是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学生的成绩是否提高,至于学生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则并不关心,在课堂上对学生发号施令,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思想去学习,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使其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网络教育资源的投入使越来越多的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探索,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受益终生。在信息化时代,学生可以独立操作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包括电子白板、教学系统、多媒体设备等,既开发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又优化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信息的方法和思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现状

(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有些中小学教师对计算机技术掌握不熟练,他们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制作的电子课件过于花哨、脱离实际,让学生学习起来找不到方向,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有些学校给教师安排了计算机培训的机会,但是把水平不同、学段不同、教龄不同的教师混同对待,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案,使培训陷入低效和浪费的困境。

(二)信息技术网络教育重建设轻应用

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意义重大,体现在“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为标志的“教”与“学”上,是中小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很多中小学会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来建设教学信息系统,完善现代化的教室和教学设备等,但是却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很多设备闲置,无法发挥真正的教育价值。所以,必须要把“被要求”变成“真需要”,把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学生才能真正受益。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虽然很多中小学都建设了信息资源库,但是没有做好维护和更新工作,导致很多教学资源都已经过时,没有实际的意义,甚至还会误导小学生。信息化教学资源通常都是由学校资料室进行集中管理,教师需要用的时候要去借,有些教师嫌麻烦干脆不去使用这些资源,出现了信息资源浪费的情况。另外,有些教学软件设计的不完善,存在着一些漏洞,实用性比较差,所以教师不愿意用。还有些教师不会对学校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使教学质量大幅下降。

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对策

(一)以理念为先导,提升教师素质

中小学教育呈现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改变了传统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加速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打开了新的局面,给各学科教学带来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为课堂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在推行网络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必须要注重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突出课堂教学的时代性和实用性,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调动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变得异彩纷呈,彰显出青少年的活力。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广大中小学教师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对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信息化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扩大学校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时空,为学生开拓多种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构建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提高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效果。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利用的好坏关键在于施教者。从目前的教育实际来看,在中小学里有很多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能力不强,对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不足,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进步。为此,各种小学要积极创造机会和条件,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使他们对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产生全面的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力求在每个中小学内都能打造一支技术过硬、素质较高、人员充足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管理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和保障作用,带领其他教师一起进步。为了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学校可以对自身的评价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将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情况、信息化人才培养培训状况、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等纳入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系中,深化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网络资源的重视程度,促使教师不断成长,从而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二)以课改为导向,加强软件建设

从当前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形势来看,在各学校中存在最普遍的问题就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导致软硬件建设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功能的发挥。为此,中小学校应当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和目标,在重视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快中小学教育教学软件资源的建设,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交流,提高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学校要时时刻刻渗透信息化管理模式,鼓励教师使用电子备课,在网上学习资源,制作教学课件,真正实现全校网络化。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点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转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角色的转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中小学生学会利用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提高中小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学校要注重信息化网络资源的购置,所购置的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一定要是最新的,一定要符合课程改革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各学校还要注重自主设计和校本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资源进行延伸和拓展,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电子课件类资源,建设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为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通过相互结盟的形式,借助互联网实现课程、师资的共享,先进教学理念的交流,开展跨时空的学习,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学校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网络中已有的资源、教师自制的网络教育资源和从外面购置的现成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合,形成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通过信息检索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以培训促创新,提高教学能力

以往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只关注技能而不注重应用层面,培训的方式也只是单一的讲授式,教师没有自己主动操作和创造的机会,使很多教师空有理论知识,没有实践能力,直接影响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此,各中小学校要积极探索新型培训模式,以课程整合与应用作为培训目标,将理论、技术和课程教学融为一体,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案例设计、实践操作等培训内容,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每一次培训都要有主题和目标,引领教师深入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课堂的能力,打造“信息化”教师队伍。首先,学校要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特别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理论的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课程整合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信息技术强加到课程内容中,而是要在不脱离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特点和媒体特性,实现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的优化,把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其次,要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高级培训。中小学校在对教师培训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教师进行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文稿演示、电子表格、课件制作等最基本的信息技术培训,再对教师进行网页制作、网络安全、图像处理等深层次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再次,中小学校可以对培训内容进行汇总分类,制定分级培训计划,设计分层次的培训内容,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攻克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弱项。最后,组织教师进行线上培训,通过网络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视频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让其他教师进行点评,从而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化教学素质。

(四)以整合为途径,增强应用效果

在课程教学中,中小学教师要把网络教育资源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中,探索恰当的教学模式,加强教研力度,不断汲取优质教学资源的营养,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教学能手。为了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中小学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有效的网络教育资源,选用合理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和设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恰当的网络资源为学生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可以是事实性的、意境性的,也可以是冲突性的、探究性的,用直观的呈现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已学知识和已有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思考、发展情感。

(五)以管理促建设,构建信息环境

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小学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和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与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建设的积极性。教师应主动将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积累和制作完成的教育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共享平台上,给更多的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同时学校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保障网络安全性,保护好教师的知识产权,消除教师的担忧和顾虑,使教师可以放心共享自己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源。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要树立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典范,并及时的总结和推广成功的信息化教学经验,提高全体教师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意识和技能水平。学校间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在众多中小学校中创建示范学校,加强信息化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对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探索,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有效整合,为其他学校做好示范。各学校要建立信息化教育领导小组,规范师生打卡信息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学校管理信息化,保障信息正常交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涉及教育全局性的工作,要想发挥网络教育资源的整体效能,就必须建立一套统筹协调的管理体系,理顺和教育信息化相关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关系,达到统筹规划、科学管理的效果,打造高质量的信息化校园。

四、结语

教育资源【第四篇】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开展高质量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而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终身性、阶段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征。同时,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不但能够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有力促进广大教师尽快适应信息技术环境,还能够使教师正确认识自身角色,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远程教育资源;教师教育技术;培养

一、远程教育资源支撑教师教育技术的现实诉求

远程教育资源是指远程教育活动中所必需的教育资源,包括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设施类的硬件资源,以及专为远程学习者设计、开发、制作的信息产品类的软件资源。现代远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21世纪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时事中心、教研论文、课程改革、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等栏目,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共享性、超链接性、低成本性和便捷性等优点,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首先,教师传道的前提是对自己所教的学科体系和知识技能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自己要专攻某个学科,并且对本专业的研究动态有较清晰的了解。教师拥有了丰富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次,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提高远程教学的质量,教师要能够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远程教学技巧,这样才能开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远程教学。最后,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为了应付多样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教师要充分掌握网络技术并熟悉多媒体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完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才能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灵活地应对复杂的教学活动设计[1]。

二、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教师教育技术的特点

1.教师教育技术的终身性

教师教育技术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始终,是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和自身价值取向共同形成的趋势,是永无止境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变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知识会逐渐的代替老知识,教师个体的知识储备需要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在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下,教育技术是终身性的,教师要掌握最新的远程教育理论与技术。教师只有不断促进自身教育技术的发展,以终身学习为基本理念,才能从最初稚嫩型教师发展到骨干型教师,才能确保知识和能力符合时代的需求。

2.教师教育技术的多样性

在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除了一般性的教学工作之外,教师需要能够运用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学,需要掌握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如:教师采用直播课堂、BBS、双向视频等多种形式,在课堂上进行面对面教学,或者进行远距离教学。由于教师教学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了多样性。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新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同时,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技能,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传授知识,从而达到了教学相长。

3.教师教育技术的阶段性

教师的教育技术不是静态的、线形的,而是动态的、灵活的。教师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是教师在知识储备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在不同阶段中,教师教育技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曾经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四个阶段,四个不同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职前、入职、职中和职后阶段[2]。其中,职前阶段是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准备期;入职阶段是教师积极寻找新资料、新策略、新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技能和能力,接受新观念,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的阶段;职中阶段是当教育技术发展上升到相对成熟的时候,教师会具有良好的教学监控能力的阶段;职后阶段是教师退出了教师职业的阶段。

4.教师教育技术的自主性

教师教育技术发展的自主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指教师能够自主地进行课程设计和规划教学活动,能够充分自主地选择教材。教师对自身教育技术进行规划,要具有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未来教育技术前景的意识,也包括对自己过去教育技术的意识。为了逐步取得教育技术能力,教师教育技术的自我意识能够让教师不断探求自我发展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除了自我意识之外,为了引导、监督和反思自身教育技术,自我规划是任何教师教育技术提升的重要环节,是为自己教育技术设计的蓝图。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

1.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要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校本培训

远程教育资源具有海量性、超链接性、共享性和低成本性等优点,能够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提供良好的支撑。而校本培训是一种具有实效的培训方式,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单元,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具有经济性、灵活性、有效性、多样性、可持续性等优点。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培训机制的构建步骤如下。

(1)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需求学校应该预先计划培训的时间、途径、费用,制定出学校年度计划、教师个人教育技术能力发展年度计划等,提前一年对教师培训作出分析,并且要及时监控与评价,听取各方面的不同意见[3]。同时,为了使教师能够接受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现有教师培训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继续教育相结合,与教师的培训需求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2)明确培训目标,强调培训职责为了使教师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对教师意识与态度理念方面的讲解培训,使其具有随时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并具有应用教育技术意识的习惯性。同时,为了使教师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内容等,通过实践培训,使教师能够独立进行教学设计,运用常见的教学辅助软件。学校要定期检查和指导培训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制定本校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参加培训业务档案和评估考核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与教学中的疑惑、困难。

(3)确定培训内容和形式为了树立应用教育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终身学习的意识,要使教师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运用丰富而先进的教育理论重塑其思想。如:为了逐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思想,以专题讲座结合讨论的形式开展,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研论文”栏目。在职后培训中,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的设备和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如:为了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持续不断的系统思考,根据学校教师的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利用远程教育设备,以资源中教学课件的使用和再加工等内容为主题。

(4)培训的管理与考核、评价培训的过程中要对教师进行抽样调查,做好培训记录,如:培训过程中填写考勤考核表、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同时,要运用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学校整体和教师个人发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采取自评和互评结合的评价方法,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对培训进行积极、客观、合理、有效的评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师培训是校本师资培训模式的基本精神。如:在学校中指定专人负责新任教师的入职训练;设立中心学校,为邻近的学校提供各种进修服务;指配师资培训联系人,定期收集教师信息,与教师教育机构沟通。为了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与校本培训有机的结合起来,采取“培养骨干-示范引路-共同提高”三步走的形式。信息技术将促使学校校长观念发生转变,成为培训计划目标、需求的制定者,使其成为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培训教师的支持和帮助者。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开展校本教研

为了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本教研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活动,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即:校本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在我国,教育研究工作一直被认为与广大教师无关,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而实际上,教师要具备课堂知识、技能,还要对教学方法、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以研究的精神工作,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才能体现出教育教学资源的优势,才能在应用与创新中符合教师科研与发展的要求,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为校本研究创造条件,改善学校单一的教学软环境。

(1)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的教师学习支持系统的建立第一,技术及资源支持。采用以单向卫星传输为主的资源传输方式,建立以卫星传输、地网、人网为依托的远程教育信息传输平台,将教学资源发送到培训中心,解决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为了推进教师的继续教育,要把分散在学校和教学点的教师、校长集中起来,建立教师学习支持系统,有目的、计划和组织地进行校本教研,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人力支持。着力于不同教师的自我锻炼、发展需求,着眼于教育教学的需要,按照不同教学经历,建立“教师成长链”,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校本教研的具体形式第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远程教育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形成使本地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课件,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为学生架起沟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桥梁。第二,开展优化远程教育资源的课题研究。学校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远程教育资源平台,组织全体教师整理下载资源,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快捷地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查找和加工远程教育资源的技能。第三,开展“有效教学”的系统设计研究。学校设立学科备课组,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教学资源”范例,采用“系统设计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设计每一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使教师胸中有全局,着眼于整体,兼顾各个方面循序操作。第四,倡导“问题解决”的教学反思研究。通过课堂教学现场观摩、观看课堂实况录像等形式,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堂实录与点评”组织开展“一课例多阶段多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让教师开展教师教学的自我反思,用新的理念和观点剖析典型案例,实现向教学行为的转变[4]。

(3)远程教育资源支撑下校本教研的具体实施首先,选择一名正在培养的年轻教师来做案例研究,教师们一起观摩空中课堂,集体交流备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形成了第一次研究课教案,即把远程教育资源上的课件加以修改。其次,教师们一起评课修改教案,教师之间进行同伴互助,不断改进,一起总结收获。再次,经过多次集体备课、反思、评价、改进,再进行反思小结,内化实践,使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收获,并且写一份教学案例,进行研究反思。为了把自创资源与大家共享,可以发表在校园网、远程教育资源博客上。最后,为了不断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达到研究以致用,教师们把自己的收获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更多教师从远程教育资源中汲取精华,让校本研究从课堂中来,回到课堂中去,再生远程资源。由此可见,从资源中来的课例校本研究,能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远程教育资源,通过教师进行讨论研究,在学习资源中的课堂实录基础上,修改并进行教学实践,最后使教师教学真正实现了研究反思、资源共享的目标。

作者:张春苏 孙刚 单位:北华大学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北华大学化学与生物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红磊。教育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王凤蕊,王文宏。“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支持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13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