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道德经读书笔记样例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11906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一篇】

纵观《道德经》,只五千余字,但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微言大义,可谓博大精深。数次读罢,仍多有不解之处,然只窥冰山一角,亦觉受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道德经》一书,“道”一字贯穿全文,可谓中心,道是什么,老子说道隐无名,道实际上不可言说,但我们还是希望道有所言说,所以勉强给它一种代号,称之为道,就我理解,类似于西欧哲学中的“逻各斯”(仍有区别),即世间万物变化的一种微妙尺度和准则。

老子警告我们:“不知常,妄作,凶。”并用《道德经》向我们传授了许多有关道的感悟,教导我们如何通过了解自然规律,并以此指导个人行动来全生避害。而关于自然规律,老子提倡“无为”,“无为”是老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理念,正确理解这一理念对领会老子以及整个道家学说至关重要。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不如孔子积极,就是因为对老子的“无为”二字理解错误所造成的。“无为”二字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违反自然规律的过分作为。

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所以过分作为必将适得其反,老子举例说道:“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而老子提倡的正确做法为“袭明”,既“将欲弱之,必先强之”,“袭明”的通则冯友兰先生解释:“想要得到的东西,须从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故而欲强,必先知弱。“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为无为,则无不治。”。如今社会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然富而不贵者,比比皆是,何以至此,皆因人们过分追求,正如《小窗幽记》第一章所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醉,便有欲,欲,则有求,求,必缺静,躁,终将过,过,犹不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所以,必须清心寡欲。

关于如何清心寡欲,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不尚贤,不使民争”,既必须摒弃虚名,而后《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并守意念清明,便可清心寡欲,便可无为。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成就了自己。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所以我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正如周国平先生说:“人应该致力于成为优秀的人,名利只是优秀的副产品。”少私寡欲是一种静心的境界,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于是便可守清耐贫,不受名利困扰,安心工作,不做画蛇添足之事,从而提升人生境界。

静心除了清心寡欲,不妄为,还有谦逊,这样就像老子推崇的善道者:“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君子谦逊行事,谨遵天道,因为就人类活动而论,一个人前进的极限是相对于他的`主管感觉和客观环境而存在的,“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就到了前进极限,艾萨克·牛顿说他感觉到他对于宇宙的认识与整个宇宙相比,简直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对于海的认识因此,正因如此,他才取得了相对于人类的巨大成就。

而有了综上所述的德性,无为、清心、谦逊后,人自然会有淡然超脱的心境,宠辱不惊,善利万物而不争,于品格修养,有“唯之阿之,相去几何?善之恶之,相去若何?”的淡定从容,这种君子会以自身为辐射中心,带动良好的风气,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不仅抑制了自身的轻浮躁动,也会令周围人心向往之。宠辱不惊,“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小子自知浅薄,读罢《道德经》略抒己见,为免贻笑大方,于此先行告罪。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二篇】

最近稍闲。在家里读书写字的时间似乎多了一些。

这周末读到了韩鹏杰老师解读的《道德经》。

《道德经》本来就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再能看到当代的一些解读本,这事就更有意思了。

下午才翻了几页,就看到了对于“士”,“王”,“圣”三字的释义。很好玩。

其实《道德经》整本书五千言不是对老百姓讲的,而是对针对“士”,“王”,“圣”三类人写的。

在第十五章出现士这个概念,大家觉得分量还不够。大家看第六十八章开头的这一段,由四句话构成,尤其是第一句话和第四句话真的是不得了。第一句话告诉大家“善为士者不武”,武是啥意思?耀武扬威!不要有了一点小小的位置,就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耀武扬威。你以为做妈妈耀武扬威就可以,也不可以。“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老喜欢发脾气的人,急躁、暴躁、狂躁的人没大出息。“善胜敌者不与”,你要真的想战胜对方,说服对方,不要老跟他正面冲突。父母和子女不也一样吗?一旦正面冲突,这事情就难解决了。委婉一点,迂回一点,善胜敌者不与,与就是正面冲突。老先生实在是心机太高了。最后一句话,“善用人者为之下”。大家注意那个士的写法,最后一横,自己定位就在下面。

第三类是什么呢?圣。大家看“聖”字怎么写?在王上边再加个耳和口,并列就行了。耳,听得进别人的意见;口,说话温暖有领导力,就是《道德经》里边讲的圣人,也就是好的王,就是圣。一个好的领导者领导人在《道德经》里边就叫做圣人,多简单。儒家讲的圣人是你品德高修养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道家不是,道家讲的圣就是通达事理的领导,通达事理的王就是圣。你看连做事情的这个道理都告诉大家了——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位置高,你做的事情大家都看得见。你越不争,大家越往高举你;你越不争,大家越往前推你。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为而不争。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三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真正明白的人不多说话,夸夸其谈的人不一定是真正明白的人。悟道之人必定会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收敛其光芒,混同于尘土之间。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达到大同境界的人,你不能够太亲近他,也不能够太疏远他;不能够用利益诱惑他,也不能够危害他;不能够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所以他是世间最尊贵的人。

“知者弗言”是真正知道的、明白的人,人家不多说话,多说话、总是到处说的,他可能什么都不知道。这句话可以作为一种人生的阅历来看,当你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什么都没见识过的时候,您就喜欢不断地讲,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您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觉得不过如此,这些没什么好讲的,这时候您可能就开始慢慢变得沉默了。辛弃疾写过这样的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就是这样的人生经历。

其实,老子给我们讲的也不是人生阅历,他讲的是“道”。明白“道”的人,他就不说话了,而那些每天在说的他却真正不知道“道”,所以“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对于这种形名,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叫真,真明白以后,你也就不用多说了,因为没法确实确立一个真正的形名。明白“道”了,知“道”的人,人家就去低头做事,把事情本身做好,利益众生,为大家不断地去做,而且要努力地去做,但是对做事所带来的形名,带来的外表的体现、表现,我们却尽量不去过多地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这是一种“上善若水”的境界。

“塞”是堵上,“兑”当孔窍讲,讲的是把那个欲望的孔窍给堵上。“闭其门”的“门”指的是心门,古人认为这里也是念头出入的途径,所以我们把它给闭上。“塞其兑,闭其门”在讲一个领导者,你要把自己的欲望之门给闭上,这样才能做好领导。“和”是调和的意思,也就是说你所发出的光,你要把它调和到舒适的地步,不要使它特别耀眼、特别光亮,你要把光的形迹尽量淡化。“同其尘”,也就是说把自己变得微小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了不得,要混同于尘土。

“挫其锐”就是挫光它的锐气,把它的锐气收敛起来。“解其纷”是解除那些纷扰、纷争的状态,然后就进入了一种叫“玄同”的状态。那么什么是“玄同”?玄,深远的;同,大同的境界。当我们看清了世界的本质,我和你没有本质区别,我和这个世界没有本质区别,我与这个世界也是一体的。这就是“玄同”。

真正的修行不在行迹,而是在心里。放下争夺之心,整个团队齐头并进,这才是和谐的模式。

圣人悟道之后,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以后,德行深厚,他跟周围人特别融洽。因为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所以他不会拉帮结派,不会对某些人特别亲密、亲近,也不会疏远某些人,而大家又离不开他,也没法诱惑他,更没法去伤害他。悟道了之后,但行善事,莫问吉凶,心中坦然,所以别人也不能用亲疏、利害和贵贱来区分您、去影响您,因为您不在意自己的这些利益了,那么这些条件就影响不了您了,所以您进入了一种混沌、坦然的状态。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四篇】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伎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会这样呢?如果天下有特别多的忌讳,那么百姓会越来越贫困;如果百姓有很多互相攻击的武器,会让社会变得混乱。如果人们技巧太多就会滋生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好的东西太多了盗贼也会越来越多。所以圣人曾经说过:“我无为,人民就自我教化;我好静,人民就会遵纪守法;我无事,人民自然富足;我无欲,人民就自然朴实。”

平时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作为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的。治国要走正道,按规矩来,按法律来管理。但用兵是非常规的,要用出其不意的办法。老子虽然反对战争,但有的战争是无法避免的,真的有外敌来犯了,必须要认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作为领导者也不会怯战。“正”与“奇”的不同,也揭示了打天下与坐天下的区别。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就是说如果这天下特别多的忌讳,不允许你做这个,不允许你做那个,老百姓一定会贫穷的,因为条条框框太多了,几乎什么事都做不了,社会运行一定缓慢、效率低下、停滞不前。为什么会多忌讳呢?是因为领导者多事。那领导者为什么会多事呢?是因为领导者为了自己的形象、地位和利益等等管理方便,他要设各种忌讳。忌讳不是规则,规则是让大家运行的一些条文,而忌讳是因为怕冒犯了某些人的尊严而采取的禁止性措施。其目的完全不同,规则可以成文,可以公开,告诉你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而忌讳可以意会,也可以言传,却是不能公开摆上台面的东西。

“利器”就是锐利之器,武器之类的东西,是互相攻击用的。老子虽然讲的是武器,但是实际讲的是争斗之心,如果老百姓的争斗之心多了,整个社会一定会混乱的。

老子说,这人如果特别多地用智慧的话,“奇物”就会特别多,“奇”是指不正常的物品,是稀奇古怪的东西。而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正常生活所需要的,根本就没有什么作用,而且对生活有着不好的影响。如扳指,本来是古代用于保护拉弓勾弦的手指的,后来却被八旗子弟用于炫富,制作得非常精美,变成了“奇物”,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翡翠等名贵滑润的原料,扳指失去了原来的功用,八旗子弟也从此堕落。因此,技巧常常会被用来满足欲望,不如回归质朴。

我们来看人的智慧是有两方面的:一方面,如果我们用来去帮人救人,去保护环境,让我们更加和谐地生活,这个应该是一种质朴的“质”,这种“质”对人是有好处的;另一方面,我们为了欲望而出发,我们把这个“智”用在了更多、更快地攫取,更多、更快、更好地去享受,为了虚幻的东西去追求它的时候,“智”就使人们遭受很大的损失,甚至走上不归路。

“法物”就是那种珍贵的好东西,宝贝。这东西如果多的话,盗贼也多了。如果大家都喜欢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本来没那么高价值,可是大家就觉得它是好东西、宝贝,这时候民心就会乱。大家都不认真工作了,都想去弄这个宝贝,结果会盗贼越来越多。“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再引申一下,其实“盗贼”未必是外边的盗贼,有可能是我们心中的盗贼。我们如果不能正常看一件事物,我们人为地非要把这个事物加上一种虚幻的外表光环的话,有可能我们心中的盗贼就会生起来,我们可能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这个对我们人生是有影响的。因此,生活中的好东西层出不穷,要学会识破诱惑的局,灭掉“心中的盗贼”。

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存在感应关系,这个关系在生活中也处处存在,比如你的欲望和健康。“我无为,而民自化”。“无为”是对领导者自己的,如果你领导者不为自己去捞取,你的员工之心慢慢就会被化掉,他就会跟着改变,这是存在上下感应关系。如果你为自己,那员工一想你为自己,那我们也为自己,这时候他争斗之心就出来了,他就跟你争夺利益;如果你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大家看到你为我做事,那么我们也要为您、为公司做事,所以都来支持您、成就您,这时候他会放下争夺之心,朝一个方向一起努力了。

“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其实讲的也是领导者和下边员工的感应关系。我们可以引申来看,其实生活中处处有这种感应关系。比如说家长和孩子,再比如说我们自己的心和身体,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我们的心和我们的身体的关系,心是领导者,它来指导我们身体去运转,心如果“有为”会怎么样?“有为”就是总想为自己去争取、争夺,我看到东西我觉得美,我一定要拿到,好吃的我一定要多吃,我看到美色一定要想办法去接近他,我看到美的房子我一定要拥有它。心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心“有为”的话,你的身体一定会很累很累的。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五篇】

余幼时及晓此章句,家族常言,是以通学,自以为悟,实则不知己之不智也。困悟良久,终或有所说,且胡言一二,权为谈资。此断章取义,弗言上下之文意,突发异想,误之本矣,不可尽信也。

余之于道德经,喜爱异常,非翻览而不得寝也。虽无哲思,观览亦不为积薪者,真伪正误或可辨也。然所见得之书,非有如此句读“道法,自然”,非有其空也。是以,道法,自然否?上者名天道,下者谓时务,顺天道而识时务者,犹举海而覆薪,顺流而下矣。

近日,吾迫于情事,心神紊乱,不分昼夜。伊之待言,余之欲言,众之催言,皆不可得,况乱神思,终于丝竹,各自东西,静言思之,惑得解矣。情之一字,业之一事,世事万物,皆可比于揠苗,灌溉悉心,阳云得雨,是有盛极之季。古之揠苗者,今之焦灼者,皆同此类,而欲速则不达,得以善果众,鲜矣。

后言所感,伊之所拥,众之忧解,先过以知。是以自然之事,水到而渠成。古有农人,饥,寻食,餐七馕,然馈十四铜贯而叹曰:餐其七馕足矣,何付前六馕之资,悔焉!悔焉!余讥其蠢笨,戏谑而笑。今自省,自嘲甚矣,余之于农人,虽学或多,且知农人之事,仍不免为笑,自是比之农人不及,余自以为知而不知不知,当为自警。

顺应自然,不抗于道,智者所为,而免祸患耻辱也。

皇氏三坟,布道天下,虽千夫指,义不容辞。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1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