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精彩5篇)
【导言】此例“普通话考试流程和内容(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普通话等级【第一篇】
为构建社会和谐语言生活,在推普周来临之际,很多地方会举行推普宣传活动。开展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为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提供了保障。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0推广普通话周主题优秀活动总结,供大家学习。
推广普通话周主题优秀活动总结1为了使每一位师生都学好、说好普通话,在这次推广使用普通话的活动中,我校做了以下工作:
一、学习普通话普及知识,懂得说好普通话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正向我们走来,而一些打字时,为省事而冒出来的同音字、错别字却开始扑面而来。不规范的使用祖国语言,现实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带着很浓家乡口音的普通话在校园里频频出现,卷舌音、翘舌音、平舌音等掌握不正确的错误更是层出不穷。这不仅会闹出很多笑话,而且给普通话的正确推广起了很大的反作用。“面向现代化,推广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普通话都将会是你和别人沟通的一把金钥匙,你的道德、修养、文化都将在普通话中得以充分展现。
二、纠正学习普通话过程中的误区。
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言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阿拉文库著作为语法规范”国际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并不是要人为地消灭方言,主要是为了消除方言隔阂,减少不同方言区的人交流时的困难,有利于社会交往,有利于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交流,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有利于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还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国际交往,有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三、通过对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学说普通话的意识和兴趣。
我们在校园了悬挂了印有“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的标语,提倡师生都要学好、用好普通话。课堂上,师生运用普通话进行所有的教学活动,课下,老师们交流学说普通话的经验,有的老师甚至不耻下问,向普通话说的好的学生学习个别字、词的发音;在班级中开展了“比比谁的普通话说得好”的活动,使学好、用好普通话在课上、课下、校里、校外处处可以听到;还在校园里出了一期以“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为主题的黑板报,更增强了学生普及普通话的意识。
学校是人生的小舞台,让我们的普通话在这个小舞台中成为我们将来发展的基础;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让我们的普通话在这个大舞台中成为我们成功的基石。
推广普通话周主题优秀活动总结2我校按上级指示和布署实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普通话周方面,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语文教研组长为成员。一直以来,我们要求每个教师上课必须使用普通话,有来宾必须用普通话交流,学生进校门后必须在校内使用普通话。结合我校实际,开展活动。
一、加强宣传,明确意义。
我校召开教干会,布署和做好宣传,利用学校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和班会课,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以“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为主题,让师生充分认识到普通话是我们的国语,通过宣传画等方式激发了师生讲普通话的热情。
二、领导带头,力促“推普”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推普工作,校长带头在开会时使用普通话,在交流中用普通话表达。召开各种会议时也使用普通话,教师办公室也已形成推普点,由于领导以身作则,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推普工作的不断深入,推普工作初见成效。
三、营造环境,渲染气氛
在这次推普期间,我们在校园内书写“爱国歌、唱国歌、说普通话”的横标,结合实际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的宣传栏上出一期以推广普通话为主题的板报,使每个学生知道“推普”的目的、意义。校园内我们在显目地方设置提示牌:
①请讲普通话,请用文明语。
②学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③推广普通话,你讲我讲大家讲。通过营造环境,使师生时时处处不忘学普通话,讲普通话。
四、落实措施,成绩突出
学校除了按上级指示做好规定工作外,结合学校实际,落实推普措施。我们学校还以多种形式开展内容广泛的专题活动。六年级重点搞课朗诵,五年级开演讲比赛,四年级开故事会,三年级开朗诵会,二年级进行自我介绍,一年级人人说我家。通过专题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又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教师方面,我们要求教师在双周故事交流中开展普通话演讲会。既提高了老师的普通话水平,又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今后,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把推广普通话活动做得更深入,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推广普通话周主题优秀活动总结3今年是全国第二十三个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在各级领导和六年级全体师生的支持下,我们本着求实、创新的精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计划,精心组织,使本届推普周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一)积极有效的舆论宣传
组织班级在黑板报中开辟推普角,在黑板一角张贴推普标语,建立形式多样的班内推普文化,渲染了推普气氛,扩大了推普宣传的影响。
(二)形式多样的活动
1、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促进六年级推普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向纵深发展,组织我班学生参加了推普演讲比赛活动。
2、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积极性,举办了普通话演讲比赛。
评出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若干名。
3、让学生走出校园对公共场所、商店等进行用字规范调查,并提出规范用字的意见。
本次推普活动,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共同配合下,圆满地取得了成功。“请说普通话”在师生心里扎下了根,我校师生表示,推普活动将继续延续,师生将坚持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从而达到带动学校及周边社区环境,提高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水平的目的。然而,推广普通话是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今后,我们将在各级领导及全校师生的支持下,以提高全体师生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为目标,真诚服务,热情工作,使我们的推普活动再创佳绩!
推广普通话周主题优秀活动总结4为搞好这每年一次的大型推普周宣传活动,江油市政府和市教体局、市语委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将我市开展第十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安排得当
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1.在活动期间,各单位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学习、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方针政策,畅谈语言文字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充分利用宣传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普通话知识,进一步加快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各单位组织职工认真学习"一法一规",悬挂宣传标语、口号,利用广播、板报、橱窗专栏宣传相关知识,畅谈语言文字成绩,宣传媒体滚动播出宣传口号大张旗鼓的宣传语言文字法。
市广电中心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每天向全区滚动播出宣传口号,向全市人民进行语言文字法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3.市语委办倡导全体市民参与宣传推广普通话活动,在城区主要街道散发推普宣传资料5000余份发到公民手中,号召全体市民从自我做起。
采用宣传车在中坝城区宣传国家语言文字的法规、政策,对城区用语、用字进行检查,指导整改。对已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学校进行指导、检查。
4.市语委、市教体局、市文明办在诗城小学成功举办了"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江油市选拔赛。
共有47名选手参赛,他们分别来自于市检察院、国税局、司法局等10个市级单位和太白中学、诗城小学等20所学校。并将获一、二等奖的优秀选手视频推荐参加"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绵阳市选拔赛。
三、学校活动、扎实有效
我市一直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年终检查内容,得到了各学校的高度重视。各学校都分别成立了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主管校长负责抓推普工作。充分利用校会、班会、校园广播站、橱窗专栏、校、班板报、活动以普通话为宣传载体,采取诗歌朗诵、散文、故事,演讲、小品、快板、相声等语言类节目表演形式大力宣传"一法一规"及相关知识。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大赛"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大赛"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推普宣传。向群众宣传推普意义并为学校附近的社区居委会派发宣传单,给他们宣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学生利用回家时间走上社区、街道、商店寻找错字、别字,并告知相关人员。对学校周边的商店招牌、商品标牌等不规范用字进行了检查纠正,督促及时修正。
总之,在第十二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中,我市各界干部、群众积极踊跃的参与推普宣传活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市民的语言文字水平有所提高。
推广普通话周主题优秀活动总结5为全面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进一步增强全体公民的语言规范意识、法制意识和推广普通话的参与意识,发动各班级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力开展“推普周”宣传活动。现将我校推普周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明确意义。
我校把学习作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把学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学习内容。学校充分认识推普周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把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作为依法办学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整体水平。
二、全面谋划推普周活动。
为了使这次宣传周活动达到普及推广普通话的目的,学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第23届推普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组长,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处室主任及语文教师组成。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具体计划,在计划落实上重过程管理,措施到位,督查有力,确保此项活动落在实处,起到实效。
三、创新宣传手段,开展丰富活动,实际效果突出
我校在9月9日国旗下的讲话活动中,校长亲自做了题为“普通话,我们的校园语言”的讲话,倡议全校师生养成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良好习惯,使广大师生明白了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的重要意义。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校园中布置宣传阵地,在学校内设立了许多永久性的宣传标牌,使整个校园处处充满推普周的推普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熏染和提升的效果,充溢着浓浓的推普氛围。
(2)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室的语言文字宣传示范作用,广播站每天坚持三次广播,宣传《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内容以及推普周和我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等方面的最新情况,以最规范、化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老师和同学,受到了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极大欢迎,形成了校园的又一道美丽风景线。
(3)每个班级出一期以推普为主题的板报,上面有推普主题,有推普标语,形成一个专栏。
(4)在校园内开展“百灵鸟”纠错行动,对黑板报、作业等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用字予以纠正。
(5)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普通话演讲,向学生作推广普通话专题教育。
四、活动反馈
本次活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和全校师生的积极配合、认真参与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项学校的工作都需要各个部门、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健康、文明、规范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语言文字的氛围尤其令人欣喜,师生们用语用字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强化和提高。而推普活动是一项持续、长期的工作,我校将在各级领导和全校师生的支持下,以全体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推普参与意识为目标,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争取将推广普通话活动真正深入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使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再创佳绩。
普通话测试说话【第二篇】
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不例外,面对各行各业的受试者们差别悬殊的测试目的和需要,现有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无法做到充分体现各类测试人员的要求和特点。作为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大户”,播音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自然也无法得到体现。
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忽略了对于语义的考查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体系,针对语言能力水平所进行的测试,一定要将对于这两方面的考查同时作为测试内容,才是完整的语言测试。
显然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语音的标准程度上,当标准的语音不能承载准确的语义时,我们便无法凭借对于语音的评测来断定言语发出者的语言能力水平。
对于播音人员来说,语音标准是重要且必须的;但能够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大众传媒的信息发出者,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特点鲜明,即“面对广大的听众(观众)又无及时反馈 ① ”,因此应该是吐字清晰、释义精准、交际意愿明确,包含高信息量和高交际值的规范的语言,让受众一听就懂,决不能令人感到费解或产生歧义。
目前,在某些播音人员的工作中出现的“流水式”播音,就是因为忽略了意义的表达而造成的。这种播音形式听起来语音规范、语句流畅,在语音层面似乎无可挑剔;但语势僵化、语调单一,既无层次,亦无重点,使得受众在听的时候抓不住内容,听过了之后没有印象,无法承负起与受众沟通的责任。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说这种情况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反作用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注重语音而忽视语义的测试结构确实不太适合播音专业人员。
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忽略了对语言实际运用的考查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将普通话(主要是语音方面)分解为若干的测试点,按照这些测试点对受试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分项评测,将各项成绩综合之后得出最终的结果。这种测试方法,虽遵循了先量化分析再定性赋值的测试原理,但是将语言测试完全抽离实际语境,所得出的受试者的成绩便不能完全代表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普通话水平。
理解这一点对于进行播音专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测试和认定工作非常重要。播音专业人员的基本工作任务就是与受众进行交流、向受众传递信息,因此在语言传播中,播音专业人员必须做到在考虑具体语境(包括交际对象和目的)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控制语言状态,把握语言分寸,以优化传播效果,提高传播效率。
因此,对于播音专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该将语言策略能力作为一个必要内容纳入测试范围之内,在真实的语言运动和组合中进行测试,切不可脱离实际语言环境。
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内容不适用于播音专业人员
1) 第一项“读单音节字词”和第二项“读多音节词语”。
这两项考查受试者对于字词的认读,包括声、韵、调,以及变调、儿化、轻声等。
很明显,以上两项考查的对象都是受试者的普通话认读能力,即受试者对于语言形式结构系统本身的操作能力,考查的是“一成不变”的语音,忽略了语音在语流和具体语境中的实际情况。
就我自身参与中国传媒大学部级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的测试及研究工作的实际经验而言,很多考生的方音痕迹都是按照测试流程的顺序依次递增的。这些考生在读字词时方音并不明显,在朗读短文时方音痕迹开始浮现,到了命题说话时,其语音面貌和最开始时已大相径庭,方音色彩十分明显。因此,这两项测试内容其实并不容易测出考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普通话语音面貌。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有声语言是最完备的(语言)”,因为对于既定的书面文字来说,有声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语音、语调、语气、重音、停连等等),可以赋予其完全不同的含义。对于播音专业人员来说,掌握这些表情达意的手段尤为重要。
因此对于播音专业人员来说,语音的准确认读是最基础的要求,这方面的考核应贯彻于整个普通话水平测试中,不必单独成项。这样既能保证在活的语言中进行语音认读测试,避免“字化”情况的出现,更能够测试出被测人能否在具体的语境中选用准确恰当的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更贴近播音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
2) 第三项“朗读短文”(暂且忽略“选择判断”,下同)。
此项在考查受试者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纲要》中规定的“作品”共60篇,其中散文42篇、科学小品9篇、小说(或节选)6篇、寓言故事3篇,全部都属于文艺性稿件。
根据内容的不同,广播电视节目可粗分为新闻类、社教类和文艺类三种,其中以新闻类节目为绝对主体,播音语言以新闻性语言为主,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即使在广电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性作为播音工作的第一属性始终不曾改变,新闻始终是最主要的传播内容。
从这个角度来看,播音专业人员的短文朗读部分应该以新闻类稿件为主,兼顾文艺类和社教类稿件。现行《纲要》中所规定的朗读作品内容过于简单,形式过于单一,涉及面过于狭窄,显然无法满足播音专业人员的业务需求。
3)第四项“命题说话”。
此项意在测试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的是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这项测试为受试者提供的只是一个话题,并无具体的语境限制,亦未体现具体的交际行为,考查仅仅停留在语言形式方面,不具有任何信息传播和情感交流的意义。
这显然不适用于播音专业人员。众所周知,传播是媒体存在的基础,媒体语言是交流性的语言,针对播音专业人员所进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该引进具体的交际目的、对象和情境,模拟真实的交际环境,着重考核受试者在既定交际环境下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所达到的效果和得体情况等,这样才能够测试出受试人语言交流的能力。
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备考时间不适合播音专业人员
播音员主持人日常工作中的备稿时间通常不长,大部分“稿件来得较急,稍事准备就要播出。碰到‘刚刚收到的消息’,很可能连浏览一遍的时间也没有。”“就具体的播音创作而言,不可能‘十年磨一戏 ②’”。
然而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下,受试者的备考时间却是无限期的,如果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进行播音专业人员考核,就很可能会造成受试者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很高,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时却表现不佳的情况。
某师范大学开办的播音专业就长期使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对学生进行训练,经过大学四年的练习,他们的毕业生们对于《纲要》中的60篇文章和30个话题都烂熟于心,在参加普通话测试时,都表现得无懈可击。然而一旦改换题目或接手实际工作,就马脚大露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很不利于播音专业人员培养和选拔的,我们要避免僵化地将包括较长备考时间在内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套用在播音专业人员的培养和考核上,这样才不会造成测试成绩高业务水平低的严重后果。
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的评测等级不适用于播音专业人员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关于2003年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资格考试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省级以上电台、电视台普通话播音员主持人上岗的普通话等级达到一级甲等”“地市及以下台播音员主持人普通话等级标准则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我们来看看这个普通话水平等级的规定是否恰当。
我们先来算一笔账:根据规定,第一项、第二项和第三项的音节数分别为100个、100个和400个,第四项“命题说话”时长为3分钟,按照“普通话的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个音节”③计算,其音节数约为720个(考虑到语音停顿等因素,以600个音节计)。各项相加,得出进行一次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总音节数约为1200(个),乘以3%得出36(个),即为普通话水平测试制度评测出的一级甲等这个等级所允许的音节错误数量的上限。
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可以算出整个测试过的所需时间的上限,即分钟+分钟+4分钟+3分钟=13分钟,根据实际测试经验,往往比这个时间要短,大约在10分钟左右。
试想一下,如果某位播音员主持人在十多分钟的节目中一共犯了三十多处普通话语音方面的错误,对于观众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容忍的。以这样的普通话语音面貌来衡量是否具有担任省台及以上级别传播机构的播音员主持人的资格,显然不太合适,要求过于简单了。
作为大众传媒的形象符号和与受众直接沟通的桥梁,广大的播音员主持人在传播知识、沟通信息、引导舆论等社会职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工作的最重要的示范者和引导者,他们的普通话运用水平的高低对整个社会的语言生活和语言规范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推广共同语和维护祖国语言的统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在长期不懈的研究中,以播音专业人员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客观地科学地分析评价测试体系,规范测试内容,优化测试方法,改善测试条件,增加高科技设备和电脑识别分析技术在测试中的应用,努力提高播音专业人员的普通话水平,引领普通话水平测试和推广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提高我国普通话使用的整体水平。
注释:
①《广播电视语言》,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年
②《中国播音学》,张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③《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商务印书馆,2004年
参考文献
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商务印书馆,2004年
②李筱菊:《语言测试的科学与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外研社,2000年
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语文出版社,2003年
⑤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商务印书馆,2006年
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1998年
⑦ 许威汉:《传播语言学》,[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⑧于根元:《推广普通话文件资料汇编》,[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⑨于根元:《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
普通话测试说话【第三篇】
关键词普通话 机测 教学 培训
普通话机测是指借助国家普通话水平智能测试系统,应试考生在计算机前完成测试,计算机可以自动检测应试考生存在的语音错误和缺陷。对考生测试语音进行智能评测,对“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这三个有文字凭借的题自动评分,成绩当场评出。而“命题说话”项则由各省普通话测试站分配给本省测试员,由测试员通过网络对照录音评定成绩。为了保证“命题说话”项成绩的公正性,由两个测试员同时为一名考生评定成绩。
一、分析普通话机测的优势和劣势
(一)普通话机测方式的优势
机测背景下,测试考场既可以组织大规模的整场考试,也可以分散考试,考生随到随考。前三题的评测由计算机完成,只需要少数测试员对第四题“命题说话”进行评测,大幅度地降低了测试成本,提高了测试效率。在人工测试环境下,各测试站对测试过程难以实现全程监控。机测则可以使测试过程公开化、规范化,保证了测试程序的科学化和测评成绩的客观性、公正性。测试员通过网络听“命题说话”项的录音给出评定成绩,可以避免因人为因素导致测评分数失真;人工测试情况下因工作量大,测试员需要长时间听录音打分,听音打分是一个需要集中注意力的细致工作,工作时间过长会使测试员的注意力下降,影响测试评分的准确性。另外,在人工测试时,因为本地测试员对“本地普通话”不敏感,听不出一些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机测可以有效地减少以上现象,提高测试的准确度。
(二)普通话机测的劣势
在机测中,人机对话的录音方式及测评分离,使得测试缺少人性化,不能完全准确地反映出考生的语音面貌。机测仍然保留了人工测试的部分,这种测评安排有其必要性和科学性,但同时也会保留了人工测试存在的问题。由于应试考生的功利性,会产生“考证心态”。只要能拿到普通话相应等级的证书即可。通过普通话训练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交际则被置之度外。机测的方式虽然给学生比较大的自由度,但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没有了一对一测试员的监控,考生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有些人就会想方设法作弊,让一部分学生觉得可以投机取巧,导致不重视普通话训练课程、不认真准备考试的情况出现。
二、机测背景下如何做好普通话教学和培训
(一)保证普通话的课程地位
普通话采用机测后,普通话教学与培训不仅不能放松,而且应该加强和改进。一定要从提高现代人语言文明素养和就业能力的高度,充分认识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普通话的地位,在学时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出学生学、练的时间。为提高教学效果,尽量为普通话教学配置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积极引导,消除心理障碍
普通话教学一般安排在大学的第一学年进行,来自各方言区的学生进入一个说普通话的新环境,突然要变家乡话为普通话势必面临各种心理障碍。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从来没说过普通话,让其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普通话,常常感到别扭、不自然,不敢坦然面对自己的发音缺陷。对此情况,教师应当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积极肯定,使学生放下包袱,建立学习普通话的信心。其次,因为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许多学生不愿再开口学说普通话;部分学生本身语音条件很好,但缺乏公开说普通话的勇气,为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加强和学生的感情沟通,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化口语训练,注重语感培养
学生在第一、二题的字词测试中都能做到发音准确、字正腔圆,但到朗读短文以及命题说话时,发音吐字就显得生硬、不自然,方言方音不时流露出来。这反映了学生没有将课堂的正音练习融入具体的口语表达中,缺乏对普通话语感的综合把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强化口语训练,重视语感实践锻炼,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除了系统的语音知识学习外,还必须多听多读多说,加强训练。
3.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普通话水平也不尽相同,教师在以系、班级为单位的授课过程中,一般只能够兼顾到语音语貌中等偏下的同学,这会导致一小部分普通话程度较高的同学觉得没有学习兴趣。结果是水平高的不屑于学,水平差的同学虽然认真学习,但不愿意在大家面前训练普通话,不利于普通话的教学和培训。因此,根据不同的方言区开设不同班级,或根据不同语音语貌的同学,实行分层次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普通话思维训练
语言既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普通话思维的训练。首先要训练学生普通话信息而非方言信息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而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要靠日积月累,不可能仅用课堂上读几篇短文、讲述话题就能得到解决。只有做到在不同的场合方言思维与普通话思维的自由转换,才能真正掌握普通话的精髓。教师要教导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尽量运用普通话,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逐渐形成普通话思维。
5.加强测前培训,掌握测试的抓分策略
普通话等级【第四篇】
关键词:高职 普通话教学 普通话水平测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72-01
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1996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在法律上确立了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目前,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有了很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成为地方的重要文化基地,同时也担负起大力推广普通话的重要责任。
一、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现状
1.学生生源复杂,入校时普通话基础差距很大
以笔者任职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中既有大量来自省内各地偏远农村的,也有来自普通话基础比较好的城市的。由于是全国招生,还有少部分省外的,如新疆、河北等。这就造成学生入学时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农村同学普通话语音面貌比较差,胆子小,不敢或者很少开口说普通话,来自城市的同学相对来说,普通话基础比较好,胆子大,也比较敢开口说。这种差异还体现在专业不同的班级里面。一般来说,师范专业和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的普通话基础要好一些;其他非师范和理工科专业,普遍的普通话基础要差一些。
2.各专业对普通话等级要求不一,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课时设置、教材选用也很不相同
普通话课程在各方言区高职院校的名称不一,有直接叫“普通话训练”的,也有称为“普通话口才训练”的,也有不单独开设普通话课程,而是在其他课程里有涉及到普通话相关内容的,如“演讲与口才”等,不一而足。这也导致各专业在教材选用上的标准上口径不一。另外不同专业要求达到的普通话水平等级也不一样。师范类专业,要求学生达到二甲以上的水平。其他非师范理工科专业,如汽车制造、数控等专业,则只要求达到二乙就可以。这种状况又导致普通话课时分配很不一样。有的是开一学期周四,有的是一学期周二,有的系则干脆没开普通话课,直接把它当成讲座性质。
3.“一切为了过级”的理念而导致的普通话教学和测试的窘况
由于国家的重视,现在一般高职院校都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持有各专业规定的普通话等级证书。这从一方面使得学生们认识到普通话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普通话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目的“功利化”。为了过级而过级,为了学习而学习,一旦普通话等级证拿到了,就再也不学,再也不说了。结果使得很多用人单位反馈回来说,很多高职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根本与他的证书不符。同时,“泛功利化”的状态,也驱使普通话教师们在教学时,只注重与测试内容相关的教学,与测试的重点难点无关的内容就不讲或讲的很少。
二、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对策
1.教学理念
在教学理念上,要改变以往不分专业、不分课时“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做到根据专业特点和对普通话需求程度来设计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安排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不同专业学生各取所需,最后让学生都能达到用人单位满意的普通话水平。例如师范专业、主持播音专业,以及非师范但是对普通话要求比较高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普通话基础也较好,那么教师应该首先让学生建立起普通话语音系统知识体系,掌握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发音部位,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非师范专业、普通话课外辅导班,以及一些对普通话要求不是很高的专业班级,由于课时设置少,学生程度也较低,教学时就不应在普通话理论系统知识上占用过多时间,而应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发音和纠正方音上面,让学生反复跟读、齐读、朗读、说话、交谈,反复发音,反复纠错,在较短时期内使学生基本克服明显方音缺陷。这些班级的教材也应该选用有针对性的、实践性强的教材。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做到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首先要摸清学生所属的方言区,建立语音档案,然后抓住其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对重难点语音进行强化训练。这样才会让学生能短时间攻克自己的“方言顽疾”,有成就感,使学生喜欢学普通话,爱上说普通话。例如大部分四川方言区的学生都有翘舌音舌尖靠前的困扰。在教学时就应该抓住“平-翘”这组重点,从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详细讲解,结合对比词组、绕口令等形式强化重难点声母组的印象。再如来自中江、三台、遂宁、资中,岳池等地的学生,非常突出的分不清f声母与h声母同u或u领头的韵母构成的字音,其他学生则没问题。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通过记字音、绕口令等方法,引导学生解决这组问题。分层次次教学还体现在各班学生普通话学习进度不一致的情况上。对于普通话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除了提前布置一些学习任务以加强难度之外,还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结成学习小组,教师定期巡查小组学习效果。
3.理清普通话教学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关系
要改变以往“一切为了过级而教,一切为了过级而学”的目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领略到普通话的美,从而自觉地、持续地学习普通话,最后顺利地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应积极开展多种活动,例如开展课前5分钟朗读、举办班级朗读比赛、鼓励学校参加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模拟情境让学生自由说话等,让学生畅游在普通话的海洋里,领略到普通话的“语言美”,从而把“为过级而学习普通话”转变为“掌握普通话这种美丽的语言”作为目标,轻松学好普通话。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编制《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2]四川省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组织编写《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普通话等级【第五篇】
高校普通话课堂的学生来自不同方言区,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因材施教,兼顾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是普通话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本文结合多年普通话教学和研究经验,提倡“分级式课堂教学”。分级教学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广泛应用于各类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大学英语。将分级概念应用于普通话教学的只有周丽萍(2001)和周全星、宋培杰(2001)。前者提出普通话训练要以语音层级为主,兼顾词汇和语法层级,精心设计训练方式,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意识和语言能力。后者进行了具体的尝试:他们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分成高级、中级、低级三个不同的自然班,详细论证了普通话分级教学的存在依据、实施步骤和注意事项。周全星、宋培杰(2001)的分级教学法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分级标准的设立极为不合理。他提出参考《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所定的等级,可粗略分为三级:80分以上为高级班;70分以上为中级班;70分以下为初级班。稍有教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些年随着推普工作的深化,高校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基本都在80分以上,80分以下的比率极低,这样粗略的分级完全没有实际意义。二是根据语言水平分成不同的自然班,在实际操作上可行性不强。尤其在方言复杂地区,普通话水平往往“两头小中间大”,造成分级教学的班级人数严重不均衡。而且开设普通话课程的学生往往专业各不相同,如果这样分级组成新班,很可能会在排课、考试等方面给教务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从而影响分级教学的推广。
基于此,我们提倡的分级教学是在同一个班级、同一课堂内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可行性。笔者在南昌大学科技学院进行了两年(共计8个班)的分级式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反馈。
一、教学目标“分级确立”
高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紧扣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求分级设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富有成效地组织教学活动。笔者认为普通话教学目标“分级”一般包括两级:基本语言能力和专业语言能力。
(一)基本语言能力
基本语言能力主要是指满足学生专业要求的基本语言素质。不同的专业对基本语言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要分专业、分级设立。比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立为二甲,这是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最低标准;汉语国际教育、新闻专业的学生要在确保二甲的基础上提升要求,至少一半的学生达到90分,这些专业不能满足于职业最低标准,他们的就业竞争激烈,往往择优录用,必须提升专业素质要求;其它与语言表达相关的专业设立为二乙的中高分(85分以上),这些专业虽然对普通话要求不高(80分即可),但考虑到学习的激励性,可以适当提高语言能力标准。总之,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就业的需要,提出略高于其能力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在可行性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专业语言能力
专业语言能力是指学生专业所要求的更高语言能力。比如: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朗诵技能,因为在从事语文教学时,声情并茂的朗诵不仅可以准确传递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品味意境,感受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即兴组织语言的能力,以胜任将来新闻采访、报道等的工作需要。
二、分级式课堂教学设计
(一)座位编排“分级定位成组”
高校课堂的座位都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变化性。为了便于普通话的分级教学,我们首先从座位上进行大胆改革——“分级定位成组”。“分级定位成组”是指根据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等级,安排上课座位,定人定位,形成学习小组。具体的做法是:开课之初,教师就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进行语音测试,为每个学生建立语音档案,通过详细记录语音情况,为学生的实际语音面貌定出等级。一般分为D档(二乙以下)、C档(包括:C3二乙低级、C2二乙中级、C1二乙高级)、B档(包括:B3二甲低级、B2二甲中级、B1二甲高级)、A档(一级)共四档八级。当然,这个分级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合并,比如:笔者曾任教的音乐班,整体语音面貌较好,我们就可以调整为:C级、B3级、B2级、B1级、A级(共五个等级)。然后“定人定位”,按照语音面貌等级由低到高,从前往后排成纵向的一组,一般每组5至7人,最后一名学生语音面貌最好,即为组长。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学生的语音面貌和所属方言区有较强的规律性,所以在分组时会适当考虑学生所属方言区的情况,在兼顾语音等级的基础上尽量对应整齐:一般闽方言区的学生语音面貌较差,基本安排在第一、二排,其次是客赣方言,再次是粤方言区的学生,再往后一般为吴、湘方言区,最后几排基本为北方方言区的学生。这样的座位安排,格局一目了然,纵向来看,学生的语音面貌由低至高;横向来看,“闽、客、赣、粤”依次居前几排,“吴、湘、北方”依次居后几排。
这种“分级定位成组”的做法,在实际教学时体现出极大的优越性。首先是便于教师对学生基本语音情况进行直观掌握。其次是在进行课堂教学和发音指导时,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在进行声母教学时,重点加强前排的教学和操练;到了韵母教学时,关注范围逐渐扩大至中后排;最后到了声调教学,关注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北方方言区和部分声调复杂的省份。再次,便于学生小组在课后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助合作学习,因为均来自不同方言区,难点音各不相同,可以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最后,学生也能够明确自己目前的语音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自己的学习。当然,这样的“分级定位”可能会增加一些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要提前进行适当地说明和疏导。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分级层递”
笔者根据“精讲多练、循序渐进、分级提升”的原则,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次分为四个版块:声韵母的发音、难点字词的发音、朗读综合练习、说话综合练习,四个版块的发音难度逐级提升。
每2个学时(100分钟)的课程教学环节这样来安排:10分钟的学生课外口语作业展示与点评——20分钟的声韵母发音理论讲解与示范——20分的钟单音节字词发音操练——30分钟的朗读综合练习——20分钟的说话综合练习。在实际教学时,朗读和说话综合练习可以灵活安排,交叉进行。
教师在组织发音练习时要分级进行,有所侧重。首先是C级学生,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声、韵母的发音和单字、词的发音练习上;训练形式以“听音、辨音、发音”为主,尤其是难点音的发音对比练习;训练材料可以选择儿歌、童谣、绕口令等有文字凭借且较为简单、简短的语言素材;然后是B级以上的学生,教学内容和重点放在朗读和说话的综合练习上;训练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化,如:经典诗文诵读、讲故事、对话、采访、演讲、配音、相声等。进行综合练习时,也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升难度。
每次课的教学设计都要体现“分级”原则,由易到难,尽量兼顾到各等级学生。比如:在进行朗诵练习“顾城的《远和近》”时,可以先选择C级的学生来读,之后由B3或A档的学生来点评,进而拓展话题,抒发对诗的理解。这样,朗诵训练自然过渡到说话训练,训练难度自然提升,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同时还兼顾到各级同学的学习需要,给他们各自展示语音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学内容也能体现一定的趣味性、文化性,能激发学生的互动参与性,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外训练“分级互助”
课堂上的训练时间有限,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一定量的课外延伸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而“分级成组”可以有效弥补。首先,每次课都会有些学生的难点音需要课外指导和操练,教师将分派其组员来负责他的纠音和发音任务,下次课进行汇报展示;其次,每次课都分派给某两个小组一些语言任务或口语作业,交由他们分工协作完成。各小组就会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始课外的组织操练,直至下次课将口语作品呈现出来。笔者会把各小组成员的表现记入语音档案,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这样的课外语音操练,既保证了足量的语言延伸练习,也促进了学生的互帮互助,增加了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兴趣,给了他们一个展示教学成果的机会。在教改实践中,一些优秀学生的口语作业,经教师的推荐、指导,在全院的语言或表演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考核评价“分级制宜”
语言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提高不可一蹴而就。为了体现普通话课程考核的公平性,我们提出了“分级制宜”的考核标准。各级学生的成绩除平时的课堂出勤和课堂表现外,更为重要的是语音等级的进阶程度。我们将根据每个学生的语音档案,分析其语音面貌的改善情况,然后予以评定。
具体来说,对于C级的学生,如果语音等级有所“进级”,语音错误或缺陷有所改正或消除,就给予相应的等级分数;如果语音面貌没有改变,无“进级”,即使原语音等级较高,将无法得到较好的等级分数。
对于B级以上的学生,除了语音“进级”以外,重点考核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每个人要准备一个语言作品,以语言作品体现出的语言能力高低来评定等级分数。
这种全方位的分级式普通话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同一课堂上兼顾了不同学习主体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要求。在教学目标上“分级确立”;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操练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语音等级,组织教学行为,小到座位的编排,大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甚至课堂外的延伸练习都要分级开展;在课程考核方面更要体现公平公正,分级制定考核标准。分级式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继续深入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江西高校普通话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以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编号JXJG-12-75-2)
参考文献:
[1]周丽萍。非师范院校普通话技能分级训练之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01,(3).
[2]周全星,宋培杰。普通话分级教学及其实践[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4).
[3]蒋有经,汪应乐。方言复杂地区高师普通话训练管见[J].上饶师专学报,19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