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人励志故事优质4篇
【导言】此例“关于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人励志故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名人励志故事范本【第一篇】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佛殿里忽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小和尚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小和尚捉鬼,没想到“鬼”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张广厚吃书的故事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1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
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欧阳询专心学“二王”书法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特别喜爱“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只要看见王羲之父子的墨迹就买回来学习研究。
一天,他看到一本王羲之传授王献之的《指归图》,不惜花了很多钱买了回来,放在家里天天观赏研究,常常高兴得整夜睡不着觉。他整整学习研究了一个月,直到他懂得《指归图》的精髓为止。
高尔基救书的故事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断齑画粥的故事
北宋时期,范仲淹小时家贫,他只好住在庙里读书,昼夜不息,每日生活十分清苦,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一切为四,早晚各吃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经过苦读终于被录取为官员,他的至理名言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迅嚼辣椒驱寒夜读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夏洛蒂·勃朗特传》读后感600字【第二篇】
这个暑假,我花了七天时间读完了一整本的《夏洛蒂·勃朗特传》,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叫作“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堪称逆境成才的典范。
我为之钦佩的是她那“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和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才华。夏洛蒂小时候母亲不幸去世,她不得不过早承担起一部分维持家庭生计的责任。尽管成年累月在艰辛中谋生,她与妹妹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在荆棘丛中开拓新路,向小说领域驰骋神思妙笔。天道酬勤,她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的“大树”。
她那顽强不息的精神,时时刻刻鞭挞着、催促着我奋进,甚至都不敢有丝毫松懈!这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如昙花一现的美,她虽然只活到了四十多岁,虽然谢幕太早,但一登场便博得了满堂彩;虽然生命短暂,但她的思想精华却如钻石般的光芒恒久长远,她的影响却如银河中的明星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冗长的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精彩片段,短促的并不意味淡然,就像夏洛蒂·勃朗特,不论出身,只要骨子里拥有着高贵灵魂,就能超越了一切平庸与不幸,走向了胜利的彼岸。
培根说过:“无论任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灵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珍惜眼前的时光,让自己更能惊艳、震撼、精彩地绽放美丽的花。因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这本书,让我感动、铭记。
公众号:会泽文学
关于夏洛蒂·勃朗特的名人励志故事【第三篇】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
她是一个执著的女人,全身心的付出不为名利,只因热爱;
她是一个与孤独为伴的女人,荒原的苍凉和亲人的离去让她在寂寞中痛苦绽放;
她是一个与美丽无缘的女人,就像生长在荒原上的一朵微不足道的石楠。
她无力在现实中反抗,只好委托她的主人公在作品里反抗:以作品里的抗争来消解现实中的懦弱,以作品里的幸福来消解现实中的悲惨,以作品里的平等来消解现实中的不平等……直到《简·爱》这部独树一帜的传世之作为众多的读者所青睐时,人们才记住了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名字——夏洛蒂·勃朗特。
她从荒原来
夏洛蒂·勃朗特于184月21日出生于英国桑顿的一个牧师家庭,她是这个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两个姐姐玛丽亚·勃朗特和伊丽莎白·勃朗特分别出生于181月和182月。紧接着勃朗特家的男孩布兰韦尔也出生了,之后还有两个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夏洛蒂和她的这两个妹妹就是后来文坛上所说的勃朗特姐妹。
夏洛蒂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他学过打铁,做过织布工人和布商,凭着自身的才智再加上机缘的巧合,出身寒门的帕特里克有了进入剑桥学习的机遇,并于18拿到了学士学位,毕业后被封为教区牧师。夏洛蒂的母亲玛丽亚·布兰韦尔是一个身材姣小、颇有情趣并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勃朗特牧师因工作原因携全家迁往哈沃斯之前,这还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
18,勃朗特一家迁到了哈沃斯的牧师住宅,当时的夏洛蒂只有4岁。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在哈沃斯,恶劣的生存环境和一系列不幸的打击使她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先后失去了她的母亲和五个兄弟姐妹;也是在那里,她爱尔兰人能言善辩的天性几乎被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沉默和羞怯;也是在那里,荒原的空旷和苍凉使她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也远离了漂亮的礼服、热闹的舞会、豪华的大厅、气派的马车这些物质的诱惑。只有思考,对自己、对亲人、对自然、对宗教和对社会的思考和冥想成了她终生的伴侣。
没有可爱的玩具,没有漂亮的衣服,没有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也没有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总之,一般意义上的幸福童年与夏洛蒂无关。工作认真而负责的勃朗特牧师显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照顾孩子们,而太太病逝以后,勃朗特牧师更多的时候愿意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做自己的事情。独特的家庭氛围使勃朗特家的孩子要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沉静得多,儿童惯有的喧闹在牧师住宅并不常有,孩子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那就是大家围坐在一起小声地读书。这种童年就开始的读书训练对他们后来的写作,特别是勃朗特姐妹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哈沃斯不是一个很适宜居住的地方,那里经常阴雨绵绵,或被大雾笼罩着,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冷、潮湿的。尤其是漫长的冬季,连续不断的大雪覆盖了小镇,整个哈沃斯仿佛进入了亘古的冬眠。荒原的景色更说不上是如诗如画,强劲的大西洋海风终年横扫,使得那里的天空时而阳光普照,时而又乌云滚滚、阴暗潮湿。长期居住在那里的约克郡人不自觉地就受到它的影响,心情也总是随之起伏。这种环境带来的感受显然也融入了夏洛蒂的血液之中,无论是从她自身的生活,还是从她的一系列作品之中,我们都不难发现这种环境的变化对她的深刻影响,一种挥之不去的荒原意识,流淌或渗透在她的字里行间。
离群索居的生活造就了约克郡人独特的性格,作为其中的一员,夏洛蒂也明显地感染了当地人的那种性格气质:独立、直率、对世事的淡然和把感情埋藏在心底的深沉,当然也不可避免地有着一定程度的保守。生活在小镇上的人们很难意识到自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这个社会,也许,他们的一些生活方式、个别思想已经和那里的石屋一样,由于经历了太长的岁月而变得不合时宜了。
成名之初的夏洛蒂就遭遇过这种尴尬,然而,也正是由于这种不美丽、不优雅、不附和于主流的直率的个性,使人们记住了原本默默无闻的她。当带着爱尔兰口音的夏洛蒂初次走进伦敦这个大都市的时候,当她成为英国文坛不可或缺的一员的时候,洋溢在她本人和她的作品之中的独特气质都在告诉大家——她从荒原来。
痛并快乐着
在夏洛蒂的一生中实在有着太多的挫折与不幸,她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让人伤感的故事。从幼年丧母到痛失兄弟姐妹,她经历了人间最彻底的心碎。追求完美的爱情,却逃不出“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命运;渴望有足够的时间驰骋于创作的世界,却因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去从事自己所厌恶的家庭教师。她心灵的翅膀总是脱离做一个平凡的牧师女儿的现实,飞向理想的天国,当蓦然惊醒时看到的却依然是不着边际的苍凉荒原。人会走,梦会醒,只有孤独,如同挥之不去的幽灵,时刻跟随着夏洛蒂。荒原上那时而阴沉、时而澄亮的变幻莫测的云朵也见证了她的寂寞,一个普通人决不会像她那样去观察它们,但她却如同注视着自己亲密的朋友,解读着一本令她着迷的书。没有哪个作家能比夏洛蒂更好地描绘出一个孤独灵魂的痛苦挣扎,因为没有人比她更深切地感受过孤独的滋味。
一直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总是容易忽略那些细小的快乐。而对于一个经历了太多不如意的人来说,偶尔的一丝快乐都能让她感到幸福。尽管夏洛蒂的悲伤如同一望无际的沙漠,但也总有些小小的绿洲点缀其中,支撑她行走在坎坷的旅途中。
朋友是夏洛蒂最重要的快乐源泉。她不是一个容易向别人敞开心扉的人,不能像有的人那样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无数的朋友。但一旦被她认定是知己的人就注定能得到她一辈子的友谊,这一点从她的朋友玛丽·泰勒和艾伦·纳西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她写给艾伦的四百多封信中,充满了诚挚的关心、真切的思念、小小的喜悦、淡淡的哀伤,还有一些无可奈何的抱怨和无法摆脱的烦恼。写信本身对她来说已经是一种享受了,特别是想到自己倾吐的感情会被另一个真正关心她的人分享的时候,她那充满凄苦风雨的生活中就会露出一丝阳光。
长期的荒原生活使夏洛蒂对大自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热爱。故乡的荒原自不必说,生长在那里的一花一草甚至是杂乱地分散在荒原上的黑石岩都曾引起过她的关注和遐想。大自然的每一处景色对她来说都是一种奇迹,特别是那时而狂傲、时而平静的大海,显然给过她难以忘怀的人生体验。夏洛蒂喜欢独自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在大自然里,她总是能够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那种神秘的体验带给她的欢乐成为她后来摆脱精神困境常用的方法。
精彩的文学世界
应该说,勃朗特姐妹优秀的创作才能和比同龄孩子更为广阔的视角,得益于她们父亲的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广泛的阅读爱好。勃朗特牧师一生出版过两本诗集、两篇散文故事以及一些有关时事的小册子和布道文,除此之外,他还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和几首诗,就这些作品本身而言,确实称不上是优秀之作,但勃朗特牧师的这种创作行为本身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就像夏洛蒂所说:“从那时起,我们的行事动机和生活乐趣就是尝试文艺创作。”
最初的写作可能只是为了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展示自己想象的空间,以对抗现实中的寂寞和空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对文字的热爱之情日益强烈,而且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可有可无的喜好。十三四岁时,夏洛蒂就在15个月内完成了《岛民生活故事》、《十二个冒险家》、《爱尔兰历险》、《诗歌集》等总计22卷作品。在这些早年的“涂鸦”中,夏洛蒂用真实、质朴而又饶有兴趣的笔调涉猎了她所熟悉的人和事。但那个稍显闭塞的哈沃斯显然不能使她的想法得到酣畅淋漓的表现,夏洛蒂脑海里充满了怪异、离奇而又非常有趣的想象。现实中的她有时得听命于布兰韦尔姨妈,打扫屋子,跑跑腿,干一些简单的烹调,或学习缝缝补补,同时还要对她的弟妹们充当其作为大姐的角色。而一旦进入那属于她自己的写作空间,五彩缤纷、奇异变化的生活便开始成为主宰。那种想象不同于一般人所渴望的温暖而美好的幻想,而是一种奇妙、怪诞而又有着宏大气势的想象。
在30岁时,夏洛蒂感觉到自己要抽身于自己所习惯、所依赖的那个想象的世界了,她开始逼真地描述现实,她要把笔下的事物还原成它们原来的样子,摒除想象曾给它们增添的那种虚幻的色彩。
1846年的夏天,新的不安又开始攫住了夏洛蒂,父亲的视力由于白内障几近失明。8月末的时候,夏洛蒂陪父亲来到曼彻斯特做手术。“爸爸一直躺在屋子里,眼睛上缠着绷带。手术后没有发炎,但还需要非常小心、完全安静和避开一切光亮来保证良好的手术效果。”
就是在这种照顾病人的操劳和这个陌生城市的一间小房子里,夏洛蒂开始酝酿并动笔创作自己的第二部小说《简·爱》。夏洛蒂似乎从小就养成了一种在嘈杂的环境中写作的能力,她可以在脑子运转最为敏捷的时候立即停下来,去满足父亲提出的种种要求,在妥帖地打理好父亲后,她又能很快地进入到创作的世界中去。
在曼彻斯特的那一个月里,夏洛蒂感到自己文思如泉涌,于是她奋笔疾书,充分利用属于自己的那些时间。9月底,当夏洛蒂和父亲回到哈沃斯的时候,她的手里多了一包沉甸甸的书稿。
当她的两个妹妹听说她决定把女主人公写得矮小、平凡并不吸引人时,她们都觉得这个想法有些冒险,但夏洛蒂非常坚持自己的看法:“我要向你们证明,你们错了;我将向你们展示一个与我一样平凡、矮小的女主角,她将和你们的女主角一样能吸引人。”就这样,夏洛蒂按照自己的思路创作下去,经过了许多个构思和创作的夜晚,《简·爱》终于完成了。
夏洛蒂把书稿寄给了史密斯·埃德尔出版公司,公司在收到书稿的仅六个星期后就将《简·爱》出版了。
公司的审读人W·S·威廉姆斯先生被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完全打动了,他毫无保留地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乔治·史密斯先生对此感到有点不可思议:“你看上去那么激动,真有点让我难以置信。”可是,当他亲自去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他也被《简·爱》深深地吸引着,以至于取消了他和朋友一起到乡间骑马的计划。
1848年,《简·爱》这部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一阵狂潮,数以万计的读者的痴迷证明了《简·爱》的巨大成功。人们被书中那富有张力的情节、独特鲜明的人物、平实却震撼人心的语言所打动,他们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命运的发展或喜或悲、或激动、或愤然。
那些独具慧眼的文坛老将毫无保留地指出了这部作品的可贵。深为夏洛蒂所崇拜的同时代作家萨克雷说,这是他多年来第一次读到的、的英文小说。评论家G·H·刘易斯评论道:“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本令我眼前一亮的书了。”
无可否认,《简·爱》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长廊中闪耀着奇异光彩的一页。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被翻译成了二十多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并和夏洛蒂的其他作品一起被多次改编成深受观众喜欢的电影或电视剧。它已经穿越时间,跨越国界,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精神财富。夏洛蒂·勃朗特也随着这本书被载入了史册,成为一个人们永远难以忘怀的名字。
黯然伤神总关情
夏洛蒂深知自己并不具备女性特有的魅力,上帝没有赐予她娇美的面容。据她的同学回忆,少女时的夏洛蒂身材瘦小,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没长够尺寸”。她童年的那些数量极大的创作和字体极小的写作习惯,又使她不得不戴上厚厚的眼镜,她那有点弯曲的嘴巴和大鼻子也不太招人喜欢。而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使她具有楚楚动人的气质。夏洛蒂曾自卑地认为“一个陌生人一旦看一下我的脸,他就小心翼翼不再看我所在的那部分房间了”。可事实上,她的自尊和智慧使她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爱慕。
在夏洛蒂23岁时,曾先后有两位牧师向她求婚,但基于她对婚姻的根本态度是要有爱情,夏洛蒂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两位求婚者。在她看来,婚姻不是在心灵上彼此陌生的两个人的组合,爱情更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夏洛蒂对这种感情有着近乎完美的期待,以至于她有时也不相信它真的存在,或者即使它真的存在,又是否会如此幸运地降临到她的头上。所以尽管在维多利亚时代,选择做一名老处女不仅意味着要独自走过漫长的人生,更令人畏惧的是,有时候她会因此而受到公开的侮辱,但夏洛蒂还是不止一次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到自己打算永远不结婚。而这只不过是一个爱情的完美主义者对现实不自信时无奈的借口罢了。
“我认为无财产又无美貌的妇女要把婚姻作为她的愿望的主要内容的话,是极为愚蠢的。我决不会这样做,并且也看不起这种做法。”相信夏洛蒂在下此决心时还没有遇到真正使她倾心的对象,因为当她认为自己的真命天子出现的时候,她并没有比一般陷入爱情的女子清醒多少,爱情轻而易举地就冲破了理智的堤岸。更何况,她的这场爱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她爱上的是一个深爱着自己妻子的有妇之夫。爱,当它得不到对方的回应,当全身心的投入并不被对方当作爱去接受的时候,它显得那么的无力与悲哀,而这时的爱情对于它的付出者来说,那令人心碎的苦涩完全能够淹没偶尔的一丝甜蜜。“当我日复一日地盼望来信,而天天都是失望把我抛回到不可抵抗的痛苦之中时,当我盼望着看到你的手迹和读到你的忠告所带给我的甜蜜的喜悦成为泡影时,我就发高烧了——我食不甘味,寝不安枕——我便憔悴了!”
在对的时间遇上了错的人是一声叹息,而在错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注定是一场心伤。夏洛蒂经过了无数次的挣扎才从这段错误的感情中摆脱出来,就像其他饱尝过这种痛苦的女子一样。
夏洛蒂最终的情感归属是亚瑟·贝尔·尼科尔斯——勃朗特先生的副牧师,这是一个在北部地区艰苦劳动的、苏格兰祖先培养出来的爱尔兰人,非常安稳可靠、通情达理、但不是很有情趣的人。婚后,尼科尔斯处处无微不至地保护着夏洛蒂,她说:“愿上帝使我感恩知足,我有一位善良、和蔼、眷恋着我的丈夫,而我对他的眷恋也与日俱增。”
然而,这段平凡而幸福的婚姻生活只有九个月,在刚刚体会到尼科尔斯给她带来的真正的爱情甜蜜的时候,1955年3月31日早晨,夏洛蒂因病永远地离开了,这时距离她39岁的生日还有三个星期。
尽管幸福是那么短暂,但它毕竟存在过,夏洛蒂毕竟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体验到了真正的幸福,她是怀着浓浓的爱离开的,在天堂里的她将不再孤独。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经典语录【第四篇】
夏洛蒂・勃朗特经典语录
1、还没有一个更异想天开的白痴,那么轻信甜蜜的谎言,把毒药当做美酒吞下。
2、假如人们对于残忍不公的人老是仁厚服从,那么坏人就要为所欲为了。他们就绝不会觉得害怕,所以他们就绝不会改,而且越来越坏了。
3、外表最严肃的淡泊者,毕竟也是有人性的;带着大胆和好意“闯入”他们灵魂的“默海”,时常是给他们最上的恩惠。
4、感情中没有判断实在是一口含水的酒;但是判断若不被感情调和,给人类吞咽也是一口太苦,太粗糙的粮食。
5、矜持的人比较开畅的人,时常更真正需要坦白地讨论他们的感情和悲痛。
6、我从不说谎,如果我善于骗人,那么我会说我爱你。但我早就坦言,我并不爱你。
7、缺少判断的感情就如同淡而无味的白水,不过,没有感情进行调和,判断也会像苦涩而又粗砺的`食物,令人无法下咽。
8、没有雄心壮志,又怎么成得了事儿呢?我们有这个天赋,总该有所得吧。我们该珍视自己身上的才华,就算到头成不了大器。
9、真正的友谊不是一株瓜蔓,会在一夜之间蹿将起来,一天之内枯萎下去。
10、虽然有许多可以引起失望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把爱情冷下去或驱逐走。
11、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
12、所有天才的人,无论他们是感情的人不是;()无论他们是狂热者,贪望者,或专制者--只要他们是真诚的--都有他们崇高的瞬间,这时他们克服而且统治。
13、上帝只不过等待灵魂与肉体分离,以赐予我们充分的报酬。当生命很快结束,死亡必定成为幸福与荣耀的入口时,我们为什么还要因为忧伤而沉沦呢?
14、爱情是真实的,是持久的,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甜也是最苦的东西。
15、如果上帝赐予我金钱与美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你我都通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16、我奇怪为什么道德家说这个世界是一个荒芜的旷野;在我,它却玫瑰一般开着花。
17、可是既然不可避免,就非忍受不可,命中该你忍受的事,如果说你受不了,那是软弱和愚蠢的。
18、人的天性就是这样的不完美!即使最明亮的行星也有这类黑斑。
19、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难舍难分,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20、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恨你,都相信你坏,只要你自己问心无愧,相信自己是无辜的,你就不会没有朋友。
21、不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几乎不能叫做快乐,那是索然无味的。
22、即使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是当我们的灵魂从坟墓经过,我们都是一样的。
作者简介:夏洛蒂・勃朗特18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主要作品;《简爱》《维莱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