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就业问题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66278

【导言】此例“就业问题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一篇】

摘要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安、民生的大问题,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局性的重大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失业;就业

1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就业压力。

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服装、纺织、电子原件、塑料制品等加工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纷纷倒闭,造成大量劳动力失业,加大了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使我国服务行业劳动力需求减少,加大就业压力。

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例如外贸服务部门、国际金融和国际等部门,在经济增长放慢带来的收入减少情况下,国际旅行和旅游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国外游客数量减少和跨国公司节约旅行开支,都对服务业贸易和本地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从而加大就业压力。

金融危机影响外资投入,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

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也减少了投资者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外商投资拉动就业的效应明显减弱。出口滑落使出口企业和制造业的开工不足,诱发投资进一步下降,减弱了投资拉动就业效应。

2金融危机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探讨

深入理解贯彻国家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我国相继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措施。这些有利的政策因素包括:通过扩大投资实现保增长和保就业;通过对企业减轻负担和加大扶持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通过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投身新农村建设,以及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多渠道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扶持;采取积极的措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就业。

就业问题论文【第二篇】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的问题。大学毕业生对于岗位的地域要求和行业要求,使很多大学生错失工作机会。人才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艰苦地区和基层岗位人才紧缺,而大城市和相对“体面”的行业则人才过剩。整个生产制造业作为国家解决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一段时间还出现了长三角、珠三角的用工荒,但是缺口为一线操作人员,并不是管理者,或者白领。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大多不愿从一线员工做起,这就造成工厂缺人,而社会上却还有更多的人没有岗位可以就业的问题。同样西部地区为了吸引大学生扎根西部,开出优厚的就业条件,但是仍然无济于事。这样的择业观念使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的待业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二)已就业大学生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通过对2013届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访问调查,已就业的大学生的平均薪资水平低于3000元,处于工资层较低水平。就劳动报酬来说,难以达到高质量就业。再从个人价值和身心发展需要来看,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现有工作不满意,多有怀才不遇、抱负难施的感受。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工作单位,即便有幸进入心仪城市的大企业,往往要从最基层做起,而且以为缺乏工作经验等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难以被领导认可。这样的境遇使他们难以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难以愉快地工作,满足身心发展的需求。

二、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挑战和机遇并存

高校负责为大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步入社会的过渡阶段。所以高校对于实现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拥有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义务和责任,所以大学毕业生存在的就业问题,客观上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尽管就业岗位的供求不平衡是客观的经济问题,但高校的培养体制也存在一定问题。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于高校教育的认可度。甚至在广东等一些商业机会较多的地区,有的家长不鼓励孩子读书,而是建议他们从小进行经商实战学习。许多高校不得不因为就业问题缩减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缩减大学毕业生人数。学生生源短缺和培养体制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对高校提出的重要挑战。同样机遇和挑战并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革的契机。一段时间,众多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使得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时间内激增,而培养效果又达不到预期目标,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需求也无法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遏制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的势头,回头反思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式存在的问题,寻求改革的方法。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高校又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提高大学生就业水平,不仅要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还要保证就业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大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对于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系统专业知识课程和实践课程

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较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招聘会上,很多企业表示他们并不是不缺人,只是很难找到符合他们要求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原则是宁缺毋滥。而且他们表示希望招收既有学历又有工作经历的员工,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培训成优秀的公司员工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太高。面对这样的现状,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加强实习管理尤为重要,延长实习在本科学习中所占用时间,切实提高实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收获,弥补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的不足。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参加工作的本钱,如果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能熟练掌握,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注定是失败的。现在的高等教育讲究“亦博亦专”,但博学的是在对自己专业知识有所钻研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果博而不专,什么都略懂皮毛而不能熟练运用,很难在一个行业找到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在某一领域有所建树。所以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高校有必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设就业心理相关课程,让他们了解目前的就业形势,帮助他们分析地域和行业对于自己就业的影响,根据自身情况对自己的就业理想有一个合理的定位。高质量就业不仅是物质上的薪资报酬,最重要的是个人价值和能力的实现。而在最艰苦的地方可以更容易地发挥一个人的价值,而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满街都是大学生,寻找个人发展的空间相对较难。曾号召中国矿业大学的毕业生到基层去,那里大有可为。国家的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深入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这样的人生选择不乏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一种途径。同样基层就业并不妨碍大学毕业生实现人生理想,所有企业单位的高管都是经历基层的磨炼才可以走到事业的高峰期。每个人的青春都迷茫,高校有责任改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引导大学生合理择业,避免大学毕业生较为普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

(三)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

目前,很多高校在学生刚入学时已经开展了关于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不断地完善修改,学校和老师给予指导意见和及时反馈。有的高校甚至在大学生生涯规划方面形成了专门的学科,旨在引导大学生建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按照自己预设的目标努力奋斗,使自己成为符合理想职业人才需求的标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明确了个人奋斗的方向。这样有助于高校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兴趣制定相应的培养方向,因材施教,更有助于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

(四)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联合负责制

就业问题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研究热点与趋势;CSSCI;关键词分析;核心作者群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特别是1999年以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出口不畅的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研究的视野在延伸,研究的领域在扩大,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研究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已有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做了回顾总结。如姜继红通过中国教育网搜索到2001年至2004年期间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文章有1114篇,但这些研究大多笼统地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而没有注意运用有关理论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与对策等进行研究。[1]蓝洁和唐德海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发现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有不同的焦点,多学科复合视角的高等教育就业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理论演绎及问题解决向度上,已有研究成果呈现诸多不足。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趋势将在学科视角的切入、多学科复合视角的交叉领域、理论演绎、实证研究成果的理论提升等方面寻求新的研究思路和发展。[2]赖德胜、孟大虎等指出,与国外文献相比,国内已有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利用基本的供给―需求分析工具所进行的总体研究基本没有;二是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初次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紧缩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对已就业多年的大学毕业生、对其他青年群体的收益水平和福利状况有何影响,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讨论;三是对于当代中国这个典型的转轨经济体来说,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可能更复杂,来源更广泛,但国内已有研究在分析视角上仍显得不够丰富,无法对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前面透彻的把握。[3]范围和高耀明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收录的1979―2008年间“高等教育专题”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其中的4253篇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将“就业及就业指导”作为二级主题置于一级主题“高等学校教与学”之下,1979年至2008年期间共有就业及就业指导的高被引论文153篇,占全部高等教育研究主题高被引论文数量的9%。[4]

运用CSSCI所提供的论文关键词的频率、变化趋势以及论文的被引次数可以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5]顺承这一思路,运用CSSCI数据库统计出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标引5次及以上)和高被引论著(标引4次及以上),通过对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论著的分析来揭示大学生就业研究领域的热点和趋势。另外,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里的作者发文和作者被引情况来统计出该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群的研究活动可以反映出该研究领域的基本态势。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体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上讲,高频率的关键词代表了该研究领域的常规研究指向或某一阶段内的学术热点;高被引论文在学界有两层含义,其一预示着该论文的质量较高,其二说明该论文在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程度。[6]因此,将从高频率的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两个方面来分析2001―2008年间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研究热点。

表1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23个;表2列出了2001―2008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被引达4次及以上的18篇论著。

表1 2001―2008年论文中标引5次及以上的关键词

从表1可以看出,在23个关键词中,“教育”和“指导”遥遥领先,总标引次数达121次,表明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表2中“就业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观念”、“性别”等与大学生自身有关的关键词标引达78次。与此相应,在高被引论著中,仅在篇名上与大学生自身相关的就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31次。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持续关注的另一个热点是就业环境。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大学生就业也经历了从分配到择业的转变,就业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表1中与此相关的关键词比较多,如“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对策”等。从表2来看,与这一主题相关联的论著有5篇,这些论著总被引频数高达61次,远高于其他的研究热点。

三、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分析

通过对表1和表2的解读,不仅可以了解到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还可以大体上认识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角度和主要研究方法的变化,了解变化的基本趋势。

从表1关键词标引次数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

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是研究者的视线逐渐回归到高等教育的主体――学生个人身上。从表1可以看到,“就业能力”、“社会资本”等关键词在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高被引论著的篇名中出现“就业能力”和“社会资本”的更是多达5篇。而大学生的人力资本投资、综合素质、学校的培养模式、受教育的效果直接就体现在其“就业能力”等方面。

表3 2001―2008年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核心作者群

序号 作者姓名 发文量 被引量 作者机构

1 曹殊 5 5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2 池忠军 5 5 中国矿业大学

3 杨伟国 4 11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4 胡解旺 4 5 嘉兴学院

5 李家华 3 16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6 姚裕群 3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7 冯华 3 5 北京师范大学

8 贾利军 3 4 南京师范大学

9 林惠青 3 4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

10 曾湘泉 2 27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1 周济 2 10 教育部

12 郑洁 2 9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13 吴庆 2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管理系

14 李颖 2 6 华南理工大学

15 黄敬宝 2 5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

16 赵立卫 2 4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宏观的就业环境比较复杂,虽然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加以研究,但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对就业环境的研究依然是今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曾湘泉的专著《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学术论文《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5年间被引频次达到了47次,就说明了学者们对就业环境的持续关注。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的趋势还可以从主要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方面进行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18篇高被引论著主要采用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视角,分别为7篇、6篇和4篇。研究方法以实证居多,采用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高被引论著达10篇。这说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四、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核心作者群

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持续关注和研究也产生了这一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利用CSSCI操作平台,检索出2001―2008年间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发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65人,以这65人为初选名单,统计他们发文的被引次数,将被引4次及以上的统计在内,统计结果如表3。

以表3来看,这16人可以看做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因为一方面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领域发文较多(2篇及以上),另一方面他们的论著被引频次较高,说明有较强的学术影响。以数据为例,这16人论著总数达到47篇,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量663篇的%;16人论著总被引次数为129次,占5年间大学生就业问题论著总被引次数773次的%。由此可见,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

在16名作者中,属于高等院校的有13人,占总数的%,体现出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从核心作者机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如北京、浙江、广东等地。

五、结论

通过运用CSSCI数据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中的热点、趋势以及核心作者群的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研究的热点来看,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关注;随着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视野的不断开阔,对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就业环境也得到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第二,从研究的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焦点逐步转向对微观的大学生自身和宏观的就业环境的关注。研究方法上已由定性向定量转变。

第三,从核心作者群来看,16人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他们在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前沿作者中的地位显著,主要来自高等院校,并且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参考文献

[1]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8.

[2]蓝洁,唐德海。多学科角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5(5):85-88.

[3]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

[4]范围,高耀明。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1979―2008[J].高等教育研究,2010(2):45-47.

[5]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2000―2004)[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98-212.

就业问题论文【第四篇】

研究对象

宿州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取向。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宿州学院阅览室,进入中国知网,查阅近年来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资料,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本文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

对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分析并总结其就业方向,最后进行分类,为本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结论。

数理统计法

对所统计到的数据资料在电脑上建立数据库,利用和Excel2003的数据分析功能,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类型调查与分析

有超过一半学生没有把自己的就业方向放在教师这一领域,当然,体育教师仍是一部分体育教育学生的主要目标。而企业、教练、考研、公务员等这些行业或者单位,也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选择。现在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不知局限于体育教师这一行列,其中体育教师只占总人数的%,体育类人才的发展方向,慢慢趋向于公务员、健身教练、企业等。还有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趋向饱和。学生的多方面选择也缓解了毕业生及各行业的压力。而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与其他专业的不同特点,其就业压力也出现了其特殊性。首先,体育生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影响其就业。拿教师这一行业而言,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表达能力,教师的适应能力等都会影响起就业。其次,毕业生专业知识太过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体育学院的专业设置基本都是以体育教育为主,是以培养体育教师为目的的。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需求人才要求要面面俱到,这就大大限制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

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域调查结果与分析

有%的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选择在中城市就业,小城市的也有%的毕业生选择,而县镇及乡村加一起才不到23%的毕业生选择。这说明了,发达城市对人才的吸引比较大,地域影响着毕业生的去向。大多数毕业生都想要去发达地区,不愿去偏远或者贫穷地区就业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从原来的统包分配的就业模式转变为毕业生凭借个人能力与关系网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这样的就业方式,可以使很多毕业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选择就业单位。从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追求去发达城市的发展期望明显,而选择区乡村发展的学生少之又少。正因为此追求,导致城市资源过于饱和而基层又紧缺资源的现象。注:大城市是指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大于50万的城市,中城市是指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大于20万小于50万的城市,小城市是指市区及郊区非农业人口少于20万的城市,一般指县级市。现在大学生都集中与县镇及中小城市,不愿意到基层,这就导致乡村极度缺乏人才,而县镇以上地域人才过多从而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象。人才过于集中,使得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失业率提高,就业率下降,人才出现了浪费现象。

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学生对学校培养方案的满意度,可以看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单位中能否适应,这主要是其专业知识技能的体现。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学院的培养方案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占%,只有%学生因为某些原因而不满意和不清楚。学院能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保持着学生的一致好评,说明了学院的培养方案的准确性与正确性。同时也说明学生在毕业后面临就业没有什么大压力。所以,在培养学生时,除了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及思想教育,让每一位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都具备“思想健康,学习优良,体育突出”的优秀思想道德品质。学生对学校培养方案满意度的表现好评颇高,120人中超过92%的学生认为学校培养方案很适合,这不仅是学校方案顺利实施的体现,也代表着学生在毕业后进入工作时能够胜任工作的体现。学院应该保持这一良好风气,积极与学生与社会沟通,创建具有时代意义的与社会同行的教学培养方案。

对已择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研

本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学生在面对就业和择业时,其中有%的学生专业对口,有%的学生专业基本对口,而只有%的学生没有找到对口专业。作者通过多种调查方式,对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已择业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并分析影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各个就业的因素,去了解体育生择业时存在的问题。宿州学院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对口情况比较乐观,大部分已择业学生都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一方面表现出,学生在找工作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去选择工作,说明学生对未来已经有了较准确的定位,没有盲目的去追求不切合实际的工作。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学院在对学生培养时,有个很好的培养方案。

学生实习单位的评价调查与分析

通过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的评价,能够了解学生工作能力的大致情况,这对学院如何去制定教学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了解毕业生实习工作表现情况,我院每年都对实习学生的工作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分为工作态度和能力两方面。用人单位反映,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其中敬业精神好的占%,较好的占%,只有极个别表现不积极。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专业能力好的占%,较好的占%,基本都能够很好的胜任工作。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方面表现突出,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表现好,%的学生表现较好。他们也乐于帮助他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能够与他人很好的相处,有利于工作的进行。用人单位对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总体评价很高,表现比较好的学生占总人数的98%之多。用人单位也反馈,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够强,希望学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等。

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理想月薪调查结果与分析

说到高薪,每个大学生都想毕业后能够有一份好工作,高薪水,好环境。但是,毕业生却没有考虑到,现在社会的激烈竞争,往往会因为对薪水的要求太高而与一份理想中的好工作失之交臂。从调查结果看,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理想月薪为2500-3500元(见表7),占总人数的%,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偏高,不利于找到理想工作。从调查的结果看,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普遍理想月薪为1500-2500元和2500-3500元,分别占%和%,说明了宿州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基本有明确的就业思路,没有过度盲目的追求高薪,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对工薪要求偏高,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工薪要求偏高,不利于找到理想工作。

3结论与建议

结论

(1)由于人才的过于集中,社会人才需求量出现局部饱和现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致使体育教育类人才供大于求。(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把握不够,往往因为就业信息来源不够广泛,而局限其就业方向。并且,用人单位在选取人才时也提高了对人才能力的要求。(3)部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社会人际交往、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适应能力较差,没有准确把握当今社会就业环境及就业压力。(4)大多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对薪水要求过高,并且要求长假期等待遇,不利于在工作竞争中取得良好的收益。

建议

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训,让学生适应社会多方面就业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的制度是“双向选择,自由择业”。这就决定了,只要你有才,只要你能干,这个职位就是你的。所以,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了严格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毕业后可以没有太大压力的实现就业,学院在日常课程中,不应只局限于文化科目,还应扩展学生的其他能力,做到不要最好,只要更好。而作为学生,也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的学习,在业余时间也应去积极学习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开去双学位等。“作为体育院、系的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体育专业的技能和知识,还应掌握或了解相关相近的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为择业的成功增加法码。”

毕业生应根据社会现实去就业

首先,地域观念。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要能吃苦,要乐观,要有奉献的精神,把眼光从城市中放到偏远的山区、乡村或西部支教等,要坚持是个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候,不管外表被什么遮盖。同时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其次是就业顺序的改变,毕业生在就业,择业和创业上进行分析,看自己适应哪一方面,一般还是建议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这是一个比较稳妥的建议。第三是待遇要求的转变,学生毕业后,没有几页经历和就业经验,所以,毕业生刚开始不应该要求太高,在工作单位开导自己的能力以后,再进行待遇要求。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环境,还可以展现个人能力,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鼓励学生考研,提高学生毕业后的竞争力

当代社会就业艰难,大多数就业单位都有明确的学历要求,有的是根据学历给相应工薪,这就提醒了广大本科毕业生,应该在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继续深造。考研就是不错的选择。在研究生的环境下,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巩固与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加大自己的就业筹码,从而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学院为领军,把握现代社会就业趋势,为学生未雨稠缪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66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