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184754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精选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第一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启发和培养,让学生接受情感的熏陶,感受感情世界的丰富多彩。在这种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体验情感”的教学重点就放在情感的熏陶和感受上。本单元所选3篇课文分别是从亲情、友情和乡情三种不同情感来体验。《我的母亲》是属于亲情体验的,这篇课文通过对母亲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无声的爱,也表达了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和悔恨。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应该让学生体验母爱的伟大和作者的悔恨之情,在体验之中促发感受,并把感受倾诉出来,在倾诉之中进一步带动情感的发展。我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以情促感,以感带情”。接下来,我展开论述具体做法。

因为这是1篇表现母爱的文章,所以,在进入新课前,我先搜集了很多能够表现母爱的资料,比如,图片、俗语、诗词、名言、节日等等,其中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人类的也有动物的,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形象的,也有抽象的,可谓丰富而生动。然后再从中挑选一些较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制成课件并按顺序投放给学生看,以此来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当然,在每一种类型投放之前或之后我都会插入一些与母爱有关的较有感染力的话来引入或过渡或总结。比如,在投完一组图片之后,我如是说:“看完这组图片后同学们应该可以感受到,母爱是相通的,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都蕴含着深深的母爱。母爱也是伟大的,所以自古以来,母爱就一直成为人们传颂的话题,无论是高雅的诗词,还是通俗的谚语,都涌现了不少歌颂母爱的作品。”这段话既揭示了图片的意义,也增添了情感氛围,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受到感染。还能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在放完所有的资料后,我作这样的总结:从以上资料可以感受到,母爱是不受时空的限制的。母爱可以说是天底下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每个人都有母爱,但每个人对母爱的表达方式又有所不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文章《我的母亲》,来看看老舍先生是如何来表达母爱的伟大的。这段话既可以总结前面的内容,也可以开启下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氛围。

实践证明,这种丰富生动的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一方面又能为课堂创设浓厚的情感氛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的母亲》是1篇洋溢着浓浓母爱的文章,作者老舍在文中通过几个细节表现了母亲的优秀品质和对儿女深深的爱,也通过朴实的文字表达了自己未能孝敬母亲而带来的深深的歉意和失去母亲后内心的巨大悲痛。读来令人心酸、令人感动。在教学中,我通过初读、朗读、品读三个步骤逐步加深学生对于母亲对儿女的爱和作者对母亲的歉意这两种情感的体悟,在体悟中促发内心的感受。具体做法如下:初读:让学生小声初读课文,然后概括出老舍母亲的优秀品质,感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时都很激动。我原以为是受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了。后来有一位学生直接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原来,他们除了被老舍母亲的人格魅力所感染震撼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中看到了自己母亲的影子,发现自己的母亲和老舍的母亲一样,是如此之优秀,如此之伟大。这种发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第一次从心底里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因此显得非常激动。

朗读:让学生深情朗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表达母亲对儿女们的感情的细节描写,体悟母亲对儿女内敛而又含蓄的爱,感受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这些细节描写让学生们认识到,老舍的母亲其实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疼爱子女、关心子女的母亲,尽管她不常表达出来,更多的是默默忍受和以泪代言,但正是如此,更显其无私和伟大,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

品读:让学生静默品读课文,然后在文中找出一两句给你印象最深或者能让你产生共鸣的句子来细细咀嚼品味,以此更加深入地理解母爱和作者内心感受。这个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解读文本,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情感的表达酝酿情绪。

学生心里有了感受之后,就要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够及时表达出来。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播放了阎维文的歌曲《母亲》,让学生边听歌曲边想一想这个问题:你曾为母亲做了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由于这首歌感人至深,再加上前面对文本的感悟,不少学生眼睛里都打湿了泪水,心中顿时也积满了想法。在接下来的自由发言阶段,不少学生都是噙着泪水表达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他们之中有不少人的经历跟老舍是相似的,都有一个时刻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母亲,但是自己却没有意识到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平时也就很少或者没有想到如何去报答母亲。而这篇课文无疑给他们敲了一个警钟,让他们意识到生前的孝顺是多么地重要,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局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悲剧。所以,他们的发言大都表示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母亲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照顾。尽最大努力为母亲谋幸福。听了学生的发言之后,我也颇受感动,学生的发言是肺腑之言,是真情告白。通过情感的表达,使他们的感情得到了迁移和升华,进一步带动了情感的发展,也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最后,在一曲动人的歌曲《母亲我为你骄傲》中结束本课。让学生通过歌声进一步表达对母亲的感谢和祝福。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而情感教育是人文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贯穿这种教育,而情感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所阐述的方法只是在教学《我的母亲》这篇课文后总结出来的一种方法,可能还略显浅显,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探讨,总结出更多更实用的情感教育的方法,以供后人使用和借鉴。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第二篇】

教读散文时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的眼睛盯着用得准确生动的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可是,有时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甚至会让人遗忘的词语也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

在教邹韬奋先生的叙事散文《我的母亲》一课时,我把课文反复通读了好几遍,这次我发现了一个以前从未关注过的细节——“妹仔”一词。课文是这样写她的: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她讲得娓娓动听,妹仔听着忽而笑容满面,忽而愁眉双锁……”。这个“妹仔”究竟是谁?和邹韬奋是什么关系?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释说“仔”(方言)小孩子,那当然应该是邹韬奋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对,因为下文还有这样的文字:“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们两人便都热泪盈眶……那时的我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心里不明白她们为什么那样无缘无故地挥泪痛哭一顿。” 如果是邹韬奋的妹妹,那么他身为哥哥怎么会听不懂母亲讲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却听得如此动情动容?显然不能想当然地把“妹仔”猜测成是邹韬奋的妹妹。

后来我查阅了资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来 “妹仔”不是邹韬奋的妹妹,而是母亲由娘家带来的一个青年女仆。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容易被大家遗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阅的经过跟我的学生们说,结果课上学生们和我一样有了不一般的收获……

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有时候要善于去发现一些细节,并且不轻易将它放过,这样对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将会更准确、到位、深刻。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第三篇】

今天的上午我上完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教后反思这两节课,我觉得还是收获多。

收获一:收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涨热情。我从没有体验过孩子们人人激情参与的语文课,就是后几名的从不举手的同学,现在的语文课上不但屡屡举手而且是满脸兴奋地抢着举手,希望我点他们的名字。我真恨一堂课就45分钟,不能给每个同学一个展示的机会。不过我的公平原则就是一节课不叫一个同学两遍,这也算是不公平中的公平吧。

收获二:以后必须深备课。自主预习的八项任务,教会了学生查阅资料了。以前孩子们是张着口等着老师“喂”,现在孩子们不但自己“吃”,而且想把自己吃后的幸福和快乐与大家一块分享。好几个同学都能讲讲胡适的故事,我都很吃惊的。这让我认识到以后必须深备课备好课。

收获三:学生学会语文思维了。这不但表现在孩子们的欣赏字词句段上,更表现在孩子们的“三问同学”上。上节课,还能听出有些同学是“明知故问”,而这节课却是“虚心请教”的问。比如,王蒙蒙问的为什么“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而不是“一万分之一”。这个问题已提出,同学们都笑了,但是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得了。自然是我出马了,可是这样调动了全体同学的注意力,也启发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再如,赵琦问的“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中为什么说自己“混”呢?所问的第一个同学没有回答对,然后多半的同学举起了手,抢答这个问题。第二个同学回答对了,同学们都高兴地笑了。这样的课堂是思维的课堂是表达的课堂也是幸福的课堂,还是师生其乐融融的课堂。为自己这学期改变教学方式而高兴,也为孩子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而庆幸!

收获四:一个善意的谎言,教育孩子们爱上阅读传记文学。本篇文章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趁机告诉孩子们这篇文章是选自《胡适自传》。我想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同时,我想告诉同学们作为学者教授的胡适曾经劝说中学生朋友读书应该多读一些名人伟人的传记,因为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读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故事,让名人伟人的志向、思想、毅力、胸怀等等影响自己一生,化为自己的血液和脊髓。孩子们从学这篇文章就有点钦佩胡适,这样一个“爱的谎言”孩子们深信不疑,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买课外书,就买传记文学。哈哈……真希望我的孩子们爱上阅读爱上高级阅读!

收获五:借胡适的话,教育孩子们。在这节课快结束时,我拿着我刚刚网购的薛瑞萍老师的书对同学们说:“大家请看一看,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精彩的话,正好在我刚买的这本书的封面上,我读给大家听,大家把他这句名言记在书上更要记在脑海里。‘我们要深信:今日的失败,是由于过去的不努力。我们要深信:今天的努力,必将获得将来的大收成。你要相信,世间没有白费的努力。——胡适’记下来后,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这句话背过。”孩子们没有用上一分钟就都把手举起来了。我借此机会教育大家,反思自己的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再想想自己怎样奋斗自己的将来。

也许我追求的目标较低,这节课下来,我反思来反思去,还是觉得比较成功,当然是于我昔日的语文课堂相比。我相信自己和孩子们教学相长的。

加油,我的孩子们!

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反思 我的母亲教学案例【第四篇】

备课时,我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几易其稿,力争以最佳效果向大家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

首先,贯彻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精神。课前预习,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生字词、文学常识,并且让每个学生提一个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小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认真地自学课文。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时,必然要相互合作,共同探究。在上课过程中,我以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推动课堂进程,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我只作点拨和归纳。在拓展延伸阶段,我让学生相互讲发生在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这既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加深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是良好的。

其次,落实了“四基”。我没有放弃字词、文学常识这些基本知识,而是把它们放到了课前预习里面。这样做既促进了学生自学,又使课堂内容更集中紧凑。在上课过程中,我始终抓住“培养学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及形象”这一教学目标展开。不论是开始的导入,还是后面的母亲性格分析,儿子对母亲的爱,都让学生找到相关的细节,并加以诵读品味,进一步感受细节的表达效果。可以说基本技能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再次,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都得到较好的落实。学生通过这一堂课,切切实实懂得了运用细节描写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在情感方面,我通过让学生听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寻找母亲的感人细节、诵读表现母子情深及失母之痛的段落、欣赏感人图片“非洲1962”、听我讲唐山大地震中的故事等手段,不断调动、积累学生的情感。后来,在听我讲唐山大地震的故事时,十多个同学在下面抹眼泪,其他同学及老师也眼圈红红。学生讲自己与妈妈之间的生活细节时,也声音哽咽。我在点评时,也深受感动,几乎说不出话。可以说,这一节课让师生都受得一次情感的洗礼。经过这一次情感的洗礼,大家更加热爱父母,热爱生活。

最后,充分落实了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此篇课文是“体验情感”单元的第1篇课文,编者在课后的“思考探究”中强调了“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表现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要求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文中细节。我在教学过程中,正是围绕“情感与细节”做文章,层层推进课堂。以归纳母亲性格品行为纲,串起所有细节,做到了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较好结合。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此次公开课仍然存在不足。比如开始时有些紧张,以致自己抛出的一个问题在后来的课堂推进过程中忘了顺带解决,实在遗憾——其实只是在讲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时提一句话就可解决。

范例二在这个世界上,母亲是与我们的生命联系得最紧密的人,母亲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言行举止,无不对我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能在文中描述他们所感受到的母爱,但却说不出母亲的性格在哪些方面影响了自己。我百思不得其解。为此,我找了学生谈话,向他们了解家里的情况,结果情况不容乐观。

垦区地处偏远,文化信息传播渠道不够通畅,数学生的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有些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整天忙于劳作,饱尝生活的艰辛,因而越发不忍让孩子受苦,极少让孩子参加劳动。这不但没有让孩子们学到他们那种吃苦耐劳的好品格,也没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勤奋好学之人。而有的父母则热衷于玩乐,整天无所事事,不是去喝酒,就是去赌博,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和家人,他们的这种行为,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呢?长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岂不丧尽?要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必须创造一种文化的氛围,人人都读书,人人都知书达礼。惟有这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由此,我更加意识到自己肩上所肩负的重担。我一定尽自己的能力,让今天的孩子成为有文化、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造福下一代的子孙。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18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