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精彩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67230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中国哲学作为东方思想的瑰宝,通过千百年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哲学的讲座,从中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哲学的起源、主要流派、核心思想、对现实的启示以及自我的思考这五个方面来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关于哲学的起源,我们知道“哲学”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为“爱慕智慧”。然而,哲学在中国可追溯到早期的周朝时期,由于其历史悠久,中国哲学的起源很难明确界定。然而,可大致认为孔子与老子是中国哲学的两大奠基人。孔子注重人伦道德和政治伦理,提出了“仁者爱人”和“天命”等重要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说影响深远。老子则关注宇宙万物的道,强调以“无为而治”的方式与世界相处,对道家学派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其次,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流派,其中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主要流派。儒家是中国最重要的一种传统文化与思想流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等“五常”思想。道家则强调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修炼个人的道德修养。墨家则主张兼爱与非攻,强调世界的和平与公正。法家则关注政治和法律的发展,强调依法治国。这些不同的流派在中国哲学史上各有特色,为中国思想的多样性和宽广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接着,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了人的本性与道德、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治理和管理等方面。儒家强调人之“仁”,强调“善”的价值,提出了“仁者爱人”的理念,将人的本性与道德联系在一起。道家则追寻超越世俗的境界,以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状态。墨家注重社会公正与和平,强调兼爱与非攻的思想。法家则注重政治权力的规范和管理,主张以制度为基础的治理方式。这些核心思想指导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并不只是历史的遗产,它对于现实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中国哲学的强调人伦道德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修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思想以及法家的依法治国思想,都是我们可以思考并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宝贵财富。

最后,通过学习和思考中国哲学,我也收获了一些对自我的思考。中国哲学强调个人修养与道德价值,让我意识到在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成功的同时,内在的精神追求和自我修养同样重要。只有通过个人的修养和道德价值觉醒,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为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这次中国哲学讲座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其在中国思想史和人生价值中的地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中国哲学的起源、主要流派、核心思想以及其对现实生活和个人思考的启示,都让我深受启发和感悟。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中国哲学都是我们值得借鉴和研究的宝贵财富。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对中国哲学感兴趣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中国哲学的讲解会。在这次讲解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邃与智慧,同时也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态度产生了新的思考。

首先,中国哲学的讲解给予我了全新的视角。在这场讲解中,我了解到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并认识到中国哲学对于东方文化的巨大影响。之前,我对中国哲学的了解只限于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而在这次讲解中,我得以系统地了解到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以及其中的精髓思想。这让我明白了中国哲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不仅包含了众多的学派和思想,还与中国传统的宗教、文化紧密相连。这样的全新视角让我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更深的兴趣,并且激发了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

其次,中国哲学的讲解使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态度。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让我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利益和功利,而中国哲学的讲解让我明白了物质利益并不是唯一的价值取向,注重人的精神追求同样重要。中国哲学强调平衡和谐,尊重自然和他人,这给了我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我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注重内心的平静与全面发展,而不是过于追求外在的名利和功利。这种转变让我感到心灵的宁静和生活的满足,同时也让我更加关注他人,关心社会,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而努力。

第三,中国哲学的讲解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它贯穿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宗教、道德等各个方面。通过了解中国哲学,我对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独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哲学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社会责任。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并且对于中国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更加理解了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更加欣赏和尊重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四,中国哲学的讲解让我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认识到人类的思维和智慧是丰富多样的,不同文化和不同历史背景下的哲学思考都有其独特的贡献。这让我对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多元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为我认识到各种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中国哲学的讲解给了我一个思考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机会。中国哲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内心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认识到人生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个人追求和享受,而更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并对社会作出贡献。这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启示,也让我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所在。

总之,通过参加中国哲学的讲解,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世界观与人生态度,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并且给了我思考人生意义和追求的机会。这次讲解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大门,也为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我将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哲学,拓宽自己的视野,并将其与我的学业和生活相结合,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我刚看到《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时却没有什么感情。书的封面是米白色,上面有金色的“冯友兰作品精编”七字,很普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宁静,平淡。书在手里没有什么感觉,就匆匆放进抽屉,直到阅读课时才拿出来,当时记得还是现场拆封面。

读这本书的最初感觉是无聊,可以用“好看的想让人睡觉”来形容。书里面有一些是引用古文,没有给你注释,让你自己思考,第一次看着差点睡着了,并没有沉浸在书中的海洋里。就像生物老师说的:“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认识,都拼在一起你便不知。”哲学也是这道理,因为从来没有读过这本书,感觉很陌生。

渐渐地,我进入书的境界中,慢慢的融入在书中,书中有许多的精华,你唯有“啃读”才会知道其中的意蕴。读完书才明白“啃读”与“悦读”不同,读过这本书与没读过这本书是不一样的——里面有“哲学”的知识,可以丰富思维,增长见识,让人更加智慧。书中有很多历史知识等,读起来也别有一般滋味。哲学就像物理一样,在生活中处处可见,都以不同形式与时代、社会、政治、人生联系在一起。

书中的许多观点令我佩服,就像书中所说的:“哲学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是生命的体验。”它告诉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用新的眼光来认识哲学。在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都有它的理由,我们应顺应自然,明白宇宙的每一事物存在的缘由。

要说不喜欢这本书那是不可能的,议论中夹着少许的描写,内容显得并不太枯燥。但因为书中还有许多古文,看不懂,爱恨有加。书中讲述了许多哲学,儒家、道家、法家……不止国内的,还有国外的,甚至贯穿整个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哲学是什么?一切源泉来自哲学,这本书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谈论的东西。例如:“人没有私欲,他的内心像一面明镜。”这句话警醒我们:把自己的内心磨砺得像明镜一般,时刻提醒自己不犯错误,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不被心中的贪婪所迷惑。

书中精华太多,多得我们都不知从何处说起;哲学的应用范围太广,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生活琐事,简直无所不包,是天地间最大的学问,值得我们一生去追寻!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中国哲学简史》是由冯友兰先生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受聘担任讲座教授时,将英文稿整理改编成的书,这本书较之于其他的哲学理论书显得更加浅显易懂,总的来说,这本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史记载以来哲学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像西方的那样成体系,中国古代哲学是在激烈的思想观念碰撞中产生的,渐渐的,持有不同思想的学者被分成不同的派系,因而古时有百家争鸣这样的现象,在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基于前人得出的理论及研究成果,将古代“百家”划分为六个主要的学派,他们分别是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冯先生对这主要的六大派系进行了诞生背景的介绍,各家主要的人物的介绍,谈论了各家的主要思想成果以及对各家思想上的冲突进行对比和辩证,除此之外,对各家思想的功能性也做了评论和比较,其功能性包括该思想在它所处的时代中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以及在当下该思想能够起到的作用。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也是由冯先生经过整理前人的文献,再加上自己的独到的观点整合而出的著作,评论性的著作一般都带有作者自身的主观思想,这种形式其实跟古时候的一些学者为一些名著做注解是一样的,基于自身原有的理论基础,通过学者自己的认知将其解读。事实上,个人主观或多或少的也会对原著本身想要表达的意志造成一定的曲解,对于解读中国古书籍更是这样,中国古文较之于西方语言显得更加晦涩难懂,仅仅几个字往往能表达出一定的人生道理,之乎者也在不同的情景下用法也大不相同,一字的多义可能会让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有着不一样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也都深藏于此。

相对来说,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更多的尊重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从客观的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派系的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辨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这是冯先生对古代六个主要的思想学派的评价。我以为,儒家为百家之首确实有其内在的理由,儒家的思想较之于其他学派在社会层面上有更多的服务性,孔子提倡“仁义忠恕”,就是提倡人要有德并且行使这种德,与道家的“无为”正相反,道家用“避”和“隐”的方式出世,儒家则强调积极入世,相比之下,我更欣赏中后期的儒家,这段时期的儒家思想更加睿智和符合时代需要,比如儒家对“葬礼”的理解就很有趣,礼葬是对逝去人得一种送别仪式,本身具有一定的鬼神色彩,然而这个时期的儒家是理智的,可以算的上是无神论,但却仍然注重“礼”,外人看来这是自相矛盾的,在儒家的解释来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情感能感知,身边的亲人去世,在感情上需要寄托,这个时候强调理智就显得很不人性,礼葬刚好能够给悲痛的人一个释放的出口,以一种仪式去对逝者告别,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满足了情感的需要。

儒家经典中有两部是专讲“礼”的,《礼仪》和《礼记》将原本礼中含有的迷信和神话净化,将其中的宗教成分都转化为诗,不仅将其美化而且显得更加科学和理智。儒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刚好杜绝了中国本土宗教的诞生,从另一方面来看,儒家是以哲学形式存在的宗教,它没有西方宗教繁琐的教义和神话般的人物,儒家的内在任务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一来较之于其他派系就要显得更加有现实意义,这可能是几千年以来儒家学派遭遇很多变故仍经久不息的原因,也是儒家思想在当下仍然能给人以启示的原因。

除了儒家,道家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在,能对人的心态有很好的影响。墨家显得攻击性太强,名家就显得有些滑稽,公孙龙的《白马论》在我看来虽然有一定的内涵和思维逻辑在,但并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从书中举得名家例子中,更让人觉著名家的言说有很浓烈的诡辩的味道。

这本书所介绍的各家学说在当下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一些现象也跟古代思想有些关联,比如书中说,庄子以为,在辩论中,什么也不能够决定。他说,即使有人获胜,胜者未必正确,败者未必错误。但是在后期墨家看来,庄子说这番话,正是表明他不同意于别人,他正是在和别人辩论。他若辩赢了,这个事实不就正好证明他错了?庄子又说:“大辩不言。”还说:“言辩而不及。”所以“言尽悖”。庄子还进一步认为,万物各从自己的道,自己的意见来看,都是正确的,这个不应当批评那个。若是照这样的言论来说,在当下有一位学者的思想观念与庄子的很像,就是网络上人称“打假英雄”的方舟子。方舟子以不管我是对的还是错的我都是对的这样的观念战胜了一个又一个与他有过节的辨者,实属当今网络一大笑话。

《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虽然已经是哲学书中的浅显版本,但对我来说还是有很多的陌生的名词,古文的理解上也有些吃力,若是多年以后重温这本书,我想它会给我更多更深层次的感悟。

中国哲学的心得体会【第五篇】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他不认同传统的说法中关于《老子》一书是有个叫老子的人所做,且他早于孔子。

冯先生研究认为:《老子》一书不可能是孔子之前或同时代的产物。老子与《老子》一书并无必然联系,是两回事。完全可能有个叫老聃(老子)的人,他年长于孔子,很有用智慧;至于《老子》这本书,他的作者则另有其人,或是群体编写。这本书的年代晚一些,“我现在相信,这部书写在(或编在)惠施、公孙龙之后,而不是在他们之前。”

其理由:因为《老子》里有很多关于“无名”的讨论,而要讨论“无名”之前",就得先要讨论“名”。“名”、“无名”见于关于惠施、公孙龙等名家的记载。据此冯先生认为《老子》出现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之后。

仅凭“名”或“无名”见于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的记载中,在孔子之前不见记载,而断言《老子》一书的年代,证据未免太单薄了些了吧?也许,在孔子之前就有“名”或“无名”的论辩,只是未被记载或我们未能见到记载罢了。

“道无名”这一部分可能是《老子》中需要费神理解的部分。

人类大多习惯于具体思维,生动形象是芸芸众生耳目所及的,可以通过感官把握的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思想,都限于“形象之内”的世界,眼见为实等。即通过眼见、耳听、皮肤接触可感知的世界,从而获得信息。感知的世界可以具体表达,用名来称呼他们,描述他们。而“名家的哲学家开始思索名的本身,思索名,就是思索思想。它是对于思想的思想,所以是更高层次的思想。”

超越了具体,从而思考抽象的“无”、“无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道”无名,所以不可言说。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对于道有所言说,只好勉强给它一个代号——称其为道,其实道根本不是它的名。也就是说,我们称道为道,不同于称桌子为桌子。我们称桌子为桌子,意思是说,它有某些客观的属性和用途,由于有这些属性和用途,就可以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称道为道,并不是它有任何类似的可以言说的有名属性。道,纯粹是一个代号,本身不是某一物,所以不可名,它是“无名”。

(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绝对的界限吗?极限在哪里?

万物变化莫不遵循一定的规律。其中最根本的是“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它的思想源头很可能是来自老子。在老子的原话是“反者道之动”、“逝曰远,远曰反”。意思是说,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发展至极端,一定转变成它们的反面。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少则得,多则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些看似矛盾的说法,正是一切事物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自古及今,大多庸人不知持满,后悔莫及。

(2)人生在世,如何预防欲速则不达,走向愿望的反面?

老子警告我们:“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这里的骄,是人前进到了极端界限的标志。骄,是人应该避免的第一件事。在这方面孔子有同样看法。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意是:假如一个人相貌与才能的美比得上周公,但只要骄傲且吝啬,则我们只会看到他的骄傲与吝啬,看不到其他方面。骄和吝,超过了界限,才和美不足观了。

(3)“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所说的“常”字表示永远不变的东西,或是可以认为是规律性的东西。

事物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老子把它们叫做“常”。老子说“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又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人应该认识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依据它来指导社会活动。老子称之为“袭明”——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即包容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若想变强,从弱开始,“柔弱胜刚强”;“若想保持资本主义,就必须在其中容纳一些社会主义成分。”一个单位内一定程度的“反对派”、“刺头”的存在,并不是坏事。

(4)道家具有儒家一样的救世情怀。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人急功近利,做“房奴”、“车奴”、负债、焦虑难安,听听老子言,胜服清凉散,可以“袭明”。

道家的中心问题是全生避害,躲开危险。“庖丁解牛”说贵生,顺着纹理、规律生活处事就安全,否则会损伤生命。人需要柔弱、谦虚、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以上都可以看做是从“反者道之动”这个总学说演绎而来得。“无为”,也来自此。“无为”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过头,不任性妄为。画蛇添足,就是适得其反做过了头。

任性妄为,不加约束,都是反自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取法于“自然”,道的运作是以自然为法则,以宇宙本来自然的规律为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在这个生的过程中,每个个别事物都从普遍的道中获得能量,这就是“德”。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67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