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优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39430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高三历史学科教学【优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一篇】

一、基本情况:

本人任教高二c49、c50、c52、c57、c58五个班的历史课,在五个班中,其中分三个层次。普通班c49、c50基础偏差,学习习惯不好,因此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本学期的重点。实验班c52成绩较好,学习认真,因此做好培优辅尖工作更为重要。c57、c58为理科,搞好必修教材教学,总之,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对比区分,找出它们的异同。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不歧视后进生,与学生多交流,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使更多的学生能升入高一级学生深造。

4.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过程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辨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自

三、教学措施:

1、每大周三课时,按进度要求完成新课,每学完一个单元进行单元测验或单元训练,每小节做适当练习。

2、充分应用好教材,改变教法,突出引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课堂上去思考、讨论,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指导学生上好活动课,强化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开展研究性课程活动,在现代教育手段下,进行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体做法有: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是肤浅性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定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开展多媒体教学。

深入探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精心制作课件,争取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到限度。

(5)以周密设计导学案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也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周密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二篇】

内容提要。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九年级历史复习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实践新课程理念,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笔者经过实践初步探索出九年级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即教师讲为主导,学生读要指导,议要引导,练要辅导。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一个没有普及历史知识的民族将会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孩子。历史教学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市在2006年将初中历史纳入中考,作为考查科目,与政治同场开卷考试。纵观现阶段我们九年级历史教学的现状,教师单向灌输的多而学生主动学习的少。尤其是复习中教师读学生划,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考学生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甚至有的复习课堂波澜不惊,学生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理想,终端成绩显示必然让社会、学校、家长不满意。

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出发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授课中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核心,以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课中的主体地位,将素质教育实施在历史复习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从根本上变革传统复习课的弊端。

笔者在长期实践教学中逐步总结出历史复习课中的“讲、读、议、练四导教学法”。

一、“讲”-------教师讲为主导。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人对课堂上教师的“讲”产生反感甚至进行批判,于是对讲授式教学方式、接受式学习方式口诛笔伐时有所闻。笔者认为,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是优劣并存、瑕瑜互现的,历史学科具有知识性、过去性、时序性、综合性等等特点,必须要教师整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趣味性、启发式的讲述来实践,尤其在初中历史复习课上,讲授式教学是其他所有教学方式选择与使用的基础与前提,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有可能真正地学会学习,实现学习目标。教师的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发挥着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1。

时,“知识追溯---创设情景”需要老师来讲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究梳理归纳,复习目标需要老师来讲述内涵与要求,重点难点“三大改造”需要突破到位,零散的知识点需要老师来讲述引导串珠成线,师生合作共同建构出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

在复习课中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练习反馈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讲述。初中的课堂教师必须有驾驭、掌控课堂的高超教学艺术,“讲”是主导。

二、读----学生读要指导。

目前南京市的中考中历史是开卷考试,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学生负担,符合考查科目的需要,但是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开卷考试对学生的复习态度影响是恶劣的,绝大多数学生对教材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我平时不需要看书读书,考试时我翻书就是了”这是相当多孩子的看法,实际情况是考试时间2个小时,需要翻的历史书有6本,政治书有5本,还有大量的资料,时间紧张,翻的心烦意乱,成绩不理想是必然的。在复习中必须让学生熟悉教材,引导其学会翻书。

复习中需要设计一定时间来让学生读课本,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具体做。

法是:教师结合复习目标,考试要求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思考问题。学生阅读时注意事件的内在联系,要做到先粗后精,适当勾划,注意归纳总结,读懂教材内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如:复习《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加强、巩固与发展》这一专题史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就这一专题去阅读教材,找出与之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梳理出资本主义的酝酿、确立、加强、巩固、发展等五大方面,就思想运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加强的方式、资产阶级性质的文献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梳理归纳。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读书的过程中老师设问,学生也会去质疑设问,主。

动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课堂也会生动活泼高效。

三、议----学生议论要引导。

议指在复习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议论,讨论。是这个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开。

卷考试,试题的命制必然有开放性,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是历史教育教学的价值体现,复习中要引导学生适当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把历史学活。南京市中考中比较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重大历史事件对今天的启示等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借史明理,把历史性、时代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就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是必要的。

议的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

生阅读教材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然后设置问题“请你对今后我国调整农村政策应遵循原则提出建议”,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讨论的过程中对于敏感的问题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如复习近平代史上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时,学生往往出现偏激情绪,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只有和平才能促进彼此以及世界的发展。教材的观点是国家的观点,教师应代表社会的主流思想并超越时代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学习。

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激发、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在分析、探讨中形成竞争交流机制,使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整合者甚至是知识的运用者,而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愉悦。

四、练---学生的练习教师要辅导。

成绩最终是要学生考出来的,复习的效果必须经过练来体现。尤其在复习阶。

段练是重要环节,课堂上要讲练结合,精讲精练,及时巩固;课后延伸拓展作业回顾;检测考试查漏补缺。练得到位与否决定了复习的成效。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不仅要强调巩固本题,还要联系相近相关的内容加以巩固。就答题的规范性、审题技巧、书写方面进行辅导强化。如一轮复习中实行考点基础过关制:默写、训练、纠错,采用多种方法夯实基础。

践证明:只要沿着“讲、读、议、练”的教学思路,定会迎来硕果累累的六月!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2002年版;

2.刘军主编:《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刘克明主编:《历史教学的理性思考》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问题与问题解决》,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三篇】

本学期,本人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课,一学期来,能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班的教学工作。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有了动力。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又通俗易懂。我坚持在每节新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大量的图片资料、生动的视频、悦耳动听的音乐,不断刺激学生的视听效果。我还在教学中采用做些简单的小游戏、讲、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历史课变得生动了、有趣了,学生自然而然就喜欢上这门学科了。

进入初三后,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学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逐渐削弱,如何让学生在诸多的学科中重视它呢?我只能“激”趣了,每次统考后,我会在课堂上表扬一些学生,一种是优等生,让他(她)们介绍成功;一种是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更多的学生明白:只要端正,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你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别人能做到的事,我只要努力,也一定能做到。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同学们逐渐有了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部分学生的“病根”,尤其是男生课上带着耳朵听,他们挺乐意的,一让他们动笔,就开始偷懒。从初三开始,我就注重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我采用课堂和历史作业本合二为一,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由于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在教科书上勾划重、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我要求学生用红笔或彩笔勾划,并注明考点的项目:如“明治维新”的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上课时,我边讲,边巡视,提醒和督促后进生和调皮的学生勾划课本。

临近期末,七门学科进入都进入大复习阶段,各科作业接踵而至,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我只能立足于课堂这块主阵地,紧紧抓住45分钟,尽量让学生多读、多写。下课时,人人必须完成课堂训练,交给老师后才能离开教室。课堂上抓紧分分秒秒,关注每位学生,课堂效率明显提高了。课后也没有作业,学生负担减轻了。

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基础是根本。没有基础,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中考基础题占70%左右,抓好基础题,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出成绩。初三世界历史的内容,繁杂且琐碎,让学生将所有的考点背出来,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对学生而言,记忆是一件看似简单可实际上最为困难的事。我首先采取“全面进攻”,把中考考点整理好,并在重要的内容下做好标记,印发给学生,再把考点逐题改编为小问答,让学生当堂训练,熟悉中考的每一个知识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让学生练习一遍,同样一张小问答,我一般让学生训练三、四遍。一而再,再而三地训练,学生对考点由陌生逐渐熟悉。对于重要的章节,我则采取“重点进攻”,让学生把重要的内容识记下来,课堂上再默写。学生通过小问答题的反复训练,基础知识夯实了。

扎实的基本功是应对考试的第一步,仅仅训练小问答是远远不够的。中考的选择题和材料题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全,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第二步就是针对中考题型进行有效训练。题目是千变万化的,关键是掌握解题方法。我十分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如“寻找关键词语”、“先读问题,后读材料“等等,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主要进行专项复习,把近三年来的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按选择题、非选择题两大项进行分类,再按世界近代时间段进行整理,让学生进行训练。学生感到往年的中考题比平时训练的题目要难一些。这是二轮复习了,我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要求学生最好独立完成选择题,这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学们跃跃欲试,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

历年中考题经常涉及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这对历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进行专题复习。没有相关资料,自己动手,上网查询、结合考纲,整理、编写“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世界近代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等七个综合性专题,再配以相关的练习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日渐疲惫、松懈,学习状况大不如前。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以前采用多写字,少读书的方法。现在我只能改变方法,让学生少写字而多读书了。历史学科处处都有综合题。我通过查询、收集、整理,自编出中考综合题复习资料,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世界历史所涉及的综合题。专题复习使零散的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了历史学习的综合能力。

后进生所占比例的大小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成绩的提高。如何提高后进生的成绩?这是我们面临又一个棘手的课题。后进生需要老师倾注更多的爱心、给予更多的理解,来驱散他们内心的孤独和自卑。转化一个后进生谈何容易,需要老师极大的韧性。他们屡教不改,让老师头疼、甚至想到放弃,但欲罢不能。《士兵突击》中的一句是“不抛弃、不放弃”。我们每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不应该轻言放弃。转化后进生要多动脑、想办法,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把握时机等。后进生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他会出现动摇、反复,老师不能轻易放弃,而要坚持不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每次考试后,对于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我会给予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努力学习的信心。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交流,共同寻找考试失败的原因,探讨有效的,帮助他们自我调整与改进。期中考试后,我常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主要是加强基础题的训练。

我平时按时参加市区以及我校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等教研活动,通过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不断了解外面的前沿信息。我主动向同行们学习、请教,对历史复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我们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及时调整复习进度与方法。我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历史的一些探索和尝试。初三学生所用的复习资料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整理、编写的,工作量虽然很大,却很实用,而且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扎实、细致、到位,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考出优异成绩和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而不懈努力!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四篇】

身为一名历史老师,新学期伊始,就要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安排。以下是网友分享的“高三历史学科教学【优质10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指导思想。

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中国现代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生基本情况、教材情况的分析:

1、对学生现状的分析:

初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基础差,且自觉性不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这就需要老师遵循循序渐进、通俗易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为前提,避免僵硬的知识灌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用准确、生动、有趣、流畅的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及时发现、督促,使每个学生都不掉队。

2、对教材的分析:

《中国历史》第四册叙述了我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共六个单元,24课。本书内容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书中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二)本书中用的文献资料和表格,只极少数学生要求掌握。

(三)本书中用楷体字打印的内容、图画说明和注释,不属于基本要求。

(四)本书的特点之一是图画、地图多,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其中,极少数图画、地图,要求学生识别。

三、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着眼于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从国情教育入手,向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教育。同时也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教材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巩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

2、教材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历程。

五、教学方式和方法:

1、认真钻研大纲,把握好每一个知识点及其所对应的层次,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2、加强探究式的教学。

3、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狠抓课堂教学,增强趣味,幽默感,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4、讲授切合实际、因材施教,切实做好扶优辅差工作,充分调动班主任和家长的作用。

六、本期教研课题:

七、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五篇】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世界历史,其中包括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部份,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八个单元,共二十三课。第一至三单元是世界古代史部份,第四至八单元是世界近代史部份。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正文、图、表、资料、注释、阅读与思考、看图学史、历史比较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六个班的历史教学,九年级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经过两年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本册主要重点是西方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等三个方面。

难点是首先由于教材内容多,时间跨度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时间和地理方面的误解;容易只关注本册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不擅长将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进行联系,导致知识逻辑脱节。

以新课改为中心,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为目的。我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总结。把课堂作这教学的中心,总结经验,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成绩。改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尖子生轻差生的错误倾向,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并能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健康个性的发展。

1、首先是备好课,在备课中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要坚持基础性和科学性原则,准确传授基础知识,切实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2、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只有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优化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获得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教学坚持整体性原则,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整合,使学生全面发展,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实践。寻求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4、教学语言规范,精神振奋,按时上下课,关心学生,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识别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搜集和整理与历史学习相关的材料;叙述重要的历史事实;解释重要的历史概念,分析和评论重要的历史问题等。

5、教学中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同时,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启发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减轻学生的负担。

6、有效的作业,是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发现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布置有效的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争取在课堂中完成习题。对于考试和作业做到及时批改和反馈。查漏补缺。

第一周:第6、课

第二周:第7、8课

第三周:第9、10课

第四周:第11、12课

第五周:第13、14课

第六周:第15、16课

第七周:复习课

第八周:复习课

第九周:第期中考试

第十周:第17、18课

第十一周:第19、20课

第十二周;第21、22课

第十三周:第23课

第十四周至十八周世界历史下册内容

十九周二十周复习

二十一周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六篇】

一、信息资源的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堂演示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使用的是黑板粉笔,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历史课堂教学还可以采取电子白板、ppt等专门的教学软件。这种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可以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课堂上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疆域演变,从而让学生清晰地看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再如课堂上可以用视频来处理一些教师用语言无法充分展现的教学内容。比如可以用“万隆会议”的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发言的精彩,以及台下观众充分的认可。

2、情境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确定创设情境的内容,由学生或师生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目标把相关的历史学习资源整合加工处理为数字化资源,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创造出丰富的历史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过,这种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所以日常教学中不推荐使用。

3、随机学习模式。指的是教师根据某一教学内容和目标制作历史学习专题网页,网页设置不同的学习菜单,每个菜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或相关链接,并设置师生互动的讨论与评价。学生既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集体学习,也可以随即自主合作学习,还可以在课后进行持续的学习讨论。比如,下面这一网页就是我设计的关于七年级下册《科举制的创立》一课的学习网站。其中,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结构”“知识拓展”“探究活动与研究”“影视欣赏”“留言簿”“课堂教学”“自我评测”等学习板块。同时还包括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图片欣赏”“友情链接”等课外延伸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一网页,完全可以实现对本课内容的学习。

4、资源学习模式,指教师把微课、教学视频、课件或其他历史学习相关资源放置在校园网等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源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过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书本教学内容较大,因此这一学习模式一般不建议在课堂上进行,多数是在课外进行。

5、研究性学习模式,指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支撑,学生围绕某一历史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分成若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相关研究性学习任务,并以数字化的形式来展示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此种模式需要的学习时间较长,前期教师需要准备学习任务、分配学习小组、并指导学生完成各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中期需要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查阅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后组织在一起讨论交流,后期还需要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将研究性学习取得的成果制作成数字化的形式(如ppt、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全部流程下来需要的时间很长,因此不建议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可以每学期或每个月选择1-2个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当然,信息资源的整合方法还不止这些,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在实际教学中,信息资源的整合可以使课堂教学取得很好的视觉效果、直观效果,但是信息资源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附庸,学生成为“看戏者”,教师成为“放戏者”。过分追求信息技术的形式和花样,反而忽略教材内容本身的分析,从而导致学生欢欢喜喜欣赏了一节课,到头来什么也没记住,什么也没理解。因此,在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谨记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际资源的整合。

历史科际资源的整合,“主要指利用历史与语文、政治、地理等科目的密切关联来提高历史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历史学科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语文、地理、政治三个学科与历史学科资源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最为突出。

1、文史资源的整合。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这说明历史与语文学科有着紧密的关联,因为历史学科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史由证来,就是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判断,从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无疑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部编历史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史料引用,这些都是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锻炼。比如七下第二课引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通过对这段话的分析,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唐太宗为什么制定“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2、史地资源的整合。历史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下发生的,如果我们脱离了特定的历史时空去理解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比如关于科举制的理解,就应放到不同的时期。在隋唐时期,科举制刚刚诞生,对人才的选拔及中央集权的加强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步僵化,钳制了思想,扼杀了人们的才智,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再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的教学时,最后提到清朝的疆域。清朝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地理知识,将清朝的疆域和今天中国的疆域都呈现出来,进行对比,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空间上对历史知识有更清晰的认识。

3、史政资源的整合。通过与政治学科有效整合,把时事热点引入历史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从而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新的认识。比如,在八年级下册部编人教版历史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就把近几年的时事热点都加入课本当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内容都作了一定的介绍。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老师要在平时教学中时刻关注时事热点,并适时地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地方资源的整合。

新课程理念下地方资源被认为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历史遗迹。比如淮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和许多文化古迹。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古迹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有效地整合地方资源无疑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一课前,关于淮安籍民族英雄关天培的英雄事迹,就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到淮安关天培公祠去看看,观察了解这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既培养了学生对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人力资源的整合。

面对众多的历史教学资源,如何进行有效地整合,最终决定于人,因此人力资源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历史教学资源整合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历史教学的效益。

1、教师资源的整合。即发挥教师个体和群体的优势,把教师智慧和情感有效地融入历史教学中去,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1)教师要善于整合自己的智慧。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

(2)其次,教师要善于整合情感资源。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有知识的传递,也有情感的交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时,关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知识点的处理过程,有的老师上完能让学生潸然落泪,义愤填膺,也有的老师上完学生无动于衷,似乎这一国耻与他毫无关系。我想这就是情感交流的欠缺。

(3)教师要善于整合群体资源,教师不是一个人在教学,而是一个群体在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多进行群体交流、同伴互助,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每周一晚的集体备课,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智慧的火花就在这里得到碰撞。平时大家还经常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2、学生资源的整合。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学中特殊的资源,也是教学中最具潜质的主体资源,其具有内在、生成和鲜活的特点。整合学生资源对教学的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1)整合学生基础性资源。即教师要善于整合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等基础性资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深层次历史学习,以提高历史教学效率。比如进行《三国鼎立》一课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学生对这段知识的了解,在课堂上,让学生多说说他们所了解的三国,比如他们所了解的曹操、袁绍、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等。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以使教师知道学生大概了解多少,课堂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还可以从中发现学生对这段历史有哪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而有针对性地讲解。

(2)整合学生生产资源。在任何一节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永远不可能所有的回答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当遇到学生提出的质疑、学生的争论、发表的意见、观点,教师应运用自身的教学机智,敏锐地抓住来自教学中的灵感,从而推动教学的不断身日。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七篇】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可以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随着教育的改革,面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今天本站网友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高中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二、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

教案。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编写教案。

三、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题目灵活,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设置的问题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点和兴趣点,注重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四、狠抓学风。我所教的5个班,学生比较喜爱历史科,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因为怕班主任责备,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都很差,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语文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五、抓好课后辅导。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教给他们好的记忆方法,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对所学知识巩固复习,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必要的监督。

六、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努力,本学期,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梅村中学虽然是一所四星级省重点中学,但文科生源一直较差。面对不理想的学生群体,加上课改后面目全非的新教材,以及201x年未知的考试,我们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教学。所以绝对谈不上是介绍经验心得,只是粗略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

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第1篇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

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2

页,当前第。

1

1

2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八篇】

在教育思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法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教学技巧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学科相比,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就初中历史而言,所学内容主要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大部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以及历史概念等等。

历史发展都有其必然性,有些事物看似偶然,实则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任何事物的出现或发展都有其历史必然性。人类历史发展往往既有客观合乎规律性的一面,又有主观合乎目的性的一面。这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研究史实的重要依据。

历史学科的特点有:第一,综合性。从内容上来看,历史学科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泛,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等各个方面都囊括在内,这些不同的内容又通过时间点联系在一起,因此,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历史教学也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历史教学不仅仅是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第二,史与论的高度统一性。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部门,在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无数个历史学家,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详细的记录,丰富了历史资料,同时提出了各自的史学观念,这些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因此,史与论的高度统一性是历史学科独有的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法。

初中历史学科的小组合作讨论法,是指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指标的指导下,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激励,共同负责地、主动地学习历史材料或开展历史学习活动,以达到共同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

刚开始时,可设计一些需要讨论的问题,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要求其做好讨论纪录,然后进行小结、评比。随着学习的深入,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小组问相互提问,小组内讨论问题并进行解答,教师适时评价设计的问题和回答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组内的荣誉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开元盛世》一课时,可以小组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开元盛世的盛大景象。这样,经过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讨论补充,基本就能够分析出开元盛世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最后,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这样,由于是经过小组讨论才得出的结论,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

留置悬念法。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解谜的过程,并且还有很多历史未解之谜,比如北京人化石下落之谜、武则天无字碑之谜、金字塔之谜等等,这些谜团本身带有悬念,引发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不断探索。初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充分利用历史之谜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比如,九年级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我们可以设置悬念: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欲知答案如何,且听下节课分解。这样结尾,收中寓展,隐线纤纤,造成悬念,为下节课埋下了伏笔,使此课的尾为彼课的头,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做好铺垫。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充分地挖掘、发挥和扩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的理念。

善于选择和运用素材。

影音资料。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录已经不再单纯依靠文字,而是充分利用科技,使历史成为立体的、有血有肉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根据现代人对历史的演绎和追溯,选择影音资料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动”的历史画面中,认知历史。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将可以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某个片段作为教学资料;学习清朝“文字狱”时引入《宰相刘罗锅》中的片段,让学生从中判断剧情是否符合历史。如果改编剧情与实际有出入,可以让学生对此进行评述。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其研究意识。

社会焦点。

在当今时代,信息传播几乎没有障碍。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初中生也开始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各种信息。历史教师可以以社会焦点事件为背景,进行相关历史知识的阐述,在学生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如以“杏花村”的归属官司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根据个人判断,做成相应的评述,并说明判断的理由。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历史知识能解决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结束语。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使得更多的历史内容能够为学生所接受,逐渐培养学生的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标准。初中历史教学要具有针对性,因此应根据其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来分析对待,实现历史教学的丰富和全面。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九篇】

:高一年级共有25个班级,五个强化班,20个普通班,其中,本学期开设历史课的有15个班组,四位历史老师任教,本学期学习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按课标要求,须36个学时,2学分。

高一年级首次进入新课改,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理念上有待进一步更新,在教与学的方法上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改革面前吸取上届经验,探索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是摆在我们高一师生面前的重要问题。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第十篇】

初一是起始阶段年级,最大特点是:好动,好讲,比较浮夸。初一(1)、(5)班课堂比较活跃,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有个别学生问题回答完毕后就会跑调,放出去就收不回来。

初一(7)班上课纪律较好,但思维不够活跃。所以这个年级主要抓常规工作。教材简析本学年讲授第一册中国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第一册中国历史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有*的为弹性课,不做统一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掌握。其余课时除每单元安排一节活动课外,可灵活掌握,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初一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1、抓好起始年级的常规教育,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2、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3、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激趣有效整合。

4、组织学生参加广州市中学生战略战术知识竞赛。

1、抓好课堂40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为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3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