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涯人物访谈(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28993

【导言】此例“生涯人物访谈(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涯人物访谈【第一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指导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要求全国所有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或必选课,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经过几年的摸索,很多高校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指导类课程建设中都积累了较好的经验,但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的限制,该类课程的主导教学方法仍是讲授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单项灌输职业规划知识与就业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内容,根本谈不上对他们的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老师和学生都迫切需要一些成本低,但操作性强、学生收获大的实践方法来提高“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和优点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1]。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涯人物访谈是一种有效的职业信息获取渠道

通过与职场专业人士的直接访谈,能帮助求职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检验和印证以前通过其它渠道获得的信息,并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特殊问题或需要,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等。尤其是工作者对工作的实际感受和主观满意度、岗位的真实薪酬等,这些信息是通过其它渠道难以获得的。

2.生涯人物访谈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

学生在选择访谈对象时往往会优先选择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度比较大,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的从业者,这些生涯人物通常会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际经验给大学生一些中肯的建议,如什么样的人更能胜任这类工作,这个岗位最需要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等,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结合就业市场和岗位,自主探究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习计划。

3.生涯人物访谈操作性强,能够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首先,学生需要自己想办法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愿意接受访谈的生涯人物,这种形式本身就是与社会接轨的过程;其次,在具体操作时需要事先搜集资料,列好访谈提纲,访谈结束后要对访谈结果的信息进行提炼加工、交流和总结,这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概括和反思的能力都是一种锻炼。此外,该活动一般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并以小组为单位评分,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会认同团队目标,学会协作,共同分享感受,共同承担结果,充分感受团队学习的快乐和特点。

4.生涯人物访谈是搜集职业指导案例的好渠道

传统的职业指导案例来源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通过指导者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要么是案例范围太窄、新颖性不足或深度不够,要么是与大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而采用生涯人物访谈这种有组织的行为,能够使案例的收集更加容易,也使得遴选典型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避免其他方法的缺陷,提高案例的质量。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

1.目前教育界比较认可的流程

(1)寻找生涯人物。结合自己的兴趣、技能、工作价值观、教育背景和已掌握的职业知识列出未来可能从事的几个职业,然后在每个职业领域寻找3位以上的在职人士作为生涯人物。生涯人物可以是自己的亲人、老师和朋友,可以是他们推荐的其他人,也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大型同学录或某个具体组织的网页来寻找其他职场人士。

(2)拟定访谈提纲。结合目标职业信息设计访谈问题,对生涯人物的访谈可以围绕以下要点进行:行业、单位名称、职业(职位)、工作的性质类型、主要内容、地点、时间、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市场前景、行业相关信息、工作环境、工作强度、福利薪酬、工作感受、员工满意度等。

(3)预约并实地采访。预约方式有电话、QQ、电子邮件和普通信件等,其中电话最好。预约时首先介绍自己,然后说明找到他的途径、自己的采访目的、感兴趣的工作类型以及进行采访所需要的时间(通常30分钟左右),确认采访的日期、时间和地点。采访过程中学生应尊重被访谈者,注意保护他们的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2.在教学中可以增加的流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为了提高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效性,可以在实地采访之后增加两个环节:

(1)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和提炼。访谈后,要求学生对访谈的内容、访谈中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收获、对职业的反思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撰写出访谈报告。如果访谈结果与自己之前的认识出现严重脱节,应分析其原因所在,必要时可对另一个职业领域开展新一轮生涯人物访谈。

(2)汇报演讲。对访谈报告进行进一步提炼,制作成ppt,在全班同学面前汇报演讲,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这是对学生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分享交流的过程。

三、指导学生使用生涯人物访谈方法时的一些要点

1.访谈之前应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自我探索

前面已经提到,提高学生“知己知彼,人职匹配”的能力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目的。生涯人物访谈实际上是“知彼”的方法之一,而这个知彼必须建立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因为只有对自我有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大学生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职业信息。可以说,自我探索是访谈成功进行的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应该在完成自我探索章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再布置生涯人物访谈的作业。

2.对生涯人物的选择要结构合理

对生涯人物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专业和兴趣问题外,最重要的是结构合理,既要有初入职场的人士,也要有工作了一定年限并做出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后者更重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年龄不大,社会资源相对较少,基于联系起来方便,很容易将一些与他们同龄的职场新人作为访谈对象,这种对象当然也是需要的,他们有助于学生了解某个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作为职场新人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但由于这些人自己在职场中都还处于适应和调整阶段,对职业的认识和看法可能不够成熟,因此他们提供的信息只能作为一种参考。笔者建议在选择生涯人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行业中的佼佼者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资深人士,因为他们工作时间长,心智相对更成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全面,给出的建议和意见也会更为理性和客观。课堂分享的结果也证明,学生从这些人身上学到的也更多。

此外,在决定了访谈对象,进行正式访谈之前,应指导学生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生涯人物的信息,越全面越好。这种信息的搜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顺利地联系到访谈对象,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访谈过程中的互动,使生涯人物在接受访谈时愿意积极主动地透露更多有用的职业信息。访谈结束时,还可以请访谈对象再给自己推荐其他相关的生涯人物,这样可以以滚雪球的方式拓展自己的职业认知领域。

3.要善于掌控访谈过程

作为一个采访者,对访谈过程的掌控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但是在实际操作时,我们发现有少数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访谈对象非常健谈,喜欢按照自己的思路接受采访,并且这些人往往经历非常丰富和有趣,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功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而已。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最关键的是学生应非常明确生涯人物访谈的目的,并且在访谈过程中要牢记这个目的。为了避免偏离访谈的主题,事先应认真列出访谈提纲,一旦发现访谈对象将话题扯远了,应对照提纲适时地将访谈拉回原有轨道。当然,由于学生的交流沟通或者说采访能力毕竟是参差不齐或者说各有特色的,所以为了更好地应对不同的生涯人物,学生可以几个人一组去进行采访。如果访谈过程实在不能控制,建议学生尽快礼貌地结束访谈,选择新的访谈对象。

4.要提高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的质量

撰写访谈报告和进行汇报演讲并不是对访谈内容的一个简单记录,而是对访谈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将使信息增值。访谈报告和汇报演讲涉及的内容可包括生涯人物基本情况介绍、访谈内容、总结、职业反思等。大学生在一个职业领域采访三个以上的生涯人物后就可以对照之前自己对该职业的认识,找出主观认识和现实之间的偏差,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职业和工作环境,是否具备所需能力、知识与品质,进而详细制定大学期间的自我培养计划[2]。

在进行汇报演讲时,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超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进行时间控制,培养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最有用的信息的能力。此外,为了提高汇报的质量,教师应尽量按组分散汇报的时间。比如,每周安排一组汇报,后面组的同学就可以与之对比,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自己的汇报稿,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注意将每个班的生涯人物报告进行归纳整理,这些真实生动的案例将有助于对更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指导。

参考文献:

生涯人物访谈【第二篇】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 就业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11-03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要在职场中度过,除了少部分自由职业者外,大多数人都要在各自的职业环境中拼搏。一个人在还没有就业之前,都会憧憬自己未来的职业,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大学生规划毕业后自己职业的安排或打算。

近年来,各高校都很重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我们通过对部分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了解到大学生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包括职业生涯与目前专业、学习成绩、就业心态等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提出一些有利于提高就业率的建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福州地区5所高校,其中包括本科院校3所,专科学校两所,涉及4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抽样调查2000多人。调查对象中涉及如下一些专业: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会计、英语、美术、物流管理专业等。调查内容:在校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

调查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其中问卷250份,收回208份,有效率%。访谈50人,主要访谈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网络调查采用网络投票的方式,参与网络调查的学生人数约2000人。

二、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题:您认为,目前所学的专业对未来的就业有影响吗?如果目前所学专业不理想,将来怎么办?

调查表明,有67%的学生都认为专业好坏对未来就业有直接影响。但有近49%的学生认为,专业的好坏已经成为事实,没有办法,就这样上吧。另外也有28%左右的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有13%和10%的学生表示要换专业或是再修一门自己喜欢的专业。(见图1)

图1 专业不理想怎么办

近年来,经常有公开的资料表明各个专业的“冷”“热”情况和就业率情况。但为什么明明知道就业压力大,许多学生还是要涌入这些专业,扎堆这些专业呢?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目前国家的高考录取制度所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少考生对所选专业并不熟悉,专业选择基本上是盲目的;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能够被录取,随便填写学校和专业,并没有特别注意选择专业,结果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

(二)调查问题:您如何理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难就业?

在问卷调查中,有73%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确实很难就业,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就是失业”。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也有将近70%的学生这样认为。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有国家宏观层面上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我们调查某省属师范大学,有近65%的学生认为,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与现实落差太大,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娇子,至今还有相当多人总说,大学毕业了,分配在哪里?这种“分配就业”的观念还没有转变。实际情况是,大学毕业后需要自己找工作,不存在“分配”,于是有了“拼爹”“拼关系”等各种社会乱象。

在访谈调查中,我们特地访谈了一位农林专业现为大四但已经出去实习的小吴同学。他认为:福州作为沿海发达地区,汤少僧多的形势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在就业岗位上,许多公司优先招募有长期工作经验或者高学历的人员,这也使得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同时这也打击了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许多用人单位只看中人才的短期使用,没有长远考虑。

目前,学校中学生的就业择业观有如下五个特征:第一,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第二,大学生择业目标存在短期行为;第三,大学生的角色换转存在障碍;第四,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趋势;第五,大学生就业受外界因素影响严重,自己缺乏主见。正是由于这些主观、客观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

(三)调查问题:在校专业成绩重要吗?成绩对未来就业是否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在问卷调查中,有近62%的学生认为大学成绩“重要”。而在访谈调查和网络调查中,超过50%的学生认为“在校成绩非常重要”。

专业成绩反映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对于应用型学科来说,专业成绩也能反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目前学校中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专业成绩,从一定程度上还是反映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专业成绩还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应用力、自觉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这些与将来在职场上拼搏有着密切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这里的专业成绩,既包括理论成绩,也包括实践、实训技能成绩。

(四)调查问题:您希望将来获得什么样的就业岗位?

在访谈调查中,%的学生认为将来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将“专业对口”作为就业的一个出发点。他们喜欢“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想到社会上锻炼,通过一段时间磨炼自己,以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而大约有%的学生希望有一份稳定的职业;有%的学生仍然选择有较高“待遇”的工作。“职业稳定”,“待遇较高”,“专业对口”这三个问题是调查中回答最多的问题,同时回答这三项的学生数占%。(见图2)

图2 因素与就业

高校录取率的逐年扩大,经济结构转型,加上就业政策的不够完善,使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大社会问题。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700万大关,达到727万。许多原先的“热门”专业变成了“就业难”专业,专业人员趋于饱和,专业学生大量涌出。在这样一种就业压力下,“稳定”、“高待遇”以及“专业对口”可能都是不够现实的。

(五)调查问题:为了未来好就业,目前在校应做好哪些准备?

调查表明,18%的学生对于这一问题比较迷茫,没有规划。25%的学生会经常看一些招聘广告,了解相关招聘信息。43%的学生希望能按自己的兴趣到相关企业单位实习,掌握技能。也有近14%的同学希望能够自己创业(见图3)。总体上,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过多的准备。一般来说,作为职业规划,需要比较准确地评估自己未来需求和职业能力,准确为自己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发展计划和教育计划,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作一定的准备。比如,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类活动,掌握社交能力、演说能力、处事能力,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

调查表明,专业技能是最具竞争力的。在校期间,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学好真实本领,将来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见图3)

图3 就业准备

(六)调查问题:目前您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就业目标?

调查发现,大约有41%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就业目标,但近30%的学生没有目标,另外超29%的学生对就业目标感到很迷茫,这也实际上是一种没有目标的情况。在福州某高校里,我们碰到了一位张姓同学,并对她进行了访谈调查。她说:“我们班里80%的同学都没有就业目标,大部分同学还认为大学要好好‘修身养性’。此时不玩,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这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无目标”的状态。

在有比较明确就业目标的学生中,多数是“热门”专业的学生,比如会计学专业或财务管理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就业取向比较明确。

三、分析与思考

由于本文调查的对象是普通在校大学生,并没有涉及重点高校的大学生,因此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但确实可以反映目前省属高校学生的一种就业心态。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态度和准备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冷热因素

包括教育部在内以各种专业就业率为导向的“冷”“热”专业公布,直接影响着社会对大学专业设置的看法,也导致大学生对今后就业的担忧。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大学生们相对能够“安心”学习,在学习期间通过学习专业技能、专业理论,设定自己的就业去向,规划职业生涯。对于相对“冷门”的专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明确的就业去向和职业规划,以无所谓或混日子的心态对待学习。

(二)就业观念因素

对于就业或择业,许多大学生对此不够重视,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的认为到时自有办法,有的认为父母、朋友们到时会帮忙,有的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职业生涯,有的对未来充满乐观,也有的对未来悲观,没有信心。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可以创业,“等”、“靠”或者“不去想”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课程改革滞后

目前,一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过于陈旧,跟不上时展的脚步,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青年人的兴趣爱好。对于那些原本高考成绩就不理想的学生来说,如果课程设置过于侧重理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对以后的就业感到迷惘。

鉴于上述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调整学生的就业态度,做好大学生就业前的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认识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情商智商等。

2.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解社会需求和应聘需求,增强学生就业的自信心。

3.正确对待“冷”专业“热”专业。“冷”与“热”不是一成不变的,专业本身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自己。

4.坚持课程改革,加强理论与实际联系,让学生不但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能力上也有更大提升。

5.着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胆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 参 考 文 献 ]

[1] 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71-84.

[收稿时间]2014-12-19

生涯人物访谈【第三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99-03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调查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嘉兴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研室和2011届毕业生。

(二)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和访谈形式对嘉兴地区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研究。采用统计工具分析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性别、生源地、专业、政治面貌、是否学生干部等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2007]26号以及教高厅[2007]7号文件指出,要求各高校把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或必选课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并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为贯彻这一精神,自2007年以来,嘉兴高职院校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旨在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成大学生牢固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规划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规划知识和技能,进而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

在授课方式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网络教学平台、测评工具、成功校友、职场人物等现有校内外资源开展教学。课程实践活动采取职业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设计大赛、撰写岗位调查报告书等形式,努力为学生营造实践平台。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逐步形成了一支由专兼职相结合的、校内教师为主校外教师为辅的稳定教师队伍,既有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学生辅导员,也有嘉兴各市县人才中心主任、各行业协会理事长、企业单位经理和历届优秀毕业生。对教师的培养采取送出去培训考证和请专家进来作报告相结合方式,同时通过教研室内部组织听课、评课、研讨交流,以及开展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

在了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授课现状问题上,主要围绕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对现有课堂教学资源、课程教学满意度三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对嘉兴市职业院校2011届19个专业的76名学生进行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结果如下:

在问及“您有无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过规划”时,22%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非常清晰,包括长期(5年以上)、中期(3—5年)、短期(3年内)的目标和规划;45%的学生只有短期的,并没有做中长期规划;27%的学生只是大概考虑了一下;5%的学生没有具体规划;1%的学生有时有过生涯规划。

在问及“校内外教学资源是否满足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时,5%的学生表示能非常满足自己的需要,26%的学生表示满足,56%的学生表示不能满足,11%的学生则表示很不满足,2%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

在问及“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满意度”的问题时,10%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4%的学生表示满意,41%的学生表示一般,12%的学生表示不满意,3%的学生表示很不满意。

3.问题分析

通过对师生的访谈了解到,学校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度重视,从过去的纯就业指导课转变为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的对象也开始面向全校学生,授课方式从讲座形式过渡到班级授课。课程内容的安排也更为合理,课程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多样,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方评价。师资队伍日趋稳定、结构更为全面。但这离学生的实际需求还有差距。由于采用大班教学,学生针对性不明显。教师授课的不连续性(即教师没有针对一届学生进行大一到大三的完整教学),不利于教学的全程化。课外实践内容较单一且与专业衔接不突出,这不利于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校缺乏专业性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和职业生涯规划资料室,还不能有效地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咨询服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主要以学校辅导员为主,且大部分是兼职教师,离专业化、职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还有很大差距。学校专门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而举办的活动还不够多、学生参与度还不够广。学校虽有该课程的网络资源平台,但内容较少且更新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采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以嘉兴地区高职院校2011届的19个专业共800名学生为被试,从执行计划、职业规划意识、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工作价值观、职业环境、职业目标、专业认知等九个方面测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生涯人物访谈【第四篇】

关键词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 问题 对策

民族高校承担着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人才的重任。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利于增强民族高校学生的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层次,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本文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总结其课程开设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提出若干建议。

1 关于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的思考

该校课程体系介绍

该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在课程教学环节包括:第一章绪论职业生涯与大学生人生发展,二至五章分别从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技能探索和职业价值观探索四个层面展开探讨,第六到八章内容分别是职业世界探索、职业生涯决策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人物访谈和参加招聘会。其中生涯人物访谈要求要求每三个人一组,寻找本专业在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了解其大学学习经历,求职经历以及工作现状,通过访谈增强自己职业规划的意识,了解规划方法,明确目标。访谈后需要以PPT形式对访谈进行展示,要求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每组时间三到五分钟。参加招聘会要求同学们实地参与招聘会现场,感受面试环节和招聘氛围,并将参加招聘会的感想形成书面文字。

加强和完善该校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始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为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提供了行动纲领,各个高校在实际操作中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均总结了不同的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建设尚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而理论界的研究也尚未形成权威性的结论。“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个专业,作为一个体系的共识还未形成,高校对职业指导课程在职业发展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

中南民族大学对于学生的早期生涯规划指导较为重视,除了在学生中间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外,针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开设了职业规划的内容。但目前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改进。一方面,受制于课程安排,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尚无法对所有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目前的做法是,在大一的上学期对法学院、文传学院等文科类学院开课,而对于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理工科学院的学生只能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学生普遍反映希望在入学伊始开设课程。另一方面,高校在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要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个体的不同学习任务以及心理发展的不同来设计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

2 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课程师资队伍的思考

建立专门化队伍

学校为了开设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门设立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隶属于学校招生就业处。学校形成了一支以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辅导员为主题,招生就业处、学生工作处管理干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老师为辅的师资队伍。以2013年上半年,通过学生网上挑选的方式,共有20名老师得到了授课的机会。这些老师全部为各学院的一线辅导员老师,他们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有着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了解学生特点和专业情况,与学生沟通和交流较为顺畅。但是,辅导员老师承担着大量学生管理和学生服务的工作,能够投入到教学和教研中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担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讲老师只能是他们的“副业”。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往往被成为是学校政工干部的“蓄水池”,人员调动较为频繁,这些往往不利于保持队伍的稳定,影响教学效果。

提高专业化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是就业指导的较高阶段,要求从业人员不但具有扎实的就业指导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的技巧,对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而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工作人员普遍缺乏,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从业人员对于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也缺乏全面的了解。”①在该校本年度任教的20名老师中,仅有个别老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背景为经济、法律、管理类等等,对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学、社会学等专业等专业知识较为匮乏,而这些知识对于职业规划而言又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增强现有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学校通过开展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方式对现有老师进行培训。然而面对学生对于职业规划、职业咨询、求职技巧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这一问题便日益凸显出来。只有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才能使得该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3 关于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内容安排上,如果任课老师习惯把重心放在理论讲解上,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理论讲授之外,老师们更应该选择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等方法,才能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较少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学生对职业世界认识深度明显不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其它纯理论的专业课程,而是一门实践和指导性很强的课程,针对当今大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在课程内容上应不断丰富以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的内容,增加其实操性和实践性,尤其要与社会接轨。在教学方法上应采取多元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多种并举,相互穿插,使学生在活跃生动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教学活动宜采用单班授课,项目任务活动采取分小组进行的方式。应当注重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幻灯、电教片、网络教材和实物有机地融为一体,重视加大课程信息量,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②为了保证课堂讲授效果,学校在要求讲该课堂设定为集理论课、体验课、经验课为一体。通过测评工具、人物访谈、见习实习、拓展训练等等方式帮助学生开展职业世界的探索。鼓励老师在课堂讲授讲授之余,多开展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等。

注释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2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