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精编5篇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精编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篇1
2015年3月24日 第2周 星期二 2教时 使用班级14(11)(12)备课、执教人
章育生
6、《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了解课文结构,筛选作者的观点与论据,学习本、课文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推敲所举例子中字词替换的不同含义,理解斟酌字词和调整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筛选作者的观点与论据,推敲所举例子中字词替换的不同含义让学生了解炼字的意义,理解斟酌文字和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主义锤炼自己的思想,并用恰当的语句表达。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
同学们都知道唐代贾岛推敲的典故和《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典型事例,都是不断推敲、精心修改的范例,是“咬文嚼字”的结果。平常大家眼中的“咬文嚼字”是指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含有重视文字表面而忽略内涵实质的意味。但是作者开掘了咬文嚼字的积极成分,充分肯定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咬文嚼字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第二,咬文嚼字有助于理解字词的丰富内涵。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咬文嚼字》,看看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些道理的。
二、介绍作者: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大革命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三、字词积累:
憎恶(zēng wù)锱铢必较(zīzhū)斩截(zhǎn)岑寂(cén)意蕴(yùn)蕴藉(jiè)
词藻(zǎo)灞桥(bà)付梓(zǐ)尺牍(dú)俗滥(làn)逻辑(jí)斟酌(zhēn zhuó)
吟诗(yín)鲁莽(mǎng)剥啄(zhuó)没镞(zú)咀嚼(jǔjué)嚼舌(jiáo)
清沁肺腑(qìn)王嫱(qiáng)咬文嚼字(jiáo)倒涎(xián)
1.援引:引证;提拔;引荐。
2.不求甚解: 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3.咬文嚼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作者很看重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在文学上,“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4.锱铢必较:指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5.索然无味: 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6.尺牍:信札,书信。
7.一川烟草:一川,指一片平川,烟草,指烟雾笼罩的草丛。
8.付梓:指书稿雕版印行。梓:刻板。
9.蕴藉:就是藏在其内,隐藏而不外露的意思,多形容君子气质。也指言语,文字,神情等含蓄而不显露。
10.拘礼:拘泥于礼法或礼节。11.游离:比喻无所依附,脱离。
四、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5——6自然段):说明文字联想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7自然段):全文小结。指出读者应从文章所阐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潜心琢磨的好习惯。
五、合作研讨文本: 学习第一部分
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1.用“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
——感情强烈。③“你是个好小子。”
——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感情逻辑不妥
明确:启示:1.思想感情不同 ;2.结构不同,不合逻辑;3.连郭沫若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单,一定要细细品味,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2.第一层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3.所句举例子的共同点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明确: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二)分析第二层(3段):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3.由此例改文得到怎样的启示?
修改作文是推敲字是否恰当地表情达意。
(三)分析第三层(4段):不同的字眼不同的意境。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朱光潜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3.与前面例比较,此事例从什么角度要求咬文嚼字?
从文字表达的意境。总之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意境。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五、课堂总结:第一部分举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温州版练习2015年3月25日 第2周 星期二 2教时 使用班级14(11)(12)备课、执教人
章育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写作特点:
即举事例,讲道理。不举例子,道理是空的;例子不典型,道理也不到位;例子解说不好,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也不充分。本文例多,又分析精辟,令人心悦诚服。
例子是具体的,具体的例子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启发。
二、学习研讨第二部分(5、6自然段):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1.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
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2.什么叫直指的意义?什么叫联想的意义?各有什么特点?各用什么修辞格?(略)
3.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的区别是什么?(略)
4.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5.“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一句可否变换分句顺序?为什么?
不行。前句与“联想”衔接,后句与“熟路”衔接。换后,就不衔接连贯了。
6.作者举从前做诗文的人的例子,其意图何在?
表明他们的套语滥调根本与文艺无缘。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怎样才能克服“套板反应”?
①套板较省力(人生来有惰性);②遇事往深一层想。
9.最后一段文字中有哪些值得你吸收的东西?
a.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b.必须勤奋。c.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相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深入研讨: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
3.写作目的:让读者明白①咬文嚼字的目标(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②咬文嚼字的要求(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的吻合)③咬文嚼字的方法:以谨严的态度,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四、拓展训练: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1.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你简
要分析。
讨论后,明确: 咽,冷。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2.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浓”与“闹”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闹字,“闹字”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表达出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
五、课堂总结:
“咬文嚼字”正如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一样。总之,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细细锤炼,细细品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阅读和作文中时时进行“咬文嚼字”,从而使自己的作品更完美。
六、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温州版练习
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篇2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你怎么了---怎么了,你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
五、总结全文
六、练习:
乔安娜的添字练习《早梅》添字练习扩展句子练习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 云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2、我 树林 飞 鸟 风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期中考试的作文,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教案 说“木叶” 课型:多媒体课
学习目的:
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
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
3、本文又是1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 明确: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
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
两个艺术特征:
1、含有落叶的因素(暗示性);
2、有微黄和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
三、问题探究:
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
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
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 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
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 比较:“木”和“树”的区别:
“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 “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 “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
“落木”:以“木”代“叶”洗净叶的繁密,更有力地烘托了悲秋之意。
明确:可见,“木”之所以有了那样的暗示性内涵,全是由“传统”造成的;那么什么又是“传统”呢,从文学上来说,尤其是从诗歌的“意象”上来讲,这个“传统”就是历代诗人们的诗句所够成的文化氛围,即一句句诗中的意象赋予了该意象的暗示性内涵,如果屈原最初不用“木”,而要说“洞庭波兮树叶下”又会如何呢?
四、拓展练习:
1、阅读下面三首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在有清霜。明确: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唐诗:纤柔轻盈,妖媚多情。反衬邀宠取媚的小人的无耻和朝政的腐败。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臣。
二、作业:按如下表格,写出(1)诗歌 例句;(2)意象特征、暗示内涵。
(意象分别有枫叶、柳、梅、菊、松、桥、水、草、花、马、门、柳絮、竹、舟、亭、酒、`风、剑、河、雁、雪,等等,也可自已想出一些意象内涵相对集中而且在古诗中较多见的来)意象 鸟 雨 烛 „„
学生写出的例句大体如下:
鸟:打起黄莺儿/两个黄鹂鸣翠柳/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恨别鸟惊心/千山鸟飞绝/决眦入归鸟/柴门鸟雀噪/鸟鸣山更幽/羁鸟恋旧林/如随啼鸟识花情/青鸟殷勤为探看(鸟:有空远感觉)
雨:寒雨连江夜入吴/骤雨初歇/夜来风雨声/渭城朝雨浥轻尘/红雨随心翻作浪/空山新雨后/叶上初阳千宿雨/山色空濛雨亦奇/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江雨霏霏江草齐/天街小雨润如酥(雨:一是清新可爱的雨,还有一个是忧愁的)
烛:何当共剪西窗烛/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云母屏风烛影深/银烛秋光泛画屏/红烛自怜无好计/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洞房昨夜停红烛(烛:相思情、愁别意)月:月上柳梢头/残月脸边明/杨柳岸晓风残月/别时茫茫江浸月/山高月下/烟笼寒水月笼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月是故乡明/举杯邀明月/床前明月光/近水楼台先得月/明月几时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月:美丽、忧愁、冷清、思念)
日:夕阳无限好/日出江花红胜火/东边日出西边雨(日:多为夕阳)
四、课后作业:
在古诗中找一个意象,列出有该意象的四首以上的诗词(越新鲜越好,越多越好),并简要说出其意象大致特征及内涵。《谈中国诗》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篇3
教学设想:这个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专业性较强,于学生而言有些难度。学生没有这么高深的文学素养,看此类文章,费时而无所收获,犹如牛听琴音。如何让学生有所吸收,吸收什么,是我课前重点准备的。《咬文嚼字》《说“木叶”》《中国诗的特征》均涉及到一点,即中国古典诗歌的特征——暗示性。如能将这三课合并同类项,综合起来,重点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暗示性,并能活学活用,则算达到了教学目的。教学目标:
1、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征——暗示性
2、归纳三课内的古诗词
3、补充课外例子,关注诗歌的暗示意义 教学重点:诗歌的暗示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2、导入:在中国古诗美丽的园圃中,怒放着长开不谢、芳香四溢的许多优秀之花,这些优秀之花被人们习惯称为名言佳句或清词丽句,它们常常是古诗中的传神之笔,点睛之处,往往成为“诗眼”、“词眼”。这些佳句,寓丰富于单纯,寄深意于一瞬,以一概万,高度集中,一言胜千万语,一句传千万年。它们象黑夜中的星月,似沙漠里的绿洲,如旷原中的清流,若大海上的白帆,是诗篇彩缎上点缀着的明珠;它们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放射出哲理的灵光,句凝情浓,字炼理深,使人百读不厌,令人过目不忘,而且引人无限遐想,给人生活启迪。这节课,我们就本单元3篇文章重点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暗示性。
二、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的特征》里,说中国诗的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勾划出来。明确:“„„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1、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是怀孕的静默?因为怀孕的肚子富于暗示,正如言短意长的诗句。有句为证:“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
2、暗示的效果怎样?诗歌举例: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这些美景都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一种了悟的快乐。)效果:——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无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五绝《寻隐者不遇》写隐者远离尘俗的生活,清高悠闲,遗世独立——在松树下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哪里?童子答,我的师父到山上采药去了,只知道他在这山中,但因云深雾绕,却不知人到底在哪里。这首诗的特点在于寓问于答,本三问三答,却以一问三答简括,以答句包问句,在构思方面煞费苦心,巧于锤炼。同时,以简笔写繁情,想象丰富,清新别致。平淡中含意颇深,自然中措辞不俗。无华丽之词藻,却别具一番韵致。
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篇4
学习目标
1.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2.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一、背景知识
朱光潜(1897年-1986年),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诗论》《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等。
二、文学常识
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1.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三、整体感知
1.“咬文嚼字”本是一个贬义词,可是在这篇文章中,它是什么意思?
是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态度
目的是调整思想和感情。(3段)
2.给文章段落标上序号,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6、7段)写文学作品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部分(8段)总结,提倡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四、问题呈现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阅读1-5段,找出3个作者所举例子,指出它们要证明的观点是什么。
例子 分析道理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
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其次,让学生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再次,提问学生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二、运用咬文嚼字这一标准,对下列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1.春风又“到”江南岸春风又“绿”江南岸
2.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浓”
3.“眼”看朋辈成新鬼 “忍”看朋辈成新鬼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答案
例1:
“绿”字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例2: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且将无“声”的景象附着了有“声”的意味。它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
“眼看”有冷眼旁观之意,少了“忍看”一词中“强忍着”的悲愤意味。
例4:
“一枝”乃画龙点睛之词,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 开,更显此梅不同寻常,写出了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的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跻(jī)身敷(fū)衍 媲(pì)美 饿殍(piǎo)遍野
b.娉(pīng)婷寒碜(chen)谙(ān)熟 提纲挈(xié)领
c.震慑(shè)服膺(yīng)鞭挞(tà)踽踽(yǔ)独行
d.炫(xuàn)耀逮(děi)捕 缜(zhěn)密 栉(zhì)风沐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斡旋 互相推诿交插学科 望风披靡
b.脉搏 不可思议不揣冒昧 进退维谷
c.焦燥 草菅人命哗众取宠 青春永驻
d.怠慢 未雨绸缪察颜观色 沽名钓誉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2]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 下来,有利于睡眠。
[3]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 化为灰烬。
a.艰深 松弛 顿时 b.艰涩 松弛 马上
c.艰涩 松懈 马上 d.艰深 松懈 顿时
4.《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④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a.①润 ②点 ③火 ④笑
b.①潜 ②翻 ③蓝 ④笑
c.①润 ②翻 ③蓝 ④春
d.①潜 ②点 ③火 ④春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清楚的一项是()
a.周谷诚先生早年积极投身“五四”运动,所以最终成为了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和历史学家。
b.本文是作者于2003年5月第一次参观哈佛大学写的游记,叙述按时空关系组合,角度独特,见解深刻。
c.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d.目前台湾岛内按人口平均消费咖啡已达杯,这一数字,显示台湾人对咖啡的喜爱。
6.选出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1]辐照加工技术具有许多传统加工工艺无法比拟的优点
[2]早期的辐照加工,是利用射线的杀菌灭虫性能来达到消毒、保鲜等目的
[3]本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辐照加工技术,是继上述四大加工技术之后,正在崛起并逐渐成熟的一种加工工艺技术
[4]现代的辐照加工技术已突破上述范围
[5]众所周知,机械加工、热加工、电加工和化学加工,是通用的材料加工技术
a.[1][3][2][4][5] b.[5][1][3][2][4]
c.[1][5][3][4][2] d.[5][3][1][2][4]
咬文嚼字网语漫谈 咬文嚼字出自篇5
公布了“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括号中的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犷)
是正确的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概)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揉造作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
49.罗(啰)嗦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