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重阳节的心得体会范文【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84745

重阳节的心得体会【第一篇】

还有几天就是九九重阳节了。我趁假期期间想亲手为爷爷奶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陪他们过个快乐的重阳节。

做点什么呢?我思前想后,后来爸爸说做重阳糕啊,不过有点复杂的,你最好去小区卖早点的叔叔那学下。吃完午饭我就立马去店里学习,只见糕点店的师傅正在忙着,还有几天就重阳节了,他们家重阳糕的卖得很好,我就站在一旁认真的看着,一道道工序我看花了眼。这时一位叔叔对我说:“小朋友这个太难做了,你还是做点简单的吧,这个要技术的”。

我回到了家,爸爸问怎么了?"叔叔说重阳糕难学的。”妈妈听到了说:“做饼好了,简单又美味”。这主意好,因为之前妈妈在做饼的时候我有这一旁看过,我倒挺感兴趣的。妈妈很快帮我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米粉,南瓜,紫薯,白糖。我按照之前她做的方法先把南瓜和紫薯洗净放锅里蒸,15分钟蒸熟了,先把南瓜泥白糖和米粉搅拌均匀,那颜色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再把紫薯糖和米粉搅拌均匀,紫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全部拌好我开始学妈妈的样子做小饼了,捏来捏去就是不圆,也学妈妈在紫色的饼上加上黄色的眼睛和嘴巴,黄色的饼上加上紫色的眼睛和嘴巴,做成了笑脸的`形状。全部做好下来开煎饼了。这时妈妈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牙不大好,最好蒸着他们吃。妈妈的心真细,不是她提醒估计这饼爷爷奶奶也吃不了了,10分钟后爱心饼热腾腾的出锅了,我把它们装进盒子里迫不及待的给爷爷奶奶送去。

爷爷奶奶听说饼是我亲手做的,一人拿起一块品尝了起来,连连夸赞我:“小乐乐你做的爱心饼既好吃又好看,棒极了!”只见他俩笑得合不拢嘴,我在一旁也自得其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以后我要经常给他们做好吃的,经常陪他们出去走走玩玩。

最后衷心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重阳节的心得体会【第二篇】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我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今年的重阳节中,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重阳节是一个团圆的节日。在这一天,我们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共同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我们会一起包粽子,一起登高远足,还会一起去祭祖。家里洋溢着欢声笑语,香味弥漫在空气中,家人们相互传递着温暖与关爱。这种亲情的体验让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满足。

其次,重阳节也是一个关爱和尊敬老人的节日。古人认为重阳节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老人在这一天更需要阳光和温暖。所以,重阳节有“敬老节”的称号。在这一天,我们要尊敬老人,表达对他们的关爱之情。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老人院,给老人包粽子、送温暖。看着老人们眼中的喜悦和感激之情,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尊敬和关爱老人的重要性。

再次,重阳节也是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节日。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们去登山的时候,山路崎岖不平,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前行。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鼓起勇气,相互扶持着一步一步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上,我们看到了壮丽的景色,也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这次登山经历让我明白了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能克服困难,迎接成功的到来。

最后,重阳节也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节日。重阳节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活动,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在参加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同时,我也深感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让它们在时代的洪流中湮灭。我要努力学习,将这些精神和价值观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重阳节的庆祝和体验,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和老人的可贵之处。我会将这些体会和心得一直保留在心中,用于激励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热爱家人,尊敬老人,勇敢面对困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努力。

这就是我在今年重阳节中的一些体会和心得。重阳节是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它带给了我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会牢记这些,在未来的岁月中不断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好。

重阳节的心得体会【第三篇】

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秋高气爽,金风送爽的时节。每年的九月初九,人们会欢聚一堂,同庆这个重要的节日。而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我参加了一节有关传统文化的团课。通过这次团课,我深刻感受到了重阳节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受到了许多启发与教育。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详细叙述我的团课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团课前的准备。

在团课之前,我临时感到紧张和兴奋,因为我既期待这次课程的内容,又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和领悟理解自己身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于是我认真阅读了有关重阳节的故事和相关资料,琢磨其中的含意和哲理。我了解到,重阳节是中国最早的老人节,它传达了尊老、敬老、爱老的思想,还象征着团圆和幸福。这些深刻的寓意让我对重阳节更加向往。

第二段:团课的内容。

团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了重阳节的起源、习俗、祭祀活动等方面。我们了解到,重阳节源于我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故事,是为了防治秋季的瘴气而设立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与祭拜敬老、欢度团圆相关的节日。我们还学习了重阳节的特色习俗,如登高、插茱萸、佩戴艾草叶等。其中,登高是指在这一天踏青郊游,感受秋高气爽的美好时光;插茱萸则象征着避邪和祈求好运;佩戴艾草叶则寓意着辟邪、驱虫和祛病等。通过这些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重阳节的文化底蕴和传统价值。

第三段:团课的体验。

在团课中,我们不仅仅是被灌输知识,更是通过互动和实践来感悟重阳节的深意。老师组织了登高活动,我们聚集在一起,迈步踏上郊外的小山丘。在攀爬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秋风拂面的惬意和脚下虫鸣鸟叫的鸣禽生动。当我们到达山顶时,我不禁感慨万分,这其中有着浓浓的乡愁和对家乡的向往。这一刻,我体验到了重阳节团圆和感恩的重要性。

第四段:团课收获与反思。

通过团课的学习和体验,我不仅仅了解到了重阳节的来历和内涵,更体会到了尊重和感恩父母、师长和祖辈的重要性。在这个社会文明进步和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往往将自己置身于忙碌的工作与学习中,忽视了家人和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陪伴。而重阳节的到来,提醒着我们要重视家庭和亲情,要关心和孝顺老人,要学会与家人相聚、共享天伦之乐。

第五段:团课的意义和启示。

重阳节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温暖的情感,强调团结和欢愉的庄严。而参加这次团课,让我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通过重阳节,我们应当思考自己对待父母、长辈和老人的态度,要从心底中发出对他们的敬爱与关怀。此外,重阳节也鼓励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和学习,走进自然,与家人、亲人共享美好的时光。这不仅能够增进感情,还能够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放松。

通过团课重阳节的学习和体验,我意识到自己应当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思考和践行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尊敬和孝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重阳节,则是这些美德的表达和沟通。从团课中,我领悟到了航船中之舵,自身价值觉醒的重要性;也明白了不图名利、守正道的人生态度。重阳节在我心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照亮着我的人生之路,也使我更加坚定地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最后,通过这次团课,我认识到了重阳节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一次文化传承与熏陶,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启迪。我相信,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下的生活,并为未来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重阳节的心得体会【第四篇】

重阳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都会举行庆祝活动。我班级四年级教师组织我们参加了一次难忘的重阳节活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长辈的伟大,也学到了尊敬长辈、爱护家人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首先,重阳节让我们更加珍惜亲情。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向老师、校长、班主任等学校的长辈表达敬意,还要带着家长一同参与亲子活动。我邀请了爷爷和奶奶一同参加学校组织的亲子游戏,活动中我和爷爷奶奶之间亲密的互动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家人之间的温暖和重要性。我亲手为爷爷奶奶戴上红丝线扎的小花,他们却深情地为我系上了同样的红丝线,这个简单的动作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以前,我总是无意识地忽略了长辈们为我们付出的一切,而重阳节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更加懂得珍惜亲情。

其次,重阳节让我们感受到了长辈们的伟大。在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了庆祝重阳节的由来。传统上,重阳节是为了祈求长寿、健康、幸福而设的。长辈们一直都是我们的保护神和支持者,他们默默付出,无私奉献。他们为我们操劳一生,为我们的成长默默付出,从不求回报。重阳节给了我们一个回馈他们的机会,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亲子活动表达感激之情,还可以制作贺卡、写感谢信、唱祝福歌等方式表达我们对长辈们的感恩之情。

再次,重阳节教会了我们尊敬长辈的重要性。父母是我们的长辈,他们不仅要承担起庇护、教育我们的重任,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难。在父母的劳作中,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责任心,不断努力学习,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重阳节开展了很多尊敬长辈的活动,例如向家长行鞠躬礼、送长寿面等,这样的一些举动让我明白了尊敬长辈的道理。在活动中,我们还向校长、老师等长辈们大声说出“重阳节快乐”的祝福,这是对长辈们的最基本尊重。

最后,重阳节让我们更加认识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悠久历史。在重阳节的活动中,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制作菊花,欣赏经典的重阳节诗词,还赠送了一份有关重阳节的小册子。通过这些活动,我们了解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我们要保持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不仅了解其来源和意义,更要通过亲身体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将其永远传下去。

通过重阳节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长辈的伟大,也明白了尊敬长辈、爱护家人以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加珍惜和爱护家人,尊敬长辈,努力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重阳节的心得体会【第五篇】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秋霜渐浓,黄叶满地,时节昭示岁月,一年已进入收获之后。人生,其实也是一个道理,在收获中感受到“老”字。

现代人好像有些“惧老”。不喜欢别人打问自己的年龄,说那是“隐私”;不停地把青年老年的界限往后推,说四十五岁还是青年;不想承认老的事实,总愿意听人们说“你不像这个岁数”。

其实,老也没有那么可怕。放眼看看那满树黄叶,是经历了多少风吹雨打才留下来的呀!有多少叶子,早已消失在春雨、夏风中!

一个“老”字何其耐人寻味,一幅“老”景又何其令人向往!

“老”其实是人生最美的归宿。一个人如果没有走到老年就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称之“夭亡”,那是人生悲剧。“尽天年”“享人寿”是对人生最美好的祝愿。几十年岁月,风霜雨雪,天灾病祸,要活到“老”,并不容易!“老”是生命最后一个阶段,某种程度看,也是一种境界。

人之到老,并非忽然而至。“老”是在人们的准备中到来的。什么时候算老呢?按照孔子的划分,大概要从“知天命”算起,人们就该迎接老年了。

知天命,其实是一个警示,告诉你时间是会终止的。人生行进在时间长河里。青年勃勃生机,中年奋发前进,都很少体会到时间的有限性。所以,青年人敢拍着胸脯说“有的是时间”,跌倒了可以爬起来;走错了可以从头来。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在“青春逆反”期,很多人都有着无所不能的张扬;三十而立,找到了目标和方向;四十不惑,认识到心无旁骛才能有所作为。当我们走到四十岁尽头的时候,迎面写着三个大字:“知天命”!

这其实是对人生的提醒:时间有终点,某一天你就得“止”!

天命难违,所以,“老之将至”。知天命,不是消极地等待和退缩。这三个字实际要告诉人们,干事情的时间已很有限,抓住这最后一段光阴,不要东张西望,集中精力去干自己该干的事、能干的事。知天命,是知止而惜时,知止而奋力。

面对“老”这个人生阶段,惧怕没有用,躲避也不可能。美发可以掩盖白发,却无法挽回流逝的岁月;化妆可以改变容颜,却留不住过去的光阴。唯有惜时,唯有知任,才能从容“老”去,坦然面对“老之将至”!

早晨在楼下散步,遇一老者躬身扫着满地落叶。上前搭讪,老人从西部来,到城里打拼已经十有余年。说到未来,他说:“老了还要走,回老家去养老。”

“老了还要走”,这几乎是当今老年人的常态。那一代靠打工养育了后代的人,老了得走,回老家。在那里,他们才能找到群体的温暖和生命的归宿感;城里许多人,其实也是“老了要走”。他们要走到养老院里,接受社会养老服务。

农村到城来的老人如果“不走”,城市没有那么多养老设施“收留”他们;城市老人到一定程度,如果留在家里“不走”,忙碌的下一代也没有能力很好照顾他们。所以,“老了要走”,某种程度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困惑。

养老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很多探讨其实都是没有想到“老人要走”的社会心理感受,至少是关注不够。城里没有条件容纳,所以,退出劳动行列的农民工就走吧,回到你出发的地方;成年孩子没有办法好好照顾老人,就让老人走吧,去养老院里,让护工来护理;甚至单位或工厂人员不好安排了,也先让老人“走”。出一纸文件,补一笔工资,想出“内退”等办法,为了腾出地方来,“让老人先走”。

其实,老人最怕“走”!在老人面前,“走”不是物理距离的简单改变,而是对他们人生的一次否定。他们要离开自己付出人生岁月的地方,他们要告别凝结着自己心血的岗位。还有些“走”,就是要让他们离开自己经营一辈子的“家”!

人生每一个阶段,家都是一个温暖的存在。唯有“老了要走”,家成了一个痛苦的负担,成了一个去而无回的存在。人从年轻时候起就苦心经营自己的家,当走到人生尽头,却看到这个家再也容不下他!

许多养老措施是以货币折算的,提前退休可以多发多少钱,社区养老可以多补多少钱,养老院里费用是多少,让农民工回故乡可以发给什么钱,等等。其实,“老了要走”不是一本经济帐,而是一个社会必答题。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那是年轻人的幻想。没有哪个老人喜欢“再走”。把老人留住,让老人不走,安静地在熟悉的环境里,好好活着,这也许该成我们的一个目标!

读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把积攒一辈子的书,到处送人,留下不少佳话。我在学校图书馆的书架上看到许多书印着他赠送的字样。还有学长写文章说,某个冬日的早晨,赶到办公室时,看到老师手提两摞书站在楼道里等。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这些书,你也许用得着,就送给你了”。

终于有一次,我有幸来到这位老师家。他家里一面墙的书架空空的,只留几本词典。我问起他到处送书的事,七十多岁的老人说:“老了,要学会减少”。

人生,可以用一道四则运算题来比拟吗?如果可以,那么青年要做乘法,让自己尽快丰富起来;中年要做加法,追求不断进步;到了老年,就得学会做减法,而且减数要越来越大。

我们的民族从土地上一路走来。秋收冬藏是农耕生活必备的条件。所以,老人都是积攒着积攒着变老的。无论积攒了多久,也不管积攒了什么,人到老年都要减。

北方一些农村有个习俗,一个人下葬之后,就要把他生前用过的东西烧了。其实,社会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减法”程序。即使你不去减,最后社会也会以自己的方式“减掉”。

年轻时,能争到什么,衡量着一个人的能力;到老了,能减去多少,标志一个人的境界。这种减,是一个自觉过程。给自己的东西找一个归宿,给自己心爱的东西找到喜爱的人,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我也写过1篇文章,题目就是“老师的空书架”。当时赞赏老师助人的精神,现在看过了许多老人,却是另一番感慨。自己亲手把书送出去,总比后来被别人拉走卖了废纸好。

所以,人老了,要自觉做减法,减到越少越好。

小时候,家乡的春节有给长者磕头的习俗。初一早上,一个家族组成一队,大人领着小孩走进年岁大的那些老人家里,一齐给老人磕头。老人端端正正坐在炕上或者火盆边,接受着一拨一拨人的跪拜。

这场面久久留在我记忆里。也许,这时老人感受到的是岁月的馈赠,是人生风雨之后赢得的尊重。这是一种传承了多少年的`习俗,更是一种仪式,以这种独特方式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

老人需要什么?从情感上来说,大概最重要的就是爱和敬。他们希望在人生看得见尽头的时候,还能有一分热爱;他们希望走过几十年岁月,能得到一分尊敬。

尊敬老人,从社会传承的角度说,是要延续一种秩序,让社会能够在时间的长河里有序推进,一代一代行进。从个人情感体会来说,则应该是对生命的温暖,让那些走过生命各个阶段的人得到情感补偿,也让仍然行进在生命路途中的人有所向往。

有句歌词说,祖祖辈辈留下我。乡下人喜欢说一句话:没有谁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们的家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我们的单位是一代代不断建设的,我们的事业是许多人积累的。无论我们处在社会的哪个角落,都有前人的努力。没有他们,哪有我们呢?尊重老人,是尊重他们走过的历史,也是尊重我们正在开创的历史。

一个人从出生到学会走路,从离开父母到独立成人,从青年走到老年,要经过多少阴晴雨雪啊!就算什么也不做,他能走到老年,也必然经历过生命的顽强。每一个老人都不是轻易走来的。尊重老人,就是尊重生命。

尊重老人,也是尊重自己。今天,他们是老人;明天,我们也将是老人。时间的流逝从不停息,每一代人都将成为老人。我们尊重老人,传承尊老敬老的人类文明,是在向社会实践尊老传统。

一天天陪着你应该陪的人变老,这才是令人向往的完美人生。老,是一种人生境界;老,是一种时间获得。重阳时节,我们祝福普天下的老人快乐!也祝愿普天下人人都能幸福到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8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