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孝敬家人的意义【参考8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8979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孝敬家人的意义【参考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一篇】

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你知道中秋节对中国人的意义吗?下面本站网友精心整理了(*),希望可以帮到你!

1、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涯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免,因此,追求团圆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2、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3、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二篇】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北京100048)。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杜威著作的赏析,浅析出杜威教师观中对教师生命智慧的启迪。生命智慧是支撑教师职业的源泉,教师的工作没有了智慧的注入,将无异于流水线工厂化作业,教师的生命智慧需要培养并且有迹可循。

关键词:生命智慧;教师;杜威。

作者简介:高蓉(1989-),女(汉族),甘肃兰州人,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命教育(德育)。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民主主义教育,强调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有批评者说杜威的教育观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这是片面和不实际的。细读杜威的著作,就会发现杜威赋予了教师一个更高层次的定位,教师最应该拥有的就是智慧,这种智慧不会是单纯的教学智慧或者职业智慧,而是生命的智慧。

一、缺乏生命智慧的教师只能是个教书匠。

1.教师充当训练师的角色。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刻板地遵循上级教育部门的法令条例,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不断训练出毫无个性和创造力的儿童,训练他们服从指令,完成任务,去做不得不做的作业,将根本没有理解的知识生搬硬套。这样一来,不仅儿童学得很痛苦,而且教师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教材和实际生活产生联系,有效地进行教学。教师失去了生命的灵动,将知识和儿童进行简单粗暴的捆绑,像大工厂作业的流水线模式一样,完全忽略了无论是教师本身还是儿童均是有血有肉有头脑会思考的个体,这样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

2.教师盲目崇拜儿童天性。缺乏生命智慧的教师担心自己作用的发挥会妨碍儿童兴趣的发展,因而采取“放手”政策。杜威在论述学校生活以儿童为中心的同时指出了教师不应该采取“放手”政策。他说:“放手政策和任何别的方针同样有那么多成人强加的影响,因为采取这种方针就是年长的人决定让儿童任凭偶然的接触和刺激摆布,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这样一来,只会让儿童学到一些零星的,没有组织体系甚至是无意义的知识,更为甚者,放任缺乏分辨能力的儿童“自由”学习,更是无形中放大了学习的不可控性。人类具有卓越的自主能动性,教师的能动性不仅体现在认识教育对象的特性,更在于创造出适合于教育对象的方式使其能更好地、更适宜地理解知识、生成知识。要么进行机械式的训练,要么放任发展,这些非黑即白的方式都是缺乏生命智慧的表现,也是教师应该规避的。

3.教师忽视学生个体作为完整生命体的存在。传统教育中的等级式的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对于教师过于敬畏,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中的疑问和感兴趣的领域,但是等级式的师生关系忽略了学生的生命内涵,使学生失去了活力和动力。学习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任何知识,知识是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是一种创新。但是忽视日常时间和经验的教学,使学生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阻绝了创新的可能。同样的,等级式的师生关系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惧感,当自己对学习内容有疑问或不同的看法时,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使知识的传递和再生成变得非常困难。

二、教师的生命智慧可以生成并有迹可循。

1.教师的生命智慧需要培养。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曾说:没有人给我们智慧,我们必须自己找到他。教师的生命智慧也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培养和反思。(1)避免养成机械的'习惯。如果教师一直让学生重复做一件事情,重复一个练习,或者长期不变的以一个固定的模式授课,那么学生必然也会在时间的推移中形成机械的习惯,他们很难跳出这个固定的模式,无法吸收新的思想和方法。就像蒙着眼睛推磨的驴,刚开始不知道自己在原地一圈圈地走,还以为走了很远的路,后来习惯了,于是每天围着磨走来走去,就算不再蒙着它的眼睛,它也不再想离开这个磨盘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2)切忌偏重客观标准。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教师只重视期末测评而不重视平时成绩上。孩子学习数学,教师只重视在试卷上是否算对了题目,却不关心孩子是如何算出这道题的,孩子是否掌握了计算方法,是否理解了原理概念,是否能将前面学的内容和现在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否能在生活中实际应用。台湾作家林清玄与小读者互动,林清玄说自己有18篇文章进入了大陆的语文课本。现场有小学女生提问,“我们刚刚学完您的《桃花心木》,有道题问文章中‘人生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全班没有一个同学答对,所以想问问您。”林清玄听后说,“如果要我来答,我答的可能也不对”。(3)不要树立权威思想。不要给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只要是书上写的老师说的都是对的。要给他们质疑和发问的权利和机会,并且鼓励他们质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创新和进步的可能。

智慧本无定论,但获得智慧一定是一个不断发掘的过程,凡是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的,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基本都跟智慧没什么关系。生命智慧的发生,是教师用脑琢磨,用力实践,用心感悟的过程。

2.做一个善于研究学生心智的教师。杜威提出,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心智的研究者”。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达到的身心发展水平,要研究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怎样帮助他们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需要采用什么手段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动机?怎样才能把教材讲清楚并使学生记住教材?怎样才能使教材个别化?也就是说,使它既具有某些显著的特征,而教材又能适合于每个人的特殊需要和个别爱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知识和学习背景,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接受能力、反思能力和能够达到的程度。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目标要求学生,是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扼杀。

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学生。(1)研究儿童的家庭背景。一个多文化背景家庭的孩子,身上必定有着多种文化的影子,尊重和了解孩子的文化背景,才能走进这种背景,走进孩子的世界,这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也是掌握与孩子对话话语权的关键。进入一个主流文化圈的非主流文化背景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有些自卑和被排斥。教师了解了孩子的文化背景,才能有共同语言,才能让孩子觉得教师是关注自己的,才会对教师讲授的东西感兴趣,才会愿意学,愿意生长。教师只有进入儿童的生活,才知道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想做什么以及用什么教材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最有效果。(2)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每个孩子理解问题的程度和智力水平不同。杜威说:“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判别哪种态度是真正的引导继续的生长,哪种状态起着阻碍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孩子的表达和思想状态来观察和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通过课堂的提问,学生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探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就会发现那些孩子掌握的很好,哪些孩子学习上有困难,是不会表达,不能理解,不会操作,不会推理,不善于记忆还是对该学科不感兴趣。

3.做一个用智慧创造智慧的教师。(1)教师要创设有意义的真实情境,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在情境中主动地学习,即“做中学”。这一点常被人们加以绝对化,认为做中学就是让儿童做自己喜欢的事,教师的使命只是服从儿童的意愿。针对这种误读,杜威曾很清晰地指出,“做中学不等于把学生从死记只是纲要的环境转到自由活动的环境,而是把他们从乱碰的活动移入经过选择指导的环境。亦是说,环境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选择、组织的。选择的标准就是“即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2)教师应该努力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杜威认为,实现这种教师行为的前提就是教师本人必须对理智有着浓厚的兴趣,然后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唤起学生的动机和热情。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他说:“给学生留下最持久印象的教师,能够把自己对知识或艺术的热情传导给学生,使其有探究的欲望。”我们常说,身为世范,为人师表。孩子从幼年时就进入学校学习,在整个人格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所以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行事不端的教师又怎么能教出品学兼优的学生呢?同样的,一个对生活没有热情,对学习没有激情的老师,他的学生也必然会颓然厌学。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气。处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翻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求知的教师是学生最好的教材。要有淡泊明志的心态。一个言行一致的教师才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才能让自己的教育有说服力。要有诲人不倦的职业理念。古人言“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能喜欢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因此,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情感取向,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求知欲二者密不可分。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充满兴趣地干一件事时,他心情愉快,精神放松,大脑高度兴奋,人的创造性得到高效发挥。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喜欢的对象,驱策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从事创新的、有趣的、或个人爱做的事,并会导致人成功和成就。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教学本就是一个精神放松,大脑高度兴奋的,人的创造性高度发挥的过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创造知识。创造的过程需要生命的智慧。杜威关于教师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在杜威的思想中,教师的使命崇高而神圣,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和责任也更加重大了。教师们用同一本教材,但每个教师传递知识的方式都不尽相同,每一个学生吸收的能力也因人而异,教育场就是一个智慧的风暴场,智慧是支撑教师职业的生命之源!

参考文献:

[2]林清玄。不要给孩子固定答案[eb/ol]。

[3]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87.

[4][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75.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三篇】

一个人的人生,要走的永远是自己的路,不管路有多曲折,有多么的坎坷,都是前世所注定要走的道路,也许有的朋友不会相信,但是如果知道前世所有的一切,就明白是自己的选择,也许选择在今生是个错误,但是别无选择,所以是无选择。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就是选择什么的生活方式,乃至选择何种人生。

一个人精通一件事,哪怕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技艺,只要做得比所有人都好,那么也能获得丰厚的奖赏。如果集中精神,坚韧不拔,将这门微不足道的技艺使得异常精湛,也将有益于人类并应为此得到报偿。只要确立我的人生目标事业目标生活目标生命目标,把它们永远铭记在心。只有全心全意地寻找,才会有所发现,否则生命也没有任何特殊的意义。并非只有蜜蜂才在花丛中飞舞,然而却只有蜜蜂将花粉收集起来酿成蜂蜜。我是否从多年的学习中以及年少时的辛苦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并不重要,因为如果我踏人生活时,对未来没有一个深思熟虑的想法,那么可以肯定,幸福不会降临,那种可以使我们成功的机遇也不会发生了。

人们常常说,我们要树立高远的目标,但是我们必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仅仅有远大的目标是不够的。箭发于弓,直中目标,从不偏离轨道,寻找别处的靶子。雷霆万钧敌不过瞬息爆发的一道闪电。只要一心一意向着一个目标稳步前行,百折不挠,一定不会失败。这就好比用玻璃聚集起太阳的光束,那么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可以燃起火来。

最弱小的人,只要集中力量于一点,也能得到好的结果,相反,最强大的人,如果把力量分散在许多方面,那么也会一事无成。小小的水珠,持之以恒,也能将最坚硬的岩石穿透;相反,湍流呼啸而过,了无踪迹。

一、自我分析。

1.价值观。

我的职业价值观: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领导与同事的肯定。选择了这门职业,就要真心去热爱这门职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取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我的生活价值观:少去计较个人得失,开心过好生活。日子可以过得不富裕,但一定要过得开心。

我的情感价值观:如果我现在不争取,我会后悔一辈子。

文档为doc格式。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四篇】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和以往对健康传统定义的表述中,都是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48年阿拉木图的成立大会上,有一项重要议程,就是给“健康”重新定义,人们把这个定义称作健康新概念。这个健康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残缺,而且应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处于完好状态。”人所以不同于一般动物,是因为人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及其复杂的心理功能,即具有能进行抽象思维、有着创造智慧和预见能力,以及丰富情感色彩的主观内心世界。在人身上,生理活动功能和心理活动功能不可分害地联系着,而且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能互相转化,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还是一个社会成员,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人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同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身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只有在这个统一整体中正常运转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所规定的健康新概念,已逐渐成为人们一致认同的看法。也就是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完好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健康的人。

显然,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概念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是因为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和制约躯体生理健康,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社会适应能力。一个心理失去健康的人,通过心理影响生理的途径,必然会使身体生理功能承受损害,同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由于心理导向的偏差,也必然会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功能,因此,对人们把健康概念推延到心理健康方面,这是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表现,从而对人的健康问题的认识变得更全面更科学。

那么,应如何表述心理健康的含义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且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志

人的心理怎样才算是健康的,以什么作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和不健康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躯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等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正常还是异常,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并没有一个公认的、一致的标准。不过已有许多心理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积极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观点。

1.美国学者坎布斯()的观点认为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1)积极的自我观;(2)恰当地认同他人;(3)面对和接受现实;(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maslow)和心理学家密特尔曼(mittelman)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3.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t)的观点认为人的心理健康7种标志是: (1)自我意识广延;(2)良好的人际关系;(3)情绪上的安全感;(4)知觉客观;(5)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 (6)现实的自我形象;(7)内在统一的人生观。

4.我国学者一般认同的心理健康的标志。 以上这些著名学者有关的心理健康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反映了时代对个体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思想主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心理健康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同时,由于社会、文化、风俗等方面的差异,决定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还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民情,提出适合我国人民特点的心理健康标准,这样,才能对我国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有切实的指导??健康的标志如下: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即人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心理健康者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正确地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又能接受自我。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在努力发掘自我潜能的同时,对于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从不产生非分的期望,也从不苛刻地要求自己。因而,他们不会同自己过不去,不会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过大,而产生自责、自怨和自卑等不健康心态,也不会产生心理危机。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人际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他们不仅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并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既能在与挚友同聚之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之时而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关心、友善、尊敬、信任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嫉妒、猜疑、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他们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中;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太不公平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他们还在学习和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他们能积极储备知识和经验,以便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或障碍。凭借知识、经验的积累,加之刻苦奋斗、乐此不疲的精神,他们使自己的行为更加有效,工作更加出色。

(5)能适当地表现情绪。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忧愁、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他们能够保持情绪稳定,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同时能够适度地表达和调控自己的情绪。

(6)人格完整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中的气质、能力、性格特征和理想、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能平衡发展。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的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协调、和谐地表现出来;思考问题的方式是适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也能和集体融为一体。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与性别特征。人的心理和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个体成长的不同,人们会具有相对应的特征表现。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同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如十多岁的少年外出时总是需要父母陪伴,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人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如果女于过分地男性化,男子过分地女子气,则易造成社会性别角色的反差和冲突,难于适应社会和群体,造成心理的失衡和痛苦。

(8)智力发展正常。智力是指人的认识能力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是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言语表达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因此,智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智商低于70者为智力落后,属于心智不健全。

三、心理健康的维护

前面已谈及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十分复杂,这些因素来自生物、心理、社会文化三大方而。因此,如何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须从这三大方面去考虑问题,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群体里的个人,难免会发生心理失调,严重时还会产生心理障碍(精神疾患)。因此,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及在发生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时,怎样恢复心理平衡,清除心理障碍(精神疾患)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下面列举几个方面,作一分析。

第一、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即习惯化了的生活活动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按一定的方式去生活,这种方式是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自然而然地形成起来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卫生习惯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溃疡病、冠心病、脑卒中,甚至癌症。艾滋病等都与人??所以这些病也被称为“生活方式病”。一般来说,起居无常、饮食无序、运动过少、吸烟、嗜酒、吸毒和不良性行为等都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卫生习惯。由于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产生与所谓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有关,故有人又把上述种种严重的疾病称为“现代文明病”。相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则有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水平。一般认为,健康生活方式应包括;首先,起居有常,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每晚8小时左右);其次,一日三餐,平衡膳食,每天坚持吃早餐;再次,控制体重,保持在正常水平。最后,适量运动,每周至少有2-3次体育锻炼;不吸烟、少饮酒。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使人身体健康,少患疾病,特别是可以避免罹患上述种种严重疾病。有了健康的身体,就能给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一句有名的西方谚语。诚然,疾病丛生,神不守舍,精神健康就无从谈起。

第二,讲究心理卫生。人们要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必须讲究心理卫生。说到心理卫生,则直到目前恐怕还是一个被人们普遍忽视的问题。所谓心理卫生指的是人们应如何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避免和减少发生心理失调和精神疾患的原则、方法和措施。

讲究心理卫生,首先要注意用脑卫生。因为大脑是心理的器官,而心理是大脑的功能,如果大脑作为器官受到了损害,它的心理功能也必然要受到危害,这时心理健康自然就难以维护和保持。用脑卫生除了避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有害影响之外,主要是指在使用大脑时候要讲究科学用脑,就是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避免大脑的过度疲劳以致功能衰弱,特别是应有充足的睡眠,以便使劳累一天的大脑有一个及时而有效的修复过程。其次,讲究心理卫生是要避免或减少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发生。心理不健康的突出表现就是各种各样的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存在。而造成心理失调和精神疾患的因素十分复杂。在我国,人们对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的认识和态度存在着许多误区。因而对一些本来很平常或难以避免的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表现难以接受,讳莫如深。本人一旦发生常常讳疾忌医;对于别人则避而远之或报以歧视的态度。这对于预防和消除心理失调与精神疾患,维护心理健康都是非常不利的,也是违反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讲究心理卫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现象一旦发生或有可疑迹象时就要及时寻求心理咨询与治疗专家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以便尽快消除可能发生的心理失调或精神疾患。

第三,增强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及时排除各种负性情绪。人的情绪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积极的。良性情绪,如高兴、愉快、喜悦等,它能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增添新的活力,发挥机体的潜能,改善人的生理心理功能,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二是消极的负性情绪,如愤怒、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作用有两面性,一方面可有利于个体为适应恶劣的环境刺激而斗争;但另一方面,负性情绪往往以强烈的激情状态或持久的心境而出现,使人的头脑失去冷静,可能导致意识模糊,或精神颓丧、意气低沉,使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思维判断能力被歪曲,意志行为反应受到扰乱等,从而影响人的整体心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并使心理健康遭受严重的损害。例如愤怒情绪,它能降低人的理智水平和正常的判断及自控能力,一旦丧失理智就会做出许多过激的行为,以致带来诸多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显然,这对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害的。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就要学会情绪活动的自我调控,及时排除各种消极的负性情绪。

第四,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人总是按照自己既有的人格来观察外界事物,思考问题,产生相应的态度和情绪体验;同时对外界环境刺激采取一定的对付策略,并做出一定的行为反应。这样,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就能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评价客观事物,采取恰当的态度,体验正常的情感情绪,做出正确合理的行为反应;因而有助于人们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更能有助于人们有效地去适应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培养和完善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维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人类是一种群体动物,过的是群体生活,每一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通过群体的社会生活和交往活动,一个人就能与群体中的其他成员或其他社会群体进行交往和联系,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伙伴、朋友、同学和同事在一起,更能推心置腹地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这样就能从中得到启发、疏导和帮助。通过积极参与经常进行的社会活动,人际交往得以不断地扩大,不仅可以使人交流经验、增进理解、开阔视野、开朗心胸,还可以取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更重要的是,这可以使人感受到与社会集体融为一体、不可分离的体验以及充足的社会安全感、责任感、信任感和激励感;从而大大增强个人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这是人们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离群索居,孤芳自赏,生活在社会群体之外的人,是不可能做到心理健康的。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五篇】

情人节即将要到来了,那么相亲相爱的情侣们都想好怎样度过这个浪漫的节日了吗?这一天,情侣们怎样都会很开心的吧!可是若是一个人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为十二星座支招,教你如何过一个人的情人节!

白羊座的人很喜欢热闹的气氛,耐不住寂寞,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尤其是这种街上到处弥漫着甜蜜的味道的时候,而且听着耳边关于情人节的歌曲,他们会愈发觉得自己一个人很没面子,于是会约上几个同是光棍的朋友一起去玩乐,暂时忘掉在情人节没有情人的忧伤。

金牛座的人认为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是没有必要过的,完全的认为这个节日就是抽风,会将自己的手机等通讯工具全部关掉,把自己封闭一天,享受完全独处的乐趣,还会认为光棍真好,不用花那些冤枉钱,但其实他们内心比谁都心酸。

双子座的人在今天落单会认为是别人都没有眼光,而且还想着正好今天自己一个人好好享受下,换个新发型,穿平常不敢穿的衣服,让自己焕然一新,尽管是一个人,但是双子仍然兴致勃勃的去玩乐,去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情。

巨蟹座的人今天看上去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但是会多出一些柔情,对待身边的人更加的友善,可能和朋友出去小聚一下,一起开开心心的品尝一些美食,给父母买一些小礼物,增进一些感情。

骄傲的狮子在这一天会莫名其妙的变得有些狂躁,尤其是有情侣在他们面前秀恩爱的时候,所以在狮子光棍面前最好不要表现的太腻歪了,小心他们发飙哦!这一天的狮子也不会一个人闷在家,会出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进行联谊,让自己尽快遇到心仪的对象。

情人节即将要到来了,那么相亲相爱的情侣们都想好怎样度过这个浪漫的节日了吗?这一天,情侣们怎样都会很开心的吧!可是若是一个人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为十二星座支招,教你如何过一个人的情人节!

白羊座的人很喜欢热闹的气氛,耐不住寂寞,不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尤其是这种街上到处弥漫着甜蜜的味道的时候,而且听着耳边关于情人节的歌曲,他们会愈发觉得自己一个人很没面子,于是会约上几个同是光棍的朋友一起去玩乐,暂时忘掉在情人节没有情人的忧伤。

金牛座的人认为没有情人的情人节是没有必要过的,完全的'认为这个节日就是抽风,会将自己的手机等通讯工具全部关掉,把自己封闭一天,享受完全独处的乐趣,还会认为光棍真好,不用花那些冤枉钱,但其实他们内心比谁都心酸。

双子座的人在今天落单会认为是别人都没有眼光,而且还想着正好今天自己一个人好好享受下,换个新发型,穿平常不敢穿的衣服,让自己焕然一新,尽管是一个人,但是双子仍然兴致勃勃的去玩乐,去做一些平常不敢做的事情。

巨蟹座的人今天看上去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但是会多出一些柔情,对待身边的人更加的友善,可能和朋友出去小聚一下,一起开开心心的品尝一些美食,给父母买一些小礼物,增进一些感情。

骄傲的狮子在这一天会莫名其妙的变得有些狂躁,尤其是有情侣在他们面前秀恩爱的时候,所以在狮子光棍面前最好不要表现的太腻歪了,小心他们发飙哦!这一天的狮子也不会一个人闷在家,会出去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进行联谊,让自己尽快遇到心仪的对象。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六篇】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

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七篇】

由于五四与晚明之间联系是二十世纪文学研究一大话题,受其影响,晚明文学研究自然成为“以我观物”的“有我之境”,有着浓烈的五四色彩和五四情结。

20世纪晚明文学思潮研究者众多,大家在认可晚明文学思潮确实出现了与传统文学相异的新倾向、新特质的同时,对晚明文学思潮的性质,则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或称之为文艺复兴,或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或称之为启蒙运动,等等,有趣的是,这些名称大致转用当时人们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一、文艺复兴派。

“文艺复兴”作为欧洲的一个文化历史概念,在清末就被介绍到中国来,至“五四”时期又与中国新文化联系起来。19,北大学生傅斯年、罗家伦办《新潮》杂志宣扬新文化,他们向胡适征求英文刊名,胡即名之曰“renaissance”(文艺复兴)。1933年,胡适在美国做过多次讲演,介绍新文化运动,后结集出版,其名即为《中国文艺复兴》。可见胡适也是一直把五四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后来周作人便以“文艺复兴”转评晚明文学,而旧派文人如钱基博在他的《明代文学》(1933)也称中国文学之有明,犹欧洲文学之有文艺复兴。

二、浪漫主义派。

1926年,梁实秋发表了《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其总体是趋向于“浪漫主义”的。李欧梵认为五四要比拟的话,用浪漫主义运动取代文艺复兴也许更合适。因为,五四和欧洲的浪漫主义都同样代表着对古典传统的反动。较早用浪漫主义概括明中后期文学的是任访秋、林语堂和朱维之等人,任访秋在他的《袁中郎评传》(1932)中即开始把公安派和英国浪漫派相比较了。林语堂称袁中郎为晚明浪漫派文学之健将。朱维之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就出过三版,在三十年代中期初版中,他就把明后叶至清初的文学称为浪漫主义。

启蒙运动派。

三十年代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迫在眉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如艾思奇、陈伯达、张申府等为挽救民族危机,发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张申府认为“在思想上,如果把五四运动叫做启蒙运动,应该不仅仅是一种继承,更应该是一种扬弃”。可以看出,把五四运动看作是一场启蒙运动,是在三十年代得到确认的。此后,许多学者,特别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大多认为五四是一场启蒙运动。侯外庐在四十年代出版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用启蒙运动的一些理论观照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九十年代,萧萐父、许苏民出版《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一书,也大致以启蒙思想为依归。

有学者认为,“就思想而言,五四实在是一个矛盾的时代,表面上它是一个强调科学,推崇理性的时代,而实际上它却是一个热血沸腾、情绪激荡的时代;表面上五四是以西方启蒙运动主知主义为楷模,而骨子里它却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正是五四运动的这种矛盾投射到晚明文学研究上,因此晚明文学在研究者眼光也就出现了多重含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等概念被频繁运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在“资本主义萌芽”理论语境下的晚明文学研究。

1、持该理论的主流派影响了数十年对晚明文学的研究:

五十年代以来,晚明文学思潮研究又有新的文化背景,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理论语境中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是全人类必然要经历的,那么中国当然就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毛泽东(1939)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说,“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五十年代中国史学界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大讨论,大致可以认为是为毛泽东这句话作注脚。关于萌芽出现的年代有唐代说、宋代说、元代说和明清说,其中明清说影响最大,这也对晚明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一假说和嵇文甫“左派王学”说相结合,几乎左右了数十年的晚明文学研究。一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研究者在运用。

2、反思派(对晚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提法的反思):

a.台港学者对封建社会晚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提法存有异见,认为“中国大陆学者往往过分重视所谓生产方式与经济结构的改变,于是‘资本主义萌芽’成了一个用得最滥的名词。”可见他们明显不满这种提法的泛滥化或简单化。

b.大陆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传统提法有所怀疑。随着历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出现新看法。如徐朔方认为马克思从欧洲社会发展史得出五种生产方式和五种社会制度的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东方社会,是一个问题,在他看来,明代社会是否属于封建社会还是值得讨论的,因为它与西方的封建社会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他对于小说、戏曲兴盛的历史原因,归之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说,持慎重的怀疑态度,表示他的研究“在学术界得到公认的新说出现前,将尽可能不用这样的说法。”事实上,“资本主义萌芽”说和“市民”说在相当长时期内统治着大陆晚明文学研究学术界,甚至是许多论著的理论基石,假如这一理论受到挑战或者被推翻的话,它所带来的影响和震动是可想而知的。

孝敬家人的意义【第八篇】

秦燕春在《我亦东林复社孙:冒鹤亭与冒辟疆一段隔世情缘》(见《书屋》第4期)一文中,曾经谈及19冒鹤亭为其祖冒辟疆选择的庆生雁集之地夕照寺,与万柳堂、袁崇焕墓一起被当作晚清宣南士人聚会当中一条固定旅游线路.其文有未竟之处,在此稍作弥补.

作者:林杏作者单位:刊名:书屋英文刊名:thestudy年,卷(期):“”(8)分类号:关键词: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8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