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08093

【导言】此例“国际贸易专业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贸易专业论文1

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1:低碳经济给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低碳经济 国际贸易 机遇与挑战

在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低碳经济以其独有的优势进入人类视野。低碳经济为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目共睹,但是人们对低碳经济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低碳经济为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域,忽略了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领域产生的重要功能。因此,对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发展带来的影响这一课题的分析能够为低碳理念引入国际贸易发展、实现国际贸易发展与低碳理念深度结合提供重要理论保证。笔者将针对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展开具体讨论分析。

一、全面理解低碳经济

人类社会伴随对生物能源,风力能源、水利能力、太阳能源、地下资源能源、核电能源等相关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步实现了由原始农业社会形态向现代工业形态的转变,使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逐步向工业文明迈进。然而在这一过程的实践中,随着对传统资源开发利用,各类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低碳经济以其对环境保护功能的独有优势得到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认可。

1.低碳经济概念分析。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将绿色、环保、可持续经济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开发与浪费、实现对新兴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行动指导,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的目的。低碳经济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增长由资源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减少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通过经济增长与高新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实现提高对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将可持续发展观贯穿经济增长始终的前提下,通过对技术手段的革新,管理制度的创新,产业结构的转型,能源开发手段的整改等措施,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2.低碳经济的发展历程。

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者和资源匮乏的发达国家,英国率先对低碳经济做出阐述,向世界告知低碳经济将为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世界各国,在世界范围被广泛关注与认可。随着低碳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低碳经济逐步向人类经济、政治、生活等各领域渗透,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对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及人类文明的全面进步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低碳经济不单是某一领域或某一地域的行动指导和任务,而是世界范围内各行各业应共同遵循的行动原则,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实现低碳经济的全面发展。2008年世界范围经济危机爆发,人类在寻求更加高效合理的经济增长模式过程中对低碳经济的现实意义更加关注,在世界各国的共同探讨与分析中得出低碳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低碳经济应在国际领域得到重视,是一项具有世界性的活动。因此,低碳经济应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

二、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中影响的分析

1.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机遇。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在经济发展各领域都将发挥积极作用,所以经济发展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第一,低碳经济是一项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使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加,低碳产业以此为背景应运而生,低碳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将极大程度的促进国际贸易机构对先进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开发低碳能源,研发并使用低碳产品,因此低碳经济能够促进低碳产业的全面发展。第二,通过对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得到分析,第二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因此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产出的工业半成品,这种将精力集中在加工贸易方向的国际贸易发展模式造成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甚至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所以,低碳经济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发展,能够逐步实现国际贸易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实现国际贸易模式的全面转型与升级更新。第三,利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使经济逐步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减少国际通行绿色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因此,低碳经济可以提升国际贸易的技术水平,从而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国际地位。

2.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挑战。

根据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低碳经济在为国际贸易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必将使各国对外贸易面临新一轮的挑战。第一,我国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煤炭、石油等非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低碳经济要求经济增长实现由依赖于非再生资源向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的转变,所以低碳经济在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向我国乃至世界国际贸易的发展发起挑战。第二,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中,我国的主体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优势上,但是针对低碳经济的要求,在对国际贸易关税的调整上对低碳环保的考虑俞发增加,导致以工业产品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在外贸竞争力上出现极大问题。第三,根据低碳经济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出的要求,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因此,低碳经济下的国际贸易极大程度的削弱了我国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优势。

三、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发展的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如何提高国际贸易的综合竞争力对于国民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制定制度化的低碳标准。现阶段,虽然低碳经济理念已经深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但是没有强有力的制度性保障。因此,国家应当针对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将低碳发展形成文件性管理制度,对各领域提出制度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标准。第二,大力推进低碳技术应用机制。低碳产业发展的基础是低碳技术手段的应用。所以,加速低碳技术的应用进程对于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顺应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加强与周边友好邻国的合作力度。我国在国际地位中处于大国的位置,在国际贸易中同样作为世界贸易大国存在,在应对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冲击过程中,应不断加强与周边友好邻国的合作,确保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最大限度的避免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的冲击。

四、结语

新的经济发展时代带来了新的时代特征,新的时代特征必将提出新的要求。低碳经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渗透,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影响的扩大,促进低碳经济在各国家各行业的迅速发展,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发展领域无疑成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国际贸易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机遇,又对国际贸易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实现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提出的双向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翔宇。低碳经济下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战略制高点[J].经济视角(中旬),2012,06(02):78-80.

[2]何建坤,周剑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04(04):18-35

[3]杨君茹。低碳对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影响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08(10):9-12.

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论文范文2: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创新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也发生着变化,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文章简要分析了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当前形势下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创新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宏观管理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在这期间也产生了诸如阿里巴巴、京东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电商平台。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模式,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国际贸易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并一直督促着国际贸〈WWW.〉易企业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使得其能更好地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虽然说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在当前的电子商务条件下,国际贸易中还存在着诸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只有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对国际贸易的策略进行创新,国际贸易才能在电子商务背景下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1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国际贸易企业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使得其拥有一个更好的贸易平台,提高了信息流通的及时性。②电子商务线上交流沟通的方式,极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贸易方式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使得商务洽谈变得更加便捷,为贸易双方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③电子商务通常都是采用线上支付的方式,例如网银、支付宝等,其使得买卖双方可以在互不见面的条件下完成相关的交易,并且还为交易双方的资金安全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极大程度地减少了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风险。

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特点

在我国当前的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主要具有几个特点:①信息化程度高。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使得贸易方式产生了较大的改变。②虚拟性强。与传统国际贸易双方会面交谈的贸易形式不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更像是在一个虚拟的平台上完成相关的交易谈判工作,其主要采用的是数据交流的方式。③全球化特性。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距离不再是困扰国际贸易的主要问题,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倾向变得更加明显,国际贸易的市场正在不断扩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或多或少地卷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当中,国际贸易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前景。

2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电子商务作为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必然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持。虽然在21世纪,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国际贸易企业的不断增多,其对网络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总体而言,当前国内的网络基础设施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网络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电子商务时常不能满足国际贸易进行的需求,难以为国际贸易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网络环境,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物流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虽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相关环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削减,但是物流仍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高效的物流体系能够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近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迅速,物流体系存在的不足变得更加明显,物流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物流企业众多,但是各个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在国际性物流配送系统方面都还没有形成具体的行业规范和准则。②运输成本过大,基础设施有待于完善。近年来电商企业和国际贸易企业都充分地认识到了物流的重要性,其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调度和管理,当前物流系统的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都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的创新策略

电子商务下要想提高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对现有的贸易策略进行创新,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贸易形式创新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企业必须要及时转变思路,要大胆地对传统的贸易方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条件。具体而言,贸易形式创新要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对现有的贸易环节进行整合和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贸易环节,提高国际贸易工作的效率;②提高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程度,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动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当中去,在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宏观管理创新

国际贸易由于会受到多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影响,其对贸易管理者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给传统的国际贸易宏观管理方式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宏观管理创新势在必行。宏观管理创新主要是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①充分地发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管理中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②对招标工作进行改革创新,例如采用电子招标的形式等,学会在现有的国际贸易秩序下不断提高配额使用率,尽可能地避免外交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营销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方面,这也是其与传统贸易方式所存在的最大区别。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营销方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营销理念创新。在国际贸易营销的过程中要积极运用整合营销、定制营销、线上线下互动营销等先进的营销理念,并将其贯彻到实际工作当中去。②营销方式创新。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营销必须充分地发挥网络在营销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要通过互联网、自媒体平台、手机等渠道对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宣传和推广。此外,还应该在营销的过程中加强与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互动,通过互动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完美的购物体验是国际贸易营销永恒不变的主题,只有如此,国际贸易营销才能得到客户的认可和支持。

运输方式创新

电子商务下的国际贸易对运输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以往的运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对当前的运输方式和物流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将仓储、交通和物流等各个基础环节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运输方式更适合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在当前的电子商务背景下,互联网一体化管理体系仍然是国际贸易运输的主要管理形式,该种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运输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库存成本。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仍需对运输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具体而言,就是要不断提高物流运输的速度和效率,保证产品能够及时无损地运送到客户手里。

4结论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影响十分巨大,其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诸多机遇,也是国际贸易今后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国际贸易企业只有充分地利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便利,不断对现有的管理理念、运行体制和营销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把握好机遇,才能实现更加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国际贸易专业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2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商品生产者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实现的商品的国际交换价值,他们之间的竞争往往要超过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对世界市场和竞争行为的规范无法象一国国内那样依靠强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确立,而只能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来实现。当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所引起的矛盾尖锐化、激烈化,以至影响世界市场的正常运行时,国际经济协调就不可避免。伴随着国际市场商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协调就越来越经常和重要,可以说国际经济协调是与世界经济的市场深化相联系的。

第三,世界经济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存在和扩大,使所有国家的生产愈来愈专业化,各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赖于他国的生产,同时也满足他国的需要,世界生产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参与者被特定的经济制度和国界所阻隔,但所有的参与者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不仅必须遵守自己国家的规则,而且还必须遵守其他主权国家的规则。世界市场和生产体系与各国政府的管辖权是矛盾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的国家的自决能力,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难以独立地实施,政府决策的效应弱化,这就在客观上需要进行国际经济协调。从协调建立国际经济行为规则,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一角度而言,国际经济协调本身就是世界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整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在认识世界经济的基本特性是国际经济的客观基础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国际经济协调的影响,因为当代世界经济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世界经济。国际协调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度对经济调节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整个协调就目前而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调节国际化的一种形式,整个协调过程和协调机制都与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密切的联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强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协调,而国际协调的发展又反过来使国家垄断地们加强。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都到了空前的发展,政府既是经济活动的仲裁者,作为上层建筑从外部提供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条件;同时又是直接参与者,作为经济基础深入经济生活内部调节和干预运转。随着经济生活的国际化,由国家政府出面对经济进行国际干预和调节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有了可能。特别是当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衰退出现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往往会采取国际协调的方式。而国际经济协调又必然会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生活干预的能力,单个国家干预往往力不从心,通过国际协调则效果显著。

2.区域经济集团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既是国际协调的产物,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生活的新的高级形式。如欧洲经济共同体这样的超国家经济集团,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合,同时也是国际经济协调不断发展深化的产物。

3.跨国垄断资本全球性的投资和经营活动也迫切需要国家政权间的迫切需要国家政权间的经济协调,以保证它们具有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稳定外部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国际经济协调也是私人资本与国家政权融合和合作的形式,是国家政权干预经济生活的国际延伸。

二、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目标是为了消除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减少贸易障碍,以推动各国及世界经济的增长。在这一领域活动的经济协调组织组成了一个国际贸易协调机制体系。在该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关贸总协定。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贸总协定进行的国际协调具有全局性。目前关贸总协定的缔约方已达100多个,由这些国家进行的进出口商品贸易占世界贸易的85%以上。也就是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贸易活动都是在关贸总协定协调下进行的。而且,关贸总协定的协调十分广泛,协调对象几乎包括了所有商品,并在乌拉圭回合中把它进一步扩展到农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领域。二是关贸总协定对其他贸易协调活动具有规定和制约作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实行的贸易政策和同其他国家进行的贸易协调活动具有规定和制约作用。关贸总协定缔约方实行的贸易政策和同其他国家进行的贸易协调必须服从关贸总协定的基本原则。为了增加各国贸易政策和措施的透明度,促使所有缔约方更好地遵守关贸总协定规则和履行承诺,保证多边贸易体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关贸总协定1989年建立了贸易政策审议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理事会特别会议来审议缔约方的贸易政策和措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关贸总协定的原则规定着其他贸易协调的方向,使后者表现为关贸总协定规则的延伸。联合国贸发会议的协调活动虽然具有与关贸总协定类似的广泛性,但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论坛的性质,在采取实际国际措施方面还比较薄弱,在全局性贸易协调中只是对关贸总协定体制的一种补充。

在关贸总协定的总体框架之下,国际间还广泛进行局部协调。局部协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针对特定商品的协调,主要通过国际商品协定或各种双边贸易协定进行;另一种是在一定区域内的协调,主要采取建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等区域经济集团和贸易协定、国际会议等方式进行。局部协调对关贸总协定的全面协调起补充和促进作用,并与后者共同组成系统的国际协调机制。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协调各国贸易政策和管理措施的。

(一)关税政策协调

它通过在国际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和修改有关国家相互间进口关税水平,达到调整相互贸易关系和贸易状态的目的。关税协调使各国关税的形成方式发生变化,协定关税日愈取代自主关税而占据主导地位。关税协调主要是通过改变各国关税结构和关税水平实现的。其变化首先是使关税从单一税率结构向多样化税率发展,目前各国已普遍以复式税则取代了单一税则。在复式税则中,其最惠国税率、普惠制税率、特惠税以及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内部的关税免除等,都是通过各务关税政策协调之后,才最终确定的。关税协调的另一影响是使各国税率水平降低。这是由于各国关税中协定税率比重较大,而且关贸总协定通过不断组织关税减让谈判,使各国关税水平进一步下降。

(二)非关税政策及管理措施的协调

非关税协调的根本目标是消除国际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这方面贸易障碍主要是本世纪30年代以来建立的,并对世界贸易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基于这一教训,战后建立的关贸总协定强调取消进口数量限制,以关税作为唯一保护手段原则,试图通过推动各国外贸调控手段以非关税措施向关税措施转化。再通过多边贸易谈判降低关税,对立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体制。关税总协定自肯尼迪回合开始,推动缔约方限制非关税措施举行谈判,达成了若干有关协议。但是由于各国利益难于协调,关贸总协定不得不放松对缔约方执行上述规则的要求,允许缔约方在例外情况下,利用保障条款保护国内市场。另外,关贸总协定把涉及货币储备、国际收支和外汇安排的非关税政策协调交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处理,要求全体缔约方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与之合作。

在区域范围进行的具有重要意义的非关税协调是建立经济一体化组织。它能够比较彻底地排除成员国间的非关税壁垒,并通过吸收新成员扩大协调范围。在不能立即取消外汇管制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利用签订清算及支付协定摆脱它对贸易的限制。各国还经常采取协商建立某种出口数量控制机制的做法,避免和取代非协调的单方面进口限制,如多种纤维协定等协调进出口双方行为的国家政府间商品协定,以及自动出口限制协议、有秩序销售协议等。

(三)交易活动管理措施的协调

这类国际协调主要存在于出口领域,指若干国家通过建立原料生产国与输出国组织、签订商品协定等,统一规定和调整成员国某种商品的交易数量、价格或者交易商品的种类。发展中国家采取这种协调方式较多,主要用于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宗敏感性初级产品的出口管理。发达国家一般对本国出口产品较少干预,但也存在出于政治、军事目的或为了实行经济制裁进行联合出口管制的做法,如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出口管制、发达国家的联合禁运和封锁、冻结政府贷款以限制国内企业对象国家的出口等联合行动。

三、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局限性

战后世界贸易基本上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间贸易差额在趋于缩小,各种国际贸易组织的作用在不断加强,这些都是与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分不开的。但是,从目前世界贸易格局和关贸总协定所倡导的宗旨目标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功能仍然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

(一)不能有效协调利益的分配

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利益为各国所分享。发展中国家也能从对外经济活动中受益,如利用发达国家市场扩大出口,吸收发达国家资金扩大积累,取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通过密切相互关系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发展环境等。但是,发展中国家在以上各方面本应享有的国际经济利益,却以不同形式被发达国家获取。国际经济利益共享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状况,可以说是国际利益分配向发达国家的倾斜。这种利益的倾斜与国际协调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也受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

1.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地位弱于发达国家,从而在供求调节的利益分配中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这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组织形式低,发达国家则多为国际垄断组织;发展中国家产品多为竞争性市场结构,发达国家产品具有较强的垄断性质;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市场上主要是作为购买者,而发达国家作为供方对技术具有垄断优势;由于制造业落后、资金短缺和缺乏技术开发能力,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品、资金、技术的需求具有刚性且难以取代,使价格、利率等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还由于经济规模较小,在国际市场上处于被动接受发达国家所进行经济调控的不利地位等。

2.发展中国家不能自主选择参与和协调世界经济活动的方式。以国际货币制度为列,目前发达国家主要实行浮动汇率制,它的正常运行以灵活的金融交易和各国较发达的开放型金融市场为背景,使频繁的汇率变动在幅度较小的范围内进行。发展中国家显然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且,现行汇率主要受资金流动的影响,其规模和流向的较大变动,使发展中国家很难期望在浮动汇率下保持汇率稳定,而这一点对稳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收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商品结构、地区分布、主要贸易伙伴相对集中,为了避免汇率波动,它们不得不普遍实行对主要货币或一揽子货币的挂钩制度。但这种被迫的选择使发展中国利益受到多方面损害。首先是需要较多的国际储备,从而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负担和外汇短缺状况。而且,增加国际储备的方法是在对发行储备货币的少数发达国家的国际收支中取得顺差,使实际资源向储备货币发行国转移,经济发展受到损害。其次是汇率波动对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不同。对巴西等国的实证分析表明,美元升值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上变动特征是,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进口价格下降幅度。结果使发展中国家利益在汇率波动中受到损害。

3.发展中国家缺乏对国际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例如,发展中国家通常不能对所出口初级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进行有效控制。发展中国家用进口限制等手段改善贸易条件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因为其自身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刚性强。发展中国家还因缺乏国际交易的经验和知识技巧,对进出口贸易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而蒙受损失。

(二)协调机制渠道不畅

运行机制的协调、资源配置等功能是世界贸易协调发展,实现高效率的保障。但是现实世界贸易的运转远未达到高效、合理、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其中比较实出的问题是:最需要借助于国际商品交换和技术转让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却很低,而发达国家又主要发展它们之间的贸易关系;资金流动同样主要在发达国家间进行,外汇及资金严重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却得不到所需要资金,甚至出现资金倒流现象,对发展中国家现有的国际投资,出主要集中于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国际收支不平衡状态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严重、持续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大量国际债务积累和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这些情况表明,国际贸易运行机制并未能充分、有效地对世界经济状态进行合理调节。

(三)市场机制与政策机制的摩擦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呈多元化结构,便其最基本特征是市场机制与政策机制二元结构并存。政策机制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是对市场机制的补充,但在实际运行中两种机制的作用常常发生矛盾。一是在时效上搭配不当。制定政策、付诸实施、产生效果的政策调节过程起动较慢,对市场变动反应存在时滞,开始调节时,经济波动方向可能已经改变,导致它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相互抵消。二是存在目标矛盾。市场机制的缺陷需要由政策机制来弥补,包括国际经济协调和自主政策协调。二者之间也存在种种摩擦,其中存在一个实出的问题,即政策分歧或政策对立。它根源于各国国民经济状况的差异,相对独立性和国民经济利益的对立。在此基础上分别进行的自主政策往往在方向及措施上相互矛盾与冲突,给世界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和世界范围的国际收支失衡、债务危机等问题的解决造成障碍,也干扰了国际协调的发展。同时,市场机制具有单一目标导向的特征,政策机制则表现为多重目标,因此会对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干扰。

(四)全球协调与地区协调、多边协调与双边协调的矛盾

在国际贸易协调中,全球性协调与地区性协调并存,而且相互交织在一起;多边协调与双边协调同时进行,同一国家、同一市场的经济活动受到来自不同国际协调组织的干预。一国自主的经济调节也是通过对外经济政策和国内经济政策的间接影响这一多重方式进行的。这就使国际协调机制形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结构。如国际资金流动的基本原因是存在预期收益的国际差异,因此利率机制调节着国际资金的配制与流动。但是同时,由于资金在不同的货币区之间进行,汇率也对它产生重要影响,较小的利率差被汇率波动抵消。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3

[论文摘要]教学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科研是高校发展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0.引言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1.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2.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3.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4

活动的定义。本世纪70年代,许多国际贸易学家进入对寻租的研究领域,极大地拓宽与丰富了寻租理论的学术空间。对国际贸易中寻租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成为当时经济学分析的屈指可数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

尽管有众多国际贸易学家对国际贸易领域的寻租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但只有巴格沃蒂等少数学者系统地给出了此领域中的寻租定义—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DirectlyUnproductiveProfit-SeekingActivities,简称DUP活动):“这种活动带来的利润(收入)是直接非生产性的亦即这种活动能产生货币收入,但是这种活动既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商品或劳务,也不会直接产生传统效用函数中包含的中间商品或劳务”(Bhagwati,1982)。

巴格沃蒂等人的DUP活动定义强调,这些活动尽管对个人是有利的,但对全社会来说却是有害的。这一方面造成了经济资源的耗费,另一方面使其结果的社会产出为零,因此它们导致对经济可供量的收缩。

活动与寻租活动的概念比较。公共选择学派学者对寻租一词的定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寻租一词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中的经济行为,在那里,追求满足私利的个人竭力使价值最大化造成了社会浪费而不是社会剩余”(Buchanan,1980)。

“个人的投资事实上既不会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会降低生产力水平,但却会因此而获得特殊地位或垄断权力而提高他的收入,这就是寻租”(Tullock,1980)。

“寻租被定义为通过政府干预获利”(Anderson,Rowley&Tollison,1988)。

在上述寻租一词的若干定义中,布坎南的寻租定义着重于强调寻租对社会造成了损失的结果:塔洛克的定义则着重于寻租没有给社会带来好处的情况下却使寻租的个人获得益处;而托利森的寻租定义则隐含有这样的观点,既然这些真实的资源可以用于增加社会产品或劳务的产出,也没有这样做,而去用于从事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活动,这本身无疑就是一种浪费;安德森、罗利和托利森的定义仅仅是一种个人追求利益方式的行为描述,与这种方式对社会产生的效果毫无关系。

于是,我们仍能从各自的定义中找出其差别,寻租定义强调的是一种通过游说、疏通政府干预寻求特权保护的行为;而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的定义却没有表明这一点。但双方的共同点却是显而易见的,即参与这类活动的经济主体其目的在于自己获利,而其结果对社会不仅没有任何好处,甚至还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从双方的研究领域具体问题上面,公共选择学派着重强调对寻求市场中的垄断特权保护行为分析,而国际贸易学派则着重强调对保护性关税、偷(避)关税等的分析。

二、DUP活动的实证分析及评价

1.逃避关税和巴格沃蒂——汉森模型及其评价。1973年巴格沃蒂和汉森合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文章“走私的理论分析”,对国际贸易领域中逃避关税的走私问题进行系统地理论分析,并得到以下的基本结论:在非限制关税条件下,如果走私活动是完全竞争的,当走私的固定成本小于包含有关税的价格,那么无法判断走私与合法贸易对福利影响谁优谁劣;当走私的固定成本等于包含有关税的价格时,则走私对福利造成不利的影响;如果走私的成本是递增的,走私必然对福利造成不利影响;如果走私是垄断的,则无法判断走私对福利的影响,但走私的垄断好于走私的竞争状况,然而,在限制性关税条件下,走私必然优于合法贸易活动的福利效果。

巴格沃蒂与汉森的文章发表以后,有两位学者对他们的模型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一是早年任职于加拿大经济委员会后又任职于加拿大财政部的麦纳·谢克(),其二是任教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马克·皮特()。谢克于1974年与1989年分别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与《世界发展》上发表了两篇关于走私的论文(Sheikh,1974、1989),将走私活动的风险及走私引起的价格差异纳入巴格沃蒂与汉森的模型中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析。谢克的模型与巴格沃蒂—汉森模型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后者的模型中,生产贸易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与走私活动无关的;而在谢克的模型中,生产贸易商品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则是随着走私变化而变化。谢克认为,非法贸易将利用基本生产要素改变贸易品的产出,对于初始状况是关税扭曲的条件下,它却可能增加该国的福利水平而不是减少福利水平。

皮特于1981年在《国际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走私和价格差异”一文(Pitt,1981),皮特沿着前两个模型的分析方法与思路,运用了价格差异,即走私商品的国内价格与合法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差额来研究印度尼西亚的咖啡与橡胶的进出口贸易问题,并得出走私会提高福利的结论。

巴格沃蒂—汉森的走私理论模型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但他们的理论也存在以下缺陷:(1)假设上的失真性。经济学的最基本功能在于将繁琐复杂的经济生活明细化,将毫无头绪的诸多经济现象与经济活动用清晰的理论链条描绘出来。但巴格沃蒂—汉森的走私模型高度理想化假设,即两种产品与两种要素的2×2模型、固定贸易条件等,却始终没有回到真实世界的情况。(2)理论中的矛盾性,在巴格沃蒂—汉森的走私模型中,许多场合下得出走私可以提高社会福利的结论。但是他们在对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下定义时,却是再三强调这些活动不可能给社会福利提高带来效果。(3)政策建议问题,经济学的宗旨在于给实际经济工作者的决策提供合理的政策建议,即在什么情况下允许走私活动(当走私能提高社会福利时),在什么情况下禁止走私活动(当走私不能提高社会福利反而使社会福利下降时)以及其具体的政策措施等,但他们的分析却并没有这些内容。

2.寻求收益和巴格沃蒂—斯里尼瓦桑模型及其评价。寻求收益就是指当关税以保护的理由存在时,引起对它潜在的收益寻求的游说、疏通活动现象。对这种活动现象作出分析的国际经济学家主要有巴格沃蒂与斯里瓦桑(Bhagwati&Srinivasan,1980、1983),巴格瓦蒂、布雷克与斯里尼瓦桑(Bhagwati,Brecher&Srinivasan,1984)等。当然,他们的核心内容仍然是巴格沃蒂与斯里尼瓦桑于1980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的那篇“寻求收益”的文章。当时已经转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巴格沃蒂与在耶鲁大学任教的斯里尼瓦桑在这篇文章中分析讨论了寻求收益可以使进口商品产出减少和提高该国的福利的状况。但是他们进一步指出,寻求关税合法收益对该国的福利影响有提高和降低的结果,其具体的结果由该国的经济状况(生产状况与消费状况)决定。

巴格沃蒂和斯里尼瓦桑的对寻求关税收益的分析是国际贸易领域中关税收益问题研究的另1篇经典文献,这篇文献以及其它相关的文章,都充分奠定了巴格沃蒂对国际贸易学说以及寻租学说的理论突出地位,但他们的分析与模型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处理方法上的严重失误性。经济学对经济行为处理的两个标准就是两个最大化原理,其条件也就是收益的一阶导数为零。但他们这里对寻求关税收益的分析时,却只是以“一对一”假设进行简单的处理。

3.寻求收益与克鲁格模型及其评价。安妮·克鲁格()是最早提出寻租一词的国际贸易学派经济学家,早在1974年,当时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教的克鲁格就对国际贸易中的进口配额进行独到的分析,并将其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在这篇经典寻租理论文献中,克鲁格率先提出论证了租金是政府对经济干预人为制造稀缺的结果,租金的存在促进了寻租活动的形成与发展,寻租活动对社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克鲁格还从政府对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进口配额许可证进行了例证分析,并得出几点政策含义,即:第一,如果在发放配额的许可证方面存在竞争,则禁止进口比使用进口配额更为可取。第二,在伴有寻租配额限制的情况下,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小,租金的价值就越大,寻租造成的资源损失也越多。第三,人们通常认为,进口商之间的竞争将会比独家垄断更好地配置资源,但在寻租条件下,其结果并非如此。第五,在数量限制情况下的本国货币贬值除了会影响进口外,还可能产生重大的资源分配效果,因为降低进口许可证的价值也就减少了寻租活动(Kruger,1974)。

克鲁格的“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一文,是寻租理论中首创寻租一词的经典性文献。她既分析了国际贸易中由进口额限制等行政管制而产生为租金而进行的竞争,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较为精确的数学模型进行表述,明确指出寻租行为是政府干预经济使租金形成后的直接结果,并且寻租活动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浪费等。尽管如此,克鲁格的模型分析也存在着与其他学者一样的不足之处:(1)理论上假设的失真性。克鲁格的理论假设比其他国际贸易学家的理论假设更为理想化,即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小国模型、固定国际贸易条件等。(2)处理方法上的失误。在克鲁格的分析中,她同样也认为寻求进口许可证的投入与许可证的租金相等。(3)缺少治理寻租的政策建议分析,既然寻租活动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浪费,那么怎样治理寻租就成为必然的研究话题,但是克鲁格在这方面没有深入下去。

4.寻求关税理论及其评价。在前面无论是关于走私的分析,还是关于寻求收益的分析,其基本假定都是关税是外生给定的,这种关税给定是无代价的,而事实上关税和垄断特权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却并非天然给定而是DUP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对进口物品施加关税本身就是一种寻租行为。

较早地提出这方面问题并对此作过简单地分析的学者,却是公共选择学派的塔洛克,而并非国际贸易学派的学者。塔洛克于1967年发表的关于寻租理论的文章就涉及到对寻求关税问题的分析(Tullock,1967),塔洛克指出,社会经济中的各利益集团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采取运用资源的DUP活动进行疏通游说,以期望通过施加进口关税来增加自己的经济租金(关税的额外收益),另一方面,这些利益DUP的活动努力又会导致相应的利益集团的反对,这一部分的利益集团也会采取相应的DUP活动努力,去阻止施加关税,这种利益集团运用经济资源的DUP活动造成的损失,就是整个社会经济损失。塔洛克的思想后来分别由布洛克与麦吉(Brock&Magee,1978)、芬德莱与韦丽斯(Findlay&Wellis,1982)以及费斯特拉与巴格沃蒂(Feenstra&Bhagwati,1982)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他们的发展只是在分析方法上,对于塔洛克的结论没有改善。

在寻求关税的理论分析中,芬德莱与韦丽斯的研究和芬斯特拉与巴格沃蒂还分别得出了两种相反的结论,即寻求关税降低了社会福利和提高社会福利。尽管他们的分析从自己的假设到自己的结论都非常值得肯定,但他们的分析仍然同样存在理论假设上是易于处理而不真实,缺少对寻求关税与社会经济效果之间的机制作用分析,以及缺少对引起不同社会经济效果的寻求关税活动的政策管制措施等问题的分析。

三、DUP活动的规范分析及评价

对DUP活动的规范分析,就是着重考察这些DUP活动对社会经济效果(社会福利)的影响。规范的分析不同于实证的分析,实证分析主要在于对DUP行为现象进行描述等,而不涉及价值判断以及其中的因果关系等,而规范则试图在此问题上给出合理的解释。对DUP行为进行系统的规范研究要算巴格沃蒂本人了。1982年,当时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的时候,他就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直接非生产性寻利活动”一文(Bhagwati,1982),对所有的DUP活动依照他们对社会经济效果的影响作了详细分类,并且分析了每一种活动对社会福利影响的作用机制。巴格沃蒂从DUP活动产生前后经济的扭曲与非扭曲(最优与非最优)状况,DUP活动与经济政策的相关性,DUP活动的合法性,DUP活动对经济资源的损耗方面出发,将DUP活动从规范分析角度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社会经济的初始和最终状态都是扭曲的。第二类是社会经济的初始状况扭曲,但最终状况不扭曲。第三类是社会经济的初始状况不扭曲,但最终被扭曲。第四类是社会经济的初始状况不扭曲,并且最终状况也不扭曲。

国际贸易毕业论文5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ff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u)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08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