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3108593

【导言】此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篇】

记者:今年6月,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那么,如何从党的建设的角度来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呢?

郑科扬: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后,又及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一个执政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深化,同时也说明我们党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了。我们党要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本质体现,其实践过程将是党的先进性在新世纪、新阶段经受新锻炼、新考验并不断得到新提升的过程。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目前比较多的共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她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运用这种规律来加强自己,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人民正确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推动社会历史不断进步,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进步的成果。

记者: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党的这种先进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郑科扬:我认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我们党的阶级基础是先进的。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没有其他阶级的局限性,能够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中始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其二,我们党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这个先进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三,我们党是用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种先进的组织制度组织起来的政党。这使得她可以有效地把先进分子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共同的崇高理想和阶段性目标而紧密团结、奋斗不息。这种组织制度的科学性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是其他政党难以比拟的。

其四,我们党的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既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又同自己的阶级基础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般的联系,整个党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记者:我们党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叫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在和谐社会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有何特殊意义?

郑科扬:必须明确的是,在和谐社会前面加上“社会主义”四个字,是因为这种社会建设理想所要实现的社会和谐,是建立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的社会和谐,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社会和谐,是包涵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之中,切实尊重人民意愿和权利的社会和谐。建设以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的和谐社会,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这种社会建设理念的实质,就是要形成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公平与效率相统一、合理与秩序相统一、人与自然环境相统一,是所有社会成员共同推进社会历史进步,以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地向前发展,而且让人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的美好社会。

纵观党的历史,可以说80多年来,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所走过的历程,就是在不同历史阶段针对社会主要矛盾,自觉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不断推进历史进步,从根本上不断追求社会和谐的历程。我们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是这个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

记者: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必要保证是什么?

郑科扬:具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这个理想和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之上的。我们懂得,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与发展,可以逐步缩小以至最终消除历史遗留的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避免再现两极分化和阶级对立,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更加和谐协调。这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发展最完善和水平最高的和谐社会。为了逐步实现这个理想和信念,在现阶段就要特别重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这本身就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始终坚持正确前进方向的必要保证。

记者:那么,保持党的先进性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意义?

郑科扬:要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面对挑战,不断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现在,我们既面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经济、社会各方面出现的复杂矛盾,又面临党内外部分群众思想观念的新变化和认识现状的某些困惑,还面临意识形态领域中以不同形式表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思潮等等。这更加需要我们提高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坚持和创新结合起来,保持思想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我在出国考察时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苏联解体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关键是执政党内部出了问题。而党内问题又主要是从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动摇开始的,是从苏共领导层开始的。那么,苏共高层一些人的信念动摇是怎样发生的呢?从历史过程看:第一,是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苏共高层没有找到从本国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推动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正确道路,面临的诸多矛盾和困难迟迟不能解决,对前途逐步丧失了信心,他们从淡忘到背弃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终于走上了向西方资本主义求救的倒退之路。第二,在理论学习、宣传和运用上不能结合实际,陷入了教条主义。对领导层来讲,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正确回答社会主义前进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不能有效消除自己队伍和社会群体思想上出现的困惑,不能清醒识别和有力抵制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腐朽思想的侵袭。既未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没有正确看待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犯了教条主义错误,然后又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错误。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原因。

记者:苏联解体的教训发人深省,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郑科扬:理论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巩固、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去观察形势、把握方向、化解矛盾、指导工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特别重要的一条。要下苦功夫用创新的理论武装全党同志的头脑。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必须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解决好学用一致、表里相符、言行统一的问题,坚决克服理论学习中的形式主义。否则,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确保党内思想上的统一,不能在贯彻科学发展战略决策上做到行动一致,也就不可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

郑科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没有公平正义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必须而且能够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社会成员得到公平正义。这当然要靠发展,靠经济社会得以又好又快地发展,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深刻认识到只有从国情出发,通过改革开放、务实创新、充分焕发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消灭贫穷,保证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巩固和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社会和谐。

所以,我们不仅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一定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执政党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第一要求。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揭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的创造性运用。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我们长期以来建设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对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既是内涵丰富的历史经验,更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前和今后发展趋势正确观察得出的结论,而且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情况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诸多矛盾运动规律的正确把握。

发展是硬道理。没有发展、没有物质基础,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经济虽然有了发展,如果不协调、不和谐,矛盾积累,就必然影响阻碍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执政党都必须领导好发展,否则,人民不会拥护,执政党的地位也不能巩固。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近30年来,中国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创造出了明显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奇迹,其中的一条根本经验,就在于我们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在探索中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一要集中精力抓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二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使一切发展都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惠及人民;三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发展进程中不重视发展生产力,或者只重视发展生产力、不注意完善生产关系,或者调整生产关系,只重视所有制结构和实现形式而不注意分配,或者发展中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只追求规模不重视质量,只顾眼前效益不重视长远发展,等等,这些都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观就世界观来讲,同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同各种片面性、绝对化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根本不相容的。在发展问题上,凭主观意志、不尊重客观规律,只能害人害己、误国误党,最终势必妨碍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和谐。

实践是最生动的课堂。我们要善于在总结经验教训中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总结过去,不是简单地回头看,而是为了从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中认识规律性的东西,以增强科学预见性。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令世界瞩目,而且发展的好势头不减。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我们当前也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对此,该怎么认识?

郑科扬:现在遇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并不是我们有意积累的,但是矛盾积累带来的苦头,也促使我们仔细思考,能不能在发展过程中、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时候及早发现和化解矛盾,尤其是那些涉及国家发展方向、可能影响大局的矛盾。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系统谈话后,一直在继续观察和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发展趋势,并提醒我们注意。比如,他在1992年12月、1993年9月,两次谈到中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定要考虑分配问题、地区差距问题,指出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提出“我们的政策应该是既不能鼓励懒人,又不能造成打‘内仗’”。还说,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还困难。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在14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同志这些话,可以体会到他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预见性和政治敏锐性。作为具有政治家素质的领导干部,我们的同志必须增强科学的预见性,而这种预见性只能来自对事物发展中的矛盾认识的政治敏锐性和对客观规律的准确把握。这一条,对于我们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非常重要,对于我们领悟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非常重要。

记者:现实生活中,我们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您对此怎么看?

郑科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和最终决定力量。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权是人民赋予的,党的各级组织和所有党员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位置上。所谓共产党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的说法和做法,只能带来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执政党一定要解决好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为实现人民利益执好政的问题。任何弄权渎职、、与民争利,都是对党的根本宗旨的背叛,都必然损害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记者:还有人说,工人阶级的政党,只能代表一个阶级的私利,代表不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对于这种说法,又该怎样认识呢?

郑科扬:这起码是误解。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依托一定的阶级并代表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政治组织。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这个最具有革命彻底性的阶级的先锋队,她没有别的阶级和政党那种局限,她懂得只有先解放全人类,然后才能解放工人阶级自己。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说到底要落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许多代价,有相当一部分人为支持和推进改革承受了种种困难。一些工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有时发生过激行为,但总的来看,整个工人阶级以高度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体谅国家的难处,支持企业的改革,顾全发展大局,说“工人伟大,劳动光荣”是当之无愧的。越是这样,党当然要更加重视依法维护工人阶级的各种权益。但是,不能因此把党要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现在,我们面临社会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等新情况,执政党和人民政府一定要兼顾和协调好各社会群体和方方面面的利益,同时要坚持并努力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如果只讲利益主体和利益追求多样化,不讲全体人民共同的、根本的利益,将会迷失前进方向,必然造成被动,带来危险;如果只讲共同利益,看不到新情况、新变化,不努力学习和提高新形势下兼顾各方面利益、解决利益矛盾的能力,也难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总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记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那么,当前我们党领导人民构建和谐社会要着重处理好哪些矛盾和问题?

郑科扬: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一个需要若干代人不懈奋斗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一个必须长期奋斗的社会理想。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了许多过去不曾具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经验积累等诸多有利条件,但任务仍然相当艰巨,面临的矛盾很多。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抓好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扭住发展经济这个中心,在工作中时刻注意解决好四大矛盾。

一是避免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这样的社会矛盾,在资本主义国家都是不能不高度注意的问题,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解决得更好。尤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取得良好的发展效率是实现公平的前提,不注重公平最终必然要反制效率。

二是避免教育不公和发展失衡。要力求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伴而行,相互促进。教育问题处理得好不好,这影响的不是一代人,而是下一代人、下几代人的素质,是关系民族振兴的大问题。普通劳动者懂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是一个大进步。他们希望靠掌握知识来改变自己和后代的命运,我们绝不能让困难群众的孩子上不起学。

三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在此方面,应逐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二篇】

关键字: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当前中国的国情需要建设和谐社会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发展很不平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比较突出。对于不和谐问题,必须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予以解决,这既是党在长期执政中经过艰辛探索所积累的一条成功经验,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必然选择。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问题。例如,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问题、对国际市场的依赖问题、资源消耗过度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为了减少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就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时代主题

“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时代主题,这是一种理念。“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对象,本是原则、理念、要求。人有三层:个人、群体、人类;本有三义:相对人对物的依赖,把人当主体;相对人被边缘化,把人当作依据;相对把人当作手段,把人当作目的。因此,它要求我们尊重人、关怀人、为了人。马克思说:“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以人为本”之所以是时代主题是因为以前我们对人的关注不够,对人的尊重不够,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并为实现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社会,人人共享;构建和谐,人人有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在于不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只有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心情才能舒畅,发展才有活力。人际关系和谐了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产生科学的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在和谐的氛围中,大家可以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更容易制订出适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自然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前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社会的和谐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人对自然资源的盲目的无限制的掠夺,必然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森林的破坏和减少,土地的退化、荒漠化和沙漠化,水资源的减少和污染,最终导致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恶化。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四、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争,而是不断提高的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如何解决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呢?就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建设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社会上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财富的最大化就是要把蛋糕做大,分配的公平化就是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做大是前提和基础,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把蛋糕做大。同时不能忽略了公平问题,不能忽略公平分配问题,要把蛋糕分好。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而且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运用和发展;不仅要把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要把人民群众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第一,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只有把各面群众的利益反映好、协调好、处理好,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兼顾好、处理好,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第二,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体制、机制、法制上保障他们想干事业、能干事业、干成事业,真正做到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第三,坚决贯彻执行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只有既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联系群众,又领导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第四,必须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利,促进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和地方、各阶层之间、各民族之间等方面关系的和谐。

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特别是哲学界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并进一步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们党自建党以来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一贯地明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着的哲学,它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变换着研究的重点或主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身却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去讨论理论创新,要从理论与实际、继承与发展的结合上去理解或解读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想。

参考文献

[1] 陈前银。《浅谈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是》

构建和谐社会【第三篇】

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开展组织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组织部门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拓宽工作领域,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落实到组织工作实践中。

把握正确方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以人为本,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的思路和要求来谋划、推进和检验组织工作,努力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把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

发挥自身优势。切实履行联系各方、沟通协调的职能,积极做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努力使方方面面的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为推进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作出应有的贡献。

推进工作创新。不断完善组织工作运行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要求相适应的组织工作新格局;积极整合组织工作资源,做到干部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两个轮子”一起转,理论武装、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建、民主集中制建设六项工作一起抓;大力推进组织工作创新,使组织工作更有活力、更有效率,以适应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各级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提高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关键是要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明确能力提高的目标要求。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本领、管理社会事务的本领、协调利益关系的本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本领、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同时,把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与提高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使各级领导干部善于在实现科学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实现科学发展。

形成能力提高的正确导向。更新选人用人观念,重视使用既懂经济又懂社会事务管理的干部,重视使用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善于处理各种矛盾、开展群众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干部,重视使用既有行政管理经验又善于依法办事的干部,真正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通过正确的用人导向,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改进能力提高的培训方式。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调整充实教育培训内容,加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教育培训力度;把握和遵循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按照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需要,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和创新,促进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提高。

拓宽能力提高的实践途径。在更大范围内选派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并通过重视使用有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经历的干部,引导更多的干部到基层和艰苦地区进行实践锻炼,学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提高工作创新的能力;真正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认真倾听民声、深入了解民意,提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同时,在更大范围推进干部交流,加大干部工作岗位轮换的力度。通过拓宽能力提高的实践途径,提高领导干部抓发展、促和谐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支撑

构建和谐社会,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组织工作应积极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着力开发人才资源,不断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落实科学人才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充分调动各类人才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做好人才培养规划,努力造就一大批与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高素质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把能力与实绩作为人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要求;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疏通人才流动渠道,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发挥作用提供良好条件。

解决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并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解决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市场发育不健全的问题。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心在基层、基础在基层。组织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应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新变化,按照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

围绕建设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作用。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应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街道社区党组织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应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作用,做到工作责任落实、工作队伍充实、工作基础夯实、工作作风务实,以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保证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部机关各单位,部直属各单位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现,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建设系统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就建设系统进一步加强和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系统企业文化建设经过20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且发展势头良好,但有的行业和企业,至今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发展也很不平衡。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未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建设系统各行业,既有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又有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窗口行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搞好建设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至关重要。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就要在构建和谐行业、和谐企业上下功夫。建设系统的工作多是政策性、服务性和群众性很强的工作,城乡规划、房地产、市政公用设施建设与管理、工程建设与质量安全等都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稳定的因素多,是社会矛盾易发、高发领域。加强建设系统企业文化建设,最大限度地构筑以人为本的生存“软环境”以及和谐共存的“精神生态”,这对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文化在未来十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只有建设优秀且强势的企业文化,才能凝聚员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赢得市场,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突破口。多年来,建设系统广大政工干部就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创新,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进行了积极探索。长期实践证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它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为经济工作服务。

二、企业企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与基本内容

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外现代管理的优秀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突出个性、避免雷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努力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建设系统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促进建设系统企业和行业协调健康发展。

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总目标,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建设系统企业发展战略,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具有建设系统各行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企业管理达到现代化水平,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一致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一致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一致企业健康与人的健康和谐一致。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加强精神文化的提炼、制度文化的创新、行为文化的倡导和物质文化的构建。具体内容是总结、提炼、培育鲜明的企业精神树立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营理念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哲学形成以诚信经营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构建符合企业文化理念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行为规范导入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建立企业标识体系加强企业文化设施建设,优化企业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实施名牌战略,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

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采取全员参与同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办法,对传统的企业文化要弘扬先进的、更新滞后的、摒弃落后的。在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

组中,要认真搞好企业文化的整合和优化,继承传统经验,借鉴成功经验,总结新鲜经验。要通过整合优化,努力把企业文化建设成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整体优化的系统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卓越超群的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与发展。要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的制定,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便于操作、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的企业文化建设规划,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加强企业文化载体与阵地建设。载体与阵地是企业文化赖以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物质手段,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可以运用诸如CIS等技术性的手段,通过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等一系列方法来整合企业资源,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形象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普及科学知识,抵御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侵蚀,营造键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形成企业文化建设的合力,展现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务实求真、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

四、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管行业必须管行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企业领导人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倡导者和指挥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关键作用。领导者要以高度的自觉,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要用战略的眼光,出思想,出对策,提出正确的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带领员工进行企业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全体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制度规定下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体制。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党政领导的重要职责。企业党政领导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与企业其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要明确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机构、主管部门和领导责任、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企业党委党组要加强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主动承担起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研究、协调工作,把提高经营管理者抓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力作为班子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构筑党组织领导、经营管理者主导、工团组织参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齐抓共管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体制。企业文化是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所烙守和倡导的文化,他们是第一责任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主导作用,自觉担负起企业文化建设设计者、领唱者、带头实践者的担子。

不断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要明确工作机制,建立权责明确、分工负责、上下贯通、关系协调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畅运作。要建立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经营者业绩考核体系,定期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进行考评和奖惩。要建立保障机制,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加大企业文化建设软硬件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310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