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影评范例精彩5篇
【导言】此例“金陵十三钗影评范例精彩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金陵十三钗影评【第一篇】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微博营销对于中小成本的电影来说,属于“以小搏大”的“高性价比”宣传方式。当王菲和陈奕迅为《将爱》演唱主题曲的视频被挂上微博之后,当日的转发量就达到1000万。正如《西风烈》制片人关雅狄所说:“相对于传统媒体投放,微博推广性价比高,而且船小好调头。做线下活动,那得花多少钱啊。”
微博营销、网络营销早已进入各行各业。尤其演艺圈,已经把微博当成最重要的营销阵地。它不仅不需要太多的宣传费用,而且市场巨大。笔者注意到,在电影上映前两天,《金陵十三钗》占据了最受关注话题榜上第一名。关于《金陵十三钗》的评论多达170多万条。张艺谋也表示,他自己因为不会打字没有开博,但对微博平台相当关注,“这个渠道很好。如果观众喜欢这部电影,请帮忙在微博上转告亲友,让更多人走进影院是对我们最好的宣传。”
当然,微博宣传因片而异,微博宣传还要把握好度。这两年,影片上映前会邀请专门的网络营销公司在微博上进行宣传,不少网络营销公司以转发、评论等为武器,制造话题、渲染口碑,进行论坛营销和微博营销,让影片在网上一个圈子一个圈子地传播开来,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费用从3万元到18万元不等。“只要发与电影相关的微博,马上就会有同样的内容来‘坐沙发’,大批零粉丝的用户转发。转发东家电影的好评、对手电影的恶评都是任务。”微博的互动和传播成为电影“病毒式营销”的最佳载体。
比如,最近网络上流行一段恶搞贺岁档三巨头的短片,短片截取了《让子弹飞》中经典的“鸿门宴”片段重新配音,周润发、姜文、葛优分别代表《龙门飞甲》、《金陵十三钗》及《亲密敌人》。由于三位主角的配音与电影原声惟妙惟肖,该短片在网络上疯传,点击率短期达到几十万。这是好莱坞常用的“病毒营销”中的一种。这些视频短片创意十足,具有很强的口碑效应,它们在网络上就像病毒一样传播和扩散,大量地吸引受众。
就在多数网友以为这不过是有人无意制作的一段恶搞短片时,有业内人士爆出,这是《亲密敌人》片方找人制作的。《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无论从电影实力还是宣传手段来说都是绝对大牌,由徐静蕾导演的中等成本时尚爱情片《亲密敌人》实力自然稍逊一筹,而通过恶搞短片“傍上”两部大片,可以将该影片身段提升一大截。
金陵十三钗影评【第二篇】
@谭飞(著名时评人\影评人\电影监制):
现在的贺岁档就是一次“放下身段”比赛,谁放下得好,姿态准确,不遭人嫌,谁就赢了。
@魏君子(新浪网娱乐频道策划部主任):
金陵女子学院教务长魏特林女士日记写道:所有女人在金陵大学避难时,日本人要100多个女人,当时有20多个妓女站出来,使女学生免遭厄运――87年韩三平据此拍成电影「避难,90年代该片编剧李克威前妻严歌苓写成短篇小说,后改成长篇「金陵十三钗,陆川「南京也用了原素材。期待张艺谋版「羊脂球。
@胡建礼(京华时报文娱部主任):
张伟平持《金陵十三钗》要求提高最低限价、提高片方分成,引发八大院线联合抵制,放言谈不拢就封杀十三钗。竞争对手趁机宣布“不涨票价”,以博得院线和观众好感。贺岁档还没开始,国内影市就硝烟弥漫。张伟平的要求其实合乎情理。海外制片方最高拿60%,国内制片方只能拿四成,风险却全由后者承担。
@李星文(新浪名博,北京青年报记者):
#贺岁风云# 如果不算《失恋33天》的惊天搅局,贺岁档从本周正式开战。《东成西就2011》11月24日上,《鸿门宴》29日上。《开心魔法》12月1日上,《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16日正面PK。《亲密敌人》23日上,《极速天使》28日上。今年古装武侠连连受挫,《龙门飞甲》很可能成为这一类型片的救赎之作。
#贺岁风云# 12月16日,《龙门飞甲》正面对捍《金陵十三钗》。《大魔术师》推迟到明年1月12日上映。博纳双片合围张艺谋之势瓦解,但3D武侠和2D情怀将一决高下。从类型来说,两者并不犯冲。从声势来看,《金》比《龙》更雷霆万钧。从片长来说,90分钟的《龙》比145分钟的《金》能在一天内排出更多场次。
《金陵十三钗》要想票房长红,需要口碑强力护驾,然后拉出一个超长的档期和排片量。《龙门飞甲》考的是爆发力,口碑我估计会是中等偏上,粉丝的热情和单位时间内的排片场次,将决定其最终收成。
#贺岁风云# 感觉暴风雨就要来了。影市的博弈从来都是先打雷后下雨,两国交兵从口角风暴开始。好莱坞大片喜欢强调日内瓦公约,殊不知枪声一响谁还顾得上条条框框。蛇妖和仙女也曾达成互不侵犯条约,最后闹得比法海和白娘子还势不两立。侠客和妓女的恩怨,猜不到开头,更猜不到结尾。为世界和平祈祷吧。
@圈内电影人吐槽马甲:
#龙门飞甲#的最低票价:A、B、C类城市最低票价分别为35、30、25,IMAX最低票价为40元。 这哪是贺岁档的两部影片之争,明显就是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嘛!神马笑里藏刀、打草惊蛇、擒贼擒王、后发制人……还有其它几部贺岁片在隔岸观火,准备趁火打劫、顺手牵羊。切记,远交近攻。
得知#龙门飞甲#更改档期至12月16日,随即测算了一下,12月17日当天全国票房有望达到惊人的亿,就是暂不好说会如何分配到两部影片上。一看两个团队接下来如何出招如何拆招;二看争夺的核心,也就是场次的安排。希望两片能携手共赢,好了,可以开始排片预售和拉包场了。
金陵十三钗影评【第三篇】
徐克的3D武侠大片《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撞车,不少电影记者选择先看《龙门飞甲》,再赶来《金陵十三钗》。他们说:“《龙》能拍成什么样不知道。《金》的效果可以想象得到。”确实,大致的故事已清楚,本以为情形可以预料。但当一切经过了制作方精心的打理,角色们活生生出现在银幕上时,我依旧被打动了。
视觉方面几乎无可挑剔。专访的时候,张艺谋坦承自己的优势不在于创作,而在于将好的剧本用最好的视觉呈现出来。片中有许多镜头让人难忘,透过彩色玻璃上的弹孔,十三钗摇曳步入教堂大院;教导队队长坠楼时引爆手榴弹,七彩的布匹随着断垣残壁一起绽放;还有战士们排成纵队冲向日军坦克,前人皆为肉盾,最后的爆破手滚入坦克底部引爆的长镜头。这些,都以慢镜头缓缓呈现,惹人热泪。张艺谋说,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是让你若干年后不记得片名导演演员,却能留下几组镜头。他做到了。
关键的是元素与主题。秦淮河畔的被张叔平的旗袍包裹,在教堂地下室内避难之初常常衣冠不整,男女主角的临别合体,这是“性感”。血肉横飞的战斗,尸布满道的场景,女学生跌楼的闷声,秦淮被日军糟蹋后的惨状,这是“残酷”。“性感”与“残酷”,这两个B级片的主打元素,《金陵十三钗》都拿捏得当,都在尺度内达到极致,但两者放在一起引发了争议。影评人程青松在微博上说:“看见宣传活动上让13个扮演的女演员,穿着旗袍,在台上扭来扭去,是要招徕顾客还是宣传电影?如果要去若干个城市,要这样走无数次?这电影的背景可不是《花样年华》,而是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里,这样的质疑多了起来,文化评论家朱大可在文章《“十三钗”的爱国主义》里说:“一边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名单》和犹太人的哀歌,一边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和中国人的视觉欢宴,它们构成了如此鲜明的对比,令我们感到汗颜。我们将抱着自己的良知无眠,犹如抱着一堆荒诞的现实。”
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战争片也好,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也好,大家拍了很多。我只能说,无论它们有多少,《金陵十三钗》都是一个非常特别、非常不一样的电影。”这份不一样,应该与“性感”有关。
但如果仅仅有残酷与风情,《金陵十三钗》的“申奥”信心一定还不会那么充足。“牺牲”与“救赎”是最打动观众的法宝,它们无处不在:教导队战士本可以逃离南京,却选择为了女学生战至最后一人;女学生孟书娟,为了同学能一道逃离南京,放弃了自己单独出城的机会;她的父亲“孟先生”为救女儿,忍辱做了“汉奸”,被女儿唾弃,只能唯唯诺诺协助贝尔,最终丧命;最大的牺牲则来自十三钗,她们和教堂孤儿一道装扮为女学生,怀揣玻璃、剪刀以必死决心赴“宴”。当然,男主角从一个只看重钱与性的“入殓师”,升华成放弃出城机会一心救人的“神父”,更是观众们揪心所在。
金陵十三钗影评【第四篇】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辛德勒的名单》;色彩;人物形象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同为刻画战争和人性的主题的电影,也都与奥斯卡金像奖有着深浅不同的缘分。前者曾是中国影片中冲击奥斯卡奖的呼声很高的一部作品,却最终未能收获任何奖项,后者则曾囊获奥斯卡七项大奖。《金陵十三钗》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两部影片不仅在主题上有着一致之处,而且在运用色彩、人物设置来烘托主题方面也有着可以比较的地方。
1 色彩运用的异同
色彩是电影视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通过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转换传达影片的情感和思想。在这个相似点上,两部影片又有着不同的色彩运用,从而谱写出不同的战争悲歌。《金陵十三钗》开始时,画面色彩是灰色调:战火中奔逃的女学生灰头土脸、一身黑装,南京城内最后一批中国战士也是满身污血和尘土。在这种黑白影像之后,教堂窗户的彩色玻璃、十三个秦淮河女人的艳丽装扮所形成的彩色影像就显得格外突出。这些浓重的色彩为秦淮河妓女们蒙上了一层传奇色彩,不仅透过女学生的眼睛强调了不同于以往战争记忆的历史画面,而且象征了女人们舍生取义的崇高形象,烘托了影片赞颂战争中伟大人性的主题。
《辛德勒的名单》在色彩运用上则相反。为表达自身对犹太人命运悲剧的肃穆之情,导演斯皮尔伯格使用了黑白影像,只在影片开头犹太人家庭念祝祷词和结尾幸存的犹太人走在自由的草地上时才使用彩色的画面。这种运用色彩的手法也是极富寓意的。开头的彩色转向黑白,寓意着犹太人正常的生活因战争而跌入深渊,之后一直使用的黑白色调则营造了庄严沉痛、悲悯的影片气氛,而影片最后又由黑白转向彩色喻示着幸存的犹太人终于脱离了悲惨的命运,迈向自由的新生活。
2 人物设置的相似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都讲述了战争中受害人通过英雄般的人物获得解救的故事。在主角和配角的形象、行为动机、心理变化等人物设置方面,两部影片有着相似之处。
主角形象转变
《金陵十三钗》中贯穿影片始末的主角是洋人约翰。这个美国入殓师一开始是为了微薄收入不惜生命进入南京城的下层美国人,后来在教堂里因为无钱而拒绝安葬牧师,不仅对美艳的玉墨心怀鬼胎,而且看见洋酒便兴奋不已,俨然一副“二流子”形象。《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角辛德勒则是靠发战争财的投机倒把分子。他是德国人,也是纳粹集团的商人,贪财爱色,挥霍无度,压榨犹太人,也是很负面的形象。这两个人物在开始都是对战争受害人漠不关心的利己主义者,在后来不断地通过亲眼看见集权主义者的惨无人道的行径,从而心灵上受到震撼,发生转变,冒着与纳粹军阀作对的危险解救受害人,散发出人道主义精神之光。
配角形象关键
约翰和辛德勒发生转变,除了亲身经历,也有身边人的促使。《金陵十三钗》中促使约翰变得勇敢的人,一个是以玉墨为代表的妓女群体,另一个是小教士乔治。妓女们为救女学生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行为震撼了约翰,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的大义之举无疑唤起了约翰内心的怜悯和勇敢。乔治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也有舍生取义的无畏精神,他内心纯正的善良和勇敢也无疑推动了约翰的角色转变。《辛德勒的名单》中同样有这么一个促使主角转变的人,他就是辛德勒当初为了新厂发展而找来的犹太会计师斯特恩。斯特恩为利用为辛德勒做事的便利为同胞们争取生存的机会。他将老弱病残、妇女儿童、教育程度高的科学家艺术家等人招进工厂,照顾了可怜的弱势群体,也保留了自己民族的希望。他的执着和付出让辛德勒更多地了解到犹太人悲惨的处境,可以说,是斯特恩促使了辛德勒发现了自己的拯救力量。
3 主题――战争中人性的卑微与伟大
两部影片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描绘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战争当中受到的创伤。但是两部影片都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本身,而是放在战争中的人身上。
在两部影片中,战争侵略者们冷漠、残暴,似乎泯灭了所有的人性。《金陵十三钗》里刻画了日军在战争中非人的、残忍的一面,同时又向观众展示了这样的一面:日本军官和日本士兵在弹奏和歌唱家乡童谣间,脱离了残酷的外壳,像所有有情感的人一样,形象变得温和。然而,一时的情感流露并没有让他们停止暴行,思乡以外,他们依然是战争和法西斯势力的一员。《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侵略者们也是如此。纳粹军官阿蒙是企图灭绝犹太民族的恶魔,由于人性使他对犹太女仆海伦产生情愫,却因法西斯极权教育使他的理性丧失,明明爱着海伦却对她进行毒打。日本官兵和纳粹军官的思想在人性与非人性中矛盾,最终人性还是败给了极权主义思想,表现出战争中侵略者们任性之卑微。
两部影片中的受害者们并不都是同仇敌忾,或者说并不都有勇气,在战争中暴露出人性卑微的一面。《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些犹太人做了纳粹军队中的保安警察,在同胞的队伍里讽刺讥笑那些不屑与他们为伍的同胞。
《金陵十三钗》中书娟的父亲为了将女儿送出南京,做了日本人的翻译官,对日本官兵低头哈腰。这些与敌为伍的人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但在民族存亡间,其行为也显现出人性的卑微。
战争并没有摧毁所有人的人性。《辛德勒的名单》中的斯特恩,《金陵十三钗》中的玉墨等妓女就显现出人性的伟大。他们都不顾自身的安危,希望帮助同胞脱离困境,在大难面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前文已论述过战争的事外人――约翰和辛德勒,他们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救助受迫害者,其行为同样展现了人性的伟大。战争并没有完全夺走他们的良知,反倒让他们变得崇高。
4 结语
《金陵十三钗》和《辛德勒的名单》两部电影通过黑白与彩色影像的转换,形成了对战争历史的不同记忆;相似的人物设置则直接传达了影片所要表达的相同的人性主题。从这些方面来看,《金陵十三钗》虽未获奖,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高超。电影《金陵十三钗》人物身份刍议[J].电影评介,2012(04).
[2] 聂欣茹。影评何须太刻薄――读《金陵十三钗》影评[J].文化,2012(02).
[3] 江雯,简梅芳,郭梅。善与恶的较量――解读《辛德勒的名单》对比艺术[J].电影评介,2007(20).
金陵十三钗影评【第五篇】
[关键词] 电影《金陵十三钗》;非原创音乐;创作手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蒙古族钢琴独奏曲集《山祭》研究(项目编号:NJSY11025)。
电影《金陵十三钗》在选择各项配乐时极具匠心,为了表现电影里中西文化差异较大,作曲家不单单将乐器选择范围框定在琵琶、二胡等中国乐器上,还借鉴了西式交响乐队、小提琴等西方音乐元素,将电影和音乐融合得十分巧妙。无论是秦淮所使用的世俗民歌还是女学生所吟唱的教堂圣歌,都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电影情节展现得淋漓尽致。陈其钢作为通晓中西音乐的一位作曲家,在拿捏电影配乐时游刃有余,帮助这部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电影场景和音乐对观众心灵的触动则是电影配乐本身的一种功效。
一、《金陵十三钗》与《金陵十三钗》的音乐
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在华语地区乃至全球地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由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家严歌苓所创作的作品改编而来。这部电影的筹备时间和投入资金都很庞大。著名影星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倪妮为代表的十位新人也被导演选中参与该电影的拍摄。电影讲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在南京的教堂中躲藏着一群女学生、风尘女子以及几个勇敢的战士,还包括一个为正义挺身而出的美国人,而这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该电影从拍摄开始就受到了众多影迷的关注,上映后更是好评如潮,成为上半年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
从1937年的7月7日开始日本就开始侵略中国,南京在同年被攻陷,整个城市都被日本军队占领,唯独一座教堂还未被发现,冒充教父的美国人约翰以及一群学生、士兵、风尘女子都躲避在这个暂时安全的空间范围内,但是教堂外的世界却遭遇着巨大的浩劫,而他们之间也发生着一系列情感故事。教堂宁静的生活被日本侵略者的闯入而变得十分恐乱,正义的中国军人为了拯救女学生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事情发展得异常坎坷,日军为了筹备节目而强迫女学生进行表演,而坚守爱国主义的女学生誓死不屈,想以自杀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爱国精神,教堂里面的风尘女子阻止了女学生自杀。而在往日里被人们所唾弃和看低的却为了保住女学生的性命而勇敢地去参加节目演出,而在她们的演出服里面还藏着剪刀,她们此行完全是为了国家的正义和人民的意愿。
陈其钢作为一名在世界音乐界享有盛誉的作曲家亲自为《金陵十三钗》这部影片配乐,他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电影人物的性格、经历,还将场景的气氛渲染到极致,此次电影配乐将音乐本身的元素和电影剧本进行了良好的贴合,为这部电影添色不少。
二、《金陵十三钗》的电影音乐
(一)非原创音乐素材的选择
陈其钢作为一名对待音乐艺术严肃而细腻的作曲大师,为这部电影配乐所花费的时间将近三年,还亲自回到故事发生地南京进行灵感的获取。1937年的南京正在遭受一场巨大的灾难,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都汇集在教堂这个空间中,女学生身上纯洁高尚的精神、艺妓身上显著的世俗之感和教堂神父正直爽朗的性格、日本军人凶残恶劣的行径和抗日士兵们无畏生死的气概在这带有宗教气息的教堂里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反差,这使得电影本身的配乐更加困难,需要兼顾多方面的人物和场景才能将电影和音乐巧妙地融合起来。陈其钢大师在选择配乐素材时考虑到了电影的众多元素,对于需要改编的音调进行了谨慎的考虑。电影中表现的爱情主题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情感之一,而这类音乐主题的把握要引起观众的注意既容易又困难,假扮教父的约翰和风尘女子玉墨产生了爱情,在这种环境下作曲家选择了乐器小提琴,使得这段爱情哀伤而温暖,爱情在彼此的内心萌芽和成长,但是却被战争所破坏。电影中各种惨剧发生的次数较多,小提琴音的出现使得人们感觉到揪心的痛,中低音之间的转换使得这首挽歌更加凄凉。作曲家所选择的音乐素材充分结合了电影人物的性格和关系,这种紧密的逻辑性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哀伤的情感变化以及情绪浮动带来的感觉,伤感气氛和跳进的音调形成了对应。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音乐听觉上的渐进感贴合得极佳,使得时空的切换更加顺畅。剧情的发展在电影人物命运的坎坷前进中得以转变,音乐侧重感性的一面使得观众更能融入电影场景中。教会学生和艺妓都是电影殊的女性群体,作曲家并没有单独进行音乐创作,而是在原有音乐题材上进行改编,而观众既对原有素材有一定熟悉又惊叹于改编的巧妙之处。南京第一大河秦淮河是古代达官显贵游玩放纵的地方,而秦淮名妓也是极为出名的,她们既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又有惊人的才艺,那些传奇而哀婉的奇女子传说更是被人传唱,丝竹将吴侬软韵弹奏得悠远婉约。《无锡景》是陈其钢大师最终选定的音乐素材,作为广为人知的江苏民歌,作曲家进行了巧妙的改编,结合电影将歌词重新创作了一遍,采取苏州评弹的方法来营造电影气氛,使得《秦淮景》深入人心。作曲家了解审美主体的需求,又深知民歌素材的沉淀性,采取地域特色的凸显方式让电影配乐更加熠熠生辉。作曲家考虑到了女学生身上的天主教气息,精心挑选了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圣诞圣歌,将发展至圣诞节的电影时间和女学生群体进行了接洽。陈其钢大师将电影人物特点和电影背景、地域特色素材等元素进行了良好的协调和融合,在非原创音乐素材上的选择空间和方法都十分广阔和成功。
(二)非原创音乐对电影的作用
非原创音乐的恰当运用对电影本身的扩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画内音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天主圣歌和《秦淮景》,在配合电影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凸显人物性格上有关键作用。豆蔻在弹奏《秦淮景》所使用的乐器琵琶只有一根弦,浦生在即将离去时是沉浸在《秦淮景》的音乐中。琵琶声初听有点单调,乍听却陷于一种旖旎之情中,而秦淮女子身上被隐藏的重情重义之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秦淮女子在前一天准备演出时将其最温柔完美的一面展现了出来,而她们的形象也使观众更加深刻。音画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让观众走进书娟的视线内,十四钗着装鲜艳的衣服风尘仆仆地从远方走来,原先使用的琵琶音渐渐消失,代替伴奏的是极富西洋气息的外国音乐,这种接替式的电影音乐使得场景更加凸显,同时将不同时空之间的缝隙缝合上去,十三钗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和不畏生死的精神得以闪烁光芒。女学生在面对一次次困难时都歌唱圣歌来祈祷大家平安无事,而这首音乐帮助电影达到了高潮。对非原创音乐的挪用使得电影主题更加凸显,将要表现的对象置于舞台前和音乐中,其发挥辅助的空间巨大。而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这首宗教圣歌更是通过混声合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李教官潸然泪下的场景中出现引起了观众的触动,作曲家为了表现教堂严肃而神圣的气氛,但是教堂建筑本身不能表达的缺陷在圣歌的吟唱下得以弥补,作曲家对特性音乐的使用实际上是对观众的一种提示,这种提示对电影的理解和发展都是有益的。改编后嵌入电影的非原创音乐《秦淮景》已经成为秦淮女子的象征乐曲,人物形象和音乐本身相辅相成。
(三)非原创音乐贯穿整个电影情节
作曲家会根据电影剧情的发展而选择音乐,而不是完全沿袭原始民歌素材里面的各项元素,正是这种贴合电影的音乐才使得画面感和听感融合起来,素材在场景中的运用在渲染气氛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将剧情推向了一个高潮阶段。豆蔻在使用一根弦弹奏《秦淮景》时却不幸惨死,教父约翰找到豆蔻时还看到了那一把滴着血的单弦琴,此时又响起了琵琶弹奏出来的声音,将哀伤而心碎的感觉营造出来,这是触动观众内心的一段音乐和场景,日本人邪恶残暴的一面在此刻得以印证。爱情的发生使得《秦淮景》再次出现,再配上婉约交织的二胡乐,在歌词的解释下赞美着这段珍贵的情感,尽管前途迷茫,悲苦凄凉的音乐让这份爱情更加美丽。小提琴这种乐器的出现次数较少但是却激荡人心,十三钗之间的难舍难分以及那份嘱托都在旋律的映衬下显得弥足珍贵,她们颠覆了以往世俗的形象,将其重情重义的一面展现给大众,在战火纷飞的情况下显得更加稀缺。电影从头到尾的音乐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在即将结束的时候响起了画外音《秦淮景》,但是却在使用管弦乐的基础上加上了民乐器,对十三钗的形象再次进行深入。歌曲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在很多情节点上也得以嵌入,女学生们祈祷的场景经常出现,她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将期待战争结束的愿望表达出来,与此同时那种恐惧的感觉在圣歌的安抚下开始平静下来,音乐和电影情节的结合不单单限于此,还在日本侵略者强迫女学生参加节目时得以深化。女学生的圣歌演唱深深感动了李教官,导演通过巧妙的音画蒙太奇手法来凸显电影的主题,在战争面前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是无辜而痛苦的,而发起战争的国家所背负的罪恶是永远抹不掉的。很多电影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符号都在配乐中升华,特别是对非原创音乐的运用,作曲家对其进行细腻的再创作,使其更加贴切电影情节的发展。
三、结 语
配乐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电影和音乐之间的结合最关键的评价标准就是音画对位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将音乐巧妙地嵌入电影画面中,而电影故事情节本身又和音乐相互照应,最后完成电影人物和音乐的协调,这样几种关系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很多观众在观看完一部电影后会深深记住电影情节,并且能将电影配乐回想起来,这就发挥了电影配乐实质性的作用。影片《金陵十三钗》作为一部华语片的典型代表作,其对音乐的创作和运用都是独一无二的,以《秦淮景》和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为代表,著名音乐家陈其钢的再创作使得音乐更加精彩和完美,将画面和音效结合得十分巧妙,所以说是否原创并不重要,只要充分融合了电影场景和人物性格那就是成功的。对音乐素材的选择取决于音乐创作者对电影和音乐两门艺术的理解和拿捏,《金陵十三钗》所选定的音乐素材以及对非原创音乐的使用都恰到好处,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听觉感受,完成了电影配乐的绝佳展现。
[参考文献]
[1] 赵倩。《金陵十三钗》的音乐色彩[N].中国艺术报,2012-01-18(04).
[2] 张宁。配乐在影片中的“题眼”作用——以《金陵十三钗》中的《秦淮景》为例[J].视听界,2012(03).
[3] 胡杨树。电影音乐现代技法对电影的诠释作用[J].大舞台,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