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免疫抑制剂治疗【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59993

【导言】此例“免疫抑制剂治疗【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免疫抑制剂治疗【第一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02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免疫紊乱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又称过敏性疾病)。变态反应是一种特殊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当机体通过吸入、食入、注入或接触等各种途径接受某种过敏原(或变应原)刺激后,出现在某一组织或器官甚至全身性的强烈反应,引起各种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而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当今世界范围内过敏性疾病呈增高趋势,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美国变态反应学会报道该病发病率为20%~40%,已成为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陈育智等[1]报道我国有30%~40%的人都曾患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织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大多数哮喘患者均始发于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故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已将抗感染、对症以及免疫治疗作为防治哮喘最基本的方法[2]。为此,本文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作如下综述:

1 特异性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机制

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指由低剂量注射变应原开始、逐次递增变应原注射剂量、最终使机体渐渐对变应原产生耐受性,从而达到控制或减轻过敏症状,以及控制或减轻变态反应性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目前除药物治疗以外的唯一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方法。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虽然尚未完全明确,但随着对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已经对SIT的治疗机制有了新的认识[3]。目前认为,变应原进入机体后,主要通过下述途径发挥治疗作用:一是改变T细胞初次免疫应答方向,使之发生“递呈偏离”;高浓度大剂量缓慢持续释放的变应原,可能刺激抗原递呈细胞(特别是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或IL-10,从而抑制嗜酸粒细胞等炎症细胞聚集,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二是高浓度大剂量缓慢持续释放的变应原诱导生成更多调节性T细胞或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能力,发挥“封闭抗体”效应,抑制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颗粒、释放组胺、激肽等炎性介质,从而减轻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三是抑制再次免疫应答,诱导变应原特异性Tm细胞凋亡,形成变应原特异性外周耐受;四是通过抑制黏附分子对炎症细胞的黏附和趋化浸润来抑制支气管哮喘的气道变应性炎症;五是改变上皮细胞生物活性,降低气道高反应性[4]。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方法

特异性免疫治疗(SIT)是一种针对过敏性疾病病因的防治方法。在无法避免过敏原或药物无效时,可以考虑针对过敏原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5]。自1911年由Noon和Freeman引入治疗枯草热和过敏性鼻炎获得成功后,该法作为一种减敏疗法被应用于临床。哮喘SIT的研究现多集中于吸入性变应原[6],如花粉、尘螨、动物皮毛、霉菌、尘埃等,故认为仅对上述变应原触发的IgE介导的哮喘有效,且年龄与SIT呈负相关,但5岁以下小儿因全身反应发生率高,故应慎用。新的研究[7]表明,免疫治疗可通过改变T淋巴细胞中Th1及Th2细胞的比值,降低炎症细胞的产生及其活性和炎性介质的分泌,以发动机体的免疫反应,但脱敏疗法不能使气道慢性炎症反应消失,也不能降低气道的高反应性。大多数学者[8]认为本法不能作为防治哮喘的第一线疗法。英国对应用脱敏疗法有严格的限制,北欧及澳大利亚也受其影响,但南欧及美国仍然盛行。目前WHO推荐口服、舌下及鼻内SIT,这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特异性免疫疗法,尤其适用于小儿。1999年我国赵京等[9]报道口服免疫疗法取得了较好疗效,认为可作为吸入疗法的辅助疗法。SIT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慎重选择适合SIT的患儿,可根据家庭史、婴儿食物过敏史及可能的基因筛查来决定,治疗期间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实施过程中注意不良反应,逐渐有计划地增加剂量,变应原活跃季节期不增加剂量,哮喘发作期内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者不宜行SIT。

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评价

SIT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目的,一是通过长期治疗提高哮喘患者的机体对变应原的耐受性,从而减轻哮喘的慢性症状;二是延长哮喘的缓解期,减少哮喘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三是降低气道对变应原的高反应性和高敏感性,改善支气管哮喘的预后。对于SIT疗效仍有争议,大多数学者持肯定态度[10]。近年欧洲变态反应学和临床免疫学学会也对SIT在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中的治疗和预防双重疗效作了充分肯定,认为它是针对过敏性疾病对因治疗的重要手段。临床经验显示,哮喘患者接受1~2年或更长时间的SIT后往往可以终生受益。

2 非特异性免疫疗法

重组人单克隆抗IgE抗体E25治疗

重组人单克隆抗IgE抗体E25(rhuMAb-E25)是以人的IgE免疫小鼠后产生,它能识别且阻断细胞膜上的IgE受体,抑制炎性介质的释放,也可减少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阻断速发性及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发生。Milgrom等将317例过敏性重症哮喘随机分为3组,年龄11~50岁。大剂量组的106例治疗效果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及对照组。用药后1 h即可见IgE迅速下降且维持至20周。用药1周后,49%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12周时50%以上患者症状减轻,在20周用药期间症状有明显减轻,大大提高了其生活质量,同时未发现抗rhuMAb-E25产生。rhuMAb-E25的临床应用为重症哮喘者带来了福音。

抗IL-5单克隆抗体(McAb)治疗[11]

IL-5对嗜酸粒细胞(EOS)分化、成熟活化和募集至气道以及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IgE、IgA)等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因此,调整IL-5在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的水平能预防哮喘的发作。McAb能抑制EOS在肺内的浸润,为哮喘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

IVIG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调整NC细胞的活性,封闭Fc或下调其表达,以及抗基因型的相互作用,刺激产生CD8,改变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功能,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及活化。1991年,Mazer和Celfand曾报道8例激素依赖性重症哮喘患儿应用IVIG治疗6个月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激素用量减少了3倍,临床症状减轻,肺功能较前改善,住院及抢救较前减少。而Kishiyama对40例重症激素依赖性患者应用IVIG进行治疗,除激素剂量与对照组同样可以减少外,肺功能及住院抢救次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且3例患者并发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其病原学尚不清楚。当每月剂量达2 g/kg时可出现背痛、寒战、头痛、发热、呼吸困难、高血压等不良反应。IVIG治疗哮喘的作用需进一步探讨。

白细胞介素-4受体(IL-4R)的治疗

IL-4是一种多效细胞因子,人体内IL-4可由多种细胞如CD4+细胞、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等激活后表达和释放[12]。在哮喘炎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释放IL-4促使Th0向Th2细胞分化,并通过Th2细胞释放多种细胞因子IL-4、IL-5、IL-9或 IL-13,增强B淋巴细胞合成IgE而引起支气管哮喘。而可溶性IL-4R具有结合IL-4的生物活。Larry采用双盲安慰剂组对照,对25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在停止吸入激素后,一次性吸入IL-4R 1 500 μg、IL-4R 500 μg及安慰剂组对照,结果显示,1 500 μg组效果最佳。用药后4 d肺功能FEV1明显改善。在骤停激素后患者病情平稳,β2-受体激动剂的用量也明显减少,其抗感染作用通过测定其呼出的氮氧化物进一步证明炎症明显减轻且未见不良反应。该疗法安全可行,对过敏性或非过敏性哮喘均有效,但儿童剂量尚需进一步确定。

免疫调节剂

哮喘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趋化功能)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哮喘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13]。免疫调节剂可促使哮喘患儿改善甚至恢复其失衡的免疫功能,并可减少呼吸道感染,降低气道的反应性,从而达到防治哮喘的目的。常用的有转移因子、胸腺肽、左旋咪唑、哮喘疫苗、免疫核糖核酸、黄芪、六味地黄丸等,尤其是左旋咪唑涂布剂辅助治疗哮喘,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左旋咪唑涂布剂是一种新型的免疫调节剂,它以透过皮肤吸收为特点,减少了口服所引起的胃肠道反应,主要作用于T淋巴细胞,还能调节IgE的浓度,又可阻止支气管β-受体功能的降低,使支气管的兴奋处于正常稳定状态,故有预防和控制哮喘发作的作用,用药后患儿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其免疫指标及肺功能均较前改善。实践证明,左旋咪唑涂布剂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哮喘辅助治疗药物[14]。

分枝多肽杆菌(MPS)治疗

MPS是一个很强的Th1型细胞诱导剂,注射1~2次后即可使小鼠血液产生IgE受抑制,变应原诱导的IL-5产生明显减少,哮喘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因此,这是一项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激素是治本的关键,对症及免疫治疗是必备的基础治疗。在众多免疫冶疗中,SIT及免疫调节剂安全有效,在防治小儿哮喘中尤为重要。抗IgE治疗,抗IL-4、抗IL-5制剂,MPS制剂虽作用于哮喘发作的起始阶段,但有望成为哮喘治疗的更有效的手段。而IVIG的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育智,陈再历,马熠,等。中国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3,41(2):123-127.

[2]Marone G. Asthma: recent advances[J].Immunology Today,1998,19(1):5-9.

[3]殷凯生。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几个新概念和新方法[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46-748.

[4]李国平。支气管哮喘特异性免疫治疗与变应原疫苗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1(6):37-40.

[5]陈育智,俞善昌,董宗祈,等。哮喘常用药物及治疗简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8):507.

[6]甘明,李卓雅,王玲,等。尘螨性变态反应疾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2004,6(9):29-32.

[7]黄艳,修清玉,陈吉泉。Th1/Th2免疫平衡调节与哮喘的防治[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25(z1):11-15.

[8]温延恒,蔡映云,陈秀娟,等。尘螨变位原诊断和免疫治疗哮喘与鼻炎安全性分析[J].中国寄生虫病杂志,(5):275.

[9]赵京,陈育智,丁燕,等。口服螨免疫疗法辅助治疗儿童哮喘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1):661.

[10]张威,刘光辉。哮喘的免疫治疗[J].临床内科杂志,2004,12(6):66.

[11]李佩韶。支气管哮喘治疗研究的近况[J].医学综述,1999,5(7):333.

[12]王茂,许以平,朱丽君,等。IL-4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杂志,2000,20(2):116.

[13]曹景芳,毛海英,金燕梁,等。肺炎和支气管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趋化值观察[J].临床儿科杂志,1998,16(1):20.

免疫抑制剂治疗【第二篇】

1990年以前,有关免疫抑制剂治疗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报道较少,且有争论;此后,关于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较大;目前对这一问题多数学者的意见渐趋一致,并认为硫唑嘌呤(azathioprine, AZA)、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 6-MP)、环孢菌素(cyclosporine, CYC)、氨甲喋呤(methortrexate, MTX)疗效较好。

1 AZA和6-MP

临床疗效 AZA的分子结构中55%是6-MP,88%的AZA在体内很快经过亲核酶和巯基反应转变为6-MP,二者作用近似。 Ewe K et al[1]报道应用AZA mg/ kg·d~ mg/ kg·d和安慰剂治疗42例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 4 mo其有效率分别为76%和38%(P<),Candy et al[2]治疗45例Crohn's病12 mo和安慰剂组对照其有效率分别为56%和10%(P<),Present et al应用6-MP mg/ kg·d~ mg/ kg·d和安慰剂治疗72例Crohn's病12 mo其有效率分别为72%和14%(P<),Hawthorne et al[3]应用AZA和安慰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67例12 mo其有效率分别为64%和41%(P<);总之,AZA和6-MP治疗IBD中的Crohn's病和UC有显著疗效,但最少需用3 mo~4 mo,时间较长为不足之处,Sandborn et al[4]提出足够剂量静脉注射可缩短产生疗效的时间。

副作用 AZA和6-MP治疗IBD时可产生两种副作用,一是过敏性反应,可能系药物本身引起,有胰腺炎、发烧、皮疹、关节痛、恶心、腹泻等;二是非过敏性反应,可能系所用药物剂量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感染、肝炎、恶变等。 Connel et al[5]在一组大系列治疗后患者的随访中报告:15%的患者发生副作用,其中胰腺炎占3%,骨髓抑制占2%,感染占7%,肝炎占%,其他反应占2%,恶变发生率在3%~4%之间(但比对照组之恶变率低).

用药剂量和对副作用检测 AZA和6-MP治疗IBD对照试验提示:产生疗效的药物剂量分别是 mg/ kg·d~ mg/ kg·d和 mg/ kg·d~ mg/ kg·d;如患者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时,应于开始用药之4 wk内每wk查一次血常规和血小板,于用药之4 wk~8 wk内应每2 wk查一次,尔后1 mo~2 mo查一次;第一年内应每3 mo~4 mo查一次肝功能,尔后4 mo~6 mo复查一次,如临床疗效好且无副作用,可对上药连续使用1 a~2 a或更长时间。

2 CYC

临床疗效 Feagan BG et al[6-8]应用低剂量CYC&nbs p;5 mg/ kg·dpo,对三组慢性活动期Crohn's和轻度Crohn's患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治疗,仅有35%~40%有效率;Brynskov et al[9]用高剂量CYC mg/ kg·d po,对急性Crohn's病进行临床对照试验治疗,治疗组有效率59%,安慰剂组为32%,说明其疗效在两组之间有一定差异(P=);Sandborn WJ et al[10-12]用po高剂量或iv CYC治疗急性炎症型和瘘管型Crohn's病也有一定疗效,但无对照组;Lichtiger S et al[13]在一小样本报道中应用高剂量CYC (4 mg/ kg·d iv或16 mg/ kg·d po)治疗经类固醇治疗无效的重症UC,治疗组有效率为83%,安慰剂组为10%,差异显著,说明高剂量CYC po或注射对此类患者疗效满意,但目前po低剂量CYC治疗UC的报道尚未见到;产生疗效的时间一般在2 wk之内。

副作用 Sandborn WJ[10]指出:使用高剂量CYC治疗IBD时可产生以下副作用:肾功能不全占6%,高血压11%,机会菌感染3%,癫痫发作1%,感觉异常26%,震颤7%,头痛5%,牙龈增生2%,多毛症13%,静注过敏反应%.

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检测 po低剂量CYC(≤5 mg/ kg·d)治疗IBD无效,高剂量(如前所述)治疗IBD则有效,用药剂量应使CYC在血液浓度维持在251 ng/ mL~350 ng/ mL之间;如静滴CYC时应每日一次或多次查血液中CYC浓度(可用HPLC或单克隆RIA法)和血浆电解质,而po CYC时上述检查1次/ wk即可,疗程中应使血肌酐<30%,肌酐清除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血胆固醇应<120 mg/ dl,应用CYC时间不应超过6 mo.

3 MTX

临床疗效 Chamoit-prieur C et al[14-17]报道MTX 25 mg/ wk肌注连续12 wk或15 mg/ wk po连续18 wk,可使急性UC和Crohn's病得以缓解,且可减少类固醇激素的用量;Kozarek RA et al[18,19]对一组小样本无对照组的研究报告显示:po MTX mg/ wk~15 mg/ wk,于60 wk后有40%UC和51% Crohn's患者症状缓解,一般认为使用MTX 2 wk~8 wk即可见效。

副作用 Feagan BG et al[17]报道:低剂量MTX (25 mg/ wk)肌注治疗94例Crohn's病,出现副作用较早,包括:血清转氨酶升高占5%,恶心4%,皮疹1%,支原体肺炎1%;Arora et al[16]报道po MTX 治疗IBD时经常出现恶心;Goodman TA et al[20-22]报道低剂量MTX长期维持治疗IBD可能出现肝纤维化/ 肝硬变;Scully CJ et al[23]指出长期使用MTX还可能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骨髓抑制,其发生率约为10%~24%,但多数患者在发生轻度血细胞减少后暂时停用MTX,则即恢复。

用药剂量和副作用检测 MTX po 25 mg/ wk或肌注25 mg/ wk 3次,在12 wk~16 wk内每2 wk~4 wk查一次谷丙转氨酶、血常规,尔后每4 wk复查一次 血常规,每4 wk~6 wk查一次谷丙转氨酶,用药仍是较安全的。

4 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

AZA/ 6-MP和MTX联合应用:由于AZA/ 6-MP和MTX在细胞内的代谢产物半衰期太长、合用时会增加骨髓抑制的发生,目前尚未见联合使用治疗IBD的报道,一般在停用MTX后最少观察2 wk才能使用AZA/ 6-MP;CYC和MTX联合应用:二者合用易导致肾功能减退,故目前也未有二者联合使用的报道;但有学者指出:在用高剂量CYC治疗IBD时,当病情缓解后可和AZA/ 6-MP联合进行维持治疗,但由于未见正式公开发表资料,我们认为对这种联合用药应采取慎重态度。

5 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程序

多数学者认为:对IBD治疗应根据病情采用程序化治疗,即:开始时最好使用毒性最小的药物如柳氮磺胺嘧啶、5-氨基水杨酸盐和甲硝唑,病情严重用上述药物无效时可选用激素治疗,如仍无效再用上述免疫抑制剂,如仍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由于篇幅所限,现仅以常见的UC为例,将其程序化治疗方案用图1表示于下,可参改。

总之,免疫抑制剂治疗IBD的意见虽渐趋向一致,但尚未完全统一,多数学者认为对IBD使用免疫抑制剂对部分患者是有效地安全的;AZA/ 6-MP在治疗难治性Crohn's病、瘘管型Crohn's病、激素依赖性UC和稳定性UC是有效的,但要特别注意在治疗过程中检测骨髓像;低剂量CYC治疗IBD无效,高剂量CYC治疗严重激素难治性UC、严重激素难治性Crohn's、瘘管型Crohn's病是有效的,CYC一般不用于稳定型Crohn's病或轻型UC的治疗;MTX治疗难治性UC、稳定型Crohn's病或UC的疗效尚不肯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无论使用哪一种免疫抑制剂,在治疗过程中都应认真观察其副作用,并定期检查血像、骨髓像及肝肾功能,尽量做到既有一定疗效又较安全。

6 参考文献

1 Ewe K, Press AG, Singe CC, Stufler M, Ueberschaer B, Hommel G et al. Azathioprine combined with prednisolone or monotherapy with prednisone in active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3;105(2):367-372

2 Candy S, Wright J, Gerber M, Adams G, Gerig M, Goodman R et al. A controlled dlouble blind study of azathioprine in the mamagement of Crohn's disease. Gut, 1995;37(5):674-678

3 Hawthorne AB, Logan RFA, Hawkey CJ, Foster PN, Axon AT, Swarbrick ET et al.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azathioprine withdrawal in ulcerative colitis. Br& nbsp;Med J , 1992;305(6844):20-22

4 Sandborn WJ, Van Os EC, Zins BJ, Tremaine WJ, Mays DC, Lipsky JJ et al. An intravenous loading dose of azathioprine decreases the time to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5;109(6):1808-1817

5 Connel WR, Kamm MA, Dickson M, Balkwill AM, Ritchie JK, Lennard Jones et al. Long-term neoplasia risk after azathioprine treatment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Lancet, 1994;343(8908):1249-1252

6 Feagan BG, McDonald JWD, Rochon J, Laupacis A, Fedorak RN, Kinnear D. Low-dose cyclospor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4;330(26):1846-1851

7 Jewell DP, Lennard-Jones JE, and the Cyclosporin Study Group of Great Britain and lreland. Oral cyclosporin for chronic active Crohn's disease. A multicentre controlled trial. 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4;6(3):499-505

8 Stange EF, Modigliani R, Penna AS, Wood AJ, Feutren G, Smith PR. European trial of cyclosporin in chronic active Crohn's disease: a 12 month study. Gastroenterology, 1995;109(3):774-782

9 Brynskov J, Freund L, Rasmussen SN, Lauritsen K.&nbs p;Final report on a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of cyclosporin treatment in active chronic Crohn's disease. Scand J Gastroenterol, 1991;26(7):689-695

10 Sandborn WJ. A critical review of cyclosporine therap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flamm Bowel Dis, 1995;1(1):48-63

11 Present DH, Lichtiger S. Efficacy of cyclosporine in treatment of fistula in Crohn's disease. Dig Dis Sci, 1994;39(2):374-380

12 Hanauer SB, Smith MB. Rapid closure of Crohn's disease fistulas with intravenous cyclosporine A. Am J Gastroenterol, 1993;88(5):646-649

13 Lichtiger S, Present DH, Kornbluth A, Gelernt I, Bauer J, Galler G. Cyclosporine in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refractory to steroid therapy. N Engl J Med, 1994;330(26):1841-1845

14 Chamiot-Prieur C, Lemann M, Mesnard B.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Crohn's diseasel (CD) with methotrexate (MTX). Gastroenterology, 1993;104(3):A680(abstract)

15 Baron TH, Truss CD, Elson CO. Low-dose oral methotrexate in refractory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Dig Dis Sci, 1993;38(10):1851-1856

16 Arora S, Katov WN, Cooley J. A double-b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methotrexate in Crohn's disease. Gastroenterology, 1992;102(3):A591(abstract)

17 Feagan BG, Rochon J, Fedorak RN, Irvine EJ, Wild G, Sutherland L. Methotrex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Crohn's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5;332(5):292-297

18 Kozarek RA, Patterson DJ, Gelfand MD. Long-term use of methotrexate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evere disease 3, drug therapy 2, seventh inning stretch. Gastroenterology, 1992;102(3):A646(abstract)

19 Kozarek RA. Review ariticl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3;7(2):117-123

20 Goodman TA, Polisson RP. Methotrexate: adverse reactions and major toxicities. Rheumatic Dis Clin North Am, 1994;20(2):513-528

21 Whiting-O'keefe QE, Fye KH, Sack KD. Methotrexate and histologic hepatic abnormalities: a meta-analysis. Am J Med, 1991;90(6):711-716

22 Weinblatt ME. Methotrexate for chronic disease in adults. N Engl J Med, 1995;332(5):330-331

免疫抑制剂治疗【第三篇】

关键词 窄谱中波紫外线 免疫抑制剂 寻常型银屑病

doi:/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慢性炎症型皮肤病,治疗手段丰富多样,但缺乏一种安全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1]。甲氨蝶呤(MTX)是最早应用于银屑病的细胞毒免疫抑制剂药物,对各型银屑病均有效,但长期用药可造成肝脏纤维化,故应严格控制药物用量。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穿透性较弱、不易灼伤皮肤,已成为银屑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方法,但长期的NB-UVB照射会增加发生非黑素性皮肤肿瘤的危险[2]。因此,为了探讨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免疫抑制剂(MTX)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与安全性,现将近年来收治的银屑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9年9月收治寻常型稳定期银屑病患者120例,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18~69岁,平均384岁;病程15~26年,平均136年。根据随机观察表将患者分为3组,A组40例患者采用MTX单一治疗;B组40例患者采用NB-UVB+外用药治疗;C组40例患者采用NB-UVB+MTX治疗。3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符合寻常型稳定期银屑病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一般情况良好,无肝肾功能不良,无治疗药物禁忌证,无紫外线治疗禁忌证者。近2个月来未有任何银屑病治疗史者。知情同意,志愿受试。获得知情同意书过程应符合临床实验方案规定。

排除标准:年龄70周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肾功能异常;尿蛋白>+,镜下尿红细胞>+(尿Hb不作为判断指标);ALT>2N(N为正常值上限);有临床意义的心电图异常;血白细胞总数<30×109/L。由于智力或行为障碍不能给予充分知情同意者。怀疑或确有酒精、药物滥用病史。根据研究者的判断、具有降低入组可能性或使入组复杂化的其他病变,如工作环境经常变动等易造成失访的情况。过敏体质,如对两种或以上药物或食物过敏史者;或已知对本药成分过敏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

中途退出标准:治疗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入选标准者;治疗过程中不能密切配合,不按规定时间和疗程用药者;自行应用对试验治疗有影响药物的受试者;因严重不良事件,必须停止试验者;因其他原因(中途失访、患者要求退出研究、并发其他疾病、死亡等)而中断治疗者;因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而退出研究的病人应随访1周,以确定最后的结果。

治疗方法:A组40例患者采用MTX片单一治疗;25mg/片,每周3次5mg,每12小时口服1次,每周同一时间服用,总疗程为12周。B组40例患者采用NB-UVB联合外用药治疗;采用德国沃曼UV-100L紫外线光疗仪,辐射强度852mW/cm,峰值波长313nm,最大照射剂量25J/cm,进行全身照射,根据患者的皮肤类型,初次照射剂量为NB-UVB最小红斑剂量的50%,即03~05J/cm。无或轻度红斑者以后每次增加01J/cm,出现明显红斑(肉眼可辩)者不增加照射量;中、重度红斑者减少前次剂量的20%,出现痛性红斑者停止光疗。要求每周照射2次,连续治疗15~20次,外用药采用01%维A酸乳膏,用法每晚临睡前外用患处1次,总疗程为12周。C组40例患者采用NB-UVB联合MTX治疗;MTX5mg,每周3次,每12小时口服1次,每周同一时间服用;NB-UVB方法同B组,总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对所有患者进行PASI体检。

疗效评价:根据银屑病皮损面积及红斑、浸润、鳞屑的严重程度评分标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时进行银屑病皮损程度(PASI)评分[3]。PASI评分测定方法:首先计算体表面积,头部(Ah)、上肢(Au)、躯干(At)、下肢(Al)分别占总体表面积的10%、20%、30%和40%,各受累面积(Ah、Au、At、Al)根据其所占百分比为0~6级:0级无皮损,1级<10%,2级10%~30%,3级30%~50%,4级50%~70%,5级70%~90%,6级90%~100%。根据皮损红斑(E)、浸润(I)、脱屑(D),在上述各部位的严重程度不同的分别按5级记分:0级无皮损、1级轻度,2级中度,3级重度,4级极重度。计算公式为PASI=01Ah(Eh+Ih+Dh)+02Au(Eu+Iu+Du)+03At(Et+It+Dt)+04AI(EI+II+DI)PASI。评分以01个单位累积量从0~720不等,分数越高表示病情越重。基本治愈为PASI积分下降≥90%,显效为PASI积分下降60%~89%,有效为PASI积分下降25%~59%,无效为PASI积分下降<25%。

机体安全性评估方法:用药前(第0天)和用药期满3个月及第12个月接受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脏彩超、肝肾功能检查、C3、C4(每次大约需要抽血5~8ml)。

结 果

3组中途退出原因分析:治疗过程中,3组均有部分病例按标准剔除。A组40例患者有2例患者在用药1个月内退出,均为治疗过程中不能密切配合,不按规定时间和疗程用药者。B组40例患者有3例患者在用药1个月内退出,1例为意外死亡中断治疗,1例为治疗过程中发现不符合入选标准,1例为治疗过程中不能密切配合,不按规定时间和疗程用药。C组40例患者有3例患者在用药1个月内退出,3例均为治疗过程中不能密切配合,不按规定时间和疗程用药者。

3组第1个月临床疗效比较分析:1个月给药后A组与B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321,P>005);B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64,P>005);A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655,P<005)。3组PASI指数下降速度C组>B组>A组,有差异。结果见表1。

3组第3个月临床疗效比较分析:3个月给药后A组与B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606,P<005);B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51,P>005);A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1145,P<001)。3组PASI指数下降速度C组>B组>A组,有差异。结果见表2。

3组第6个月临床疗效比较分析:6个月后A组与B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226,P>005);B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52,P>005);A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490,P<005)。皮疹停药(即3个月)后复发(PASI指数上升)C慢于B与A,而B与A无差异。结果见表3。

3组第12个月临床疗效比较分析:12个月后A组与B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163,P>005);B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136,P>005);A组与C组的临床疗效经X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X2=588,P<005);皮疹停药(即3个月)后复发(PASI指数上升)C慢于B与A,而B与A无差异。结果见表4。

3组用药安全性分析:A组38例患者在治疗4周左右有7例出现转氨酶升高,2例出现血常规异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7%。B组37例患者有7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干燥与轻度皮肤色素沉着,经减量照射和外涂润肤剂后症状缓解和消失,5例出现痛性红斑,未出现水疱,其余患者无不良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4%。C组37例患者有4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干燥与轻度皮肤色素沉着,经减量照射和外涂润肤剂后症状缓解和消失,6例出现转氨酶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所有不良反应均较轻微,未影响继续治疗。A组与B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71,P>005);B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26,P>005);A组与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X2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11,P>005)。由此可见,3组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A组与C组发生转氨酶升高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果见表5。

免疫抑制剂治疗【第四篇】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已逐渐成为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现就目前哮喘常见的治疗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在哮喘治疗中地位以及新型哮喘治疗的特点做一总结。

抗炎药

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控制哮喘的最有效的抗变态反应性药物之一,可通过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白三烯及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超化及活化,抑制细胞因子合成,降低气道高反应性等多个环节发挥抗炎作用,现已证实,ICS可有效减轻哮喘症状,提高生命质量,改善肺功能,降低住院率[1]。常用的ICS有丙酸倍氯米松(BDP),氟替卡松,布地奈德等,ICS的不良反应包括局部和全身性,局部不良反应有鹅口疮、声嘶,反射性咳嗽等。全身不良反应主要是生长受抑、骨质疏松,感染,代谢紊乱等,新近上市有环索奈德(CIC)是新一代的糖皮质激素吸入剂,其本身无活性,只有到达肺内,经过肺的内源性酯酶才能使其分解为具有活性的去异丁酰基环索奈德(des-CIC)。对激素受体相对结合力,地塞米松是100,环索奈德前体是12,环索奈德则增加到1200[2]。环索奈德拓宽了ICS治疗的安全剂量空间,更有利于哮喘完全控制[3]。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具有抗感染作用外,对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所致的持续和潜在哮喘也有一定治疗作用。同时这类抗生素主要是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作用对抗哮喘的气道炎症,还可以降低哮喘患者的气道高反应性,减少黏液分泌量,从而减少糖皮质激素依赖的哮喘患者的激素用量,改善生活质量。

肥大细胞膜稳定剂:色甘酸钠可抑制IgE介导肥大细胞释放介质,对其他炎症细胞释放介质也有选择性抑制,是一种非皮质激素类抗炎药,它适用于轻度哮喘长期治疗也可作用于预防运动性哮喘,防止干冷空气等诱发的喘息性发作,不良反应极少,可长期安全使使用。

组胺H1受体阻断药:本类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酮替芬等)具有抗过敏作用,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游走、趋化、合成和释放化学介质,加强β2受体激动剂的效应,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起平喘作用,联合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比单用其中任何一种药物具有更好的抗哮喘作用,并且可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相比[4]。

白三烯调节剂:一类新的非糖皮质激素抗炎药,能抑制气道平滑肌白三烯活性,并预防和抑制白三烯导致的血管通透性增加,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支气管痉挛,能减轻变应原、运动等诱发的支气管痉挛。本类包括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扎鲁斯特)和白三烯合成酶抑制剂,主要用于过敏原诱发哮喘,运动诱发的哮喘及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

支气管扩张剂

β2受体激动剂:β2受体激动剂是治疗哮喘发作速发相的首选药物,分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两种。短效有沙丁胺醇,特布他林,是快速逆转气流阻塞和缓解哮喘发作症状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我国临床使用吸入型LABA有沙美特罗和福莫特罗等。单独应用β2激动剂进行规则治疗后,反而会使哮喘恶化,肺功能下降。研究表明,接受大剂量β2受体激动剂进行长期治疗病例,无论是临床症状,病情恶化率,治疗失效率均明显增高[5],近年来推荐联合吸入ICS和LABA治疗哮喘,不仅可以提高肺功能,改善哮喘症状特别是夜间症状,也可以减少哮喘突然发作的危险以及降低ICS和LABA的用量[6]。

茶碱类药物:茶碱是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缺点是代谢不稳定和治疗窗狭窄,许多药物均可影响氨茶碱的代谢而使其排泄减慢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甚至死亡等并发症[7]。新一代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具有用药安全范围宽,不良反应少,更大程度的改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等优点,代表药物有西洛司特,罗氟司特等,可望成为哮喘的一线治疗药物。

抗胆碱能药物:可阻断节后迷走神经传出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的张力而舒张支气管,其舒张支气管的作用比β2受体激动剂弱,起效也较慢,但长期使用不易产生耐药,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爱喘乐气雾剂。

一氧化氮:为选择性肺血管扩张剂,可通过调节支气管平滑肌的张力而产生疗效,对大气道的作用超过周围支气管。可以应用小剂量的一氧化氮吸入剂,增加一氧化氮从气道神经的释放,有目的的NOS(一氧化氮合酶)特殊型的基因过度表达,以及NOS(一氧化氮合酶)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抑制剂治疗。另外,随着对一氧化氮产生的调节因素,和这些反应分子的细胞靶位更好的了解,可通过基因或通过化学的方法,调节呼吸道的一氧化氮来治疗哮喘。

免疫治疗

特异性免疫治疗(SIT):亦称脱敏疗法和减敏疗法,是当前变应性哮喘防治的策略之一,也是哮喘病因治疗的唯一方法,它可防止对新的变应原产生变态反应,改变哮喘病程,阻滞症状的恶化[8]。SIT制剂,除皮下注射外,现在还有口服和舌下含服,舌下给药通过口腔黏膜上皮吸收,服用方便,依从性好,已经在多个国家成为治疗过敏性哮喘的常规疗法。因此,SIT具有治疗和预防双重作用,随着抗原制剂标准化和给药方法改进,SIT在哮喘治疗方面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有关SIT的远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大规模深入研究。

非特异性免疫治疗:①卡介苗(BCG):近年发现BCG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可以诱导Th1型免疫反应,抑制Th2型免疫应答,调控Th1/Th2型细胞之间的平衡,从而抑制气道高反应性,减轻气道炎症及抑制嗜酸粒细胞在气道聚集。王成秀等[9]研究表明,BCG-PSN和SIT联合治疗哮喘能明显改善哮喘患者失衡的细胞因子网络,促进IFN-γ和IL-12的产生,抑制IL-4和IL-13的分泌,降低血清IgE水平,调节Th1/Th2平衡,通过BCG来调节机体免疫和Th1/Th2平衡,这无疑给哮喘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BCG的应用也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哮喘防治中有待进一步的前瞻性和实验性研究。②DNA疫苗:在DNA结构中,发现一种非甲基化CpG序列,它具有很强免疫刺激作用,诱导更加强烈Th1反应,用重组变应原与含CpG序列的联合疫苗进行免疫,不仅能增强Th1细胞的功能,还可减少Th2细胞因子的生成和嗜酸粒细胞浸润。CpG可以被表达在人免疫系统特异细胞上的TLR9受体所识别,进而诱导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10]。③NF-kB抑制剂可以从上游抑制炎症连锁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将NF-kB抑制因子I-kB的基因引入细胞也可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但NF-kB只能调节气道炎症而不能改变气道高反应性,同时由于NF-kB在基因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不能长期抑制,短时间局部给药可能更合适[11]。

细胞因子调控:①白介素12(IL-12)主要诱导分泌IFN-γ的T细胞活化、增殖,同时抑制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的产生,从而抑制Th2型应答反应。Naseer等发现过敏性哮喘患者气道组织IL-12mRNA的表达较正常人显著低下,IL-13mRNA阳性细胞增多,IL-12治疗后则FEV1值增高,气道黏膜中IL-12mRNA阳性细胞数量增加并伴IL-13mRNA表达下降。②抗白介素5(IL-5)抗体:IL-5被认为是调节嗜酸粒细胞功能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IL-5不但可以趋化嗜酸粒细胞浸润到哮喘患者的气道,还可促使其活化从而释放炎症介质。吸入IL-5不仅可以促使循环中嗜酸粒细胞数明显增多,而且还能导致其活化从而参与哮喘发病。体外研究表明[12],IL-5通过阻止嗜酸粒细胞凋亡而延长其存活,增强嗜酸粒细胞在气道内浸润、聚集、活化功能,从而加强气道慢性炎症。③lFN-γ是可明显抑制白介素4诱导的小鼠B细胞增殖,抑制B细胞分泌IgGl和IgE,抑制B细胞表达lgE低亲和力受体,阻断变态反应,缓解哮喘症状,也能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阻断呼吸道病毒复制和繁殖,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防止呼吸道感染诱发的哮喘,并抑制浆细胞的存活,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保护作用。④IgE单克隆抗体(omalizumab),IgE是引起哮喘发病关键环节,血清IgE水平增高是哮喘重要特征,IgE被作为诊断哮喘与气道高反应性的检测指标。人们一直试图通过阻断IgE的作用来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omalizumab能高度特异地与循环IgE结合,阻断IgE与效应细胞膜表面受体作用,阻止效应细胞脱颗粒,从而阻断哮喘发生和进展。

支气管热整形术治疗

支气管热整形术(BT)是近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试验应用的一种不用药物治疗的哮喘新疗法,其目的是减轻哮喘患者气道平滑肌的肥厚增生及支气管收缩引起的管腔狭窄,气流受限,治疗主要针对中至重度的哮喘患者。

其他

伴有胃食管反流的哮喘患者加用抗反流药物如洛赛克联用西沙必利,有利于哮喘的控制,也减轻胃食管反流症状。

经过几代儿科医生共同努力,积极推广GINA(全球哮喘防治创议),普遍建立哮喘之家的社区或家庭医学模式,建立组织网络,加强管理教育,制订科学、规范的治疗方案,越来越多哮喘儿童达到了良好控制或完全控制,相信随着对哮喘病因深入,最终可达到真正有效防治哮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翁学军。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观察[J].江苏医药,2004,30:64.

2 周新。哮喘治疗新药研究进展[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6):711-712.

3 王建,王亚亭。哮喘发病机制和治疗新进展[J].国际儿科学杂志,2008,35(6):512-514.

4 韩晶,等。支气管哮喘治疗进展[J].医学信息,2010,23(10):81-83.

5 王宝水。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近况[J].临床荟萃,2008,17(9):556.

6 Pedersen SE,Bateman ED,Bousquetj,et of vesponse to fmticasone propiorate and salmetenl fmticasone propionate Combination in the Gaining Opitmal Asthma ControL study[J].JALLergy Chin Immunol,2007,120(5):1036-1042.

7 王珲。影响氨茶碱药代动力学的药物因素[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5,13(4):305-309.

8 刘振,熊瑛。支气管哮喘免疫治疗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2008,28(2):79-83.

9 王成秀,符州,周娟,等。卡介苗多糖核酸和特异性免疫治疗对哮喘儿童免疫功能的影响[J].免疫学杂志,2005,21:61-63.

10Vollmer in drug development Of immunostimulatory CpG olIgodeoxynucleotide ligands for pin Biol Ther,2005,5:673-682.

11Poynter ME,Cloots R,Van Woerkom T,et B activation in airways modulates allerc inflammation but not Immunol,2004,73:7003-7009.

12Mitzner thermoplasty in asthma[J].Allergol Int,2006,55(3):225-23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59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