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祝酒词优推4篇
【导言】此例“大学毕业祝酒词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第一篇】
心理战与人类战争的历史一样悠久。中国心理战有据可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黄帝与蚩尤进行的涿鹿之战。
心理战是征服人心的战争
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蕴藏着丰富的心理战思想。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说,即使百战百胜,也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不交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才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孙子兵法》又说“攻心为上,攻城次之”,“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等。
战争总是残酷的,而心理战却是人道的、不流血的、又是最经济的战争,所以心理战自古以来就受到重视。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比较,心理战在于瓦解敌方的军心、民心,使敌方的心理发生变化,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心理战不受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战场和对象的限制,对敌方的统帅和士兵都可以起作用。
心理战在古代就成为军事理论和兵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孙子兵法》就有许多关于心理战的理论阐述。结合古今中外的心理战,心理战可以定义为: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以人的心理为目标,通过宣传等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刺激和影响,使其朝预定的方向变化发展,从而达到瓦解对手的特殊战争样式。简而言之,心理战是征服人心的战争。
古代“心战”一词最早出现于文献《襄阳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语出诸葛亮。我国古代许多军事家将心理战运用得惟妙惟肖,演绎出很多精彩的故事。
孙膑暗示制敌
战国时期,韩国比较弱小。魏国急于称霸,派大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援韩国。
孙膑建议田忌进攻魏国都城,攻其必救,逼迫庞涓撤兵。孙膑这一招果然有效,庞涓闻讯后立即从韩国撤兵回援。孙膑对田忌说:“庞涓一向轻敌,他自恃兵强马壮,齐国不敢与其对阵。吾等不妨利用他这种心理,佯装怯战,诱敌深入,然后聚而歼之。”田忌点头称是。
庞涓从韩国撤兵后,立即追击齐军,齐军与魏军稍一接触,即开始后撤。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第一天命军士在宿营地造了可容纳10万人吃饭的灶台,第二天灶台只剩下一半,第三天的灶台只能供2万多人吃饭。庞涓一路跟踪齐军,寻觅战机,发现齐军的灶台一天比一天少。庞涓得意洋洋地对部下说:“齐军果然胆怯,不敢与我交战。逃跑不过3天,士兵至少逃亡过半。我们加紧追击,必定能够全歼齐军!”众将士齐声叫好。
庞涓一马当先,率众追击,一路追到一个叫马陵的地方。马陵是两山之间的一条小道,山上树林茂密。孙膑令齐军埋伏于两边丛林之中,命人在路边的一棵大树上刻写“庞涓死于此树下”七个大字。庞涓追到马陵,看到树上的字大吃一惊,知道中了孙膑的计,连忙下令撤退,可是为时已晚。田忌、孙膑指挥齐军从两边山上冲杀下来,魏军死伤无数,庞涓在乱军中自刎而亡。
马陵一战,魏军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齐国则成为东方强国。孙膑名声从此远播。孙膑采用减灶之法,对敌人的心理产生影响,在心理战术上称之为暗示制敌。暗示制敌可细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等,孙膑的减灶之法属于间接暗示。庞涓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他打过许多胜仗,是一个战将。正因为是一个战将,所以他比较自负。孙膑的减灶之法使自负的庞涓发生误读和误判,以为对手不敢与他接仗,已经溃不成军,从而产生轻敌思想。他的失败就是因为接受了间接暗示而轻敌,最高统帅一旦轻敌,距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项羽四面楚歌
项羽兵败垓下是历史上典型的心理战故事。
公元203年,韩信奉命率30万军攻打项羽,屯兵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项羽亲率10万大军进逼垓下,将垓下团团围住,想以断绝粮草之法逼汉军撤退。韩信曾经是项羽的部下,因为不受项羽的重用而投奔刘邦,对项羽用兵非常了解。韩信胸有成竹,对项羽的断粮之法早有预料,不但先断了楚军的粮草,而且反过来将楚军团团包围。
时值隆冬,雪花飘飘,寒风凛冽。楚军人疲马乏,又断草断粮,项羽在垓下大营长吁短叹,一筹莫展。夜半三更,项羽忽然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歌声出自汉营,曲调采用的是楚人皆熟悉的家乡小曲,歌词大意是:
离家十年兮父母生别,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
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
当此永夜兮追思反省,急早散楚兮免死殊方。……
汉王有德兮降军不杀,哀告归情兮放汝翱翔。……
歌声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听着这熟悉的家乡小曲,连铁石心肠的项羽也经不住泪水涟涟。哀婉的歌声像瘟疫般迅速传遍楚营,愈来愈多的楚兵情不自禁地跟着歌声和唱。此后,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汉营就传来楚歌,楚军就不由自主地跟着吟唱。项羽觉得四面八方都是楚歌,根本无法阻挡。四面楚歌的结果,楚军开小差的人愈来愈多,到了溃不成军的地步。在四面楚歌中,西楚霸王项羽告别虞姬,拔剑自刎。一代枭雄,居然被歌声打败了。
在项羽被围之际,韩信命人针对楚兵编写的这段歌词有300余字。歌词针对楚兵的心理,讲到白发母亲倚门相望、妻子独守空房、儿女泪断肝肠,讲到追思反省、免死异乡,还告诉楚军,汉王对楚军实行降军不杀政策,归乡之后可以放汝翱翔。军人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在面临生与死的战场厮杀,军人对亲人和故乡特别眷念。令人叫绝之处是韩信命将歌词配上楚人熟悉的家乡小调吟唱,更加容易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让楚军产生厌战怕死的心理,达到瓦解敌军士气、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兵不血刃,以四面楚歌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以至于四面楚歌成为今天常用的一个成语。
四面楚歌的故事在历史上多次被成功运用。西晋末年,晋室后代刘琨在晋阳被匈奴大军团团包围,刘琨危在旦夕。入夜,刘琨登上城楼,见城外的匈奴士兵正仰望着夜空的一轮明月略有所思。刘琨心里一动,拿起手上的胡笳吹奏了一支胡曲。曲调呜呜咽咽,听得许多匈奴士兵竖起耳朵,流下眼泪。刘琨吹了一曲又一曲,悲戚的乡音使匈奴士兵心生去意。第二天,匈奴大营就开始出现了逃亡现象。匈奴主帅令发现逃跑者一律处斩,结果引起士兵哗变。主帅无法控制军队,只得下令撤退。
诸葛亮笑退敌兵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在民间传为美谈。
街亭失守后,魏军对蜀军四面合围,诸葛亮命5000士兵到西城县搬运粮草。一日,探马忽然来报:“司马懿亲率15万大军正在向西城县城进发!”诸葛亮此时身边没有大将,只有正在城里城外搬运粮草的士兵,且大多老弱病残,西城县几乎是一座不设防的空城。
大军压境,众人惊慌失措,只有诸葛亮淡定自如。他命将所有军旗放倒,大开城门,然后命20多个老弱之兵扮成百姓在城门口打扫街道。诸葛亮披上鹤氅,戴上纶巾,登上城楼,焚香操琴,两个童子在一旁伺候。
司马懿率军开到西城县城门,见到诸葛亮笑容可掬,头也不抬,自弹自唱。两个童子,一个执宝剑,一个执拂尘,毫不慌张。西城县城门大开,20多个老百姓在城门口埋头扫地,对近在咫尺的魏军不屑一顾。司马懿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见这般情景,不敢贸然行动,命令立即撤退。他的儿子说:“是不是诸葛亮没有兵马,故作此态?”司马懿说:“诸葛亮生平一贯谨慎。今日大开城门,见到大军压境,没有一个人惊慌失措,可见城内必有伏兵,吾等不可上当!”
这是著名的空城计的故事。从春秋战国到晚清,历史上流传的各种各样空城计的故事有20多个,有取胜的,也有失败的。空城计是一种心理战,胜败与否,取决于对敌方主帅心理的了解。实行空城计是十分危险的。司马懿15万大军压境,诸葛亮手上仅区区5千人,根本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诸葛亮走投无路,只好孤注一掷。
空城计虽然是诸葛亮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是诸葛亮胸有成竹,因为他对司马懿有充分的了解。诸葛亮素以谨慎闻名,而司马懿素以疑心闻名。诸葛亮摸透了司马懿的心理,针对司马懿的心理缺陷作了一次理智的冒险。司马懿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不敢冒险,而这一次诸葛亮偏偏打破常规,冒了一次险,这是诸葛亮智高一筹的表现。司马懿后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叹息说自己不如诸葛亮。
诸葛亮在华容道智胜曹操,也是摸准了曹操多疑的心理。曹操率军走到华容道,这里有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大路上静悄悄的,小路上却出现时隐时现的旗帜和炊烟。诸葛亮深知曹操多疑,命关羽在小路上设伏并不时弄出点动静。
曹操观察良久,对部下说:“诸葛亮诡计多端,他在小路上做出动静引诱我,一定在大路上设下重兵,我偏不上他的当!”曹操命大军随他直奔小路,结果遭到伏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取胜,是因为他对曹操多疑的心理太了解了。曹操不仅多疑,而且自负,诸葛亮事前断定曹操在华容道会选择小路而不走大路,他的神机妙算在于对对方心理的透彻研究和把握。
林则徐妙施尿壶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舰开到广东虎门,对清军阵地放炮,扬威耀武。林则徐下令炮台还击,可是清军大炮的射程有限,根本打不着英国军舰。
林则徐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好主意。他下令士兵到民间搜集尿壶,士兵不知其意,搜集了许多臭烘烘的尿壶。林则徐又下令士兵捕捉黄蜂,士兵遵计而行。林则徐让士兵将捕捉来的黄蜂装到尿壶里,然后用蜡将壶口封上。
一切准备停当后,林则徐命士兵将装有黄蜂的尿壶放到英国军舰停泊的海面上。英国士兵看见成千上万的东西在海面上漂浮,距军舰愈来愈近,于是瞄准那些奇怪的东西开枪,结果千千万万的黄蜂飞出来,把英国士兵叮得哭爹叫娘。
过了一天,林则徐命士兵将炸药装入尿壶,再放到海面上。英国士兵看到海面上又飘来奇怪的东西,吃了上次的亏,没有一个人朝尿壶开枪。结果,装满炸药的尿壶碰上军舰就爆炸。因为炸药威力小,不能将军舰炸沉,但也将英国军舰炸得遍体鳞伤。
林则徐采用的是误导法和障眼法,这也是心理战的一种。英国士兵第一次朝奇怪的东西开枪,结果引来成千上万的黄蜂。所以,林则徐料定英国士兵第二次看到奇怪的东西绝对不会开枪,结果装有炸药的东西能够轻而易举地靠上英国军舰,对军舰加以破坏。这一招虽不能炸沉英国军舰,但对英国士兵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足以使英国士兵从此不敢轻举妄动。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第二篇】
关键词:令狐楚 乐府诗 骈文 创作
令狐楚是中晚唐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唐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的骈文家和诗人,在当时有“一代文宗”的美誉。刘禹锡《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称赞他“世上功名兼将相,人间声价是文章”;白居易《宣武令狐相公以诗寄赠传播吴中聊奉短草用申酬谢》也称颂他“谢篇章韩信钺,一生双得不如君”。可见令狐楚在当时文坛及官场的地位。可是现在的人却大都不太知道他,只是在谈李商隐时会提及他。本文拟通过对令狐楚生平事迹的探寻,了解他辉煌成功的一生,同时,深入研究其文学思想及其诗文创作,对于他在唐代文学史上所起到的作用,给予适当的评价。
令狐楚(768――837),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令狐楚五岁已学为诗作文,《旧唐书》本传云:“楚儿童时已学属文。”《新唐书》本传云“生五岁,能为辞章”。令狐楚贞元七年(791)进士及第,穆宗即位,令狐楚出为宣歙观察使,贬衡州刺史,再拜官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擢任河南尹兼御史大夫。长庆二年,擢陕虢观察使。敬宗立,迁宣武节度使,后拜为户部尚书,徙天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后召为吏部尚书,检校尚书右仆射,进拜左仆射、彭阳郡公。开成二年,因病上疏辞位。本年末卒于兴元官舍。死后赠司空,溢号文。令狐楚留有集一百三十卷,歌诗一卷,今编诗一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令狐楚《漆奁集》130卷,又(《梁苑文类》3卷,《表奏集》10卷(自称《白云孺子表奏集》),均佚。今可见《全唐文》收其文5卷,《全唐诗》收其诗50多首。
学术界对令狐楚的研究著作不多,只有尹占华、杨晓霭所编《令狐楚集》,是迄今为止所收辑作品最全的令狐楚别集,为令狐楚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文献基础。论文主要有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与令狐楚》、姜剑云《有关令狐楚的几点考辨》、姜剑云《令狐楚作品传流及散佚考述》、杨晓霭《令狐楚简论》、姜剑云《令狐楚生卒与里籍考》等等,大多从某一方面入手进行微观研究,本文拟从令狐楚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等多方面对他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诗歌创作
令狐楚的诗大多散佚,因此数量少,不大被今人注意。其实,令狐楚的诗,在当时颇有名气。李涉《赠道器法师》:“如今不用空求佛,但把令狐宰相诗”,刘禹锡说:“新成丽句开缄后,便入清歌满座听” 白居易说:“新诗传吟忽纷纷,楚老吴娃耳遍闻” 从刘、白诗歌的称美看,令狐楚的很多诗曾经被谱上曲子,用于演唱。今观令狐楚的五七言绝句,大多采用乐府题目,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很适合歌唱,也许是有意为歌词而作。下面我主要通过对令狐楚乐府诗的研究来了解其诗歌特点。
乐府诗诞生于两汉时期,以其独特的立意命题和话语方式为中国诗歌提供了一种新的诗体。面对盛极难继的汉魏六朝乐府,唐人勇于革新,为乐府诗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使得乐府诗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民生疾苦,强调诗歌对社会的讽喻作用。乐府的创作也为唐代诗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令狐楚也延续这种风格,他的乐府诗大都是乐府旧题内灌注新的情感意趣,不仅写法新颖,而且很多乐府诗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结合,在诗歌中更是明显的透露出对宪宗的讽谏,希望他早日停止战争,避免劳民伤财。
下面举例说明之。《远别离二首》:
杨柳黄金穗,梧桐碧玉枝。春来消息断,早晚是归时。(一)
玳织鸳鸯履,金装翡翠。畏人相问著,不拟到城南。(二)
这首乐府诗采用的是古题,《乐府诗集》卷七一《古别离》解题曰:“《楚辞》曰:‘悲莫悲兮生别离。’《古诗》曰:‘行行重行行,与君生离别。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后苏武使匈奴,李陵与之诗曰:‘良时不可再,离别在须臾,’后古人拟之为《古别离》。梁简文帝又为《生别离》,宋吴迈远有《长别离》,唐李白有《远别离》,亦皆此类,”这种古题,令狐楚赋予了它新的内容,使诗歌富有神韵。第一首诗,黄生在《唐诗摘抄》说:“对景怀人,本是常意,妙在首二句将春色装点的极浓至,便觉盼春归者,情事极难堪。此唐人神境所在,非肤冒唐人者所知。‘春来’二字紧接上句,针线极密。”第二首诗,黄生在《唐诗摘抄》中说:“古乐府《陌上桑》:‘采桑城南隅’,梁姚翻拟此题:‘日照茱萸岭,风摇翡翠’;陈张正见拟此题:‘人多羞借问’。题本《远别离》,此却融汇《陌上桑》诸诗语成诗,所以为远。若拟《陌上桑》作此四语,便不免拾前人破草鞋也。”
再看《闺人赠远》:
君行登陇上,妾梦在闺中。玉著千行泪,银床一半空。(其一)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其二)
这两首诗歌把闺怨与战争对比结合来写,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写尽了闺中妇人的思念之苦。诗中把闺妇对征夫的思恋用梦来化解,正是因为日思愈切,才导致梦中相会,而梦境的虚幻也只能把梦醒妇人的心击得更碎。自古闺怨就与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早期的《诗经》,到后来无数的文学作品,多不胜数。想象战争中,不知道有多少“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思妇。令狐楚从闺妇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含蓄的规劝宪宗停止战争。旧的题材赋予了新的含义,可谓独辟蹊径。
如果说上面两首诗还是比较含蓄的批判战争的残酷,下面几首诗对现实的反映将更为直接。如:《从军行五首》:
荒鸡隔水啼,汗马向风嘶。终日随征旆,何时罢鼓鼙。(一)
孤心眠夜雪,满眼是秋沙。万里犹防塞,三年不见家。(二)
却望冰河阔,前登雪岭高。征人几多在,又拟战临洮。(三)
胡风千里惊,汉月五更明。纵有还家梦,犹闻出塞声。(四)
暮雪连青海,阴霞覆白山。可怜班定远,生入玉门关。(五)
这首诗是令狐楚乐府诗中享誉最高的代表,徐增在《说唐诗详解》中说:“守戍者审听风声,声如有异,时作一惊。月从东照,故言汉月。五更是月将落之际,守戍者刁斗将歇,堡堠寂然,清如水出。此时略得少息,未必便作还家之梦,纵便作得还家之梦,心神不宁,尤闻主将号令,传呼出塞之声。总是道从军之苦。”本诗包含了士兵对战争的疲倦和厌倦,渴望早日归乡,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读来令人心伤,停止战争的呼唤跃然纸间。
通过对令狐楚乐府诗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他的诗简洁精当,却能意蕴深远。语言以五、七言为主,不求典重,不求工丽,平和浅近,自然流畅。注重声律押韵,适合传唱,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可惜现在大多已经散佚,我们只能从留存的诗歌中领略其内涵。
骈文创作
骈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体,它也叫“四六文”。它似诗非诗、似文非文,是介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独特文体。它是从修辞学角度划分出的类别,与诗歌、辞赋、小说、戏曲及各体文章划分的角度和依据的标准不同。孙梅在《四六丛话》曰:“至于有唐作家,集大成者,得三家焉。于燕公极其厚,于柳州致其精,于文公(令狐楚溢号文)仰其高。”孙梅对令狐楚的骈文可谓推崇有加,称其为骈文三大家之一。亦可见令狐楚在骈文史上自有他立足之地的。《旧唐书・令狐楚传》称“楚儿童时己学属文”臧励禾等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令狐楚条称其“以文学有声,尤善腹奏制令”。从以上评价可以看出令狐楚在骈文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令狐楚现存的骈体文以表状居多,大多属于政府公文。凡公文大抵难免程式化。文章写作程式比较固定,其主要步骤和某些固定表达逐渐从具体文章中抽剥出来,即成为后来写作可以直接套用的书仪。如表首都是“臣某言”、状之前先表明所言之事件,所以开头一般写“右”字。但令狐楚在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固定格式下,写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也使得这类公文有了更多的实用性。如:《为羽林李景略将军进射雁歌表》:
臣某言:伏惟皇帝陛下某月日临御某殿,射飞雁一只,应弦而落。欢动宫闱,武畅环卫。中谢。臣家世为将,扬声朔野,弧矢之事,少尝习焉。每张侯为鹄,注镞而释,期於必中,十不一二。今则禽飞於青冥之际,箭发於倏忽之间,一声劈云,双翼坠地,此皆神授审固,灵扶端直,以成陛下神武之威也。臣才质无取,蒙恩深厚,脱剑免胄之余,辄思撰《射雁歌》一章,随此上献。诚不敢继抗坠、列风雅,姑以抒下情、宣妨废,附於《大武》之末,而登歌焉。无任欢汴怔营之至。
这篇文章把李景略射雁的过程写的惟妙惟肖,“飞於青冥之际,箭发於倏忽之间,一声劈云,双翼坠地”,让读者似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得不佩服令狐楚的文笔,完全脱离了公文写作的枯燥和一成不变,显得生动、形象。洪迈《容斋三笔》卷八“四六名对”条说:“四六骈俪,于文章家为至浅,然上自朝廷命令,下而缙绅之间笺书、祝疏,无所不用。则属辞比事,固宜警策精切,使人读之激昂,风味不厌,乃为得体。”令狐楚的骈文就符合“得体”的特点,具体说有三点:一是对仗工稳、二是巧用典故、三是精致感人。
对仗工整。《说文解字》云:“骈,驾二马也。从马,并声。”段玉裁注:“骈之引伸,凡二物并曰骈。”而“骈”字正反映了骈文文体的最基本的特征,即主要用两两相对的文句来写作,追求句式结构的平衡和匀称,就像两马并驾而行一样。对偶是骈文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区分骈文与非骈文的主要标准。骈文的对偶一般要求字数基本对等,词性基本对称,意义基本对举,结构基本对应。当然这只是基本的要求,在实际应用当中则更为复杂,《四六谈》云:“四六之工,在于裁剪,若全句对全句,亦何以见工。”又云:“四六经语对经语,史语对史语,诗语对诗语,方妥帖。”可见在实际创作时,对偶的要求更为严格。而令狐楚之所以在中唐骈文影响远大,与其四六文中的对偶严整工稳、多为后人称道是密不可分的。如《珠还合浦赋》中“避无厌之心,去之他境;归克俭之政,还乎旧津。”“岂比黄帝之使罔象,玄珠乃得;蔺生之诡秦主,荆玉斯还。”文中还有很多,对仗工整,四六对应,可称佳作。
巧用典故。典故是一种暗示,由今日之情之事之理,求以古代某事暗示出来,甚至要求比直说更深刻透辟,更具有感染力和启示性,决非轻易而举。典故的运用难就难在自然巧妙、不着痕迹,古文论家们对于用典论述最多的也是这一点,可以说这是对用典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首先要求诗人必须有丰富的阅历,熟读诗书;其次要求诗人必须思维敏捷,在文中适时插入恰当的典故,显山入水之间,典故与文章合二为一,完美融合。令狐楚恰好具备这两点,他多年在幕府工作,有着丰富的阅历;他的才思俊丽,曾得到德宗的称赞。
精致感人。令狐楚的谢表简洁精致,充满感情。如《河阳节度使谢上表》:“顷者叨居近密,亲事圣明,选擢皆出于宸衷,遭逢偶协于昌运。进每忧国,退常乐天,曾不知操舟者忌臣及津,执辔者畏臣先路。虽皎皎下烛,鉴一心之无暇;而营营谤兴,扇十手以相指。”《为太原李少尹谢上表》:“唯廪谟猷于廊庙,同心力于幕府,勤以临事,清而处身。乃若上分乃眷之忧,下塞具瞻之望,虽欲自励,终非所能。离去殿阶,已弥旬月,攀望不及,肠回目断。”这些谢表语言通俗,简单,感情真挚,让人动容。
令狐楚在骈文上的成就,后人给了很高的评价,孙梅《四六丛话》卷三二评令狐楚曰:“详观文公所作,以意为骨,以气为用,以笔力驰骋出入,殆脱尽裁对隶事之迹,文之深于情者也。”他的文风也影响了后世骈文的写作。
注释:
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二九七。
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本。卷五三。
参考文献:
[1]《隋唐五代文学史》(中卷),罗宗强、郝世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太平广记》,北宋。 李编,中华书局,1961年版。
[3]《唐百家诗选》,宋。王安石编,《四库全书》本。
[4]《唐代幕府与文学》,戴伟华撰,现代出版社,1990年2月版。
[5]《唐代文学史》,吴庚舜、董乃斌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6]《唐人七绝选》,孙琴安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版。
[7]《唐人选唐诗(十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
[8]《唐人选唐诗新编》,傅璇宗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唐诗汇评》,陈伯海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年版。
[10]《唐宋文举要》(乙编),高步瀛编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唐文粹》,宋。姚铉编,《四部丛刊》本。
[12]《唐音统签》,明。胡震亨辑,《续修四库全书》本。
[13]《通典》,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8年校点本。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第三篇】
关键词:石崇;“二十四友”;诗;西晋。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3-113-02
石崇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奢靡、卑劣的巨富典型,其突出事迹为:与贵戚王恺争豪用蜡烛作炊,以椒代泥,设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沉香汁之属、新衣著令出之豪华厕所,及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则斩美人、竟至连斩三人之恶行。以上故事流传久远,深入人心,今日学界的著名读本仍纷纷引述。然而历史形象与历史原貌在流传的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实际上是存在着不小的差异的,这一点在石崇身上表现得分外明显。历史上的石崇,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其品格于亦正亦邪间、思想于亦仕亦隐间徘徊。
一、其人其诗
石崇字季伦,生于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早期仕途顺利,志得意满。随着朝廷内部纷争的激化,卷入其中的石崇几遭波折,终被害。
文才出众的石崇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为“二十四友”之首。“二十四友”,是西晋著名的文人集团,囊括之文学名家,如潘岳、左思、陆机、陆云、挚虔等,几占西晋文坛之泰半,其金谷宴集与“西园之游”、“兰亭雅集”同为后世盛称之文人雅集。
《晋书・石崇传》称其颖悟有才气;钟嵘《诗品》列石崇为中品。有诗文集《石崇集》六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载,宋以后方佚。现存诗十首,其中,《王明君辞》是现今传世最早的咏昭君诗,比兴迭出、用连章之法,入萧统《文选》,为历代传诵之名篇。此外,《大雅吟》、《楚妃叹》、《思归引》等篇亦屡见于郭茂倩《乐府诗集》、左克明《古乐府》、梅鼎祚《古乐苑》、曹学《石仓历代诗选》等选本,流传久远。
其为人品格甚为复杂,既存在奢靡、贪暴劫掠、谄媚权贵等卑劣面,也不乏追慕仁义、谦谨端方、才华出众、仗义重情等积极面。出身士族的优越和“颖悟有才气” 使得其早年便志得意满。逞气使性的他表现出了对钱财的极度噬敛,用度奢汰。然而世事的机诈又时时让石崇有着如履薄冰的惊悸,晚年的他亦流露出了归隐之念。据其生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宦途得意,诗风慷慨多气。以《楚妃叹》《大雅吟》《答枣腆诗》等为代表。中期:遭逢挫折,诗风抑郁哀伤。以《思归叹》《答曹嘉诗》、《赠枣腆诗》《王明君辞》等为代表。后期:思归旧馆,诗风条畅放达。以《思归引》为代表。
二、乱世中皈依两可的心灵
石崇前期的诗歌却多为激进昂扬的豪情之作。取材于《诸宫旧事》的《楚妃叹》即为一首咏歌贤妃樊姬进忠言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之事的诗篇,诗文引录如下:
“荡荡大楚,跨土万里。北据方城,南接交趾。西抚巴汉,东被海淡。五侯九伯,是瞪是理。矫矫庄王,渊停岳峙。……譬彼江海,百川咸归。万邦作歌,身没名飞。”
诗歌前八句着力铺叙强大的楚国开篇,从侧面渲染了楚庄王的功绩。中间二十四句刻画了楚妃助庄王安内继嗣、成就霸业的故事。此段中,诗人先以“矫矫庄王,渊淳岳峙”等六句的对楚庄王神姿勇毅的非凡描写,继而烘托出下文一个与己匹配的贤淑“椅琦”的樊姬形象。末章四句倾力赞颂楚妃的贤淑功德,读来令人振聋发馈。
这与“少有大志”的石崇前期宦途平步青云的得意似是有着同一旨趣。“万邦作歌,身没名飞”,也是石崇功业心理的自然流露。诗作中藉樊姬的贤惠之举来展示其心中的济国志趣,恐怕应是其真正的主旨所在。与此作相应的《大雅吟》、《答枣腆诗》等以铿锵激越的四言体敷叙的作品亦寄寓了其“仰德”《大雅吟》、“遗名”《答枣腆诗》的心志。
《王明君辞》为石崇中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乐府诗集》中收人《相和歌辞・吟叹曲》一类。此篇歌辞是现有的咏歌昭君事中最早的一首。因其朴质的诗风中蕴藉的悲怨情怀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后世的文家从不同的角度分别以不同的体裁来相继敷叙和歌咏此事,形成了一个昭君题材的叙事系统。
诗曰:“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杭挂。仆御涕流离,辕马为悲鸣。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缪。……朝华不足欢,甘与秋草并。传语后世人,远嫁难为情。”
诗人用“延”、“加”、“贵”等词语客观而真实地写出了匈奴对明君的礼遇。用“非所安”、“非所荣”、“见”、“惭且惊”等语词又真实地再现了明君思想感情的一步步变化。诗人把深受封建礼教文明教养的“汉家女”,放在匈奴的“殊类”中,通过这种荣辱观的不同而揭示出了悲剧的根源。诗中以昭君的口吻→←来自设之处比比皆是。主人公身陷胡族欲死不能的悲恰时时地在敲打着乱世中作者那颗皈依两可的心灵。那种深深的疲惫感于诗中流露出的悲蕴和主人公是那么的一致。
与此作相映的同为晚期作品的《思归引》中,石崇就流露出了欣羡山林的逸隐之趣。诗前小序序文总结一生,点明“晚节更乐放逸,笃好林薮”,因“困于人间烦黩,常思归而永叹”,作此歌辞。欲在罢官后以金谷园的歌伎、海惜山珍的声色流美和赋诗的雅趣来平抑其心中的不平。
石崇也尤为贪财,积极追求财富的积累和享受。“百道营生,积财如山”,“而性粗强,贪而好利,富拟王者”。“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资”。这一点,他在《金谷诗序》和《思归引序》中表现得极为明确。他说“有别庐在河南县界,金谷涧中,去城十里,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之属。金田十顷,羊二百口,鸡猪鹅鸭之类莫不毕备。又有水雄、鱼池、土窟,其为娱目欢心之物备矣”。
三、“身名俱泰”的追求与幻灭
由以上可知,石崇终其一生都是在亦正亦邪、亦仕亦隐的意念中抉择并焦灼着自己。这与其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西晋一朝,政治上八王乱政、内忧外患不断,社会风气则以奢靡、浇薄著称。黑暗的时政、奢靡的风尚、任诞的文化,导致了文士人格的分裂与内心的矛盾与焦灼。身处乱世的迷乱和资财优厚的生活终使其摆脱不了现实的羁绊,其人格的冲突则很好地被禄利带来的享乐所平衡。如此矛盾的人生观念,也几乎成了西晋那些与其有着同样境地的士人的共有特点。这种奇特的人生观念笼罩下的人格冲突在焦灼着士人心灵的同时,也成就着时代所赋予他们的倜傥与风流。
《晋书・石崇传》所载的一则轶事则更清楚地显示其微妙的心态:“(崇) 尝与王敦入太学,见颜回、原宪之象,顾而叹曰:‘若与之同升孔堂,去人何必有间。’敦曰:‘余人不知云何,子贡去卿差近。’崇正色曰:‘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牖哉!’其立意类此。”?虽追慕仁义、甚至羡慕箪食瓢饮、布衣蔬食而不改其乐的颜渊、原宪,却不敌“身名俱泰”的思想而最终攀附权贵以取名利。可以想见石崇的内心在高扬之理想与卑污之现实间的徘徊与挣扎。
而“士当身名俱泰”是当今学界普遍认可的西晋士人的共同理想。西晋的士人对仕宦的渴求都有着近乎狂热的执著,然而离乱的时代决定了他们的仕途坎坷,而最终往往从清平社会、仁政理想的幻灭中走向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这是石崇的悲剧,也是西晋士人阶层的悲剧。
参考文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唐)房玄龄等。晋书・石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文渊阁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成语故事四面楚歌【第四篇】
一、手语舞蹈,体验节拍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根据音乐教学内容的重点,合理运用手语舞蹈元素,不仅能激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还能使学生学得一些简单的舞蹈律动技能,了解一些身体的舞蹈语言,无形中强化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美感,也可以减缓教学难度,为新歌的教授增加情趣。此外,在音乐课中加入手语舞蹈,可以起到活跃气氛、形象易懂、共同参与的作用,启发学生自主地投入到手语律动活动中去寻找快乐,并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更能顺利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既是让学生以手语舞蹈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创造潜能,又能以身心一体化的训练塑造其完美的人格。
例如,教学八年级(上)第三单元青春的旋律自选歌曲演唱《爱的奉献》中,虽然这是一首混合拍子的歌曲,但是我们先让学生感受四四拍的强弱关系,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来让学生感受四二拍的强弱关系。
在进行手语舞蹈元素教学时,应注意首先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中寻找一些最为简单的手语语言,在学习整首歌词后,把所学的手语语汇组成舞蹈,通过表演、形态、动作、气息等身体节奏律动来推动掌握所学知识。让学生跟着音乐边歌边律动,学生既体验了歌曲手语舞蹈与节拍的强弱关系,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快乐。
二、生动故事,欣赏歌曲
把音乐教学内容编成故事导入新课,使教学过程故事情节化,能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故事的描述渗透课堂,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
例如,欣赏封面故事《四面楚歌》,先讲述故事背景:是秦朝末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夺王位交战多年,最后,项羽十万人马被汉军用十面埋伏之计围困在垓下。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学生一听瞬间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来了,然后再进行音乐欣赏《霸王别姬》。这样学生既能学到一些课外的历史文化知识,又能完成教学任务。可见,这样的形式不仅仅在于音乐艺术的陶冶教育,更提升到了人文内涵的熏陶教育,既是寓“事”于乐,又是寓“史”于乐。
三、趣味游戏,学习知识
教学活动中边歌边做游戏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欲望的最好方法之一。游戏比赛的形式,更能满足学生强烈的参与竞争心理。在诸多游戏汇中,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
例如,在教学《节日里的歌》这一内容进入时,先让学生进行游戏:(1)节日名游戏接龙比赛,提问:我们一年里常过的节日有哪些?宣布竞赛规则并主持比赛。(2)听赏歌曲,说出相应的节目和歌曲的名字,如,《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适用于国庆节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适用于教师节唱,《烛光里的妈妈》适用于母亲节唱等等,这样,学生能学到一些课外音乐的知识,而且又能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及时评分反馈。
四、打击乐器,歌曲伴奏
打击乐器在教学活动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节奏训练中,使用打击乐器可以用有趣的节奏进行训练,如:“蚂蚁蚂蚁来来来,大哥不来,二哥来”等等一些顺口溜来进行节奏练习,使枯燥的节奏训练变得生动有趣。
打击乐器在教学活动中,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创设情境,歌曲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