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汇聚5篇

网友发表时间 469793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汇聚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篇1

为了加快xx区旅游村建设进度,我们围绕xx区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和发展前景、存在问题,以及如何整体推进全区旅游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旅游村建设的现状

(一)农家乐迅速发展成为旅游村建设“重要支撑”。xx区“农家乐”自xx年“十一”旅游黄金周在瀛湖镇湖心村兴起以来,先后辐射到玉岚乡、南溪乡、流水镇、吉河镇、新城办、江北办、迎风乡、县河乡、五里镇、恒口镇等乡镇、办事处,基本形成了瀛湖周边“湖畔农家乐”,黄洋河、吉河沿岸“田园农家乐”,香溪洞周边“近郊农家乐”,月河川道“庭院式农家乐”等发展模式,为旅游村建设创造了基础。旅游村建设也为整合和提升农家乐发展开辟了新路子。

(二)景区周边环境日趋优化为旅游村建设创造发展空间。随着瀛湖、香溪洞、毛坝田园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主要景区的道路、绿化、景点建设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有效地拓展了以景区自然景观为依托的农家乐的发展空间,为提升农家乐档次、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村,营造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三)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旅游村建设。围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加快了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78洪灾后,各涉旅乡镇、办事处结合灾后重建工作,采取建设旅游社区、打造农家乐集群等措施,将旅游村建设纳入乡镇统筹发展规划,着力改变村容村貌,使建设旅游村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变。

(一)存在“三个认识误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乡镇认为旅游村就是以一个行政村为单位;认为旅游村建设就是农家乐经营户的档次提升;认为旅游村规划就是“建成一条路、房子两边盖”的发展模式。产生这“三个误区”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地理解旅游村建设“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风味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五化)标准,对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规模发展效应认识不足,尚未系统的、全方位的考虑旅游村建设中的具体事宜。

(二)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支撑。当前,全区旅游村建设仅以农家乐为主体。由于农家乐自身发展缺乏观赏性景观和参与性旅游消费项目支撑,导致旅游村以“吃”(农家饭)、“麻”(打麻将)为主要消费内容,表现出旅游档次低、消费单一性、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发展后劲不足。

(三)人力资源不足。突出表现在,乡镇机构改革后,原有的旅游办撤销,乡镇现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均为兼职人员,旅游村建设工作人力明显不足。此外,缺少懂旅游、爱旅游、有见解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村建设工作中缺乏创意性的建设思路。

(四)资金缺乏依然是“瓶颈”。当前,仅仅依靠扶贫、农业、水利、交通、环卫等部门投入项目资金建设旅游村水、电、路、环卫等基础设施,投资渠道单一,投资额度有限,投入资金明显不足。

(五)工作考核机制尚未建立。旅游村建设工作未纳入年度专项考核,旅游工作质量竞争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几点建议

(一)政府主导、打造景观

借鉴成都“五朵金花”等外地旅游村建设的成功经验,政府按照城市建设标准,对旅游村道路、供电、供水、排污、绿化、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力求达到城市化、现代化、集约化。按照“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办法,实施民居景观化,突出规模发展的整体形象。特别是要依托自然资源,实施景观打造,建设观赏性和参与性较强的环境元素,营造良好的外部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入驻经营,走“政府搭台、业主唱戏”的路子。

(二)调整规划、打造主题

按照“规模发展”、“不同区域打造不同主题”和“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适当调整旅游村布点规划。具体地说,以黄洋河为纽带,整合迎风乡、县河乡乡村旅游资源,融合已建成的毛坝田园、牛蹄岭解放战争遗址、迎风袁台清代古建筑等基本元素,以“走进田园·品位乡村”为主题,建设新“毛坝田园”;以新城办木竹桥村为核心,沿袭首届东药王殿寿文化节的影响力,将东药王殿旅游开发纳入其中,着力打造“乡村长寿文化”;整合瀛湖镇湖心村、洞桥村和玉岚乡桥兴村、清泉村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打造“湖畔渔家”主题;流水镇窑头村以打造“古镇人家”为主题,展现陕南古镇特色。四个板块打造的四大主题,均以“亲近自然·放飞心情”为主线,实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有机统一。

(三)产业联动、健全要素

以旅游村为核心,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挥建设区域内,运输业、种植业、产品零售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旅馆业等相关产业优势,完善服务,丰富产品,最大限度的延长游客消费链条。比如,瀛湖周边有果树、有茶叶、有渔业资源,除了推出摘果子、看采茶、垂钓等参与性旅游活动外,可以深加工果品、茶叶、鱼产品等,满足游客购物需求。还可利用瀛湖山青水美的资源优势,开辟农家写生基地,增添地域性文化氛围;黄洋河沿岸群众擅长制作盆景和根雕,可以将其发展壮大成为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赋予其艺术内涵,为游客增强旅游文化气息,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实现以旅富农。

(四)创新模式、科学发展

鼓励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林果种植协会、畜禽养殖协会、农家乐旅游协会等与旅游行业密切相关的群众性协作组织,村委会以专业协会为载体,协会带动经营户,经营户相互协作,建立经营户+专业协会+村委会的管理模式,汇集专业协会优势因素服务于旅游,实现行业准入、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方面自我规范,共同促进乡村旅游良性发展。

(五)储备土地、规模开发

用活土地流转配套政策,储备一批乡村旅游规模开发用地;采用适度土地补偿或土地入股方式,将土地资源集约化经营,专门用于大型旅游项目建设;避免农家乐小规模、低档次、零星式经营。一方面要从旅游村建设规划入手,严格限定土地用途。另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对于投资额度小、规模小、缺少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予以限制。

(六)企业运作、联手促销

采用股份制形式,整合旅游村经营优势,适时组建旅游公司;围绕主题特色,准确定位客源,创新宣传渠道,统一对旅游村进行整体形象策划和包装;积极参与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评选,打造对外整体形象“名片”;着力构建旅游公司与旅行社利益共同体,健全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旅行社主动宣传推介旅游村的能动性,建立稳定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逐步走出一条乡村旅游品牌化的路子。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篇2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汇聚5篇”,次核心旅游资源要素为峨桥茶市、响水涧油菜花、浮山、华山、莲花湖等。目前,mm区文化旅游业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餐饮或采摘为主,主要以传统的“采摘、垂钓、吃饭”为主,存在“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资源整合不够,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赴浙江杭州、安吉、天荒坪、莫干山、桐庐,江苏高淳,安徽铜陵市、南陵县等与我区文化旅游资源相似的地方学习考察,开阔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视野,理清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同时,邀请了北京世纪唐人、浙江绿客旅游公司、上海景域集团、南京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评估,明确了全区文化旅游业按照“两山两湖一镇”的规划思路布局建设,即:“浮山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华山以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龙窝湖规划为主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莲花湖打造成产业工人休闲游乐公园,mm镇打造成茶文化产业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区境内的华山、浮山、龙窝湖等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编撰了《mm山古今》一书,对mm山的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二是成立“芜湖长印”课题组,对在华山发掘出土的汉代官印“无湖长印”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文稿编印出版;三是对峨桥镇境内的名胜古迹、古寺禅院、文物遗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特色食品进行搜集整理,编撰了《走进峨桥》、《峨桥人文资料》。三是对我区的夏家湖渡江登陆第一船和峨桥镇金涛烈士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成立5个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全区5个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321省道沿线和龙窝湖周边地块、华山周边地块、淮九路沿线、五华山路沿线、开发区境内及莲花湖周边”等区域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响水涧村被住建部公布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对峨桥镇乡村旅游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新修建响丰路、环铜山寺道路、响水涧进场道路刚改柔,开通峨桥集镇到响水涧景区公交路线,修建响水涧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新建旅游厕所2座,完成峨桥镇域内旅游交通指示和标识牌配置,在高速出入口、公交站及主要道口制作安装了旅游导览图等旅游基础设施。

连续3次举办了“油彩峨桥”踏青赏花文化节。文化节荟萃“民俗文化表演、全民文创大赛、百米长卷绘画、茶文化移动课堂、茶乡土特产联展、油菜花女神微信征集活动、油彩峨桥旅游高峰论坛”等12个特色文化活动,系列文化活动先后3次在***电视台播出,极大地提升了我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mm区目前已经形成和在建的文化旅游项目

响水涧声名远播的是那大片的油菜花海——每年的三月,油菜花盛开的时节,那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与碧波荡漾的响水涧上下水库形成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响水涧周边的“农家乐”也已经颇具特色,有3家四星级的农家乐:“百果园、岸边人家、怡香园”,有声名远播的“老崔垂钓”和“葵花谷”这些农家乐集采摘、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并配套食宿接待、垂钓中心、水上乐园等设施。二是信德房车露营地基地。该游乐项目集房车住宿、光伏采摘大棚、垂钓、烧烤娱乐于一体,以体验户外文化、享受房车生活为主。三是莲花湖公园。莲花湖公园位于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园水域面积约1300亩,湖中构筑3座大岛、4座半岛,岛与岛之间由7座景观桥梁相连,最大景观桥梁跨度有135米。湖中一座长200米宽30米、主喷高度可达100米的大型音乐喷泉“如意莲花”,为该公园的主要看点。四是西湖湿地公园。公园面积约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10公顷。西湖湿地公园自建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五是由信义光伏(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的铜山寺重建项目,目前铜山寺基本建成,铜山寺与铜山三奇:千年银杏树、涌珠泉、神仙洞构成一串旅游景点。

二是总投资12亿元的三华文化园项目。三是龙窝湖湿地公园项目,龙窝湖是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绿心”,周边可供开发建设区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市政府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龙湖湿地公园,目前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四是东山民宿项目。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和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mm区发展文化旅游业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发达地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芜湖市正在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重点推进10个镇的乡村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旅游集聚发展,其中峨桥镇定位为“油彩乡涧”乡村体验旅游集聚区。我们将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田园综合体规划相融合,做好峨桥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以现有的景区和茶博城、铜山寺、响水涧、房车露营地为基础,多景联动,统一管理,打包推广,形成“一站式”景区服务。引进名茶种植、农家食铺、家庭旅馆、茶艺茶道、夜市酒吧等文化旅游一体化配套项目。编制“响水涧东山民宿项目、泊口河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峨桥特色小镇项目、西形生态旅游项目、龟山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旅游项目对外推介招商,力争旅游招商项目有进展、有突破。

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要求,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推进一批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和新型民宿的开发建设。规范接待行为,改善接待条件,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从业人员强化岗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文明程度,树立行业窗口的良好形象。

一是整合峨桥茶文化和浮山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茶文化和茶休闲旅游,打造“以茶产业为主导、以茶文化为特色、以生态体验式旅游为特点、以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的理念积极推进响水涧景区和峨桥镇特色小镇建设;二是进行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利用中联重机扭转的3000亩土地,积极协调配合打造峨桥智慧生态观光农庄,把农业和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安徽省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基地;三是引导包装企业转型升级,对区境内26家包装企业深入调研,引导包装企业拓展新的业态。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依托“一座水库(响水涧)、两条河流(泊口河、峨溪河)、三个村庄(响水涧村、石谷村、丰裕村)、四座山体(龟山、浮山、铜山、崔山)、五条道路(响水涧路、响丰路、浮峨路、铜山路、龙团路)、六处古迹(浮丘丹井、涌珠泉、千年银杏、神仙洞、西形古道、峨溪匹练)、七千亩山林、八千亩农田”等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和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培育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多产业的综合规划,多业态的综合运营。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峨桥镇区域强弱电、道路体系有待完善,镇区及旅游景区缺乏大型停车场和接待设施,每逢旅游旺季,车辆无法停放,造成车辆、人员拥堵;景区住宿、餐饮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大量游客只能短暂停留,无法持续逗留,旅游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一是安徽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资金和政策均难以争取,乡村建设多依靠自有资金,城镇品质提升和建设步伐明显受到制约;二是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建房、用地审批存在“管控-审批”矛盾的问题。

财力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打造响水涧旅游度假区,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匮乏,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峨桥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在旅游规划和市场管理方面结构性短缺;人才的缺乏导致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开发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等粗浅层面,没有技术含量,无核心竞争力。

总之,我们将虚心接受诸位委员的意见,克服困难,根据相关情况,逐步计划实施,积极推进我区旅游资源整体联动发展,早日把mm区的旅游业发展起来。

-->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篇3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河南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xx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xx年起在我省新兴。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提高到。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

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_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_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

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

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

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

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

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篇4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汇聚5篇”,次核心旅游资源要素为峨桥茶市、响水涧油菜花、浮山、华山、莲花湖等。目前,mm区文化旅游业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餐饮或采摘为主,主要以传统的“采摘、垂钓、吃饭”为主,存在“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资源整合不够,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赴浙江杭州、安吉、天荒坪、莫干山、桐庐,江苏高淳,安徽铜陵市、南陵县等与我区文化旅游资源相似的地方学习考察,开阔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视野,理清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同时,邀请了北京世纪唐人、浙江绿客旅游公司、上海景域集团、南京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评估,明确了全区文化旅游业按照“两山两湖一镇”的规划思路布局建设,即:“浮山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华山以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龙窝湖规划为主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莲花湖打造成产业工人休闲游乐公园,mm镇打造成茶文化产业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区境内的华山、浮山、龙窝湖等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编撰了《mm山古今》一书,对mm山的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二是成立“芜湖长印”课题组,对在华山发掘出土的汉代官印“无湖长印”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文稿编印出版;三是对峨桥镇境内的名胜古迹、古寺禅院、文物遗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特色食品进行搜集整理,编撰了《走进峨桥》、《峨桥人文资料》。三是对我区的夏家湖渡江登陆第一船和峨桥镇金涛烈士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成立5个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全区5个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321省道沿线和龙窝湖周边地块、华山周边地块、淮九路沿线、五华山路沿线、开发区境内及莲花湖周边”等区域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响水涧村被住建部公布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对峨桥镇乡村旅游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新修建响丰路、环铜山寺道路、响水涧进场道路刚改柔,开通峨桥集镇到响水涧景区公交路线,修建响水涧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新建旅游厕所2座,完成峨桥镇域内旅游交通指示和标识牌配置,在高速出入口、公交站及主要道口制作安装了旅游导览图等旅游基础设施。

连续3次举办了“油彩峨桥”踏青赏花文化节。文化节荟萃“民俗文化表演、全民文创大赛、百米长卷绘画、茶文化移动课堂、茶乡土特产联展、油菜花女神微信征集活动、油彩峨桥旅游高峰论坛”等12个特色文化活动,系列文化活动先后3次在***电视台播出,极大地提升了我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mm区目前已经形成和在建的文化旅游项目

响水涧声名远播的是那大片的油菜花海——每年的三月,油菜花盛开的时节,那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与碧波荡漾的响水涧上下水库形成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响水涧周边的“农家乐”也已经颇具特色,有3家四星级的农家乐:“百果园、岸边人家、怡香园”,有声名远播的“老崔垂钓”和“葵花谷”这些农家乐集采摘、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并配套食宿接待、垂钓中心、水上乐园等设施。二是信德房车露营地基地。该游乐项目集房车住宿、光伏采摘大棚、垂钓、烧烤娱乐于一体,以体验户外文化、享受房车生活为主。三是莲花湖公园。莲花湖公园位于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园水域面积约1300亩,湖中构筑3座大岛、4座半岛,岛与岛之间由7座景观桥梁相连,最大景观桥梁跨度有135米。湖中一座长200米宽30米、主喷高度可达100米的大型音乐喷泉“如意莲花”,为该公园的主要看点。四是西湖湿地公园。公园面积约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10公顷。西湖湿地公园自建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五是由信义光伏(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的铜山寺重建项目,目前铜山寺基本建成,铜山寺与铜山三奇:千年银杏树、涌珠泉、神仙洞构成一串旅游景点。

二是总投资12亿元的三华文化园项目。三是龙窝湖湿地公园项目,龙窝湖是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绿心”,周边可供开发建设区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市政府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龙湖湿地公园,目前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四是东山民宿项目。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和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mm区发展文化旅游业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发达地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芜湖市正在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重点推进10个镇的乡村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旅游集聚发展,其中峨桥镇定位为“油彩乡涧”乡村体验旅游集聚区。我们将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田园综合体规划相融合,做好峨桥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以现有的景区和茶博城、铜山寺、响水涧、房车露营地为基础,多景联动,统一管理,打包推广,形成“一站式”景区服务。引进名茶种植、农家食铺、家庭旅馆、茶艺茶道、夜市酒吧等文化旅游一体化配套项目。编制“响水涧东山民宿项目、泊口河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峨桥特色小镇项目、西形生态旅游项目、龟山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旅游项目对外推介招商,力争旅游招商项目有进展、有突破。

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要求,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推进一批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和新型民宿的开发建设。规范接待行为,改善接待条件,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从业人员强化岗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文明程度,树立行业窗口的良好形象。

一是整合峨桥茶文化和浮山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茶文化和茶休闲旅游,打造“以茶产业为主导、以茶文化为特色、以生态体验式旅游为特点、以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的理念积极推进响水涧景区和峨桥镇特色小镇建设;二是进行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利用中联重机扭转的3000亩土地,积极协调配合打造峨桥智慧生态观光农庄,把农业和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安徽省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基地;三是引导包装企业转型升级,对区境内26家包装企业深入调研,引导包装企业拓展新的业态。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依托“一座水库(响水涧)、两条河流(泊口河、峨溪河)、三个村庄(响水涧村、石谷村、丰裕村)、四座山体(龟山、浮山、铜山、崔山)、五条道路(响水涧路、响丰路、浮峨路、铜山路、龙团路)、六处古迹(浮丘丹井、涌珠泉、千年银杏、神仙洞、西形古道、峨溪匹练)、七千亩山林、八千亩农田”等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和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培育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多产业的综合规划,多业态的综合运营。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峨桥镇区域强弱电、道路体系有待完善,镇区及旅游景区缺乏大型停车场和接待设施,每逢旅游旺季,车辆无法停放,造成车辆、人员拥堵;景区住宿、餐饮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大量游客只能短暂停留,无法持续逗留,旅游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一是安徽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资金和政策均难以争取,乡村建设多依靠自有资金,城镇品质提升和建设步伐明显受到制约;二是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建房、用地审批存在“管控-审批”矛盾的问题。

财力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打造响水涧旅游度假区,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匮乏,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峨桥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在旅游规划和市场管理方面结构性短缺;人才的缺乏导致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开发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等粗浅层面,没有技术含量,无核心竞争力。

总之,我们将虚心接受诸位委员的意见,克服困难,根据相关情况,逐步计划实施,积极推进我区旅游资源整体联动发展,早日把mm区的旅游业发展起来。

-->

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篇5

下面是网友为大家分享的“实用旅游工作调研报告题目汇聚5篇”,次核心旅游资源要素为峨桥茶市、响水涧油菜花、浮山、华山、莲花湖等。目前,mm区文化旅游业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餐饮或采摘为主,主要以传统的“采摘、垂钓、吃饭”为主,存在“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资源整合不够,与相关产业融合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人员赴浙江杭州、安吉、天荒坪、莫干山、桐庐,江苏高淳,安徽铜陵市、南陵县等与我区文化旅游资源相似的地方学习考察,开阔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视野,理清我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同时,邀请了北京世纪唐人、浙江绿客旅游公司、上海景域集团、南京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专家对我区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评估,明确了全区文化旅游业按照“两山两湖一镇”的规划思路布局建设,即:“浮山以绿色生态休闲度假为主、华山以佛教文化旅游为主,龙窝湖规划为主城区最大的湿地公园,莲花湖打造成产业工人休闲游乐公园,mm镇打造成茶文化产业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是组织专门人员对我区境内的华山、浮山、龙窝湖等地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编撰了《mm山古今》一书,对mm山的历史、人文和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二是成立“芜湖长印”课题组,对在华山发掘出土的汉代官印“无湖长印”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形成文稿编印出版;三是对峨桥镇境内的名胜古迹、古寺禅院、文物遗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特色食品进行搜集整理,编撰了《走进峨桥》、《峨桥人文资料》。三是对我区的夏家湖渡江登陆第一船和峨桥镇金涛烈士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整理。

成立5个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对全区5个区域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对“321省道沿线和龙窝湖周边地块、华山周边地块、淮九路沿线、五华山路沿线、开发区境内及莲花湖周边”等区域进行美化、绿化、亮化。扎实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响水涧村被住建部公布为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对峨桥镇乡村旅游道路进行升级改造,新修建响丰路、环铜山寺道路、响水涧进场道路刚改柔,开通峨桥集镇到响水涧景区公交路线,修建响水涧游客服务中心和停车场,新建旅游厕所2座,完成峨桥镇域内旅游交通指示和标识牌配置,在高速出入口、公交站及主要道口制作安装了旅游导览图等旅游基础设施。

连续3次举办了“油彩峨桥”踏青赏花文化节。文化节荟萃“民俗文化表演、全民文创大赛、百米长卷绘画、茶文化移动课堂、茶乡土特产联展、油菜花女神微信征集活动、油彩峨桥旅游高峰论坛”等12个特色文化活动,系列文化活动先后3次在***电视台播出,极大地提升了我区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mm区目前已经形成和在建的文化旅游项目

响水涧声名远播的是那大片的油菜花海——每年的三月,油菜花盛开的时节,那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小麦,沟渠纵横、河网密布,与碧波荡漾的响水涧上下水库形成美丽的江南水乡风光,让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响水涧周边的“农家乐”也已经颇具特色,有3家四星级的农家乐:“百果园、岸边人家、怡香园”,有声名远播的“老崔垂钓”和“葵花谷”这些农家乐集采摘、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并配套食宿接待、垂钓中心、水上乐园等设施。二是信德房车露营地基地。该游乐项目集房车住宿、光伏采摘大棚、垂钓、烧烤娱乐于一体,以体验户外文化、享受房车生活为主。三是莲花湖公园。莲花湖公园位于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园水域面积约1300亩,湖中构筑3座大岛、4座半岛,岛与岛之间由7座景观桥梁相连,最大景观桥梁跨度有135米。湖中一座长200米宽30米、主喷高度可达100米的大型音乐喷泉“如意莲花”,为该公园的主要看点。四是西湖湿地公园。公园面积约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10公顷。西湖湿地公园自建成以来,已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健身的主要场所。五是由信义光伏(安徽)控股有限公司捐资1000万元的铜山寺重建项目,目前铜山寺基本建成,铜山寺与铜山三奇:千年银杏树、涌珠泉、神仙洞构成一串旅游景点。

二是总投资12亿元的三华文化园项目。三是龙窝湖湿地公园项目,龙窝湖是芜湖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绿心”,周边可供开发建设区域面积约58平方公里,市政府计划投资10亿元打造龙湖湿地公园,目前处在规划设计阶段。四是东山民宿项目。目前,已完成该项目的整体规划设计和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mm区发展文化旅游业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借鉴发达地区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先进理念,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努力推进我区文化旅游产业取得新的突破。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芜湖市正在编制乡村旅游集聚发展专项规划,专项规划重点推进10个镇的乡村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旅游集聚发展,其中峨桥镇定位为“油彩乡涧”乡村体验旅游集聚区。我们将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田园综合体规划相融合,做好峨桥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和发展。以现有的景区和茶博城、铜山寺、响水涧、房车露营地为基础,多景联动,统一管理,打包推广,形成“一站式”景区服务。引进名茶种植、农家食铺、家庭旅馆、茶艺茶道、夜市酒吧等文化旅游一体化配套项目。编制“响水涧东山民宿项目、泊口河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峨桥特色小镇项目、西形生态旅游项目、龟山美好乡村建设”等重点旅游项目对外推介招商,力争旅游招商项目有进展、有突破。

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的要求,加快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推进一批星级宾馆、星级农家乐和新型民宿的开发建设。规范接待行为,改善接待条件,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对从业人员强化岗位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文明程度,树立行业窗口的良好形象。

一是整合峨桥茶文化和浮山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茶文化和茶休闲旅游,打造“以茶产业为主导、以茶文化为特色、以生态体验式旅游为特点、以全域旅游开发建设的理念积极推进响水涧景区和峨桥镇特色小镇建设;二是进行农业和旅游业的整合,利用中联重机扭转的3000亩土地,积极协调配合打造峨桥智慧生态观光农庄,把农业和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安徽省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基地;三是引导包装企业转型升级,对区境内26家包装企业深入调研,引导包装企业拓展新的业态。

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依托“一座水库(响水涧)、两条河流(泊口河、峨溪河)、三个村庄(响水涧村、石谷村、丰裕村)、四座山体(龟山、浮山、铜山、崔山)、五条道路(响水涧路、响丰路、浮峨路、铜山路、龙团路)、六处古迹(浮丘丹井、涌珠泉、千年银杏、神仙洞、西形古道、峨溪匹练)、七千亩山林、八千亩农田”等山水林田湖草资源和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培育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实现多产业的综合规划,多业态的综合运营。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峨桥镇区域强弱电、道路体系有待完善,镇区及旅游景区缺乏大型停车场和接待设施,每逢旅游旺季,车辆无法停放,造成车辆、人员拥堵;景区住宿、餐饮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大量游客只能短暂停留,无法持续逗留,旅游经济效益不够理想。

一是安徽省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资金和政策均难以争取,乡村建设多依靠自有资金,城镇品质提升和建设步伐明显受到制约;二是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建房、用地审批存在“管控-审批”矛盾的问题。

财力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打造响水涧旅游度假区,资金缺口较大。资金匮乏,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峨桥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缺乏懂管理、会策划、善营销的领军型、高层次人才,在旅游规划和市场管理方面结构性短缺;人才的缺乏导致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开发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等粗浅层面,没有技术含量,无核心竞争力。

总之,我们将虚心接受诸位委员的意见,克服困难,根据相关情况,逐步计划实施,积极推进我区旅游资源整体联动发展,早日把mm区的旅游业发展起来。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46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