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数学教研论文【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8583

【导言】此例“数学教研论文【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数学教学论文【第一篇】

记得七年级有一次月考,我让学生总结一下自己的不足与收获。一个学生的总结是这样,说第一次月考我没有努力,数学考了35分,所以我这次努力了,结果考了30分,努力还不如不努力呢!你想,这个学生以后还能学好数学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一次考试考得不好,对学生大发脾气。自己能高兴吗?自己不高兴,讲课能有激情吗?学生有考好的,有考不好的。挨批了,考得好的无缘无故挨了批,考得差的本来心情也不好,挨了批。全班都不高兴。教师讲课会精彩吗?所以说德育教育首先让自己快乐,才能传递快乐,才能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数学教学知识性较强,和学生进行交流不如其他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更为直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把这门课程的思想、内容传播好。我们在教学中不是空洞的说教,比如,前面提到那个学生努力了却没有考好,对于数学,这是很正常的事。发生这样的事,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教学中,学数学,如何能让学生感觉有进步、能学习,才能让大多数学生从思想上觉得数学不难。比如,布置作业,我们都有一套配套练习,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练习。相同的练习我们把作业让学生今天完成多少,明天完成多少。从思想上不要让学生恐惧。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是学习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有上升的空间,快乐是学习的第一动力。

二、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奋进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如何让这种差异变不利为有利,我通过教学实践,把学生进行分组。学会的学生怎样提高效率呢?教师很多知识都知道,为什么教师之间有差异呢?讲课方式不一样。所以在教学中,我经常说,不会讲题的学生说明没掌握。让优秀学生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也激励了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鼓励学习差的学生多问,捡自己会的讲一讲,增加一点自信。中学阶段课程多,学生多,只靠教师怎么顾得来?在教学中分组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不同的锻炼,组长把每天的基本题型做个小测验,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讲一个自己掌握的题型。学会哪个知识要学会讲给自己的同桌。分享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这种团结合作的意识,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品质,又为班级的管理带来有利的条件。“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合作,自私减少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责任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计算问题是个大问题,数学如果计算过关,成绩应该没问题。有理数、实数、分式的运算,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这些纯数学的知识对于多数的学生应该没问题。但正确率就不敢说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看错、抄错?看清数据和运算符号,想清楚先做什么?能不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认真化,认真问题重复化,重复问题创新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检验知识掌握的情况,考试虽然不是唯一的手段,但却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实力需要靠结果来证明。我们会的知识做错了,这种情况可不少,我们对良好习惯的养成,就能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规范做题技能,把难题化为易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程序化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做数学在计算过程中,哪步出错了,需要我们记录下来。坚决克服。在解题过程中经常鞭策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阅读、学会思考。边读边画,数形结合。摸清问题再难也要一步一步地解决,多归纳、多总结。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就能鼓励学生去克服一些困难。品德养成是一种习惯,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加强习惯养成,能重复问题,就能把问题简化。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二元一次方程应用中,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想,建中有变。让学生在思考中有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习惯。不感情做题,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四、结语

数学教研论文【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数学;教学;知识;教师教育

一、数学知识研究

传统上认为数学教师至少要掌握他所教的数学知识。班级授课制成熟后,人们开始同意这样一个原则:除了所教的数学知识以外,数学教师还需要掌握像组织教学、控制课堂秩序等一些教学知识。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教师仅仅知道他所教的数学的术语、概念、命题、法则等知识是不够的。…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知道数学的学科结构。学科结构的概念最早源于Schwab。他指出了理解学科结构的两种方式:一个方式是句法性地(syntactically),另一个方式是实体性地(substantively)。所谓句法性地是指从学科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结构方面去了解学科结构。比如,引入无理数表示不可公度线段,引入负数与复数表示某些方程的解。前者可以看到,后者看不到,仅是为了保持方程都有解这个论断的完整性和通用性所做出的一种假设与解释。对这三个概念含义的理解,只能通过产生这些概念的前后联系才能揭示。所谓实体性地是指从学科的概念设计角度去了解学科结构。比如,欧氏几何与解析几何有不同的概念框架。Ball把数学的学科结构知识称为关于数学的知识。它是指知识从哪里来,又是如何发展的,真理是如何确认的,又将用到哪里去。

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约定与逻辑建构的区别。正数在数轴的右边或者我们使用十进位值制都是任意的、约定的。而0做除数没有定义或者任意一个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就不是任意的、约定的;二是数学内部之问的联系以及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三是了解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活动:寻找模式、提出猜想、证明断言、证实解法和寻求一般化。

对数学知识的研究,拓宽了人们对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它显示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很复杂的,除了术语、概念、法则、程序之外,还有数学学科结构或者关于数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教师确定为什么教、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都会产生影响。比如,约定的与逻辑建构的概念的教学策略会有很大的不同,逻辑建构的概念就必须讲清楚它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定义这个概念,怎样定义,它会有什么用,它与其他的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它的应用有哪些限度。而约定的概念就没有这些必要。但是,有效地数学教学,仅仅具有上述知识还不够。它缺少对学生的考虑,不能给教师提供教授一群特定的学生所必须的教学上的理解。比如,仅仅通过推导知道(+6)=a+2ab+b对有效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知道一些学生容易把分配律过度推广而记成+6)=a+b,知道用矩形的面积表征可以有效地消除这一误解。学生误解的知识与消除误解的教学策略显然不能纳入数学知识的框架,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复杂性要求更精致的框架来描述。

二、教材分析研究

有效的教学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知识呈现的最佳序列。在数学学科中,马力平的知识包(Knowledgepackage)是国际上较为典型的此类研究。知识包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概念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相关概念,是在学生的头脑里培育这样一个领域的纵向过程。(n知识包含有三种主要成分:中心概念、概念序列和概念结点,也包括概念的表征、意义和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的算法。下例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包(图1)。在这个知识包内,中心概念是20至100数的“借位减法”,它是学习多位数的加减的关键前提。

马力平的知识包实际上是我国内地传统的教材分析研究。这类研究结果是教学参考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一种课程知识,是教师对课程的分析,比对数学知识的分析更接近教学用的数学。但它也不是教师教学时使用的数学知识。它最多是教师对教学的考虑,没有考虑师生互动时产生的数学需求。教师在教学时,能够动员起来的知识不一定符合教学情境的需要。比如教师预期的一种学生的反应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没有出现,教师以学生的这种反应为跳板的后继知识就没有了用武之地。马力平概括出的知识包,与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使用的数学知识还有一段距离,教师在教学时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教师在教学时所需要的数学知识远远超出教材分析所能提供的内容。

三、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

Ball开创了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研究。她通过分析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直接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数学知识及其影响。下面以Ball的一个课例来说明其研究方法与结果。该课内容是三年级多位数减法:Joshua星期一吃了16粒豌豆,星期二吃了32粒豌豆。问Joshua星期二比星期一多吃了多少粒豌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提供了六种解法。Sean从16的后继数l7开始向后数数,一直数到32得到答案。ba认为,32的一半是16,答案就是16。Betsy把表示16和32的教具(豆子)一一配对,数一下表示32的教具中剩余的没有配对的豆子得到答案。Mei的方法是直接从表示32的豆子中拿走16粒,数一下剩余的就行了。Cassandia提供了标准的减法算法,Scan受到启发,提供了另一种解法:16+16=32,整节课,学生想尽办法鉴定这些解法的异同。L6JBall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核心活动是处理数学知识的关联和控制课堂讨论。知识的关联涉及到在具体和符号的模式中,减法和加法是如何关联的、减法的“比较”和“拿走”的解释是如何关联的、教具的表征如何转化为符号表征、Betsy的配对比较法如何转化为Sean的向后数数的方法、Betsy的方法如何和Mei的方法协调,控制课堂讨论首先表现在提供线索和解释,推动正确的方法的发展;其次表现在搁置有问题的方法。比如搁置Riba的说法。Riba的论断是正确的,但要使其他的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还需要添加几步推理。但这几步推理与用它来证明Sean的结论超过了三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

Ball对这节课教师需要使用的数学知识进行了归纳。除了传统的教材分析提供的借位减法的符号算法及其背后的位值制之外,教师还需要其他知识。首先需要知道问题的两种表征模式(如减法32—16:?与缺失加数的加法16+?=32)是等价的。其次,还要知道此问题的一些表征:比如像Sean的从17数到32,或者Mei的从32里拿走l6个等等。第三,教师还需要具有深刻的数学眼光去审查、分析和协调学生的多种解法。最后,教师还需要一些关于数学论证的知识。通过上述分析,Ball指出,教材分析只能提供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只能在分析数学教学的核心活动中才能得到。

四、启示

1.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有效教学的知识基础。它与数学家的数学知识、教材分析得出的数学知识是不一样的。它具有一种教学上有用的数学理解,这种理解主要集中于学生的观念和误解上。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教师需要调和学生不同的理解方式并在这些方式之间灵活自如地转换,引导学生把知识进一步组织,促进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效学习。

2.教学用的数学知识是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它联系着更深刻的概念和方法。Ball的课例仅是小学三年级的两位数退位减法,但是,通过对课堂教学核心数学活动的分析显示,隐藏在退位减法之外的,是高等数学的等价、同构、相似性和表征之间的转化等概念。从结构上说,前五种解法是同构的,前五种解法和最后一种缺失加数的加法是等价的。但前四种解法的解释模型是不同的,有三种是“拿走”模型,一种是“比较”模型。只有从数学结构上理清这些解法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方法之间转换并分清这些方法的异同,促进学生高效地组织自己的数学知识。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也证实,数学专家参与的教研活动,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教学用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结构。首先是学生理解的知识。像Ball的课例所展示的,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层次和一些误解,这些知识是教师教学的起点。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起点自下而上的讲授使知识加以扩充,把新知识与学生已经构成内在网络的概念和方法联系起来,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奥妙;其次是教学策略。像Ball的课例所展示的,学生的理解各种各样,需要教师使用相应的策略来控制课堂讨论,协调不同的方法,促进正确的方法发展,搁置有问题的方法,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第三、控制与反馈的知识。教师需要提供线索和解释,矫正学生的误解,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促进学生进一步精简合理化知识;第四,课程知识。像马力平的知识包概念所揭示的,特定课题呈现的最佳序列,它的来龙去脉及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是教师用来教学的数学知识基础。顾泠沅的研究也揭示,辨明一门学科各知识点的固着关系及其潜在距离,构建适合学生特点的、具有合适梯度的结构序列,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最后是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像退位减法,是像Ball那样对学生的经验进行精简合理化还是直接教授退位减法的法则,取决于教师对数学的理解、信念数学的认识论以及对特定学生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的判断。当然,这些成分是从不同的维度来说明教学用的数学知识的属性,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提高课题教学效率的机制还需从课堂教学的经验出发进一步的概念化。

数学教学论文【第三篇】

一、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数学知识

1.要强化科学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培养

教师要善于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氛围,在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理解知识并应用到相关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趣与主动.

2.在生活实例的应用中明确数学的价值

数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信息时,能为我们提供审视信息的科学思维方法,并得出科学经济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人们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而促进社会的健康高速发展.可见,初中数学只有紧紧和生活联系起来,将数学课堂生活化,才能将枯燥生硬的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而又活力四射,为培养学生正确的应用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措施

1.巧设问题,让数学课堂问题生活化

初中数学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在数学课导入部分就要体现出来.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设置与生活关系密切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现实感受和教学课堂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题目,平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一些数学问题进行过探讨,但是思考的深度不够,在课堂上教师设置该问题时用生活化的角度提出,是学生所喜欢的,学生乐意参与到其中.教师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抓住这种数学生活的意识,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设置问题的角度,需要教师认真观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设置的生活化的问题要与本节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经常反思和解读数学知识的情景,巧设问题,关键看教师的课前备课和课堂上的随机调整,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去续写数学问题,同学之间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通过学生的不断活用和让数学走进生活,在数学课堂上,做数学题就像与生活对话,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热情,使他们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在初中数学课堂结尾部分,教师都会给学生布置作业,以达到巩固当天所学知识点和预习下节课的目的,在布置作业环节,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数学作业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

2.课外问题,注重数学问题生活化

初中数学的课外生活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法,教师让学生进行竞争性的作业,让善用思考和分析的学生去完成生活和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意生活中一些和数学密切相关的内容,重视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重视数学生活化的发展.

三、总结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教师要注重初中数学生活化的细节,结合中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化的注意事项,进行初中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可以说,初中数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能够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发展.

作者:任会晓 单位:河南平顶山市第二十九中学

第2篇

一、改变教学模式,引导主体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相对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这一现象,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更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改观传统模式,分组探究学习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中多是教师单纯进行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现实状况,使其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我在教学中经常推行分组学习模式。即在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并要求他们在课前进行预习,提前发现问题,然后通过相互之间的共同帮助提前解决部分问题,剩余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则可在课上重点关注,提升听课效果。为了将这种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还十分注重为学习小组分配一定的任务,让组员选出一名学生讲授新知识。待学生讲完之后,我再对其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进行补充和更正。如此一来,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让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强化学习效果,精心布置作业

学习效果如果想要得到长期的保证,强化作业环节必不可少。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及时地将作业布置下去,充分发挥作业的潜在价值。当然,作业的布置并不是盲目的,必须严格把握以下几点:首先,作业的设置不能仅追求一定的数量,尤其是对于需要理性思考的数学科目来说,作业的布置一定要精。因此,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题最好能够找到与之对应的知识点,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该题目的练习,复习与之相关的旧知识,这样的作业设置才是有效的。其次,作业并不是做完就好,教师还应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及时将学生不懂的地方和较易出错的地方指出来,在新课时开始之前,及时解决上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助于课堂质量的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法,引导主动探究

(一)灵活地将知识与实际结合

初中的数学知识并不是脱离生活的,其仍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就会更加直观,有利于提升他们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发现学习数学的意义,最终使学生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将多媒体运用于数学教学中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不习惯使用多媒体,甚至完全不用多媒体。然而,众多的教育实践表明,多媒体技术的独特优势是传统教学无法替代的。比如,在对初中数学教材中“图形旋转以及投影三视图”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时,传统教学中繁多的板书和生硬的讲解,无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部分知识,因为学生三维思维模式还没有完全建立。在新时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完全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其特有的动画效果更加清晰地展现三维空间构造,如此一来,就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有效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总结

总之,多媒体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颖、好奇的,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以上几方面,仅是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所总结的一些观点。当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停滞不前,而应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将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这个过程中,寻找出更多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途径,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助力。

作者:曹秀兰 单位:河北省青龙县草碾中学

第3篇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首先,学生学习的态度不端正。大多数同学数学基础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其主要表现为平时上课心不在焉,课后作业马虎甚至不做。根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不自觉,课前从不预习,课后基本不复习。练习、作业中同样的问题一错再错,反复更正评讲但收效甚微、事倍功半。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缺乏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整天无所事事,作业、练习马虎应付,有甚者抄袭了事。再者,在教学过程中,个别教师没有意识到教师和学生的接受水平、认识能力所存在的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用自己的水平衡量学生的能力,从自身的角度设计问题、解答问题,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这一点要引起各科老师们的注意,我们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去展开课程的教授。

2.家长不能及时了解社会动态,不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不能给予学校足够的支持和对自己孩子足够的关爱。初中学习阶段是广大青少年身体发育、心理成长的重要时期,这期间他们渴望被关爱,需要有人时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等,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可我们的学生恰好缺乏这种环境。因为我们的在校生大都住校或租房居住,身边没有可靠的监护人给予正确的教导,个别学生有爷爷奶奶陪伴,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安全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经调查,大部分父母来县城探望子女时,几乎很少问到子女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上也给予很少的关心,留下钱让子女置办生活用品,但这个钱到底花到了哪里?他们很少过问,这样就导致留下了许多的隐患,最终导致我们的教育难度增大。

3.周边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会对学生的学习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现在租房居住的学生较多,由于身边没有有力的监护人,且大都数房东都不与租客同住,同时租房周围环境较为混乱,这也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有的同学放学后回出租屋,没人监管,对学习毫不在乎;有的学生放学去网吧上网,有甚者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有的同学还容易和社会闲散青年走到一起,更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二、针对以上问题的策略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提起重视。我认为通过以下方法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根本,但可以对所存在的现状加以改善:

1.开学初从最基本的养成教育开始,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这要求学校方面有较为严格的管理体制,作为任课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学生,尤其是班主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只有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要求家长担负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通过开学报名时或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各位家长明确他们的责任,让他们明白学校不是托儿所,他们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是负有主要责任,有理由有义务必须时刻关心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对其放任自流。

3.对于社会环境方面所存在的隐患,就要求校方的相关负责人抽空多做家访,无论是住校生还是走读生,通过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其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确保学生的安全。

4.教师方面也需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三、总结

数学教学论文【第四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材被奉为经典,不可动摇、不容质疑、不容挑战,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严格地照搬教材,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要说对教材进行调整,是单纯的教材复制者。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我们首先就要摆正教材在教学中的关系。要知道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选择与顺序上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尽管目前的教材有好几个版本,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主要表现在:

1.教材所考虑的是学生的一般性。

学生并不是机器、零件,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与个体,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虽然教材编排者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特点,但毕竟只是兼顾学生的一般性,并没有体现学生的差异性,教材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学生。

2.教材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数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数学学科本身的与时俱进。在这一点上教材尽管每隔几年都会更新,但依旧具有相对的滞后性,并不能即时反映生活。新课改提倡尊重学生间的差异性,提出了因材施教、生活化教学的理念。这些都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一味地照搬教材,而是要将教情与学情结合起来,立足教材,整合多种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进行二次开发,以实现对教材的创造性运用,使教师由以往教材的单纯复制者转化为教材的开发者,带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数学殿堂。

二、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

以往的教学完全由教师一个人控制,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教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整个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一个人自导自演,学生沦为课堂的附属,没有参与的空间与权利。而在新课改下教师要由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组织者。要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为学生的主体参与、主动思考来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展开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自主探究。

1.需要教师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观念直接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平等权,要从高高在上的教者走下来,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学习主体。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时,才能切实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进行。

2.为学生提供主体参与的时间与空间。

教师不要盲目追求快节奏,而是要学会留白,要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的时间与自主参与的空间,教师要站在调控的角度上引导学生学,实现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教让步于学。

三、由“保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扶持者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48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