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例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2435

【导言】此例“心中的另一个自己范例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第一篇】

有的人将心中的那份软弱当成累赘,不愿提起。可是也有的人并不觉得那份软弱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他们觉得为自己最重要的人而做出一些难以选择的事情,是很值得的,虽然他们也舍不得另一个选择,但是他们心甘情愿。

记得当时,老师用了一节课,给我们讲“软弱与勇敢”,他提问了同学,什么是勇敢?

有的人回答,不逃避,去面对,这就是勇敢。

有的人回答,不怕挫折,向前方走去。这是勇敢。

还有人回答,不隐藏自己心中的那份软弱,这也是一种勇敢。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一个答案都是不同的。

老师又将同学们的答案整理了一下,让同学说出自己心中的软弱。

有人说,自己喜欢画画,可是父母不同意,说画画会影响学习,我对于画画和学习,有了纠结。

老师又叫另一个人回答,可那个人站起来之后,一句话也没有说。后来,他迟迟没有说出一个字,老师只好让他坐下。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第二篇】

一种奇妙的力量驱使他走在雪的世界,似乎是去寻找些什么。但是,眼前只是一望无际的雪地。天际的雪就像一条淡淡的线,区隔了他刚刚走过和正在走进的这两个世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边吟着诗,边抬起头,天空就像一面由冰幻化的镜子,银白色的世界让它化作一片片飘落下来,在另一个世界慢慢积累,轻轻起伏。

他走在这两个世界中,雪花在他身旁徘徊、观望。他感到身体中有种燃烧的东西在慢慢冷却、熄灭。“也许这份燃烧不属于这个世界吧!”他感叹。

风刮得更猛了,成千上万的雪白色从天空掉落,突然,他停了下来。因为一条江出现在他眼前,江上荡着一叶小舟,一位戴斗笠、穿蓑衣的老渔翁独自立在江上垂钓。他环望四周,雪花似乎明白了什么,用一种好奇和同情的目光静静地凝视着他。“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句已在他的心底响起。猛然间,仿佛自己就是雪花中的一片,是终有一天会飘落到另一个世界的雪。又仿佛自己本属于这里,只是一阵风将自己从这个世界卷起,在另一个世界中游历一番,随后又伴着风飘落回这片茫然大地。

他明白了。此时此刻,心中贬谪的苦闷在这无际的白色中化为雪花随之离去。就像眼前的那位老渔翁独立于天地之间,这又有何不可呢?何必为了原来的达官显贵而放弃了眼前的清高之居呢?终于,他找到了他所寻找的东西。这份清高让他心中那即将消逝的火焰重新点燃,给了他温暖,也给了他希望。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第三篇】

魏军卓:我经常在梦里梦到自己身处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一些我从未想过和做过的事。我想,在这些奇奇怪怪的梦中,那个人可能就是生活在不同时空中的另外一个我吧。或许,他也曾在他的梦里,梦见过处在另一个时空的我。

钱思辰:我希望另一个“我”不要像我这么体弱,不要像我这样经常生病,太难受啦!我希望她健健康康,可以肆意地活蹦乱跳,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韦明华:我想遇到这样一个“我”:当我只说了半句话,她就已经知道下半句话是什么;我们会异口同声地喊出同一句口号;有些想法我还没说,她就已经脱口而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爱好,连习惯都出奇地相似甚至相同;我们都彼此珍惜对方……有这样的“我”陪伴,我想,即便呆在一起什么也不干,也会有很舒服的感觉。

张文君:如果“我”有很多个呢?有胆小的我,有笨笨的我,有不会唱歌的我,有写字写很丑的我,有爱漂亮的我,有爱跑步的我……那么会不会有很多个另一个“我”:有胆大的我,有聪明的我,有唱歌很好听的我,有写字很漂亮的我,有不爱漂亮但酷酷的我,有不爱跑步又懒懒的我……

臧浩林:我希望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有一个截然不同的“我”,我们说不同的话,唱不同的歌,却可以为同样的事兴奋,为同样的事伤心。我们可以为一朵花的盛开一同欢呼,也会为看到心酸的画面而沉默落泪,我们有时甚至还可以感应到对方那有力的心跳,多美好啊!

翁子涵:另一个世界的我,不会害怕夜晚的黑,不会害怕在人前大声说话,不骄傲也不自卑,能让人有安全感,可以很潇洒很坚定地去完成很多事……如果我也是这个样子,那该多好啊!

张毅弘:真的有这样一个“我”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一个我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会有着不小的差异,更何况是一个个拥有着自我思想的人。

吴睿嘉:这个世界上总有让你渴望成为像他(她)那样子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至交好友,或许还可能是某个明星、偶像甚至陌生人。我想,在他们身上,我们总能多多少少地看到许多自己欣赏的东西。当你看到他们时,你会觉得那算是另一个你吗?显然不是!

唐彦文:为什么大家都渴望寻找到另一个自己?我觉得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在现实之中感受到了孤独,找不到认同感!所以才会期待在梦中出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自己。或者是说,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李幼枫: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幻想:遇到了另一个自己,两人背对着席地坐在落地阳台,阳光洒在地板上,外面海浪拍打着沙摊,音乐在卧室里舒缓地演奏着,我们一同朗读着美丽的诗文……多么浪漫的事啊,可是,其实我们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倪一彤:遇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其实不过是一个很美丽的幻想。人生,要现实很多,而我们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周智轩:说白了,不过是给自己设立一个心中羡慕的对象,让自己无须努力与奋斗,就可以获得那些自己期望的人生。所谓的另一个我,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一块遮羞布罢了。有了这块遮羞布,就可以掩饰自己的不作为、不努力、怯懦、懒惰……

杨依依:我觉得吧,我们必须先找到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真实自我,才能找到“世界上的另一个我”。而不是以现在不满意的自我为镜子,去寻找一个让自己期望的“镜中人”。

张琼文:我觉得,在另一个世界上,或许有一些微小的可能,存在着另外一个我,她在那里,经历着或许我本该经历的一切。或许她比我先看到我一直寻觅的胜景,过着让我艳慕的生活。可是,这终究是我们的人生,在我们的世界,即使有着种种的不如意和诸多限制,我们也必须勇敢地走下去,因为决定我们未来的人,是我们自己。

吴子怡:我们不能这样想:将努力寄托于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他(她)做着我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而我们却只能在现实面前无力挣扎。如果总是这样想的话,只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荒芜。我们应该这样想:一切要靠自己,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心中的愿望,让自己成为心中所期望的那一个“我”。去吧,去做那一个勇敢的“我”吧!自己选择的路,永远不要后悔!

胡婧怡:人的交往对象往往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有着类似的品格。即使有这样的一个“我”,即使有一天他(她)真的出现,我想,那样与你不同的人,或许也不会想认识现在的你。你们之间更多的可能性,是擦肩而过而不是惺惺相惜、促膝长谈。除非,在遇见另一个“我”之前,你能让自己变得离他(她)近一点。即是说,你首先得成为一个更好的、你所欣赏的那个你。

唐佳远:也许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可能性确实存在,那另外的一个我,时刻都在呼唤着这个我去奋斗。而在现在的我奔向那个可能性之前,我们必须把这个我做好,我们的每一个当下都要对得起自己。听从内心,做好选择,走到底。

心中的另一个自己【第四篇】

关键词弗洛姆;爱;给予;关心;责任;尊重;认识

埃利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也是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从人道主义的、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建设健全的人格和社会。在《爱的艺术》当中,他论述了爱对于构建人格健全和社会健全的重要意义所在。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活的主题,是理想实现的前提,也是建设新的社会秩序和生活的精神良药。同时“爱作为一种行为活动,是自我情感的一种行为表达,也是人能力的一种外化和实现”。当人们具备了真正爱的能力,健全的社会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如果缺少爱,人将无法生活,社会将会是无序和混乱的,人将生活在孤独和分离中。弗洛姆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爱进行了情感和原则的分析,在他的思想中,爱主要由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五个要素构成。

一、给予

弗洛姆认为,生产性、主动性的爱的主要因素是给予。弗洛姆强调,现在的人对于给予的概念有很大的误解,认为给予就是被剥削和自我牺牲。在接受型性格取向、剥削型性格取向和囤积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他们认为给予就是自我失去,减少自我的拥有。在市场型性格取向的人心中,给予就是交换。如果他给予了却没有得到,他就认为他是被欺骗,牺牲自己的拥有。在具有生产性性格取向的人当中,给予是人的潜能的最高表达方式。在给予的行为中,他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财富和能力的提升,感受到自身生命力和生命价值的提高,在提高潜能和生命力当中感受到乐趣,感受到生命和自身价值的存在。弗洛姆认为,物质给予代表了富有。“并不是他有许多他才富有,而是他给予了许多他才富有”。人通过赠予自身之物给他人而体验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富有并不是因为你有多少东西,而是因为你能给予别人东西。贫穷之所以堕落,并不是因为物质贫穷导致人生的苦难,而是因为贫穷者不能给予而享受不到给予的快乐,不能给予才是人堕落的根本原因。弗洛姆认为,物质给予只是个人给予的一部分,最重要的给予是“特定的人类王国”。一个人给予了生命并不代表他牺牲了他的生命,他给予的是他生命的活力。他给予了别人欢乐、旨趣、理解、知识、幽默和悲哀等,这些给予在更深层次上说是他生命活力的表达和证明方式。在弗洛姆看来,给予也是相互的,在给予中,“他不能不使另一个人身心中的某些东西复苏,而且这种复苏过来的东西又反射给他自己;在真正的给予中,他禁不住接受了那些还给他的东西”。给予在初始阶段是单方面的付出,接受者身心中的某些东西得到增长,单方面得到实惠。但接受者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会影响到给予者,双方共同分享给予的过程,接受者在这种意义上也成了给予者,给予者自然而然也就成了接受者。

二、关心

弗洛姆认为,关心是爱的表现形式,缺少关心的爱是不完整的爱,是口头上的爱,病态的爱。“爱是对我们所爱的生命和人或物成长的主动关注”。在弗洛姆看来,关心不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对他全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保持持续的关心。爱的真谛是为所爱之物出力,使所爱之物成长。这与中国“仁爱”的思想中“君子有成人之美”之语有类似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要给予别人发展的机会,切不可损人利己,更不可损人不利己。弗洛姆的关心因爱而生,对所爱者不仅要关注和关心,更要对所爱者尽心尽责。“对所爱者的生命不是消极旁观,而是积极促进”。关心的爱不是抽象的爱,而是实践的爱。关心的爱要自身有所为,对所爱者要有所做。弗洛姆认为爱是人力量的表现,是对自己和他人的肯定,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幸福、成长、发展的关心,爱也是人的能力,无能之人必无爱,无仁之人也无爱。爱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命之中,贯穿于我们的人生体验和经验当中。爱与被爱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的内在需要和本质方式,是人正常的心理现象。随着人类的发展,人的感觉也越加敏感,对增进幸福的爱和有损生命的恨的反应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对于爱的评论日益增多,“爱的呼唤”此起彼伏,无处不在,但这却是现代人对爱的匮乏的最有力的证明。我们谈论最多的往往是我们关注最少的。弗洛姆认为爱是拯救人类的唯一的良药,是战胜孤独的法宝,关心的爱向人的冷漠提出了挑战。缺少关心的地方必然缺少爱的温暖。爱不仅是能力也是艺术,也是我们心灵获得强大力量的源泉。

三、责任

在弗洛姆看来,责任与爱是密不可分的。责任并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义务,它不是从外部强加到人身上的职责和枷锁。真正的责任是一个人绝对自愿的行为,不为其他,只从自我心中而生,“是我对另一个人的需要——表达的或未表达的——的反应”。责任往往是以道德主体为依据,尽个人之能,给予他人之惠。在弗洛姆看来,责任不仅是爱的外在形式,更是人的自我要求,是对我关心之人给予关注,做出反应。责任不仅意味着人是否幸福,更意味着人爱的能力,“有责任感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反应’”,有责任同时也是有能力对某些愿望给予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责任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影响。康德认为“责任是服从理性的绝对命令式的一个自由行动的必然性”。“理性的绝对命令式”就是人们生活的道德法则,这句话的含义是“责任是有理性的人完全根据自己心中的道德法则自愿自由地做出的行为选择,与道德无关”。责任的深层含义不仅是对自我有责任意识,对他人的责任感也与此相同,爱他人与爱自己处于同一个位置,不分先后和轻重。责任是爱中美好的品质,人要有为爱担当的勇气。责任显示了一个人爱的分量和勇气。一语概之,责任是人对整个人类都要有的爱的表现,是人在绝对自由的状态下对他人的要求做出的积极反应。爱因为责任而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爱一个人不仅要关心对方的精神需求,更要对对方的精神成长负责。责任不仅是人性健全品格的必备素质,更让人认识到爱的深层含义。

四、尊重

弗洛姆说:“我们自己的成长、幸福、力量,就是以这些生命力的尊重为基础的,一个人不可能侵犯他人的生命力、而同时又使自己的生命力完整无缺。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过程本身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在爱的过程中,当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具有一定优势的时候,占有优势的一方就会以责任为借口,要求另一方按照其要求和意愿去行动,否则就会以收回爱作为惩罚。“这在无形当中剥夺了被爱者的自由,导致责任蜕变为支配和占有”。为了防止异化,责任就要在爱中添加尊重的因素。“尊重意味着能够按照其本来面目看待某人,能够意识到他的独特个性。尊重意味着关心另一个人,使之按照其本性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成长既是他人的成长也是自我的成长。这种尊重也蕴含了这样一个条件:“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的目的”。“我希望所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为他自己而不是为着服务于我的目的而成长和发展。如果我爱另一个人,那么我就会感到和他或她是一体,但他还是他,并非把他作为为我所用的对象而需要他”。在弗洛姆看来,依赖和独立在爱的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既不要放弃自我,又要完全融入双方一体中,使个体既乐在双方一体之中,又有追求各自理想的活力,即在独立和依赖中寻求平衡”。弗洛姆强调,“只有实现了独立,只有我不需要拐棍就能站立和行走,不统治也不利用任何他人,尊重才是可能的”。只有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的时候爱才有可能,尊重才可能实现。同时,自由是爱存在的基础,爱是人存在的重要动力,爱促使了人按其本性成长和发展。弗洛姆通过爱中的尊重让我们认识到爱的可能。人与人共同生活的基础就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双方之间爱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也是尊重。爱与被爱是相互的,是在实践中互相转化的,尊重亦是如此。

五、认识

弗洛姆认为,认识是关心和尊重的前提,只有了解对方,才能关心和尊重对方,“没有认识就不可能有尊重;没有认识的引导,关心和责任将是盲目的”。认识一个人,我们必须“超越对我自身的关心并且在另一个人中看到他自己的时候才是可能的”。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对一个人的歪曲和误解。另外,对一个人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深入其本质,否则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深入本质的认识必须要两个人通过内心的交流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要通过交流了解“人的秘密”。弗洛姆认为了解“人的秘密”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绝望的方式,另一个是爱的方式。绝望的方式就是“完全支配另一个人,使他做我们想做的,感受我们想感受的,思考我们想思考的,使他变为一样东西,我们的东西,我们的占有物”。这种方式主要表现在折磨、逼迫对方,对方在受苦中泄露个人的秘密。这种认识的最高阶段是虐待狂。爱的方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动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我认识了,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每一个人。”我们在认识自我和他人的时候,即使在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想去了解全部,想去了解人内心深处的秘密,但在理性的认识中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的。“全面的认识的唯一方式就在于爱的行动:这种行动超越思想,超越语言”。“通过思维和语言,我们只能够从思想上认识一个人,而通过爱的结合,我们能够从本质上了解人”。认识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就是要深入事物的内部,洞悉人的秘密、人的核心,触及底蕴,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认识他人”。认识他人的本质,要克服幻想和对他人的曲性理解,必须用客观的角度去了解他人和自己。只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我才能认识他人的终极本质,才能在爱的行动中公正地认识他人。

弗洛姆认为,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五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它们是在一个成熟的人身上所能发现的共存因素”。只有成熟的人,才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力,克服自恋而对他人给予真正的爱。真正成熟的爱,需要这五个要素的有机结合。真正的爱是给予不是获取;真正的爱是要人们彼此关心、相互尽责任、互相尊重和认识对方。同时爱也是人对自身存在──人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的答案。

参考文献:

[1]李留意。重塑爱的生存理念[J].理论界,2007,2.

[2]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3]成海鹰。弗洛姆的“爱四要素说”伦理分析[J].学术论坛,2008,1.

[4]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张超兵,陈媛媛。弗洛姆爱的伦理思想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6.

[6]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立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 2005.

[7]林胜。爱的重新寻找[J].社会,2011,11.

[8]张磊。弗洛姆“爱”的理论述评[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9,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82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