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958883

【导言】此例“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第一篇】

[论文摘要] 延安市任家塬村是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我们看到,该村在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故此必须要从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等方面采取进一步的应对政策。

延安市是陕北的一个农业市,农村人口多达156万,占总人口的74%以上。近年来,延安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提高,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基本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支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延安市共确定200多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涉及农户万户,农民11万人,任家塬村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和沼气养猪的后续产业,加快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陕北干旱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任家塬新农村建设的路子,在陕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所以,笔者几次到本村进行实地调研,试图以本村为个案,发掘陕北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潜力和探究存在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

一、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

任家塬村位于延安市临镇镇以北公里处,全村93户,306人。2005年以来,该村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心协力,实现了2007年人均纯收入10000元的奋斗目标,正在向2008的11000万元迈进。

1.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05年以来,任家塬村先后完成引水工程一处,三级柏油路公里,生产道路5公里,巷道硬化公里,实现了户户通程控电话和闭路电视。新建村级文化大院一个,休闲广场一个,完成新型民居建设68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7年春季,重点完成了农户宅院周边及公路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使用云杉、中槐、侧柏等绿化树种24000余株。进一步添加了公厕和多个垃圾台,村容村貌得到了彻底改善,实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的目标。

2.进行绿色苹果出口基地建设

加大对苹果产业的科技投入,在全面推广果树管理五项关键技术的同时,完成果实套袋800万个,搭建防雹网1326亩,修建高标准果库70座,果园种草1000亩,果业生产的科技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2007年该村苹果总产量达197万公斤,产值突破296万元。

3.积极推广沼气养猪、沼液还田的生态农业模式

沼气是人畜粪便等有机废物在厌氧和一定温度、浓度、酸碱度等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混合气体,其主要成份是甲烷。农村大力发展沼气,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环境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任家塬村累计建成四位一体沼气68户,农户用沼液作为饲料喂猪,降低了养猪成本,去年猪出栏368头,产值42万元。产业发展后经十足、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任家塬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改变,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不可否认,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的瓶颈因素,制约着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规模的提升和质量的飞跃。

1.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改善投资主体单一

从全国情形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改善是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举措,任家塬村也不例外,引水工程、三级柏油路、生产道路、巷道硬化、程控电话、闭路电视等都大大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环境。但是,这些建设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政府成为主要的投资主体,民间投资薄弱,从而使得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后续投入缺乏,没有从根本上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

2.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受限

苹果产业是任家塬村的主导产业。任家塬村总耕地面积2400亩,苹果面积1400亩,是一个苹果专业村。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苹果专业村并没有带动周边邻村发展起来,从而使得发展苹果深加工受到限制。就是说,如果开办一些乡镇企业发展苹果深加工,仅靠任家塬村的苹果产量是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的。这样,任家塬村的苹果基本上没有鲜榨苹果汁、苹果浆、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这些深加工产品,苹果都是直接销往全国市场,没有从苹果产业的附加值上取得更多的效益。

3.后续产业缺乏

任家塬村以苹果作为主导产业,几年来,村民们从苹果的种植和销售中得到了巨大实惠,村民没有一人外流,全部留在村里致力于苹果产业的发展。但是,从中我们也不得不引发一种担忧。苹果产业的发展受到气候、病虫、产品的更新换代等因素的影响,一旦产业遭受破坏,后续产业又不能发挥很好替代作用,那么任家塬村就要遭受毁灭性打击。尽管任家塬村也有沼气养猪、沼液还田以及庭院经济等后续产业,但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来看都是不够的。

4.富裕村民的精神消费成为空白

2007年任家塬村人均纯收入10000元,完全达到了小康水平的标准。但是,富裕起来的村民对于财富的支配主要用于购买手机、大兴土木搞修建、大操大办婚丧婚娶等。据调查,任家塬村娶一个媳妇基本上要花去5-6万元左右的费用。尽管也有文化大院、休闲广场,但基本上是村民劳动之余休憩的地方,没有实质性的精神消费,尤其是青年农民,他们渴望新的生活方式,追求时尚的生活节奏,富裕的物质生活和贫乏的精神消费在他们身上形成很大的反差。

三、对延安市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

在陕北这块广阔贫瘠的土地上,任家塬村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已经成为一种示范和典型。但是,诸多问题的存在也困扰着任家塬村的进一步发展和再上新台阶。这些问题在陕北新农村建设中也具有普遍性和共识性,由此,如何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成为主要问题。

1.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不断为陕北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任家塬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该村具有优势特色产业——苹果产业。一个村子要尽快发展起来,产业的带动是必不可少。所以,每一个村子必须努力探索适合本村特点的产业优势,以此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各地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科学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也要注重对后续产业的开发和培植,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互补的产业格局,为农村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里要强调的是,尽管陕北地域广阔,各村的实际情况会有很大差异,但在相对集中的地域情况还是会有一些大同小异,所以,一定要注意规模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气候,集聚资源,为各种产品的深加工创造条件,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如陕北洛川地区处于苹果生产的最佳种植适生区,苹果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支柱产业,已获得苹果生产的原产地保护标志,产品远销国内及东南亚、欧美市场,对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榆林地区沿黄河府谷、神木、佳县等6县的68个乡镇,目前,挂枣面积达万平方公里,年产鲜枣8万吨,产值亿元。可见,把经济林果业的发展定位在特色优势产业上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也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的切入点。

2.提高农民自身素质,造就陕北新农村建设新型主体

在农民工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时候,任家塬村306位村民无一人外流,全部留在农村务农,这种逆城市化的反向社会流动,再次证明了新农村建设的最主要主体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主体。所以,必须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为此,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

首先要抓好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这包括政策的宣传教育、农民对政策的理解领会等。必须把对农民的教育培训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始终,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民的积极创造,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健康发展,这是保证新农村建设任务顺利实现的根本。

抓好农民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的落后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方面。陕北农民的总体文化素质偏低,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差,有不少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教育,甚至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首先要从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入手,采取举办夜校、补习班、电化教育、知识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课、市场基本常识等知识的教育,提高他们认知世界、认识事物、明辨是非的能力。

抓好农村实用技能培训。主要是围绕产业建设进行实用技能的培训,比如,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实用技能,力争达到村村都有实用技术能手,户户都有一名掌握实用技术的劳动力。同时,要围绕城市发展需要,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提高农民进城务工的能力。

在注重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一定要有相应的载体满足他们的精神层面的需求。以产业带动发展起来的新农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封闭落后的农村,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巴交的“老农民”。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也更加迫切。所以,要大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努力构建具有内聚力和向心力的社区文化,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引导村民的正确消费,和谐党群、干群和村民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用之不竭的内生力量。

3.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引用,完善农村基层组织,从而为新农村建设集聚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搭建积极向上的组织基础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第二篇】

关键词:农村实用人才;存在问题;队伍建设

人才是事业之基,也是兴农之本。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之计。农村实用人才是农村实用技术的实践者、示范者,他们立足家园,活跃农村,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主力军。

1 洱源县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围绕新农村建设工作实际,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与科技示范户培养有机结合,逐步培养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全县共有土地耕种面积达万亩,农业人口万人,实有涉农“土专家、田秀才”约1800人。农村实用人才立足于我县农业生产一线,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在水稻、蚕豆、大蒜、烤烟、核桃种植等传统农业领域中比较有权威性,为县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存在的问题

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现有农村实用人才较少,他们是致富带头人或种田好把手,但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拔尖人才、科技致富I头人才的数量就更少。

农村实用人才文化层次低。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较多,没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加上视野狭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新农村的效益型、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农村实用人才分布不均衡。我县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较广,多为分散型作业。交通、水利、土质好的村实用技术人才就相对集中,农民收入普遍较高,而条件较差的村农村实用人才也少。

原因分析

农村实用人才作用发挥有待加强。由于农村实用人才观念落后,普遍存有小农经济思想,等、靠、要思想,影响着实用人才整体作用的发挥。

受农村科技普及和推广环境的制约,农村实用人才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实用人才的专长和技能大多是在后天的劳动实践中学习或摸索出来的。主要是受客观条件制约:一是想学的人摸不着学习门路。二是没有学习教材、资料,农民系统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教材也十分缺乏。三是培训网络功能不全,对有关涉及到农村市场经济、新农产品推广使用、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够全面。四是无带动力强的示范基地。理论的东西对农民来说学习起来有难度,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真正引导农民走出去或者在本县参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条件尚不具备,由于接触不了实物和零距离观察,大多数农民仍然存在着看热闹的多、脚踏实地去干的少。虽然我县每年都在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活动,但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科研项目很难得到推广、实施。

3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力量。因此,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就必须在管理、培养、激励上下功夫。

搭建平台,夯实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基础。

搭建人才选拔管理平台。结合农村实用人才基本情况开展调查,要把具有种殖、养殖、加工、捕捞等技术的专业户、示范户、致富户;具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和文化艺术类人才;具有经营和管理经验的企业经营人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等,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建立人才档案,实行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颁发县级农村实用人才证书,真正把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等人才纳入“三农”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对象,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走上制度化轨道。特别是对取得技术职称的本土人才,要在工商登记、税务减免、资金贷款、农药化肥、优质良种、畜禽防病、新技术推广等方面应提供政策倾斜,使农村实用人才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搭建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开展现行农村政策、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等政策理论培训,增强农村人才的兴业意识。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紧密结合要依托有关学校和培训机构,多方培训各类农村急需实用人才。有组织地把本地农村实用人才送到农业发达地区进行交流学习。积极鼓励农村有志青年自学成才,优先为业绩明显、群众公认的能人、尖子评定村民技术职称。同时要加强劳务输出中心、职校等培训基地的建设,改进办学条件,把培训基地真正建成村民技术教育培训、开发的重要基地。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实用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并根据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实用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适时传播新技术、新知识。

三是搭建人才创业平台。以产业结构调整项目为平台,充分利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科技项目和农业基地建设,为现有农村人才提供用武之地,发展一大批专业户、专业村、专业技术协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形式的生产格局,推动了产业化经营。认真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加快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展步伐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只有通过不折不扣地落实政策,才能更好地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发挥才干提供舞台。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认真规划农村科普示范园建设,要加强示范园内基础设施投入,做到通水、通电、通路;要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园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把科普示范园打造成为农村实用人才学习科技、掌握本领、交流技术、提高水平的理想之园;充分调动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应积极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生产,从土地使用、资金信贷、农用新产品设施、设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于帮扶,增强信心,认真解决好发展后顾之忧,并更好地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共同致富;要通过大户辐射的方式推广技术成果。就是选用部分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政治素质过硬的大户作为专业示范户,适当给于经费投入,并把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交给专业户、示范户,由他们先搞起来。当地农民看到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带来的利益,就会自发地跟着用起来。

强化宣传,努力营造农村实用人才大环境建设工作。

强化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人才开发的意义和成果,不断扩大影响,使人们意识到农村实用人才能带动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能带动实用技术成果的广泛推广,能带动更多的农民走向富裕,从而提高人们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思想认识。

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要充分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推广典型经验上狠下功夫。要善于及时捕捉辐射面广、经济效益高的“土专家”、“田秀才”的典型事例,专门召开实用人才开发工作典型经验交流会,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典型事例及其取得的经济效益;通过这些工作,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以科技促致富。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计划;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治理;潜功能

一、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战略意义

大学生“村官”计划,可以说是大学扩招、经济危机形势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同时又促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村社会控制力度的“三全之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精英大量外流,出现了基层管理人才的缺位和断层。大批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农村出现了所谓“三八六一九九部队”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妇女、儿童、老人成为农村常留的主要人群。农村社会人才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匮乏,素质有待提高,普遍存在着村干部学历浅、年龄老化等问题,广大农村在诸如基层党建、教育、医疗卫生及农业技术等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方面,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渐顺畅,农民与乡村的联系变得日益松散;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素质不高,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力、影响力逐渐减小,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对农村社会的领导和控制。实际上处于建国以来最为松散的时期,这是一种值得警惕的趋势。近年来,党和政府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实际上也是对这种趋势的一种应对。而自2008年以来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发展的同时,也潜在地加强着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的控制和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广大农村正在经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迫切需要有现代知识、现代思想、现代眼界的新农村建设者。首先,大学生“村官”,填充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建设一个经济、文化、政治共同发展的新农村,不仅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还需要大量思想先进、知识丰富的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现农业结构、经营模式、文化品位等全面提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有效地弥补了农村人才的缺乏,促进了农村软实力提升,更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手段:其次,大学生“村官”,丰盈了后备干部的“蓄水池”。培养了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形成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第三,大学生“村官”,拓宽了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对于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创业,到经济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

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文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的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每年选聘2万名,连续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2009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2009年5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这~系列文件,为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铺平了道路。

《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及相关政策文件,对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待遇等做了一定的界定: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扭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工作、被大多数党员和群众认可的,可通过推荐参加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

对于这一计划,人们多从应对金融危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农村干部素质、促进新农村建设等角度加以评价,认为这一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锻炼高校毕业生自身能力,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同时对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储备年轻干部,带领农民致富,推动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作用。这些都是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显功能”,该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功能”,即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力度,提高党和政府对广大农村社会的领导与治理。

三、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潜功能”

首先,从大学生“村官”的任用及职责来看,大学生进入农村基层工作,充实了基层工作队伍,提升了基层人员素质,为长期以来陷入僵局的农村基层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切实加强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职责,《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做了如下界定:担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村官”,主要协助做好以下工作: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上级党组织有关安排部署;组织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任务,协助做好本村产业发展规划,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经济实体和科技示范园;配合完成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矛盾调解、社会保障、调查统计、办事、科技推广等工作:负责整理资料、管理档案、起草文字材料和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的教学组织管理、设备网络维护;参与讨论村务重大事项;参与村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大学生“村官”担任村“两委”成员职务的,按照所担任具体职务确定工作职责。乡镇党委和村“两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大学生“村官”专业特长,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具体职责和工作分工。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团组织负责人。从文件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机构,就是农村“两委”,而且相关文件强调“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聘用期间必须在村里工作,乡镇以上机关及其他单位均不得借调使用。”这对于改变“两委”人员结构、提升工作能力和效率,具有积极作用。在当前农村精英缺位、基层工作陷于停滞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心识的人才进入农村,填补长期以来形成的农村人才‘洼地。大学生相比农村精英而言,具有知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热情活力、敢于冒险、积极进取的特点,对于完善基层组织形式,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具有更大的积极作用。

其次,有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向往城市成为农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我省农村中大多数的有一定文化层次的劳动力大量地向城市流动和转移,而农村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又不愿回去。由此出现了人才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农村出现人才“洼地”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人才双向流动已成为必要之举。大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能给农村带来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引进新的农业产品,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运用互联网等手段,寻找到最新最快的农业行情,指导农民的种植;另外大学生们身处市场经济发达的城市,长期受到市场氛围的熏陶,加上在学校中学到的经营知识,能指导农民对农产品的营销,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当前,已经有不少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带动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和拥戴,也改变了农民对基层工作机构的认识,提升了认同感。

再次,大学生“村官”宣传科学,有利于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素质,提升农村教育意识。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这不仅仅是体现在经济方面,而且还体现在教育方面。基于多种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村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大大影响着教育,农村教育问题是教育界的软肋,虽然国家每年都拨大笔经费发展农村教育,争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同时在农村开展扫盲活动,利用农闲时间办各种学习班,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但这些措施终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生进入农村当村官可以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榜样来宣传科学,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让他们真实的看到知识就是力量,让他们也自愿去学习、创造。知识促进经济,只有农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才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新型农民,循环农业

新形势下,要建设现代农业,需要依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支持。循环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模式,需要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基本上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农民,不具备现代化大生产所需要的初级技术能力。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如何培养新型农民也成为当今社会局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新型农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要增加教育投资力度,鼓励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鼓励和宣传一部分富裕农民集资捐助教育。同时政府为农民提供入学贷款、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融资、信贷等优惠。农民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参与循环农业发展,需要的是信息和充分的供给。政府需对现有农业信息传播体系进行集成整合,完善循环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提高网站质量,扩充循环农业信息量,让农民与时俱进;要加强信息标准化建设,构建智能化农村社区信息平台,促进循环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开发利用,全面、高效、快捷的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促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进村入户,把政府上网工程的重点放在村组两级,不断提高农村基层适应市场,把握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动态的能力,增强其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首先观念更新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要转变农民传统、保守的思想观念农业论文农业论文,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实施循环农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为循环农业的实施建立强大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村教育、宣传中,要将转变其思想观念放在首位,应适时引导他们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自觉融入发展市场经济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大潮,使之感到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加体能”、知识加勤劳”的复合型支出。其次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农业劳动者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农业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农民群众要树立“知识致富”的理念。21世纪,知识就是经济,谁拥有了知识,谁就拥有了财富。没有知识的土地是贫瘠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要让农民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耕耘土地,创造财富。开发农民的潜能,在生产中,变“体力劳动为主”为“脑力劳动为主”,运用各种工具辅助劳动,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知识致富。第三,直接面向农民群众的基层领导干部在转变农民思想观念上具有表率作用核心期刊目录龙源期刊。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旦正确的政策路线确定后,干部队伍便起着关键性作用。他们直接影响着政策路线的正确实施。因此,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首先是要转变农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各级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在发展道路上,要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而忽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倾向,树立资源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深刻认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念。

三 加强农民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

循环农业的实施,需要更多的农业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这些技术又需要有较多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农民才能掌握。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基础教育为依托,以农村职业教育为主体,以科技普及、培训和推广为重点的农村教育体系,造就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在当前农村正规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大力发展农业短期培训和科技普及教育,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要改革农村基础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中加大循环农业基础知识和科技知识内容比重,同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专业毕业生,退休科技工作者到农村创办职业技术教育或科技进修学校,传播循环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

四 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为循环农业提供组织保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客观上要求农民再次走上合作制的道路,即农民在经营上自己组织起来,按照生产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不同

摘要在“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下,搞好办点示范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同时,建立上下工作指导机构,搞好示范推广、培训等工作。

五 有组织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发展循环农业,离不开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搞好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为实施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当前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

农业农村工作基本知识【第五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因材施教;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188-03

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多样化的,对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和内容,以及教学方式都有多样化的需求。但是,当前农民培训和教育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地方特色”欠缺,教育方法呆板,不符合农民求知需要及特点,不能充分地调动农民的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往往知识实践脱钩,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学习形式上,多数以采取“满堂灌”、“填鸭式”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操作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些都不能满足广大农民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要,导致青壮年农民对学习和培训失去了热情,参加各类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的农民数量减少,最终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失去内在的吸引力,更不能满足转型期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而带来的对人才数量、质量、专业层次和结构的新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新型农民的培养,因而应该进一步加强培训资源的整合,并因地制宜、因类制宜地突出培训重点,争取达到“一次培训、终身受益;一人务工、带动一片”的目标。

一、正确把握农民培训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论语·为政》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这说的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其实,一切教育都要求因材施教,农民培训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农民对象,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讲究实效性。

广大农村存在着很大区域性差异,农民的文化素质和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同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定位不同,种植养殖等产业发展状况不同,因此,进行新农民教育培训要立足当地农民自身状况和经济发展要求,按照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农村扎根型人才、农村科技带头人、农村留守人员等不同类型人员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培训。

二、开展针对性强的农民短期培训

1. 针对落榜考生进行技术与技能培训。政府每年拿出资金,对高考落榜的高中生进行为期1年的集中技术与技能培训,使他们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术或技能,增强他们步入社会的自信心和生存、就业能力,彻底打消原有农民认为的“升学无望后,学习无用”的传统观念。对他们开展技术性高、技能性强的培训认证制度,严格把好科技培训“出口”关,严格控制技术、技能证书的发放,提高各类证书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使农民科技培训证书、操作技能等级证书等真正成为全国通行、国际认可的农民技能凭证,成为农民竞争上岗的“通行证”和“护身符”,从而带动全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

2. 针对村级千部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靠传统经验和努力工作,还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高新农业技术提高劳动产出率,利用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来组织和管理。因此,村干部必须提前一个阶段,掌握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技能,才能领导村民致富、奔小康。

3. 针对农村科技人员和后备技术力量进行先进科学知识教育、培训。他们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发挥新农村建设的骨干作用,这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我们可以尝试以农民科技素质培训——燎原工程为载体,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知识型、技术型农民,使他们能“一人带四邻、四邻带全村、一村带一乡、区域一起上的”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加快科技普及与农民致富。通过整合星火培训(星火学校、星火基地、星火带头人等)资源,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和“农业远程培训工程”等工程相结合,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让他们植根于农村,服务于农民,辐射带动农户,以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通过3~5年时间,每个行政村至少培养1科技带头人,每个大的自然村(50户以上)有1个科技带头人,达到每百户农民有1个科技传播的带头人。农村科技带头人由劳动人事部颁发资质证书,并将其纳入全国科技服务的科技队伍体系。

4. 针对农村各种专业户、示范户和生产技术能手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培训。农村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是农村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们拥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技知识,对新生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并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劳动生产率相对其他村民较高。同时,他们是农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者、扩散者,是能够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在农民心中有较强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因此,抓住对这部分人群进行科普教育、培训和农技推广,将会对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的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依照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政府将减少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我国农业是基础产业、弱势产业,农民多为单干户,与国际上的大公司、大农场主不在同一生产水平上,生产出的产品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设立农业科技(绿箱)专项基金,把直接补贴变为狠抓农民技术教育的投入,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绿色产品、安全标准怎样生产安全可靠的绿色食品,参与市场竞争。

5. 针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人员开展面向城乡劳动力需求的技能培训。针对浙江省(以下简称“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中后期转型的关键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这一重要事实,我们应该把转移就业率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根本标准,放到培训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农民培训以转岗就业为目的,以定点、定向和定单培训为主要途径,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水平的青壮年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使他们真正获得能在城镇长期生活的本领。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农民,培养大批掌握新技术、能操作最新的机床、有创新精神的高技能劳动力。

根据外省劳力型民工涌入挤压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的实际,树立错位竞争的培训理念,在继续搞好一般性技能培训的同时,瞄准对岗位技能要求较高的特殊工种开展战略型培训,针对农民的创业致富愿望开展旨在增强农民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培训。

强化特色意识,根据各地的产业特色、行业细分、用工特点和农民的择业习惯、价值取向、就业态度,开展更加符合市场和农民需求的特色工种培训。增强品牌意识,如“舟山海员”、“衢州保姆”、“云和师傅”等劳动力品牌,对当地劳动力的培训转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实施长期性的新农民教育

现有培训技术内容相对分散,农民只能掌握零星技术,不利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农民致富。建议针对新型农民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将农民培训工作从源头抓起,实现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间有效衔接,形成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区域、不同需求的教育、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1. 教育培训目标。培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农村政策,适应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扎根农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2. 教育培训年限。三年;安排每年农闲时期进行集中教育培训,时间共24周,每周按五天工作日计算,每日6个培训节时。

3. 教育培训模式。采用“三阶段、三递进”的教育培训模式,即:第一年学习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第二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基本知识和技能,第三年学习农业生产经营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在每一个学习年周期中,依次安排为集中知识学习、分组集中培训辅导训练、分散实践锻炼。

4. 主要教育培训内容。①公共基础知识:包括农村政策与法规、基础文化与浙江文明、计算机应用基本技术和健康保健常识等;②农业生产经营基础知识:包括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现代农业基础知识、农业经营与管理和转岗从业基本知识等;③农业与从业岗位技能:包括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农业灾害自救技能、转岗从业基本技能和农业生产基本技能等。这些培训内容均为综合内容,如农业生产基本知识技能包括种植、养殖、水产、园林、花卉、果木蔬菜等方面;转岗从业基本知识技能包括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建筑装修、餐饮服务等方面。根据培训对象从业需求和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确定,实行培训对象后期分流,实施专业化教育培训制。

5. 考核办法。每门课程采取理论考试与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安排在年度教育培训结束时进行;结业考核采取综合测试利项目设计相结合。年度培训考核合格,方可进入下一年度(阶段)学习,结业考核合格,颁发相应证书。

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积极借鉴外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突破传统的农民培训模式,向以职业岗位综合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现代农民培训模式转轨,因材施教,优化培训,确保农民培训的实际、实用、实效。

参考文献:

[1]董忠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朱启臻。中国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58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