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创业论文实用4篇
【导言】此例“个人创业论文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个人创业论文1
一、应用型学科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存在的不足
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综合毕业设计理念
为使培养的学生既能全面发展、又能适应海西发展的社会需要,需要科学确定培养目标,应用型专业应首先明确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受制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现有基础的影响。[1]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建设试点示范高校,但在具体的专业建设中尚未能充分贯彻这一应用型的定位,相关应用型专业应依据自身办学实际,灵活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教改,例如以差异化营销的理念满足产业的差异化用人需求,以此形成办学特色。在当前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下,急需建立平衡学校教育与业界训练,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服务产业的专业点。在课程教学、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进行综合性、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专业素质与创新创业素养的兼修并蓄。笔者的教改实践体会是:综合毕业设计改革紧密围绕办学定位而展开,完成基于产教对接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两项任务。基本的教改思路是:第一,毕业设计应基于真实课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要求直接服务地区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或社会服务等,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该客户单位当前需求,根据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确定毕业设计的选题,并在与企事业的紧密互动中完成项目。为了贯彻落实因材施教、适应产业链不同用人岗位的多元需求,毕业设计的具体形式可以实行多样化,暨允许学生选择撰写广告策划案、执行营销策划案、拍摄微电影、发表新闻稿件、发表学术论文等多种形式。第二,毕业论文要围绕毕业设计开展。毕业论文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实践应用上,所以无论是在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对象的确定,应该始终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展开。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的具体执行中,要求学生结合毕业设计中个人在项目团队中的分工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求学生围绕毕业设计的项目进行选题,选题必须与毕业设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应用型专业综合毕业设计模式的实施
四、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的创新模式探索是海西经济区应用型专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应用型专业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应确保校企协同育人成效落到实处。通过应用型专业毕业论文环节的改革,可以整合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产业服务职能,融合校内外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促进地方高校教育与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融合,较好地适应当前应用型专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建京,吴智泉。地方大学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探讨[J].北京教育,2015(5):66-68.
创业论文2
目前,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全社会必须加强和提高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的理解、认识与认同,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创意产业是一个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其理念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理念、思维路径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各级决策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战略、策略、成果、经验、方法和措施,并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实践,实事求是地开拓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的基础,一批全国及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出版,一批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和著作发表,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研究也已,成果是显著的。但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其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对美国、英国及欧盟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的各自特色与取向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它的发展、危机和困境,共同寻找未来发展的道路。
在先进理论支持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迫切需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建立一个国家总体规划,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在这里,高瞻远瞩的总体规划、合理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良好的创意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
从根本上说,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专家预测,我国文化潜在消费能力2005年将达到6000亿元。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文物业、博物馆业、会展业、广告业、咨询业、业、竞技体育业等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于是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
创业论文3
[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创业能力
在开展创业教育时,一些院校对学生创业成果进行认定,并将学生的创业业绩进行课程替代。在课程替代的产业教育模式下,一些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方面采取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
一、课程替代的发展
根据已有相关资料,最早提出课程替代的院校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在2005年电商创业发展初期,就有学生在电商平台上进行各种创业尝试。在实践活动中,一些学生在创业上取得较好成绩,能以创业人才(学生老板)的身份毕业,但由于其忙于创业实践活动,正常的教学活动会受到干扰,而成为创业表现优秀、学业表现不佳的“另类学生”。虽然这类学生不但能解决自身就业,还能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社会对其评价颇高;但在校内却面临着因挂科,而不能毕业的处境。随着创业实践活动不断深入,创业表现优异、完成学业存在一定困难,成为校园创业学生的一种常态现象。高校与社会对创业学生的评价出现难以协调的双重标准时,如何对创业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成为影响创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对创业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后,该校提出“创业业绩可替代课程学分”的教育理念,在评价学生学业时,创业业绩成为评价学业的另一个标准。为深化创业教育开展,该校随后还开出了创业班,在创业班,学生学业评价的一个主要标准是创业业绩;而在非创业班,学生的创业业绩也能申请替代课程学分。在课程替代导向下,该校创业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在校学生创业率、毕业生创业率、学生创业成功率、校园创业氛围、培养的创业人才(学生老板)等均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在该校的带动下,潮汕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职院校也以课程替代来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虽然各校在课程替代上的具体举措不同,但其核心理念均为“创业业绩可替代课程学分”。在各高职院校的实践过程中,课程替代也逐渐完善。
二、课程替代的改革举措
(一)课程体系上,从预设性课程到形成性课程转变。当前教育体系下,高校大多数课程基本上都在学期之初就安排好,具有一整套完整的授课计划,在哪个阶段上什么课程都有明确规定,且通常情况下不会作修改。但在课程替念下,课程体系相对较灵活,会根据学生实际创业需求作相应的调整。课程改革与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课程开发的理念应该是基于生成性的课程理念,而不是预设性的课程理念。在生成性课程理念下,课程替代更强调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更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生成性。(二)教学方式上,从校内封闭性向校外开放性转变传统的课程教学其主体特征是封闭性,大多在课程内完成所有教学过程。课程替代的教学是开放性的,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充分了解市场、融入市场,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效。课程安排上,不局限于理论课程。若理论教学只是为强化学生的应试能力做准备,则其对学生所起作用非常局限。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课程替代强调隐性知识,注重实践教学,倡导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三)评价方式上,从单一性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课程替代将创业视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一部分,提出“创业业绩是学生评价体系一部分”的教育理念,创业学生可申请创业业绩来替代课程学分。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替代初期,淘宝信誉可用来替代课程学分。与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学习不同,课程替代鼓励对创业学生施行“业绩评价导向”,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学生创业实践与学业学习间的矛盾。从评价维度而言,课程替代评价体系除理论教学外,还综合考虑学生创业情况。在各试点院校的探索下,课程替代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课程替代初始阶段,学生淘宝信誉是课程替代的主要标准,随后,各大电商平台的创业业绩均被纳入评价体系,开始由单一的淘宝信誉认定方式发展到多电商平台的营业额与利润等多元认定。
三、课程替代的内在优势
(一)“以生为本”。理念调动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积极性课程替代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不擅长应试教育的特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具有可行性。课程替代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极大地调动了高职学生创业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由从前的散漫无序到如今的忙碌充实,实现了学生的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课程替代肯定大学生创业行为,让其“名正言顺”。目前,很多高校的管理制度不是在点燃学生创业热情,而是在打压大学生的创业激情,高校甚至有时成为创业者的绊脚石。不参与创业实践,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能得到有效培养;“模拟”的创业实践教学有其局限性,高职创业教育要产生实际成效,必须鼓励大学生从事“实战性”的创业实践。课程替代模式下,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积极性得以加强。在采用课程替代的某高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比例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根据课题组调研,某试点院校首先在某专业采用课程替代后,该专业约有30%的同学主动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该校随后在全校范围内推出课程替代,全校学生踊跃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在课程替代模式下,学生的创业意愿被激发,能主动参与创业。课程替代模式下,高职学生内部动机得以提升;在创业实践中获取的物质财富则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外部动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业能力。(二)“创学结合”。模式在高职创业教育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学业与创业两者存在难以协调的矛盾。随着时展,学业的涵义和方式已发生变化,学习知识不一定要在课堂内、在教室里才能进行。创业是创办和经营企业的“实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实训,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实际操作层面,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地位势必会被削弱。在学业考核上,课程替代以“业绩评价导向”来评价学生,缓解了创业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扰。除理论学习之外,课程替代综合考虑学生的创业情况。创业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课程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有足够时间去从事真实的创业实践,为高职开展创业教育提供比较可行的实践模式。(三)“业绩导向”。考核使创业教育成效在实际教学中能被考核当前,大多数创业教育在目标中都表达模糊,成效难以量化。根据对国内十余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分析显示,大多数高校都将创业精神培养作为创业教育重要目标,但创业精神评价指标较模糊,在实际工作中难以予以衡量。课程替代以创业业绩出发,将创业教育考核量化,能够看到现实指标。课程替代改变了创业教育的评价模式,体现了一种突破。当前,创业教育普遍倡导培养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但创业精神与创业意识却很难予以衡量。当前,我们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采用理论考核,通过修满课程学分、理论考试成绩等来予以体现,课程替代尝试认可学生在创业实践中获得的创业成绩。创业成绩如何界定,应将学生在创业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如营业额、个人收入等)和社会效益(解决他人就业、发挥创业示范作用等)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维度。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创业人才培养寄希望于创业课程的开设,但只依赖于理论课程的创业教育其成效不高。开设过多的理论课程,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没有胆量创业,也没有创业能力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因此,在课程替代模式下,教师很明确地知道自己所需教的内容,学生也明确知道自己所需学的内容,师生之间的创业教育能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创业实践需要时间与精力,课程替代鼓励学生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为高职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式。
四、结语
根据笔者对各试点课程替代院校的创业学生群体(包括在校学生与毕业生)的调研显示:课程替代普遍被创业学生认可,认为其能解决学业上的困扰;能采取课程替代的学生,其综合能力较强,从统计学角度而言,这部分学生在目标规划、时间统筹、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非创业学生。在教学模式设计上,课程替代以实践教学作为主导,突出学生的创业成果。在管理创新上,课程替代拓宽“学习成果”外延,增强创业教育可评价性。其对当前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观念进行了突破,体现了弹性的教育思想与能力导向的教学理念,虽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但其在实践中也面临着很多新挑战。在一些人看来,课程替代功利化倾向严重,过于看重学生的创业业绩;课程替代侧重于结果导向的评价结果,教学的过程难以监控;课程替代只是提前将教室变成了商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关注等。为了促进创业教育发展,课程替代自身需不断完善,以适应创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作者:余雅晶 徐玉成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婷。高职创业教育“分层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15):56-57.
[2]张婷。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6):112-113.
[3]徐玉成。高职创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18-21.
[4]王智平,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60.
[5]PolanyiM.TheStudyofMan[M].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7:12.
[6]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2007:165.
[7]肖龙海。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及实践路径———兼论企业家精神教育[J].教育研究,2011(4):56-59.
个人创业论文4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路径;项目实施;岗位任务
毕业设计既是对高职学生大学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是学生就业上岗前的一场训练。通过毕业设计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毕业生职业素养,加快其身份转换过程。
一文献回顾
(一)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学者将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整合重构,从毕业设计的计划准备、组织实施、过程管理、成绩评定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有机结合的模式[1]。在参与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岗位中,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同时要不断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传统毕业设计已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应从企业实际需求选题,校企协同管理评价。题目取自生产实际,数据资料与设计条件取自现场,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进行指导,设计方案和结果接受现场检验和评价[2]。以上反映出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一体化,分别探讨了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二)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毕业设计是学生从学校学习过渡到实际工作的桥梁,开展“多导制”监督机制,“多时段”开题形式,“多维化”评价体系,“信息化”管理平台等运行机制来解决现有的问题[3]。有学者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接触项目,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题,选题源于创业相关项目,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项目可行性[4]。也有学者从校企共同指导、建立师生互评反馈制度,丰富毕业设计形式方面提出毕业设计新模式[5]。以上主要从毕业设计弹性制分段培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毕业设计作品等多方面探讨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模式多样化,学生有多种选择,丰富了毕业设计理论但也对管理和评价提出更高要求。(三)毕业设计质量提升。建立健全毕业论文的具体管理制度,要对毕业论文的选题、管理及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具体的、规范的要求,建立系统的质量监控体系[6]。管新平[7]等提出改良、突破与革新三种途径,改良型即在维持现状的前提下适当改进,突破型即取消传统的毕业设计用实践报告取代,革新型即根据个性化需要自由选择。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研究重视结合生产实践,分别从毕业论文准备、撰写及评价等多方面进行探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学情分析,如何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学生情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共同创新毕业设计改革是一个难点。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偏离岗位,脱离地方产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毕业设计通常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忙于顶岗实习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也很难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此外,高职生理论基础薄弱,面临毕业设计时一头雾水,不知如何下笔,毕业设计课程缺乏细致而深入的技术指导。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凭自己的兴趣选择陌生领域,与工作岗位不相干,如“我国XX行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此类题目不仅陈旧,题目非常大而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资料较少,非常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恰恰因为题目大,无从下手,所以论文中大量文稿从网络复制、粘贴甚至部分文字仍然保留网络格式。实践表明,毕业设计选题不科学,选题脱离学生实际工作岗位。多数学生认为毕业设计仅仅是一门课程作业,跟工作无关,缺乏动力投入时间较少。这些学生目光短浅,认识不到毕业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职业能力训练,需要指导教师引导。毕业设计通常也较少结合国家及地方的产业政策,分析地方产业发展背景,产业发展为企业带来的契机,脱离了产业背景。(二)学生不重视,毕业设计逻辑混乱。毕业设计思路混乱,论证不严谨的问题比较突出。摘要写成了背景分析、前言部分和公司简介,缺乏主旨内容。摘要是高度概括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分析选题原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即研究了什么问题,如何展开,结果是什么。如“浅谈住房公积金风险与控制”一文,摘要用大篇幅介绍贷款以及住房公积金,只字未提贷款风险和如何控制。可见,学生仅罗列事实,逻辑推理能力较差,不擅长分析研究对象,也不懂如何进行研究,更不会归纳研究结果。有部分学生以某企业或某岗位实结为题,试图以实结代替毕业设计。如“保险行业实结”,全文从其进入保险公司的培训开始,记录了企业文化、实习过程、实习心得与体会。而写实结的同学确实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记录真实的实习过程,抄袭现象明显减少,个人收获和感受成为毕业设计的重头戏,对于实习岗位分析则较少,且较少应用专业知识,难以突出学生岗位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这样毕业设计出现堆砌材料、文字冗长迟迟不能进入正题等现象,文中内容东拼西凑,结论采取引用的方式,撰写不规范,与毕业设计无关紧要的内容较多,缺乏自己观点,表达不清晰。(三)教学改革落后,评价环节单一。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相对薄弱,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指导过程、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及答辩等教学环节,还包括指导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等,学校尚缺乏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由于毕业设计通常在学生实习阶段完成,学校指导教师通常指导10至20位学生,同时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该环节成为高职院校所忽略的实践教学环节。另外,教师长期在教学一线,理论知识丰富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对学生所从事的实习工作了解较少,单一化的评价环节不利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评价缺乏对企业生产一线、市场运作的全面把握。究其原因,毕业设计之所以产生如此多问题,一方面是学校和学生均重就业轻毕业设计。作为毕业设计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品行都对毕业设计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毕业设计课程改革有待加强。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导教师负责制,实践证明,指导教师的责任心、学术水平、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对毕业设计质量至关重要。
三基于企业真实项目运作的高职毕业设计创新路径
(一)毕业设计与岗位实习互融互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了让学生结合实习岗位完成毕业设计,提出毕业设计与岗位实习互融互通,并将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升,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完成毕业设计,在总结分析岗位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其职业能力。毕业设计本身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考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毅力,完成毕业设计也是一次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验。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将技能提升至理论高度,对于其归纳分析和应用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帮助作用。再者,两者互融互通,学生完成毕业设计也是为了解决工作难题或者工作任务,有益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后,贴合企业、市场一线岗位需求的毕业设计也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更加适合的人才。(二)岗位任务项目化,选题来源于项目。在学生踏入实习岗位时,每天记录实习日志,熟悉工作流程,并根据工作内容将岗位任务项目化。如某销售岗位工作任务(见表1):任务一掌握销售流程及相关业务知识:这项任务可以项目化为销售准备工作,销售准备工作包括熟悉产品、销售业务流程及制度,市场分析,销售规划和销售工具。任务二能就客户需求提供有效回复等:此项任务可以项目化为销售拜访过程,销售拜访过程包括销售开场白,分析客户需求,有效处理客户负反馈,获取承诺与跟进。任务三做好客户的维护和其他售后服务工作:这项任务可以项目化为售后跟进,售后跟进包括跟踪回访,异议处理及客户转化。选题则可以从项目中选择,根据以上项目可以写“如何进行销售拜访”“如何开展售后跟进工作”等。而在学生记录实习日志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事情,通过实习岗位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醒他们对于毕业设计内在需要。企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中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分析其选题是否可行,选题对工作是否有益。(三)参照项目流程确定毕业设计思路,项目实施。与毕业设计撰写同步在参与企业项目过程中,多方共同协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项目实施如何有机结合。如在“淘宝开店与运营中”,首先明确淘宝开店与运营流程,形成毕业设计思路。在经营店铺过程中,记录并分析开店注意事项,如何寻找货源进行产品定价,如何与客户进行沟通,何时进行产品更新,如何推广店铺等内容。重要的是能够分清主次、重点突出,哪些是影响店面运营的关键因素。企业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开店指导,学校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理论指导和毕业设计撰写规范事项。毕业设计的定位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突出强调实用性。此外,在指导毕业设计期间,学校指导教师尽可能深入企业了解项目实施进展,与企业指导教师和学生保持联系。(四)毕业设计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考核以市场应用价值为主。高职毕业设计考核不能仅仅以是否完成毕业设计,逻辑是否合理,语言是否通顺等作为评价标准,更要重视毕业设计有没有应用在工作中,应用效果如何。应用过程是否存在问题,如何继续完善修改。企业指导教师要对毕业生平时工作态度、综合素质及毕业设计的应用性考核,学校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格式、论文严密性进行考核,考核形式包括毕业答辩、毕业展示等。毕业设计考核以实践价值为主,为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服务,提高就业能力,探索毕业设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五)双导师全程化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从毕业论文选题开始,指导教师要严格把关,尽量避免脱离岗位、与专业毫不相关或缺乏创新意识的选题,杜绝学生间论文雷同选题一致的现象发生。如(图1)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均参与毕业设计全程指导和考核,毕业设计准备阶段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记录实习日志,了解岗位任务;选题阶段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将岗位任务项目化,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项目中进行选题;提纲阶段企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项目流程,学校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项目流程完成毕业设计框架;撰写阶段企业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掌握项目实施过程,学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根据项目实施转化为毕业设计主要内容;考核阶段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分析项目推广应用价值。(六)校企协同管理。毕业设计的创新路径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层面加强毕业设计管理,增设毕业设计相关指导课程,将学生的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提前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撰写毕业设计,让学生掌握毕业设计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技能。学校完善毕业设计制度,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完善毕业设计考核环节,完善过程监控分别从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环节,要求企业指导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意见。在毕业设计撰写过程院系组织指导小组,对毕业设计写作进度和教师指导情况等进行定期检查,提高学生和教师的重视程度。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中,制定严格而细致的评分标准,避免依赖个人主观意识打分。
五基于企业真实项目运作的高职毕业设计
实践启示从企业真实项目出发的毕业设计紧密贴合市场需求,让学生在参与项目中掌握岗位技能,在学习理论中深入领会岗位职责,培养其勇于实践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随着市场的发展,毕业设计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这对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真正参与实践训练,了解企业商业模式,逐步提高实践能力。唯有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将毕业设计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加了解企业人才需求,提高其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力。
参考文献
[1]郭洪强。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7):142.
[2]周学军,周蓉。“工学结合”模式下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刍议[J].职教论坛,2010(8):32.
[3]陈玲俐。高职生应用性毕业设计运行机制研究[J].职教通讯,2015(14):25.
[4]周青军,魏通,刘文泼,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与毕业设计(论文)一体化可行性研究及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2):29-34.
[5]徐阳,李冕。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毕业设计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33)76-78.
[6]金党琴。高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时空,2012(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