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样例(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24683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样例(优质5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

读史使人明智。“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看到手上捧着的这本崭新而又精致的《中国现代史》,待我轻轻地抚摸过她的封面后,我翻开了她的扉页。

近日闲暇之余,在淘宝网站上闲逛,一本名为《中国现代史》的书在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商品中使我眼前一亮。就是你了,多日来我都在思考着中国现代历史的路径和中国未来的走向的困惑将在你这里解开,我毫不犹豫地拍了下来,不多日,《中国现代史》便如约而至地到了我的手中,我欣喜着。

这本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王桧林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讲,先后用七个章节的篇幅详细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北洋军阀的末路、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抗日战争的胜利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一系列过程,最后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阐述属于“中国现代”这个特定的历史范畴中的哲学、科学和文化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情况,让读者在为祖国和民族承受着巨大历史灾难而扼腕叹息之时,对国家未来的走向有更深沉更深刻的思考。

同样,我的思考也由此开始。

Pdf下载 Word下载下载Pdf文档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模板1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2

一说到课堂,既可能让人想起凝神屏气的紧张,也可能使人想起乱哄哄的吵闹,还可令人想起豁然醒悟的欣喜。课堂,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莫测的地方;课堂,一个充满了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一些人一心向往而另一些人又惟恐避之不及的地方;课堂,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地方;课堂,一个既可远观欣赏又可近观理解,但就是“不可亵玩”的地方。

课堂既可以说是“周围受敌,四面楚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也可以说是“八面玲珑,援助多多”(各种压力变成支持力量)。压力和助力无非是在表明:课堂是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之人以成熟魅力,让不动动起来,让不活活起来,让不灵灵起来的生命放光彩的场所。课堂里有苦恼、无奈,有希望与绝望,有奋进和退缩,有欢欣与惆怅。总之,课堂,乃人之生命精华展现的小舞台。

理想的课堂总是以理服人、以志激人、以情动人的。

说起课堂可以说是赋予没有生命活力的知识以生命活力,让不活的活起来的场所。教学中有种种困惑需要解决,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和研究。(透视课堂)一书是对一些教学问题,尤其是现代教学课堂,包括信息加工、决策、学生对一般知识及其课堂教学理论的阐述。阅读此书,使我了解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可以说增强和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用于进行课堂决策。

很多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大概就是学生不完成作业的'问题。读了此书,使我有了新的认识。处理这类问题,我们应该先搞清楚,学生为什么没有完成作业。许多时候,由于学校的课程教满,学生既要完成语文、数学,又要完成英语之类的,因为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而导致学生的课外作业负荷过重。教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强迫学生交作业,又怎么能使教师称心如意。所以此时我们不能够要求交,否则会经常令人生气。

一些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完成作业。这不是他们的动机问题,而是教师的教学问题。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可以通过补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也需要正视一些反应慢的学生,需要拿出自己的耐心和决心。这些孩子往往有较大的惰性,往往坚持不了多久,又会出现懒散的现象。此时,我们对孩子的鼓励和支持就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尽量提出他们的点滴进步。

处理能够做而不做作业的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则不一样,我们知道万事开头最重要,一出现此类情况,我们应立马禁止,断绝他的这种行为。并明确强调自己对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的要求,讲述做作业的重要性。当他们完成每一次作业时就及时反溃但是针对我班一个心理并不健康的孩子,我们就需要看场合处理,在适时(也就是他心平气和)的时候谈心。否则他就会以强硬的态度对待你的教育。因为他的家长也无能为力,这种孩子如果逼着他完成容易走上极端。

如果在班级中老是出现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就需要反思自己的作业布置有何问题,并及时调整作业的难易和改变检查和批改的方式。作为教师需要随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处理,如果一味地钻死胡同,强制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交出要求完成的作业,那么痛苦的就只是自己了。

其次,此书也向我们提供了解决注意力不集中和孩子多动症的问题。我们常感叹现在的孩子缺乏静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里它建议“不要让这些学生把你引开以便你开始不恰当地对待他们”否则他们会觉得是老师误解自己。关键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老师和同学造成的影响,让他们产生一种比较强的自我控制力的印象。通过作出提醒来帮助他们自我控制,改进要讲究循序渐进。而且对他们的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上,只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问题。而(透视课堂)一书向我们介绍的远远不止这些。它还从课堂生活、课堂观察、教师期望和课堂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科学,合理的解释。完全值得你我细细琢磨。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3

内容提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潮中,“对话”成为后现代课程的重要主题词。本文围绕“课程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者及其关系”、“对话的展开”、“对话的意义生成”五个方面对后现代课程的“对话”予以探讨。

摘要题课程探索。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后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作为整个后现代的思潮的一部分,是在人们为了使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适应“后工业社会”,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于现代性下的统一性、本质性和封闭性而言,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多元性以及“去中心”的边缘性和创造性、开放性等,这丰富了人们对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认识。与后现代主义“反对同一,崇尚差异和多元”的主张相一致,后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阵营内学派林立,观点各异。但在众多的差异中,许多有识之士在后现代课程上却发出了同一个声音――“对话”。他们的观点将渗透在本文之中,此不多述。对话已成为后现代课程的重要主题词(当然绝不是唯一的主题词)。本文将围绕“课程的后现代转向”、“后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对话者及其关系”、“对话的展开”、“对话的意义生成”五个方面对后现代课程的“对话”加以探讨。

一、课程的后现代转向。

要探讨后现代课程范式中的对话首先可从后现代课程论的理论渊源谈起。课程的后现代转向首先是基于世界观、真理观的最根本、最本质的转变。现代范式中,整个宇宙、整个世界被视为一个孤立的、完美的、稳定的、封闭的机械系统。在这种封闭的、机械的宇宙观中,机器的隐喻统治了现代的心灵,不仅物质宇宙,而且社会、动物,甚至人类都被视为机器的不同种类,缺乏任何生命的冲动。20世纪60年代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的产生,后现代的科学范式产生了。宇宙被视为由形形色色的力量、进化和非稳定性,由有序和无序之间的复杂辩证法建构。变化和时间的`概念将不稳定和无序引入世界,同时也造就了更为复杂形式的秩序。后现代脱离了绝对的确定性,拒绝固定的不可变动的秩序和绝对真理的观念,从而支持了演化着的复杂性和可能性的概念。它打破机械主义和机器隐喻,肯定了有机论和生物学模式,从而从一种自我封闭和不可改变的宇宙观转向了一种始终存在着变化和演化的开放的、自组织的、动力学的宇宙观。伴随着世界观、宇宙观的转向,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领域里也开始了其后现代转向。

[1][2][3][4]。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4

第二轮复习主要是专题复习,打破教科书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归类复习,使之系统化、网络化.专题复习有利于学生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培养能力,巩同基础知识.教师在制定第二轮复习方案时应从引导学生的`自我复习和制定教师的复习方案两方面着手.

作者:张翠霞作者单位:南安侨光中学,福建,南安,362314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3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5

(19——1991年)。

一、填空题。

1、________年11月,列宁领导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________当选为主席。

2、193月,苏俄施________,此举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________年成立的“________”简称苏联。

4、193月,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正式成立,8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被颠覆。

5、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________,签订了________。

6、________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从________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7、________年9月1日,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8、________年,________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二战扩大。

9、到1949年10月,在欧亚共建立了________个人民民主国家;50年代形成了以________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________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

10、1949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是十月革命以后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________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50年代和70年代美国________、的失败,使其霸权地位急剧衰落。

12、________年代初到________年代初,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________”;________年,西欧六国(后发展到12国)建立了“________”组织。

13、50年代中期以后,________经济持续增长,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14、二战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形成第三世界。

15、________年在万隆召开的,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共同愿望。

16、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经济每况愈下,从________年下半年开始,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_____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变化,国家也更改了名称。1991年底,________瓦解。

17、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瓦解,东西方两大集体(以美国为首的________和以苏联为首的________)军事对峙的局面结束,“________”也因此结束。

二、选择题。

1、德国十一月革命的开端是()。

a、柏林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

b、基尔港水兵起义。

c、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d、德国共产党的建立。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倡导者是()。

a、提拉克。

b、凯末尔。

c、甘地。

d、詹西女王。

3、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条件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

b、《限制海军军备条约》。

c、《九国公约》。

d、《凡尔赛和约》。

4、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中途岛战役。

c、日本侵华战争。

d、“九.一八”事变。

5、标志着美苏之间冷战开始的.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马歇尔计划”出台。

c、北约组织建立。

d、华约组织建立。

6、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二.二六‘事变。

7、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a、1922年,墨索里尼进军罗马。

b、1919年,德国纳粹党成立。

c、1933年,国会纵火案。

d、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疯狂地扩军备战。

三、列举题。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

问:(1)、季米特洛夫在哪里说这些话的?

(2)、这段话是针对什么事件而说的?

问:(1)、《开罗宣言》是哪三个国家首脑在哪一年签订的?

(2)、它的发表有什么重大意义?

问:(1)、“欧洲共同体”何时成立?现有几个成员国?

(2)、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原因何在?

五、简答题: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6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育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我们对它的认识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它的理论也都是套用其他学科的理论,自己的理论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评价是教育技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需要不断深化,不断加强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和对它本身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必须的。

教育技术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利用技术来进行教育,从而使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是技术与教学,学习等之间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发展需要以下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教育理论基础,技术理论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矗教育不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所谓理论基础也就是辅助教育技术产生的其他理论。它不同于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教育技术的基础理论则是教育技术本身的理论,是教育技术所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它应该包括基于媒体的学习理论、课程与教学理论、教育传播理论。多媒体技术(这是前台技术,其中包含了非线性编辑等数字时代的教育电视技术)、数据库技术(这是后台技术,其中不仅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还包括图书情报信息专业的数据库技术,而且必须从教育资源建设的角度将这两方面技术整合起来)、通讯技术(包括天网、地网和人机通讯技术),将这三大技术基础整合起来的是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各种复杂技术要想在教育中广泛采用,必须人性化、“傻瓜化”,也就是智能化。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艺术基础包括:语言文字艺术(口才与文才是传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艺术基础)、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后两者是多媒体在教学和社会中广泛采用后,对教师和学生的新要求),将这三大艺术基础整合起来,尚未引起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足够重视,而且缺乏一个相应的概念,笔者认为可以称其为数字文化艺术。数字文化艺术不仅应该成为现实与未来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而且应该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的艺术素养。上面分别是教育技术的教育基础理论,技术基础理论和艺术基础理论。他们都是教育技术应该研究的内容。从更深层次上说,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是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技术哲学和教育哲学的结合就形成了教育技术观。

以前,我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上一直局限在很狭隘的范围内。认为技术就是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这种应用是就是利用技术来达到教育目标的一种手段。完全没有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我们过多地强调-教育技术是作为一门交叉的学科,从而理论上从教育学搬来,技术就是媒体的直接应用。致使教育技术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教育技术如何在教育中有效的应用,媒体和学习教学等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才应该是我们教育技术研究的内容。教育技术在教育学理论和技术支撑的同时还有自己的规律。我们恰恰却忽略了这种规律的研究。这正是技术科学与教育科学的切合点所在,也是教育技术得以存在的依据。从而使教育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7

我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学生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怀揣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提出了"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一切为学生"的主张。他一贯重视学生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在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后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有幸拜读之后深受启发,现就此谈谈一点体会。

陈鹤琴先生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强调学生的"做","做"即活动。在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学生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学生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好动"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一个学生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学生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学生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学生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学生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学生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做",也是学生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陈鹤琴先生曾说:"学生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的确,不让学生"做",学生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学生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另外,丰富学生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学生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的。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学生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学生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学生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所以,教师要常带学生走出学生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大自然、大社会为学生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从尊重学生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学校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机会。

教师应当给学生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陈鹤琴先生指出:"学生的世界是学生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只有使学生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学校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学生教学生"。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任何教师,任何学生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精彩独到的思想是指引我们在教育之路上前进的灯塔,让我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思路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我会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完善,提升自我。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8

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它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教育的急速发展。有时还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想想我刚从师范毕业、踏进小学大门时,学校采用的还是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

整堂课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垄断者。长期以往,学生的创造、好奇、探究的内在动力就减退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地学习。我也阅读了大量有关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认真地阅读了《现代教育理论》一书感触颇深:作为21世纪的教师,应做一名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组织者、共同学习者;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过去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过去,一名教师只要他工作踏踏实实,具有奉献精神。人们便会给予他"优秀教师"的称号。而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必备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现在,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的进行反思、不断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给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

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考试成绩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现在想想:我完全错了。其实,课堂是学生的。教师只是诱发者、组织者、辅导者、参与者,教师的教是服务学生的学。我们时常埋怨学生怎么了?想象力哪去了?创造力哪去了?其实,这完全是被我们的传统教学一步步的抹杀了。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味"包办",学生成了旁听者。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评价、学会争论、学会学习。课堂上的问题应让学生自己设计,与同学合作解决,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渐广泛深入的被应用到各科教学中,现在我们学校已经拥有两间电脑房,建成了校园教学网络,教师的控制电脑不仅可以控制学生使用的电脑,还可以解除对学生的控制,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的不同层次问题或cai教学软件放入网上,让学生共同研讨。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我将充分利用学校给予我们的硬件设备,不断创新、创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新型教师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断进取,不断反思,争取做一名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教师。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9

德国的合科教学引起了世界的关注,随后美国也出现了打破传统学科的框架,试图采取巧大单元的方式将课程整起来的动向。

推进这一运动的进步主义教师认为,课程编的基础必须是学习者经验本身。即,课程不应当是由一组学科编成的学科课程,而应当是包括了儿童的学习活动在内的一连串的生活经验。

这种“经验课程”的理念同赫尔巴特学派理念是对果立的。这样,便开始出现了赫尔巴特学派的统整与经验课程折衷起来的形式。即形成了广域课程或核心课程的课程。这种广域课程采取的方法是,将具有逻辑相关性的一组学科归纳成社会、理科、美术、人文一类的若干主要领域。

到了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源于美国的理科课程改造的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它表现为两潮流。

一是改革学校制度,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掘尽可能多的儿童的智慧潜力。

二是改革课程,改变传统的课程模式,把现代的科学、技术、文化的成果更完整地、及明地反映在学科结构之中。表现为两个特点:1.压缩科学的古老层部分的内容,加强“新生层”,充实学科内容;2.根本地改造学科课程,从学校教育的最初阶段开始,就要在教材中引进儿童也能理解的同现代科学息息相关的一般原理和思想。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0

人开始了自我发现,教会受到了质疑,社会的宗教色彩开始淡化,个人主义的种子开始发芽,世俗生活逐渐获得了肯定。

韦伯:除魔化,理性化。

核心:个人乃是最高的价值,个人及其权利是社会的法律、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根基。

经济:资本主义和工业主义从16、17世纪开始发展,它们在特定的条件下联姻,从而使得商品经济的规模爆炸性地增长,中世纪庄园自给自足的经济遭到了不可逆的毁坏。

哲学: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奠定了现代主体哲学。笛卡尔式的理性主体既是自然身体的对立面,也是自然世界的对立面。

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

韦伯:理性作为现代社会组织形式的内在根基。无论是现代国家,还是现代企业,其组织方式的内在脉络都是理性。现代社会机构充斥着这种计划性。

19世纪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现代性的成熟时期。

固定的民族—国家、自由民主政制、机器化的工业主义、市场化的资本主义、主体—中心的理性哲学、权力的理性巧妙配置的社会组织,以及所有这些之间的功能联系。

现代社会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个体,锻造了他们的感受,锻造了他们的历史背影;同样,这个现代个体对现代生活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经验。

现代性的危机:各种各样的后现代主义是反现代性的最新、最暴躁和最激进的表达。

波德莱尔眼中的现代性,就是现代生活的短暂性、瞬间性、偶然性。都市生活的碎片化和转瞬即逝导致现代人有着冷漠、厌世和对对象的惊人的不敏感。

大都市的生活让理性的心理状态和货币经济形式相互强化。货币“一方面使非常一般性的到处都同等有效的利益媒介、联系媒介和理解手段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够为个性留有最大限度的余地,使个体化和自由成为可能。”劳动分工专业化趋势让个体人性不完善,每个人都是都市机器的一个零件,都市使人异化和非人化。

18世纪的自由主义发现了普遍性的个人主义:所有人都是具有普遍人性的自由平等的个人。

19世纪的浪漫主义发现了非普遍性的个人主义:自由的个人之间彼此还保持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赋予个体追求与众不同的荣光气质。

都市人需要同大量的他人打交道,但是这种接触是功能主义的、表面性的、浅尝辄止的、非个人化的。“次要接触代替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到破坏。”

对于本雅明来说,现代社会中街道上的人群是现代性的新奇植物。对于这样的大众,现代性经验就是震惊。它们并未形成资产阶级的丰碑,而成了历史废墟。本雅明想通过“救赎”,也就是总体性来修复分裂的现代性。

工业化催生了都市,都市强化和再生产了工业主义,颠倒了农业乡村的主导地位,都市吞噬了乡村的生活方式。

现代性和资本主义差不多同时萌芽,现代性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各种各样的叙事。现代性的发生,就是同过去进行断裂:制度的断裂、观念的断裂、生活的断裂、技术的断裂和文化的断裂。现代性,是一个祛魅的过程。

现代性的开端,源于马丁路德的新教革命。新教改革奏响了个人主义的序曲,教廷的势力衰微,君主的权力增强,社会世俗化潮流不可遏制。

韦伯发现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根源驻扎于经济生活之中,而这种经济理性的行为取决于“人的能力和气质”。清教徒将克勤克俭,艰苦劳作看作是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方式,是对上帝应尽的责任。他们大量积累财富,却不奢侈消费,结果便是“资本主义的过度积累”。清教徒当作天职的勤勉变成了现代工人对职业的安分守己。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现代国家体制都有理性的烙印,其组织手段都是建立再条文基础之上的形式法。

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资本主义社会主要是围绕着商品生产、交换、消费来组织的,利润是根本目标。资本主义社会所有东西都标上了市场价值,所有东西都被抽象化,人与人的关系也抽象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力的商品化过程,被马克思看作“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事实上的基础或起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主轴,无产阶级是现代社会的掘墓人。

桑巴特认为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奢侈品消费的增长,影响着工业生的组织。

理性社会是除魔化的,商品社会是市场化的,奢侈社会是欲望化的。

福柯从权力关系入手,认为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分野就是一种权力和另一种权力的差异。一方是巧取豪夺的、强征的、压迫的、暴躁的、粗鲁的,另一方是激励的、生产的、创造的、投资的、管理的权力。从惩罚制度的变迁上看,现代社会对身体的惩罚术是规训,它不再镇压和消灭身体,而是改造和利用身体,从身体刑到监狱的产生就体现此特点。

政治上:

马基雅维利:政制和统治是最高目的,德行屈服于政制,政制的实践可以将德性弃置一边,意志可以选择政制。

霍布斯认为政制应该在自然法的基础上生长出来,自然权利作为自然法制约了德性。

洛克认为人们联合成为国家和置身于政府之下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他们的财产。

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到洛克,现代国家概念形成:这是一个世俗的被谋划的国家,它是个人的自愿联合体,国家的根基在于个人的权利和意志,其合法性是同意性的契约。

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他勾勒了一个自由而平等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每一个结合体以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社会契约是他理想的社会状态。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人文主义诞生了。人可以通过手段和技术达成自己的目标。

现代科学也成长于这个时期,人作为一个认知主体站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人和自然展现出一种对抗关系,人要借助理性将自然征服,人是统治和主宰自然的中心。

经济上:

亚当·斯密认为个人利益不一定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它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利益。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协调,借助的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国家不应该干预经济生活,个人应该有充分的经济活动的自由,自由的市场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

吉登斯将工业主义定义为:无生命物质能源在生产和流通商品的过程种的运用,如蒸汽动力、电力等的运用;生产和其他经济过程的机械化,是人力和机器的组合;工业主义还意味着制造业的普遍推广,在这种制造业的推广过程中出现了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流程一旦被制度化,就会出现集中性的生产地点,即工厂。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商品化是资本主义诞生的基础性前提,但这同样也是工业主义的条件。

卢卡奇认为,人“是被结合到一个机械体系中的一个机械部分······无论他是否乐意,他都必须服从它的规律。”“存在着一种不断地向着高度理性发展、逐步地清除工人在特性、人性和个人性格上的倾向。”

福柯将工厂看成监狱,也把监狱看成工厂。这种规训式的工厂—监狱已经密布整个社会的肌体之中,这种协作方式给传统的家庭生产方式予以打击。

工业主义强调生产体系中的生产过程和技术手段,机器成为决定性的手段,它是“对物质世界的非生命资源的利用。”

工业主义还促成了民族主义的形成。社会分工仰仗一般性、基础性、标准化、普及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有类似现代“国家”教育体制才能做到。“现代人无论如何用不着效忠某位君王,忠实于土地或者信仰,他要忠实的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是为使文化和政体一致,努力让文化拥有自己的政治屋顶”。

本尼迪克·安德森将民族看成一个“想象共同体”。“垂直—纵向”式的宗教共同体的衰落,王朝的衰落,神谕式时间观的衰落,印刷业的发展,促进了旧的共同体的衰落和新的共同体的崛起。观念和政治实践同样也可能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第二个阶段高度成熟的现代性。大革命后出现了三股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社会主义。

以工业资本主义为实践形态的自由主义在19世纪取得了压倒性胜利。

但是,现代性在突进,反现代性也在突进。文化的现代性也在攻击技术的现代性。现代性在遭到了政治上的共产主义、文化上的现代主义的攻击后,还遭到了哲学上发端于尼采的后现代主义的攻击。尼采将美学上的现代主义和哲学上的后现代性嫁接起来:要以审美的方式——而非理性的方式来看待世界和人生。尼采,通过海德格尔,直到德里达,这个传统使得整个现代哲学的大厦坍塌了。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激进表述,也是对现代性的抛弃和排斥。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1

我自是没有能力来整体地评价《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但我努力地思索,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印象最深刻,尤其是他的1篇“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何以能对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众多教育管理理念中有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这就让我想起了现代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国,不读不引起很多的忙碌而无为的教师低首沉思,教了十年、二十年、几十年的书,逐渐会对教育产生了厌倦,对孩子产生了厌倦,自然而然的就会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关注的就少,在上学期间,在实习期间,总能听到身边老师在抱怨:某某学生怎么怎么苯,怎么怎么成绩差,每个班里总有几个问题学生,面对这种学生,总是很无奈,跟本无从下手,只能放弃,我也是这样,总是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很讨厌那些问题学生,曾幻想要是班里没有那样的.学生有多好。

自从读《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里的“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后,我的思想改变了:正象实际上书中所说的世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是呀,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只不过成功的道路不同而已,老师就是带领孩子走向成功之路的领路人。通过这个思想我就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学会赏识,用赏识教育学生,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无形生命的阳光、空气和水;赏识是沟通,是平等,是生命之间交往的桥梁;“赏识教育”也是每位家长和教师都使用过,无意中又遗忘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捡回宝藏,回归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心态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方法,是使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

“赏识教育”更是让家长和教师走进孩子心灵、走出教育误区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在享受中教、孩子在欢乐中学的教育;是让家长和教师孩子生命和谐、两代人成为朋友共同成长的教育。但是目前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学生是“夸”出来,赏识存在着过度的倾向。的确,相对于我们过去的“挑错”教育来说,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意义。不过,现实的赏识教育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比如,在数学方面,一个学生计算8加5的算术题,却解得12,教师倘若不是指出学生的错误,反而这样表扬他:“你的答案很接近正确答案。”或像有的教师那样,对做错题的学生表扬说:“你错得很有价值,你给我们提供一个话题,谢谢你!”这种“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赏识教育,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其结果恐怕只能与表扬者的初衷相反,影响着赏识教育积极作用的发挥。只有走出这些“误区”,才能更好地利用赏识、赞美,以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对于赏识说了这么多,也无非是对于学习后进的学生多关注,多鼓励,多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让每个学生都树立必胜的信念,让每个学生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成功的人,让他们表现的坚强又自信,一步步地走向成功。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相信自己,能够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平等的教育,在学习上达到“平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挺直腰板,抬头走好自己今后的人生。

这本书还有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我也将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充实和丰富自我,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呵护与珍爱孩子幸福的童年,让孩子保持孩子天赋,快乐的生活与学习,轻松愉快的完成任务。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2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是一本凝聚作者多年研究成果的美术教学理论教材,全书分三编。第一编美术教学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美术教学的前提、理论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演变及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第二编美术教学方法,主要论述了美术教学设计、内容及方法、评价和研究;第三编美术教学研究,主要阐述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教学研究及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等。

该书的第二编第七章美术教育评价中,主要描述了美术教育评价是教育评价的组成部分。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并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课程与评价之间的界限并未刻意划分,评价存在并贯穿于课程与每天的教学之中。鉴于美术学科的独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提倡采用多样化评价模式、表现性评价模式、档案袋性评价模式。其中档案袋评价最具有实用性。档案袋评价的功能在于真实描绘出学生美术学习的完整图像,并促进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此外它还可以把家庭也带入美术教学评价中,让学校和家庭共同为学生建立起成长的桥梁。通过本章节的阅读使我思考了很多。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对所教的学科,所教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有一个科学的、有效的评价。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每一节都要做到的,时刻提醒自己:每一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与认可,尤其是小孩子更喜欢夸奖,做老师的更有理由去夸赞他们。上美术课的时候,有的同学会边画边问我:“老师,你看我画的漂亮吗”“我画的好看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从不敢敷衍了事,比如“差不多”“还可以”“画得像什么,乱七八糟的!”这类词我从来不用。或许这位同学画得的确不好,但作为老师,我都要充满赞赏地对他对竖起大拇指,用鼓励的语气告诉他:“画得不错,你比起以前有了进步”,并且告诉他该如何改进,耐心的给他提建议,或者给他作个师范,告诉他如果你稍稍地认真改动一下,颜色涂匀一些就会好看得多。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也不千篇1律地说同学们的作业做得都很好,尤其是某某同学的,总是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评价,评到优秀的作品时,我这样说:老师特别喜欢你这次画的人物,很生动活泼颜色涂得也很漂亮,比以前画得更好。不那么令人满意的作品,即使是找不到表扬的地方,我也要用鼓励的声音说:你看你这根线画得多好啊,这块颜色涂得多漂亮啊,如果其它的地方也这样画,老师就会更喜欢。同时,在学生评价自己或者他人的作品时,我也要求他们多采用鼓励的语言去进行评价。

即便如此,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比如,有的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做作业,不喜欢画画,如果是这样的学生应用档案袋评价,我想会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因为档案袋评价可以弥补在一般性作业评价中的不足,更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可以把家庭也参与进来。它的作用相当于学生成长袋,在档案袋中,作者自己可以把作品创作过程和入选说明写进去,包括自己对作品的分析与评价。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可以收录进去其它同学对作品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作品的看法与建议,档案袋里的作品定期进行公开展示,小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赞,都希望自己的作业得到好评,这种评价方法本身对他就是一种促进的方式,档案袋评价还有一个更为充足的理由,那就是自己对作品进行保存。这真是一个非常有创意的评价方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有选择地利用。

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是打开了一扇启迪智慧的大门。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3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书笔记不能忘了哦。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网友收集分享的“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样例(优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不只是需要抑制自己浮躁还因为有好多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的理论弄不清哲学线索难以辨明课程原理与之关系难究其里所以只能被动阅读看不懂吃不透让我感到要贴近经典好困难好吃力。书的前面部分难度较大读读停停停停读读回读现象很严重。第三部分叙述内容与我们当前的话语有些接近所以开始明白渐入佳境可惜戛然而止让我最终还没有明白后现代究竟是什么回事于是顿生无限遗憾。当我阅读后记中的一位美国博士遇到王红宇时说的一段话:我无法想象你将这本书译成另外一国文字:要知道许多美国人自己也无法将它翻译出来。我的心中好受一些我为自己的阅读困难找到的一丝借口获得一丝慰藉、一点平衡。于是我把前面的文字重新阅读了一遍对书的思路、观点渐渐有了模糊的认识形成了这段粗浅的文字。

前现代范式是一种平衡的、对称的、有目的、公正的的秩序是有机的、一体化的世界观。科学思想是奠基在笛卡尔和牛顿的世界观基础上的笛卡尔认为世界是确定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上帝不玩骰子。牛顿的稳定的世界观则认为世界是组织简单的构成就如同都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就可以预测宇宙一样。现代主义思想就是一种发现预先存在的世界的方法知识可以被发现但不能被创造知识系统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学思想是建构现代主义的基础因此现代主义的课程强调线性的、序列性的、因果关系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系统这一系统有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充满技术理性的封闭系统。现代主义课程以泰勒的课程原理最具影响。

后现代课程是一种转变性课程而非传递和转移性课程(这一概念来自热力学)。小威廉姆多尔以生物学、化学、数学、哲学和心理学知识为其研究视角认为布鲁纳、杜威、皮亚杰和怀海特的课程理论的开放性和过程思想是后现代课程的思想基础。

从生物学上看人类学习过程是与自组织的生命系统相关联的。生命系统的基本特点之一是相互作用并赋予自身自主性。在生命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是以相互孤立而是以相互联系及与系统整体的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的。生物学以其复杂性、等级和网络对课程思想来说是丰富的隐喻。对于课程来说要超越封闭框架走向开放要关注问题和干扰所发挥的作用增强内部的发展驱动力。

皮亚杰将遗传表型模式运用于认知结构中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化的模式。要达到再平衡就应当有干扰和困惑。教师的艺术在于促使不平衡产生的同时限制这种不平衡不让它变成不可控制的破坏从而促成更高水平的平衡。

宇宙是混沌的状态混沌复杂性理论的应用主要涉及回归性的概念通过回归个体的自我反思中获得价值感。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得以不断的扩展和生成。

普利高津从热力学的角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平衡系统是稳定的系统但也是封闭的系统。从能量物质交换的角度而言平衡系统是能量耗尽的系统。系统的稳定性是死亡的前兆。因此要达到转变(注意这个词语)必须有不平衡通过波动达到有序在湍流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自组织中获得转变。

自组织是普利高津提出的关键术语自组织不目的论的(向预定的目的运行);甚至也不是目的性的(有目的的适应环境)。自组织是开放的概念是依赖于反思性行动、相互作用、交互作用的过程。

布鲁纳认为成长是个体表征世界、实在与文化的个人能力。这一表征能力就是心灵的能力。心灵的能力是具有情绪和智力的整体的人与环境之间进行反思性和社会性相互作用的能力。布鲁纳认为一种基于能够运用信号操作的经验、公共对话以及个人反思的课程能够将学习者从他人模式的复制者转变为自我模式的构建者。课程从学习过程的角度出发应向自身回转形成螺旋性课程。随着每一个体对丰富的表征模型的构建开始形成多重观点、假设和主观化的认知方式从而促进自己的成长。

在这一框架中强调评价是创造性的而非总结性的师生关系是带有对话交往的性质的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信息性的。与其他人的会话[是]指导我们的唯一来源(罗蒂)课程不只是传递知识的工具也是创造和重新创造我们和我们文化的工具。心灵是一个动词一个积极的动词;一个积极寻求的动词;一个积极的、寻求的、自组织的动词。

诠释学来源于希腊神赫尔墨斯。作为信使他不仅向人类传递神的旨意;而且用各种形式解释这些信息。17世纪的牧师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神圣教义进行规范的解释后来狄尔泰将诠释学扩展到所有的文本。后来诠释学有两个分支一个是以小赫希为代表认为诠释的目的是理解作者所处的时间、地点和精神状态从而进入作者精神状态通过对作者和作者状况的同情对文本予以证实和客观化。另一个分支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他们认为如果要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自己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文化是根本。所有的存在存在于时间中;意义不是从文本中提炼出来的而是从我们与文本对话中创造出来的。受诠释学框架的影响在教育上我们强调交互作用的过程。

怀海特与杜威、皮亚杰一样相信学生的心灵是成长的有机体而且相信通向智慧的唯一道路是面对知识的自由。为了达到课程平衡和统合怀海特发展了他的教育韵律即渲染(游戏)、精确(掌握)和概括化(抽象)。怀海特相信生活自然的发展规律提倡在小学和初中以观点的渲染和游戏为主导精确或掌握的发展始于高中而抽象或概括化则为大学时期的焦点。

海德格尔的存在观不仅包括现在的暂时性而且包括对历史性过去的意识以及内在于有待界定的未来之中的可能性。他称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我们作为历史性人类的状况为亲在具有渗透着可能性的潜力。

本书对于后现代的课程观没有具体明确地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后现代思想本身也不强调体系后现代思想是一种模糊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过程的理论发展的理论。这样我们就不会为本书的结尾感到遗憾。但作者对现代课程理论的怀疑发展了我们的适量的基本张力从而激活了我们思维水平和想象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迷人的想象王国而且作者也为我们的思想建构提供了一些逻辑起点。

在后现代时期基础的概念受到自身的挑战没有一种基础知识对于学习是必要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关键是自组织的过程。完成一种转变性的统合。在自组织中权威的力量逐渐削弱教师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与学中注重反思和建构完成反思和建构除了逻辑的、分析的、科学的思想方式更需要一种隐喻的、描叙的、诠释的方式。这种方式认为目的、规划、目标不仅单纯地先于行动而且产生于行动之中。对于目标的达成不是测量欠缺而是注重过程的多元的评价。于是多尔设计了4r来构建课程即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现代教育理论读书笔记篇14

通过对《现代政府理论》的阅读,我发现它把国内政府发展总结出的经验和国外政府理论吸收到的成果有机结合。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我就是带着“怎样向现代政府转变”这一问题对其阅读的。通过对这本书的了解,我知道了它是目前国内对现代政府现象的梳理最为系统,结构安排相对科学、理论分析比较全面的现代政府理论力作,可望对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本书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有一个逻辑清晰、结构合理的理论分析框架,理论层次较高,开放性较强,便于不断进行“可持续”的研究工作;二是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现代政府现象和现代政府理论问题,内容丰富。

“现代政府理论”四维框架主要是以“职能”、“机构”、“体制”和“过程”四个重要范畴为基础的。本书首先介绍和论证政府的概念、政府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现代政府的主要特征、政府与宪法、政府的合法性。再次从四个重要范畴渐次分析:第一是“职能”,包括对政府的职能比较、政府的功能和职责、“政府失灵”现象;政府机构、政府官员与政府编制、政府的非基本要素、政府的组织;第二是“机构”和“体制”,包括政府体制的组织原则、中国和西方典型国家的政府体制;第三是“过程”,包括政府过程的主要环节、政府周期与公共政策调整、政府更迭、政府规制、政府经济行为;政府与政党的关系,政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本书积极而又稳妥地面对中国政府发展的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双重历史任务,较好地注意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在这本书中,我着重注意阅读了“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小节,因为中国政府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已经好几年了,但还是在反复强调,可见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执行起来的艰难性。在《现代政府理论》这本书里,通过政府职责的缩小与适当扩张、调整政府职责的纵向划分、提升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这三个方面来谈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但是并没有谈到政府职责转变的制约因素,我认为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可以更好的使读者理解中国政府职能转变。

人利益、部门利益的资本,以致为寻租、设租的腐败行为提供便利。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24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