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675111

【导言】此例“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精彩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硕士教育论文【第一篇】

(一)开放创新的人才选拔机制

经过几年的招生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工程硕士和工学硕士在生源组织、报名条件、考试内容和方式、录取的标准、程序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差异。如何改进工程硕士的人才选拔工作,遴选优秀的真正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员、提高工程硕士的生源质量,需要我们摸索着进行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国家规定的工程硕士基本招生对象是“在职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突出了“在职”特性,而且在年龄条件上没有上限。招生对象的年龄层次跨度大,与之相应的是招生对象在工作年限、行政技术职级、工作业绩等方面的差异也是相当大的。基于招生对象的这些特点,我们招生单位不能简单地从管理方便的角度出发,采取以国家统考成绩一刀切的形式确定工程硕士招生录取条件。我们尝试采用开放式招生模式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选拔。

(二)开放创新的教育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论文评价所采取的特定方式的总和。开放创新的工程硕士教育是学校与社会(企业)共同参与和互动,与人才市场多样性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教育要进一步密切于社会的联系,主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适应以多变性和多样化为特征的人才市场,就必须进行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的教育创新。

与我校合作办学的诸多通信行业企业多为上市股份制公司,企业方要求学校将开办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的课程设置等教学内容作为附件写入作办学协议之中。在培养方案设置上,强调科学、技术、工程、市场的一体性,既传授专业知识,也增加管理、经济和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学校出课程菜单,企业点菜的办法,并且根据具体企业的需要创设“特色菜品”。我校与福建省电信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两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之初,学校教授深入企业与企业方工程专家共同商讨、修改,课程设置在选修课中突出通信行业前沿“3G”技术的普及应用内容。最后双方以合同附件的形式将协商一致的内容固定下来。这种开放式的交流模式,改变了以往校园教学中教学对象被动接收的封闭式的教学培养模式。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以“职业创新能力”为本位进行设计,课程体系以“知识体系+行业综述+前沿科技”的“模块化”形式构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鼓励学员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我校工程硕士班多在异地利用企业自身教学条件与企业合办,授课教师走出校园深入企业环境进行课程讲授。在与工程硕士学员的交流中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工程实践中的新需要,为自己的横向科研创新找到好的合作课题。教师的授课内容对学员平时的日常工程实践有很强的针对性,易于工程硕士学员更好地接收与掌握,同时可以很好地激发学员的创新欲望。

工程硕士采取校企双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导师指导的目的在于开拓思路、挖掘潜能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在论文选题上,我们要求校内导师应与企业导师充分沟通,全面评审所选课题的立项背景、创新实践性等,论文选题要反映创新性的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突出创造性成果特点。在论文指导的具体过程中,我们也在努力探索实现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统筹培养。工程硕士为工学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提供大量先进的技术资料、仪器操作手册等,并吸收有能力的工程硕士加入校内科研创新开发项目;工学硕士研究生以他们的理论知识帮助工程硕士提高论文的理论性,同时通过与工程硕士的交流了解行业技术实践动态。两类研究生的开放式统筹指导也可以成为产、学、研的重要结合点。论文评审标准上,除一般全面考核,重点的还是考核论文中是否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或新工艺,对企业的工程实践创新是否有实际效果。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第二篇】

一、选题

专业学位论文选题是教育硕士学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开始,也是导师指导教育硕士学员工作的重要方面。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得当与否,关系到专业学位论文的成败。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准备工作应尽早考虑,要求在入学第三学期着手进行。论文题目的选择可以是在教育硕士学员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和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并经导师同意后确定;或者是在导师对教育硕士学员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由导师首先提出,征求教育硕士学员的意见后确定。选题时一般掌握以下原则:

1.选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术方面具有开拓性,技术应用方面具有先进性,使研究课题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

2.选题应紧密联系基础教育实践,来源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可以多样化,如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校本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案例设计等。论文字数不少于万字。

3.要根据指导教师的专长、科研基础和实验条件确定选题,必要的实验设备要基本落实,必要的实验条件要基本具备。

4.要结合教育硕士学员本人的基础和特长,使教育硕士学员通过论文工作,得到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全过程的基本训练。

5.题目要大小适宜,难度得当,在时间安排上要留有余地,要有相当的把握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

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教育硕士学员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选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

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的论证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

3.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哪些方法,目前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及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

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5.估算论文工作量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

三、开题报告的要求

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应于第三学期。凡未按时开题者,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2.教育硕士学员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然后写出3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教育硕士学员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

3.开题报告必须在各自培养单位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员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教育硕士学员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推迟其论文答辩时间。

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毕业论文;培养质量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我国设置的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自1997年首次招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走过了10余个春秋,随着培养院校的增加,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在国务院学位办、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家指导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下,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实践、评价体系等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各培养单位之间不断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对整个教育过程有了日渐明晰的认识,初步达成共识,并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如何完善这一体系,继续提高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问题,仍处在不断摸索之中,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和毕业论文两个方面来探讨进一步加强教育硕士的培养。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教育制度的灵魂,教育政策最终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如何从课程设置上提升高等师范教育的质量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须从教育硕士坚持的职业性方向出发,紧密结合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实际,适当压缩政治理论和英语等公共课的课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性强、实践性鲜明的实践型课程,并增加观摩教学等内容。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理论水平,又有突出实践能力的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硕士。

1、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创造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史面向中小学教师职业及课程教学实践需要的,因此教育硕士课程必须贴近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现实,要考虑到中小学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实践需要,必须提供有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策略和方法,突出针对性和务实性,以适应和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实需求为宗旨。教育硕士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纵深度和前沿性;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还要提高学生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必须打破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的模式,以教师职业的实践需求为依据,创造性地设置课程。务实性与创新性这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对哪一方面的忽视或弱化,都会直接影响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科学性。

2、从教育硕士实际出发,针对性的设置课程。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教师职业为依据,且其培养对象具有多学科专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其课程设置不可能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那样围绕着单一性质的学科专业来组织安排,而是要围绕多重性质的学科专业需求来组织安排,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仅要关注教育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而且要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既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还要积极主动地了解限定教育科学的发展、变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等问题,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既要拓宽教育硕士的知识背景,又要及时反映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变化及趋势,将现代教育思想、方法、手段纳入课程之中,使教育硕士在学习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促进教育改革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并不意味着它没有范围和数量的限定,也不意味着众多科目的随意堆积,还必须本着重质量和高效益的准则,依据学生需求,少而精地、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

二、毕业论文

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教学管理的最后的教学环节,也是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可以全面地衡量教育硕士培养的效果,也可以从侧面体现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水平,所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1、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论文选题。

论文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开端。能否选择恰当的题目,直接影响到教育硕士论文的写作和水平。题目选得不好,就可能走许多弯路,费许多周折,甚至难以完成学位论文。国务院学位办规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他们的本职工作,对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或方法。可以说,学位论文是教育硕士将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创造能力结合的集中表现。因此在学位论文选题时,我们不是以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学术见解来框定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志趣,而是从教育硕士入学开始,就向他们宣讲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让他们理解专业课程设置与学位论文的侧重点,要求论文选题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推行实证性研究,促使他们在课程学习开始就思考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一般我们要求教育硕士首先自己选定几个题目,然后学员之间进行讨论,避免选题冲突,在自我研讨的基础上初步确定自己的论文主题,然后交导师审定。

2、论证开题报告。

争取在校学习期间完成论文资料的收集整理根据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课程学习的排,我们要求在第一学期中期就确定每位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使导师与研究生尽早接触;在第二学期开始就确定论文的选题范围,以使他们利用在校学习的时机尽早开始积累资料,确定论文主题和完成开题报告的论证。为保证教育硕士论文质量,我们高度重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工作。开题论证是教育硕士能力培养和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环节,由于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真正具有教育学科背景和基础教育实践经验的导师不足,往往导致教育硕士论文选题不合理,论文写作难以顺利完成。我校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采取脱产一年的培养模式,为此,我们要求导师组最迟在学员入学的第二学期末组织开题论证会,论证会成员要求包括教学论专家和基础教育一线专家,人数不能少于5人。

3、督促学位论文写作。

由于教育硕士多数为基层教学骨干,回单位后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工作紧张,加上中学文献资料的限制,许多教育硕士回原单位后将论文的研究和写作搁置一边,寄希望于最后的突击,这必然会影响论文的质量。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我们规定教育硕士在校撰写论文时间不得少于3个月,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时间不得少于1年。学校开发并运行了研究生管理系统,研究生论文开题后管理系统自行记录时间,至答辩申请不到1 年的系统将不同意答辩申请,这一措施更加规范了学位论文的管理。实践证明这对保证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是非常有效的。为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我们实行学位论文预审制度。在申请论文答辩之前,由导师组对提交的论文进行预审,符合要求的方提交答辩申请,避免由于导师要求不一而导致论文水平差别太大,影响学位论文的整体质量。加大学位论文盲审力度,进一步保障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盲审是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我校一直坚持实行学位论文双盲抽查评审制度。这一制度不仅给教育硕士学员一定的紧迫感,而且对指导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学校除了统一按比例进行抽检外,鼓励各学科方向自己进行论文盲审。对未达到硕士学位水平的论文要求其修改,并推迟其学位论文答辩。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对提高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教育硕士的培养目的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而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正是考核学生的实际业务水平,所以这两项工作也是各培养院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应该对这两项工作严格把关,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行工作条例(第三稿)[A]. 2002.

硕士教育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综述

一、引言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究会”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enterprise education”,即创业教育的概念。从此在国外掀起了关于“创业教育”研究的热潮,理论成果也慢慢被中国学者所接受。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在随后的几年里,通过“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程、“挑战杯”创业大赛等形式,在国内掀起了创业教育的研究热潮。

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模式推进的过程中,高职教育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虽然国内有关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专题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因此具有创业教育的优势,所以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相关科研论文逐渐增多,立项的课题数量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年度省部级重点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认为把推进创业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业教育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主动回应。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十年(2001-2011)来高职中开展创业教育研究论文进行文献分析、综述和评价。

二、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从研究论文数量来看,关于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的论文数量成逐年增多趋势。在CNKI(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了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输入关键词“高职”、“创业教育”,按时间顺序(2001-2011)查找共有文章1862篇。其中:期刊论文1756篇,硕士论文44篇,重要会议论文26篇。每年具体的文章数量分布见表1及图1所示。

从表1和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正在逐年升温,但是研究主要集中在期刊论文的发表上,说明此项研究目前还在初级阶段,集中在于学术领域,另外,博士、硕士论文及重要会议论文涉及较少,说明课题可研究潜力巨大。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创业教育相对落后,还未确立创业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1826篇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文献分析,发现现在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业实践、师资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

胡伟等提出高职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创业教育的共性目标—创业基本素质;创业教育的个性目标—开创型个性(胡伟、池阿海、唐代清,2009)。

王中军提出实施校企合作的创业教育双赢模式(王中军,2005)。李刚等提出了创业教育整体性教学模型“创业理论教学+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学模型(李刚、朱璋龙,2008)。刘子明构建了创业教育实践模式:以“KAB创业课程教学,SYB讲座一创业规划一择优进创业园体验一创业孵化一创业实践、创业反馈,培养下一批创业者”(刘子明,2010)。

李昆益依据“创业素质——创业过程——课程类型”三维课程构建模型,构建了适合中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李昆益,2011)。胡宝华等结合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经验和我国大学生的发展实际,按照创业的流程设计了创业过程模式下的课程内容体系(胡宝华、唐绍祥,2010)。

朱建东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及创业训练实践活动的特点,对高职学生创业训练的实践教学系统设计进行研究,从而科学地编制创业训练的整体方案(朱建东,2010)。张静等结合常州纺院几年来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经验,从高职院校创办创业实践基地的思路来源、指导思想、建设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张静、包忠明、李鑫,2010)。

谢一风等认为加强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应重点抓好跨专业、校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组建工作,要创造条件让现有教师体验创业,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谢一风、俞吉兴,2007)。高丽萍提出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创业教育水平:(1)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2)提高教师理论水平;(3)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高丽萍,2008)。朱伟方认为必须加强创业骨干教师的培养:(1)聘请有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家、成功人士担任创业教育课的教师;(2)通过多种措施和渠道培养师资(朱伟方,2010)。

黄志纯等提出了把握科学性、指向性、激励性、动态性、操作性评价原则,构建组织领导、师资队伍、学生素质、环境建设、社会声誉五个一级指价体系(黄志纯、刘必千,2007)。周永新认为高职创业教育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理论学习;二是创业计划书;三是创业项目讲演与答辩(周永新,2003)。高淑红的在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的内容、方法和原则(高淑红,2010)。

四、研究的方法和角度

目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以定性的描述性研究为主,而采用调查研究的定量研究较少。笔者对1862篇高职创业教育的论文进行了第二次检索分析,输入关键词“调查”,共筛选出56篇论文,其中真正采用调查法进行定量研究只有37篇,仅占近十年高职创业教育论文总量的2%,如图2所示。

笔者对这37篇定量研究的论文进行了逐一分析,发现其中36篇都是采用局部的、静态的调查研究,即只在某一个时间点上对在校学生进行定量的调查研究,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动态地跟踪调查。只有1篇对学生进行了动态跟踪调查,但是仅局限于大三顶岗实习的学生。这在某种程度说明,当前高职创业教育研究缺少系统的、动态的研究。

目前,国内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集中在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对大学生这个创业教育的主体关注不够、研究不深,致使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笔者对检索到的高职创业教育论文进行筛选,1826篇中有32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论述的,只占%。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对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虽然也会关注到学生的基本现状,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

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研究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单一。从近10年所查找的相关学术论文,这些研究理论深度不够,重于表面分析,例如,对创业教育内容和模式等的研究,有些知识照搬国外的模式,没有根据我国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创业教育的模式和体系。研究方法侧重于理论分析,基本属于观点陈述型、经验总结型和借鉴型,定量模型分析和建立在广泛的调研和数据调查分析的实证研究很少,缺乏说服力。

2.研究视角不全面,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目前国内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基本上以教育者的视角展开,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创业教育内涵”、“创业教育政策”、“课程体系”学校或者教师的层面,虽然在研究中也会关注学生的基本现状,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基本上都是局部地、静态地对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缺少系统地、动态地研究。

3.与专业的关联性不大,紧扣专业的论文少。很多相关研究只是在普遍意义上的研究高职创业教育,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学科和专业背景,致使创业教育和实际需求相脱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实际成效。

高职创业教育的研究存在问题无可厚非,毕竟我国高职创业教育研究起步晚,研究还不太完善。针对以上缺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研究:

第一,将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主体进行研究,弥补传统创业教育对学生关注不多、研究不深的缺陷,可以充分体现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视角多元化。分别对他们在连续几个年度进行跟踪调查,通过跨年级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时期,接受创业教育的效果变化并进行分析成因。

第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可以引导创业教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采用案例分析、个别访谈、实地调研等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创业教育体系理论的建构和普适性推广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按年级、分专业对在校高职学生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抽样调查和跟踪调查,全面系统地深入地了解当前不同年级、专业的高职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知现状,发现高职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六、结束语

分析目前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们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已有了一定的重视,开始了积极的探讨,由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在我国处于初始阶段,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及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还没有丰富的经验,对它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对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教育的研究还有待于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昆益。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1).

[2] 李刚,朱璋龙。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整体性模式的构建[J].辽宁教育研究,2008,(8).

[3] 毛家瑞,彭刚,陈敬朴。创业教育的目标、课程及评价[J].教育评论,1992,(1).

[4] 朱建东。高职学生创业训练时间活动的系统设计研究[J].成人教育,2010,(4).

[5] 谢一风,俞吉兴。高职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7,(20).

[6] 高淑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机制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

[7] 潘林元,吴加权。国内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2010,(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67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