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红色的故事演讲稿范文三分钟 红色故事的心得体会范文汇聚【通用8篇】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一篇】
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上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听着这首优美而熟悉的歌曲,你必须会想起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动人故事吧,但你明白他是哪里人吗让我揭开这个谜吧!
记者方冰对此事进行了采访,并结合他平时采访的其他故事,与作曲家劫夫合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今日,我们唱起《歌唱二小放牛郎》,重温那段历史故事,在缅怀抗日小英雄的同时,必须要不忘国耻,发奋图强,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振兴我中华,不让历史重演。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二篇】
红色故事,是一部极为珍贵的历史财富,它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红色故事唤起了我们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和体会到了许多珍贵的人生启示。下面将分享两篇关于红色故事的心得体会。
第1篇:《红岩》。
《红岩》是一部展现中国抗日战争中知识分子的革命精神的经典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沙世倌,是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年轻人,当我读到他在红岩学校任教时的感受时,我深深地被他的执着和热爱所感动。在日本侵略者入侵的时候,他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成渝一带,在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红岩学校,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有志青年。他在困境中坚守信念,甚至为之舍身,这种牺牲和奉献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在红岩学校的一天中,世倌带领学生们集体宣誓,誓言要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这一幕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和幸福,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人和社会的福祉而奋斗。世倌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明白了只有对自己的梦想有执着追求,并为之不断努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2篇:《红旗谱》。
《红旗谱》是一部以兵哥哥大力宣讲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主线的影片,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以实际行动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正带领群众劳动,伴随着“共产党员没有自由,民族就没有解放”的激昂歌声,他们奋力劳动,为改变中国凝聚着一腔热忱和朝气蓬勃的力量。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矮小的身躯依然可以照亮黑暗”,不论身处何种环境,我们都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世界。共产党员无论身负何种重任,都要不断奋发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影片中的这一场景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让我坚信只要扣好了自己的红心楔子,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总结起来,从红色故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了共产党人的为人民服务、自我奉献的崇高精神,他们的故事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中学习,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工作和学习中努力发奋,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感恩和珍惜,感恩那些为了我们的幸福和未来默默奉献的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为自己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三篇】
第一段:引言和背景介绍(200字)。
《红色摇篮》是一部探索中国革命历程的红色史诗,通过一位共产党员家庭的命运,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不甘落后的精神,以及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小说中描绘的摇篮境况恢弘,故事情节曲折紧凑,将读者带入了发人深省的世界。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探讨《红色摇篮》带给我关于家庭、责任、奋斗和坚持的深刻体会。
第二段:家庭的力量(200字)。
《红色摇篮》中,章氏一家一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他们的团结和互相扶持却向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忍耐的力量。无论是在革命战斗中仍然保持团结的母亲,还是用智慧和努力支撑整个家庭的父亲,以及无私奉献、为家人扶持着整个家庭的兄弟姐妹。这种家庭意识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在家庭中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第三段:责任与奋斗(200字)。
在革命战斗中,章氏一家一直秉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父亲以自己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力,带领全家顶住了艰难险阻,不断学习进步,为国家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母亲则深信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给下一代一个光明的未来,她义无反顾地照顾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教会了我责任与奋斗的重要性,让我对自己的人生也产生了更多思考。
第四段:坚持与困难(200字)。
革命生活并不容易,在《红色摇篮》中,章氏一家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然而,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信仰和目标,而是坚定地迎接挑战,勇敢地面对困难。无论是被敌人追击、失去家庭成员的悲伤,还是经济困境的压力,他们都不曾低头,而是通过团结与奋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这使我意识到,在面对困难时,坚持和信念是我们需要坚守和坚守的。
第五段:心灵的触动与启示(200字)。
《红色摇篮》故事所传达出的红色精神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通过章氏一家的努力,我明白了何为坚强与担当,更加强烈地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为国家和社会负起自己的责任。我也懂得现实生活中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只要心怀信念,努力做到最好,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这部小说给了我关于家庭、责任、奋斗和坚持的深刻体会,让我不仅从中学到了人生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对于中国革命的历程增添了更多的敬意与理解。
总结:
通过对《红色摇篮》的阅读,我对于家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责任与奋斗的意义。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困难与坚持的关系,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只要拥有信念和坚守,我们都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同时,小说也教会了我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并在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上做出努力。总的来说,《红色摇篮》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优秀作品。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四篇】
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从小的教育中,我们就听多了关于红色故事的传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了,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想起这些英雄的故事。百年红色故事——这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也代表着几代人的革命史。在我的心目中,这些英雄的事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振奋人心的故事之一。今天,我将我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革命者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离不开革命者的信仰。几代革命者不断前行的原因就是坚定的信仰。他们的信仰不仅让他们永远保持前进的力量,也在逆境中启发出希望的火花。纵然经过了多次困难,他们仍坚信革命必然胜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在我们的国家不断壮大。
百年红色故事之所以经久不衰,留下了世间的美名,是因为这些故事中蕴含着永远的精神之光。如同我们常说的,“孔雀东南飞,五岳倒为轻”,并不是指孔雀颜色鲜艳的羽毛或者山河巨峰肆虐的风暴,而是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他们的故事让人们知道,困境并不可怕,只要信仰与坚定不移的奋斗,那一定会有胜利的曙光。
回顾过去,我们的祖先们创造了许多辉煌的历史时刻,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传递给我们的真理和哲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红色故事让我明白了:胜利永远属于勇敢和坚韧的人们,实践出真知,激扬生命;在面对困难时,我们要学会挑灯夜战,一寸山河一寸血,坚定不移,战胜宿命;行胜于言,实践出真知,努力创造出自己的价值。
第五段:总结。
红色故事是永远不会褪色的史诗。有了革命者的信仰,在磨难中坚定不移,百年红色故事中蕴含着永恒的信仰和坚定的勇气,也是中国人民坚定自信,迎接未来的力量。红色故事在我们的心中开辟出了一个新的精神空间,告诉我们,无论何时,它的精神都会一直陪伴我们前进。我们要让这些故事永不褪色,用它来激励我们前进、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们一定要爱它,珍惜它,传承它和发扬光大它。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五篇】
“红色摇篮”是东北抗日根据地的代表,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座丰碑。故事中的红色摇篮,是指与中国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红色摇篮是无数名革命烈士和无数革命先烈们的诞生地,它保留了他们的鲜血和革命情怀,成为中国革命历史的一部分。
二、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1940年代的东北抗日根据地。方荣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武工队队长,鲜血淋漓的战斗中感受到了“红色摇篮”的作用,于是毅然决定秘密运回抗日联军领导部。在漫长而危险的运送过程中,困难不断,危机重重。但方荣始终坚守信念,成功地将红色摇篮安全运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险阻中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最终,红色摇篮在抗日和革命斗争中具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三、思考与感悟。
在红色摇篮故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史,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我们在和平年代生活得如此安稳幸福,已经很难体会到那个年代的苦难和磨难。而这个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我们现在应该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学到,只有坚守信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
四、影响与启示。
红色摇篮故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启示。红色摇篮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工人阶级联系的象征,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辛与不易。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红色摇篮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不离不弃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发扬的,只有拥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逆境中崛起,才能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红色摇篮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坚守信念,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五、结语。
红色摇篮故事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传统,以及他们的信念和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追求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拥有信念和追求,才能战胜一切困难。让我们从红色摇篮故事中汲取力量,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六篇】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我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梦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七篇】
说起红军,大家都想到万里长征。是的,今年暑假我读了《长征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红军们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的故事。那些都是我们此刻这些“小皇帝”们无法想象的。今日,我要讲的是这些故事中的一个。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长征途中,一位女战士叫王新兰,才11岁,当时爬雪山时,红军战士们实在是太饿太饿了,又弄不到粮食,整天饿着肚子。雪山上又冷,每个发一个辣椒,怕冷时肚子饿就嚼一口,王新兰怕辣,没带辣椒。她刚爬到半山腰就冷得瑟瑟发抖,队员们一向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了”。王新兰实在又冷又饿,但还是坚持着最终到了山顶,最终的成功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雪山。
看完这个故事,王新兰让我懂得两个字,坚持!是啊,她才11岁,应当是在父母的保护下成长,可她却那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坚持,勇敢。所以,我必须要学习王新兰的精神。
红色的故事演讲稿三分钟【第八篇】
在这幢房子里,也曾上演了党史上的一幕幕悲剧,曾多次发生错误批评毛泽东正确领导的事件。“一苏大会”开幕前夕中央局领导召开的“中区党大会”,亦即党史上的“赣南会议”,就是“左”倾领导者批评排斥毛泽东正确领导的开端。
“赣南会议”全称为“中国共产党苏区党代表大会”。这个会是中共中央指定要召开的,并且是指定要在“一苏大会”开幕前召开。因“一苏大会”延期至1931年11月7日开幕,所以这个大会也就定在11月1日开幕,会期5天,11月5日结束。开会的地点在隔壁不远的谢氏宗祠,也就是“一苏大会”会场。
在“赣南会议”开幕之前,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和后来的中共临时中央,曾于1931年8月30日给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临时总前委发来指示信,后又发来一个“十月指示电”。此时王明等“左”倾领导者已经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指示信和指示电对中央苏区毛泽东等领导下的各项工作,无端指责和严厉批评:“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犯了“富农路线的某些错误”和“立三路线错误”,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存留着极浓厚的国民党工作的残余,忽视工人运动和反帝斗争,在党内和群众中缺乏思想斗争和教育工作,等等。这些批评指责矛头直指毛泽东。临时中央的“十月指示电”更咄咄逼人:“中区党大会应根据这一指示原则进行工作,成立决议案,交中央批准,并电告讨论经过。”
当时,苏区中央局的代理书记是毛泽东。毛泽东领导苏区中央局召开“中区党大会”来批判自己,岂不可笑?但因为苏区中央局7名委员中,项英、任弼时、王稼祥、顾作霖4人,都主张对临时中央的指示坚决贯彻执行,且任、王、顾3人又是六届四中全会后由中共中央派来中央苏区的“中央代表团”成员,他们的态度具有相当的份量。任弼时、王稼祥分别起草了党大会的《政治决议案》和《党的建设问题决议案》。他们在决议案中,都不点名地将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反对本本主义的正确主张,指责为是“一种否认理论否认政治的狭义的经验论的落后思想”,是“反理论的倾向而形成一种事务主义的现象”;说什么“红军中狭义的经验论……根本(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完全是农民的落后思想”;指责红军至今还保留“游击主义的传统”、忽视“阵地战”等;提出要“集中火力反对党内目前的主要危险——右倾”。
毛泽东在发言中进行了抗争,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中共瑞金县委书记邓小平,永吉泰特委书记毛泽覃,赣东特委书记谢唯俊,总前委宣传部长古柏等,也在会上发言,表示不同意这些批评。他们说:“大城市上产生了立三路线,我们苏区的山上,却全是马列主义。”他们公开指责博古等人是“洋房子先生”,是专门到苏区来“找岔子”的,还批评临时中央的领导是“一派的领袖”。
但是因为博古等人是打着“中央领导”的旗号,“决议案”中写上的这些批评指责之词,句句都有“来头”,许多人一时被唬住了,也有些人分不清是非,在几个“决议案”表决时,绝大多数人都举手赞成。
这次党大会,开了不点名批评指责毛泽东的先河。会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开始下降。同年12月底,周恩来来到瑞金,正式担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毛泽东所任的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职务自然交出。后来,周恩来在这幢房子里主持召开了几次中央局会议,作出了几个不点名批评毛泽东的决议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