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精选4篇
【导言】此例“《书湖阴先生壁》古诗赏析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赏析【第一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两句,赞美主人庭院的清幽。江南潮湿多雨,地面阴暗之处青苔丛生,而且极难清除,然而湖阴先生家的院子由于常常细致的打扫,竟然没有一片青苔,诗人借“无苔”表现院落清幽洁净的同时,也从侧方面暗示主人家的勤快与古朴。主人家特别喜爱花草树木,将花木种了满满整个院子,以至于“花木成畦”。“成畦”两个字交代花圃的整齐和繁多,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有序又不单调,也说明了主人家的心灵手巧。
院落内的环境如此清幽令人陶醉,诗人又把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将“一水”、“两山”刻画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像和蔼的母亲用双手呵护着孩子一样;两座青山十分热情慷慨,推开院落的门扉,将满山绿油油的春色都送了进来。“护”字,“绕”字显得有情有意,十分缠绵。“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妙笔生花,不仅写出了山色的深翠欲滴,而且这青翠的山色竟似扑向庭院而来,描写极为形象生动,表明两山的距离并不遥远,就在主人庭院的门前,似乎伸手可及,另外还有一种山势若奔,远道而来,热情洋溢的感觉。这两句是千古名句,修辞上堪称典范,诗人赋予了大自然以深厚的生命情感,化静为动,将田园的清静幽雅写得生动真切,臻于神化。
宋代•王安石【第二篇】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王安石(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第三篇】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在哲学上,他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其词写物咏怀吊古,意境空阔苍茫,形象淡远纯朴,营造出一个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注释【第四篇】
书:书写,题诗。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闼:小门。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所,故址在今南京东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