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汇聚汇总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汇聚汇总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一篇】
当前,疫情处于较为严重复杂时期,疫情防控更是处于关键阶段,需要有人能站出来真正担当作为,这个时候钟南山院士站了出来。下面是网友为分享的“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汇聚汇总10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2020年的庚子春节,街道上看不见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水马龙的繁忙,行色匆匆的人们面戴口罩,眼神中互相是戒备与疏离……每天增长的确诊数字,不断扩大的疫情地图,时刻牵动着14亿人民的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在这场看不见“敌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却有这样一群人,逆流而上,用尚且稚嫩的肩膀,众志成城,扛起了“爱的桥梁”。
那一天,白衣着身,是英雄出征战场的铠甲。近日,网路上有一个热门话题,“最美的背影”,点赞最多的一张照片就是几位医护人员,穿着严密的防护服,站成一排,赶赴病房。我们在过年,他们在帮所有人过关,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你为了谁,因为你们的坚守,让我们不再恐慌,因为一袭白衣,让我们看见最美丽的铠甲。曾经将名字写在校服上的90后们,变成如今将名字写在防护服上的一线战士,防护服下的他们,也和你我一样,是子女、是父母、是挚友,是鲜活灿烂的普通人。他们怕吗?当然。但正是他们,在危急时刻,克服恐惧、义无反顾地“顶上去”,是他们,面对肆虐的疫情,始终坚守在自己岗位上;是他们,用逆行的单薄身躯,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正如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护士长唐莎所形容那样:“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这群90后,是拥有着隐形翅膀的天使。
那一刻,青丝斩断,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1月26日,一则“光头护士”的新闻一度引起关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区神经内科护士单霞,身为90后护士、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医院被确定为定点救治医院后,她果断将两个孩子送离了身边,并且因为毛发也可能沾染病毒,所以自己在家毅然剪掉了齐腰长发“光头明志”。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样拥有长发的我,更能理解这一决定的深重意义。女孩儿爱美,剪掉长发尚可,但是剪成光头,哪怕男士,又有几人有此勇气?当大家感动地说“这身白衣穿得太沉重”,单霞却觉得剪个光头真心没什么,“只是为了我好戴帽子,好穿防护服,好上战场,好保护自己和同事”。因为穿上了这身白衣,戴着护士帽,有了信仰,即使害怕也不能后退,为了切断传染源,努力救治病人,他们做的事情,比剪发还多得多。“如有不幸,请捐献我的遗体研究攻克病毒”“关键时刻我不会逃避,我也不会做逃兵”,这些话,都出自一名95后的小女孩之口,武汉科技大学天佑医院肿瘤科的护士李慧。疫情爆发到现在,从除夕夜开始,她坚守在工作岗位,从未离开。因为有这样一群年轻巾帼英雄无私勇敢,在病毒面前毫不害怕,舍身为民为国,让人们看到了他们为之战斗的决心,坚定了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信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无数90后在严峻疫情面前挺身而出,奔赴一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一线探访疫情真相的青年记者;除夕夜整装待发,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医疗队;各地医院,在请战书上坚定地按下红手印的医护工作者;还有心系武汉,捐助物资善款的海内外爱心人士。无数感人肺腑的事情中,90后用实际表现告诉社会:我们,一定行!滴水汇成江河,有14亿同胞站在我们背后,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请相信每一个人的付出,相信阴霾过后终有灿烂彩虹。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来势汹汹,党员干部更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挺身而出,当好群众的“主心骨”,成为战“疫”的“先锋军”。为此各级党员干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吹响“冲锋号”,投身到战“疫”之中来。
吹响“冲锋号”,党员干部要冲锋在前当好标杆。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斗争,是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是对各级党员干部思想觉悟、工作作风、领导水平的一次综合检验。党员干部在这个关键时刻更运用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畏风险,迎难而上。党员干部要带头站在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才能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带领群众。“将不畏死,卒不惜命”。党员干部唯有带头顾全大局,坚守岗位,才能以用实际行动当好标杆,发挥引领作用。
吹响“冲锋号”,各级党员要以高度责任感开展总动员。疫情来势凶猛,各级各部门党员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才能发挥联动作用。医疗卫生战线的基层党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医务工作者,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临危不惧、迎难而上,恪尽职守、救死扶伤。各级党组织要大力支持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实际困难,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党组织要带领群众发挥好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只有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积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坚定地站在斗争的第一线,才能发挥出群众的力量,坚决打赢同新型冠状病毒斗争这场硬仗。
吹响“冲锋号”,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站在第一线。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面对疫情,党员干部就更要积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医疗救治、通信、电力、建设、交通运输等与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相关的各条战线上,都有党员干部作为先锋队、突击手努力奋战的身影。打赢战“疫”需要一场人民战争,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在抗击疫情一线守初心、担使命,才能带领群众筑牢战“疫”的长城,切实保卫好人民群众健康,最终赢得胜利。
金银潭医院里的白玉兰开花了,张言说,她有点想念上海的风景了。“昨天我们病区有7个人出院了,期待3月底可以回家。”青浦区朱家角人民医院外科主管护师张言是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之一,在武汉的一个多月,感到过无力和恐惧,却在一个又一个治愈出院的病人身上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说,只要继续努力,“春暖花开就在不远的明天等候着”。
回忆起这件事,张言用了“悲伤”两个字。2月9日、10日,在她负责护理的病区,三位重症病人相继离世。“这边还在抢救,那边血氧一下就不好了,根本来不及反应,两条生命就没了。”金银潭医院南二病区20床、22床两位老爷爷是张言接手前就已入住的病人,看着他们的病情一点点加重,最后同一天不治身亡;没想到的是,20床消毒完新收进的病患第二天也“走”了,这让她感到深深的无力和恐惧。
恐惧,是因为刚到病区,对新冠疫情不了解,没想到病情发展如此凶险;无力,是因为在与病患的接触过程中,强烈地感受了到他们的“求生欲”,却最终无能为力。
“我还记得帮老爷爷用微信和他们熟识的外界医生朋友联系的画面,一点点打字告知他们目前的情况,拍下目前的治疗用药和使用的仪器。”虽然心里知道,金银潭医院已经是新冠疫情治愈率比较高的医疗机构了,但张言说,她非常理解他们希望向外界伸出的橄榄枝能得到回馈的渴求。
有时候,生命的流逝就在一瞬间,甚至来不及好好道别。“我们接手的时候,两位老爷爷基本已经不能自理,平日个人护理、打开水、喂饭都是我们在负责,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你知道,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不治的病患遗体会直接联系送往殡仪馆,家人无法好好送别。”张言的声音里透着沉重,这样的离别,让悲伤逆流成河。
另一种离别,却让张言振奋且期待,她说这是“浴火重生”。
张言会留意到沈俊毅,是因为在众多病患中,他非常年轻却明显消沉。“他是我们接手的第一批患者,他老婆送他进来的时候,情况不是很好,一直高热度以上,只能强行药物降温。每次看到他皱着眉头郁郁寡欢的样子,我们都暗暗着急。”
接下去的几周时间里,张言和同事们一有空就会跑到沈俊毅身边,陪他聊聊天,一起给他加油鼓劲,叮嘱他认真吃药治疗,鼓励他一步步脱氧、学会自己调节呼吸频率……“看着他一天天好转,脸上重新浮现笑容,慢慢地开始和我们聊他的生活,聊他的工作,聊武汉的美景和美食,希望的种子一点点发芽并茁壮着。”那段时间,希望是病房里的奢侈品,无比珍贵。
2月14日,情人节,沈俊毅出院了。这天张言不在岗位上,但她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出院的时候,我正好下夜班不在医院,他特地联系了同事,加了我的微信,向我传达这个喜讯,看着他微信里一字一句报平安的话语,我情不自禁地流泪了。”张言说,沈俊毅是她在武汉第一个全程护理治愈出院的病患,虽然没有亲自送他出院有点遗憾,但收到他发来的信息时,自己心里非常振奋,“我们一起聊武大的樱花,户部巷的小吃,他说明年欢迎我们再到武汉,他给我们当导游,带我们去看武汉的美景,吃正宗的武汉小吃。”
一个多月,张言已经习惯了在武汉的工作节奏,在这里除了“防护服重点儿”没什么不同。“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连日来,病死率的下降,治愈率、出院率的提升,让张言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做好防护,没什么好怕的!”
2月16日下午3点,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为新冠疫情患者的第一个视频会诊正式开始。
“患者属新冠疫情危重型,伴有急性脑梗塞和高血压。”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高新院区副院长、医疗队领队张泓提出建议,诊疗不仅要关注肺炎,还必须有整体观念。
当时,这名92岁的患者,因“发热伴呼吸困难10余天,昏迷4小时”,已被收治进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医疗队托管的危重症病区,病情不容乐观。
诊疗方案确定后,历经多小时连续抢救,到2月17日下午,这名高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血氧饱和度稳定在95%以上,各项指标明显好转。
与“疫”魔抗争,同生死竞速。一个多月来,像这样没有硝烟的战斗在安徽医疗队支援的病区每天都在打响。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安徽先后派出8批次医疗队1305人驰援湖北,他们入驻在5家医院、4个方舱医院。
截至3月9日,医疗队服务2508名患者,其中危重患者317名,累计治愈出院832人。除日常工作之外,医疗队还负责巡诊社区及隔离点患者、培训医护人员,目前共巡诊12个社区及隔离点,指导排查1000多名患者,培训当地医护人员4046人。
“第一批医疗队在进驻武汉太康医院时,条件非常艰苦。”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委副书记邵东华介绍,在没有缓冲区、隔离带,甚至连速干手消毒剂都缺乏的情况下,医疗队克服困难,开设重症医学科,解决了东西湖区重症患者集中救治问题。
为推动援救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安徽医疗队及时总结,巩固成果,专门研究制定出“医疗队工作手册”,将党建工作、应急处理、物资分配、工作值班、后勤保障等工作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
“更重要的是,细化了医疗队员在一线工作生活中的相关防护措施,为援救工作加了一把安全锁。”邵东华说,后续医疗队整建制接管的医院病区,成功救治多名危重症患者,接管的方舱医院共计服务舱位近1000张,无病人死亡、无医护人员感染。
为加大救治力度,安徽第一批医疗队率先在接管的病区中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疗。“通过观察近100例新冠疫情患者,分析发现住院患者以痰湿阻肺、痰热蕴肺两型为主。”医疗队成员、六安市中医院呼吸科主任王士安及专家团队,为住院患者制定了处方,在接管病区97%的患者中使用了中药汤剂治疗。“在近1个月时间里,接管协和东西湖区医院的3个病区,收治病人180多人,好转出院约160余人,其中重症转为轻症达80%,危重症转为重症达70%。”
危难险重中,也不忘暖心互助。疫情当前,口罩和防护服是白衣战士的战甲,但在关键时刻,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呼吸科主任刘玲却脱下自己的防护服,给年轻的队友换上。
2月6日,是刘玲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第八天。就在她准备换上防护服进入病区时,抬头看见一个年轻护士,“他已经穿上隔离衣,正准备套防护服,但他的防护服质量一般,防护效果可能不好。”得知他还要在隔离病区近距离护理患者6小时以上,刘玲没有多想,便脱下自己的防护服塞给他,“你先穿我的,我今天查房只需要在里面待两三个小时,把你的防护服换给我”。
同行队员问刘玲,怎么舍得把自己的“护身装备”换给别人,刘玲说:“大家都同在抗疫一线,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那个年轻护士,在我眼里就是弟弟,应该的!”
“疫情不退,我们不退。”近日,安徽支援湖北医疗队党组织收到一封特殊的请战书,这是一批“80后”“90后”白衣战士们的请战书。“作为首批医疗队队员,我们已经在武汉奋战了一个多月,目前仍有患者需要治疗,我们请愿继续坚守疫情一线,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请组织批准。”请战书字字恳切,印在名字上的红手印,是这些年轻白衣天使的心声,更是他们必胜的决心。
2月6日,孝感市中心医院,5名新冠疫情患者治愈出院。看着他们手捧鲜花走出医院,翁中会很开心:所有辛苦都值了!
翁中会是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护士,1月27日凌晨,她随重庆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孝感。与她同行的143位医护人员,分别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中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11所重庆三级甲等医院。
孝感,新冠疫情重灾区,目前确诊病例仅次于武汉,急需支援。
“我们申请到确诊患者最多、重症患者最多的一线去!”重庆援鄂医疗队主动请战,进驻危重患者定点救治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汉川市人民医院。
夫妻接力援鄂。
出处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疗队长刘煜亮来孝感之前,他的妻子已进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刘煜亮是呼吸内科医生。1月22日,他向单位主动申请,希望能到湖北一线去支援。“我是呼吸科医生,应该来。”
担心医院不批准,妻子徐瑜安慰他说:“呼吸科医生不去,谁去?”
徐瑜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工作。可能是一种默契,徐瑜后来也向单位提出了到湖北支援的申请。
让刘煜亮没想到的是,妻子徐瑜先接到通知。除夕夜,徐瑜随陆军军医大学医疗队出发,支援武汉金银潭医院。
1月26日,徐瑜开始接诊患者时,远在重庆的刘煜亮也接到通知。不过,他要去的地方是孝感。他第一时间查了孝感的位置,发现与武汉很近。后来得知,孝感也是武汉返乡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
出行前,刘煜亮把7岁的儿子交给父母,又将父亲的电话发给几个关系最好的朋友,拜托他们帮忙照顾父母和孩子。
1月27日凌晨,重庆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转乘大巴赶往孝感。下飞机不久,刘煜亮便接到妻子电话。几句简单问候之后,两个人就开始讨论疫情。徐瑜把几天来一线的医疗心得告诉丈夫,提醒他注意事项。
走上战场前,刘煜亮和妻子约定:“每天报一个平安。”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二篇】
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桂梅的人生如同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以默默奉献、倾力倾情的光芒影响了无数大山深处的孩子,给贫寒学子带来自立自强改变命运的光明大道。40余年扎根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一线的坚守,是她对教育事业最虔诚的热爱、最真挚的情感、最无私的奉献,她把对教育事业的情怀融进了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区,让初心和使命在教育扶贫主战场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她用矢志不渝的无私坚守、奋发有为的担当,生动诉说着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
一个普通的人能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张桂梅留下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用青春和热血洋溢的美丽。偶闻云岭张桂梅,起初内心并无太大波澜,但在看完她的故事之后,被她动人的精神所折服、坚守的担当所钦佩,被她无私的奉献所感动。从普通教师变为一名校长,再成为一位身兼数职的“校工”,她把自己的生活、生命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云南华坪县的教育事业,换取华坪大山深处女孩们的光明未来,留给福利院孩子们温暖的回忆,即使生命的灯火日渐微弱,她仍旧没有停下奉献的脚步。“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饱含她的对教育事业的深情热爱;“一张一弛、一举一动”,富有她的对贫寒学子的的关爱鼓励。
靠初心唤起力量,如“桂”,默默奉献。张桂梅来华坪的初衷,只是源于一个平凡人最朴素的奉献意识——支持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为了在贫困山区创办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像“求乞”一样满大街“化缘”,疯狂的举动、不懈的努力、执着的追求,终于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中落成,并迎来第一批100名不用交学费的女生。张桂梅将小爱汇聚成大爱,用一颗爱心凝聚成百上千颗爱心,如桂树一样质朴,郁郁葱葱,不事张扬。如桂花一样清香,悄然绽放,十里飘香,让人心旷神怡,清新舒畅。桂花尽管花小蕊小,却为这人间风光带来了无限生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桂梅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带领一代又一代追梦人用无限的执着与忠诚,书写逐梦时代的奋斗篇章。
靠坚守感动灵魂,如“梅”,不屈不挠。“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不惧风雪、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张桂梅和许多人一样,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盼,但幸运却没有垂怜少时的她,丧失双亲、痛失丈夫,张桂梅是不幸的。没有儿女,她却有着世界上最伟大的母爱;身患癌症,她却在重病面前勇敢地挺直身躯。面对生活中的打击和挫折,张桂梅没有被吓倒、打倒,反而越挫越勇、坚韧向前、迎难而上,用自己的无私和坚守、担当与奉献诠释了人民教师的崇高和伟大,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青丝到白发,她将教书育人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用行动和实践铸就了共产党人的思想堡垒、精神高地,光芒万丈的人格魅力让人肃然起敬,衷心钦佩。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三篇】
她是-老师,一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在特殊的“教室”里,用心血和汗水滋润着祖国的花朵。
为落实“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精神,她每天从早忙到晚。早上她草草吃点儿早餐,就坐在电视机前和孩子们一起网上听课,记录每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孩子情况布置相关作业。听课完毕,视线刚刚离开电视马上又盯着手机,检查孩子听课情况,并及时打电话询问孩子们听课中存在的问题再一一解答。晚上七点要检查孩子们上传的作业,她戴着老花镜,拿着手机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她一丝不苟,不停地上下翻动着同学们上传的作业。七十八个孩子的作业一个不落,逐一检查,并针对每个孩子做出评价。存在的问题,打电话或发微信让孩子纠正,直到满意为止。每天忙完累得她满头大汗、腰酸背疼,但心里却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她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在特殊的“教室”里辛勤地耕耘着,培育着祖国的花朵。这就是“园丁的本色”。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四篇】
“你叫什么名字?”一位部队首长问道。
“雷锋——打雷的雷,冲锋的锋!”
“好响亮的名字埃”首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一会儿召开欢迎新战友大会,要请你这位新战士代表讲话呀。”
欢迎新战友入伍大会是在辽河口部队操场上召开的。
那天风很大,漫天飘着雪花。部队首长和老战士代表讲完话后,主持大会的团俱乐部主任宣布:“现在欢迎新战士代表——雷锋同志讲话。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雷锋精神抖擞地走上讲台。上千名战友把视线集中在他身上,只见他挺着胸,昂着头,站在话筒前,个头虽然不高,却显得格外精神。他掏出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大声说道:“敬爱的首长和老大哥同志们,让我代表新战士……”一句话没讲完,从辽河口刮来的风,把他手中的讲稿吹乱了,怎么展也展不平。团俱乐部主任担心他讲砸了,想上前帮他一把,没想到雷锋把发言稿一团,抓着话筒来了个即席发言:“我们这些新战士,能在60年代开门红的日子里穿上军装,来到革命大家庭,都感到非常光荣。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有工人,有农民,也有学生。可我们只有一个心愿:为了保卫祖国,一定要当个像样的兵,绝不辜负首长和老战友的期望……”他讲得非常好,赢得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当天晚上,雷锋参加了第一次班务会以后,在明亮的灯光下,把一幅黄继光的头像(从画报上剪下来的)小心翼翼地贴在自己崭新的日记本的扉页上,端详了许久。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五篇】
我永远永远忘不了,那位辛勤的园丁。虽然时隔多年,我记不起她的面容,但她那柔和甜美的声音,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陈老师是我幼儿园九班时的班主任。大伙儿都很喜欢她,喜欢她的漂亮,喜欢她的温柔。下课后,还和我们这些小孩子一块玩耍,照顾我们这些小孩子更是体贴入微。其他人都喜欢,可惟独我不喜欢,我总以为她表里不一,还常在背后骂她。这事还要从睡觉说起。每次睡午觉,大伙儿都睡得很香,可惟独我不爱睡觉,常会拉住前面一个孩子的袜,常会把她弄醒,老师好几次对我说,可我就是不听,继续我行我素。终于老师把这事儿告诉了妈妈。妈妈回家后,还拿起鞭子把我“毒”训了一遍。那时我还发誓,长大后当一名教师,来训她的孙子。(好可爱哟!)。
还是那一次,这个“毒老师”的称号终于被我从记忆中删去了。(过渡自然巧妙!)。
那是一个夏天,食堂中,混合着无数气味,饭香味,热味,还有就是从我们这些小顽童身上发出的烟味儿,三种味交织在一起,使本来就不舒服的我,更加无精打采了,陈老师看出来了我的异样,摸了摸我的头,随后又打电话给我妈妈,可就是打不通,接着她就二话没说地背我上了医院。
在医院中,陈老师又是帮我挂号,又是帮我拿药,抱着我跑上跑下,累得满头大汗。挂水时,也没歇着,把买的饼干,往我嘴中喂,旁边人看见了都说:“你妈待你真好。”陈老师听见了就说:“不,她是我的学生。”
事后,我妈准备登门去谢谢陈老师,可陈老师拒绝了,只是说:“这是我该做的。”
从那一刻起,我就特别感谢陈老师,总觉得她就像一位慈祥的妈妈。
评语:对老师情感的变化让读者“看到”了你真正地爱上了老师,是老师的举动温暖了你,言语中足见你对老师的难忘之情!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六篇】
王甜甜,女,汉族,中共党员,湖北襄阳人,__年7月18日出生,__年7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音乐(声乐)表演专业,大学本科学历,__年8月资教于王寨中心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__年6月参加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招聘考试考入王寨教育集团,在校领导的培养与信任下目前担任该校一年级班主任兼语文教师。她从教以来,能坚持以饱满的教学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牢记教师职责使命,在本职岗位上,勤于学习,努力工作,奋发作为,工作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及广大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一、锐意进取。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王甜甜同志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时时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迟到早退。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认识水平,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工作要求,在教学中她不错过任何一个可以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和教育活动,积极参加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向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学习,并认真写心得体会。工作期间,她既教书又育人,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做人要自立自强,诚实守信,为人正直;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待人要宽厚,做事要有责任心;在生活上要勤劳节俭,生活俭朴。经常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做一个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二、走进学生。
__年8月,王甜甜同志被分到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王寨中心学校资教,刚来上班校长就安排她担任一年一班的班主任,虽然她没什么经验,感到压力也很大,但是她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工作、新环境。
由于我校属于农村学校,在这里就读的学生一般都是务工子女,他们的特点就是无固定时间吃饭,不能按时休息,有的因父母去了外省打工就把他们丢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就这样被留守,甚至有的学生上学也成了流动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她发现有的家长为了出去打工能多挣点钱来养家,只好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便是了,连个电话都没给老师打过。自己的孩子在学校怎样也从来不知道。因此,老师想把每个学生都教育好,确实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如果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去教育这些学生确实是件难事,因此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说,学生是学校、社会、家庭三大空间的综合体。学生除了在学校对其进行教育外,与家庭相配合,紧密合作也是万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经常、及时地进行家访,这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家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关爱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最让王老师担心和忧虑的就是那些留守的孩子,由于常年不见父母他们感到很没有安全感,听不到父母的叮嘱也得不到无微不至的关爱,长此以往性格就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寡言少语。比如班上的李晨阳同学,爸爸妈妈都在武汉工作,平日都是爷爷照顾他,上学期刚入学时他比较内向,有时还不写作业,很多字学过就忘……所以王老师就常常找他聊天试着和他交流,问问他家里的情况,尽管李晨阳每次告诉她的都是同样一句话:“我爸爸妈妈都在武汉上班”。于是王老师决定去他家了解一下他的学习生活环境。
通过与李晨阳爷爷的交谈她了解到,原来李晨阳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在家还能帮家人做些简单的家务,而年迈的爷爷平日只负责接送他,爸爸妈妈平日工作忙,一般到周末才会打电话来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面还真是要靠小小的他自己完成。所以王老师告诉他的家长要多鼓励他肯定他,做错事时不要大声训斥他,更不要大骂,同时让他的爸爸妈妈在工作不是很繁忙的情况的下多和他在相处,让他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家访后,王老师对他的个人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决定在生活上多关心他,学习上多帮助他鼓励他,也要求他们小组的同学以及班里的每位同学多和他交流结伴。通过大家的努力,小家伙在下学期学习上有了明显的进步,作业变得整洁了许多,正确率也高了。性格也变得偏外向了,见到老师会主动打招呼很有礼貌,看到他在操场上奔跑露出灿烂笑容的那一刻真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欣慰不已,更为这个变化如此之大的留守儿童感到高兴,因为他可以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特别是心理的健康!
四、潜心教研。
作为一名教师,她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她坚持经常翻阅《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研论坛》、《优秀论文集》等书籍。备课时,精心设计环节,努力钻研教材,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学生特点,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资源,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课堂上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而她则循循善诱的引导,做好学生的学习合作伙伴,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教育学生上,注重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每周布臵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一周一总结。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她注重抓好学生的小组学习活动,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她得到了许多。教研活动是载体,课改教研是先导。为此,在所从事的教研工作中积极探索,勤于实践,做好新课改的模范带头人。在这方面,她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到前进路小学观摩学习、参加李炳亭专题辅导等,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作为班主任她更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创造强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和闪光点,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不让后进生成为掉队的孤雁。另外,还积极组织开展读书活动、知识竞赛、绘画比赛、文娱表演等形式的主题队会,展示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发展个性。从活动中让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班集体。同时活动结束后及时给予鼓励,总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优化了班级文化环境,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如今,高效课堂活动正如火如荼深入推进,改革成果初见成效,其经验做法得到国内同行业的普遍认可,纷纷慕名而来学习取经。作为樊城区一名教师,深感自豪与荣耀,更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古人曰:“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从“我说你听、我教你做”等传统教育模式向“三究四学”新型教育模式转型,就是要求老师们仅能传授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更要能培养出学生自主合作、创新探究的能力,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时代需要自我发展的能力,使之终身受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王甜甜同志的努力,班上学生守纪律、懂礼貌、成绩好,同时深得学生爱戴、同事认可、领导的赞赏、家长的好评。虽然工作仅有两年的时间,但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无论是纪律还是成绩方面,她的表现最终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赞誉。__年荣获樊城区第一届师德学习活动月“学生家长心目中最满意的教师”称号。
她说,每次优秀评选都是她未来工作的新起点,庆幸自己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将无怨无悔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耕耘,让娇嫩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在希望的田野上。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七篇】
中宣部决定,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
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度贫困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余名贫困女孩圆梦大学。她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她的事迹感动了全国人民。感动之余,我们更应该向张桂梅同志学习,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桂”“梅”精神,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如“桂”,无私奉献。桂树质朴,四季常青,不事张扬。桂花,花小瓣小蕊小,清香不刺鼻,掩映在绿叶从间;悄然绽放,默默散发着幽香,让人心旷神怡,清新舒畅。时代楷模张桂梅,为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如桂树一样,扎根贫困山区十几年,创办不收费女子高中,立德树人;如桂花一样,她带领师生们拼出了一条未来的路,无声润养贫困山区女孩,给她们希望和未来。老师、医生、军人、警察……她一手带出来的孩子,因她而改变了命运的女孩们,不少都在她的影响下,主动到条件艰苦的偏远山区,成为另一个“张桂梅”、千千万万个“张桂梅”。
如“梅”,自强不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凌寒独自开的梅花,不惧严寒,高洁坚韧,自强不息。张桂梅是不幸的。1995年2月,丈夫因病去世。1997年4月,自己被检查出患有子宫瘤。肿瘤、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现在,张桂梅身患20余种疾病,每天离不开止痛片。张桂梅是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挫折和打击,张桂梅没有被吓倒、打倒,反而越挫越勇,点燃自己、照亮他人,为山区女孩撑起一片天地,用自己的牺牲和奉献彰显了教师的崇高和伟大,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光芒万丈的人格魅力让人肃然起敬,衷心钦佩。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让我们以张桂梅为榜样,发扬“桂”“梅”精神,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砥砺前行,奋勇前进。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八篇】
9月6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十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上发布了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入选,随甘小教一起看看有哪些教师入选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书育人,就是我最幸福的事”
——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获得者安文军。
9月1日清晨,农田里薄雾渐渐散去,太阳升起,距离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80多公里的明花乡许三湾村醒了。在被玉米、洋葱、番茄包围着的明花学校,记者见到了开学前正在忙碌的安文军。
戴着眼镜的安文军总是带着笑容,可说起话来语调铿锵,他说:“我读书时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给我这个山里娃教的不仅是知识,还有爱、品格和勇气。”
安文军决心要像自己的老师那样当一名好老师。
乡亲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生于斯,长于斯。
1993年,好不容易走出大山的安文军,毕业后毅然回到了家乡。
那年8月,安文军被分配到人人羡慕的区教委工作,可他认为做老师就要上课,就要到学生中去,在多次申请下,2个月后,祁丰学校成了安文军教育生涯的第一个“根据地”。
祁连山下,几排低矮的土坯瓦房在寒风中伫立,教室里光线昏暗,火光微弱的煤炉旁坐着几名搓着手、哈着气的学生……安文军永远记得第一次来到祁丰学校的情景。
“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千疮百孔的窗户射进来,刚好射在讲台那片区域。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安文军说,即使条件再艰苦,只要看着眼神里充满纯真和渴望改变命运的牧区孩子,他便舍不得离开。
班里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这更让安文军很心酸,他暗下决心:“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堂课,把山里娃教好,才是真本事。”
为练就过硬的教书育人本领,无数个夜晚,安文军点亮蜡烛,批改作业、查阅资料、撰写教研文章……1996年,他所执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班会考平均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2005年,辗转两所乡村学校的安文军来到了明花学校。
乡村学校时常断电,到了晚上,安文军有时只能点蜡烛备课、改作业;乡村学校缺教师,他还常常一个人包揽了多门课程;一边照顾生病卧床的母亲,一边教学……即便再辛苦,安文军也总是笑盈盈的。
那段时间,每个学生家长都认识安文军——这个瘦弱的男老师在假期去遍了每个学生的家中,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安文军记得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如果有学生不来上课,他比家长还着急。
乡亲们从安文军身上,看到了教育的力量。
既是恩师又似慈父。
简明科学的书籍分类,精准定位的摆放位置,整齐划一的标签高度,在明花乡的牧童之家里,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严谨准确到让人惊叹,小小的牧童之家,在管理员黄艳宁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条、充满生机。
今年十九岁的黄艳宁,出生于肃南县明花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时因早产而导致脑功能发育不全,并引起肢体残疾。
因为不便去学校,从黄艳宁上小学开始,安文军带领的明花学校送教团队每周都会准时来到黄艳宁家送教上门,给她讲课,也和她谈心。下课了,黄艳宁都着急地询问下次送教的时间,等着安老师下次来上课。
看着黄艳宁对知识渴求的眼神,安文军在依依告别时心里浮现出一个想法:“如果无法继续入学,怎么面对以后的生活呢,得给她指条生路。”
2018年,经过安文军的积极协调,以及当地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黄艳宁被聘请为牧童之家的图书管理员,她每天都会准时去书屋学习、管理图书;每天黄艳宁都会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吸收知识带给她的营养和快乐。
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把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安文军对黄艳宁如此,对其他学生亦然。
学生小华(化名)和弟弟就是安文军时常牵挂的孩子。小华是一名裕固族学生,家离学校近80公里,平时交通不便、回家困难,加上父母又长期在深山放牧,只能定期托人捎带生活费和衣物,因此,小华和比自己小5岁的弟弟周末也住在学校。
经过询问,他得知炊事员有事临时外出,小华和弟弟想溜进食堂模仿炊事员给自己做饭才引发了火灾。安文军在批评了他俩的行为后,又忍不住心疼起这两个孩子。
在和学生的相处中安文军严慈相济,从帮助住校生做饭洗衣,到教会他们生活自理,在点点滴滴中教会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交融,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专业与责任,缺一不可。
向学生传授知识,需要专业和责任心。这个准则一直在安文军30年的从教生涯里践行。
平时,安文军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将生活中的点滴、教学中的困惑记录到小本子上,闲暇时与同事讨论,撰写教学随笔,进行自我反思;订购教育教学书籍,潜心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在培训学习中得到专家、名师的指点,助推了自己的专业发展。
安文军语言幽默风趣,讲课犹如讲故事,学生总是能够被轻松代入课文无法“自拔”,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安文军的课堂充满了探究学习的氛围,他让学生自我管理,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学生学得又快又好,效率极高。
现已在明花乡政府工作的学生郭冬芝回忆说:“听安老师课是享受,做安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乐趣,跟安老师聊天更是一种快乐。”
安文军还将爱与感恩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爱、感知爱,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立德树人的作用。
“虽然学了很多专业理论,自己也总结了教学方法,但总感觉对于农村学生没有足够的针对性。”安文军坦言,城乡学校有客观差距,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活力,他一直在反思。
在一次城区学校的公开课上,看着讲台上老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丰富的信息,安文军恍然大悟,农村孩子学习刻苦,但缺乏开阔的视野。
为此,安文军一方面为学生们购买课外书,通过书籍架起了解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们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另一方面钻研和思考如何通过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来丰富教学形式和资源。
2020年的春天,突如其来的疫情让这个春天变得格外特殊。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战“疫”,安文军虽然有28年教学工作经验,但是上网课还是头一回。
为了做好线上授课,安文军做了两手准备:一是把30分钟线上课上出彩。从教案编写到课件制作,从知识点整理到概念标注解释,从录视频、开直播,到设计学习、线上批阅、重点点拨……每一个细枝末节都做得仔仔细细;二是通过一边上网学习,一边请教熟悉电脑操作的儿子,让网络授课和在线批作业这些新技术,变得不那么吃力。
“事实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我的学生做到了,我也做到了。”从青春年少到中年沧桑,回望从教的30年,安文军感慨万千地说。
2022年,安文军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九篇】
“爱心感动莲城”模范教师。
——记韶西逸夫学校唐军老师。
-----题记。
初读唐军老师,没有亮丽的语言,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我们依然会有一种感动,为那平实中的温暖,为那平淡中的坚守,为那平和中的智慧,更为她那点点滴滴润物细无声的爱。她的可贵,正是缘于真实而宽厚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坚定而执著地追寻着做教师的幸福!十六年的岁月里,她赢得了无数家长和学生的心,得到了极佳的口碑。在他们的眼里,唐老师就是一面令人向往的“旗帜”。很多家长舍弃了名校来到韶西,就是奔着唐老师来的,就像家长戴建良(湘潭十位杰出企业家之一)说的:“我的家离韶西学校很远,我的孩子却在韶西学校,正因唐老师是一位最有爱心和职责感的好老师,孩子交到她的手里,我就放心了。”对唐老师而言,这种职业的幸福感足以温暖她的一生!
师爱,让绝症的孩子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唐老师的班上,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叫吴家骏,一生下就被确诊为血友病,血液里缺少凝血因子,这是一种比白血病更为可怕的疾病,正因目前它无药可救,要想活命,唯一的办法就是避免碰撞,避免流血。如果孩子出现大面积的流血不止,随时就会有生命危险。为了孩子的健康,父母的足迹遍及全国,最后上海的专家告诉父母,目前国内这种病例的孩子最长寿命仅为10岁,期望孩子能创造奇迹,打破记录,为医治争取时刻。
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唐老师就深感这份生命的沉重,她和孩子的父母并肩作战,一齐为创造生命奇迹而发奋着。于是,为了更好地照顾到他的身体,课桌上、墙壁上,有她精心的小卡片:“家骏,留意一点,慢一点!”教室空间小,孩子又好动,看到小伙伴在玩游戏时,他也要参与其中,这样碰撞就很难避免,摔伤了怎样办?唐老师提议:让他学相对较静的围棋,并找人课间陪他!家骏很是高兴,此刻的他,获得了湘潭市小学业余围棋比赛第一名的骄人战绩。
担任家骏班主任五年以来,她一向把安全这根弦绷得紧紧的,一走进教室,眼睛必定会第一个搜索他的身影,提醒他注意保护好自己,一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次。她不厌其烦地走进每一间教室,告诉每一个孩子:家骏不是瓷娃娃,但他很怕碰撞。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骏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比方说:写字时,手与桌子摩擦,他的手上便会出现血包,血包越来越大。看到这些,唐老师从家里拿了两块薄棉垫,垫在桌椅上,孩子兴奋不已。为了更细致地照顾到孩子,唐老师几乎每周都要和家长进行交流,谈谈学习状况、身体状况。家骏的妈妈多次说道:“家骏有福气,遇到了这样一位好老师。”妈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家骏发病时,需要老老实实地躺在床上,短时一两天,最长的可达三个星期。在这段寂寞的日子里,他个性想念老师和同学,唐老师总会记得打电话告诉他学校发生的新鲜事,最近学了哪些资料,告诉他大家很想念他。家骏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他有许多朋友,唐老师经常会带着这些朋友去看望他。每逢节日,家骏总能收到很多贺片和礼物。大年三十,唐老师必须会记得为他送上最诚挚的祝福。令人感动的是,孩子从小就懂得感恩,懂得回报,有一次爱心捐款,他就从自己的零花钱里拿出50元。
唐老师跟家人和同事讲吴家骏的故事时,总是一脸的幸福与骄傲。多年来,她坚持为孩子写成长日记——《生命的阳光》,准备小学毕业的那天作为礼物送给孩子。在日记里,她满怀深情地写道:
“2006年1月21日,这天是期考的日子,你来到了学校。我十分高兴,正因我有两个星期没有看到你了。考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你的脸色越来越苍白,嘴唇没有血色,老师很紧张,问了好几次:能坚持吗?还继续考下去吗?每次,你都坚定地点了点头。快要交卷时,你突然吐了,吐得满桌都是,老师的衣服、鞋子上也到处都有。(正因我担心你,因此一向站在了你的身边。)爸爸满脸愧疚地说对不起。我不由分说,看病要紧。你走后,我耐心地清理好你的试卷,我没有丢掉,虽然它已经很脏了,我知道你这天带病来参加考试,不就是想向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吗?老师能读懂这份试卷的分量,又怎样舍得丢掉呢?”
“2006年12月26日,这天的天气很冷,老师穿着厚厚的棉衣还觉得寒风刺骨。可你这天只穿了一件薄外衣,不用说,我知道这天你又冰敷了。每次哪个关节疼痛,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冰敷。一年中,你有一大半的时刻与冰为伴。冰是医用冰块,厚达三四厘米,正因冰块太厚太沉,你只能穿上很大的薄外套。我用手摸了摸冰块,手立刻条件反射般地往后缩,一股寒意让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孩子,我多心疼啊!可你却一脸的高兴,你高兴的是又见到老师和同学们。在日记里,你多次写道:每一天我最快乐的事是见到唐老师,听她亲热地叫我家骏,就像叫自己的孩子一样。”
最难忘的就是2007年3月15日,家骏10岁了。三十二班举行了一次热闹的生日party,每个人都送上了生日贺卡和礼物,还有一个大蛋糕。唐老师送给他一套《中外名人故事系列》,期望孩子以他们为榜样,成就自己的梦想。大家许下了下一个“十年之约”,等家骏20岁时,大家再一齐为他庆祝。生日会上,唐老师难掩心中激动之情,望着快乐自信、朝气蓬勃的家骏(他的网名就叫“快乐王子”),再想想教授说的最长寿命,真是感慨啊!此刻的他已经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打破了生命的记录。在这场与时刻赛跑、与病魔抗争的战役中首战告捷。多年的病痛煎熬,他的身体已脆弱不堪,凝血因子只有常人的3%,但他依然充满生命的激情。品学兼优的他,去年参加了全国百佳少年的评选。他要让每一个人看到,生命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是能与命运抗衡的,这种力量就是——爱,唐老师用她无私宽厚的爱为孩子的生命保驾护航!
师爱,让智力有障碍的孩子留住尊严。
孩子的心灵是十分敏感和脆弱的,他们个性需要别人的信任和赞美,需要温情和呵护。为师者要让每一个孩子怀着期望前行,为他们打造一片无雨的天空。
制造机会让小江在同学们面前展示口才;选小助手时,她把关灯的“重任”郑重其事地交给小江,让他感受到作为群众一员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面,唐老师付出的就更多了。正因对这样的孩子进行学习的指导,无异乎是在考验这个老师的耐心和韧性。有一次教生字“绿”时,她先从直观颜色入手,再用语言提示,帮忙他回忆生字的笔画顺序,再手把手地教他书写,整整花了一节课。有人说:“这样的学生,教了不还是白教。”她只是淡然一笑,说:“教,总比不教要强。放下一个孩子,就意味着放下一个家庭的梦想。”五个学期下来,这个孩子在最后一次毕业考试时最后考到了60分。
小江有一个哥哥,聪明活泼,父母以他为荣,而对于小江,父母觉得孩子处处不如别人,脸上没面子,心里便多了一份怨气和失落,这种消极的心理必定对孩子的发展极为不利。唐老师是一个善于走进家长内心世界的老师,她将心比心,耐心地开导。开家长座谈会时,她极力表扬小江的点滴进步,肯定父母为孩子所付出的种种发奋。渐渐的,家长感动于老师的付出,也能用心配合老师的工作。
“爱是什么?爱就是竭尽全力帮忙每一个孩子。”在唐老师眼里,孩子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重要,她用全部能量留意呵护着孩子的自尊,她总是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想学好的,能学好的孩子,她发奋创造机会,帮忙每个孩子成为“最佳的我”,赢得尊严。
师爱,让心灵脆弱的孩子重塑自信。
“打开你的心窗,甩掉你的烦恼,拿出你的自信。”这句话就写在唐老师班的版报上。她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自信、活泼、有激情。这与她的快乐教育、自信教育是分不开的。
韶西学校由于地理位置的特点,有很多流动的农民工子弟。这些孩子学习基础差,心灵敏感、脆弱,与人交往谨慎,不太合群。而父母又忙于生计,缺乏引导及疏通,孩子的心灵更容易留下阴影,而唐老师每年都要接触到几个农民工子弟,细心的唐老师特意为班上的农民工子弟建立了《心理辅导档案》。在档案中,她详细地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具体状况。为了给农民工子弟的孩子生活上更多的关怀,她组织孩子开展“爱心活动”,发挥群体的力量,让孩子体验“爱”的完美情感。同时讲述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所作出的贡献,还让农民工子弟多为父母分忧,做到自立、自强。
“唐老师是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老师。”熟悉她的人都会这么说。在她眼里,学生的情绪是不是愉快,情感是不是丰富,性格是不是开朗,意志是不是坚强,这些是与学习知识同等重要的事情。因此,常年以来,她都在担任“心理保健师”的主角。学生小琛是一个学习成绩好,有号召力,但有时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担任学习委员。语文、数学课他比较“规矩”,但是音乐、美术课上,他却成了“自由电子”。这不,又把音乐老师气坏了。唐老师找他谈话,刚问一句:“作为班干部,你怎样带头闹呢?”他脸红脖子粗,顶撞起来:“哼,音乐老师不公平,好多人说小话,他为什么只说我?偏心!”说完便要冲出办公室。唐老师一把拉住他,请他喝杯水,幽默地说:“又是唱歌,又是说话的,嗓子干了吧。”看他火气小了,唐老师跟他做耐心的疏导工作:点名也好,检讨也好,老师都是为了严肃纪律,如果听之任之,课就上不成了;有错认罚,男子汉要敢作敢当,宽容坦荡,假如你揭发我,我揭发你,班上就乱套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道,比公道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坚强、大度的心。唐老师的一席话,说得小琛心服口服地走到音乐老师面前证明态度去了。
师爱,让有才情的孩子生命飞扬。
“教孩子六年,就要想到孩子今后的六十年。”对于有才情的优秀学生,唐老师更是不遗余力地给予关注,施行“扬长教育”。课余,她带领孩子们一齐走进书的世界,感受文化的丰润、博大和深远,让书籍充盈着学生的心灵,为孩子们的生命润色。
唐老师还是一位十分注重教育细节且充满生活激情的人。在她的教室里,有孩子们喜爱的“阳光书屋”,有能够倾听心事的“心灵角落”,有感动于生活的“生命墙”,有赏心悦目的花花草草。有的是孩子们乐在其中的“道德银行”中的“道德储蓄”,有的是将“捡垃圾”看作“捡快乐”的阳光德育理念。她发奋给优秀学生带给更多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中成长,而这种不可捉摸的巨大的心灵力量又激励学生更用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来。她和学生一齐成立网上博客群,她指导赵铭等多名同学参加“世界华人作文大赛”,有3人获奖,自己也被授予了优秀辅导员奖。涂扬同学在“道路安全”征文获市级一等奖,省级二等奖。有6位学生在省级刊物《小学生导刊》上发表了作品,3人在《湘潭日报》上发表文章,邓伟杭的图文两件作品发表在《海南特区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演讲比赛获区一等奖.陈思危同学参加《小溪流》杂志社夏令营活动,获征文二等奖。学生的文艺节目参加了2007年“湘潭春节联欢晚会”的录播。指导学生参加湖南省经视台“智慧家庭”节目的录制,并荣获大奖。
师爱,让学生心中的爱意得到升华。
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仅仅仅止于班级资料,而就应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忙的人,这才是爱的教育就应到达的最高境界。
有一首诗最为动人,那就是师德;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老师;有一种风景最为亮丽,那就是师魂;有一种平台最为神圣,那就是三尺讲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神圣的伊,就是伟大的教育事业,就是她可爱的学生们!
教师先进事迹的感人故事【第十篇】
1987年出生于安徽省歙县狮石营川村的徐锋,于9月考取了安徽省第二批大学生村官。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的他,却不幸罹患肝癌,年仅28岁就与亲人、朋友永别了。他忠诚践行了自己的使命,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徐锋同志虽然走了,但他的高尚品质和先进事迹,为我们谱写了一部践行“三严三实”的精神礼赞。
1.学习他从严从实、勇挑重担的实干作风。自进入大学生村官队伍以来,徐锋同志始终踏踏实实地为人民服务,在患病期间,还心系着村里的情况。病情稍有好转,就投身到工作当中。他深知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来之不易,便倍加努力工作,领导同事关心他的身体状况不敢给他压担子,但他主动请缨,反复恳请镇党委书记:“我在潭渡村当了三年多的村官,潭渡村的情况我很熟悉,把工作交给我吧,我一定能行!…”.11月29日,也是徐锋人生的最后一天,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去看望他,意识模糊不清的他,还对同事说“这个工作,我能做的,只有这些了,把剩下的,拜托你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始终想着工作、干着实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学习他身上那种对党和人民始终不变的满腔赤诚。徐锋同志在工作伊始就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6月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最基层最平凡的岗位上,既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但他有一颗对工作无比热爱的赤诚之心,心中始终怀着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始终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甘当人民公仆,用勤奋和敬业的精神书写自己的人生和理想。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严以律己最好的诠释。
3.学习他扎根基层、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他大学毕业后回到条件艰苦的农村,按照安徽省省委对大学生村官提出的“加强组织、服务农民、促进和谐、历炼人生”的“四句话”目标要求,脚踏实地工作,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中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一流业绩。村情不了解时,他每天穿梭于村中,找群众了解民情。并他为规范文书资料、数据统计分析、纠纷调解等做了大量工作。在村里工作,他靠的是扎实苦干,做实事,克难关,只有像徐锋同志那样,以付出为快乐,以奉献为价值,我们才能心甘情愿地担当起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发光发热的光荣责任,在具体工作中也才能始终脚踏实地,不计个人得失,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从这些平凡的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谋事之实。
4.学习他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他利用起所学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建起潭渡村村级网站,通过网站进行村务党务财务公开,开通“村民网上说事”渠道。在他的`帮助下,当地农民自制土粉丝网上销售量大幅上升,“在网上卖粉丝”的路子一举破解了村民自制粉丝难销售的“瓶颈”,用自己的知识帮助这个家家做粉丝的村子不断发展,通过改革工艺,将粉丝从散装、大包装发展到小包装、精装,还利用网络将粉丝远销至上海、天津、杭州等超市,使得当地老百姓大受其益。此外,他还积极帮助潭渡村富民饲料厂找饲料配方中所需的材料,目前,富民饲料厂饲料供应整个黄山市、宣城地区的养鸡场。从这一页页奋斗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到徐锋同志的创业之实。
5.学习他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他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群众利益举过头顶。作为村主任助理,他时刻把自己当成村民,把自己看作群众的“儿子”,时刻关心着困难群众。老党员诸葛纪钗,因一场车祸导致瘫痪,徐锋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在生活上帮助他,还经常带书报给他看,增强他的生活信心。老人夸赞说,“这孩子懂事、踏实”.五保户卓子常常把徐锋挂在嘴边“这可真是个好孩子,经常来看我,还买来米面,好几次留他在家吃饭,他却又偷偷包了钱藏在碗底下。”徐锋同志在诀别信中写到:“郑村镇是我一生唯一工作过的地方,是我第二故乡,我十分留恋这片土地,但我再也没有机会为这片土地贡献力量了,我只能带着这份遗憾离去。我有一个愿望,在我死后,能埋在这块土地上,让我能看到郑村镇的发展,我将含笑于九泉。”从这些质朴的语言、踏实的行动之中,我们不难看到徐锋同志的修身之严,做人之实。
6.学习他面对生死抉择时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匹配的肝源时,他得知另一位患者病情同样危急,便主动将与自己匹配的肝源让给了这位患者先移植。面对死亡,他做出了如此的决定:先将肝源让给更需要的人。在徐锋病情严重急需用钱的情况下,同在一家医院等待骨髓移植手术、同为大学生村官的黄炊还将之前村官们为她捐助的14800元转捐给了徐锋。一时间,大学生村官之间的“爱心接力”成为社会佳话。手术顺利后,徐锋又将歙县部分爱心捐款20626元转捐给黄炊,鼓励她早日康复出院。徐锋临终前一再嘱托父母,要将收到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80多万元继续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让爱心接力下去。从这感人的“生命礼让”、“生命接力”行动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的做人之实。
徐锋同志曾经在述职报告中说:“村官虽小,村官干的事也很简单和平凡,但我想,只要把这些事干好,也就不简单和不平凡了。”正是在这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之中,他践行着入党时的誓言,践行着肩上的使命,书写着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也许我们渺小的像一粒尘土,但只要把村官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做严、做实,这渺小和平凡也能够促成新时期农村风貌的巨大改变,同时让我们看到中国梦一定会实现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