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71007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一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网友精心分享的“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在冰雪料峭的初春我总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报告会。总校领导分析了当前教育形势、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通过开展此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了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要做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在活动中每位教师都认真,彻底地检查和深刻反省自己的从教行为,找出了工作中的疏漏和差距,我从此次活动中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在教学中,我有时过于追求教学成绩,而忽略了学校的一些事情,比如学校、班级的卫生情况,学生的一些生活卫生情况抓的还不够好,通过这次的自查活动,我认识到了“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老师无小节,点滴皆楷模”。

(二)在教学中,有时没有真正地关心,热爱学生,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学生必须服从,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耐心地、巧妙地帮助她,而是一味地批评、斥责,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差生也不够关心,而是任其发展,不加过问,致使个别差生破灌子破摔,没有从整体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备课流于形式,依赖教案,没有创新意识,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个别差生得不到提高。

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今后我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正和学习:

学会等待: 我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会用等待看待学生,我们就能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分亲切、多一份信心。

学会宽容: 努力使自己的心胸变得开阔,气度恢宏,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珍视个性,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学会分享: 分享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给予,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学会合作: 在工作中很好地和校长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学生合作,和家长合作。

学会选择: 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实际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积累,有高度的判断能力和鉴赏力。

学会创新: 不断创新改进自己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在强化素质教育的今天,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行风。用一片赤诚之心培育人、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崇高的师德塑造人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民教师。

-->

-->

-->

-->

-->

-->

-->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二篇】

摘要:我国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法制教育从孩子抓起是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法制水平的基础和保障,而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促进学生思想的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本文就当前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分析相应的渗透策略。

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和保障,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基础。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简单的应试教育,而应当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全面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不断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又好又快发展。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以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和策略。

(一)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引导,而小学生又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因此,强化法制教育,让小学生从小就知法、懂法并守法,树立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遵守法律,是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二)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网络技术的环境之下,青少年的成长容易受到一些来自于网络的负面影响,如暴力、色情等信息的传播,更加容易使青少年的成长偏离正确的轨道。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交友不慎,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而在小学阶段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从小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做到知法、懂法和守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可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做一个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是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手段。

(一)立足课本教材,渗透法制教育。

当前的一代孩子,独生子女群体占据很大的组成部分。对于这部分孩子而言,在他们成长的环境之中,由于来自于父母的过度宠爱,使得孩子们存在着娇生惯养、我行我素的现状。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如果引导不够到位,很容易因为自我的性格而触犯法律。而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教师是可以渗透法律教育的。例如,在学生学习《鸟的天堂》这堂课时,可以在给学生讲解课本知识的同时,渗透环境保护相关知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前的《国家动物保护法》,给学生讲解哪些动物是不能伤害的,爱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遵守的法律责任。同时,也可以结合道德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懂得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让学生从小就有爱心和责任心,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通过习作练习,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想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途径是很多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的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学会将相关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强化学生运用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习作练习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感恩,让学生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知道父母的不易,全面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如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如拾金不昧,不仅包含了道德层面的知识,还包括法律层面的知识。从道德层面来讲,拾金不昧的人,是道德高尚的人,不把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不谋私利;而从法律层面而言,如果人们拾到别人的巨额财务而拒绝归还,将会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这类知识的时候,可以结合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也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通过开展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而言,丰富多彩的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可以举办一个班级活动,如演讲和朗诵比赛,以“诚实守信”为核心,让学生自拟演讲题目和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学生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全面提升自身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给学生渗透法制教育,是实现国家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渗透法制教育,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精神。

作者:龚劲松单位:贵州省普安县盘水街道办大坡小学。

参考文献:。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三篇】

(大庆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黑龙江大庆163712)。

摘要:为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引入情境教学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有益尝试,情境教学法通过真实的情境再现,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该文结合有关理论和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四篇】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考点: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

构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等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提高律师队伍业务素质,完善执业保障机制。加强律师事务所管理,发挥律师协会自律作用,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监督律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准入、退出管理,严格执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发展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队伍。推动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

建立激励法律服务人才跨区域流动机制,逐步解决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资源不足和高端人才匮乏问题。

考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考点:坚持依法执政。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五篇】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提供相对便利、优质生活条件的同时,工业的发展也对社会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对人类未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繁衍产生了不良影响。近几年,气候变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社会大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社会大众应该在生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认识,通过实施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基于此,生态道德教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并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重视,甚至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学教育阶段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环保观念、培养学生的环保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生态道德。

道德这一概念最初产生于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中著名思想家老子的相关学说,其中“道”具体指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特定的规律或者发展原则,而“德”则主要指社会中人所表现出的品质、思想和德行等[1]。生态道德观念是我国近代提出的一种学术观点,虽然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加重,学术界加强了对生态道德研究的重视,但是由于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到如今依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一部分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生态道德理念的坚持是人类生活与自然界中必须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也有学者提出生态道德观念重点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两种学术观点都认为生态道德这一思想是在道德思想的基础上生发的,并且主要研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将生态道德思想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值得深入研究。

(二)生态道德教育。

出处

生态道德教育简单地说是在原有道德教育的基础上融入生态教育思想而演化出来的一种相对新颖的德育教育基本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主要应该保护自然环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进而通过人与自然的相互促进,进一步深化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结合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道德素养,促使其在未来社会生活中更好地服务于环保教育,为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相应的贡献。

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的文字学习产生极其紧密的联系,文字教学中的多种素材都与生态道德教育息息相关,能够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无需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开设特定的专项教育课程,仅仅将生态道德思想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够实现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基本目标[2]。此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一教学目标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吻合。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提高生态道德教育的效率,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强化创造条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要在小学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道德教育思想与合适的教学内容相融合。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性较强的学科,不仅能够通过相应的文学教育引导深化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思想的理解,还能够通过专项教育引发学生对于生态道德的认同,进而自觉在生活中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出一定的贡献。

识字教学是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起点。在新课程体制的要求下,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不仅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调动学生的识字积极性,还应该通过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过程中学习道理,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3]。对于生态道德教育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与识字教学相结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生字与生态道德思想之间构建一种便于学生理解的关系,进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道德教育思想,充分发挥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认识和道德素养。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一课的课文内容就以冬天爷爷为小树做保暖,保护小树健康成长,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为主要内容,在让学生学习生字的基础上,也在学生的思想中初步烙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例子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如“春天,我给小花浇水,小花健康成长;夏天,小花为我开花,给我满屋芬芳”等,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更多的生字,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进而在后期发展中形成个性化的环保思想,为环保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4]。

受到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影响,我国教育界历来对环保问题相对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包含了一定数量的生态道德教育资源,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系,还存在了一部分以生态环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课文,主体以动植物和自然风光的分析为主,对学生生态道德思想的养成产生相应的积极影响[5]。例如《柳树醒了》、《春天的色彩》、《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一系列课文都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在此类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适当渗透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进而促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自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这一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带领学生阅读文章让学生对恐龙灭绝这一知识形成初步认识,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探究近几年生物灭绝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自然界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保护动植物观念,在生活中自觉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学生生态道德素养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师还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适当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环保活动,通过环保实践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对当前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深化学生对于环保工作的认识,自觉在生活中践行环境保护思想[6]。这样,教师就可以将生态道德教育由直观的环境教育和思想教育引申为更直观的教育形式,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生态道德学习体会,提高学习成效。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的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战争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破坏、让学生认识到战争危害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在其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思想。战争本身是人类生活矛盾激化的产物,也属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一种行为,学生应该正确看待战争的危害性,并产生相应的生态道德思想,激发学生热爱和平保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7]。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调查本地区战争中破坏自然环境的历史史实,在调查研究中深化对于环境保护的理解和认识,在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环保思想。又如在讲解《趵突泉》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分析现阶段济南泉眼逐渐消失的原因,分析水资源浪费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发展的不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节水活动,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节水方法,简要说明参与节水活动的感受等,增强教育实效。在当前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思想,十分有必要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养成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人生价值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生态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也为我国未来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5]陈尧玉.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评价原则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旬,(11):2-2.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六篇】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是指学校课程中进行的高中生物学科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是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以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为依托,以高中生物学科教材为主线,以课堂渗透和课外活动为实践手段,对学生进行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的发展,养成学生的生态道德行为。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合格公民的新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生态道德教育是核心和基础。因此,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既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

我们调查发现,目前中学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有可供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深入挖掘和整理高中生物学科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科学地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基础。《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不明确,高中生物学科的教材是以生物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或显性或隐性地散布于教材之中不成体系,所以挖掘、整理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落实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需要,是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在高考的重压下,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生物教师仍然将完成考试需要的学科知识、技能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意识不强。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的教师认为生物学科教学能成为生态道德教育有效的切入点,但多数教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缺乏系统的思考和认真的研究,没有明确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也没能找到有效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他们的生态道德教育是零星的、随性的,仅仅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层面,很少深入到生态道德情感、意识和行为的层面,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四)生物学科教学中学生的生态知识还没有升华为内在的生态道德。

根据我们的调查,多数学生在回答生态的相关知识,辨别生态行为正确与否时,表现良好。但当学生真正面对有违反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行为时,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向缺乏主动性和生态责任感,生态道德意志薄弱;在个人利益和生态道德发生冲突时,会由于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而放弃生态道德操守以达到个人目的。这就需要生物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生态知识,还要升华为生态道德。因此,在教会相关生态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意识、外显为生态道德行为才是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原动力。

我们在三年的实践研究中,以行动研究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历经了基础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实践探索、总结提炼,最终探索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可归纳为“123”策略,即1个载体,2条途径,3个结合。

(一)一个载体―――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

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课题组通过深入挖掘生物学科教材中生态道德教育的渗透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的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系统地确立了高中生物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生态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生态道德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载体。1.目标体系生态道德的组成要素主要有:生态道德知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行为,几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掌握生态道德知识是基础,激发生态道德情感是保障,形成生态道德意识是核心,践行生态道德行为是升华。据此,课题组研究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如图1)2.内容体系依据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以人教版的教材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构建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1)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2)(2)生态道德情感教育内容体系(如图3)(3)生态道德意识教育内容体系(如图4)(4)生态道德行为教育内容体系(如图5)。

(二)两条途径―――课堂渗透和活动引领。

课堂渗透重在生态道德知识教育,激发生态道德情感,形成生态道德意识。主题活动重在强化生态道德情感,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由此进一步巩固生态道德知识。1.课堂渗透在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中,我们系统挖掘和整理了(*),依据渗透点,按照“知情意行”4个目标层次,采用情景导入、知识拓展、引发思维等方式进行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了环境污染带来的国际七大公害事件,这样的适度的知识拓展、触目惊心的情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产生了强烈的生态忧患意识,激起了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欲和责任感。2.活动引领按照确立主题-设计方案-实施活动-总结展示的.一般步骤进行四大主题活动:认识生态系统、调查生态问题、生态节日活动、生态实践活动。主题活动一:认识生态系统。带领学生认识校园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制作生态瓶,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在活动中巩固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在体验中激发生态道德敬畏感、正义感和责任感,在实践中磨炼生态道德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二:调查生态问题。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结合,成立生物学科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激发和陶冶学生生态道德情感,强化生态道德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养成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三:生态节日活动。学校团委和政教处配合,在每年的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6日国际禁毒日、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节日举办相应的展览或主题活动。如“世界环境日”举行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主题讲座和展板展示活动、《节能环保低碳生活》校园签名活动。从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的生态道德知识,形成生态道德意识,养成保护物种扩大植被、节约资源合理消费、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的生态道德行为。主题活动四:生态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结合,进行环境保护社会宣传活动、美境行动、细胞模型制作、生态瓶制作等活动。从保护环境和珍惜资源的角度出发,发展学生环境保护的技能,锻炼学生的生态道德意志,践行生态道德行为。

(三)三个结合―――与学科知识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组织相结合。

1.与学科教材知识点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问题。2.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问题。3.与学校政教处、团委会、学生社团相结合―――主要解决生态道德教育主题活动的组织保障问题。

我们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123”策略,较为系统地解决了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载体、途径、方法、时间和组织保障等问题,补充完善了现行高中生物课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成为生物教师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指南,为高中其他学科德育提供了借鉴。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由于我们的研究水平有限,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不尽完善,尤其是内容体系还很粗糙。同时,在新课标背景下,由于高中生物课程理念、结构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变化,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需要在目标体系的引领下进行重新完善。

该课题研究形成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仅在自贡市部分学校中进行了推广,今后我们将在更大范围不断推广,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提升,使研究进一步深化,完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积累更多课堂渗透的课例、活动引领的案例,开发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态道德教育课程资源,提高策略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七篇】

摘要:为进一步改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将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加入公益组织,提供志愿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组织开展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思修”课的重视程度和课程兴趣,改善“思修”课的授课效果,加深大学生上“思修”课的“获得感”是摆在每个课程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对于“思修”课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在与时俱进的做好理论教学部分之外,加强“思修”课的实践教学部分,使学生在上课时有更大的参与空间,通过切身的参与、体验来吸收、理解“思修”课的理论内容。当前,“思修”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普遍做法包括参观爱国主义实践教学基地、拍摄“微电影”、宣传时代楷模事迹或邀请时代榜样做事迹报告等,然而由于受到场地、人员、成本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这些实践教学方式却很难形成一种常态化。为克服这些限制因素,笔者将参加公益活动作为本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大学生参与、加入各种公益组织,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道德修养作文的教学策略【第八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的重任,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增强课堂的教学感染力,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我对情境教学法的一些认识和在实践中所做一些探索。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与理论依据。

1.情境教学法的含义。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2.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抽象、理性的概括。(教学论文)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教学就可以为学生架设一座由“生动直观”上升到“抽象思维”的桥梁。

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场所,每一个人的行为都成为他人学习的.环境,我们随时都在感知和接受他人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情境教学法运用基础首先在于: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认同将要创设的具体情境的类型。其次要以创设多种情境为载体,展开情境教学。这是实施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多种情境,并以此为载体展开富有实效的情境教学。

高尔基曾说:“开头是最困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找到它”。在课程开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习动机的诱发是情境教学的第一要素,也是情感的诱因。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是首先要关注的问题,而如何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则成为教学成败的焦点。为此在新课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些易激起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绪论》的内容时,我给学生引入了这样一段情境《修养是人生第一课》,通过学生自身生动的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道德修养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认识到了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欲望和积极性。

“寓教于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乐于学习,才能在愉快中接受教育。过去,老师总是担心讲不深、讲不透,喜欢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以为源源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便可达到效果,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感到乏味厌倦,所以尽管老师费尽心血,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而情境教学却不同,教师可以通过铺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铺设实在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这种情境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来铺设,教学媒体一般有:实物媒体,如现场照片,图画和相关道具等;光学媒体如幻灯、投影等等;音响媒体如介绍某一事件的录音等,影视媒体如电影、录相等。”如在讲法律的内容时,我利用投影播放一些真实的案例模拟片断,让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来分析案例,由于是真实的情境再现,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3.情境实践,突出主体,使学生体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真正意义。

夸美纽斯说:“假如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去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之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使他能用一种贪婪的心理去吸取知识”。情境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紧紧抓住情感的纽带,一步步把学习者引入其中,使学习者仿佛进入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现场,触动学习主体的情绪,从而掀起情感的波浪,驱使学习主体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在好奇的求知欲中探索,在想象的思维中体验和感悟,在充满美、智、趣的环境中产生“情境共鸣”。在《基础》课教学中,这个环节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来实现。如在每讲完一章后,都可以给相应的小组布置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或以诗歌、小品、相声,或以话剧、哑剧等形式演绎该章节的主题。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因势总结,引导学生的情感取向。这样做的好处,一是通过同学扮演不同角色,让其身临其境体会不同的处境与情感,加深其对道德与法律规范价值的理解,并影响到其对行为的坚持、反思与抉择;二是通过现场表演和教师的总结煽动,利用“场”的效果把同学的情感推向高潮,达到对学习内容的强化作用。不同主题的轮换、情境创设和同学角色的代演,同学们从不同角度体验道德和法律规范的意义,不断增强对道德与法律规范的情感。于是,借助情感的纽带作用,通过再现与教材倡导内容相关的情境,一步步启动、激发、强化、辐射、迁移、升华学生的情感,最终实现学生与倡导内容之间的共鸣,坚定学生对道德、法律规范的践履的意志。

4.利用情境,激发情感,使学生领悟并内化形成道德与法律素质。

“情感弥散渗透到儿童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作为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儿童的个性之中。”情境教学是站在人的活动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哲学高度来审视情境,创设情境。它力图将人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基础》课情境教学中,通过利用实物情境、音乐情境、现场感悟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角色代演情境等可感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中去探求、去感受,在情感的驱动下去想象和体验人的意义世界,“悟”出入的道德与法律价值归属,并通过情感本身的积淀内化和升华,弥散、沟通学生人格的各个领域,促使学生人格的健康全面生成。由于情境的创设立足于学生的活动需要,具有主题明确、情感伴随、自主体验等鲜明特点,因而它极易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探究、发现,得到充分的主动的发展,从而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并内化形成道德与法律素质。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教学内容。

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创设情境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重点、难点。因而,不同类型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情境设置。只有适当的教学情境,对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才能起到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

2.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情境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运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才能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此外还要努力克服教学情境的创设上的绝对化和形式单一化的缺点。

实践证明,在《基础》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增进学习经历中的体验、感悟度;有利于进一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实现师生互动、优化师生在教学中的作用,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激励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在情绪情感体验中、在促进智力发展中经历学习过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有助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一定每堂课都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也不一定整堂课里只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必须充分吸收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融会贯通,才能有效提高《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7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