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样例【优秀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4417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样例【优秀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一篇】

尊敬的领导:

您好!

十分感谢您能看到我的自荐信,但愿我们的首次接触将是我们良好合作关系的开始。

我是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环境生物(研究课题为内分泌干扰物对孔雀鱼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生物监测)硕士研究生,7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为生物科学。

四年的大学教育让我系统的掌握了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使我具备了进行独立试验研究的能力。同时,我喜欢与人交流,性格活泼开朗,具备良好的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均担任学生干部,成功的组织过院级与班级学生活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年代,我相信惟有自强不息才能傲视群雄。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人行我或可为师,三人行惟慧者为师!

希望我能符合贵单位/公司人才招聘计划的要求,期待能够到贵单位/公司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您抽空浏览,并希望您能给我一个面试或试用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给您创造惊喜!

此致

敬礼

自荐人:谭燕。

更多自荐信范文,见大学生简历网。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二篇】

教学目的:能举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尝试对生物生存的环境进行归类;初步学会图文资料及其它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关爱生命,从保护生物生存环境做起。

教学重点: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环境并归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你知道地球上的生物生存在哪些环境中吗?举几个例子。

2、仔细观察书本上的六幅图,填写书上的表格,然后请几位同学在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3、讨论书本的三个问题,然后回答问题。

4、阅读书本上的diy和小资料。

5、到校园内观察植物生长的环境,注意区别乔木和灌木。

第二节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

教学目的: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制约和联系。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中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哪些环境因素能影响到生物的生存?分别举例说明。

2、探究实验:光照和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

3、讨论:书上p6讨论题。

4、观察书上的图片资料,分析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5、为什么北方的人长得高大,而南方的人却长得小巧?

6、讨论diy中的二题。

7、阅读资料:说出资料中所述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8、分析书上的图片资料,讨论生物之间存在着哪些关系?种间关系:互助、竟争、寄生、捕食。种内关系:互助、竟争。分别举例说明。

一、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科学探究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全班分成4-5小组。课前认识干湿计并掌握其用法。各小组在一天内,选择早、中、晚的时间分别测试3种环境(灌木丛、草坪、裸地)的湿度,并按照课本11页表格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干湿计,尝试收集和处理数据的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物对环境具有不同的影响,意识到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提出疑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那么生物对环境会产生影响吗?举例说明。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会产生影响。

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组织各小组学生展示课前测得的数据,共同分析从数据中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组按一定的顺序展示测得数据,并对自己所测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归纳各小组结论;完成讨论1,得出:同一时段(如早晨)不同植被湿度不同,裸地最小,灌木丛最大。从整天来看,仍然是裸地湿度最小,灌木丛湿度最大。可见。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最后的结论:植物越多,空气湿度越大。说明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对于个别测量结果不准确的小组,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3种不同的植被环境进行测试?为什么不能在有水源的地方进行测试?(讨论2)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

得出:选择不同的植被,才能正确的找出植物与湿度的关系。如果旁边有水源,就会增加空气中水分的来源,干扰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关系的测定。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3: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哪组数据起对照作用?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

得出:裸地作为对照(无植物)。

组织学生讨论:植物对环境还能产生哪些影响?(讨论4)。

并布置学生课后查阅与“植物对环境还能产生哪些影响?”的相关资料。讨论、回答提出的问题。得出:植物对环境影响很多,如制造氧气固定二氧化碳、吸收毒物、杀灭病菌、减弱噪音、净化空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加速降尘,调节气候、增加降水,监测环境,美化环境。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十页的资料,并思考讨论题。结合书本资料回答讨论题。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1:牛、蜣螂各自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讨论总结出:大量牛粪污染了澳大利亚的草原,破坏了植被,还导致苍蝇等害虫的孳生,容易传染疾病,该地区生态失去平衡。中国屎壳郎以牛粪为食,清除了牛粪,还草原以生机,也切断了苍蝇等害虫孳生的场所,环境变得清新美丽。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2: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引进蜣螂,而不用人工方法清除牛粪和喷洒灭蝇的杀虫剂?说说其中的道理。思考、讨论并总结出:澳大利亚的屎壳郎不以牛粪为食,若人工处理大量牛粪将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使用杀虫剂杀蝇会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从我国引进屎壳郎处理牛粪是一种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既节约人力物力,又减少污染。

提出问题(讨论3):根据事例,你认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吗?并结合课前的探究活动说明理由。综合资料及课前的探究活动得出:生物对环境有影响。举例:蚯蚓能松土,增加土壤肥力;植物能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秃鹫是自然界清洁工等。

谈谈探究活动心得,自我评价本节的收获和不足;

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充实所学知识。

一、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4-5小组,并要求各小组自带捕捉和盛放生物的器具,如捕虫网、小盒子以及记录本、笔等。

2、师生共同收集相关资料,可以做成powerpoint或其他形式展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原则,防止不合理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态灭绝。

三、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以“寻找校园内的小生物”的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以及对学生捕到的各种颜色的小生物进行分析和讨论过程引出课题。明确活动目的及任务。

前往活动地点捕捉生物。

生物放回大自然。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班级,分析产生所得结果的原因。得出:颜色、形态与周围环境差异大的生物容易被发现,反之不易被发现,这样的生物能更好的生存繁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产生所得结果的原因,找出答案。

(然后教师可以用自己分享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样例【优秀8篇】”,不适者被淘汰”的自然规律。思考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组织学生共同思考diy的第一题。与学生共同得出结论。并布置课后完成diy的第二题。讨论分析diy的第一题。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白色瓷盆里的金鱼体色变浅一些,深色瓷盆里的金鱼体色变更深些。这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体色以适应环境的本领,利于它的生存。有能力的学生课后完成diy的第二题。

第五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一、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显微镜。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发现问题、提出课题、进行假设、控制变量、开展实验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实验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开展实验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逐步确立以爱护小动物为原则来设计探究性实验。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我们的实验室)。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用生物实验工具是非常重要的。初步了解本节学习任务及学习目。

的。

导。认真对照书中图示识记各种工具。

微镜。从整体上认识显微镜的功能及结。

构。

首先重点介绍镜头(目镜、物镜),反光镜,粗、细准焦螺旋的作用和操。

作方法,并做准确示范。认真观察老师的示范和讲解过程,

初步掌握部分结构的功能和操作。

方法。后自己尝试操作。

作用。自学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同组同学相互纠正,组间也可相互帮助,或向老师求助。

学习使用显微镜。

后指导学生自行练习。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逐步学习操作步骤。之后自己练习,组员间相互纠正。发现问题可向老师求助。

请同学加以纠正。部分同学参与台前演示,其余同学。

参与纠正。

小结、习题巩固指导学生小结本节内容,并完成讨论题目以巩固所学知识。(习题答案详。

见参考书49页)小结本节内容。

讨论分析课本17页讨论题目。有能力的同学课后完成diy。

第二课时(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提出问题:如果让你设计一个实验(如探究肉汤是否变质),你知道怎样操作吗?思考科学探究需要哪些步骤。

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否变质”的探究方案。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9页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资料。阅读、学习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的资料。并和自己设计的过程比较有何不同。

指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些步骤,完成课本20页讨论1。(答案详见参考书50页)完成讨论1。学习信息库相关知识,识记科学探究的六个过程即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

小结反思习题巩固指导学生完成讨论2、3(答案详见参考书50-51页)。布置学生设计“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方案。完成讨论2、3题。尝试设计“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探究方案。。

第三课时(探究实验)。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复习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步骤组织学生回顾科学探究过程包括哪些基本步骤。回顾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为本节探究实验做准备。

引导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分析提出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假设。如,金鱼呼吸的次数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或呼吸次数不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组织各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假设,讨论并制定探究计划。

首先使学生正确掌握记录呼吸次数的方法,以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同时,提出一些各组学生都需要讨论的问题。如,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实验变量?如何改变水温?如何在实验中不使金鱼受惊吓,以保证所得数据可靠?为什么要在同一温度下重复多次测试呼吸次数?如何使用温度计?该设计怎样的统计表?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4-5人为宜,并选出一名组长。各小组按照自己的假设,讨论、制定探究计划。同时,认真讨论、回答老师提出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相应答案,确保计划能顺利实施。小组间也可以相互讨论,或求助老师。

指导学生按照各自制定方案实施实验计划,并分析实验结果。(建议提前教育学生爱护金鱼,尽量不惊扰金鱼。实验结束后,将其放进鱼缸饲养起来。并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如不随意走动、不大声喧哗、组内团结互助等。)期间对学生加以巡视、指导。按照各自制定方案实施实验计划,并重复几次。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尝试找出温度变化和呼吸次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如果出现问题及时求助老师或与其他小组商榷。

组织各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制成统计表。然后将全班各个小组的实验数据合并起来,算出平均数。各小组将自己的实验结果制成统计表。

组织学生对照实验结果与先前作出的假设是否一致,得出结论。各组对照实验结果与先前作出的假设是否一致,得出最后结论。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各组实验结果。请部分同学谈谈实验活动的心得体会。全班共同交流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自我评价本节课学习的收获和不足。

小结反思拓展。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三篇】

教学目标:

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小组其它同学合作和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

2、能够对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作出假设,尝试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认真观察和记录。

3、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

4、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的例子。

5、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6、能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有关周围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再自然的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生分析:

省会城市的孩子很少接触过鼠妇,对这种生物了解不多。由于这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对探究性学习又很少经历,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对探究的每一个步骤的思考都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积极加以引导。

学习内容学 生 活 动教 师 活 动。

一、创设情境,

学生提问。四人一组,捕捉鼠妇(课前);

发言说明如何捕到鼠妇,提出问题。带领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

对学生发言进行评价,对学生的问题有选择的回答,留下有探究意义的问题。

二、逐步深入,体验探究的过程思考回答遗留下的问题,作出各自的假设;

在讨论发言中设计出实验方案;

四人一组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组汇报结果;

讨论数据的处理方法;

处理数据;

汇报处理结果;

得出结论。积极引导学生思考;

讲述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引导提问,将个别学生未想到的实验方案的细节讲清楚,确保实验的科学严谨性;

纠正错误做法,表扬表现好的实验小组;

评价结果;

启发学生利用好数学工具;

鼓励结果不同的学生思考原因;

评价结论。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记录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思考怎样对待实验动物。恰当给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提醒学生处理实验动物。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举例子。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知识举例子。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教师:全班分组,4人一组分成若干组,带领各组组长在室外观察鼠妇,指出鼠妇即“西瓜虫”、“潮虫”。准备教具(大托盘、湿土、纸板、透光的塑料板等)。

学生:以组为单位捕捉10只鼠妇,对半放入装有湿土的两个黑色瓶中。

教学过程:

一、学生发言,引出问题。

师:昨天,同学们捕捉了许多鼠妇放在瓶子里,下面我们首先请几位同学给我们讲讲他是怎样捉到鼠妇的。

生(女):我在草丛里和墙角落发现它们,用草杆引它们爬上去,然后放进瓶子里,不过鼠妇老是从草杆上掉下去,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捉到10只。

(同学们发出善意的笑声,好几位男生同时举起了手)。

生(男):我是掀开石块后找到它们的,然后直接用手把它捉到瓶子里。

生(女):我们小组的同学把我家的花盘全部挪动了一遍,在花盘底下找到了好多,由于不敢直接用手抓它们,我们想了一个办法,用纸卷成漏斗状,然后设法让鼠妇爬进“漏斗”,把它们从瓶口“漏”到瓶子里去。

生:鼠妇生活的地方又阴暗又潮湿,长年累月。这样,它们受得了吗?

师:每种生物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的习惯在干燥的地方,有的习惯在潮湿的地方,比如说蚯蚓它就长期生活在土壤里面。

生:鼠妇生活在潮湿的土壤表层,它们吃什么呀?

生:好。

生:鼠妇是不是胆子特别小呀?我小心搬开花盘的时候既没有碰到它,也还没有动手捉它,它就四处乱爬。

师:是啊,搬开石块或花盘以后鼠妇很快就爬走了,它们为什么爬走呢?是胆子特别小吗?

(老师板书——问题:搬开石块或花盘,鼠妇为什么爬走呢?)。

二、逐步深入,带领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

(1)作出假设。

(思考一会儿后,好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石块或花盘搬开,对鼠妇来讲是一种刺激,它感到危险,知道有人来抓它了,所以就爬走。

生:因为它们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一旦你把石块或花盘拿开的话,阳光照进来,生活的环境温度升高,它们不适应,就爬走了。

生:鼠妇不喜欢光,光对它们来讲是一种刺激,光照进来让鼠妇感觉到不安,所以它们就跑掉了。

师:那就是说,你认为鼠妇爬走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或者说,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使它逃离明亮的地方,选择阴暗的地方。

生:做实验。

师:老师也同意通过做实验去验证。但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我们先选择听起来最合理的第三种假设(环境变明亮使鼠妇爬走)去验证,时间有多的话,我们再去验证其余两种假设。

(老师板书——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环境变明亮会使鼠妇爬走。)。

(2)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

师:那么,这个实验怎么做呢?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生:我想应该准备一些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然后设法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然后把鼠妇放进去,看看哪边的数量多。

师:怎么样才能保证湿的一边是阴暗的,干的一边是明亮的呢?

生:我可以用一个大托盘,干的土壤和湿的土壤放在里面两边,然后在托盘相应的一边盖上纸板,另一边盖上透明塑料板。

生:盖上可以防止鼠妇爬出来。

师:同学们对这位同学的实验方案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两边的土壤改成都是干的土壤或者都是湿的土壤,不然的话,就说不清楚是土壤的干湿还是光线的明暗使鼠妇爬动。

师:很好,所以要研究鼠妇爬走是不是和光线变明亮有关,只有在其它的条件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才能看出光线的明暗这一对不一样的条件对鼠妇有没有影响。

生:生物因素。

(老师板书:生物因素)。

师:那么,改成都是干的土壤好呢?还是改成都是湿的土壤好?

生:改成湿的土壤好。

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

生:因为我们看到鼠妇一般是在潮湿的地方,在干燥的地方没有看到,推测鼠妇习惯生活在潮湿的地方,把鼠妇放到湿的土壤中它更容易适应,很快安静下来,有利于我们观察鼠妇的活动,避免造成大的实验误差。

师:会。

生:那怎么计算鼠妇哪边爬得多呢?

师:(把问题抛给学生)同学们说说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生:可以把鼠妇静置几分钟,等它脱离了这种刺激的影响后再开始计数。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因此,我们要让鼠妇静静地在里面呆上几分钟,让它适应一下实验装置的环境,避免由于鼠妇的紧张而造成实验误差,这同时提醒我们做实验时要保持教室里的安静,以免干扰了鼠妇。

生:我觉得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比较好,很容易看出它往哪边爬。

师:有其它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仅仅看出它们往哪边爬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具体的在明亮和阴暗中的鼠妇数量来证明鼠妇喜欢哪种环境,而一起放在托盘的中央不方便计数,因为中央区域处于阴暗交接的地方,不好把处于这一区域的鼠妇算作哪一边的。

师:那你觉得怎么做好呢?

生:我觉得应该同时在托盘的两边一起放,5只鼠妇放在明亮区域的中央5只鼠妇放在阴暗区域的中央,这样便于计数。

师: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生:首先保持周围的环境安静,然后等到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10只鼠妇不再动的时候?

生:(着急的解释)我指的是没有很大的爬来爬去的时候才开始计数。

师:别的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觉得让鼠妇安静几分钟后,可以多观察几次,每次观察都作记录。

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可以包含各种情况对实验的影响,减少误差。

师:不错,能想到这一点真是不容易。好,我们确定下来,将鼠妇静置的时间是2分钟,2分钟之后每隔1分钟统计一次,共统计10次。一会儿各小组就可以利用捕捉到的鼠妇开始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的时候注意分工合作并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组实验,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纠正他们错误的做法并对分工合作表现好的实验小组予以及时表扬。)。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下两个表格)。

表格一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明亮。

阴暗。

环境1组2组3组4组5组6组7组8组9组10组11组12组13组。

明亮。

阴暗。

表格二不同环境下各小组的鼠妇平均数。

(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分工的情况以及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上讲台)我们小组是这样分工的:甲同学负责把鼠妇放进去,并盖好纸板和塑料板;乙同学计时;丙同学统计鼠妇的数量;丁同学负责记录。我们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的第一个表格内记录实验数据)。

生:是这样。

师:10组数据挺多的,有没有更简单明确的表示实验结果的方法呢?

生:可以运用数学中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进一步追问)具体怎么求?

生:明亮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阴暗处的数据加起来除以10。

师:(启发提问)这可能会得到小数,怎么处理呢?

生:四舍五入。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同学们思考了一会儿,有几位同学急不可耐地举起了手)。

生:我不同意用四舍五入来处理!因为数学老师讲过,应用题要按实际情况处理,这是实际问题,鼠妇超过半只才能算一只,所以应该是小数点后的数字大于才进一位,并且只保留整数。

师:很好,每个小组计算一下自己的平均值,然后各组给大家汇报一下。

(各小组依次在黑板上的第二个表格中记录数据)。

生:将每一组的平均值加起来再求一次平均数。

师:很好,这位同学反应很快,说明他理解了处理重复实验数据的方法,请大家算一下这个平均值。

(学生计算,汇报)。

师:明亮处的平均值是2,阴暗处的平均值是8,这两个平均值可以说明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从而可以得出结论,环境变明亮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三、巩固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生:放回到适合它们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师:好,我们就要养成这种爱护实验动物的好习惯。

四、从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引申到生物因素的影响。

(学生发言举例子)。

五、从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转而讲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师:大家举的例子都不错。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会影响生物的生活,但是,生物只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它对环境就不会有一定的影响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第10页图1-6“土培中的蚯蚓”阅读相关文字,思考这个问题。

生:蚯蚓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使土壤疏松。

生:蚯蚓会吃掉落叶和一引起生活垃圾,能清除一些环境污染;蚯蚓的粪便是植物生称的好肥料;还有,蚯蚓是高蛋白的,营养丰富。

(同学们“哄”的一声都笑了)。

师:看来这位同学的课外知识挺丰富的。通过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生物确实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但我们可以想到,生物对环境产生影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它已经适应了这个环境。比如说蚯蚓没有适应在土壤中生活的话,它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影响土壤的。请大家翻到课本第8页,观察节头情影图“沙漠中的仙人掌”,这是一个典型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学生观察、思考)。

师: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其它的生物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例子吗?

(学生发言举例子并讨论)。

课后反思: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四篇】

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课前采集鼠妇,在采集过程中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

2、教师准备:准备实验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探究过程:(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做出假设:(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学生分两组: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上方盖玻璃板黑纸板。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玻璃板,然后把鼠妇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

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

黑暗潮湿56789。

明亮干燥54321。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2、预期结论: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2、学生1-5实验小组:假设二: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并提出开始把鼠妇放在什么位置,此实验更容易成功?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把鼠妇放在湿土和冰湿土的交界处。

(3)5分钟后,鼠妇大多数移至湿土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

环境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

温暖56689。

冰凉54421。

(5)小组成员分析处理所得数据,小组之间交流,得出结论。

预期结论: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

3、全班学生根据两个预期结论,分析讨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

学生得出结论: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有光、水、温度等。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活动结束后,把鼠妇放归大自然。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要树立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学生自学教科书的内容,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

学生自学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作出回答:对某一只鼠妇来说,其他鼠妇影响它的生活;还土壤中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也影响它的生活,那么这些影响鼠妇生活的其他生物即为生态因素。

教师:没有生命的物体称为非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所以生态因素也就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教师:在饭店中有一道菜叫“炸田鸡”,所谓田鸡就是青蛙,提出问题让学生就这一现象展开讨论。

问题:1、青蛙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受到了损失?

2、如果大量捕捉青蛙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展开讨论:青蛙少了,害虫多了,农作物减产,人们经济利益将直接受到损失。

4、长此下去,将会破坏生态平衡,人们将自食难以下咽的苦果。

学生装观察教科书第10页中图书馆-6,描述蚯蚓在土壤中生活状况。

蚯蚓有刚毛有助于它在土壤中运动,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到活动使土壤变得更疏松和肥沃。

针对蚯蚓的生活状况,引际学生总结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也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

三、课堂小结。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又影响环境,而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又影响生物的生活。

作业:实地考察家乡周围小溪中青蛙的生状况,谈一谈怎能样才能使自己的家乡,在夏天恢复“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五篇】

生物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气中的扩散、传播会引发人类的急慢性疾病以及动植物疾病.生物气溶胶还可以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并对大气化学和物理过程有着潜在的重要影响.相关研究已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也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生物气溶胶中的几类生物体(如真菌、细菌和藻类)都被鉴别出是有效的云凝结核(),并在以活性的形式存在.当生物气溶胶与有机物(oc)碰撞接触时可以改变大气中oc的`化学组成并改变其特性,从而影响云量并间接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空气中的微生物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室内空气细菌、病毒、真菌等生物体的监测及来源调查.而对生物气溶胶的准确测定依赖于采样的有效性,为了减少采样中的误差和活性损失,近年来开发了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在线采集、分析技术,如自动拉曼光谱、时间飞行质谱等.分布在大气中的生物气溶胶同样可以遵从传输路线进行长距离传输,而且不同类型的生物气溶胶在大气中具有不同的浓度和时空分布模式.文章对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在大气生物气溶胶环境效应、样品采集、监测分析以及分布和传输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综述.

作者:祁建华高会旺qijianhuagaohuiwang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刊名:生态环境isticpku英文刊名:ecologyandenvironment年,卷(期):15(4)分类号:x16关键词:生物气溶胶气候效应传输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六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测量、分析、归纳植物对环境的影响;

(2)经过小组合作,得出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

(3)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阅读产品说明和实际操作,掌握干湿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测量和数据统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运用处理数据的不同方法,具有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环境测量和调查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养成坚韧的品质;

(2)通过调查研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3)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体验合作学习,养成关爱他人的情感。

〖课程资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这节课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两课时,现从第2课时的内容进行分析,教材包括“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小资料:我国的自然保护法规;课外读:湿地生态系统;思考与练习;章的小结等内容。教材的基本资源较丰富,尤其是“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探究活动,是继“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后的第二个探究活动,这个探究活动完成的程度直接影响下一个探究活动,即“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顺利进行,因此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活动能力的关键。本节课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如我市的气候特征(刮风),学校周围环境,市一中校园植被的调查等都是本节课应开发的课程资源,为此在深入研究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设计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分课内、课外两部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实施探究。首先设计测量计划,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结果,分工合作,全班为一个整体,分成6个小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坪和灌丛的空气温度和湿度;通过测量、分析、归纳,使学生认同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我市风沙大气候干燥的问题),完成课内知识重组与能力创新的过程;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生物对环境还有哪些影响,在实践、探究和合作中完成本节拓展提升的学习。

设计意图。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究式学习是我们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因此要为学生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氛围,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勇于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及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情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建议。

2.建议学生分工合作,实事求是;

3.测量时应注意安全;

4.测量时不能让阳光直射到干湿计;

5.在裸地、草丛测量时,干湿计应直立地面,测灌丛时应到枝叶茂密的地方测量。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合作意识淡薄,但学习热情高,对本节内容了解不够,但是对于统计数据的方法(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在小学有所接触,只是运用得少,从没接触过干湿计,不知如何使用。大部分学生有室内养花等经验常识。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利用多媒体演示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郁郁葱葱的长白山和滚滚大漠的景象,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同地区气候不同的原因。学生分析认为与植物有关,下面请同学们汇报调查结果。

(二)活动。

王晓贞走上讲台,大屏幕上展示了小组的调查报告。她用精练的语言向同学们汇报。她说:我组由聪明伶俐的9人组成,分成三组分别测量裸地、草地、灌丛的温度和湿度,然后把记录的结果汇总并形成结论。请看我们的实验报告。

测量嫩江公园不同植被环境的温度和湿度。

调查人:王晓贞、曾雪、王浩博、孟繁志、容宇、郭丹、张鑫鑫、张旭。

时间:xx年9月15日天气:晴。

调查目的:通过测量裸地、草地、灌丛中的温度和湿度,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

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有影响。

裸地。

我们的探究结果是:裸地一天内的温度和湿度变化最明显,中午湿度最小;草地、灌丛的湿度较大,灌丛的湿度大于草地的湿度;草地、灌丛中午湿度较大。中午裸地温度高于草地温度高于灌丛温度。我们的探究结论是:植物影响空气的温度和湿度。

同学们对她的汇报报以热烈的掌声。她谦虚地说:“同学们对我们的探究有何问题,请批评指正。”思维敏捷的孟月说:“你们调查的是植物对空气的影响,为什么还要测量裸地温度和湿度?”王晓贞说:“这是与草地和灌丛作对比。”于是我趁机指出科学研究应有对照实验,才能保证结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实验前应确定变量而且保证变量只有一个。你们组是如何保证变量只有一个呢?”“出发前我们共同对表,定好测量时间、间隔时间和次数。”“不同的组所测的数据不太一样,那么以谁为准呢?”孙子豪问。这时我没有说话,而是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同学们。活泼的张明朗说:“每一个组的数据都可能有误差,应该计算小组的平均值,这样误差会小些。”他的观点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我乘机引导“那么全班的测量结果呢?”于是各小组纷纷汇报数据,并很快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值,并得出结论。“同学们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处理数据是科学工作者必须有的科学态度。处理的方法很多,同学们用图表、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等进行处理,老师要祝贺你们又掌握了一项本领。为什么草地、灌丛中午的湿度大于早晚?哪位同学能解答?”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观点。于天乐说:“是因为植物会吐水。”“因为植物会吸收光。”同学们争论不休。于是一场讨论又开始了。经过老师的引领和激烈的争论最后形成结论,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由叶子散失水分,中午温度高,水分散失快,空气中含水量多,所以空气湿度大。

我接着又真诚地说:“同学们,于天慧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的学生,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小组的论点。”于天慧等来到讲台前,她说:“我们测量的结果与前几个组大体相同,但是在我们测量探究的时候发生一件事,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原因。上周六我组准备到市一中校园测量,我们刚出教学楼,一阵大风刮来,尘土飞扬,夹杂着纸屑。顿时校园内一片灰暗。我们赶紧捂着嘴跑到了学校对面的市第一中学,那里却是另一种景象――几乎没有风,而且空气让人觉得很舒服。而我们自己的校园呢,校门前风沙卷着废纸、废塑料袋打着旋,我们往返两次对比两处的场景。我校与市一中只一道之隔,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谁能帮我们分析一下?”同学们跃跃欲试,高举小手,有的甚至站起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希望于天慧能叫到他。我没有阻止。这时荣宇迫不及待地自己站起就说:“那是因为我校校园内没有植物,而一中校园内四周都是植物。”于天慧高兴地说:“你说对了。那么如何解决呢?”孟繁志说:“多植树,多种花草。”“你的建议很好。”“我组除测量干湿度外,因以上原因又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我校与一中的植被差异:

通过调查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植被除增加空气湿度外,还可防风,绿化环境。为此我们设计了未来校园的绿化方案。”于是他们把未来校园模型抬到台前,并描绘未来的校园,重在突出环保理念(绿草地、隔音墙、体育馆、生物园等),并体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头喷泉)。同学们为他们的执著精神所感动。我也激动地拥抱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们。

第6组的代表梁雪来到台前说:“我同意以上各小组的观点。我组的测量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题目是测量室内空气湿度和温度与植物的关系。我们分别测量了不同居室的温度和湿度,结果如下:

〖小结〗。

同学们又将自己分享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样例【优秀8篇】”,认同了生物影响环境的观点。最后通过开放式作业(常听人说:齐市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6个月,你如何认识?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

〖教学反思〗。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并实施了本节教学,使我对探究式教学及对学生都有了新的认识。我的感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第二,不要低估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可塑性极强,而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潜能发挥的前提。应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积极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他们进入社会、接触自然、感悟人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第三,在使用教材上应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应多层次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开发和挖掘了学生生活资源(居室内空气与植物的关系)、社会资源(本市及我校气候干燥现象及解决办法)及教学资源中潜藏的人文资源等,尤其是课堂上新生成的资源更是可贵。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研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并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测量数据。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增长科学知识的过程也成为人格健全、发展和塑造的过程。

〖教学点评〗。

一、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

“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本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是丰富且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教者从探究“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入手,深入挖掘和整合教材的基本课程资源,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和知识积累――家里养花与空气湿度的关系、对第一中学和本校四十二中植被的调查、感受和建议等基础性的课程资源,特别是教师注重捕捉在互动质疑中生成的问题、观点和方法――草丛和灌丛中午的湿度为什么大于早晚的湿度、有误差时怎么办、实验变量的设计、数据统计的方法和同一风力下的两种环境等等新生成的课程资源及挖掘潜在的人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书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的交汇,使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植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意义构建,形成解决“校园风沙干燥”“室内干燥”等实际问题的心向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联想、生成创意――合理化的建议等,更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和价值。在探究第一中学校园植被对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却发现“成旋涡的风沙校园”,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参与探究,实地进行对比观察、交流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无不说明孩子们学习的责任和已形成的环境意识,这不就是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吗!这定会增强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必须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探究了。可见,教师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在愉悦的体验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形成环保道德价值观。

二、科学探究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生命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这成为本教学设计的突出特点。案例中石老师引领孩子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在意其结论,她关注的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操作将有可能形成哪些探究的意识,获得哪些探究的方法,体验哪些情感,提升哪些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探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解均在讨论与交流、批判与质疑、经验与享受中展现出来,不时碰撞出思想火花――居室和校园环境问题、中午草丛和灌丛的湿度等问题的发现、辨析及解决……这样的一个“过程”经历,不仅会使他们感受和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掌握探究“测量不同环境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温度的影响”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七篇】

1,概述各种。

2,观察校园内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类整理并进行交流。

3,收集有关生物生存环境的图片,尝试对生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分类。

观察校园内生物生存的环境,归类整理并进行交流。

电视。

导入新课。

师:自然界里的生物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有动物,有植物,还有微生物,这些生物生存在哪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师:以上这些生物,你了解它们吗?尝试着将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填写在表格中(出示表格)。

学生活动(略)。

师:那么,什么是环境呢?

生:在自然界中,指生物周围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讨论:

1,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吗?请你举例说明。

2,你能否再说出1—2种生物,并介绍它们的生存环境?

全班交流,教师总结:

总之,自然界中生物种类繁多,分布的环境非常广泛,有陆地、海洋、沙漠、天空、极地、赤道、土壤。

课后作业:

观察校园植物的生存环境(注意观察并记录),设计一张表格,记录你所观察的结果。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第八篇】

3、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4、生物因素的概念、生物系统的概念、成分和生态平衡、食物链和食物网。

重点。

难点理解种群、群落;天气、气候、生态系统;食物网;生态平衡等。

教学过程:1、种群、群落、植被的概念。

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全部生物个体的总和。

5、天气、气候的涵义。

某个地区在较短的时间里的大气状态及其变化,叫天气。

一个地区多年的天气特征,叫气候。

6、气温(最高气温、最底气温、平均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降水和降水量的概念,季风的含义和成因。

7、理解纬度位置(受热不均)、海陆分布、地貌(垂直变化、水平差异)对气候的影响。

8、理解我国气温(6个温度带)和降水的特点。

9、理解生态因素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

10、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

11、了解进行生态系统成分调查的方法、

12、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理解保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处于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具有特点:

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的稳定。

2、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各组成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a、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不变。

b、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增加。

c、不是一个生态系统,质量保持不变。

d、不是一个生态系统看来,质量逐渐增加。

解析: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所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总和。在密闭的玻璃缸,含有单细包绿藻和金鱼藻(生产者)、扁卷螺(消费者)、泥沙和水中的分解者,他们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阳光(窗台上有光照)、空气、水等属于非生物因素,因此该装置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装置中虽然各种生物都在进行新陈代谢,生物间在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传递,但由于玻璃缸处于密闭状态,内外物质不能交换,因此整个装置的质量保持不变。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种群、群落、植被。

天气、气候。

气温、降水和降水量、季风。

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貌对气候的影响。

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的成分、概念。

生态平衡。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成分调查的方法、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4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