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方案例子【参考4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方案例子【参考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方案【第一篇】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思想认识不断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普遍加强,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加上各级各类文化项目的投入,全市农村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全市共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2个、自治区级文明文明村镇27个,市级文明村镇标兵76个。
(二)改变农村基本条件,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近年来,全市危房改造工程改造90963户(新建16410户、维修46404户、拆除28149户),完工率100%,超额完成86963户。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37681户,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完成36862平方米,嘎查村标准化卫生室工程完成362个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文化活动室工程完成732个文化室建设,完工率100%,超额完成327个。便民连锁超市工程完成440个便民超市建设,社会保障工程109679人养老保险调标发放,高龄津贴将符合条件的7077名老人全部纳入覆盖,实现应保尽保。
(三)评选文明诚信农户,催生农村社会新风尚。从开始,旗市区采取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户的物质利益挂钩的新方法,以农户发展生产、遵纪守法、遵守信贷有关规定等方面的情况为依据,建立红黑榜,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与农村小额信贷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文明诚信农户评选活动,使不同级别的诚信农户,享受到子女上学加分、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道德自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过去要我文明为现在的我要文明,有力地促进了社会新风尚的形成。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建设农家 快乐驿站。深入落实自治区四个一项目建设,建立农村文化广场525个、宣传栏560个、小戏台42个、善行义举四德榜288块,上榜人数1200多人。组织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及农家书屋建设,建立综合文化站和综合文化中心732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建成草原书屋552家,2个旗市区荣获全区草原书屋示范旗县称号。全市建有乡村学校少年宫132所,拥有专兼职辅导员队伍589人,开设兴趣小组463个,学生参与率达100%。扎兰屯市卧牛河镇明德小学乡村学校少年宫先后获得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全国特色学校、全国书法教育十佳公办学校称号。深入开展百团千场下基层、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向基层农民发放了反邪教、农业科技、计划生育、法律知识等宣传材料6万多册,科技咨询570人次,义诊200人次,文化团体下乡78场,在农民群众中进行了五提倡五反对宣传教育。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与人们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任期内注重短期效应,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抓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于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
(二)投入不足,基础薄弱。有的乡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硬件建设投入少,文化阵地少,设施老化,无法发挥作用,一些乡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目前,全市各乡镇及村组事实上没有投向精神文明建设的专项经费,绝大部分乡镇往往把修建学校、举办体育运动会等方面的投资勉强纳入精神文明投入范畴。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也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创建工作缺乏吸引力,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有效开展。
(三)精神文明建设的覆盖程度不均衡。由于旗市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乡村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一样。有些经济基础好的乡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要好,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软硬件设施明显较强,反之有些经济基础差的乡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等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方面部分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便溺、乱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是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五)乡村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生活质量呈不断提高的趋势,但环境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脏乱差现象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有的乡村组道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有的村垃圾、粪便满街,卫生条件极差。有些村庄,前街经过门面改选很有改观,但农户院落赃、乱依旧,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强烈反差。
(六)组织机构不完善,主体缺乏。基层乡镇没有建立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抓创建,部分乡镇甚至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
三、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整体推进。应把文明乡村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农民致富步伐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文明乡村创建工作机构和经费保障机制,配备专职人员,确保工作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广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改院、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工作,加快农村沼气建设步伐,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工作,推动村庄美化、环境净化。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生活质量。以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突出配套产业为基本要求,制定和完善村镇发展规划。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邮政、通讯、电力、环卫、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危房改造,不断夯实农村经济发展的硬件基础。
(三)加强村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利用乡村文化站(室)、草原书屋、文化广场、道德大讲堂和理论大讲堂等资源,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开展群众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经常性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农民更好地认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着眼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推广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产品,提供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文化服务。采取政府采购、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农村业余演出队发展,开展文艺演出、体育健身、读书征文、书画摄影、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使农民在参与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利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少数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广泛开展节日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化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
(五)广泛开展文明乡风评议活动,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制定完善乡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的作用,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育乡风文明。广泛开展争当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争创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五好文明家庭主题活动,在群众身边立标杆、树楷模。建立乡风文明评议机构,制定完善星级文明户评选办法,把星级文明户创评作为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的有力手段和重要抓手,作为农户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加以推进,带动农村社会风气整体好转。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方案【第二篇】
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七年月日
《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行动开展情况报告。6j9
,教职员工200余人。
三、取得成果
(一)县乡两级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更加重视。
(二)通过培训,国土资源部门和乡镇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干部业务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在村民建房审批、新农村建设选址过程中做好避让。
(三)广大干部群众的防灾知识得到普及,防灾意识得到增强,在日常生产生活、居住建设等活动中,运用基本的避灾救灾知识,实现自我保护,减少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四)通过对万余学生的讲座和展版宣传,增大了防灾知识普及面,实现了从基础抓起,从小学生抓起,普及地质灾害基本知识的目的。
(五)通过结合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案例宣讲,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全县地质结构和灾害情况,提醒人们注意防灾避灾要从日常做起,从身边做起。
四、特色经验及体会
(一)各级领导重视,人员设备经费有保障。
主管县长亲自安排布署,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任“行动”领导小组长,直接参与抓落实,乡镇分管领导既是本辖区行动的组织者,也是参与和接受培训者。县上和各乡镇都有专门办公人员,县“行动”小组配齐了录音广播、摄像、摄影设备,县财政拨出专项经费5万元。
(二)精心安排布署,时间任务责任夯的实。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的“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行动”时间,培训范围对象,为了夯实任务,还制定了“行动”“旬事历”细化到每个阶段应具体完成哪些任务,制定了“任务分解到人责任表”采取任务服从时间,人员分担任务,人人手上有具体事,人人肩上有责任的措施,保证了“行动”方案的顺利实施,使我县“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三)宣传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看易接受。
1、晚上黄金时段在县有线电视台滚动打播关于开展“行动”的标语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知识问答,通过“xx新闻”栏目及时报道“行动”开展情况。
2、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相关知识综合成通俗易懂的文字配上本县近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在全县城乡集镇、学校、村庄院落巡回展出。
3、抓住时机、找准重点开展宣传。一是利用周未、元旦等节假日,在县城广场街道开展宣传;二是在各集镇逢场赶集时广泛宣传;三是在县人代会、政协会议召开期间,在会场附近展出展板,向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发送宣传资料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四)结合实际宣讲,不同层次人员听得懂。
组织专家和宣讲人员赴各个有代表性的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研,精心提炼讲稿,引用本县以往发生的地质灾害实例,分析其灾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如何预防、监测及灾害发生后如何撤离等知识,特别是如何减少人为活动造成的垮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提出了预防要点,加上专家深入灾害点现场讲解、示范,从哪个方向撤离等,使广大群众觉得讲的都是身边事,身边人很熟悉既听得懂,也能记得住,一旦发生灾害时能用得上。
(五)集中“行动”结束,宣传培训仍在继续。
本次“行动”虽然时间很紧,但取得的成效显著,在开展宣传过程中,我们也深受启发,听到、看到、感觉到广大群众非常欢迎这种活动形式,渴望掌握这类知识,针对我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和威胁群众面大等实际情况,县“行动”领导小组决定:按照统一安排的“行动”虽已结束,结合我县实际宣传培训仍需继续开展。要借此机会将“行动”继续、深入、全面地开展下去,力争在放寒假前对全县220所中、小学逐校宣讲。再抓住春节期间人员集中回家的有利时机,农历正月初八上班后即组织人员进村入院宣传宣讲,最终达到“家喻户喻、不漏一村”的目标,把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广大群众构建平安和谐的人居环境提供基础保障。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方案【第三篇】
县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县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将其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我县企业用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12月,县政府成立了以陈瑞喜县长任组长的“尤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县委组织部长和分管副县长具体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多次召开了乡镇书记、乡镇长会议,并组织乡镇分管领导和劳动保障事务所长参加业务培训,至此,全县各乡镇以乡镇长为组长、延伸至行政村的基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全部成立,并充实了工作班子,加强了力量,各项工作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布暑下全面展开。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制定了“2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方案”,确定了组织实施“四个三”的就业培训工作目标,即:“三个优先”、“三个结合”、“三个层面”、“三个三千”。
“三个优先”就是:一是县确定的重点扶持产业优先培训,保证企业用工需要;二是下岗失业人员中“4050”人员优先培训;三是库区移民优先培训。
“三个结合”就是培训工作要与就业、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紧密结合。
“三个层面就是实施三个层面的技能培训。一是企业培训,二是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三是政府部门和乡镇培训。
“三个三千”就是企业培训3000人,社会培训机构培训3000人,政府部门培训3000人。
转移就业培训任务已由尤委8号文件分解下发给各乡镇,并与县委、县政府下达各乡镇年度目标考核指标挂钩(其分值占总分7%),与招商引资的任务挂钩(各乡镇组织输送农村劳动力参加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或企业培训,并实现在当地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5000元,到外乡镇或县工业园区企业就业的,每人折抵引资任务10000元)。
二、研究制定了“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实行绩效认定和年度考核办法”、“培训经费支付办法”等配套文件。选定了“海通服装技术培训基地”等八家具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条件和能力的社会培训机构来承担服装针车工种的职业技术培训任务,整合了300多台电动平车,目前已具备了同时在十个培训点组织培训的能力。
三、开展二个调查,建立二个信息库。
1.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实现动态管理。我县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开展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现已摸清了家底,使今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已向非农产业转移万人(其中在县外就业万人);有7509人愿意转移就业,其中有2298人愿参加服装针车培训,有1530人愿参加纺织档车工培训,有3799人愿意参加家庭手工等其它项目的培训。目前,各乡镇已组织人员对有培训意向的人员实行跟踪、动员,使各项培训工作能在近期内全面展开。
2.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建立“工业企业用工信息库”。通过调查,掌握全县工业企业20底在册员工信息,并对今年各企业员工增减变动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信息库”的建立既能了解企业的用工环境变化情况,掌握企业下阶段的用工需求,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岗位需求信息,也为转移就业培训工作考核验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同时我们还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在为县内企业提供就业服务的同时,也设定了本县企业到县外招工的基本条件,以确保异地员工的“留工率”,维护我县劳动力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
四、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企业用工搭建好平台。
我县在开展“全县工业企业用工情况调查”工作中,了解到部分企业,特别是服装、纺织企业出现暂时性用工困难的情况下,春节期间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宣传服务月活动”。经过全面动员、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使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活动月期间,我们共印发了三万份“致尤溪籍在外务工老乡的一封信”;发放6000多份宣传提纲和春风卡;调研了28家企业,安排“华姿服饰织造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负责人在有线电视台宣传、推介企业的优势;收集、整理了(*),提供就业岗位4500多个,通过有线电视台“荧屏就业大广场”栏目、“广播村村通”等渠道发布;各乡镇共悬挂“返乡就业,建设家乡”等宣传条幅38条,走访了3万多个农户;组织召开16 场(不含村级组织)的“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代表座谈会”,有754位返乡人员代表参加;举办了30场有25家企业参加的现场招聘活动。活动月期间,共有3041人报名,有1799人被县内企业正式录用(其中外出务工返乡人员127人),为26个缺工企业解决了用工问题。
五、明确目标责任,促进“抓培训促就业”氛围的形成。
到目前为止,以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困难为主要目标的“企业培训”工作已全面展开,并初见成效;城关、西城、梅仙、台溪、汤川、管前、新阳等乡镇的服装针车培训点已经建立并开展培训工作,其他乡镇也已组织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了培训工作前期准备阶段;以解决下岗失业人员中的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家庭妇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特征的家庭手工项目的培训工作也已逐步扩展,培训项目也由以往的“棒球缝制”、“婚纱刺绣”,扩展了“鞋面珠绣”、“草编花蓝”、“竹席编制”等等,参予人数和项目在不断增加。
要做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难度大、困难多、责任重。前一段我们主要抓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有些措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今年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抓出成效来。
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培训方案【第四篇】
自20xx年7月以来,我乡极端气候突出,连续3年遭遇干旱,导致岩土体松散开裂,山体稳定性发生变化,进入汛期后,全乡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单点暴雨、大雨天气突出,增加了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现就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总面积平方公里。辖18个村委会,211个村民小组233个自然村,8794户34861人。属高寒山区,境内由于山高坡陡,沟谷纵横,属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山体滑坡、崩塌等。通过逐村逐组排查并核实,目前我乡经上级实地勘察后认可的地质灾害地点主要有8处:分别是大坪子危岩体、绿优滑坡、船边危岩体、拖背嘎危岩体、小田坝滑坡、大箐沟泥石流、沙坪泥石流和小瓦房滑坡。其中通过现场勘察需搬迁的1户(湾子村沙娥坪小组),其余的在今后工作中我乡将进一步整合各类资金。加大地质灾害点的搬迁力度。近期未发生较大的地质灾害点,主要威胁是硝厂河、牛栏江沿岸的单个落石。
二、近期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近几年来的天气情况,8月1日,我乡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灾害防治工作,成立三个工作组就全乡18个村委会受灾情况及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同时要求做好信息报送,加强防汛值班,落实灾害点监测人,整理完善应急预案。8月3日,三个工作组就各组调查了解情况作汇报。
三、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领导,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执政为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抓好落实,保证领导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同时按照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落实好监测、预防预报预警、群测群防、应急调查等防治措施。
二是制定防治方案,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群测群防网络,对发现新增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逐一编制好点上防灾预案,逐一落实防灾责任单位、防灾责任人及监测预警人员,向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对象发放地质灾害预防明白卡,并在危险区设立警示牌,将防灾措施落实到位。切实做好地质灾害应急处理工作,完善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建立预报预警应急指挥系统,做到地质灾害隐患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三是落实经费,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地质灾害工作实行实报实销制度,确保了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对危害大、影响严重、急需治理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争取立项,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彻底治理或搬迁避让,有效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是完善制度,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反应能力。严格落实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险)情速报制度,向社会公布值班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汛期前组织技术力量对地质灾害危险区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检查,汛期中开展巡查和应急调查,汛期后进行复查与总结。
五是加强协作,畅通地质灾害信息渠道。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坚持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本文-来源_于贵.州 和部署下,各村和单位(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履行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段)的监测和防治工作,落实防灾、避灾、救灾的组织机构、资金和物资储备,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协调、沟通与合作,互通情报,确保乡、村、组及单位(部门)之间信息传报迅速准确,保障全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信息畅通。
六是加大宣传,增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通过张贴宣传画、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普及地质灾害监测、预防、避险、抢险、治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实现自觉防灾、全民减灾、确保一方平安。
四、我乡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广大干部群众防御地质灾害意识还不够强。部分干部群众防灾意识淡薄,对地质灾害存在侥幸心理;受灾害威胁时,部分群众自救意识弱,“等、靠、要”的思想严重。
二是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队伍。目前,我乡还没有一支专业队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设备。对地质灾害诱因、发生规律等知识不深,预报预警能力不强。
三是群测群防基础薄弱。监测站点覆盖面不够,通信和预警手段相对缺乏,道路等级较低,抗灾能力弱。隐患点监测预警人员文化素质低,缺乏专业知识,监测工作不够规范,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是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严重不足。由于乡财政收入不足,仅能维持贵族运转,缺乏足够的资金进行防治。有些该治理的.灾害点也迟迟不能开展工程治理。
五是地质灾害(隐患)户搬迁安置问题多。部分长期受灾害威胁的群众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实行异地搬迁。一是部分农民虽进行异地搬迁,但需依靠原有土地维持生计,未实现真正的搬离。二是有极少数孤寡老人、困难群众在上级补助的基础上,无法筹集自筹部分。三是本地无合适的安置点,附近不是受地质灾害影响,就是解决不了耕地,远处又不愿搬。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加大对如何监测、如何防灾、救灾等知识的宣传,把宣传重点放在村组,提高群众知晓率,增强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政府强制的被动抗灾转化为群众自觉的主动避灾。
二是健全群测群防网络,全民参与防灾、抗灾。进一步完善乡、村、组三级群测群防体系,充分发动组织各单位(部门)和群众共同参与开展群众性的监测和预防。实行分片包保、群众自测自警,加大监测力度,全面实现对灾害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
三是积极探索防御地质灾害的治本之策,将搬迁避让工作进行到底。搬迁避灾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治标”转向“治本”的重要措举,已成为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种新趋向。针对我乡部分地区受灾害威胁的农村散户,搞工程治理得不偿失,在考虑群众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基础上,鼓励和动员灾害易发区群众搬迁,做到主动避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根本上解决山洪地质灾害威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