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范文(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一篇】
原本,我虽然知道书里有很多知识,应该多看书,但那时侯,我认为读书很累、很烦、没有意思,根本不会愿意去看书。爸爸妈妈总是叫我看书——“看一下书吧!”这句话已经在我耳边转了几回了,我只是点点头,表面上顺着他们的意思,其实我很不想看。
我家里有许多别人想看的书,什么名著啊、散文集之类的,别人都很羡慕我,但我很少去阅读这些书。我总以为只要学好老师教的,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但事实根本没有我想的那么完美,要不还买那么多书做什么?大部分的知识是从课外书里“吸”来的如果不去读课外书。知识就差得多了。
后来,我尝试着去读书,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我现在觉得,读书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我开始爱看书了,尤其是名著。一本《红与黑》深受我的厚爱。里面的故事情节使我牵肠挂肚,当我看完这本书后,心理却还在细细品位着那些精彩的片段,使我难以忘怀。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二篇】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淘气粗野的小男孩。他趁父母做礼拜的时候,拔家禽的毛,并在母亲的衣柜里调戏一个小精灵,被它变成了小人儿,随着大雁去旅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有感触:不能伤害和调戏动物。如果我们伤害野生动物,你会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翻开薄薄的论语,我觉察如今的我们已离儒家文化甚远了,也许以今人的眼光,论语中的孝道已很难让人承受。但我想说:请大家捧起《论语》,让我们重视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其实父母就是我们最完美的典范,我们观其志,而等到我们成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难寻呀!我曾听说父亲血换来的是儿子无止境的花销;我曾看见一个绝望母亲的泪水,却换不来浪子的回头。我不禁想问:孝从何寻?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这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那么以喜,一那么以忧。”如今我也见年过半百的父母仍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为儿女的他们是否对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见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这正是现在儿女应尽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看完这句,我不禁想起报纸电视上一个个离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满泪水的父母的脸。夫子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假设有时要远行必告知父母。假设那些离家的'小孩能捧起《论语》,假设明了此句的深刻含义,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会少一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和焦虑万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们远游了,我们更应当珍惜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给父母以最大的关心来弥补远游之缺。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侍奉父母和颜悦色就是孝。而对于现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颜悦色大概只是父母对他们吧!假设以夫子之言,我们应当以遵从的心来面对父母,以此来表达我们对父母的感谢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辈重拾对父母的敬佩服从之心,重捧《论语》,势在必行。
读《论语》,才明白了孝字当头必从小事行起,才懂得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的珍惜,而对父母的爱应当更加真切、切实。重读《论语》,受益匪浅,我坚信这部哲学原典的光芒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读《论语》,对我们意义深远。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三篇】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一书,序言有部分相当精彩,可谓是《儒林外史》的骨髓。
夫曰《外史》,原不自居正史之列也;曰“儒林”,迥异玄虚荒渺只谈也。其书以功名富贵为1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仅仅几句,就把读书之人的性情心术都刻活现了出来。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水浒传》一书中,在序言部分也有一段关于《儒林外史》的描述。此书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之一,数的作者用犀利的笔锋,辛辣的言语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奇异丑恶现象,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封建皇权统治的残酷,官府宦吏的贪婪,地主豪绅的劫掠,市井狂徒的强悍,平民百姓的无助,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形象。
读了这些序言部分,不读此书,已解此书的真谛!也正是这些序言的精彩,促使我翻开了此书。
书的第一回是以一首词开始的,意思大体讲人生富贵功名是人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性命去求,到手后,味同嚼蜡。自古及今,那个是看得破的!一句那个是看得破的,道出了整本书的内容趋向,而作者却峰回路转,写了与趋向相反的故事---王冕的故事。这个故事相信每个人都有所了解,记得自己在小学的时候也学过,但当时的理解很是肤浅,记得是一个孩子每天放牛,无意当中学会了画荷花,并一直坚持,最后花的荷花人人称赞。现在再读《儒林外史》中,整个关于王冕的故事,感觉领悟全部一样。母亲让王冕去邻居家放牛时,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放牛快活,是宽慰慈母;带书去读,是述明志向。先母后己,可觇知其后处事为人。后面的描写也验证了这一点。如“或遇秦家煮些腌鱼·腊肉给他吃,他便拿块荷叶包了回家,递与母亲。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两个月,便偷个孔,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有一天下雨,王冕看到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想把它画下来,可惜没画工。若是常人多放弃只会感慨,而他心里却想“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他几枝?”自此,王冕学画荷花,画到三个月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乡间人见画得好,争着来买。王冕不在秦家了,每日画几笔画,读古人的诗文。
可以看出王冕是不追求功名利禄的,是难得看的破的人。后面故事的描写更论证了这一点。知县时仁将其画给老师危素看,危素想要与王冕相会,不料王冕不肯见他,逃到济南。后黄河水患,王冕知天下将大乱,回到家中,时任已升任去了。后明朝建立,知朝廷实行八股取士,又见贯索星犯文昌,有百十个小星坠向东南角,预言一代文人有厄,天降一伙星君维持文运。朝廷要征聘王冕出仕,王冕竟隐居会稽山中。
看的破的少之又少,随后的周进,范进一生追求功名,晚年二人高中。范进高中前后岳父的形象就是市侩市民的再现,鲜活逼真。范进高中前的家庭生活穷苦潦倒,“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可怜!”’“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鸡,你快拿集上去卖了,买几升米来煮餐粥吃,我已是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高中后的家庭生活“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环都有了,”“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这些足以看到当时官吏的腐败。多半辈子的圣贤书似乎白读了!
书中所载之人,不可枚举,人之性情心术,一一活现,我们要以此为镜,不可五十步笑百步。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四篇】
在我心中一直浮现着这样的情景,那是某教学楼的一条走廊,旁边是来往的人流,就在走廊的始端是一个门框卡在墙壁上,又在班级与教师办公室处隔着一扇门,也就在走廊的尽头,那常年锁着的铁拉门也锁定了我的视线。
我本想从容地走过,却不想那路太长太长,我不由感到厌烦。当我跨越过第二扇门,无形之间有种威严,压得我透不过起来,我感到抬不起头。最终我的步伐停留在第三扇门前,我很想看看门后的风景,可那锈迹斑斑的夸张大锁,锁住了我的渴望,渐渐地我那莫名奇妙的兴趣散了,我选择了离开。
这只是我的遐想或是一厢情愿,但同时我又觉得这件事真实地可怕。
到了初中,我总觉得挺郁闷的,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对周围的世界格外地留心,突然发现世界变了——我的作文又是一个b,母亲的话就像vr4,320匹的.马力追得我无处可逃,翻开数学作业本,优少良多,大半江山一染红,我无奈,我无为,我无力。突然之间,父母变了,学校变了,自己变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变化让我想起了当初,韩寒的那“一杯书”助他得奖,不久却穿来他各科不及格而留级,最终退学的消息。
我仿佛又一次地看见了来往的人流,与那条走廊,我站在走廊的正对面,一眼望去,门与门与门,互相重叠,我揉了揉眼睛再看,三扇门不断变大,直冲云宵,什么教学楼,人流都不见了,大门并不像神话里一样闪着光,它紧紧地闭着,上面挂着一把锈迹斑斑的夸张的大锁。这一切无比真实,但是这有意味着什么呢?其实,三重门的涵义出自《礼记.中庸》,是三件最重要的事的意思。第一重:在家时父母的约束第二重:校门(林雨翔曾翻过校门)第三重:自己心中的枷锁。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五篇】
我有一套非常好看的书,书名叫作《丁丁历险记》,它是比利时作家埃尔热创作的作品。书里的主人公丁丁养了一条非常聪明的小狗,它的名字叫米卢,他们总是一起和黑暗、邪恶势力作斗争。我最喜欢丁丁系列故事中的第一本——《丁丁在刚果》,书中讲述的是特别爱动脑筋的丁丁,他被坏人抓住了,却丝毫不紧张,而是静下来想办法,并用自己的智慧从坏人的眼皮子底下逃了出去,不仅如此,他还想办法把人质也给救了出来,真是太了不起了!
翻阅着手中的《丁丁在刚果》,我情不自禁地崇拜起我的偶像——丁丁。他最令我佩服的就是他爱动脑筋的优点。故事里的丁丁不幸被坏人抓住了,他不慌不忙地坐下来想办法,用自己的办法战胜了那些邪恶势力,为了一网打尽,他还想办法把他们的`同伙也抓了起来一起送进了警察局。在那样紧张的情况下,他那样镇定,那样冷静,不像别人,遇到困难,全身颤抖,完全没了主意。这就是因为他有一个爱动脑筋的好习惯!从丁丁的身上,我知道了,在那样的困难面前,光害怕是没有用的,只有冷静下来,开动脑筋才能解决困难。
说到丁丁,我又想起了我自己。在生活中,我就是缺少了丁丁的这种遇到困难多动脑的好习惯。记得有一次,我回到家,发现妈妈给我带回来了一套电动小车的制作材料,我欣喜万分,赶紧动手做了起来,我按照图纸。做完了底盘,又安装好了上面的零件,再把线一股脑儿都连上,最后装上马达,安上电池,一按开关,电动小车却一动不动,我觉得非常奇怪,可是,我又没信心修,最后只能放弃了。
这时,妈妈走了过来,看到这情形,妈妈接过小车,仔细看了看我连接的线路,又看了看图纸,发现我把电线连错了,她边思考边把线路一根一根修改了过来,最后,小车终于在妈妈的帮助下开动了起来,我当时高兴极了,同时也为自己的不动脑筋,轻易放弃感到一阵羞愧。是呀,遇到问题,不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却直接放弃,那可不是真正解决困难的方法!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去克服它——这就是《丁丁在刚果》给我的的礼物,以后,我一定会像丁丁一样,努力做一个爱动脑筋的男子汉!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六篇】
读书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学生充分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其中。他们不仅在阅读中汲取知识,而且在书中获得了很多心得和体会。本文将探讨优秀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以及这些心得对他们学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影响。
优秀学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对读书充满热情,他们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阅读。他们不仅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读书,还会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同时,他们会用心去读书,不仅仅是机械地读完一本书,更是注重理解书中的内容和思考作者的用意。积极主动的读书态度使得他们能够从每一本书中都获得新知识和思想启发。
第三段:良好的阅读习惯。
优秀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经常设定一定的阅读时间,每天都会保持一段时间专注地读书。此外,他们注重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书籍,并且会选择适合的地点和环境来读书。优秀学生还善于利用阅读工具,如笔记本和书签等,用来标记重要的部分,以便日后复习和参考。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书中的知识和信息。
第四段:反思与应用。
优秀学生在读书后会进行反思和应用。他们会思考自己从书中学到了什么,以及这些知识如何与实际生活和学习相关联。通过不断的反思和应用,他们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从而使他们在学业上更有优势。同时,反思和应用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为自己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分享与传播。
优秀学生善于分享和传播他们的读书心得。他们会向同学和朋友们介绍自己读过的好书,以及对这些书的感受和体会。通过分享,他们不仅帮助他人扩展了阅读范围,还加深了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此外,优秀学生还会将自己的读书心得写成文章、演讲或参与读书社团等形式,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分享。通过分享和传播,他们使得自己的读书心得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结尾:
优秀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是他们学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积极主动的读书态度到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到反思与应用以及分享与传播,这些心得都为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学习并借鉴优秀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个人素质,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七篇】
我读了《公民道德涵养》这本书后,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学生,要从小养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好思惟。要尊敬父母,助人为乐,养成良好的品质。
记得有一个难忘的夏天:那时我还没上学,妈妈给我念了《家庭教育》中的1篇文章。报上写的是:四川有个小男孩叫任纶武。固然他长得又黑又瘦,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老是名列前茅。暑假里,他跟妈妈一起出来打工,他妈妈干的活又苦又累,他就帮着妈妈一起做。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洗菜,一会儿帮妈妈到商店去买东西……攒了钱到新学期开学时去交膏火。我听了非常打动,从此,我把妈妈给我的零花钱收集起来,把家里的废旧物品卖掉的钱攒下来。开学后,我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贫困地区的学生。
我现在的学习前提比他们好多了,更应该当真学习,把握好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惟品质,进步自己的文化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八篇】
最后,当演员们一起上台谢幕时,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含义。我坚信,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做到最好!
随着社会的开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说法:多读书不如多看电视,多读书不如多通,多读书不如多上网……但在我看来,人们应把读书放在生活的首位,因为读书使人成长。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光阴给我们经历,读书给我们知识。”说的就是人的知识大多由读书提供,读书能使人的知识不断更新,不断增长,并使人通过知识增长而不断成长进步。三国时的名将吕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在读书前只是一介莽夫,打仗只懂得以蛮力相拼,后来他在孙权的引导下开始读书,渐渐成长,最终在江陵之战中以智谋破敌,为吴国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连鲁肃也对他刮目相看。由此可见,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读书能使人成长。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民谣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读书能增强人的文化素养,提高人的语言水平,并在文化素养的提高中不断成长。试问哪位文化名人没有读过书,没有在书中学习过。看看中华民族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少年时曾为读书嚼辣椒驱寒,这样的刻苦读书使他饱览群书,从而得以写出1篇篇语言生动,饱含蕴味的佳作,为他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打下了坚实的根底。由此可见,读书能丰富人的语言,提高人的文化素养,读书能使人成长。
朱熹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说的'是人要保持自己不退步,要丰富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要依靠读书。反之如果不读书,人就会走下坡路。王安石的《伤仲永》说的正是如此,神童仲永三岁就可指物作诗,但由于缺乏后天的阅读与学习,最终退到了泯然众人的地步。由此可见,不读书的人会退步,读书能使人进步。
综上所述,读书使人成长。读书给我们知识,读书丰富我们的语言,读书还能给予我们开展的能力;忽略读书那么会使我们思想陈旧、腐朽,也会使我们缺乏文化素养,于别人。总之,人应以读书为本,读书使人成长。
这是一曲悲歌。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九篇】
时间真快啊!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虽然我还不是很理解什么是读书体会,但我自己倒是有一点体会。上课认真听,还要参与到课堂上老师提问,敢于积极发言。认真听好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因为这些话对我是很有帮助的。再做回家作业的时候,碰到不会的,想一下老师上课曾经说过的内容。难题就这么解开了。还有就是多读一些课外书,不用看很深奥的`书。我就喜欢看一些幽默的,故事的。虽然现在来看我的写作水平提高的不多,但我爸爸说知识是靠积累的。
我相信经过我的努力,成绩一定会努力的平稳的上升的。所以我的心的就是: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做,你一定是最棒的!
学生的道德经摘抄和读书心得体会【第十篇】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