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科学(实用5篇)
【导言】此例“生活与科学(实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生活与科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科学 生活化 策略
初中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在科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初中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理解人生,不断地提升他们的生命价值。初中科学课程是一门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及地理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与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较为全面地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使学生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的好奇心,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意识,形成诚实、客观、严谨、理性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可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生活、科学、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使科学教学生活化,是科学课程的重要理念。
一、科学教学生活化的界定与依据
(一)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据此,我对“初中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含义作了界定,即指在《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引下,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充分挖掘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并将其渗透于初中科学教学中,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初中科学教学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并引导学生不断地超越生活。
(二)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识自然事物所需要的整体眼界,为学生提供了解自然界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教育生态化”的观点,即教育要成为沟通“虚拟的学术世界”和“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桥梁,使学生在具体、丰富、真真切切的生活情境中发展各种类型的智力。
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也要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必须贴近生活。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教师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科学教学生活化现状分析
目前,初中科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许多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去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只局限于教材,教学过程只注重解题和练习,注重教给学生解题的技巧,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科学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距离。从科学教材本身来看,尽管具体内容是在充分考虑适应本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以及与其他学段和相关课程衔接的基础上精选的。但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依然带有编写者的偏见,具有滞后性,不利于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也不尽相同,教材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并不一定为所有学生所熟悉。再次,鉴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更习惯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而主动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比较薄弱。
三、科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研究表明:初中生在分析科学问题遇到困难时,往往是因为其难以在头脑中勾勒出与问题相对应的情境或画面。生活情境的一大特点就是直观,所以在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在《食物中的营养素》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为引导学生了解食物中的七大类营养素及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平衡膳食的观念,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教师:“同学们,昨天老师一个人在家里吃晚饭,所以很简单,就吃了一碗蛋炒饭。今天早上起来肚子特别饿。我想知道同学们昨天晚饭吃了什么好吃的?有同学愿意告诉我们吗?”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回答。几位学生回答后,我表示很羡慕。此时老师提出问题:“请同学评价一下,老师的晚餐和刚才这几位同学的晚餐,谁的晚餐食物搭配最合理?如果不合理,你觉得不合理在哪里?可以做什么样的改变?”由此逐步深入,学生沉浸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使得教学过程流畅高效而且趣味盎然。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自己健康的生活观念,真正体现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宗旨。
又如,在《认识简单机械――杠杆》这一内容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前几天,老师在路边的小摊买了一个西瓜,当时摊主说这个西瓜有八斤重,可老师拿到家里一称,只有六斤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老师后来想到,肯定是摊主用的杆秤有问题。那么摊主到底在杆秤上动了什么手脚,达到缺斤少两的目的呢?学生听到这里议论纷纷,进行各种猜测,但他们并不能确切地分析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提出,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接下来学生会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去学习,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设计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科学知识寓于生活之中,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环上升过程。教师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了沟通生活素材与理论知识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活跃了思维,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素质。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从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来看,尽管它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应力图概括人类长期积累的数量巨大的知识,并且以学生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但因为学生生活的地区不同,所接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必然使得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这就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对于教材中学生不熟悉的事例,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改编。对于比较抽象和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也应该增加一些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如教材中《人体的免疫功能》这一节内容,在分析人体免疫系统能分辨“自我”和“非我”,当免疫功能异常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时,教材中以风湿性心脏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学生对这两种疾病的了解是非常少的,这就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认为,此处,教师可以以妊娠反应为例加以说明。对于妊娠反应,学生肯定听到甚至看到过,有很直观的印象。妊娠反应是一种排异反应,胚胎可视为母体内的一个异物,由此引起的排异反应造成了妊娠反应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免疫系统逐渐认同了胚胎作为“自我”,因此不再加以排斥,所以妊娠反应也得以缓解,这就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排异知识。
又如在《质量的测量》一节内容中,教材为了让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质量,列举了一些物体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的数量级,其中10-2千克示例为蜂鸟,并配以漫画图片。笔者认为这一示例并不十分合适,因为蜂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陌生的动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看到过蜂鸟,所以不会有直观的感受。少数学生在课外知识中对蜂鸟有所了解,但我发现这些学生对蜂鸟的印象是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而蜂鸟的质量到底是多少,学生毫无印象。而且学生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蜂鸟大小与质量与蜜蜂差不多。一只蜜蜂的质量一般其实只有几十毫克,若以千克为单位,数量级上应为10-5,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而蜂鸟的种类众多,最大的巨蜂鸟长约20公分,重约20克,最小的蜂鸟,长约公分,重约2克,所以质量10-2千克以蜂鸟为示例并不准确。笔者认为此处不如以鸡蛋作为示例为好,一个鸡蛋的质量一般都是几十克,用在此处应该是准确的,而且鸡蛋是所有学生熟悉的事物,能给学生最直观的体验。
教师只有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呈现方式,努力使科学教学内容生活化,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三)科学语言生活化
初中科学课程的内容包括:统一的科学概念与原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等。其中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在文字表述上高度严密而精炼,虽然这些语言是科学严谨的,但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些表述比较晦涩和难以理解。因为这种表述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不能理解这类科学语言,学生感觉科学知识枯燥抽象且远离我们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也会下降,甚至对科学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从科学语言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本质,用最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来解释,让科学教学语言尽量生活化。
如“比热容”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教材直接呈现了比热容的概念后,只是用表格列出了一些物质的比热容。而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表述方式难以理解,更不能把物质的比热容与物质的吸放热能力及温度变化联系起来。怎么办呢?我利用一个生活化的类比解决了这个问题:用两个人的酒量来类比两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酒代表热量,让两个人同样喝下一瓶啤酒,酒量小的那个人已经面红耳赤,而酒量大的人只是脸稍微有点红。以此做类比来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与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以及温度变化,即相同质量两种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物质升高温度少。但如果要让两个人都喝醉,酒量小的人只要两瓶啤酒就会醉,而酒量大的人要喝六瓶啤酒。即让相同质量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热量多。这样生活化的语言表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更能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此外,一些古诗词和生活中的俗语、谚语等,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如用“酒香不怕巷子深”来说明分子的运动,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说明遗传现象等。
科学语言生活化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一种手段。科学语言生活化,是让学生心目中“神化”的科学概念、原理、规律“平民化”,拉近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更亲近科学、喜欢科学。
(四)科学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传统作业设计往往形式单一,内容重复较多,重点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上,注重解题能力的训练,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科学作业不能为做题而做题,更不能为了应试而做题。生活化作业的设计强调科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注意科学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接触科学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科学作业生活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科学作业生活化主要可以从三方面落实:第一,习题设计生活化,将科学问题设计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第二,开展生活化的小实验、调查实践和科学探究。第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以“厨房中科学”为主题,可以设计各类生活化的科学作业。如习题类:分析厨房中的力学问题,菜刀的刀刃很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刀柄上有凹凸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增大摩擦;炒菜时颠锅利用了菜的惯性等。实验探究类:用蔗糖、食盐、色拉油、水等为材料研究溶液和物质的溶解性;以醋为原料研究酸的性质;研究电冰箱中食物的物态变化等。此外,如制定健康食谱,调查厨房垃圾的分类和利用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践表明,在科学教学中立足于生活,让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1.学生层面
科学教学生活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笔者以前经常感受到课堂张力不够,总有一些学生上课时会“走神”,或者学习兴趣不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努力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他们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中弥漫着生活气息,教室成了一个充满愉悦的场所,因此激活了学生的学生兴趣,情感目标显而易见。科学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了观察与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机械的,他们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作出了的调整,有大量的感性材料参与到思维构建中,学生认为科学不再是难以理解的内容,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综合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2.教师层面
科学教学生活化也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许多教师都有教学惰性,总是喜欢机械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对教材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处理,这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不断发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这既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精神,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自我提升。
(二)建议
1.应避免为“生活化”而“生活化”
科学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促进生活素材与科学知识的有机融合,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的生活化的材料,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注意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对材料问题的设计,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论,同时生活素材的选择要注重时效性、相关性和真实性。
2.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加强教师间的协作
初中科学课程涉及知识领域广,涵盖的内容丰富,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合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而现在的科学教师大学所学专业基本是分学科的,主要以物理专业、化学专业和生物专业为主,这造成了科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的不均衡和不全面。此外,教师平时工作负担重、压力大,没有充裕的时间开展教学研究,而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发挥教师的个人特长,加强教师间的协作,开发完整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并做到资源共享,以提高科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性,减轻教师负担。
3.科学教学生活化需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和时间
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有时需要学生开展一些课外小实验、调查实践及课外探究活动等,但这类活动的开展次数和开展时间需要合理安排,不能占用学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加重学生负担。我建议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周末活动和假期活动的形式为主开展。尤其是暑假和寒假,教师可选取下学期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家庭小实验和探究问题,安排社会调查实践等生活化的学习任务,减少以往大量的书面作业,提高假期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科学教学生活化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初中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生活与科学,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生活与科学的相关认知。
生活与科学范文2
一、 在《课标》学习方面: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
二、李艳华老师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了从“有效教学准备、有效教学实施、有效学习评价、有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课件及课件制作)”四个方面展开了品德的教学团队工作,使我们莫旗的《关注课前准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引起了全旗、市、区教研室及大部分老师的广泛关注,这也是本次学习中我们莫旗教育科研的一个亮点,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我在这方面主要是从以下几点有收获:
1、打有准备的“仗”——充分做好有效教学准备
品德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教学准备工作似乎显得特别重要,它的教学活动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教学准备的基础上才具有生命力。从学习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确定各级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准备相关教具、掌握背景知识、精心设计教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都有助于老师们转变观念,认识到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展开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知道具体从哪些方面着手准备我们的教学,避免盲目、缺乏针对性。
二、讲究“战术”和“战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品德学科有自己突出的学科特点,如学生需要进行阅读、搜集、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等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需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空间不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囊括了生活常识、历史、地理、国情、环境、法制等各方面的知识。正是这些突出的学科特性造就了开展品德教学活动时必须注重科学的“战术”和“战略”,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教学实施”就是充分结合这些学科特性展开指导,使品德教师清楚地了解了如何科学有效地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空间,并进行课外延伸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三、积极巩固“战果”——以有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品德学科的评价不像其他学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或者简单地能以对错来辨别学生的掌握程度,它需要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评价的内容也决不能局限于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以及学习结果等各方面的表现,需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而不同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绝非一种尺度已然,必须从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鼓励为主。评价的主体也显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自我、学生之间、家长、社会等,评价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选用适合学生的评价方式。通过有准备的“作仗准备”和科学的“战略”措施后呈现的“战果”必须珍惜,因为所有的一切评价的出发点和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四、适时“储备”--------利用好有效的教学资源。
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的课程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因此,要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学生的经验、生活等资源;利用学校、家庭、社区中的各种资源;利用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等注重教学实效。同时,建议中也明确提出了对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要求,品德教师必须通过关注时事新闻,加强科学常识、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学习,完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地展开本学科的教学。
生活与科学范文3
一、源于生活环境巧引导――选择生活化的环境,充分挖掘科学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应充分利用自然生活环境,引导幼儿萌发对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想象。
最近连续几天的阴雨,戏水池里注满了水。为了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尊重他们对水的兴趣,使他们对水有更多的了解,我没有阻止他们玩水,而是鼓励他们发现水的奥秘。“啪!啪!啪!”一只又一只的海洋球落到水中。红的,绿的,黄的,蓝的……微风吹过,五颜六色的海洋球跳起了“水上芭蕾”。“啪!”我将一块小石子抛向水中。“啪!”配班的王老师将一块小积木抛向水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我问。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有的说:“海洋和积木球浮在水面上,石子沉在水底”;有的说:“只要我们向水中抛东西,水面上就会晃动”;有的说:“水一动,我们的影子也在动。”……小朋友们的讨论进入了高潮,沉浮现象、水污染问题都没有痕迹地进入其中。
就这样,在“水上芭蕾”的自然活动环境中,教师适当的引导启发使幼儿主动地探索了科学现象,获得了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体验。幼儿科学能力的发展就是在这种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慢慢积累起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创设一个能让他们积极探索的氛围,鼓励他们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在随后一系列的生活中,有时孩子们能将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里使它鼓起来,有时孩子们在电动玩具中装上电池使其转动起来,每当那时他们都显得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因为他们是如此喜欢生活,喜欢探究。
二、源于生活游戏巧启发――利用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运用游戏化的教育策略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周围现实生活的环境中蕴含了大量的自发的或者偶然的科学信息,教师应通过游戏化的教育组织和敏锐的教育机制将科学教育有意无意地渗透其中,让幼儿感受科学的有用和探索的兴趣
吃完午饭后照例和孩子们一起户外散步,毛毛小朋友一边走一边说:“奇怪,我的影子怎么一会儿长、一会儿短,还一会儿没有啊?”别的小朋友听到他这样说也纷纷找自己的影子,这时我没有阻拦幼儿,而是追随孩子的兴趣组织大家一起玩起了“找影子”游戏:“找个朋友站在一起,比比、看看你们的影子,你发现了什么?”“我的影子比他的长、我的影子胖、老师的影子大、我的影子也扎着小辫儿……”“你影子会变吗?怎么变的?”“我跑影子也跟着跑、我动影子也跟着动、影子也会跳舞……”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幼儿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很大的好奇和兴趣,但这种好奇是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往往也是无意识的,“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影子虽然常伴随着我们,但怎样才能让幼儿对影子有着科学的认识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依旧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着影子的秘密,引导他们发现影子和光的关系,记录一天里什么时候影子最长,什么时候影子最短,孩子们在老师支持、鼓励、引导中发现了很多关于影子的科学知识。
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最能发展其科学探究能力。这次找影子的游戏活动,虽然没有精心设计,没有任何前期准备,但它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兴趣,因为“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通过类似的活动中诞生的科学游戏,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蕴藏着这么多的科学奥秘,这样更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
三、源于生活兴趣巧拓展――利用幼儿的兴趣点挖掘生活化的科学教育素材。
生活是教育内容的源泉。正如杜威所说:“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欢乐的生活――即对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因此凡是幼儿感兴趣的,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科学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在幼儿生活中发现的有趣的材料,都可以生成为适合孩子生活和经验的科学教育素材。
在一年一度的春游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零食结伴分享,但是发现许多孩子不会打开包装袋,纷纷寻求老师的帮忙。于是我就巧妙利用这个生活中的“包装袋”激发幼儿探究兴趣:首先在教室里展示幼儿收集的各种食品包装袋,引导幼儿观察其材质和设计“这些包装袋上面都有些什么?它们有什么用”?兴趣盎然的孩子们找到了包装袋上各种各样的信息: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名称、条形码、净含量、生产厂家等。首先,通过讨论让他们知道,尽量要选择有包装、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标注齐全的产品。这样的科学小常识也增添了孩子不少的生活经验。其次,探索打开包装袋的方法:怎样打开时不让袋子里的东西出来?有没有不同的打开方式?也正是在这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和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生活与科学范文4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才是所有规律的立足之本,能将这些应用于生活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世界来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上的需求,并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触类旁通,应用于其他。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感觉亲切、实用,自然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注重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师应该从思想上认识到课堂生活化的重要性,这直接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新课改后,教学目标从原先单纯的知识目标扩展到三维目标,这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要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教学“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内容时,知识与技能目标集中体现在学生能够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如何检测学生是否理解知识?我想,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两种生殖方式的特点,能判断身边具体的生物的生殖方式,就意味着他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基本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理解为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是否科学,在理解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无得到方法上的启示。将“从生活到科学”贯穿整个教学,从生活中获取信息,利用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处理得到所需要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否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价值观。这节课如果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体会“学有所用”,也就体现了它的价值。
二、教材处理生活化
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教材的编写难以使教学内容符合各地的生活实际,这种地域的差异、风情的差异、生活的差异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教学“物质的溶解性”中,为了体现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有这样一个活动环节:将1滴色拉油滴入水中,它能溶解吗?将色拉油滴入香蕉水中,它能溶解吗?色拉油对平时不入厨房的初中生来说还勉强能接受,而香蕉水为何物?这个实验只是为了让色拉油溶解在香蕉水中,以体现它在水中不能溶解的区别,那为什么不采用学生更加熟悉的汽油呢?更贴近生活,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又免去了学生对香蕉水的过多疑惑。
三、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有自身的潜能,有发展的需求,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教育要充分尊重和遵循学生自身。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生活。生活化的课堂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整理、加工、提炼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在相互交流和激烈的思维碰撞中修正自己的认识。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生活化资源
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经验中引出学习主题是科学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升华与凝华”知识解决了学生对灯泡会变黑现象的困扰,“体温的控制”知识解决了学生对人体体温恒定现象的疑惑,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元素分布”之后人体中元素的作用的介绍,“地磁场”之后信鸽导航与地磁场的了解,“浮力”后轮船载重线的认识等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对著名科学家的生平、研究经历,最新科技动态,人类发展历史等介绍也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更要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五、设置生活化的作业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课外作业就是学生学习的推助器。科学中不少概念比较枯燥、抽象,一些演示实验可见度又低,但这些内容往往可以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布置一些简便的课外小作业,通过对知识的运用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的素材其实很多。
生活与科学范文5
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
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