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范例精编5篇
【导言】此例“诗词歌赋范例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诗词歌赋1
其实,每一首歌曲,都是一条生命。
在宿舍,我总是放一些轻柔的歌曲,听起来能够让人心中安静的那种,而我另一个室友,就和我们相反,她经常播放一些抱怨和悲伤的歌曲,其实也总是惹人心烦。
只不过,我们也是有所选择的,比如戴上耳机,或者是在某些程度上,我放的歌曲也会有人不爱听,所以在播放之前,都是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让他们点歌。
那时,我们都有自己内心最美好的祝愿,我们想过的那些问题,其实都变成了一种小说当中的波折和流浪,只是突然读过之后,才会发现原来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各种抱怨,只是那些诗词歌赋,早就已经无法满足,或者是摆脱。
看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真的没有任何的作用。
我们一直都很喜欢,再这样的一条路上,读懂未来和人生,那么的心情和生活,都在一个地方开始传播,那些问题的严重性,其实都开始广为传播。
我想,我需要的大概还是一个由头,可以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发挥,这一切都也是原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5篇诗词歌赋范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诗词歌赋的相关认知。
诗词歌赋2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词歌赋 丰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它们犹如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光彩夺目。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熟读、背诵、鉴赏和运用教材中的诗词,还要善于运用诗词歌赋来丰富语文课堂,从广度和深度上开发诗词歌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营造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让学生领略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语文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情画意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
二、拓展阅读,补充课文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立足诗词,培养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一个量的积累。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应运用诗词歌赋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语文的海洋里,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诗词歌赋短小精悍,有好些诗词在孩提时代学生就已经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的素养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不妨先来看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老版高中课文第一册第一课《荷塘月色》中,引用了南朝乐府诗《西洲曲》;第二课《长江三峡》,引用了杜甫《夔州歌》《咏怀古迹》和古代歌谣;第三课《雨中登泰山》,引用了《诗经》的句子、杜甫的《望岳》、宋之问的《桂阳三日述怀》。一个单元,3篇课文,篇篇都引用诗词歌赋。是偶然现象吗?不是。打开每天的报刊杂志,你会发现不少文章是以古人诗句做题目的;看看电影电视预告栏,你也会发现有些片名与古人诗句不无关系。这说明了古代诗词歌赋的优秀篇什,是古人千锤百炼的成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能使文章生色的。
诗词歌赋篇幅虽短小,但同样有起承转合,有完整的结构,有格局,有意境。在写作教学中,用它做范例,具有简洁、方便的特点。比如写《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之类的作文题,我们就可以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做例子,思考如何组织材料,如何布局谋篇。如果写《送别》之类的作文题,则可以拿李白的《赠汪伦》为例,夹叙夹议,写景抒情相结合。
五、了解民俗,积淀底蕴
古诗词歌赋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和风俗民情,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积淀底蕴。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诗词歌赋3
那么,诗词歌赋如何同语文教学结合,又怎样发挥其作用呢?
一、造成气氛,激发兴趣
讲课前,利用三五分钟指导学生抄录背诵有关的诗词,不仅利用点滴时间传授了知识,且书声琅琅,情绪昂扬,造成了课堂上应有的文学气氛,使学生从心理上把语文课同其他课区别开来,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语文课。同时,多次这样训练,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学习《雨中登泰山》,抄录杜甫的《望岳》一诗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导朗诵,领会意境,引起学习欲望。学习《劝学》,抄录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体味诗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纯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喜爱之情。学习《〈指南录〉后序》,背诵《过零丁洋》或岳飞的词《满江红》,激发师生对祖国的挚爱情感,造成浓厚的学习气氛。
二、补充课文,加深理解
利用诗词歌赋同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适时引入教学环节,作为课文的补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将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抄录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比喻说明法的特点及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还可使学生了解:古人早已对荔枝不耐贮藏有真切的认识、生动的记载,体会课文引用古诗文的准确、精妙。学习《秋色赋》,把欧阳修的《秋声赋》印发给学生。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将峻青笔下绚丽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笔下肃杀悲凉的秋景加以对比,从而体会出课文作者写秋色的时代特征,有利于领会文章主旨。
上述两例,前者可在课文讲读后抄录补充,以印证体会;后者在讲课前印发补充,以对比认识。有些诗词歌赋,根据需要,亦可在讲课过程中补充。
三、追根溯源,领悟题旨
有些课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渊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这时,有必要借用诗词歌赋追根溯源,使学生从思想本质上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以更准确地领悟课文的主题,体会文章的感情。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饮酒》,可同时学习作者的《五柳先生传》,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尽快地把握诗的主题。唐弢的《琐忆》 以鲁迅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贯穿全文的红线,故教师可将全诗《自嘲》介绍给学生,使其认识鲁迅先生鲜明爱憎的思想根源,帮助学生领悟作品主旨。
四、联系体会,借鉴练笔
在写作教学中也可提供有关诗词为写作引用材料,使之联系所写内容,体会意境、感情,达到借鉴、练笔目的。
如布置学生写《我爱校园的绿树》,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校园里的白杨、垂柳、果树等,可提供贺知章的《柳枝词》,使学生回忆、观察垂柳的情景,体会“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意境,借以描写垂柳的情态。写《春蚕赋》,练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可提供李商隐的诗《无题》,使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味“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品格,将物的生物特征与人的精神品德联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写法和主题。
五、了解民俗,开阔视野
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的词《采桑子·重阳》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学生介绍清明的来历;讲述丙辰清明天安门广场悼念的情景;抄录杜牧的诗《清明》。
其他如端午节、元宵节等均可向学生推荐有关的诗词歌赋,并背诵、赏析。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将诗词歌赋同语文教学结合的粗浅感受。也许有人会认为,语文教学课时紧、任务重,哪能再去顾及诗词歌赋呢?其实不然,在浩瀚的语文知识中,各方面的内容都因其内在的联系而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教学中,教师只要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诗词歌赋,有机地同课文、写作和学生的生活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其特长,来为语文教学服务。
诗词歌赋4
1.诗词歌赋在导入新课时的应用
上历史课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呢?其中的一个关键在于教师的开课导言即导入语。导入语要新奇、有趣,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让一堂课的开头就吸引学生,不妨尝试用经典的诗词歌赋来开路,效果会很好。用经典诗词歌赋导入新课,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经典诗词往往高度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诗词的句里行间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利用学生易懂或熟识的诗词歌赋导入新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比如,在教《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课时,笔者引用李白的《古风》之三的前四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首诗歌颂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历史功绩。这头四句极力渲染秦始皇消灭六国平定天下的威风。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扫”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张扬了秦王之赫赫声威 ;再用“虎视”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觉咄咄逼人;第三句“浮云”象征当时天下混乱阴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剑一挥,则寰区大定,“决”字显得何其果断,有快刀斩乱麻之感;于是乎天下诸侯皆西来臣属于秦了。由于字字掷地有力,句句语气饱满,不待下两句赞扬,赞扬之意已溢于言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然后就此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秦始皇是如何一统天下的。
用诗词歌赋作为导入新课的手段固然很好,但在用它作为历史课导入语时还是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所用的诗词资料要切合教材内容实际,要与课文内容或史实相关联。不能牵强附会,同时还要是学生易于接受或熟识的。第二,特别要求诗词导语设计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或启迪性。第三,导入时间一般在两三分钟左右为宜,导入时间过长会占据新课讲授时间,这是不可取的。
2.诗词歌赋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教材语言的生动性不够,理论性较强,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引进经典的诗词歌赋可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亲切感和美感。在讲授“台湾人民反对割台斗争”这一问题时,笔者采用的是丘逢甲的《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这首诗深刻表达了台湾人民在得知台湾被割让后的悲愤之情,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
在教《新民主主义革命》一课时,笔者发现的经典诗词随处都可以引用,诗人以其气势磅礴的诗篇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峥嵘岁月,也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程。在讲“工农红军长征”时,笔者引用的是在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然后询问学生:“红军长征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在长征途中发生了什么?长征胜利对中国革命有何意义?”由于学生被这首诗的意境吸引和感染了,所以他们听起来很有兴趣,教学效果很好。
3.诗词歌赋在结束新课时的应用
结束新课时要进行即时小结,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之后的知识归纳和梳理,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疲劳的眼球,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这一方面,诗词也有着独特的功效。例如,在讲授完《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这一内容后,笔者引用谭嗣同的《有感一首》:“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既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也为后面谭嗣同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的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节后,我引用的七律《人民占领南京》来进行小结,通过这首诗,引导学生认识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摧枯拉朽的力量打败反动派的豪迈气派,表现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内容、时间等适时适地地选择适宜的古诗词进行渗透,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在课上运用诗词歌赋时要注意对诗词歌赋量的控制,过多过滥地使用诗词歌赋会让学生目不暇接,很可能使部分学生的注意力落到这些奇美的诗词歌赋上,短时间内难以转移到学习主题上,会有喧宾夺主、冲淡主题的可能,反而效果更差。在运用诗词歌赋时还应注意运用时机,不同诗词歌赋运用时机不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因此要适时地巧妙运用诗词歌赋,这样才能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诗词歌赋5
但是大家普遍苦于教授,一是作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的诗词歌赋博大精深,一时无从下手,二是方法单一,除了强力要求孩子背诵之外再无良策。下面几种办法可供师者们参考:
一、解放心灵下的吟诵
古代诗歌原是可歌的,应和节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歌有和。这是一种回归本源的办法,许多老师正在探讨并开展这方面的教学实验。在我们身边,东北师大附中净月校区的任燕就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据说效果不错。当学生唱出那种旋律的时候,无论关关睢鸠还是蒹葭苍苍都在孩子的心中化为一种愉快的精神,学生们是很感兴趣的。在这一刻,大家摇头晃脑,忽略了时间和空间,完全沉浸在一种忘我的境界里,孩子生命中的苦恼完全被弃之一旁,只有音乐般的声音在教室里盘旋,心灵得到完全解放。
二、介入情绪式的鉴赏
我们常常对喜爱的器物把玩不已,生出无限想像和美丽精神,对于古代诗歌精品,我们完全可以用把玩、咂摸、鉴赏的心态去玩味。在这个过程中,来促进孩子审美意识的觉醒。我们要在鉴赏中请我们的喜怒哀乐真实地介入到我们的鉴赏过程中,找到我们学习的审美意义。
三、深度理解式的小题大做
时间就像手中的银子,大家都不肯对一件小事奢侈地付出太多,唯恐回报不多。但是对于那些缺乏精神文化价值的练习题,我们却不肯遵守节俭的精神,轻易交付大把银两,这是一种学习的错位。我的看法,对待精典,应当付出爱情,应当全情投入。我们可以动用各种武器,小题大做在所不惜,因为这些精典会像爱人一样爱我一生。可以请孩子们在仿写、扩写与改写中加入自己的理解,促进尝试理解。写即理解,我这样说是不是有些过份?
四、实践化的学以致用
各位同人想想,背过的东西会忘记,用过的东西也会忘记吗?因为背诵是一种简单任务,不直接体现学习的意义,谁还对没指望的事情,没用的事情下本儿呢?别看您教的时候是这样,您学的时候您内心的想望可不是这样。而用过的东西,好用,不好用,都是一种过程,当学习进入一种过程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体验,当把记忆的东西融入一个过程的时候,它就变得深刻而动态。所以,我推荐在使用中学习,看看趁不趁手。那么,想办法在学习活动中创造学生引用、应用的机会――用过的东西永难忘。
五、活动化的内化过程
活动即教学,这样说来,一些朋友可能不大同意,这太绝对,是的,这是一种绝对的说法,不如此无法表达我对活动化学习的敬意。就像钟启泉先生说“评价即激励”。鼓励学生举办古诗词鉴赏评介会、研讨会,要像对大学者一样给他们摆上茶水或吃食,像对待专家一样摆上麦克风,像对待知名人士一样介绍上台或参与讨论的学生诸位。这是一种尊重,人是在尊重中成长的,人没有得到过尊重人是不会越来变得越重要的。你要相信,重要人物都是在尊重中产生的,所以,不仅你不仅要对人家的孩子表示尊重,也要对自己的孩子表达足够的尊重,当然不仅靠语言,还要靠行动。也可以组织和号召学生开展古诗词学生书法比赛,古人写诗与写字是联系起来的,举凡大作家大诗人,都是书法的圣哲。这是一种学习文化的连通,作家的作品,诗人的诗与他的字一同要成为我们的学习内容。这是综合性学习。
六、故事化的教授和交流
大学时读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作品,总觉有唐宋传奇的味道,可读性强,震憾人的内心,尤其是其小说《犟妹子》,当时就动了我的心,至今仍回味不已,那是一种美好的爱情发作的境界。他获了诺贝尔奖,他主张写故事就要写“闻所未闻的”故事。而我们孩子写出来的东西多是大路货的原因,也可能发端于我们的教学缺乏故事。古诗词都是有故事的,可惜我们常忽略这一点。所以,我倡导故事化的课堂,也建议把学校和课堂建设成学生的学习和资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