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范文【最新10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范文【最新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一篇】
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之后,知道作为中华儿女,都应该弘扬我们中华传统美德。
先说谦让吧:清朝时,有个叫张英的人在京城做大官。一天,他接到来信,说家里因盖房子和邻居起了冲突,想借他的权力解决这件事。张英马上回信,只写两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他的家人受到信后很受教育。是呀,我们就让出几尺地给邻居又能怎么样呢?于是,张家在盖房子的时候主动让出三尺地。邻居见张家这样做很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的做法,也让出三尺地。是啊,不管我们身处在什么地方,人与人相处应该学会谦让,这样才能和睦相处。
再说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就是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不仅给我们了生命,而且养我长大,教育做人与做事、他们用生命来保护我们,爱我们,他们付出一切的代价让我们幸福、平安、快乐。现在的年轻人自私自利,缺乏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也缺乏智慧、缺乏对孝顺基本条件的认知、缺乏良心,心里总觉得我为何孝顺?我孝顺父母不是我自己吃亏了吗?所以大多数人孝顺父母是个面子、追求别人的评价、甚至追求虚名,所以很多人对父母的孝顺反而变成伤害。更糟糕的.是现在很多人不知道真正的孝顺是什么?他们认为给点钱,买点东西送给父母就是孝顺,这是物质上的一点孝顺。但不是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孝顺是,父母希望孩子们常回家看看,跟父母聊聊天,吃吃饭就够了,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做子女的,又有几个做到,总是说忙没时间。即使回到家里,也不跟父母亲说话,只是呆在一边玩手机。更可怕有的儿女虐待打骂公婆了,有的把公婆赶出门了,有的不给父母吃,有的甚至把父母赶上绝路等。当我们听到这些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感到特别的悲凉,我们的良心哪里去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哪里去。我劝那些不孝顺父母的人,请您们记住一句话:“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孝亲不待。”别到那时再后悔。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二篇】
文化节目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文化传承方式,它通过娱乐方式来传播文化知识,具有易于接受的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本人近期参加了一些文化节目的观赏和参与,深刻感受到了文化节目这一文化传承方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在此,将就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娱乐性与文化价值并行。
文化节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的娱乐性质。文艺表演、音乐会、展览会等等文化节目以传递艺术、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信息为主,但也以其娱乐性作为人们观赏、参与的主要目的。但很显然,文化节目也同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通过文化节目,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科学知识,了解到时下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同时,文化节目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对不同国家、种族、文化等的了解更加深入,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底蕴。
不难发现,许多文化节目的传承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有的表现在节目信息过于晦涩难懂,有些是由于观众受众群体的限制。如何提高文化节目的传承效果?笔者认为,首先需要把握好节目设计,要让节目的信息明确、具体,更好地表达主题。同时根据受众群体特点,选择更适合受众接受的形式进行呈现。此外,互动式体验也是提升文化节目传承的有效途径。让观众参与其中,通过亲身感受将文化知识融入其中,即能深化观众对文化知识的理解,也能促进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传承状态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节目作为一种具有强传播性和易接受性的文化传承方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类文化节目通过一系列的文化传承手段,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成为推广中华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
第五段:结语。
通过对参加文化节目的体验和感悟,我深刻认识到文化节目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和传承优秀文化知识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积极支持和参与文化节目,并致力于提高文化节目的传承效果,让更多人融入到文化节目和传承的大家庭中来,共同推动文化传承发展。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三篇】
黄河,亦称中国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精神家园。自古以来,黄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形成独特的黄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底蕴和精神追求。在近期的黄河文化研学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强大魅力和深厚底蕴,体会到了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下面是我对传承黄河文化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在黄河文化的传承中,我深刻认识到了“水利先行、百姓至上”的理念。黄河文化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对水利工程的重视。自古以来,黄河文化的传承者们就以巨大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黄河的汛期泛滥和决堤问题。他们修筑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黄河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百姓免受水患之苦。这种将人民的生活和利益放在首位的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我日常的生活中,也要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力量和智慧贡献给社会,为人民谋幸福,增进人民福祉。
其次,黄河文化的传承让我明白了坚持创新是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仅仅依靠传统,在今天的社会已经不再适用。传承黄河文化的人们一直强调创新和融合的重要性。他们通过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不断改进和创新,使黄河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即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不断学习和吸取新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与时俱进,并具备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三,黄河文化的传承教会了我应对挑战的勇气。在黄河流域的崇山峻岭、险峻河道中,一代代人们勇往直前,将生命押在对抗黄河洪水和战胜自然灾害的战线上。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勇气面对困难和危险,不屈不挠地追求希望与进步。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正是看到了传承黄河文化的人们那种拼搏和奋斗的精神,让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就能战胜任何困难。
第四,黄河文化的传承让我认识到了奉献和责任的意义。黄河文化的传承者们不仅关心着百姓的生活和福祉,也关注着对黄河的保护和治理。他们逐渐意识到黄河的河水有限,生态环境变化巨大,因此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和治理方法。这使我想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共同的资源。作为一个公民,我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更美好的家园。
总结起来,传承黄河文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在这次研学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黄河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他所蕴含的强大力量。我们应该从黄河文化中汲取智慧,学习他们对水利、创新、勇气和责任的追求,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黄河文化的传承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永远流传下去。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四篇】
文化节目是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我参加过很多文化节目,其中很多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在文化节目中感悟到的文化传承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文化节目的意义。
文化节目不仅可以让观众欣赏到精美的文化表演,更重要的是,文化节目体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在文化节目中,我们可以观看到很多刻画生动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感受到文化内涵的深度和文化遗产的厚重性,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第三段:文化节目的艺术表现。
文化节目是一种艺术形式,其中包含着丰富的艺术表现。音乐、舞蹈、歌曲、表演等形式的艺术表现,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同样是传承文化的媒介和载体。在文化节目中,艺术表现的内涵常常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和意义相互呼应,给观众带来很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享受。
文化节目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形式,它把历史、文化和思想等内容融入了艺术表演之中。通过文化节目,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文化节目也为我们传递了一种传统文化的社会和思想价值观念,可以使观众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受益匪浅。
第五段:结语。
总结一下,在参与文化节目的同时,我深刻认识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文化节目不仅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艺术表现传递文化意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化的魅力。在未来,我们应该不断推广和发展文化节目,提升人们的文化意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促进文化交流做出不懈努力。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五篇】
传承文化是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当前社会,传承文化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关注的话题。人们希望通过传承文化的方式,传递先辈们留下的文化遗产,让优秀的文化得以永存。在我看来,传承文化需要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心血,下面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传承文化需要注重细节。
传承文化需要注重细节。文化是由许多不同的元素组成,一个文化的完整性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的。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它们中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语言、服饰、习俗等等。只有这样,才能让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传承文化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细节记录在案,传递给后人。这样,文化才能焕发出独特的光芒。
除了需要注重细节之外,传承文化还需要积极参与。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光是把文化元素传递下去,还需要把文化串起来,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我们可以参加各种文化活动,这样可以加深我们的印象,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意义。通过参与,我们可以将文化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让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
第四段:传承文化需要立足现实。
传承文化需要立足现实。在当今的社会中,传承文化已经走进了无数个家庭和城市。但是,传承文化不是固定的,它是不断变化的。我们需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保持文化的活力和时代感。传承文化需要我们把它和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新的媒介手段来推广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文化活动来吸引更多人参加。只有把传承文化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才能让文化有更广泛的影响。
第五段:文化需要创新,但也需要保守。
最后,我想说的是,文化需要创新,但也需要保守。文化创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文化更加生动有趣,也可以让文化更具魅力。但是,创新和保守需要取得一个平衡。过于创新会失去文化的历史渊源,而过于保守也会让文化变得死板和陈旧。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文化过程中,从创新和保守两方面入手,才能让文化在创新的同时,保持着它的魅力和历史渊源。
结论:
通过对传承文化的一些体会和心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传承文化需要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和心血,需要注重细节,需要积极参与,需要立足现实,也需要创新和保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使文化不断地在创新和保守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才能让我们的文化遗产得以永存,也能让我们的文化在时代的巨轮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六篇】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的传承文化班会。在这次班会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重要性。
转载自
首先,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和技巧。我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作品中,不仅使作品更加精致,而且也更有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音乐。我曾在课外时间学习过钢琴,但中国传统音乐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领域。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古琴和笛子,这让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的文学。我记得老师给我们读了《红楼梦》中的几段文字,其中的情感和意蕴深深地震撼了我。我发现,传统文化是如此的深刻、有趣和充满启示。
通过这次传承文化班会,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华文化对我们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性。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优秀的文化,我们应该好好珍惜。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文化,不论是责备它、疾恶它、感慨它,也不论是其中的许多毒瘤和幼稚,总之它已经成了我们的血管里流动的血液了”。我们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血液一样,继承、发扬和创新我们的文化。
我深信,只有通过这样的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真正走向世界,并在世界文化的舞台上展现出它的光芒。
总之,这次传承文化班会让我收获颇丰。我热爱传统文化,也热爱现代文化。希望我们年轻人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它在时代的河流中永远流传。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七篇】
驰名中外的茶乡,孕育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凡中外好茶之人历来关注产茶圣地,仅凭这点,我们的汤湖那可真是“前途似锦”呀!这里的自然条件为栽种茶叶提供了一个绝妙佳镜,这里的茶农们个个更是老手。
春天是采茶、产茶、出茶的好季节。这儿的人们,春季的喜庆无法把他们沉迷,因为魅力茶文化牵引、唤醒他们内心绿色的希望,这时的茶叶不仅鲜嫩,而且芽壮叶厚,整日焕发着朝气,雨露后的茶,沾有雨水,玲珑剔透,样子更是可爱。大册里的姑娘对采茶可谓是钟爱有加,轻盈的双手喜摘茶叶,因为茶的确讨她们的欢心,当地的姑娘唱出茶山歌,更体现淳淳的茶情民味,茶在这时最受人们欢迎,因为它能给茶农带来最好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称茶是汤湖的“摇钱树”。
茶不仅仅是本质清秀,而且它的制作过程可谓是一种绝伦的艺术。茶农们精湛的技艺,的确值得称道。茶园里刚采下的茶,沾有过量的水分,要用垫子摊开,待水分干后,才可真正上锅炒制,制茶时火候要适中,火热程度太大或太小,都会影响茶的质量,茶农制茶一般有三道工序:炒茶---揉茶烘干,每道工序,都有独特的艺术。我只是井底之蛙,难以面面俱到。工序完成后,茶叶外形紧结秀丽,条索卷曲匀齐,叶嫩片匀,香气十分高雅,饮而可觉其口感醇厚,清爽甘冽回味悠长。
文学也包掩不了茶的魅力。曾经就有文化墨客,领悟出了人生如茶的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感悟,茶可以与人生相比拟。我们每人的精神、追求、心境不同,其感悟的哲理意味亦不同。用心去感悟,茶是我们人生的导师。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八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自古以来,黄河流域孕育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为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近年,我有幸深入黄河流域,亲眼目睹了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的文化,受益匪浅,颇有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深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浩瀚与壮阔。黄河在中国流域总面积约为75万平方千米,全流域绵延3200公里,是亚洲最长的河流。黄河沿线有着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如壶口瀑布、五龙潭等。这些自然景观与黄河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浩瀚壮阔的画卷。在我的眼前,黄河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的景物,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
其次,我感受到了黄河文化的深厚与博大。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在远古时期,这里孕育了史前文化,如仰韶文化、长江文化等。在后期,这里又涌现出众多的古代文化,如龙山文化、古蔺文化等。我亲眼目睹了黄河文化的遗迹,如陕西博物院的古代文物、河南博物院的黄河文化展览馆等,深刻体会到黄河文化的深厚与博大。
再次,我体会到了黄河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与启迪。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承着勤劳、坚韧、崇高、奉献的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走访黄河流域的古迹遗址时,我见到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如壶口古城、龙门石窟等。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具有历史价值,更是一座座激励人民前进的丰碑。通过与这些古建筑的接触,我感受到了勤劳与崇高的力量,也受到了激励和启发。
最后,我体会到了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骨子里的一部分,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并且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传承与发扬黄河文化,不仅可以激励人民的爱国之情、奉献精神,还可以增进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而且,黄河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黄河流域的人们的责任,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接受、传承黄河文化,才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深入黄河流域,我对传承黄河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黄河文化的浩瀚与壮阔、深厚与博大、对人们的影响与启迪都让我感受到了传承黄河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黄河文化,使之在当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1181字)。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九篇】
壮族的历史文化背景:
如其名曰,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坚韧不屈的民族。根据秦汉时期的汉族史籍所记载,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唐五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后来的宋朝与明朝,壮族的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如“撞”、“獞”、“布土”、“土人”等称谓。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西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古老宏伟的创世史诗《布洛陀》,到闻名遐迩的扁担舞、歌圩,以及在建筑领域独具一格的吊脚楼,都是壮族文明结晶的一部分。壮族文明辉煌灿烂而又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文化在长期发展中滋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化,这些先进文化在很长时间内激励着无数壮族儿女迈步前行在发展的历史征程中。比如连山传统婚俗《壮族婚礼》,自明初洪武年间到成化、正德年间一百多年中不断发展,历经几千年,经过不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其民族独特的民族风情。像这种壮族优秀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化,是壮族文化的缩影和精髓,进一步的学习,了解与融入其中,有助于了解壮族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有助于进一步筑牢民族意识,强化民族认同。
措施:
一、壮族文化底蕴浓厚而又悠久长远,适当深入挖掘与开发,有助于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壮族的山歌名扬天下;民间故事、传说神话、民谣更是优美动听;壮剧、邕剧富有民族特色;壮锦图案别致,纹样精美色彩绚丽;传统节日里人们抛绣球,跳板鞋,抢花炮,以及采风车别有一番情趣,民间舞蹈,如狮子舞春牛舞,拥有师公戏,八音表演等,民族风情浓郁。取材于壮族生活的《百鸟衣》《刘三姐》《歌王》等作品有较大影响,这些珍贵的资源是壮族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不断挖掘,不断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壮族的文化。
二、保护文化遗址、传承传统手艺,打造壮族文化品牌,推出文化精品,提升壮族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上世纪90年以来,南宁市创办了壮族三月三歌节,如今已发展成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几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每一届都成为空前的盛会和脍炙人口的文化大餐,既丰富了民歌艺术节的内涵,又探索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新形式。如今,民歌艺术节已成为享誉中外的国内六大文化节之一。保护好如顶蛳山贝丘遗址、大明山龙母文化遗址,大龙潭大石铲遗址,昆仑关战争遗址、孔庙等。重点扶持武鸣壮族歌圩生态保护区,良庆香火龙生态保护区,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生态保护区,宾炮龙节生态保护区,邕宁抢花炮生态保护区等,国家或自治区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用全新的'视野和科学的方法去整合和经营好,这些特色文化资源,致力于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做大做强,历史文化,产业链形成文化资源与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发挥民族文化遗产,“树形象、带产业、兴城镇、富百姓”的重要作用,充分展示壮族的文化魅力,文化创新力。
三、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景观,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推出文化精品,有助于展现壮乡民俗风情。作为壮都的南宁,大街小巷树立起来的大都是火柴盒建筑,较少看到壮族元素,这与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首府的地位极不相称,也与南宁城市发展应坚持的方向不相符,在南宁市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南宁市的城市规划建设要以独特的壮族文化特色,丰富文化内涵为重点,把壮乡首府形象渗透到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旅游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贸,文化与生态的结合。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再现独特的民族风情。
四、弘扬壮族传统文化节日,提升壮族文化魅力。“三月三歌节”又称三月歌圩,壮族人家通过举办山歌比赛、抛绣球、碰彩蛋、吃五色糯米饭等多种形式庆祝“三月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要在壮族传统文化中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开发多样化、低门槛、接地气、有意思的载体活动,增强活动趣味性与亲和力,使之易于为年轻群体接受和喜爱,让传统节日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民族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气质所在,也是一个民族繁衍与发展的根系所在。壮族文化,在壮族的发展进程中是根、是魂,更是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必须要不断去传承与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把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力变为文化发展的竞争力,向世人展现壮乡民族风情,进一步丰富壮族文化底蕴。
教师文化传承心得体会【第十篇】
中国,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部读不完的漫长史书中,孕育了无尽灿烂的文明文化,其中,汉字可谓是最典型的一页!
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再到今天的行书,楷书,汉字经历了重重演变,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如一颗耀眼的明珠,为中国文学添了一抹光辉!如今,当我们看到这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构出来精巧美妙,变化多姿的汉字,并散发着生命的气息和文化的魅力时,不禁从心底发出赞叹!
还记得,我第一次开始认识汉字,是在上小学一年级时。在老师娓娓动听的讲解下,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汉字的美妙,后来,渐渐地,我学会了写汉字,并骄傲地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大字:我爱祖国!还在爸妈眼前炫耀了一番,得到了他们的表扬,心里甜滋滋的。从那时候起,我便深深地爱上了汉字,爱上了这四四方方的方块里蕴含的多姿多彩的人生!
每个国家的语言,就像一个国家的灵魂。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多少诗人的笔下,描绘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文化!有“细叶不知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绵绵春意;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日荷塘。
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日美景;有“孤坐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万籁寂静这一句句绝妙佳句,是一种代表着美的语言,文化!滋润了人的心田!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现在的笔下生花;从一个个陌生的文字到现在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我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汉字的熏陶!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美,是一种文化的美,是一种朴素的美,我为自己的祖国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感到自豪!我爱汉字,我爱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