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辩论赛(最新4篇)
【导言】此例“大专辩论赛(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大专辩论赛【第一篇】
在看到“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这个辩题的时候,就我个人而言,我可能刚开始会倾向于正方“美是客观存在的”,细思的话,却是更倾向于反方。
就正方而言,我所理解的,美如果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不管有没有人去感受,美都是存在的,不能因为没有人去感受它,而说它不存在。而美正是因为有规律可循才能形成所谓的美学。众人所认为的美的不同,在于他们的审美感受,而不在于物体的本身,任何物体都是有它美的地方,当然也有丑的地方,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美丑,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所存在的社会,人们用自己的审美去判定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因此,我们所谓的美学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社会的各种影响,才产生了他自己的审美,但不管如何审美,有些东西有美的地方,始终会被发现,就如吴哥窟、金字塔等的世界奇迹,或许会因为不同的人的审美不同而短暂地被认为不美,但它们的美不会因为人觉得它们不美而改变。
在美不能与美的感受混为一谈这一点上,正方没有充分把握自己的优势。他们虽然多次强调反方将美与美的感受混为一谈,却没有更深入地去阐述,美与美的感受有何不同。另外,正方在一辩的时候,提出了美是有迹可循,是有规律的,却一直没有举例给出一个标准。
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心理学教授朗洛伊丝教授根据研究得出,人脸美的判定,关键在于人脸是否趋近于一种脸的平均状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纵使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但是,美是有标准的,美还是在那里,只是人的审美不同。
就反方而言,我所理解的,如果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可以从美的起源来论述。美,其实是人类所制定出来的一个标准,因此,由此看来,倘若没有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人来定出这个标准,根本就不会有所谓的美,既然美是由人所制定的,如何能脱离主观感受?而对于动物,它们不存在思考,因此它们所喜欢的,只是本能的驱使,更不会有美的概念。由此想来,没有美的感受,所谓的美与美学也就荡然无存。吴哥窟、金字塔这类的建筑,当初既然建造出来,便是由人而设计,有人的主观感受才会有这些人为美的东西。至于大自然的美,没有人去感受,没有人去进一步体验,没有人去灌注感情,大自然纵使存在在那,但并不会有美。
国际大专辩论赛【第二篇】
吴天:谢谢主席、评判、对方辩友、在座各位,大家晚上好。古人说:“青梅煮酒论英雄。”今晚,就让我们以论做媒,以辩代酒,纵横古今,论英雄。成败英雄论古亦有之,李白诗云:“秦王扫六河,虎势何雄哉”,东周列国传里却说“见义勇为真汉子,莫以成败论英雄。”可见成败英雄论自古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然而时代的话题要有时代的意义,时至今日,以成败论英雄早已不是一种方法,一种标准,而是作为一句俗语,一种价值存在于我们的时代。以成败论英雄是可取的,就是要探讨这句俗语,这种价值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是否具有可取性。我们这个时代并不是只有一种价值观,以成败论英雄这种观念必然受到我们这个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共同协同与制约,使其展现精华,为我所用。这是其具有可取性的现实基础。这种价值观其可取性在于将成功与英雄联系在一起。英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人,也不是一枚英雄像章,更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墓碑。它所代表的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民族的旗帜与国民的榜样。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正是将人们对成功的追求化为一种对精神的追求,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以成败论英雄的可取性,还表现在它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因为作为一种价值观,他鼓励全社会学习英雄,追求成功。
时代呼唤英雄,社会鼓励成功,这样的民族才能进步,这样的社会才能发展。时至今日,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若不成功,我们将立于何处?信息时代,本土文化遭受强势挑战,若没有英雄,若没有英雄,我们又何以让后代感受身为华人的自豪。追求成功,鼓励英雄,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价值取向。时代的英雄追求成功,时代的成功追求英雄。谢谢各位。
反方一辩发言:
蒋舸: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晚上好。古人也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只有对概念进行清晰地界定,我们才能展开一场有意义的辩论。按照权威的《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成败都是相对于具体目标而言的。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英雄是指能以自身杰出的才能、品质激起他人崇高情感的人。所谓以成败论英雄,是指成功了就是英雄,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方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是不可取的,理由有二。
第一,以全面刻板的成败根本就论不出丰满鲜活的英雄,因此这个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一个具备了杰出才能品质的英雄能否取得外在功业上的成功,还要受到天时、地利、人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南宋时的岳飞精忠报国,文韬武略,但却因为生不逢时,未遇明主,最终只能壮志未酬的屈死风波亭。正是因为成败中包含着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因素,我们才会对那些在失败面前表现出浩然之气的悲剧英雄肃然起敬。当雄姿英发的周瑜无奈的感慨“既生瑜,何生亮?”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当兵败被俘的文天祥在狱中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我们能否认他是英雄吗?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在追求各种目标的过程中,他们有成功也有失败。成败不过是一时一世的,唯有超越成败的精神才更能彰显出英雄的本色。如果拿上一把僵化刻板的成败尺子,又怎么指望能量得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呢?
第二,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片面地夸大了功利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是有害的。它诱导人们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个人只要成功了无论手段多么卑劣,都照样可以摘取英雄的桂冠。如此一来,前有赫赫英明牵引,后又滚滚利益推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本已功利的世界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实在令人不敢想象。正是因为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存在以上两点错误,因此我方认为,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取的。
正方二辩发言:
郑子豪:谢谢主席,大家好。我先指出对方同学犯的两个错误。第一,在逻辑上,“可取”在我方是指有可取性,但不等同于照搬照抄,“不可取”在于对方是指毫不可取。对方必须论证这句话,无论在任何角度,任何层面,都不值得学习与接受。第二,对方把成败论英雄当成了一个具体的方法应用在现实生活的实践当中,但对方请不要忘记,今天我们要做的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不是事实判断。
第一,在个人层面上,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表现在他倡导成功,鼓励人们追求成功。以成败论英雄,鼓励人们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以达致自我完善与和谐的目标。所谓全面的发展,便是在知识内涵上的提升,以及人格精神上的不断丰硕。一段有意义的人生在于有所追求,但是在这漫漫长路当中,人们总希望得到鼓励,得到推动。而我们所倡导的便是这种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从正确的出发点开始,以至于目标的达成,能够得到一定的激励与评价,是前进的原动力。
第二,这个价值观的可取性也表现在他推动了国家发展,小至个人,大至国家,都追寻着崇尚成功的同一个道理。当国家正以发展的速度前进,人民的力量就变得极为的重要,而崇尚成功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所表现的积极意义,是通过一种精神倡导创造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多元价值观中并存,求同存异。在多元价值观中,人民是国家的基石,而全体人民有了共同的信念之后,国家才能持续发展,并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这个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可取性,表现在可以塑造,倡导成功鼓励、追求成功的社会价值观,成为社会潮流的一种价值取向,成为社会行为的指导方向。价值观的存在,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些特定行为上,它更应该成为一种大家认可接受,并能在社会上广为推广的精神本质。
个人需要成功,因为个人需要自我实现,国家需要成功,因为国家需要国富民强。我们的社会鼓励成功,因为社会需要英雄的榜样。谢谢各位。
反方二辩发言:
袁丁: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从一辩到二辩都告诉我们说,他们今天的观点只是要证明以成败论英雄是有可取之处,是有可取性的。可是有可取之处,有可取性就意味着也有不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性。如果说有可取之处就是可取的,那么有不可取性是不是说它是不可取的呢?那对方同学在证明你方观点的时候是不是也论证我方观点为前提呢?更进一步说,有可取之处就等于这个东西是可取的吗?今天对方同学的西服上也有百色的地方,就是胸前的校徽,可是我们能够说对方同学的西服就是白色的吗?那岂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其实,以成败论英雄最大的不可取之处,就是它论不出英雄来。我可以有三个方面来证明这一点。
第一,从成功方面看,如果成功了就是英雄,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上了驸马爷的陈世美不可不谓是个英雄,“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难道不是一个穷秀才梦寐以求的成功吗?二战初期的希特勒也不可不谓是个英雄,创建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他不是成功地在一天内就占领了丹麦,40天就打败了法国吗?而至于南宋的秦桧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一世英雄,他成功的当上了宰相,成功的除掉了岳飞,更是成功的出卖了国家。但是我想请问对方同学,你们真的认为这些人是英雄吗?
第二,从失败的方面看,如果失败了就不是英雄,我们又可以得出结论。荆轲不再是英雄,因为他舍身入秦的两大目标:刺杀嬴政和逼秦议和均以失败告终。布鲁诺也不再是英雄,因为他既未能说服当时的民众相信日心说,也没能逃脱宗教裁判所的追捕。中山先生自辛亥革命之后就更称不上一个英雄了,二次革命失败,护国运动失败,护法运动还是失败,遗嘱不是也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吗?但是我还要请问对方同学,他们真的不是英雄吗?
第三,把成败综合起来看,成败作为相对的概念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竞争之中的,竞争一方的成,就意味着另一方的败。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第三个结论,任何竞争的结果都是一方英雄,一方狗熊。那么荷马笔下的特洛伊战争,金戈铁马十年鏖战,难道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是英雄,失败的特洛伊军主将赫克托尔就不是英雄吗?那么楚汉相争逐鹿中原,难道开创了大汉王朝的刘邦是英雄,乌江自刎的西楚霸王就不是英雄吗?那么魏蜀吴三国鼎立,豪杰辈出,难道仅仅因为最后三家归晋,就只有司马氏才是真英雄吗?那后人又何来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呢?可见,按照对方同学的观点,以成败论英雄,其结果只能是假英雄大行其道,真英雄纷纷落马,分明是英雄相惜棋逢对手,偏偏也要分出个成王败寇。这样的标准可取不可取,在座各位自有公论。
正方三辩发言:
付欣: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有两点想向对方辩友指出:第一,对方辩友解读成败英雄论,依旧知识只见其表,未见其里,看到成败二字,便要用来评定天下英雄,而对其背后所倡扬的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却视而不见。我们还有句话叫做:“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难道最方辩友真要身体力行,见人就拔一根鹅毛吗?第二,对方辩友认为一旦倡扬了追求成功的价值观,功利主义便会大行其道。但我不知我方哪位辩手说我们不要真善美这些价值观呢?人类的行为一向是多种价值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新加坡鼓励孝道,可是我们新加坡的男孩子并没有因此而不去当兵啊。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的可取性。
第一,当我们从价值观的角度来审视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时,成功的含义就被扩大了。因为这时,成功还包含有追求成功的价值取向,它不是简简单单的个人目的的实现,还包括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第二,倡导以成败论英雄这种价值观能够破旧立新,用一种更加公平、客观的观念去评价人。过去,有的人论英雄,看的是出身: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这样的价值观都曾经风行一时。从传统的眼光看,有些人永远也成不了英雄,但是他只要追求成功,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英雄。
推荐阅读:国际大专辩论赛关于20xx国际大专辩论赛1993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99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辩词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完整版辩词99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辩词
国际大专辩论赛【第三篇】
今天看了“20xx年国际大专辩论赛:金钱是不是万恶之源”的视频后,有很多的感想。而且,感想颇多。所以,我在此要做一个系统的总结。
第一:在这次的观看过程中,首先让我震撼的是辩手们的表现。
真是太精彩了!很多经典的交手对决的片段让我难忘。很难想象,这些妙语竟然是现场发挥!真是太震撼了,让人不禁拍案叫绝!而且举的例子都十分好:无论是《圣经》中“失乐园”的故事和中国先贤孟子,
还是莎士比亚的名句的引用“金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正因为金钱具有如此混淆是非,颠倒乾坤的无边法力,它才成为了滋生种类繁复,数量极多的罪恶肆意蔓延的深刻根源。”还是强盗杀人放火、今天家庭暴力、折磨儿童、种族大屠杀的引用。还有关于吴三桂与陈圆圆的分析以及辩对“辩论员”的“员”字的妙语都让我为之叫绝!
第二: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各个不同的辩手不同的风格。
当然,在场的每个辩手都是十分优秀的,都有着活跃的思维、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口才等。但是每个辩手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正方一辩蒋舸给我的感觉是温婉大方,她在做开篇立论时举止优雅,话语音调忽升忽降,很具有煽动性。
反方一辩陈勋亮的破题立论在一开始对正方一辩的挑题挑得很好,而且他的辩词也很有条理。说话是慷慨激昂。
正方二辩袁丁给我的感觉是说话幽默而且十分的犀利,而且引用的例子也给我印象深刻。“对方同学用的是不是盗版呢?不过盗版也是钱造的恶呀”很好。
反方二辩陈锦添我很喜欢。而且“今天对方似乎为我们举了很多种的“恶”,但其实就只有一种,那就是贪钱”和“今天“万”不叫作“全”。今天我说“你万万不可同意我的立场”,是不是说,你大部分时候不同意,偶尔可以同意一下呢?”这两句话已经揭示了正方的错误之处。真的很厉害。
正方三辩余磊他举的例子也很好。而且说话时慷慨激昂,眼神和动作都很到位。很有演说家的感觉。
反方三辩陈政鞃“恶在先,钱在后,钱又怎么可能是万恶之源呢?”以及“因为钱有诱惑力,所以钱就是万恶之源。可是我们知道,女性的美对男性来说也有一种无限的诱惑力。难道男性在侵犯女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女性的诱惑力、女性就是万恶之源吗?”我觉得很不错,很有说服力。
正方四辩周玄毅他的总结陈词的风格与反方四辩很不同。他更加的沉稳,很有大将之范。但是当他突然把一本辞海举出来的时候,真真的把我吓到了。
反方的四辩胡渐彪的总结陈词很好。他是我最喜欢的辩手。他的风格我喊喜欢。很生动。很有号召力。辩词也很棒。
第三:想要总结出我对于辩论赛的新认识
1、如果在自由辩论环节时间对于一方还有剩〔〕余的话。这方的辩手轮流发言更有震撼力。
2、评委更注重的是辩手的内容较量。虽然在我看来好像正方的表现更好一些(当然这和反方同学的普通话有一点点的关系),最后赢得确实反方。不过听过了评委的点评后我也觉得反方的表现更好一点。因此,我在以后准备辩论赛更要注重内容了。
国际大专辩论赛【第四篇】
反复看了两遍1993年的1993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视频,看着20年前的前辈们在赛场上的唇枪舌战,心折之余,一阵恍惚。
那场决赛在复旦跟台大之间展开,台大为正方形持人性本善观点,复旦则为反方认为人性本恶。正反双方都是很强大的队伍,而辩题也是讨论了上千年没有出结果的哲学难题。这一场大战,的确酣畅淋漓。最后的结果是复旦在经历了反复鏖战之后最终折桂,反方获胜,这个结果,见仁见智,在此不多赘述。让我感怀颇深的东西确是在赛程中间乃至赛程之外。
纯粹的从辩论的角度来看,这一场双方各有亮点,也各有失误。
对于正方来说,一辩立论开始就不断强调,人有善根方为善事的核心观点,并举出了恻隐之心;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以及舍己为人的行为为论据,支持这一观点。正方二辩指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并用西瓜举例:好的瓜种若没有好的环境,也难长出好的西瓜。接下来正反双方就围绕“本”和“善恶之源”两个问题展开了交锋。在交锋中,正方采取的是以守代攻的方法,不断强调善是人之天性,是人与禽兽最本质的区别。并举出了鸟能飞而人怎么学习都无法学会飞这一点作为例证,使反方的攻击显得软弱无力。在防守的间歇,正方三辩也用爱情的例子反驳反方欲望产生恶之说,但是被反方聪明地躲过了。总体来说,正方这场辩论赛相对于反方而言是防守有余,进攻略显不足。
对于反方来说,反方立论时将人性分为本性和理性两种,本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指的是人的本能和欲望;理性则是人的。社会属性。反方如此立论妙就妙在将对方可能攻击的善行出自何处一点交给了社会属性。反方在整场辩论赛中观点十分明确,并且主要都是进攻性的观点。如:人性本善,为何会产生道德和法律?善花如何结出恶果?人性既善,教化何用?等。其中,第二个问题是双方的主要交锋点。为了进攻这一个点,反方连续提出了“学好三年,学坏三天。”“人性本善,不用老师教,学生都能心有灵犀不点通。”等等观点。一连串的攻击使得正方不得不转移话题。这种把握主要战场,对对手的漏洞穷追不舍的战术值得我们学习。从整体上来说,反方做到了攻守有据,并能在赛前做好充足的准备,牢牢把握住“善花如何结出恶果”这一自由辩论的主战场,从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胜负在这样一场精彩的比赛之后,已经显得不重要了。除了辩论赛本身之外,我更加难忘的是双方辩手的风采与深厚的学术修养。双方辩手尽管就这一个千年难题展开了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大战,但是那些前辈们在锋利的言辞交锋之际,无论手势礼仪都面面俱到,显得彬彬有礼,同时又寸步不让。这是一种优雅的坚持,值得我们学习。在自由辩阶段,双方的你来我往的交锋,一个个的例子提出,一句句的前人的话的引用,一句句画龙点睛般的自己提炼的观点,着实让人心折不已。不仅生动,而且发人深省。在那个互联网刚起步,电脑基本还是应用于实验室的时代,前辈们用比我们有限的多的途径给自己充电查资料,给我们奉献了这么一场经典之战,其焚膏继晷之功,不是我们今天所能窥视的。
看完之后我意犹未尽的查了查这八个人的资料,看了看我的学长学姐们,我的前辈们在二十年后的发展如何,姜丰在央视做了主持人,许金龙引领了网页游戏的二次革命,当初的最佳辩手蒋昌建却选择了归隐一般的教书育人的生活——在复旦当了一个教授,桃李芬芳怡然自得。20年过后,当初的青涩年轻人都已经成了各个行业的中流砥柱,不能不说辩论对他们的人生有着巨大的教化与指导的意义。辩论的激情与思辩让他们的人生拥有更多的选择。而我幸为辩论队一员,前辈们的事迹,是我辩论的榜样,人生的榜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前人之辙,后学之师。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