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论科学发展观(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48852

【导言】此例“论科学发展观(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科学发展观最新理论【第一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党在现阶段所担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

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最新时代内涵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在领导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任务,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理论和政策,从而赋予党的先进性以与其历史主题相适应的科学内涵,对于党的先进性的发挥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党成立*多年来,在这方面既有成功的丰富经验,也有值得汲取的教训。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必须通过革命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新中国。这一时期的革命是解决中国社会前进的根本出路,是党发挥先进性作用的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勇敢地承担起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任务,并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同志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建立以后,中国社会前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时期,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根本出路,也成为党发挥先进作用的新的时代主题。党的提出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的中心任务,但由于受长期形成的以革命为主题的思维惯性的影响,强调各项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就使党的先进性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实质,是从以革命为主题到以发展为主题的转变。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精辟论述和同志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断,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多年,我们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党的建设和党的先进性的发挥也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但是,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仅强调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实行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时代提出的任务。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在这两大主题中,“核心问题”是发展。然而,人类在解决发展问题的时候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由于对发展内涵的认识不够科学,人们长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产生了两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一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越来越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而人口过快增长又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二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虽然能给人类的物质生活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却使人类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种增长方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而必须探求新的发展途径和模式。从上个世纪*年代至今,人们对发展内涵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把发展看作是简单的数量增长,到越来越注重内涵的发展,对发展的认识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更具有当今时代的特点。

我们党对发展的科学内涵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重大的转变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实行了放开搞活和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重大政策,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如发展不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贫富差距拉大,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我国的经济社会就难以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党的先进性最新的时代内涵。

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提升到新的水平

科学发展观由于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最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使党的先进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推进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创新。党只有不断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行动,才能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列宁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武装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今时代特点及我国现实情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的科学性集中表现为能够正确地回答和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发展中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党从理论上作出回答。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创新,才能领导人民群众继续前进,保持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正是为解决当前我国现实问题提供的最新理论指导,充分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品格。

第二,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先进作用,必须同时表现为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作用上。我们党要成为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兼顾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科学发展观所指明的正是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对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正确处理。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加速转型,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从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向集约化的生产方式转变中,在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地位、利益关系、生活需求发生着急剧变化,整个社会处在不断分化和流动之中,社会分层化的速度日益加剧,人们利益差别明显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和精神生活追求不断提高,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所有这些,都把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增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而科学发展观正是为我们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它强调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要求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些指导社会发展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同时,还对实现社会关系和谐、保证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主要是通过领导和执政来体现的。科学发展观在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方面有三个值得重视的特点:一是突出发展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的,是建立在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它深刻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各种基本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关系,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全面发展的规律,以五个统筹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要求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科学发展观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用科学的理念、制度、方法进行执政,这必将有力地提高党领导和驾驭社会发展的能力。二是突出协调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意统筹各方面的关系,重视社会的和谐,这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在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三是突出为民性。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这必将全面提升党的执政为民的能力。

科学发展观对实现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要求

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表现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上,更表现为发展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上。共产党只有在实践中同时达到这两方面的要求,才能全面体现党的先进性。而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党首次提出以人为本的概念,并把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这从实现党的宗旨的角度来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的新要求。

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我们要以人为中心来谋求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人类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人对人的依附阶段;第二阶段是人对物的依附阶段,即资本主义社会;第三阶段是人们既摆脱了对人的依附又摆脱了对物的依附,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社会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条件。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人的解放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想,提出我们的发展要以人为本,这就意味着发展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的利益是衡量发展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在发展中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强调发展成果一定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时候,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尤其是让那些还没有富裕起来的群众也能共享发展成果。这对于我们党在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以人为本概念的提出,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打开了新的思路。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不能单纯从社会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更不能为了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去破坏资源环境,而应当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去利用自然,努力为人类生活营造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态环境。这就拓展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空间,凸显了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特色。

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第二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多维视角 观念革命意义

[中图分类号]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153-04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指南,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当代新形态。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体系,它本身是立体、动态、多维、全方位的,鲜明地体现了价值理性与科学理性的高度并重、终极关怀与当前关怀的统筹融合、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交相辉映,是人类理性智慧的最新结晶。因此,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一方面需要立体多维、全方位研究,把握它的深刻内涵和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又需要进一步认识、说明它在人类发展观念演进历史上的革命意义和现性价值。近期由李恒瑞教授主编的《发展观念的革命――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一书(以下简称《论纲》),主要从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来研究、阐释科学发展观,以其立体多维的阐述视角和新颖丰富的学术见地,在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研究的众多成果中,颇具特色,给予人们多方面的理论启示。

一、认识主体探微与认识客场考察相结合。确切把握科学发展观观念革命的必然性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发展观念演进史上的一次新的飞跃与革命。这场观念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逻辑必然和历史必然。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揭示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必然性,对于引导人们深刻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所在,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革命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纲》一书在这个方面做了扎实的并且堪称开拓性的工作。

首先,《论纲》一书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主体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探微,从发展观念的演进史上,分成世界发展观念的演进、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念的演进、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念的演进三个层面,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逻辑必然。第一个层次,如第一章的第一节,首先从全球范围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论述了发展与发展观课题的当代普世性的价值所在:从中国以外的更加广阔的世界视角,追溯了全人类发展观认识不断递进的历史进程、历史源流,凸显出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野和时代品格。第二个层次,如第二章,则着力揭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源头,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理,全面论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揭示了“以人为本”与马克思提出来的“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本质和体系相同的内在属性,鲜明地指出了科学发展观不同于其他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归属所在;接着,对“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巾的核心地位进行了多角度论证,对科学发展观吸收新的时代和现实因素而产生的新内涵、新认识进行了多层面阐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阐释。第三个层次,如第一章的第二节,作者对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历史演进进行系统回顾和评价;对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系统的理论形态明确提出和概括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本身所具有的特定内涵,进行了逐条界定和充分阐释。三个层次,环环相扣,一个共同的定向相互贯穿,那就是以人为本、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而在理论形态上完整地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主体。

第二,《论纲》还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观赖以形成的“客观场”。《论纲》一书,在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主体进行充分考察的基础上,还特别用功于考察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客体、认识对象,考察科学发展观认识之赖以发生的客观“场”,以此反转思维考察认识本体,以不同常规的力度和论证效果,论证了科学发展观所特有的针对性、时代性、真理性、《论纲》详尽地论证指出,当代世界发展中存在着普世性的生态危机,表现为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短缺,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地球生态严重失衡,甚至危及着将来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还存在着世界性的社会危机,两极分化、分配不公日益严重,人类礼会内部对抗或者不和谐日益加剧,突出地表现为日益加剧的阶级对立和南北对抗,最近还有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相互交织作用,构成了当代世界发展的巨大代价,向人类敲响了如何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发展,如何发展才是拯救人类自身、避免人类毁灭的可持续发展的长鸣警钟,联系中 国的实际,《论纲》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但是作为地球村的一个成员,作为礼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国家,我们的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结构危机”的瓶颈。它同样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性危机,人口、资源,环境的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构性危机;二是社会性的危机,经济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社会不公凸显,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和谐冈素增长,社会利益冲突,社会政策和体制供给不足等等,这些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殊的结构性难题,同样向中国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克服瓶颈,摆脱危机,与反思发展道路的现代国际潮流相互动,实现中国发展科学化、全面化、理性化、和谐化,并在此基础上保持高速度和优质化发展的严峻问题,显然,《论纲》向人们展示了当展所面临的“双重危机”,即从世界到中国都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构性危机和经济与利: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社会性危机。而无论是人类发展观发展史上,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发展史上,着眼于两大危机从根本上的全面统筹解决,正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这正是科学的发展观观念革命的突破点所在,是关于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前人所未能达到的认识高度所在。

以上两个方面说明,《论纲》从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上,揭示了科学发展观观念革命发生的必然选择,从而为人们正确地掌握和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和生动的现实依据,并且契人丁遵循科学思维规范、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的重要的学术维度。

二、深度的原理研究与现实的实践探索互动,着力于深化理解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创新

研究科学发展观,无疑必须在原理抽象层面,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有关发展思想的链条体系中追溯渊源、确定内涵、界定概念・以及论析解构理念、完整演绎体系、逻辑衍化观点,凸显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内涵・ 《论纲》始终保持高位的哲理思维层面,着眼于充分揭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归属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理 论创新例如,《论纲》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泉的阐释,专门安排了第二章“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以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作为论据,详论马克思、恩格斯“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源流关系。在论述“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本质规定”原理时,做了如下分解和梳理:以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人是社会的主体――既是实践主体义是价值主体;人的发展状况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开展规范的、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充分捕捉和阐释科学发展观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新发现,始终是《论纲》一书执著追求的目标,从而逻辑完整地呈现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关系、

然而,科学发展观并非经院式、学究式研究的结果,也并非为了单纯的学术目的而提出来的,指导实践是其直接目的,实践性是其突出特点。这就要求研究者要突破经院式的研究方式,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思维优势,充分思考和直接研究社会实践中新的发展模式问题。 《论纲》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有思辨抽象、开合大度的理论气势,更有场景丰富的实践探究、鞭辟入里的问题剖析。

第一,《论纲》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灵魂和现代化建设的灵魂,论证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深入探讨“以人为本”为理念的发展模式创新,系统论证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重点推进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创新的主要思路、原则;阐述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新颖地提出和阐述了将创新精神与人本理念、人文关怀统一起来推动社会体制创新的思路。

第二,《论纲》以大篇幅探讨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发展科学评价体系具体如何建立的问题。首先,作者以丰富的事实和数据材料,叙述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评价活动的现状,尖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其原因;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具体评价尺度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60、7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广泛研究社会指标的浪潮,参考了国际上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取向,探索了社会主义社会评价指标构建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富有价值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国际可比性原则、简明实用原则”等设计。特别是针对现实中的片面追求GDP指标的缺陷,具体细致地探索了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问题。

第三,对科学发展观思路延展所触及到的几乎所有重大社会实践问题,《论纲》还尝试进行解决路径的理性探索和发展模式的总结归纳。努力回答社会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揭示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内涵时,明确提出“要维持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人文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三个发展原则。在揭示科学发展观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目标内涵时,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关系,提出了“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调整社会政策,把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的发展对策,并且具体提出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正义:促进阶级、阶层、利益群体结构的和谐;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结构的和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结构的和谐:促进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和谐”等七条和谐实现路径。

第四,对广东省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的地位和使命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强调了发展的观念革命与实现模式革命“两个革命”在地方发展中的落实与推进。《论纲》安排了“发展观念的革命与广东的历史使命”章节,个案地研究科学发展观在广东的实现路径。论述了广东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思想的策源地,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勇当“排头兵”的历史使命;接着深刻分析了发展观观念革命在广东自身发展内在的紧迫要求;而后论证推导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广东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三大思路:“走向新的思想解放,推进发展观念的革命”,“推进制度创新,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模式”,确定新的角色定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力省、试验区、先行地”。

三、深入的学习领会与大胆的学术创新相结合,推进和拓宽科学发展观的研究思路

《论纲》在注重对科学发展理论观点准确把握的同时,也注重遵循学术研究的客观规律,恪守学术研究特有的规范和方法,自由地进行学术探索和自主地进行学术创新,从中彰显和体现知识分子应有的社会担当意识和使命精神,努力发挥学术部门独立的社会公共职能。

第一,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冷峻的理性眼光、独立的研究立场和强烈的社会担当责任感,运用科学发展观对各种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率真的社会分析和批判。《论纲》对种种不适应科学发展方向的社会问题、体制弊端、政策缺失敢于较真,直言不讳,从科学理性出发给予必要的社会评判。如该书毫不避讳地指出,中国虽然与资本主义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实行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着“盛世危情”,也存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构性危机――“生态性危机”和由于转轨时期制度尚未健全所造成的“社会性危机”。 “社会性危机”突出地表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社会不公正、权利难保障、贫富差距过大、官民不平等、腐败现象严重、社会体制和政策供给不足、社会矛盾凸显、社会不和谐、社会成员代际利益享有不均衡等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还直率地批评了当前我国“官方”主导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不能体现科学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缺少关于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权重不科学,标准随意性大,缺乏独立公正权威的社会评价机构,官本位色彩突出等。

第二,坚持参照国内外学术前沿和当代社会发展研究成果,并且坚持多学科交叉运用进行发展问题研究。如《论纲》分析普世性的生态危机,引用了大量的环境学、自然地理学知识、观点和信息资料;分析普世性社会危机,证明世界性的贫富两极分化加剧,引用了大量的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经济伦理学的观点和数据。还把新发展观的普世性探索历程,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形成的重要参照系,并对其思想和学术成果,作了详尽的介绍和适当的吸收,对其流派的衔接关系和局限性也作了精当的点评:如20世纪40-60年代末期法兰克福学派提出的“工业文明观”、以GDP为核心的“经济增长论”;1969-1973年,罗马俱乐部学派提出的“增长极限论”;1989年联合同提出的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阐述的“作为自由的发展”论: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乌姆祖里克、森吉普塔提出的权利发展和发展权利理论等。

第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坚持独立思考,勇于争鸣,大胆创新,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不敢言。这种大胆探索和创新,使《论纲》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许多丰富的崭新学术见解、学术概念乃至学术范畴。《论纲》一书的核心观点“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观观念的革命,是社会主义观念革命的推进、扩展,是破解新世纪世界发展难题的观念革命”, 在全国属于首次提出。这一观点的提出,将人们对科学发展观地位和意义的认识提高到崭新的高度。

第四,对许多新见解、新概括,精心作理论技术处理,简洁凝练,对仗易记。如该书提出的“普世性危机论”和新发展观普世性探索“五阶段”说、“五特点”论;中国发展历史上“三次必然选择”说,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评价体系说、社会转型期发展代价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论:又如关于建设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权利、机会、规则、分配“四个公平”标准,关于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数量维、质量维、空间维、时间维“四个维度”说法等。

四、深化拓宽科学发展观研究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研究是无止境的,一部专著当然无法尽善尽美。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如何拓宽深化,笔者也想就《论纲》一书的内容提出一些值得商榷和思考的问题。

首先,科学发展观观念革命的意义的论述,应该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主干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继邓小平之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念的“第二次革命”,这是该书的核心观点,也是该书最重要的学术创见。应该说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学习和研究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价值。对此,作者在前言部分和绪论部分,以及在若干章节例如第九章“发展观念的革命与广东的历史使命”,也作了若干论析。但是笔者仍然感觉到,“绪论”当中,这一总观点仍然没有在管理总和主干的部分开宗明义地提出,对从“第一次革命”到“第二次革命”的观念“飞跃和质变”之处何在,纵向对比的论说仍感力度有欠。在各章节论述中,科学发展观观念革命的飞跃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全书,其应有的强劲逻辑一体化,仍需要作者在书中进一步力论。

科学发展观范文【第三篇】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小康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

一、科学发展观的孕育形成

(一)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发展观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和要求。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毛泽东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行经济建设、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追求。在他看来,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所制定的一切路线、方针和政策,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国以后,党和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两条腿走路”、“综合平衡”等方针,致力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重大关系,努力追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在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在《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毛泽东精辟论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等一系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重大关系。党的八大对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正确判断,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有这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后来,由于我们对于国内形势判断失误,在国内主要矛盾问题上的认识发生逆转,走入“以阶段斗争为纲”的理论与实践误区,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了严重挫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制定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坚持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强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宽广道路,我们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科学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若干重大现实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波澜壮阔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总体小康、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的巨大成就。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改革发展的新的实践经验,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运用和丰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第一次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进行全面而 准确的阐述。

(一)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发展对于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强调科学发展,是我们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形势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而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以人为本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了以人为本,发展便失去了意义。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谋发展促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考虑问题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检验发展是不是科学,衡量发展有无成效和成效大小的最高标准,是解决发展中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运筹,协调发展,兼顾各方,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原则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总揽全局,正确处理涉及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按照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要注意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统筹兼顾还要注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要关注热点、突出重点、抓住难点。

三、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理论,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产生了和正在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因而具有非凡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转贴于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本质、内涵、目的、方法和途径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些基本观点和重要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都能找到思想源头,但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个总的概念,明确“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五个统筹”等重要思想,并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线路思想来加以展开和深化,从而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是第一次。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进而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什么,为何发展,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打下了新的时代烙印,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我们强调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在内的全面的发展,但是首先是要发展经济。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强调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科学的发展观。把加速发展与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还亟待加强。这就要求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社会体制改革的配套进行,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使我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不断深化和完备,对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内涵的理解也起来越深刻。

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各项改革政策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形势好坏的依据。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有利于保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挥好。

(三)科学发展观的国际影响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当今世界文明成果和发展经济的积极借鉴。20世纪40年代以后,国际上发展理论经历了从传统的发展观到新型发展观看演变,不少国家经过较长时期工业化历程,越来越认识到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认识到遵循协调性、综合性、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正确选择。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就与世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潮流有直接关系,反映了对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理念的超越,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内涵。中国正在走的发展道路,是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从未走过的道路,也是世界近代历史上后发大国从未走过的道路。通过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中国重铸了社会主义的辉煌,提高了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声誉,这就使得科学发展观这一创新理论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要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的大局,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历史经验之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这个中心。我们一定要按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科学发展观范文【第四篇】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以中央决定的形式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及内涵,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我们党确立了要实现民族复兴,首要的任务是发展,而发展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科学决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2008年成功举办29届奥运会、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在全球金融海啸冲击下保持着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切,都是根植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基础上而实现的。 但在发展中,没有完全按照科学发展规律办事,我们也有不少的沉重教训。比如,一味追求单纯的阶段性的跨越式的非常态的经济增长,忽视了社会和谐和社会公平,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这诸多问题,让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全球性环境污染加重、资源短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之际,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把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综合考虑,才能保证一代一代、千秋万代的永续发展;只有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和清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良性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总体安排和部署,结合我社区的自身特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开展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以“实现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发展”为实践载体,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推动发展的具体实践中,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社区建设中去,努力开创建设和谐昆仑路社区新局面。

二、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社区党支部要组织广大党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和“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发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具体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把党员干部受教育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使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之中,真正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思想理念。要把科学发展上水平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核心,明确促进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把人民群众得实惠作为搞好学习实践活动的目的,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方法步骤

按镇党委的统一部署,本次学习实践活动总体时间为半年左右,从今年9月开始到明年2月底基本结束,共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

1、搞好思想发动。9月25日之前,社区党支部召集党建联席会议成员、基层支部书记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对本社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要求区域内行政村、基层企业支部全体党员积极主动投身学习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活动有条不紊开展。

2、组织学习培训。社区以区域共学为模式,精心制定学习计划,下发学习资料,及时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做到“三落实”,首先落实学习人员。这次学习教育活动的范围是村和企业支部中的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讲座、个人自学和赠送学习资料等多种形式,抓好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确保学习质量。其次落实学习内容。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中央、省委、市、区委领导同志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为主要学习课程,要求党员们努力在学深学透上下功夫。第三,落实学习制度。社区党总支要抓好基层支部的学习,坚持要求党员撰写心得体会、交流思想,评比学习记录,切实保证学习培训效果。

3、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实现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发展”这一实践载体,深入群众、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征集科学发展群众意愿、征集科学发展先进事例、征集不符合科学发展现象和征集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社区还将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设置征求意见箱、开通征求意见专线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了解社情民意,问计于民。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要分门别类地进行梳理汇总,查找出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

4、开展解放思想讨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围绕科学发展要求,积极组织调研成果交流会、党员干部恳谈会、学习论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讨论,进一步打开解放思想的“总阀门”,引导广大党员真正把思想认识从那些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积极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科学发展献计献策”活动,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探求推进科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

1、分析总结。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学习调研阶段汇总梳理出来的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归纳筛选。结合深化解放思想讨论形成的共识认真研究讨论,聚焦提炼出本社区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形成分析总结材料。

2、开好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党员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重点分析查找在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总支和8个村党支部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议进行讨论,并形成分析总结报告。党支部召开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民主评议。

3、组织群众评议。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要认真接受群众评议。群众评议结束后,社区党总支将对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

1、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要以分析检查报告为依据,把分析检查报告提出的思路措施进一步目标化、具体化、责任化、制度化,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按照“四明确一承诺”的要求,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体制机制,分别明确整改落实项目、整改落实时限、整改落实措施和整改落实责任。对一些难度较大、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要列出时间表,提出分阶段解决的目标。形成整改落实方案后,将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整改落实情况将向党员、群众通报,自觉接受监督。

2、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按照整改落实方案的要求,要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解决条件比较成熟的问题,努力在活动期间解决一批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办成一些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好事实事。

3、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检查现有的规章制度是否符合中央和省、市委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需要废止的马上废止,需要完善的抓紧完善,需要坚持的认真坚持。要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体制机制创新重点。要着重健全完善推动科学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干部作风方面的政策规定,健全完善公开承诺、首办责任、限时办结、考核评议和追究问责5项制度。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社区党总支及时做好活动的总结工作,并向党员群众进行通报。要组织熟悉了解社区学习实践活动情况的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以及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代表参加测评,测评结果将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并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

四、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保证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注重落实,组织上强化保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一)要落实领导责任 党支部要全面负责本部门的学习实践活动,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分管领导要认真履行直接责任人的职责。要成立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抽调精干力量组建工作机构,加强对学习实践活动的领导和指导。党员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分析检查,带头整改落实。积极参加领导班子和所在党支部的活动,结合各自分工,建立联系点,努力把联系点建成学习实践活动的示范点,以点带面,推动工作。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确保党员全体参与、全程参加。学习实践活动期间,主要负责同志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安排外出活动。

(二)要积极探索创新 在坚持学习实践活动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既要抓好“规定动作”,又要敢于创造“自选动作”,在创新中求实效。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等不同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创新活动载体。要结合实际,探索创新符合本部门学习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确保全体党员全员参加,发动冠达群众积极参与到推动科学发展的实践中来。实现学习实践活动从内容到形式的不断创新。学习实践活动要讲成本、重实效,防止铺张浪费、搞文山会海,杜绝形式主义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48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