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精编5篇

网友发表时间 591904

【导言】此例“新农村建设的论文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项全面包容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同经济、政治文明的协调有序发展。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的界定,了解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当前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与不足,找到未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具体途径。

近年来,我国关于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议题得到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村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未来发展道路中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1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涵义

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我国对于农村建设发展意见一直向前推进,根据不同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展目标,强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必须同时和谐发展[1]。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可以这样界定:即在不断扩大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符合乡村地区生活状态与特征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设,从而真正确保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重要目标。

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是以保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内核的,其广义涵盖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农村地区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行以及对农业、农民高科技知识的普及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让农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条件、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一步建设发展。

2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内涵的界定与解释,我们可以体会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广泛性,目标的远大性。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发展位置上,是因为其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对于各项事业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当前,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标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包括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建设都能保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不出现“瘸腿”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农村地区和农民是发展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文化需求的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农村地区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教育水平往往无法跟上发展速度,基于这样的状况,农村需要文化,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农村,如果不能将农村文化建设同经济、法制建设协调起来,那么农村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空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于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整体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而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通过相关文化建设手段促进农村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很大程度地影响与改善了农民的固有传统思想,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改善着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推动了农村地区良好道德风尚的椽笔,营造出更加和谐、朴实的民风。其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还将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入到农村地区,让农民在这样的建设环境中学习到更多利于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农村建设中,不断激发农村群众在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自身生活水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农民自身的发展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有机结合,共创未来。

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全社会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和谐稳定。稳定,是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的先决条件。作为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广泛的阶层与地区,农村人口是维持农村稳定以及进一步维持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面临着不良文化的入侵,许多农村群众对于各种观念、文化的传播显示出怀疑、不安的态势。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不断向农村普及最新的知识文化与观念,让他们的思想能够与绝大多数社会群众接轨,同时也要开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质的工作,切实从源头改善农村地区不良风气、落后观念的传播。也只有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发展,才能进一步保障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我国在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近些年我们在建设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农民普遍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也有了良好认识,农村地区精神面貌与风气习俗得到健康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建设,也让农民在这样的进步中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我们不断向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为我们日后继续前行敲响了警钟。

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上整体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依旧不高。当前,我们通过比较与观察可以发现,农村群众与城市群众文化素质仍存在很大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群众,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城市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与城市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此外,农村地区教育团队的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文化供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协调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布局中,面向丰富,但具体到各个农村发展,显现出其发展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许多农村在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不能很好地将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起来,在建设上通常顾此失彼,这样的偏差会进一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其次,区域发展不协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建设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从基础设施到教育资源,这种落后是全方位的,体现了各个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农村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当前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措施

加大对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场地建设、基础设施购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均需要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政府在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将资金落在发展实处而不是摆样子搞形象工程。我们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来进行规划管理,在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设需要之后再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对于一些极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建设,允许其他资本形式融入,多元发展。

加大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

首先,我们要对农村地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让农村群众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帮助。许多农村家庭现在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远不及城市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认为与其花大价钱去让孩子上学,不如让孩子早点投入社会去赚钱,所以,我们要在农村地区及早地纠正这种错误观念,让农民群众都能对教育有良好的认知。其次,农村教育事业离不开教育团队,而教育团队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当前,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投入匮乏,导致许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会选择农村作为其发展目标,而是转向环境待遇更加优越的地区,农村教育团队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也是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完善建设评估机制

在长期发展以来,我们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少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有良好反馈,以便日后更好地完善。对于文化建设,我们的考核标准也仅仅限于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对于农村地区是否真正将其真正有效利用则不得而知。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真正关心农村群众的满意程度和相关反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推进,不可否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未来,我们将持续不断加强新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探索更多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必定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新农村建设的论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农村建设论文:《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策略》2

摘要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新农村目标实现的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高农民素质尤为重要,其中身体素质最为基本。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探讨了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构新农村体育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体育 困境 策略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农村体育作为我国群众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相对薄弱,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抓住当前国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契机,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可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认识农村体育的价值、探讨目前农村体育面临的困境、制定相应的农村体育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体育是我国和谐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约有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村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大部分群体的体育发展将会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的体质健康整体水平,直接影响到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全民健身工程的全面实施,进而有可能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没有农村体育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是不全面的、不和谐的;而没有和谐体育的发展,我国的和谐社会也将是不和谐的。因此,我们应认识到农村体育发展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紧紧抓住我国大力建设社会新农村的契机,借力发展好农村体育。

有利于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文化的良性发展。体育运动的项目有利于培养人们积极向上、竞争的观念。作为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数千年沿袭下来的因循守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从而确立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相符合的现代生产机制与生活方式,以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日益推进,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在农闲之余更多的是看电视、打麻将、聊天等,致使在城市里经常出现的高血压、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病”、“文明病”的发病率在农村不断增多,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在农村开展体育运动,不仅可以改变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创建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有利于农村的体育文化建设,这对我国建设新农村更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塑造新型农民形象。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新农村的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提出要“加快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见,提高农民的素质更为重要。素质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最为基本,在我国农村医疗条件不甚完善的今天,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农民体质最为直接的方式。只有身体硬朗了,农民才可以更持久地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此外,通过体育运动,还可以培养农民自尊、自信、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有利于新型农民形象的塑造。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农村体育的主体人群健身意识淡薄。健身意识的建立能够促进人们持久性体育行为的形成,然而目前我国群众的健身意识并不容乐观。据《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在对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障碍原因分析表明,60%多为缺乏健身意识。和城市居民“花钱买健康”、“多锻炼,少去医院”的健身理念相比,农村普遍存在着“无病就是健康”、“劳动就是体育锻炼”等观念。有学者研究也证实,农民几乎没有体育健身意识,对体育的本质、对体育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功能知晓度较低。通常,农民很难将体育锻炼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联系起来。这种薄弱的健身意识从内在制约了农民参与体育锻炼。正如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农民是健身活动的主体,其自身对健身活动的态度、意识、兴趣、行为和习惯是当前农村体育开展顺利与否的关键。”①

农村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匮乏。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的统计,截至2003年12月31日,在我国现有的85万多个体育场地中,其中分布在乡(镇)的仅占%。就体育场馆数量来说,我国现有的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城镇体育场馆的比重较大,占到%,而占我国国土面积%、约占总人口61%的农村地区,却只拥有%的体育场馆资源。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公共体育场馆严重匮乏。这种体育健身设施缺乏的状况,会严重挫伤那些喜欢体育锻炼的农民的积极性,从客观上不利于我国农村体育的良性发展。

农村体育管理组织体系亟待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解决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我国行政机构设置规模庞大、人员臃肿、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国家对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县、乡(镇)一级政府,从横向上调整了政府的部门设置,以致我国不少县(区)乡(镇)撤消了体育部门,将其合并重组到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做法使得基层体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受到限制,使基层体育事业包括农村体育在内的政府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这种在体育管理体系中存在基层管理断层的情况,不利于农村体育的开展,而管理职能的弱化也会导致政府对农村体育公共事业投入的减小,从而影响新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

农村体育缺乏专业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组织、指导人们进行科学体育健身,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技能的骨干力量,新时期农村体育的健身工程需要有体育专业人员的相关指导。然而在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机构较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为匮乏,面对农村居民居住的较为分散、农耕及作息时间不同,如果没有相关人员召集和组织他们进行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便难以开展。这种专业体育指导人员的缺乏,一定意义上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

农村建设中构建新农村体育的策略

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的健身意识。针对我国农民健身意识薄弱、健身知识与身体锻炼方法缺乏的状况,首先,应该大力普及科学体育健身的知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健身走廊、体育科普知识专题讲座来将体育健身知识输送给广大农民群众。其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社会媒介,比如在电视媒体里插播一些公益性的体育健身广告;开设一些针对农村群体的专题体育健身栏目,通过多形式、多渠道来增强农民体育健身的意识。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体育健身的价值与重要性,当农民的思想真正上升到健身需要的时候,才有利于体育的发展。

注重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农村体育公共设施的投入,进展中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已经为各地的农村体育带来了各种体育设施,然而我国农村体育的涉及面之大,分布范围之广,是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加强对体育设施投入的过程中,更要设立体育设施的专项资金,加强对各级各类单位配套资金的督促检查,以保证规划项目建设资金足额到位,对挪用专项资金的个人或单位进行必要的惩罚。

建立并完善农村体育组织管理体系。在现有的管理体系下,各乡(镇)政府,应该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要求,制定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在成立乡(镇)级的体育工作组织机构的基础上,构建以乡(镇)体育社团为主线,以各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重点,点、线结合,覆盖面广的农村体育组织网络,并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管理规范、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的体育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组,从而将新农村的体育组织建设和发展推向纵深发展,推动新农村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选拔和培养。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提出,已经将健身科学化的理念含在其中,农民参加体育锻炼,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科学化的指导。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应该充分发挥农村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的作用,依托学校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利用教师的课余时间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同时,为了调动体育教师参与健身指导,政府应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相应的物质补偿。此外,还可以从农民中挑选具有一定潜力的体育爱好者作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进行重点培养。

推广或创设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农村体育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摒弃城市体育的影响,针对农村地域的特点,选取老百姓喜闻乐道、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比如民间传统的舞龙、舞狮、秧歌、龙舟竞渡等进行重点推广;也可以根据农民的特点来创设一些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具有生产劳作特点的体育项目,并利用农闲季节或传统节日,比如元旦、春节、五一、端午、十一、中秋等,定时、定期举办农村村级或镇级或县级等不同层次的农民运动大会或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活动,借此来加强这些适宜项目的推广,让农民在农闲等闲暇时间里体验到体育竞赛带来的乐趣,接受到体育精神文化的熏陶。

注释

①姚小敏,饶平,尹龙:“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农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3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文3

摘 要:近几年,农业工程科技不断创新,使用集成技术并引进新技术,但仍有继续创新的空间,所以,农业技术人员会在原有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加入新技术,以增加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便捷性,把投入的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一直是其需要攻克的难题,由此,实现装备与设备的现代化,对农业工程的建设有重要影响,以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新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实现农业工程技术的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与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相符,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我国科技发展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造成科学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率较低,有很多不足。

1 农业工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我国推行的理论之一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农村经济一直是经济发展中的弱势,所以发展农村经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之一,而建设新农村需要创新农业工程使用的技术,改变生产方式。即我国要加大农业工程科技的投入力度,引入新技术,以此增加农民的粮食产量,以及作物带来的收入,并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1]。

2 农业工厂创新使用的技术

基础设施集成技术

整个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需开垦土地,并在适当的时间浇水、播种、施肥,并采用相应的方式抑制病虫害的出现,所以其使用的技术包括土地整理、水资源管理、节水、施肥技术等,有时也会用改造技术改造农田,或是把几项技术集成使用。但所有技术的使用必须以本地农业实际种植情况为前提,与实际种植情况建立联系,根据市场对作物的需求,决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及使用哪些技术,保证基础农田设施的建设,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各项资源的利用率与农业的综合生产力。

机械集成技术

实现农业技术的集成,可有效解决使用机械与技术不匹配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削弱农业生产对人工的过度依赖,提升生产的效益。对于机械集成技术,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研发并生产出粮食型机械,并形成产业,它主要用于水稻、玉米等生产,生产的全过程都由机械完成,消除其中的薄弱环节。其二,研发出带有地方特色的机械化产品,每个机械设备的研发,都是以某个种植作物的生产特点为依据,带有地方特色,它使用的作物范围包括棉花、花生等。其三,研发使用保护技术的耕作设备,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四,研发用于擒牧产业与草牧产业的设备,為农业发展提供设备支持。其五,农业生产需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采用其他技术以节约肥料、化肥的使用,为精准化设备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加快研发速度。

生产设施集成技术

设施农业是用设施种植、养殖,具有可控的的特点,实现高产,而农业生产中,高效益是其基本目标[2]。

现在,沼气是农业生产使用的环保材料之一,而沼气的生产必须由设备完成,即农业种植人员会把人或动物日常产生的废料作为原材料,放到设备中,经过发酵后,把沼气变为生活中的燃料,转化为燃气,并用于发电,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用设置养殖并生产沼气,可保证生产的安全性,并为各类农作物与家畜的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家畜产生的废物可为农作物提供养料,而沼气又是燃气或供电的材料,这三者互为影响,又相互制约。但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种植、养殖与沼气生产,三者有不同的管理内容与管理范畴,各自独自管理,互相并未建立联系,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并带来污染问题,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所以,对该项内容的研究需要把三者联系起来,即回收废物、进行生产、实际利用,找到三者均衡进行的措施,加以分析,了解废物转化的过程,使其达到动态平衡,科学布局,调整农业工程的结构。

生物利用集成技术

生物是农业生产产生的物质之一,而其也可以从林业生产中发现,包括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能源材料,以及木材生产后的废料,这些都可以再次利用,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于农业与林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都可以运用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处理,让其变成再生资源,实现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其主要包括的手段有生物处理、物力处理与化学处理,分解废弃物,并把各个元素重组,变成一种新物质,实际应用后做到增产增收。

3 结语

总而言之,加快农业工程科技的创新,需正确认识创新的必要性,并大力发展基础设施集成技术、机械集成技术、生产设施集成技术、生物利用集成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应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王昭。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吉林农业,20xx,08:36+47.

[2]王爱荣。大力推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J].农民致富之友,20xx,16:222.

新农村建设论文:《浅析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4

论文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农村经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论文摘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应注重制度建设、政策配套的观点,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发展经济等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却陷人了长期的相对贫困,与城市的差距拉大。基于以上原因,党中央提出了进行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但由于我国农村基础条件薄弱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遇到了很多深层次困难,因此很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仅仅停留在建一些漂亮的新居、拓宽一下街道、沿街道盖一些漂亮的门面房层面上,而不是注重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政策配套、提高服务质量。事实上,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和相对贫困的状态,有历史沿袭、现实人口压力过大等诸多原因。但是不完善的土地产权制度、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制造成的分配制度才是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加大投人、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发展经济才能解决根木问题。

目前农村许多问题都与社保制度不健全有关。比如人口出生率始终比城市高、男女比例严重失调、长期难以脱贫致富、脱贫又返贫等。这就是由于农村社保缺失造成的。出生率高是由于养儿防老的心理,虽然养儿未必能防老。难以脱贫、脱贫又返贫是由于高昂的医疗费所致,一家人勤恳劳作好不容易有点积蓄,正当扩大生产之时,一场大病使一切化作泡影,可谓“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社保制度。

1、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在提供人人享有的基本医疗条件上,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既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又是社会公平、公正的体现。虽然国务院为了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于2002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从2003年开始在全国试点推行。但在实践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筹资水平低、保障能力不强。国家、省、市、县、个人虽然都出资,但总体保障费用不高,加起来人均全年只有几百元,有的地区还不到100元。相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的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明显不够。由于资金限制导致参保人员的报销起点高、比例底、封顶线底。直接影响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国家、省、市、县加大投人。个人缴纳的10元应该免除,全部由政府补贴。加大投人降低报销起点、提高报销比例,逐步向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水平看齐。与此同时进行整个医疗体制改革,将药品价格降下来,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费用得到有效利用。

2、建立基本养老制度

养老制度的不同体现着社会制度的先进与否、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对人权的重视程度。人们年轻时有奋斗的需要,同样老年有享受闲适生活的尊严和权力)现代发达的社会,老年人应该通过社会赡养。这是因为①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获得经济独立,不依附子女,自由的享受晚年之乐。②通过给子女减负,能给子女公平的机会,充分的发展空间。③这是社会的责任,因为人们年轻时在为自己家庭工作的同时也为全社会做了贡献。但是我们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福利制度不健全以及儒家思想传统的根深蒂固,在养老上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社会养老主要是五保户养老,比例较低。 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我们不能长期抱着这种模式,这与现代社会价值体系格格不如,长期下去必然会显露出它的落后性,羁绊生产力发展,进而影响整体国家经济实力。在养老问题上,国家不能推卸责任,应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制度,由社会供养老人。可喜的是今年我国将局部试行新农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虽然标准较低,但这是个好的开端。

3、建立国家级统筹

目前农村实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县乡统筹,到外就医报销手续复杂。农民在城市企业务工实行的市级统筹。换个城市同样带不走,且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不衔接。最终,打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制的差异,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才是新农合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了社会保障才能进行下面的尝试。

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合理进行土地集中经营

土地产权制度是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也是社会发展中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键因素,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与保证。尤其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更应该加强土地的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土地产权制度还不成熟,尤其是农村。我国农村现行土地所有制度是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制。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在改革初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生产力得到恢复,且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现代化速度的加快,市场经济制度的采用,它遇到了许多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表现在,近期,改革初期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再,农村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与城市比较相对收人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政府有关农业政策指挥失灵,土地流转受到限制。

这是因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以及建立其上的土地承包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法理上,首先集体土地所有权与国有权不清晰,既不是所有权也不是使用权。在此基础上集体与村民成员之间权利更是模糊。承包权的定义难以界定,造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模糊,主体虚位,土地产权缺乏稳定。

因此按照现代产权理论,必须进行土地产权改革,采用国家所有农民承包制。国家所有农民承包制定义:现在农民承包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农民,取消集体所有制。国家直接将土地使用权和建立在之上的使用权期限内的出租权、部分发展权、地役权,抵押权等出租给农民,农户对承包权拥有继承、交换、赠与等权利。国家不收取任何租金或名义上收取1元租金,租期70年或更长。在土地用途管制下土地承包权可以自由交易,交易对象不受限制,交易市价所得归当时土地承包户所有,到期当时土地的承包者有绝对的承包优先权。国家要终止承包权,必须以接近市价的合理价格收回,用来购买当时拥有土地承包权的农民手里的承包权。产权权力上高于使用权略低于所有权,但不绝对低于所有权,但法律范围仅限定在国家农民之间。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论文5

河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片广裹的冀中平原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的民间艺术,以下以颇具代表性的几种河北民间艺术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找出其应得以传承的价值所在,具体如下:

1丰富多彩的河北民间艺术

河北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河北省的传统民间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小乏精华,近年来颇受各界的关注,颇具代表性的如:蔚县剪纸:技法独特,且以色彩对比强烈,造型生动逼真,尤其是乡土气息浓郁,虽绚烂喜庆却无任何豪华、浮夸之气取胜;武强年画:地方与节俗特色浓厚,并在淳朴的乡土文化基础上,追求艺术的浪漫主义表达,气氛热烈,独树一帜;唐山皮影:精细灵巧、真挚质朴,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融合,是宝贵的民间艺术奇葩;吴桥杂技,以其道具乡土化、演员专业化著称,不但在乡野地方广受欢迎,而且在世界艺苑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磁州窑瓷器: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且集诗、书、画于一体,体现了民间工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于其历史悠久,且小断出新,成了我国古代北方民窑最高水平的典范。可以说,以上这些河北民间艺术小仅独具艺术魅力,而且也有着深沉的文化内涵。

河北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

首先,是对悠久乡土文化生活的巧妙记录。无论是武强年画、蔚县剪纸还是唐山皮影等等,其题材大多以当地古老的文化民间、人们的农耕生活为主,并注重反映重大时代变革,曾经的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民间节日的庆祝都历历在目。其次是对执着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造型精美技艺精湛的磁州窑瓷器,美轮美奂的民间剪纸,生动传神的唐山皮影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蕴歌颂着真善美,鞭挞着假恶丑,它们既是燕赵文化鲜活的物态存在,也是燕赵儿女执意真善美精神的诗意追求。再次也是浓郁地域气质的深沉散发。小管是以粗犷、豪放、潇洒风格著称的磁州窑,还是以旺盛、磅礴、鲜活取胜的唐山皮影,燕赵艺术更多是一种家国大义与慷慨悲歌的气度,将燕赵人自信达观的地域性格尽收眼底。

2民间艺术传承在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首先,民间艺术是历史文明传承的诗意手段。民间艺术涉及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文化的`载体、文明的结果。她以它自身传统而独特的方式集聚在农村,民间艺术小仅表现了一种当代风俗,一种生活信仰,更是传承中国历史文明的一种诗意手段。其次,民间艺术是和谐社会构建的文化底蕴。民间艺术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的一种统一形式,凝聚着乡土人的精神,可以说地方民间艺术就是中国政治文化稳定的润滑剂,是凝聚社会的薪合剂。再次,民间艺术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财富。民间艺术是河北省旅游资源中小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民间艺术以她淳朴的乡间民风吸引了更多的各地客商前来投资兴业,这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现在小少的民间艺术日渐式微,甚至有的已经消亡。所以做好民间艺术等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已是刻小容缓。以下就河北民间艺术的传承提出一些拙见:

3河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

依据得以传承的和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应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也即从艺术生产到艺术消费各阶段进行思索,具体如下:

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

传承人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主体的队伍进行建设。首先要让真正的民间艺人载入史册。那些叫得响,打得出的民间艺人,应该被历史和后人铭记。其次要让民间艺人家族扩大化。打破曾经的只授家人不授外人、只许男人演出小许女性上台等等传统习俗,另外可设立民间课堂,吸引多方人士,尤其可以将青少年引入民间文艺的殿堂,以便后继有人。再次要让优秀传承人有所奖励,还要扶持和帮助民间艺术团队。建立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从而促进各种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研究。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即是对艺术客体的技艺建设。首先要加大还原河北民艺的力度。我们要原汁原味地将艺术形态、工艺、材料等保留起来,还原出来,供学者、后人观摩、研究,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把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下来。其次要打造河北民艺经典品牌。这样才可以拥有很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问。再次,要创新民间艺术新面孔。保持民间艺术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创新形式,使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崭新的丰姿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绽放河北民艺之风。

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

传播中的传承和创新,即是对艺术受体的观念建设。首先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保护机制。政府应加强加大财政投入,设立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专项资金;积极开拓多种筹资渠道,为民间艺术资源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并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间艺术的认识,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增强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自觉性。其次要创新民间艺术传承的传播理念。走出传统言传身教式的行业传播圈子,借助媒介的力量进行传播。例如,广告传播、报纸、杂志,还可以扩大传播的方向,搭建展示平台。如旅游活动、比赛活动等以礼品藏品等形式进行传播交流。

可以说,民间艺术关乎一个地域重要的文化认同感,所以从艺术主体到艺术客体再到艺术受体三方面对河北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研究,势必对本地的新农村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9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