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通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742428

【导言】此例“小学数学教育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数学;小学;改革;素质教育

一、生活化的知识的情境是课堂上教学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任何思维都离不开平常的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的情境,就可以使得原来很枯燥很乏味的数学课堂充满了趣味性。因为数学中的知识点很多因为逻辑性很强而出现的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对于这些公式、定理的理解以及掌握就很容易会产生一些思维混乱的情况,通过从教学当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情境和实例,比如说在生活、生产当中的实际的问题作为学习时的一些素材,让同学们从真实的感受当中体验数学的知识的奥妙所在,从而产生学习的乐趣,而且对同学们自身的思维的能力培养建立前提。从生活当中来学数学的知识,不但可以激发同学们对问题的体验,还能够提升同学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

二、利用好现代的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的技术,营造出生动的情境

伴随着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广泛的应用,为数学的课堂的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让抽象的问题更加直观化,让复杂的问题更加简单化,使用多媒体的课件可以让数学的知识形象体现,还可以丰富课堂学习氛围,多媒体当中声图并茂的生动的动画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掌握就能更加的直观并且方便,就比如说在学三角形相似性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利用影子测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从而形象的去引导同学们分析出它背后的原理以及技巧,就可以把课堂的学习带入到一个轻松愉快又和谐的一个情境当中。

三、要重视游戏环节在小学的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小学的数学课程作为一个具体的学科的知识学习的活动的过程,一方面它具有着人类学习以及学生学习共同的特点,而另一方面也必然有反映个性的一些特点。学数学要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但是,因为数学这门学科逻辑性非常严密并且很抽象,根据小学生们的年龄决定了小学的数学的学习要比其他的学科更需加的需要感性材料,所以,充分的运用起感性的材料,用直观的形象性帮助同学们去理解学习的内容就是小学的数学学习当别的明显的特点。这个特点在实际上就是小学生们的思维的特点以及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之间的矛盾在学习当中的一个客观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性以及数学学科高度的抽象概括性的特点,这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当中要经过观察和操作等的直观的活动。在感性中认识教材的内容,然后建立数学的知识表象,这才能够将教材当中的知识能够内化成为自己的认知结构。不然的话,新知识就难以和同学们头脑当中已有的知识建立出实质性联系,这同时也很难引起同学们的心理的持久的变化。比如说在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等等平面图形学习当中,要是没有对于这些不同形状物体的表面的观察并且在头脑当中建立起来相应表象,同学们难以理解以及掌握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技能

亲自实践之后得出的知识结论是非常深刻的,很不容易被忘记以及忽略。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小学生们正处于身体发育以及智力发育过程之中,对于很多的事物还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看法和观念,经常喜欢问为什么,老师要是不能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们的探索的精神,尽力的去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就会打击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会影响到学习的效果。数学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一门学科,如果仅仅通过课本上的死板的结论性的知识将会很难达到想要的学习的效果的。所以,老师要积极的促进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际操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的精神,来帮助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的技能。培养同学们乐于学习的心态及习惯,就要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不仅要知其然,并且还得知其所以然。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老师让同学们动手去进行实际的操作,经过思考及实践去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老师在促进同学们动手去实际的操作时,还要注意要尽可能的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时间,给多一点大胆的尝试的余地,要多一点自我表现机会,多一点自由的发挥的空间,可以让同学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从多个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在实践的操作当中开展出各方面的能力训练,让学生真正的成为知识发现者以及探险主动者。就比如说,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时,若只是老师的一言堂,课后再让同学们背公式,不仅仅会使同学们产生乏味的心理以及厌学的心理,并且伴随着时间推移,就会将它们慢慢的淡忘了。老师们要是引导着同学们把梯形的纸板上裁剪下来的,让学生们分割梯形而为之前还学过的其他的图形,然后再通过运用他们的面积公式给计算出来,相加起来,但是将来会让同学们有深刻的记忆,还要教同学们学会分割图形然后求面积的方法,这对同学们将终身都会受用。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第二篇】

一、转变教育思想,坚持教书育人。

长期以来,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及“唯分数”的影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只重视解题结果的教学,忽视思维过程的练习;只采劝满堂灌”的教法,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把教学的着眼点转移到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素质教育上来,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充分熟悉“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从而自觉地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并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征,坚持教书育人,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之中。

通过数学的实际应用,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少内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工作都有密切联系,教学中让学生熟悉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喜好。

通过数学教学的严格练习,进行学习素质教育。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善于独立思索,敢于克服困难的性格,是社会主义公民的良好素质之一,需要从小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书写规范整洁、严格认真细致,自觉检验修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勤于思索、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精神。

通过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新知,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意会人类熟悉的发展辩证过程;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心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引导学生沟通数学知识,熟悉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熟悉活动中,感知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

另外,还可以通过数学的一些数据、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数学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实施素质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摘要: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喜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喜好,引导学生积极思索、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

(1)要突出学习喜好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喜好。例如摘要: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摘要: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摘要:判定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定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定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喜好高,教学效果好。

(2)?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今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代,不仅要求每个公民具有广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根高的聪明和才能。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双基的练习,而且要把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在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熟悉,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突出思维品质的练习。

第一,要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不足,缺乏经验,思维的特征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抽象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形象作支撑。所以要遵循学生思维特征,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熟悉,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熟悉过程,促使熟悉内化。而观察操作是丰富学生感性熟悉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熟悉,可让学生预备土豆一个,小刀一把,师生一起切土豆摘要:A、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B、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C、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了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熟悉已很丰富,再熟悉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要指导学生把握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是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是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知识的异同点,将知识进行分类,形成知识系统;分析和综合是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征是在解应用题中要经常用到;抽象和概括是思维过程的核心、数学学习最终目标。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熟悉”,可先让学生对下面式子进行比较,分成两大类摘要:①2+2+2②5+5+5+5+5③3+5+6④8+8⑤4+4+9③3+3+3+3+3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发现摘要:①②④⑥每个式子的加数都相同,最后抽象概括得出乘法的概念。

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获得过程中,也形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

第三,要练习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核心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优劣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练习学生的思维品质,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功能。例如,加强审题分析,练习思维的逻辑性;突出变式练习,练习思维的深刻性;注重同题多解,练习思维的灵活性。

(3)要做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在教学中,既要探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需要探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要用教师的主导功能充分向学生展现学习过程,显示学习方法的“透明度”,使学生在探求新知识的同时,学会获取知识的思维、方法、技巧。做到依据学习规律确定教法,利用教法指导学法,实现教和学的最佳结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采用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改进课堂教学结构,着力引导学生在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中学习新知。在学习过程中,教给学生四种主要的学习方法摘要:①阅读学习的方法。教师科学组织学习材料,让学生学会提纲挚领,抓重点,从而科学读书。

②尝试学习的方法。通过“提出新问题——尝试探索——讨论文流——明理开窍”的学习过程,从小激发学生敢于“让我试一试”的动机,培养探究能力;③操作学习的方法。通过拼、摆、剪、比、画等实践活动,从动作感知到表象,再抽象概括,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④数学思索的方法。通过例题的示范、练习的指导,引导学生逐步把握常用的数学思索方法,如有序、对应、变换、转化等,并能根据解决实际新问题的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

三、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

由于人的遗传因素、生理条件以及环境、教育等影响,学生的生理、心理结构、接受能力和发展状况有所差别,再加之社会对各方面的人才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事实上,义务教育新大纲已在这方面有所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弹性,增加了一些“只教不考”和选学的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中,应坚持因材施教,实行分类指导。也就是根据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不同的层次进行指导,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素质要求,同时抓好“两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在教学中做到提问侧重中下生,板演突出中下生,行间巡视留心中下生,课内辅导优先中下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练习;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

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和谐课堂; 新时代;

一、和谐课堂下学生的相关分析

在数学和谐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要对和谐课堂教学对象有一定了解。小学生具备较强的交流意愿, 同时也乐于进行相关讨论, 这是小学数学可以应用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关键, 但弊端在于, 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本身兴趣不大,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 很可能已经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讲解的习惯。在和谐课堂教学中, 应该做到让学生充满兴趣进行学习, 也需要改变学生可能形成的学习习惯。

二、和谐课堂教学内容分析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进行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 其内容的基本依据依然是现有教材。教材是教育部门根据学生学习基本情况拟定的相对科学的和谐课堂教学书籍, 教师在进行和谐课堂教学活动前, 应先制定和谐课堂教学计划, 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筛选出来, 并针对性地制作与信息技术、设备相匹配的和谐课堂教学课件、道具等。

通常来说, 和谐课堂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知识点数量原则, 二是难易度原则, 三是引导性原则。知识点数量原则是指在选定和谐课堂教学内容时, 应考虑学生能够有效接受的知识点数量,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将数量降低。调查显示, 小学生通常在课堂开始前15分钟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 这一时段的学习效率往往也是最高的。因此, 教师可以将知识点讲解集中在这一时段。

难易度原则是指和谐课堂教学活动中, 知识点的总体排布和课堂排布应该是从容易到困难。例如, 在和谐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定是先将X的概念和应用教给学生, 之后才会涉及方程式, 这和先掌握加减法再学习乘除法是一个道理。在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中, 考虑到学习内容的抽象性和一定程度的逻辑性, 在进行和谐课堂教学内容筛选时, 一定要注意知识点难易度排布原则, 先将简单知识点教授给学生, 然后才是较难的知识点, 使和谐课堂教学可以做到循序渐进。

引导性原则是三个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原则, 其直接决定了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引导性原则的核心是:在选取和谐课堂教学内容时, 一定要保证所选内容具有引导性, 使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引发对后续内容的思考, 从而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具体来说, 引导性并非针对某一个知识点, 而是对所有知识点的分割。例如, 乘法口诀是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一种数学运算方法, 对乘法口诀进行知识点分割的具体内容是:将3以前的运算方式与之后的运算方式割裂开来, 单独作为一个知识点, 在课堂上将这一部分作为独立知识点教授给学生, 然后布置少量习题, 在习题中少量透露3以后的运算内容;再将学生分组, 令其自由学习、讨论,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学习3以后的运算方式;当学生意识到乘法口诀可能包括3以后的内容时, 其即对更高层次的学习产生了意识, 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兴趣, 教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了。这即是引导性原则, 也是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方式。

三、和谐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和谐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和谐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阶段, 分为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三个阶段。

教师讲解阶段是教学的第一阶段, 主要是指对分割后知识点进行讲解, 这一阶段的和谐课堂教学工作应在课堂开始后前15分钟进行, 而且讲解工作必须做到细致、充分。仍以乘法口诀为例, 将乘法口诀分割完毕后, 选取1-3阶段的运算方法作为知识点, 在讲解时, 应该从1讲起, 由于1的运算是最多的, 可以将其与其他8个数字的运算方式列成一个竖列,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现出来, 详解1和其他8个数字的计算。确定学生理解之后, 在第二列写出2和其他数字的运算方式、结果, 并进行详细讲解。在第四列以后不再标写数字、结果, 只留空白, 讲解阶段结束。

小学数学教育论文范文【第四篇】

一直以来,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新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我们不仅要看到数学的知识、技能,更应该看到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数学学习载体的教材、多媒体技术和考试测验在观察、实验、内省中,在同伴合作学习的交流碰撞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应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要求而不断革新。

一、教材编排力求“精、新、思”

作为数学教学的首要载体——教材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自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开始采取一标多本模式,这是我国近代数学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当前,在多元化思想指导下以及多重教育诉求目标的指引下,各套数学教材均进行了积极探索。受教学信息论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教材是课堂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媒介。教材编排科学合理和否、所选内容恰到好处和否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摘要:

1.素材选择要“精”

所谓“精”指所选材料应当是从众多材料中经过千挑万选、千锤百炼的,每个素材都应当是仔细斟酌、比较后遴选的。小学数学相较其他阶段的数学学习内容而言,更为注重基础知识和思维开发,教材中所选素材也普遍较为浅显易懂。但真正衡量一本教材所选素材优秀和否的标准,除了“易知”以外,更重的砝码是“精”。

教材在传统的教育观里,一直被视为学习的宝典。虽然“唯教材论”早已遭到鄙弃,但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仍然占有不可捍动的地位。在教材中所编选的每一个例题、每一种解答模式都应该是能经得起多番推敲的。它既源于生活又在某种程度上高于生活,即便没有太多的定理、定律,但启发思维的萌芽还是存在的。

2.内容编排要“新”

提及对教材编排的创新,很轻易让人联想到教材页面的扩大和连环画般的彩色印刷。笔者认为,除了在感官上对编排设计创新之外,内容的创新组织也是必不可少的。博辛(Nelson,)将教材组织形式分为摘要: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折衷式或教育式组织。作为数学教材,应当兼顾逻辑式组织和学生心理式组织。尤其对于小学生而言,基本的逻辑组织从例题到解析,再到练习,层层深入,由易入难是抽象思维形成、建立、巩固、运用的有效模式。另一方面,考虑到小学生好奇、自控力欠缺等心理特征,在教材的编排上面要结合学习心理论通过暗示性指引,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学习习惯。结合色彩的运用,缓解小学生轻易产生的视觉疲惫;结合悬念的运用,增强小学生求知的欲望;结合鼓励暗示性词句,激发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练习题的设计要引导“思”

练习题一直以来都是教材内容编排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能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对于一门练习抽象思维的学科而言,数学教材中练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还应该渗透一些思索的指向性,挖掘小学生探奇和好胜的心理特质。当然,要在教材中太多的体现深层次的思索亦是不现实的。练习题所蕴涵的思索深度可供学生据自身喜好和能力形成发挥题、攻关题、挑战题等形式,经由教师指导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地开拓思索的空间。

二、多媒体运用体现“现代化”和“情境化”

小学数学往往是通过直觉、分析、想象、判定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分析处理新问题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摘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非凡强试题设计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学知识进行整合,从学生感喜好的事物出发,创设新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和探究活动。

首先,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化教学的重要媒介,具有形象化、直观化、便捷性等诸多优点。教师在进行某个知识点的讲授时,通过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多次演示,反复刺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所学的概念也随之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同时,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将鞭策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此外,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不同形式的练习,也可以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练习,既巩固了新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还反馈了信息。

其次,多媒体技术如声音、图象、色彩、动态画面等多种因素的调动,可以创设出一个个数学情境。信息技术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间限制,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世界的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和思索带入情境。小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一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出新知识,二是原有知识的引申发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教学进行整合,选择有用的相关信息,无疑会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在熟悉或感喜好的情境中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三、试题设计彰显“创新性”和“人性化”

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素质教育不是选拔教育,而是面向全体的教育。考试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让学生考好,考出自信,考出乐趣,考出对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到数学的情和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1.版面设计的人文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情

数学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考试的评价传递给学生的应该是一份期盼,一份人文的关怀。因而在试卷的版面设计上首先要追求的是一种亲切,一份关爱,让孩子拿到试卷的那一刹那,就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情和真切的关怀。

(1)巧改标题。标题的设置追求的是一种亲切和情趣,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感受到一份轻松和信任,让考试变成极富情趣的聪明旅程。试卷各题型名称的变动,需要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善用“移情”,把从学生的视角和心态看待世俗所定义的“真理”,换之以易于亲近而活泼的面孔出现。诸如“快乐ABC”之类,通过这种感性的方式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和老师的距离。

(2)友情激励。美国的一位课程理论家曾说摘要:“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实,而是为了改进。”因而在小学阶段的测评其更大的功能应该是改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非对学生的一种“宣判”,学生需要的是一种激励,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2.呈现方式的情境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有趣

传统的数学试题往往是脱离了现实新问题的原型,只为巩固数学知识,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情况而编制的。试题内容是纯数学知识或数学模型的,学生对这样的试题感到枯燥乏味,喜好索然,考试的心理仅仅为了应试而考,并为以后难度逐渐提升的数学学习埋下了隐患。因而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在呼唤有情趣课堂的同时,也同样呼唤有情趣的考试,把枯燥的数学、乏味的计算融入富有生气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布满鲜明具体的形象中,学会从教学的角度去思索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

3.解题思路的开放化,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有个性

新课改要求数学教育应转向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和、探索的创造型模式上,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新问题的题型。开放题能给学生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和探索空间,既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又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让学生在开放的解题中释放灵感,飞扬个性,领悟到数学的灵活性、深刻性和鲜明的个性。

这种开放性的试题,以丰富的内涵催生了学生聪明的火花,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在解题中展示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和个性之美。

4.解题结果的过程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思索性

传统的考试测验通常忽视对知识技能形成过程的考查,往往追求结果的正确性,轻易在价值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中诱导出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功利主义行为。数学作为一门讲求严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其各中过程和细节都来不得丝毫含糊。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揭示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在试题编制中,应尽量做到少考或不考单纯的概念、法则及定律等再现型知识的记忆,而将考试的侧重点倾向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此外,考试后老师的评阅标准也对其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很大影响。数学试卷不仅要在评阅时要体现分步记分,即便在命题阶段,也应该体现解题结果求得的过程化,适当标注分步记分的标准,引导学生由一知半解做出初步尝试再到深入思索求得。从而在整个过程中习惯并乐于思索,不畏难,不轻易放弃。

参考文献摘要:

[1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74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