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诗词赏析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69113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第一篇】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端: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广阔三百里的镜湖,在含着花苞的荷花吐发的时候,西施泛舟出现了,成为采莲人,但是她的艳丽和美名引起了轰动,人看隘若耶,人人争餐秀色,使宽阔的若耶溪变得狭隘了,这一隘字传神,那种人潮汹涌、人舟填溪满岸的热闹场面,犹如呈现在读者眼前,将王维的艳色天下重的虚写,变成了轰动当地的如实描绘。

而西施的入吴,却成为亡吴的原因之一。这等于是提醒读者:到底是因为吴王夫差好色之过,还是由于西施成了亡吴的关键?如果西施是灭亡吴国的关键,那么越国在后来的灭亡又是因为什么?李白没有对后续的发展着墨,并不是他写不出,而是他有意不写。这样做,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西施采莲,在若耶溪里,不但有传说,而且合情理;至于泛舟三百镜湖之中,则是作者的想象了。但这一想象却有更改事实之嫌,因为如果是借镜湖湖水的清澈来表现西施自鉴其美,或者是借三百里的水程来表现拜倒西施的人的众多,那么下句人看隘若耶就显得多余了,这可能是李白百密一疏的笔误。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第二篇】

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碧落银河之畔,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良好场所,何必一定要待金风玉露之七夕才相会呢?大约正是由于仙家之好别离吧?疑而不解,正反映出诗人苦闷难释的孤寂心态,语意感伤,心境难堪。

本诗从猜测仙家的心思入手,指出有离别之苦,才有佳期之乐。然后转到描写佳期的喜庆气氛,以及期盼团圆的心情。最后想到民间风俗,问:“既奉出食品,让蜘蛛代为乞巧,那又如何答谢搭鹊桥的乌鹊呢?”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第三篇】

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学习和欣赏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了诗词的内涵和魅力。通过赏析中国诗词,我了解了古人的情感和智慧,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诗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每一首优秀的诗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境地深远,表达出了人生无常和岁月易逝的真理。这些经典之作不仅在表达上精炼准确,而且构思卓越,兼具音韵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在艺术创作中的才华与智慧,并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钦佩之情。

其次,通过赏析中国诗词,我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中国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美学观念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更注重形式与意境的结合。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形象的描绘,诗人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达出无限凄凉与深情厚意。这种富有意境与思想内涵的表现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中国诗词也让我领略到了古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诗词艺术是古人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中国诗词,我看到了古人对于爱情、友情、乡愁等情感的真挚表达。例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欢笑皆云集,雏罗飞一般。”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和睦、欢乐团聚的向往。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和朋友,也引发了我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在艺术方面具有独特价值,更在情感表达上具有普遍的人性关怀。

另外,通过赏析中国诗词,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也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往往融合了对于时代的真实反映与思想的升华。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以琵琶为媒介,抒发了对于士人命运的关怀和社会现实的吐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万象更新。通过这些作品,我了解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俗习惯、人们的思想与观念,以及历史风云背后的社会真实。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通过赏析中国诗词,我体会到了诗词的教育价值。中国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智慧。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诗词,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词汇量,而且培养了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诗词的启发,我也提高了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培养对于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赏析中国诗词,我深刻体会到了诗词的内涵与魅力。中国诗词不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让我了解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学观念,领略到了古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体会到了诗词的教育价值。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中国诗词,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第四篇】

杨万里。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

词前小序点明全词的中心是“望月”,同时点明时间是“七月十三日夜”,地点是“万花川谷”。

“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诚斋”,是杨万里书房的名字,“万花川谷”是离“诚斋”不远的一个花圃的名字。开篇两句,明白如话,说皎洁的月光尚未照进他的书房,却照到了“万花山谷”。作者用“未到”和“先到”巧设悬念,引人遐想。读完这两句,人们自然地要问:既然“诚斋”与“万花川谷”相去不远,何以月光照到了“万花川谷”,作者的书房里不见月光呢?紧接着两句“不是诚斋无月,隔一林修竹。”使悬念顿解,也说明了作者为什么要离开诚斋跑到万花川谷去赏月。原来,在他的书房前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遮蔽了月光。本句中的“隔”字与“修”字看似平平常常,实则耐人琢磨,有出神入化之妙。

试想,竹子如果不是长得郁郁葱葱,修长挺拔,怎么会把月光“隔”断?寥寥十一字,既解开了“月未到诚斋”的疑窦,也说明了书房处于竹林深处,环境幽雅僻静。《宋史》记载,杨万里在任永州零陵县丞时,曾三次去拜访谪居永州的张浚不得见面,后来“……以书谈始相见,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这样,就可以想见杨万里名为“诚斋”的书房是费了一番心思,作了精心的设置和安排的。

上片通过对照描写,用“未到”和“先到”点明,此时诚斋仍处在朦胧暗影之中,而“万花川谷”已是月光朗照。下片四句,便描写“万花川谷”的月色。“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两句中只有“如玉”二字写景,这两字用巧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碧空澄明、冰清玉洁的月夜景色。“才”字与“已”字相呼应,使人想到作者在“十三”的夜里欣赏到这样美妙的月景,有些喜出望外;也使人想到,尽管现在看到的月色象玉一般的晶莹光洁,令人陶醉,但“十三夜”毕竟不能算是欣赏月色的最佳时刻。

那么,何时的月色最美呢?任人皆知,阴历的十五、十六日月亮最圆,是观赏月光最好的日子。这样,词的结尾两句,也就很自然地推出一个新的境界:“未是秋光奇绝,看十五十六。”“未是”二字压倒前句描写的美妙如玉,剔透晶莹的境界,推出一个“秋光奇绝”的新天地,指出即将来临的十五十六才是赏月的最佳时刻。尾二句笔墨看似平淡,却表现出一个不同凡响的艺术境界,说明作者对未来、对美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杨万里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诚斋体”在当时也颇有影响。本词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新鲜,生活气息浓郁,说明他的词风一如他的诗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6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