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推荐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6141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推荐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一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是炊能革命、有机肥革命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受到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沼气池建设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和建设生态县的重要内容来抓,把沼气池建设、庭院经济和文明生态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农村沼气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目前我县已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1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9处,年产沼气万立方米,折标煤吨。

沼气建设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直接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人体健康受到危害,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沼液、沼渣肥效高,病虫病菌少,能有效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一个户用沼气池年产沼液沼渣25~30吨,可满足2~3亩无公害瓜菜的用肥需要,减少20%以上的农药和化肥施用量。用沼液喷洒作物叶面,可灭菌杀虫,肥壮秧苗,粮食能增产15%~20%,蔬菜能增产30%~40%。同时,农村沼气将畜牧业与种植业发展链接起来,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多渠道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沼气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生活用能,保护了生态环境。三溪乡井南村是沼气建设示范村,建有沼气池26个,村民照明、做饭、洗澡都用上了沼气。他们说:“有了沼气池,不仅可以节省电费,还带动了养猪业发展,保护了生态环境。”据专家调查测算,一个沼气池年产气量可替代燃烧薪柴吨左右,相当于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生长量,同时还可减少两吨二氧化碳的排放。发展农村沼气,解决了农民“没有柴烧就砍树”的问题,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沼气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在建沼气池过程中,政府引导农民把沼气池建设与改厕、改圈、改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禽畜圈养,畜厕分离,有效地治理了农村的脏、乱、差,改善了村容村貌。以前村里猪粪猪尿横流,臭气熏天,但现在村里路面干净,人和禽畜的粪便排入沼气池密封起来,空气清新了很多,蚊子、苍蝇也减少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

虽然我县农村沼气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但在建设及推广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程度不够。有些干部对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和紧迫感不强;沼气知识普及不够,部分农户对沼气建设的好处还不太了解,持等待观望态度;七十年代建的旧式沼气池因应用技术科技含量不高,技术不够成熟,质量差,现已无法使用或者说有的在当时就是效果不好,在群众头脑中的不良印象一时还难以消除。

2、自然条件不好。建一个沼气池需要二、三十个平方米的空地,而我县的村庄大都是依山而建,空间较少,比较拥挤,缺少建沼气池所需的场地;乡村外出人口多,家庭人口简单,饲养牲畜又不多,难以保证沼液量。

3、后续服务不到位。一方面,新建沼气池农户缺乏经验,管理维护意识较差,故障池不能得到及时维修,导致少数农户使用情况不理想。另一方面,沼气服务机构不健全,配套物资供应不上,存在配套环节上的死角。

4、技工素质不高。我县参加过市能源部门培训的沼气技术人员只有2人,而且还没有职业资格证书,技术力量相当薄弱,再加上有些农民技工的责任心不强,从而出现个别沼气池建设质量不过关,如管道安装不规范、不产气、漏气等现象。

5、建设资金不足。虽然现在国家对沼气国债项目的补助力度较大,但我县曾在xx年对国债沼气项目进行可行性调查,调查显示我县沼气工程上国债项目的条件无法具备,所以争取不到中央的补助,只能靠群众自筹资金和少许的县补助,农户感到建设成本太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沼气的建设和推广。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面向社会广泛宣传实施农村沼气工程的目的、意义和内容。通过组织干部群众参观、召开现场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沼气建设知识,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建设沼气工程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把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纳入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特别是要作为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能、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推动、农民为主、自建自用”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通过示范点、示范村的建设,辐射、带动沼气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在充分发挥农户自主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筹集沼气发展资金,即积极创造条件上国债项目,向中央财政争取一点、从公益生态林保护资金及新农村建设资金中划出一点、各级财政安排一点、各有关部门投入一点、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捐助一点,建立起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同时,各级政府应在政策、资金和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和水平。

4、配套建设,综合利用。农村户用沼气要积极推动“一池三改”,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对圈舍、厕所和厨房进行改造,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采取“猪—沼—果”、“四位一体”等能源生态建设模式,引导农户将沼气建设与种养业发展结合起来。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要积极实施“一池三建”,将大中型沼气池与原料预处理设施、沼气利用设施和沼肥利用设施结合建设,并尽可能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农田、鱼塘等进行统一筹划、系统安排。通过各种配套建设,同时实现解决环境污染、生产清洁优质能源、环境治理和综合利用等目标,节约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沼气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5、健全体系,提高服务。建立相应机构和沼气服务站,面向农户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帮助搞好沼气池的设计、建设、安装,沼气配件的维修、供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服务推广等工作。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将品德高尚、技术过硬的农村泥瓦工吸收到沼气建设队伍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培训,切实提高技术水平。同时,做好沼气技术入户工作,在项目村定期开办培训班,向农民群众讲解沼气知识,使其逐步掌握沼气技术,确保沼气池的使用率。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二篇】

目前,镇党委、政府在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将农村规划布局、村容村貌、环境整治摆在了十分重要位置,要求大力加强环境整治和保护工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并以多种形式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部分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由于经费、人员及村民素质等因素制约着多项工作的总体推进。

(一)农村生活垃圾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种类、数量也持续增多,大部分未经处理及垃圾分类,就随意丢弃、倾倒,成为鼠、蟑、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地及细菌、疾病的传染源,给当地村民带来很大的健康隐患。20xx年4月起,镇农村垃圾清运由县执法局统一招标的第三方公司承包,但该公司对我镇农村垃圾没有及时清理,导致垃圾堆放过多、异味重,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目前我镇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约占总户数xx%建成无害化厕所约占总户数xx%,宝塘村220户和五丰村173户“厕所革命”正在推进,大部分村民生活污水都是顺着自制排水沟流到田里,处于无序排放的状态,造成土地污染日趋严重,地下饮用水安全难以保障。

(三)农村环境整治设施、人员配套不齐全

农村住房大多着力于主体工程建设,而对道路、绿化、排污、卫生等附属设施大多没有同步建设、及时配套,部分村级卫生队伍不健全,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甚至部分村建立的公共卫生设施也因打扫不及时、管理不当、资金缺乏等造成设施设备经久失修,长期未纳入使用。

(一)村民环保意识不强

农村生产技术落后,信息资源匮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少村民对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卫知识指导,尚未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习惯,相关部门宣传教育未能全面进村入户,达到家喻户晓的效果,导致农民参与环境整治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环境整治投入不够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村级卫生队伍、环卫人员等需加强,在加上缺乏有效投融资机制和政策,导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三)环境监管力量不足

镇村两级分别建立了环境整治领导小组,设立相关负责人,但因农村具有范围广、地势多样、人员分散等特点,宣传教育及监控管理等难以全面普及和随时管控。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环卫队伍建设

各级党组织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之一,因地制宜制定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和农村清洁工程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环境卫生管理村规民约,加强乡村环卫队伍建设,积极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环保工作需要的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建议县执法局加强对第三方公司的管理,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充分利用海报、广播、宣传单、微信微博等,通过坝坝会、入户走访等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回收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措施,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农业生产指导,抓好项目资源整合

积极向村民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帮助解决农村产业布局不合理、农药等化学物质使用过多等问题,有效减轻水源污染及土地污染。同时,将农村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文明村镇建设、“厕所革命”、村卫生室建设等有机结合,抓好环境整治试点示范,从而产生集聚效应。

(四)多渠道整合资金,加大环境整治力度

将农村环保和环境整治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年提高生产总值的比重,建立农村环保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可适当通过村集体和农民自筹的方式增加农村环境整治资金,设立“村卫生保洁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并公开透明资金使用方向。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三篇】

随着对环保的日益重视,城市地区对企业的环保门槛越来越高。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由于面临发展经济的压力,这些地区在放宽招商引资标准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使污染转嫁现象有了可乘之机。于此同时,农民为保护自身的生活环境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维权活动,有些维权活动甚至造成了农民与当地企业、政府关系的僵化。如何协调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成为实现农村和谐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本次调研主要是在实地考査县镇村环境污染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当地农民的环境意识,分析当地农民维权特点及形成原因,其中着重阐述了农民环境维权的困境,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一些改善维权困境的建议。

经过实地走访,我们认为,村污染转嫁问题主要体现在鲍邱河的水质污染和外来垃圾污染上。

(一)鲍邱河的水质污染

根据调查问卷,村民们认为排在第一位造成鲍邱河水质恶化的原因是“企业污水排放”,排在第二位的是“生活垃圾”,这印证了村的环境污染是由污染转嫁引起的。根据学界的通说,污染转嫁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艺和生产线的转移,即将高污染、搞耗能的产业、工艺、设备转移到另一区域,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放到被转移地;另一种是废物、危险品的转移,即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将含有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污染废弃物、含有放射性的废物、有毒有害物质及其他危险废物转移到另一区域。“企业污水排放”属于工艺和生产线的转移,据村民们介绍,鲍邱河的主要污染源是附近的两家钢铁企业,这两家企业是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黑色金属制品业(属于高污染产业)的龙头企业,企业排放的未达标的污水污染了鲍邱河。“生活垃圾”则属于废物、危险品的转移,上游燕郊产生的生活垃圾未经处理排入鲍邱河,这些污染废弃物顺着水流到达村,造成了当地的河水污染。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意外的发现了外来垃圾污染,其触目惊心的程度是我们没有料想到的。据村民们介绍,外来垃圾是一些本村村民从附近的北京、廊坊等地运来的,他们把可以卖钱的垃圾回收,其余的直接就地丢弃。村里外来垃圾堆放点的规模令我们乍舌。以一座收废旧的房子为中心,方圆2-3平方公里全是垃圾,特别是房子背后的一眼池塘,塞满了各色各样的垃圾,垃圾发酵后混杂在一起的恶臭让人无法呼吸。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一些污染转嫁背景下农民环境意识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第一,农民的环境认知意识正在逐步提高,但理性认知意识仍有待加强。随着电视、广播等大众媒体在农村的普及,农民与外部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他们通过大众媒体对环保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接触,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但由于国家的环保宣传主要集中在城市、宣传内容也以城市居民为受众设计,贴近农民的环保宣传少之又少,加上受到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的环境认知意识在理性层面仍较欠缺。

第二,农民有提高环境认知意识的愿望和需求。随着环境污染由城市转向农村,环境污染对于农民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词汇,农民都有了解更多环保信息的愿望。对与自身关系密切的环保信息,例如遭到环境侵权后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当地环境质量信息等,成为农民最迫切想得到的环保信息。他们普遍抱着“学以致用”态度对待环保信息,希望掌握这些信息后能更好的解决自身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三,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有较强的滞后性。只有当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到自身生产生活时,农民才会想到维权。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村村民维权始于村里的饮用水受到污染,已无法饮用。在企业污染环境的初期,农民并不知晓,或者虽然知晓,却由于自身没有受到实质损害而未及时维权,环保知识的缺乏和权利意识的薄弱导致了农民维权意识的滞后。

第四,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有一定的狭隘性。农民在环境维权中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从环境监管、接受环境投诉、到负责解决环境问题,只要出现了问题,农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政府。这与我国传统的“父母官”思想根深蒂固有关。传统中国,行政权力强大,行政权力同时行使了司法权和部分立法权,演变延续至今就成了“只要找政府一切问题就能解决”的现象。但在没有分析各种维权方式利弊的情况下,盲目依赖政府,会使农民维权的道路越走越窄。而且当找政府后问题仍得不到解决时,这种对政府的严重依赖会转化成对政府的严重失望。当然,农民维权意识的狭隘性也与其对其他维权方式的不了解以及其他维权方式的无效性有关。以环境诉讼为例,我们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对环境诉讼不了解,就更不用说利用诉讼维权了,而现阶段环境诉讼本身的缺陷也使其难以进入农民维权的视野。

为什么农民的维权之路如此艰辛?村村民在问卷中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结合调研中的所见所闻,我们对农民维权的困境也做了一些思考。

1.国家政策的偏差、政府在诸多领域的缺位与农民对政府的依赖之间的矛盾

我国长期以来的政策都体现了“重城市、轻农村”的特点,不仅农村经济发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农村的环境和农民环境权的保护也为公共政策所忽略。虽然这几年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扶持,之前的政策偏差有所纠正,但几十年积聚产生的问题不可能马上得到解决。

此外,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的诸多领域存在缺位现象,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及其他资源投放严重不足。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几乎全部用于城市和工业,农村的环保设施投入几乎为零。 这一问题在村也存在:村里没有集中收集生活垃圾的设施,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鲍邱河。第二,农村环保机构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在以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的基础上的,对农村环境污染及其特点重视不够。当前,最基层的环保系统是县一级环保机构,只有少数乡一级政府设有环保办公室、环保助理、环保员等,但这些机构和人员的工作职责并不明确,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基本属于环境监管的空白状态,无法在事前或事中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的发生。

中国农村松散的组织结构在集体行动方面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在提供像环境保护这种公共物品方面的能力先天不足。 因而在环境维权过程中,农民表现出对政府的严重依赖,但国家政策的偏差和政府的缺位使得农民无法从政府获得其期望的结果。这一矛盾已成为农民维权活动中最显著的矛盾。

2.政府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理念之间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本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由于多年来我国奉行“经济指标至上”的发展观念,一些农村地区的基层政府在发展过程中“唯经济论”,盲目扩大招商引资规模,降低招商引资门槛,哪怕引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也在所不顾。引进上述项目之后不但不对其进行环境监管,反而为其污染环境提供种种便利,对触犯环境法律的责任人百般包庇,gdp不断增长的同时当地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先污染、后治理”这种本末倒置的发展理念本应该予以摒弃,但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使得这一错误观念仍有生存空间。

3.农民对自然环境的严重依赖与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双重弱势地位之间的矛盾

农业是最大限度依赖于自然的生产部门,农民的生活资料又很大程度上直接取自于自然资源,如饮用水、燃料、食物等。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获得生活资料的途径更加广泛,但从自然界直接获取仍是最主要的途径,这使得自然环境对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质量有更直接的影响。但农民在环境保护中却处于双重弱势地——相对于污染企业的弱势和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弱势。 相对于污染企业的弱势地位,使农民在与污染企业谈判和抗争中处于劣势;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弱势地位,使得农民在分配环境保护资源、组织城市污染转嫁等方面处于劣势。这一矛盾使得农民的环境权益更容易受到侵害。

4.农民环境维权能力的薄弱与环境维权的复杂性、高成本之间的矛盾

首先,由于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农民的环境维权意识不强,缺乏抵制环境污染的主观能动性;或者虽然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不了解必要的维权知识,不知如何维权。其次,小农经济在当今农村仍普遍存在,农民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这使得对集体力量依赖性较强的环境维权在农村难以开展。再次,基层政府的不支持也减弱了农民的环境维权能力。有的基层政府与污染企业关系密切,甚至包庇、纵容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有的基础政府对农民维权活动抱有偏见,认为农民是在“胡闹”,为了保持当地社会稳定,对农民的环境维权活动进行压制。另外,农民的经济条件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环境维权能力。

与此同时,环境维权比一般维权更复杂、成本也更高。主要表现在:第一,证据分享的“2024年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推荐8篇】”,环保部门摄于政府的压力常常不敢出具鉴定或者不敢出具真实的鉴定。第二,环境维权的成本很高。证据的收集、因果关系的证明等都需要律师或其他专业人士的介入,这必然产生高昂的律师费、鉴定费用,受到自身收入水平的限制,农民无法支付这些维权成本。第三,维权结果的不确定性。即便农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集证据、并向有关部门反映了相关情况,结果并不一定是公正的。污染企业大多是当地政府的利税来源,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环境执法。

四建议

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等立法方面的建议,早已引起国家的关注,我们无需“老生常谈”,我们在该部分提出的建议主要结合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农民维权困境,围绕“如何在实践层面保护农民环境权益”这一主题展开。

(一)建立农村环保机构,保证环境保护资源的公平分配

鉴于现实中环保部门往往受制于地方政府,无法公正执法,因此应建立一个独立于地方政府,直接受环境保护部管辖的环保执法系统。为了弥补政府在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缺位,政府应建立农村环保机构并配备相应人员,提高基层环保执法者的业务能力;明确农村环保机构的职责和执法手段,防止权责不分,互相推诿现象的出现;扩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经费充足,环境检测设备齐全,为农村环境执法提供人力、制度和物质上的保障。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在环境维权方面对政府有严重的依赖性,因此作为沟通政府与农民桥梁的村委会无疑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已经普遍建立了村委会。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有负责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职责,这其中当然包括代表和维护村民的环境权益。村委会的普遍性和职责的法定性,由村委会代表农民主张环境权益无疑是一个“性价比高”的选择

但现实中村委会作为代表维护农民权益仍存在不少困难,第一,村委会代表农民维护环境权益没有经费支持。目前村委会的经费很少,假如将本来就少的经费拿出一部分用于环境权益的维护,村级财政将更加捉襟见肘。为此,国家可以加大对村级财政的转移支付,提高村委会的活动能力;还可以赋予村委会为采取环境维权行动合理筹措资金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建立监督机制,防止该权利成为村委会谋取私利的手段。第二,村委会代表村民提起诉讼的资格在法庭上常受到质疑。现实中,法院常以村委会“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为由,拒绝村委会代表村民提起诉讼,鉴于农民维权力量的薄弱性、环境污染的集体危害性、环境维权的复杂性等原因,法律应该确定村委会可以以原告的身份代表本村村民提起诉讼。

(三)完善环境宣传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

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意义重大。首先,应借助社会舆论、媒体等途径,增强广大农民对环保知识、环境维权等的认识能力,鼓励农民积极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调查中我们发现,大众媒体在环境信息的传播方面已成为农民的首选,因此社会各界应利用好这个平台,提供更多易于农民接受的环保信息。其次,建立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目前地方政府或者对本地的环境状况不甚了解,或者有所了解但不对农民公开,这些做法是与我国的信息公开立法相违背的。因此,应尽快建立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为农民监督当地环境提供条件。再次,支持各种ngo向农民提供环境维权服务。这可以有效解决政府对农村环境资源供给不足和农民对环境资源需求方面的矛盾。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民对ngo的了解较少造成农民在遇到环境问题时向ngo寻求帮助的意愿较小,因此,政府应该创造宽松的政策、法律环境,并加强引导,让更多的ngo走进农村和农民,为他们提供相关环境服务。

(四)扩大法律援助制度的适用范围

目前中国的法律援助对象主要是生活困难的城市居民和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不包括在农村居住的农民。其原因主要有:一,法律援助要求接受援助的对象“生活困难”,但农民没有固定收入,难以证明自己的收入状况。二,农村贫困面太大。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法律援助机构的力量和资源本身并不充裕,无法满足农村的需要。三,可以申请法律援助的事项较窄,农民因环境污染所受到的损失往往不符合申请法律援助的范围。

由于中国农村人口多,贫困人口数目较大,对农民提供法律援助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我国应针对农民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机制。为了解决法律援助资源紧张的状况,该机制可以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机制。一方面,政府应充分依托现有的法律援助机构和资源向农村倾斜,;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让社会各界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法律帮助。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四篇】

按照县政协xx年重点工作安排,近期,由副主席带队,抽调县政协有关委办、环保局、住建局、农牧局负责人和部分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太极镇下古村、盛邦牧业有限公司,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厂施工现场、垃圾集中填埋场,王台镇中心卫生院、xx回中,三塬镇废旧地膜处理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12个点,通过现场察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召开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议政协商会,县环保局、住建局和农牧局汇报了全县农村环境整治情况,县发改局、刘家峡镇等20个单位和乡镇作了交流发言。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并结合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农村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主要表现在:

一是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县委、县政府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与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牵头抓,部门组织协调,乡镇为责任主体的工作格局。各乡镇和部门高度重视,把城乡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细化工作方案,靠实工作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各项工作。县委、县政府督查室适时跟踪督查,掌握工作动态,及时通报督查情况,督促整改落实,确保环境整治稳步有序开展。

二是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和禁烧工作,集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百日大会战”行动,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16万吨,利用率达75%;

建成刘家峡、太极镇等秸秆饲料化利用示范乡镇7个,示范点52个,利用率达到90%以上。积极探索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回收机制,按照1:10的兑换比例,去年共回收废旧农膜1880吨,回收率达65%。全面开展乡村燃煤小锅炉污染整治,完成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提标改造27台。集中对古城新区周边禁养区畜禽污染进行专项治理,21家养殖场全部关停、转产或搬迁,农业白色污染和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明显,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基础建设重点突出。投资亿元和1800万元,先后动工实施了古城新区、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配备玉米秸秆加工机械212台(套),新建秸秆饲料化永久性窖池万立方米,累计达万立方米。鼓励兴建废旧塑料回收加工企业5家,回收站点35个,机动回收点16个。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修建垃圾分拣站5处,购置垃圾压缩车、转运车13辆,手推式垃圾清运车359辆,户用分类式垃圾桶3500多个。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安装天然气管道64公里,刘家峡、太极镇和三条岘乡10个行政村用上了干净、方便的天然气。

四是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刘盐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搬迁避让等安居工程,全县农村d级危房得到全面消除,先后建成搬迁点42个,搬迁安置困难群众6860余户。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36个,环境整洁村48个。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排查登记认定违法建筑259处,危墙、危房、废弃院落等6883处,已拆除1260余处。大力实施农村垃圾清运工程,县财政按照1:1的比例配套补助资金523万元,用于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探索出了“五个一”农村环境治理新模式。以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州创建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排查清理城乡陈年垃圾6万余吨,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近年来,我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一是环保意识有待提高。部分乡(镇)、村干部政治站位不高,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综合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认为环境整治就是突击打扫环境卫生,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强,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多数群众环保意识淡薄,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乱扔乱倒、乱采乱挖、乱搭乱建等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管理机制亟需完善。农村环境整治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乡镇和相关部门在监管治理方面协调联动机制不健全,不同程度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乡镇作为农村环境整治责任主体,工作中行政执法权有限,对私搭乱建、乱倒乱烧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执法难度大。城乡结合部、乡镇交界处环境卫生存在监管盲区和卫生死角。大多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弱。村庄建设缺少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无序建设普遍存在。

三是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全县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基本以简易填埋方式处理,部分填埋点选址不科学,也没有无害化处理设施,二次污染风险较大,如盐锅峡镇垃圾填埋场,垃圾和污水沉淀池长期处于裸露状态,如遇暴雨天气,很有可能造成盐锅峡集镇和黄河水质的二次污染。全县除县城周边部分村庄外,其他村均未建设排污管网、污水集中处理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大部分乡村社没有配备垃圾清运车、垃圾箱等基本保洁设施。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基础设施普遍不足,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建设整体滞后。

四是资金投入十分有限。全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主要依靠涉农、环保项目建设资金带动开展,县级财政投入有限,民间资本带动不足,资金投入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整体进展缓慢。

五是整治力度仍需加强。全县拆违排危量大面广,综合整治任务依然艰巨。西河镇等高原夏菜主产区,大量尾菜堆积田间地头,缺乏大批量处理的有效途径。畜禽养殖污染仅完成了县城周边禁养区的治理任务,大部分乡镇禁养区养殖户转产搬迁工作进展缓慢。乡镇卫生院医疗垃圾仍然以简单焚烧方式处理,达不到彻底无害化的要求。村庄废品收购站杂物乱堆乱放,环境卫生差,安全隐患大。农药化肥施用粗放,流失过量,造成农田及周围环境交叉污染。白色污染、秸秆随意焚烧现象依然存在,控制与治理任重道远。

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注重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提升环境整治水平。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结合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及现有各项行业专项规划,科学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整治任务,突出规划引领作用,确保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健康有序推进。二要加强监管执法。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加深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树牢“一盘棋”思想,落实“一把手”责任,加强联合监管执法,切实形成上下联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下放部门行政执法权,利用乡镇现有的行政执法框架体系,创新乡镇行政执法体制,整合乡镇辖区内具有行政执法和管理职能的机构、编制、人员及财政等资源,在乡镇建立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全面加大日常综合监管执法力度。三要推行自治管理。充分发挥村级阵地作用,积极推行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将环境整治责任落实到村社干部,细化到背街小巷、村民院落。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热心公益事业的低保户和发放报酬的社干部、生态护林员等担任村社保洁员、环境监督管理员,调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要狠抓制度建设。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精神,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研究制定出台“禁塑令”,在全县开展“禁塑”工作。完善落实环境违法举报奖励、处罚、信息公开制度和乡村垃圾收集清运管理、环境检查评比等日常工作制度,推动农村环境整治制度化、常态化。

(二)大力推进集中整治,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拆违排危专项行动,继续整顿空心村、废弃危房和棚圈等残垣断壁,并结合此次专项行动,对道路两旁、村庄周围、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彻底消除卫生死角,全面清理陈年垃圾;

对农村废品收购站点进行集中摸排整治,依法查处关停无照经营和拆迁、整改不规范不达标的废品收购站点,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二要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在开展农膜“以旧换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使用生物降解农膜,从源头上减少农业白色污染。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推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积极引进、示范推广成熟的田间堆沤肥和尾菜还田等经济实用型处理技术,引导鼓励农户开展尾菜资源化利用,达到尾菜清理、养分还田的目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农药化肥。三要推进养殖污染治理。结合实际,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集中精力扎实开展村庄畜禽养殖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对剩余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和规模养殖户限期搬迁、转产或关闭,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现象。严把新建畜禽养殖项目审批关,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的规模化养殖场,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防止污染源的产生。四要规范医疗垃圾处理。设立乡村医疗垃圾回收站,由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医疗垃圾回收、暂存,回收站负责统一转运、集中,并交有资质的机构销毁处置,实现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三)积极拓宽投入渠道,切实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一是强化项目带动。紧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三区三州”脱贫攻坚规划和“三农”政策导向,提前做好项目策划,及时对接争取项目资金向环境整治重点区域、重点乡镇和村社倾斜,以项目建设带动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质量改善。

二是打造整治亮点。在积极争取专项资金的同时,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景区景点打造、易地扶贫搬迁等工作相融合,有效统筹整合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抓好美丽乡村示范村、旅游村镇、易地扶贫搬迁点的环境综合整治,高标准、高质量打造一批农村环境整治的典范和样板,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研究制定优惠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领域。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政策规定,在做好群众工作、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用足用活政策,做好筹资筹劳。

(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加快实施刘家峡库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程及贫困村环境综合整治后续项目建设,配齐配强农村垃圾清运车、分类式垃圾箱、户用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和建设,推进全县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统一谋划,科学选址,按照垃圾就近处理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分片建设3-4个标准化垃圾填埋场,乡镇负责拉运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杜绝垃圾二次污染;

积极谋划建设标准化垃圾处理厂,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三是加快实施县城周边和盐锅峡片区为重点的农村污水管网建设,争取早日并入古城新区、盐锅峡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在其他有条件的乡(镇)村逐步计划实施排污管道、污水集中处理池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确保截污收集到位、安全有序排放。四是大力实施清洁能源工程,继续扩大天然气通村面,争取有条件的乡村早日使用天然气;

制定出台奖励和补助政策,鼓励农村实施“改气、改电、改炕、改灶、改暖”工程;

全力加快乡村企事业单位燃煤小锅炉改气、改电、除尘等提标改造进度;

尽快建设县城煤炭集中交易中心、乡镇煤炭销售配送网点,加强民用煤炭市场管控,从源头减少农村大气和面源污染。

五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安全饮水、道路、绿化、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大力提升全民环保意识。一要注重面对面宣传。将农村环境整治与精准扶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挥相关部门、乡(镇)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的优势,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并经常性督促指导农户搞好自家环境卫生,不断提高群众环境意识,形成讲文明、爱卫生、树新风的良好习惯。二要坚持全方位覆盖。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信、手机短信等媒介多视角、全方位强化宣传,加大舆论监督和曝光力度,注重树立和推广典型,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三要开展集中式活动。妇联、团委、文明办、文广局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开展各种鲜活生动的主题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文明道德素养;

乡(镇)村社要定期组织村民参加农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切实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努力营造大家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四要重视青少年教育。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创建美丽家园、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多形式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监督治理活动,在教育培养学生从小树立良好环境意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影响家长及周边群众,形成“小手拉大手,小手管大用”的良好效应。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五篇】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趋突出。据调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染以及工业污染,其中农业畜禽养殖和生活垃圾是目前造成我市农村环境日益恶化的最主要原因。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一)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近年来,我市农村畜禽养殖得到较快发展,给农村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据有关部门统计,20xx年全市生猪出栏数达万头、牛出栏数万头、羊出栏数万只、禽出栏数万只。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未得到利用就直接排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推荐的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系数计算,20xx年我市畜禽污水产生量约为4841万吨。畜禽粪便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许多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缺乏处理能力,只能将粪便倒入河流或随意堆放。这些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使水中的其他微生物无法存活,从而产生严重的“有机污染”。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养猪场未经规划建在乡村水源的上游。畜禽粪便要经自然晾晒15天,臭气熏天,蚊蝇滋生,遇有雨水天气,在村庄内四处横流,以致河流、沟渠及地下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不仅造成当地村民饮水困难,而且给村民健康也带来严重威胁。这些已造成政府不投入巨资就无法治理的被动局面。

(二)农药、化肥污染现状

农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有毒有害物质的大量残留。20xx年,我市化肥使用量22万吨,农药使用量为4130吨。专家指出,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惊人。化学肥料施于土壤中,被农作物吸收的只是其中的极小部分,大部分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将导致水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过多,容易引起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的癌症。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的有害物质残留非常严重,对环境生物和人类产生不良影响。调查表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与农药化肥使用量呈平行关系,农村中40-50的儿童白血病患者,其发病原因是农药残留的化学物质。

(三)农村生活污染现状

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公斤垃圾测算,我市农村每天将有425吨的垃圾产生。据统计,20xx年全市污水排放量约为25184万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0128万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许多城区的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大部分农村并没有最基本的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垃圾的天然排放场,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不仅损害农民健康,危及农民生存,最终将危及城市的环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一是由于监管不力。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既无规划,又缺乏环保监督检查力量,环保指标没有纳入有关部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未建立起以问责制为核心有效的监管机制,由此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管理上的缺位。

二是由于农村环境治理资金匮乏。据了解,在乡镇级还没有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乡镇的环境治理经费主要从县级环保治理基金和乡镇财政中支出。由于目前经费紧张,因此,用于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落实,乡镇环境治理难以保证,更谈不上乡村环境的治理了。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差,加之社会宣传不到位,使广大农民甚至城市居民都没有认识到农村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造成对已发生在身边的污染问题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立环保责任制。把环境保护纳入政府任期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农村污染防治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和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

(二)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点),治理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染。对畜禽养殖场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后在区外新建的畜禽养殖场必须限期予以拆除,规划前已建的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于20xx年底前治理达标,未按期达标的一律搬迁或关闭。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对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必须要有一定的综合利用和污染处理设施,实现畜禽粪便全部综合利用或废水达标排放。

(三)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物质,治理农村化学污染。发挥基层土肥站、植保站的指导作用,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施药。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培育和发展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引导农民形成“绿色”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四)推进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治理农村垃圾污染。一是对生活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扶持建设化废为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行“畜禽—沼—果(草、渔)”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和零排放。二是建设农村垃圾清运及集中处理系统,引导农民将生活垃圾堆放到指定场所,并及时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及时填埋。三是工业企业达标排放,对新建企业的环保评估结果和已建成企业的排放标准和实际排放情况要向群众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未达标的要限期整改达标,决不姑息迁就。

(五)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

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该基金主要来源建议为:一是可从乡镇自来水水费中的水处理费筹措;二是可从乡镇级财政划拨出一部分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企业治理基金;四是县级环境治理基金划拨一部分;五是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入。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六篇】

村庄环境整治,是加快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也是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全域化,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的必然要求。因此,上半年,县政协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县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基本情况展开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我县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起步较早。2003年,县委、县政府结合“生态文明塆落”创建,对全县大部分村庄环境展开过一次综合整治,取得较好成效,在全省产生了较好影响。2013年,为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县委、县政府又专门召开全县动员大会,与各乡镇签订责任状,并结合开展“三万”活动,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上又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整治效果和成果保持上仍不理想。调查发现,多数村庄塆落出现反弹,环境状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塆落仍然是生产生活垃圾遍布,柴草杂物乱堆乱垛,电线水管交错无序,厕所畜圈乱搭乱建,道路崎岖狭窄难行,“脏乱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与城镇化建设步伐形成了较大落差。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习俗观念陈旧,认识存在偏差。一是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性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虽然城市文明已经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并在青年人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一群体基本都在外务工,而对于留守在家、且年纪较大的村民却影响不大,传统的生产生活陋习根深蒂固,老的观念和“节俭随意,自由自在”的习性难以改变,对所处环境的质量没有过高要求。二是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有的村民认为,农村环境本来就如此,早已习惯,是否卫生整洁,并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也有极少数村民认为,农村环境整治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其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在整治投入上,存在严重的“等、靠、要”依赖思想。

(二)专项规划滞后,执法管理不到位。2010年以来,我县虽然加大了村庄建设规划力度,但规划覆盖率仍然很低,按照现行规划进度,全县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将要到2016年才能完成。近些年,因农村收入普遍提高,为改善庭院条件,私人建设迅猛,任意搭建行为十分严重,“我的地盘我做主”意识强烈,村民在自己的地块上任意建设住房、厕所、猪圈、收捡屋等现象较为普遍,给村容村貌造成极大影响。因管理体制及管理队伍力量等多种原因,执法部门对此监管缺位,乡镇、村更无可奈何。

(三)建设投入不足,配套设施跟不上。总体来看,在农村“五改五通五配套”系列工程建设及垃圾清运、处理等方面的投入上,政府主体和社会投入等机制尚未形成,仅靠整合一些项目资金、涉农资金,部门援助和少量社会捐助,对于广阔的农村而言,可谓杯水车薪,也只能培育极少“盆景式村庄”而已。因此,农村公共性配套设施建设的覆盖面小,推进力弱,在整治工作的跟进上实为力不从心。据了解,多数村在垃圾清运、处置经费上感到压力较大。

(四)体制机制不全,长效管理较薄弱。目前,我县还没有专门研究、制定出台《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实施办法》,也未明确综合整治牵头部门,虽然职责明确,但职能分散,难以统筹协调。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组织机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措施要求及管理考核等体制机制上没有系统、明确要求,更无刚性约束,整治工作仅处于一般号召和“阵风式”状态,缺乏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导致工作出现较大的临时性和波动性,因此,连极少“盆景式村庄”的整治成效也难以保持。

村庄环境整治涉及面宽泛,基础性极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因此,应从我县县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推进,治管并重,长抓不懈”的原则,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一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充分认识村庄环境整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纳入县、乡两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要着眼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业经济转型,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城乡一体化,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尽快完善相对稳定的组织体系,切实加强领导。县级应成立村庄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及县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纳入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目标,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协调合力。三是各乡镇要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人员主抓整治工作。各村和村民小组应选定专人牵头,具体负责当地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形成机构网络。

(二)加快规划,规范建设。要加快制定村庄发展总规和建设详规。

一是规划应坚持“四个结合”,即:与城乡发展一体化相结合;与生态保护和发展全域旅游相结合;与历史文化和古镇古村保护修复相结合;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二是规划中要明确重点区域、重点地带村庄(景区、交通主干道沿线及集镇周边)建设发展的重点项目及具体标准,包括“五改”、沼气池建设、垃圾处置及公共基础设施等内容。

三是规划中要尊重村民意愿,因地制宜,坚持投资少、见效果的原则,整体布局,分段实施,力争通过5—10年的整治、保护、建设和发展,使我县70%以上的村庄塆落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并成为广大村民的宜居山庄及游客的好去处。

(三)整合资源,加大投入。

一是县财政应根据财力,每年给予一定整治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适当增加投入,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各自建设1—3个环境整治试点村庄,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三是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的整合力度,实行“以奖促治”政策,使各项综合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利用拼盘资金,通过“以奖促改”政策,动员鼓励一部分有经济条件的农户加快“五小”规范建设。

四是在垃圾清扫清运资金上,借鉴成功经验,可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一事一议”,采取“村集体拿一点,每户出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的办法解决。

五是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拓展资金渠道,鼓励动员社会募捐,对某一地带、某一村庄或某一项目的建设进行资助。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形成“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村民自主,社会帮助”的综合投入机制。

(四)完善机制,长效推进。应按照“政府主导、乡镇主责、部门协作、村组及村民主体”的工作原则,建立“县考核、乡镇督查、村管理”的三级管理体系,完善执法体制,加大监管力度,并建立“四项机制”。

一是建立考核机制。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纳入乡镇、村及部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作为各级各部门干部考评要素。

二是建立推进机制。根据县情,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分析,由牵头部门制定全县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总体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工作措施。各乡(镇)应担当整治工作主责,在县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根据总体整治目标任务,步骤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方案,制定短、中、长期整治具体计划,分期分项,逐步实施,强力推进。各村应积极组织实施,使各项整治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建立协同机制。应明确一个综合牵头部门主抓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发改、财政、住建、规划、交通、水电、国土、环保、能源、卫计、农业等部门通力配合,协调联动,切实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格局。

四是建立村民自治机制。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组织村民参与整治运行管理和维护,使村庄环境整治成为每一位村民的自觉行动。各村组可根据实际情况,每个自然塆落都应配专人或按户轮流等方式进行长期清扫清运。同时,教育引导村民对垃圾“减量分类”,从源头控制垃圾总量,并及时分类收集,能回收的尽量回收,不能回收的,利用区域废弃土地进行垃圾堆肥或填埋等无害化处置,逐步向“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一体化模式过渡。

(五)扩大宣传,再造氛围。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村庄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增强干部群众生态环保理念,形成全民支持、人人参与、自觉维护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一要着力宣传整治工作的相关政策、办法、措施,让广大村民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要在乡镇开展整治工作评优和星级文明村庄创建评比活动,对先进乡镇和星级文明村庄予以资金或物质奖励,以奖代补,以奖促治。大力宣传村民当中讲文明,讲卫生,积极投身环境整治工作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对突出的反面典型事例进行及时曝光,及时教育和引导。

三要积极宣传推广各地整治工作的好经验、好作法,好效果,将整治工作引向深入,使我县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轨道。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七篇】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局。为促进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年初,县人常会把农村卫生工作列为今年一项重要的审议议题。审议前,组织了调查组,在县人常会副主任张建平的带领下,对我县农村卫生工作进行了调查。

先后听取了县卫生局有关工作汇报,深入走下各、福应等12个乡镇、街道,实地走县人民医院等5家县级医疗机构和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分别召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13个相关部门及相关医疗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听取意见,了解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政府及卫生部门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近年来,县政府把农村卫生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县“xxx”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的试行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省、市、县重视农村卫生事业投入,xx年共投入445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1895万元,加了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卫生有关政策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各乡镇(街道)重视卫生工作,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落实,抓好本区域内的农村卫生工作。

(二)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扎实推进。

一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成效显著。“农民健康工程”是xx年省、市、县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我县全面开展农村公共卫生三类12项服务,xx年为13万多名农民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分类管理。该工程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的肯定,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进行采报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转有序,三年来,已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初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xx年,全县参保人数33万多人,参保率达78%,累计有近40万人次享受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参保农民患者的医疗负担。

二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有效开展。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非典、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工作,重点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实施免疫规划,儿童“五苗”接种率均达95%以上。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全县无重疫情发生。

三是积极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母婴健康工程”工作, xx年孕产妇首次实现零死亡,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四是力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卫生环境整治力度加。目前,全县共有560个自然村建起了自来水站,19万多人用上了自来水,拆除露天粪坑8000多只,建成公厕349座,完成万户厕所改造。五是无偿献血工作成绩突出。全县无偿献血工作6次被评为省、市“无偿献血先进县”。xx年10月,县政府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单位荣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一是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形成了7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8家乡镇(中心)卫生院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2个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是对乡镇(中心)卫生院推行股份责任制,在中心卫生院全面实行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农民健康工程,改进服务模式,乡镇(中心)卫生院经营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

三是农村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严把人员入口关,严格要求,考录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医疗机构。实施了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十佳驻村医生”评选、举办各类业务培训、组织各类学历教育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四是全力抓好医疗质量建设。制订了《仙居县医疗质量建设工作方案》,加强医疗单位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开展等级评审,提高了医院的管理层次和服务水平。

开展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争创百日无事故”活动,切实加强医疗安全教育,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医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制订完善了乡镇(中心)卫生院医疗质量考核标准,建立每月督查通报制度,抓好督查落实。五是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和《职业病防治法》,抓好食品安全、卫生许可、职业卫生等专项整治,加农村卫生综合执法力度,促进食品卫生和用药安全。

(一)农村卫生工作的氛围还不浓。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到位,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的意识及卫生理念还不强,未形成农村卫生工作合力。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还不够,广群众卫生主体意识不强,缺乏保健康的理念和基本卫生保健知识,预防为主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共识,重治疗轻预防的观念仍然没有改变。

(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不够强。

一是医疗机构基础建设滞后。我县医疗机构普遍缺少发展规划,经营场所十分紧张。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县最的综合性医院,占地面积仅40亩,医疗用房十分拥挤,远远满足不了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xx年医院迁建工程完成了工程立项和土地报批,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动工,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中医院、妇保院、精神病院等县级医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经营场所不足,精神病院房屋紧张、条件简陋,县疾控中心、池医院至今还在租用房屋办公;多数医疗单位普遍存在设施设备落后等问题,乡镇卫生院还没有配备救护车,难于开展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相适应。全县医疗卫生人才缺乏,特别是高学历和高职称人才严重缺少,在全县1350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仅占%,高级职称只占%;乡村卫生技术力量更加薄弱,514名卫生技术人员,本科学历只有16人,高级职称仅有6人,中级职称也只有96人,人才问题严重影响医疗技术水平、医疗质量和医疗可信度;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差、压力、工资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还未落实。

三是医疗质量仍需提高,医疗秩序有待规范。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病人外流现象不少;医疗纠纷发生呈上升趋势,医~件时有发生,处理难度较;个体医疗单位数量多,管理较难,打击非法行医难度。四是村级卫生服务网络薄弱,全县722个行政村只有42个村级服务站,群众就医不便映较。

(三)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缓慢。

一是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还有薄弱环节。各类传染病预防及重疾病防治任务依然很重,群众疾病预防观念不强。

二是食品安全隐患和药品监管问题映较。农产品调入问题越来越突出,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检测设施设备落后,粮食、蔬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突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不够健全,药品监管相对薄弱,群众用药安全难以保障。

三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任务艰巨。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较为突出,横溪、白塔等乡镇及周边平原村、城郊结合部等没有集中供水设施,直接饮用地下水,由于地下水污染,饮水安全问题突出,群众呼声较;露天粪坑仍普遍存在,改厕任务较重,有的村虽然建了公共厕所,但后续管理工作跟不上,没有发挥作用;县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缓慢,城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缺乏,环卫设施缺少,垃圾处理问题突出;排污问题没有引起重视,排污设施没有配套,地下污染严重。上述公共卫生问题的存在,致病返贫现象突出。

(四)农村卫生投入相对不足。县财政虽然每年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卫生事业经费所占同级财政支出比例却不断下降。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渠道不宽,数量不多。由于投入不足,制约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改水改厕等公共卫生建设以及医疗卫生单位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影响了我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速度。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够完善。

一是对农医保的政策宣传不够,部分农民对农医保的认识存在偏差,群众参保积极性还不高。

二是农医保政策还不够完善。群众对门诊报销、在外地看病报销手续、额度、参保率任务指标等意见较多。

三是筹资难度较。我县外出人口较多,以户为单位收取难度较,部分乡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有集体经济的村由集体支付,影响村经济发展,干部响较。

(一)进一步强化保健康促发展理念,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健康是人生最的财富。做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造福人民的一件事,使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任务,是各级党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县政府要从落实执政为民的职责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重意义,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卫生工作的综合领导。要深入贯彻、省、市关于农村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制订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落实相关部门及乡镇(街道)在农村卫生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相关部门、乡镇(街道)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要重视和加强对卫生法律法规政策及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卫生主体意识,增强预防保健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农村卫生工作,营造保健康、促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要对各医疗机构发展作出统筹规划,明确发展规模。要高度重视县人民医院建设,尽快研究,科学确定建设方案,积极组织实施,加快解决目前县人民医院用房紧张的突出问题。重视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的发展,抓紧县疾控中心、池医院的迁建工程建设,积极助解决县中医院、妇保院和横溪、白塔、下各等中心卫生院的扩建问题,重视解决县精神病院用房紧缺、医疗条件落后、经费缺少等实际问题和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危房问题。更新医疗机构的设施设备,提高医疗检查可信度,适应医疗发展需求。

二要加强医疗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取决于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技术人才决定着医疗技术水平。因此,要加医疗技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改进人才引进和考录政策,合理配置人才。加强在职医务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中、高级医师及执业医师的从业比例,进一步提升医疗技术人员整体素质。重视解决医疗卫生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

三要加强医疗质量建设,规范医疗秩序。县人民医院要培养和集聚高、精、尖医疗专家,不断推进全县医疗卫生技术上新台阶,减少病人外流。乡镇(中心)卫生院要加强医疗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全科医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要重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挖掘、收集和整理民间医药技术及祖传秘方。要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抓好医德医风,增强医务人员服务意识和职业自律意识。加强对个体医疗单位管理,发挥个体医疗单位方便山区群众就医的积极作用,坚决打击各类危害农民群众健康的非法行医行为,规范医疗秩序。

四要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从解决群众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医疗机构运行机制,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规范服务行为。要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合理配置资源,改进服务模式,形成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激励机制,提高效率。加强村级卫生社区服务网络建设,担负常见病初诊治及预防保健任务。发挥社会个人举办的医疗机构作用,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提高整体效能。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为农民健康提供基本保障。公共卫生是人民健康的源头。

一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加强重点传染病、职业病等重疾病的预防控制,健全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处理重疫情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要加强妇幼保健工作。要认真实施母婴健康工程,重视产科、儿科建设,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工作,提高出生人口基础素质。

三要加强药品、食品卫生安全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加药品购销监管力度,组织对农村卫生机构的药品采购渠道、质量、期限及药价的检查,保证农民用上安全、有效、价廉的药品。要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卫生综合执法监督,加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及餐饮业的监管力度,加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生长激素等农业投入品整治力度,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加强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县药品农产品综合检测中心。

四要进一步重视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加快横溪水厂建设,及早解决横溪、白塔等乡镇的饮用水问题,加强城郊结合部的自来水管网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城郊居民饮用水水质安全问题。要加强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公共厕所建设要因地制宜,发挥已建公共厕所的作用。要抓紧县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力争如期建成使用。改善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分级处理运作机制。要重视乡村排污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要充分发挥居民、村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生活质量。

(四)进一步加投入,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要严格按照、省级有关农村卫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有所提高,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保证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经费及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资金。

要合理安排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经费和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建设资金,加强农村卫生经费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投入体制。

(五)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广干部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认识,广泛深入地开展政策宣传和典型引导,提高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互相共济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参保率,减轻村级经济负担。

二要认真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从管理制度上加以完善。对医疗报销、手续办理、报销额度、参保率任务指标、定点医院设置等问题,要专题研究,加以改进。

三要积极做好农医保的筹资工作,形成有效的筹资机制,用好、管好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保证合作医疗资金有序运转,发挥农村合作医疗的最有效的作用,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农村环境调研报告题目【第八篇】

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切实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及农村污水、垃圾治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摆在了突出位臵,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县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有部分村庄脏、乱、差现象突出,全县农村环境整治的任务依然艰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我县下辖12个镇(街道),共有村庄448个,农村人口万,占全县总人口的%。近年来,全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较快发展,但同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相比,多数村庄的环境面貌变化不大,甚至个别村庄出现退步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污染环境。农民大量施用农药、化肥,部分有害物质通过田间沟渠或者地下水系流入江河,严重影响农村用水安全;农民废弃的化肥包装袋、农药瓶等污染物,由于得不到统一收集、处臵,大量存在野外农田,既影响乡村景观,又污染水源;畜禽养殖场由于规划不合理,排放的污水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畜禽粪便经过发酵后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二是生活污染不断加

剧。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污水和垃圾数量也持续增多,但是旧的陈规陋习并未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变,生活污水和垃圾,大部分未经处理,就随意排放、随意倾倒,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长期受到太阳曝晒、雨水冲刷,恶臭难闻、污水横流,甚至有些村的生活垃圾被直接倾倒到河流中,对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县不少农村的真实写照。另外农村传统的圈厕、畜禽放养、?三大堆?等,对群众生活质量、居住环境也造成直接的影响。三是工业污染严重影响农村环境。由于城镇的环保?门槛?越来越高,有些高污染的工业企业很难在城镇立足.于是转向监管相对薄弱的农村,这导致了很多村庄周围小工厂、小作坊林立,并且这些土小企业大多生产方式粗放,经营手续不全,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导致农村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村民健康。四是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实力和重视程度有差异,各镇(街道)、村之间环境卫生状况有较大差距。从总体上来讲,我县南部农村环境要好于北部村庄,靠近国省道的村庄环境要好于远离重要干线的村庄,有帮扶单位的村庄环境要好于没有帮扶单位的村庄。

一是村民思想意识有待提高。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村民卫生习惯较差,对农村环境的严重性和整治工作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缺乏基本的公共卫生意识,只顾个人方便,随意乱倒、乱丢垃圾,对于在农村中展开的环境整治活动,表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在环境整治取得初步

成效后,总有部分村民仍沿用不良的生活习惯,破坏整治成果,对于公共设施不予爱护,对于栽植的树木随手破坏,垃圾依旧按习惯扔在老地方。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部分镇、村经济结构比较单一,农业产业化进程不快,增收渠道不多,镇、村财力薄弱,环境整治所需资金缺口大;个别镇(街道)和帮扶部门只做?表面文章?,有想法无行动,有形式无内容,有动作无效果,主观上看还是存在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大局意识、执行能力薄弱等问题;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有的镇办过分或单纯依赖上级投入和支持,在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缺思路、少办法,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好。

三是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差距较大,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小、配臵不均、经济性差,各镇(街道)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尚未到位,缺少大型的垃圾清运车辆,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能实现无害化处理,造成某些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多在生活区、农田、河边等处堆积。各镇(街道)虽然设立了垃圾暂存点,有的村庄也配臵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但是缺少保洁员,且运转和维护不到位,导致垃圾清运不及时,离?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网络相距甚远。

四是执法巡查力度不足。近年来,各镇(街道)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发展了一大批企业。虽然大部分企业能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但仍有个别企业或明或暗的排放污水、废气,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日趋增多,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五是长效机制不健全。在环境整治过程中,大部分镇、村重视集中整治,却轻视长效机制的建立,往往导致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反弹严重。再就是个别镇、村整治力度不大,流于做表面文章,对乱搭乱建、店外经营、广告牌匾不统一和广告牌匾破旧等问题整治不到位,卫生死角清理不彻底。国省道两侧拆迁力度不大,甚至有的镇存在边拆旧边建新现象,且绿化带内积存垃圾杂物,虽然各镇、村成立了专业巡查队伍和巾帼环卫队、保洁队,但是没能做到定期巡查和清扫,导致整治好的环境无法得以保持。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通过成立领导机构、召开动员会议、现场观摩督导、年终考核评比等多种措施,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农村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一是整合资源,积极做好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自2008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按照?突出‘四动’,围绕‘十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重点抓好120个市级新农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并实现了全面达标,涌现出寨郝、耿郭、阎陈、伏田、安家、东河东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

二是治管并重,扎实开展村庄绿化及环境整治工作。自2010年起,我县以高速公路、国省道、铁路及其它主干线公路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为重点,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优美、和谐文明新博兴”为目标,以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硬化?五大工程?为载体,广泛发动沿路村庄群众加大村庄绿化力度,清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力争做到无乱堆乱放、无乱搭乱建、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卫生死角,积极创建?绿化文明示范村?,村庄面貌得到较大改善。

三是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自2011年起,我县以国省道、铁路等主干道两侧500米范围内的村庄,镇(街道)驻地,旅游景区周边村及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社区为重点区域,并辐射延伸全县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2011年共完成创建市级生态文明村14个、县级生态文明村125个,2012年计划拟创建市级村45个,已完成总任务的91%;拟创建县级村160个,已完成总任务的81%,村村制定了?五化?创建方案,组建了保洁队伍。

四是突出重点,集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2011年8月份,我县以建设?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优美、文明和谐新博兴?为目标定位,在全县集中开展了以生态文明村创建、旧城改造合村并居、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突破乔庄吕艺村庄道路硬化、城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环保整治及违法占地清理等六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五是广泛参与,全力开展“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2012年3月至4月底,我县以国省道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城镇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村庄环境整治三大工程为重点,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并结合各自实际开始配备保洁人员及其辅助工具、垃圾收集设施及清运车辆,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卫基础设施资金投入力度。经过全县群众干部的努力,?环境卫生突击月?活动取得显著效果,城乡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事关城乡统筹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从一定意义上说,不管村民的收入多高、生活多富裕,只要农村环境面貌得不到根本改变,就不能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因此,全县各级各部门应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其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要求。各镇(街道)是农村环境整治的责任主体,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亲自部署、亲自指导、亲自参战;分管领导要靠上抓部署、抓指导、抓检查、抓落实。县直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全力做好环境整治服务工作。县直帮扶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本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履行职责,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地完成帮扶任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要负责好日常组织协调、工作指导、督导检查、业务考核等。针对整治工作的推进和开展,要由县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由主管业务部门牵头、会同其他相关责任部门合力抓,切实加快工作推进。

二是改进农业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推广新型喷药器械,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大力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大作物秸杆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大力普及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专用肥、复合肥、生物肥、沼气肥等新型肥料;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效益;从源头上规范养殖业的发展,凡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牧养殖场,应当按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有关环保审批手续,合理规划布局,尽量远离水源、河流,并完善消毒、粪便管理等方面的污染治理设施,对粪便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防止任意排污现象发生。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意识。加强宣传教育,把环境整治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克服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通过在县电视台、报社开设专栏,张贴标语、发放明白纸、编印《宣传手册》等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发动广大群众及社会各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县宣传部门和各新闻媒体及时报道农村环境整治的进展情况和好的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使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每家每户,做到家喻户晓;发挥妇女的巾帼模范作用,向全县广大农村妇女发出倡议书,号召广大妇女成立巾帼环卫服务队,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和谐家园建设。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干部群众团结一致、人人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四是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严格按照省财政厅、省环保厅与滨州市人民政府、博兴县人民政府就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达成的有关协议,充分利用省、市在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提供的支持,进一步建立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强化监管措施,推动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加快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全县每个村庄都要按照每300人配备1名保洁员、每50人设臵一个垃圾桶(箱)的标准,尽快将保洁人员及其辅助工具、环卫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尽快形成完善的城乡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处理体系,确保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的正常运转。

五是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多元投入。坚持城乡均衡原则,加大各级财政用于农村环境建设工作的支出力度;帮扶部门要充分认识?大投入大变化、小投入小变化、早投入早变化、无投入无变化?的规律,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真帮、真包、真支持,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加强对有关农业和涉农资金的整合,将农房建设改造、农村道路、电网改造、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等项目资金,有重点、?捆绑式?向农村环境整治倾斜;建立适应市场体制的环境整治多渠道投资机制,通过政府政策引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吸纳社会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市场运行机制,使农村环境保护真正走上法制化、市场化的道路。

六是强化工业监管,严控农村污染。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严惩,同时严格管控工业污染物排放,确保企业污废达标排放;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快工业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严把项目落户关,杜绝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的项目投产,调整产业结构,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针对工业园区企业集中的现状,完善管网配套设施,建立污水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可能对农村环境对造成破坏的工业污染。

七是立足长效机制,强化督导考核。制定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巩固整治成果,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治理方法和机制,确保脏、乱、差现象不反弹。各包保督导县级领导要继续做好所包镇(街道)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指导督促工作。抽调专人组成巡查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巡查方案,对环境整治进展情况和环卫基础设施的维护进行定期不定期巡查,确保整治到位、保护到位、巡查到位。严格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对行动迅速、成效显著的镇(街道)、村庄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不力、消极怠工的单位公开曝光,责令整改。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6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