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经济现状分析(实用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0361

【导言】此例“经济现状分析(实用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经济环境1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印发“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2010年全市优化经济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意见》、《关于印发市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按照市纪委的工作部署,开展好“机关效能建设年”主题活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机关,切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局今年来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全面动员

为切实提高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环境,加强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确保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收到明显成效,我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了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成立了由局长、党组书记任组长,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和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局机关各科处室、局直属各位单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民政局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环境和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局纪检监察室。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研究制定下发了《市民政局“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和《市民政局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工作方案》。5月28日,召开了局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工作动员大会,学习了办[2010]31号和优发[2010]1号文件精神,学习了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相关制度,让机关全体工作人员深刻认识到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切实增强了忧患意识和公仆意识。

二、结合实际,明确重点

在机关效能建设和优化经济环境活动中,结合今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局的工作审议,通过召开讨论会、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摆了单位和个人存在的问题,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和市优化办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深刻自我剖析,认真分析原因,本着“突出重点、提高效能、群众满意、真正解决问题”的原则,联系工作实际,认真整改落实,取得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成效:

1、环境优化有新成效。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实现工作高绩效,需要我们有争先精神、创优激情和法治意识。为此我们广泛听取基层的期望和要求,认清自身不足,在全国、全省范围内自找强劲对手,自定高品位的赶超目标,开展“三比学”赶超竞赛:一比奉献意识和苦干精神,看谁更勤奋敬业肯做事;二比公仆意识和实干精神,看谁更心系百姓会做事;三比创新意识和巧干精神,看谁更灵活应变善做事,形成浓厚的思进求进奋进的氛围,以高标准定位、高质量举措确保我局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按照依法行政、阳光操作、注重实效的原则,明确工作事项和目标,制定工作标准,建立工作流程,实行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到人,将办事程序、标准和结果予以公开,在工作质量、态度和时效等方面做出承诺,形成人人依法行政,按章办事的局面。

2、为民服务有新作为。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一心一意为群众谋福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工作理念。为此,我们进一步创新服务形式。一是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在搞好基础性、常规性工作的同时,抓住婚姻登记、殡葬殡仪、城乡低保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业务,积极变“开门服务”为“上门服务”,“死板服务”为“变通服务”,“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着力打造服务新品牌,全力增创服务新特色。二是在所属各支部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党员干部个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民政系统整体素质的增强。三是树立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经常性学习教育制度,每个月安排一次集中学习,做到人人深学科学理论,广学有用知识,精学专业技能,争当工作的行家里手。四是突出服务成效,做足做活“下沉”文章,通过组织机关干部下访,入户上门的办法,面对面直接了解基层和群众的需求和愿望,把民政各项政策、服务措施、救助资金送到基层和群众家中,通过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保持永州社会和谐稳定。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上面的3篇经济现状分析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经济环境分析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2

关键词城市环境;检测方法;常见问题;对策分析

实施环境监测的目的在于保障人们能够在保持正常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使用各项能源。在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各项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进一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稳定相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人民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才能强化城市环境监测,这对于确保我国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环境监测工作的目标

目前,进行环境监测其根本目标在于为我国人们营造出健康、干净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保障其生活质量和合理利用资源。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想要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其环境的建设。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结果,应按照如下四方面着手实施:一是,结合我国环境治理管理机制,确保环境质量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结合环境污染状况,找出各个污染源的具置,判定出产生污染的原因,为进行环境监管组织活动提供多种根据。三是,积累相关技术文件、监测资料、制定解决方案等,为控制环境质量而逐一展开各项工作。四是,在分析监测数据的基础上,积累更多实际样本数据,从而为我国环境质量法规的健全和更新提供更全面的依据。因此对环境进行监测,这对于保障环境管理工作顺利有序进行具有很大的意义。

2、环境监测体系的现状

一是,在污染监测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常规性污染因子为主的方法,很少会涉及到特征污染物。特别是当前兴起的很多行业,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污染因子。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只是采用传统测试因子实施监测,那么很难将企业实际污染状况反映出来。二是,很多污染物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伤害,当前我国的监测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对危害居民身体健康的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程度等,并没有完全掌握,导致还无法针对性的进行治理。三是,当前环境分析方法缺少整体性、系统性,主要表现在:(1)现有的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质量标准有很多出入地方,分析和研究水质的方法也很古旧,没有做到与时俱进。(2)在监测水环境中得到的参数,其只能对水质情况进行描述,很难描述出水质污染的具体状况。(3)DMP、丁基黄原酸和活性氯等因素,在水质分析中直接影响着分析结果,导致分析结果不准确,应研究出更好的分析方法。(4)在当代水质监测过程中,在线监测水质、遥感监测都已经充分应用其中,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四是,臭氧光化学污染、监测雾霾分析等仍然只是处于研究时期中,我国多数城市都没有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五是,监测噪声技术在应用中有很多不足之处,监测社会噪声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传统监测仪器及方法都未能全面映射出噪声的影响。六是,生态监测还有很多不健全之处,目前也并未出现很完善的监测方法。七是,生态环境监测范围的窄小,在监测中以“生物”为中心,这也就代表对生物活动的各方面都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我国目前生态实际监测情况而言,生态监测只是在地表水范围内进行监测,导致生态监测只对局部起效果,不能对整体起效果,在实施自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那么引发的后果是无法估计的。

3、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措施

(1)在制定和修订标准分析方法中,应做好各项与之相关的工作。根据多个影响因素制定出与之相符的分析方法,如:土壤标准因素、环境质量标准因素、污染物排放标准因素和噪声标准因素等。在原有标准分析方法基础上,制定出一种新型方法体系,优化监测程序,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对比其他国家的分析方法,借鉴国外的分析方法,因地制宜的改进我国环境分析方法中不足之处。(2)深入研究新兴行业特征因子产生的方法,并研究出新的监测手段。(3)通过使用统一验证监测分析方法,在工作中,由于需要监测一些加测频,在很难以解决一些国标方法中,可运用相应的程序方法来证明专家认同的方法。(4)强化实验内控制质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5)加大监督力度,保障标准分析法的实施。城市环境监测机构应做好对标准分析方法的管理和监督,唯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做好环境监测的工作。其监督内容包括多方面,比如:在方法制定过程中,其制定机构是否充分运用了自身的权利、制定标准是否合理、制定依据是否充分等;在使用方法过程中,实验室条件是否符合现有方法规定、仪器精度是否符合要求等。(6)做好日常管理的各项工作。各级环境监测部门,都应该将环境监测方法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明确自身的管理职责,将具体工作落实到个人身上,做到权责清晰。(7)积极交流和合作标准方法,随着交流的逐渐深入,各个监测部门认知的方法也应逐渐强化,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环境分析方法,对其认真细致研究,积极借鉴其优势之处。(8)在环境监测过程中,强化高新技术的应用研究,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应不断应用各种新方法和新技术,引进最新的监测方式,强化环境监测技术,保障环境监测技术的完善和健全。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上,而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展开环境监测保护工作的目标在于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环境,唯有及时解决城市环境监测中各种问题,才能真正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才能真正生活在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景欣。完善环境监测机制,提高环境监测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2,(02).

[2]包春艳,高新亚,刘江豪。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0,(28).

当前经济环境分析3

[关键词]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环境经济政策;财政支出;排污收费;排污交易权;环境税收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163-3

环境是指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客观事物和生态系统的统一体,包括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人工改造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的功能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提供公共消费品。二是提供自然资源。包括经济活动所需的各种原材料和能源,以及能够直接用于观赏领略的旅游资源,从而为生产提供动力。三是接受废弃物。环境发挥着废弃物接受器的功能。只有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才构成现实的污染。

“环境也是资源,且是一种稀缺资源”。这种稀缺,体现在绝对和相对两方面。绝对稀缺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加,废弃物的排放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人类对清洁环境的需求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永无止境。相对稀缺则是因为环境的生产功能和服务功能之间以及同一功能的不同使用者之间法人相互冲突,最终导致对环境资源的需求也冲突。

一、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

古典经济学家对环境资源的稀缺局限在生产范畴,忽略了环境服务。当经济活动水平较低时,污染物排放量小,不存在使用者之间的竞争,环境容纳能力相对较大。经济活动的规模扩大以后,污染物排放量加大,环境容量的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已危及人类的生存,使人们拓宽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环境的生产和服务的冲突,隐含着人类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冲突。人类要发展,首先要生存。在具备了有用性和稀缺性后,环境物品成为经济物品。

经济学正是解决因稀缺产生冲突的重要工具。西方微观经济学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市场通过价格机制来协调经济中各个经济主体的决策,从而解决微观经济学提出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问题。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于1776年提出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即个人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总是将生产性资源投入到可获利最多的部门。个人行为受一只“看不见的手”――价格机制来指引,即使初衷并不想增进公共福利,但在追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增进了社会福利,其效果要比个人行为真正想增进公共利益时所做的效果更好。福利经济学更认为,如果每件东西被当作一种有价值的商品,并有一个相应的市场,私人之间以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完全竞争就能导致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二、资源配置手段

经济要达到帕累托最优要求具备严格的假设:(一)存在一系列完整的、产权界定清晰的市场,使得买卖双方能够自由的交易。(二)消费者和生产者通过最大化收益使自身行为具有竞争性。(三)消费者和厂商都具有与决策有关的完全信息。信息是充分的,对称的。(四)交易成本为零。完全竞争市场为私人经济绘制出美丽图景,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假设条件却总是存在残缺,产生“Market failure”。

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的影响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也就是一方对另一方的非市场影响。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使二者存在差异,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

此外,Jung和Krutilla等人拓展了排污权交易基础理论研究,分析了污染治理的技术问题,并通过计算总利润得出结论:排污权拍卖为厂商的技术创新提供最高的动力。

在配置环境资源过程中,寻租行为等导致的政府失灵,加之步伐避免的“Market failure”,使政府行政命令和市场这两种手段无法实现经济学意义上的最优,环境问题已然泛滥。

三、我国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GDP、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等理念受到国家决策层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党的十鲜明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令人尴尬的是,中国经济增长依然在“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上行走。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事件频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全国各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危害开始显现,土壤污染面积扩大,土壤荒漠化及草原退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机制逐渐失灵。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只30多年就集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异常严峻,已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贫穷一直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头等难题,对于贫困的忧虑和恐惧恰恰是中国人民不顾一切发展经济的最持续动力。

人口不断增加,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产生环境问题的祸首就是经济发展,表现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布局不合理、企业环境管理水平低下、人口膨胀且素质不高、基于地方保护主义态度而日渐猖獗的寻租行为、环保法律与体制不得力、环境保护经济手段运用不到位、中国渐渐步入耐用消费品的消费阶段使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等。此外,我国水利建设等大型工程也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破坏。

五、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本质”的认识程度逐步加深,基于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世界各国纷纷施行符合各自国情的环境经济政策。我国现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排污收费制度及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一)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

我国财政支出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主要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和其他支出五大类,没有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支出项目,虽然政府已对环境保护有较大的投入,但并没有专门的统计,这就无法对环境保护财政支出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也使得环境保护缺乏稳定可靠的财政资金保障。2007年1月1日,财政部出台了《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在改革方案中,“环境保护”才正式成为了财政支出的一项功能。

我国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消费性支出

包括承担环境保护职能的其他相关部门或环境敏感部门的行政事业费和科学研究、环境教育和卫生设施方面的支出。

2.投资性支出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机构的行政设施建设,大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型跨区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危险废弃物处理、核废料处理处置设施建设等。

3.转移支付项目

包括以市场融资为主但需要政府予以扶持的环保产品和技术,污水、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工程建设及经营,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和经营,大中城市的燃气、热力和供排水管网建设和经营,城市环境监测工程的建设和经营等。

(二)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最早制定并实施的环境政策之一,也是我国实施时间最长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谁污染…山草香 …谁治理”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这项政策要求一切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经营者,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和标准交纳一定的费用,以使其污染行为造成的外部效应内部化,促使污染者采取措施控制污染。1978年12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原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首次提出在我国实行“排放污染物收费制度”;1979年9月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在法律上确定了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1982年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正式建立;2003年1月对之前实施的《征收排污收费暂行办法》进行改革,将此办法上升为条例,即《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6年全国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全面贯彻实施《排污收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向排污单位征收排污费。

(三)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收政策

排污税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经济手段。简单地说,就是政府给予厂商付费污染的权利,厂商自行决定自己的捧放量,但必须按照实际排放量缴纳相应费用。它具有两重作用:一是通过消除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的差距,促使企业主动采取措施,将个体污染水平降至社会最优水平。二是使环境污染造成的社会损失得到足额补偿。目前,我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但是存在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税。尽管后者在制定时并不是完全出于保护环境资源角度考虑,但对我国环境资源保护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税主要包括资源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和车辆购置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六、我国现行环境经济政策存在问题

(一)财政支出方面

1.环境保护财政支出总额不足且资金使用效率低。根据国际惯性做法评估,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可见,为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改善环境质量就必须有充足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在资金投入上是十分欠缺的。仅2002年到2006年,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亿元增加到2566亿元,但2006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也只有%,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的不足,制约着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

近年来,政府财政能力不断增强,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但有限的资金还要分散使用,造成资金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如2004年财政部对用于三江源区生态建设的国债资金进行绩效评估,发现了财政资金分配渠道过多、配套资金不到位、能力建设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国债资金的低效率。

2.财政补贴政策设计存在体制性缺陷。我国对农需品实行价格补贴,促使农民滥用化肥、农药,可能导致农地退化及水源污染等问题。此外,我国农业的灌溉用水和城镇居民的生活用水,均享有政府财政补贴,使水价过低,造成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不注意节约使用,形成水资源的浪费。

3.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有效性。我国现在实施的生态补偿仍然以财政补偿为主,如国家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政策就是典型的国家财政补偿。纵向转移支付也是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绝对主导地位,区域之间、流域上下游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微乎其微。地方环保部门的经费从公共财政预算中解决,但是经济落后地区,还是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因此影响这些地区环境保护建设的进程。这种完全由中央政府买单的方式显然与“受益者付费”的原则不协调,不仅没有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而且使许多地方产生了依赖思想。

(二)排污收费制度方面

在排污收费制度方面存在征收标准不合理,由装备、人员等所组成的监测体系不完善等各种问题。

此外,就是实施排污权交易呼声渐长的问题。排污交易制度本属于市场范畴,但是政府是制度施行的准许方。西方发达国家实践表明,排污权交易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排污权交易需要满足有充足的市场信息,即本质上使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而获得这些准确信息需要付出费用,这个费用就是由基础费用、讨价还价费用和监督与执行费用所组成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存在,使此种环境治理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环境保护税收不合理

1.最优税率难以确定。信息上的不对称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形式表现出来。生产者拥有自己污染控制成本的私人信息,而监管者不知道这些私人信息,生产者就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为自身谋利。

2.缺乏弹性。弹性是指当市场、技术、政治条件等发生变化时,环境治理手段完成目标的适应性。政府管制的排放标准一旦设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因为改变标准要经过复杂的行政程序。理论上,当技术偏好发生变化时,最优排污税率要及时调整。但排污税率的调整要经过许多部门审批而变得相对无弹性。

3.“生产型”增值税。“生产型”增值税的共享助长了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容易驱动不顾及环境资源承载力的行为。

4.资源税。现行资源税主要强调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的功能,不但不能体现资源本身的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还不能将资源开采社会成本内在化,因而无法通过征收资源税表达保护资源和限制使用、开采资源的意图。

5.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税率过低。该税种对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基本上没有刺激作用,只是作为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来源。

6.消费税。我国能源的消耗中,占70%以上的煤炭消费未能征消费税;电力行业一直是我国的污染大户,其极高的垄断性使得企业很容易通过价格渠道将成本转移,造成治理手段失效;汽油、柴油征收的税率偏低,对汽车消费起不到抑制作用,造成石油消耗量巨大,进口依存度高,使国家面临严重的能源安全问题。

7.车船使用税。现行的车船使用税基本上是根据车船的吨位数或固定税额征收的,实际与其使用的强度(如行驶公里数或汽油使用量)没有直接关系,对污染控制没有抑制作用;从目前征收车船使用税情况分析,由于车船使用税额占车船使用费用的比例很小,很难对车船使用行为进行调节,因此实际中很难利用该税种来缓解交通的拥挤和减轻大气污染;同时,现行车船税率偏低,而且其使用过程中未考虑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因素。

8.专门性税种的空白。在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也就是说我国不存在法律意义上的环境税。而此类税种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调控力度,也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七、我国当前环境经济政策的改进

(一)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和有效运用机制,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方式

落实环境保护财政预算支出科目中的资金,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进一步增加环保投入,保证环保投入增加幅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一要强化中央财政纵向生态补偿方式,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应增加生态补偿项目,用于部级自然保护区、部级生态功能区建设及对西部生态退化严重区域的恢复等。制定分区指导政策,增加对西部地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补贴力度。建立激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财政补贴制度,增加对生态保护良好区域或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区域的补助。二要建立健全地方财政横向生态补偿方式,在横向生态补偿中,对生态建设做出贡献的区域应当成为被补偿的主体,因生态建设而受益的区域就成为补偿的主体。由省级政府和省级以下政府构成具体的补偿和被补偿主体。三要消除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政策,主要是减少对水资源的补贴,同时减少对于农用化肥及农药的补贴。

(二)完善排污收费制度

包括提高征收标准,建立环保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机制;增加装备,充实人员和完善监控手段等。

此外,对于排污权交易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在排污权交易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提交的一份报告,第一次把“可出售污染权”的形式引入国内。国家环保总局在1994年选择包头、开远、柳州、太原、平顶山和贵阳等6个城市,进行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尽管创建市场(排污权交易)优于利用市场(排污收税)的呼声在近年来渐渐高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治理手段,排污权交易的顺利运行需要的复杂条件,我国目前还远未具备。从宏观条件上看,市场体系远未完善,各种法律体系和信用机制正在逐渐建立之中。从微观条件上看,国有企业改革还未最终完成,企业还未能真正成为自负盈亏的真正主体。与一般产品市场相比,排污权交易对市场体系完善程度的和监测条件要求更高,而在我国即便是一般产品市场也未最终完善,何况排污权交易市场。因此,排污权交易在理论上成本效率优势明显,即便在美国,因交易成本太高而没能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全面实施排污权交易尚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三)完善现行税制中环境相关税种的环境保护作用

1.合理制定最适税率,体现公平。

2.根据通货膨胀调整的指数化税率,来替代固定税率。

3.提高消费税率、扩大消费税征收范围。

4.适时开征环境污染排放税或污染商品使用税。

5.在资源税方面,确立普遍征收为主、调节级差为辅的征收机制,弱化其原有的调节级差收益的功能,强化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宏。环境经济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停。环境污染的经济学分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6.

[3]亚当・斯密。国民经济的性质和原因的研[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蓝虹。环境产权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姚志勇。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6]李寿德。排污权交易产生的经济根源及研究动态[J].预测,2003,(5).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1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