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乡愁仿写【优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31461

【导言】此例“乡愁仿写【优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乡愁仿写【第一篇】

小时候

友谊是一架小小的跷跷板

我在上头

你在下头

长大后

友谊是一张精美的生日贺卡

拿在手头

乐在心头

之后啊

友谊是教学楼里的过道

我在这头

你在那头

而此刻

友谊是一本厚厚的相册

笑脸在里头

思念在心头

乡愁仿写范文【第二篇】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乡色酒

舒 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心灵物语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了概括。“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但是乡音却时刻萦绕在自己的耳畔,清新依旧,隐喻出游子是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的。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乡愁仿写【第三篇】

懵懂时,乡愁是一弯浅浅的小溪

我站在尽头,母亲在源头

上学后,乡愁一件温暖的毛衣

穿在身上,暖在心里头

成长中,乡愁是一首悠远的笛乐

我在这头听,他在那头吹

而此刻,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仿写范文【第四篇】

“江南”意象体现的对江南母乡的深深眷恋――乡愁。江南本意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它往往代表着繁荣发达的文化教育和美丽富庶的水乡,它代表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余光中生于江苏南京,在南京青年会中学毕业后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外文,因此,自称“江南人”。 他说:“因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而我的母亲和妻子都是江南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新民周刊》2008-2-12)江南的灵山秀水成为他诗文中的重要意象。诗人在《宜兴茶壶》中写道“……温暖的赭土里外一色/不愧江南的沃土,我的后土/经历多少的烧炼才完成?”精神分析方法告诉我们,潜意识愿望要表现出来得到满足,必然要受到意识的干扰、限制,潜意识愿望没有正常渠道表现自己,不得以采取伪装、变形等方式,在另一种改头换面、符合意识要求的方式中得到表现。余光中诗文中以“江南”、“长江”、“黄河”和“呼唤”等多种意象传达出他的潜意识。余光中在《腊梅》中写道“大寒流降自江南,在岛上/在下风处,仿仿佛佛/多感冒的鼻子,仿佛就可以/嗅到腊梅清远的芬芳。”显然,这里的“江南”,已非抽象的语言符号,也不是是地理上的江南,而是压抑在潜意识中的那种情感固着――对于江南母乡的深深思念和回忆。这种情感固着不仅通过“江南”意象传达出来,而且还通过江南水乡的景物――莲、船和雨等等意象。“台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予戏莲叶间。莲是无所不在的……心随目远,眸光翩翩,在莲与莲间飞回如蜻蜓。”(《莲恋莲》)意识在过去、当下、未来的时空中盘旋穿梭,撑开由绵绵暖意与潺潺怅惘交织而成、难以名状的曲折迂回的潜意识世界。自然景物组成的“江南”意象承载了深远的心理、情感和潜意识的内涵。“江南”意象象征和隐喻的“乡愁”,既是他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切身感受,也是海外华人共有的思乡情怀,在“母题”的层面又和中国诗歌的乡愁主题内涵一致,也表达出中华民族由古老的农业文明滋育出的根意识和乡土情结。由个人的“一时之性情”,上升为民族的和历史的“万古之性情”(黄宗羲《马雪航诗序》),正如余光中所说的由“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三者有机交融成的“现代诗的三度空间”(《白玉苦瓜》序)。

“江南”意象折射出的乡愁又是和母爱“情结”一脉相承的。“情结” 是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潜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执着的潜意识冲动。它源于人内在的自由的欲望被社会规范和自己道德意识的压抑,既不能得到实际实现的满足又不能得到自由呈现的宣泄。诗人在《招魂的短笛》中为母亲招魂,唱得凄凄切切,令人心痛眸酸。“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母爱“情结”通过江南的背景,更增添了一份惆怅和凄迷。还有《春天,遂想起》,把深藏于心灵深处的思念母亲的潜意识化作百结的愁肠,因思念母亲而涌出悲伤,到母亲喊“我”,衍化到海峡两岸的喊声,意蕴深远。在余光中的潜意识里,思母念母是与乡愁、国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母爱情怀,乡愁意识,祖国情结,表达了他对故乡对祖国的母亲般的思念和眷恋。“秋天,多桥多水的江南。水上有月。月里有古代飘渺的箫声。舅舅的院子里。高高的桂树下,满地落花,泛泛一层浮动的清香,像一张看不见躲不开的甚么魔网。他便和表兄妹们一火柴匣地收拾起来,拿回房去。”(《伐桂的前夕》)此时,作家仿佛回到了梦中的故乡,梦里梦外都魂系中华的忧郁和感伤。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江南”意象相当于作者的一种梦幻方式。因为“梦是被压抑欲望的想象(伪装)满足”,只有这种梦幻形式才能表现表现被压抑的潜意识愿望。它折射出的母爱成了余光中心灵栖息的港湾。母爱是联系乡愁的红丝线,是茫无涯际心灵栖息的港湾,是无论流浪何处都无法割舍的牵念。只有在梦幻般的倾诉中他才能像越过千山万水迷路的倦鸟飞回家,在母爱故乡里温柔梦幻般的栖息。

和乡愁、母爱联系在一起的“江南”意象背后还折射出一种文化的孺慕和企求。余光中曾在《听听那冷雨》中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江南”意象具备了承载着丰厚的心理内涵和文化意蕴,是探索余光中作品的重要的线索,“江南”意象在余光中笔下成为了潜意识的折射,意义的深渊,传达的是对民族文化的刻骨铭心的孺慕和企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3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