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白居易琵琶行【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67913

【导言】此例“白居易琵琶行【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白居易琵琶行【第一篇】

关键词美学;艺术;琵琶

琵琶自诞生以来就与文学艺术的水乳交融,交相辉映。唐代,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从而带来文学与音乐艺术的繁荣。《琵琶行》作于816年秋天,当时由于白居易的直谏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锐减,消极情绪日渐增多。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高超演技,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诗作中,白居易把琵琶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本诗的主旨。《琵琶行》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它运用了优美的、有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人。

宋元时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为词和曲,文风也较唐代婉约,琵琶作品也多以咏物为主,引物思情。情感^含蓄,张于湖《琵琶亭》、刘敞的《琵琶亭》、苏轼的《采桑子,诉衷情――琵琶女》、岳珂的《次韵乔江州琵琶亭诗二首》、元代张可久的《越调?小桃红?离情》等,都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琵琶题材文学作品。

明清时期,随着外来因素乐的影响以及经济的繁荣,有关琵琶文学作品的也更加理性,内容不再限于思情与咏物,而是对乐器本体和音乐、音色、弹奏方面描写表现比较多。这是因为,琵琶发展到明清时期,各方面发展更加成熟,演奏技巧也更加精湛了,诗词表现琵琶本体艺术魅力已成为这时期的一种趋向,形成了明清时期的琵琶咏。琵琶的在文学上的价值也脱破了仅仅是咏物抒情的范畴。

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要以儒家的“礼乐”思想和道家的“大乐与天地同和”思想为代表。“礼乐”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制度,礼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礼仪规范,乐是指有着政治意义的音乐。孔子是“礼乐”思想的奠基人,儒家的礼乐思想对中国民族乐器的音乐观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美学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中和”的音乐是最完美的至上的音乐,重视音乐的政治、社会、伦理、教化功能,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把中和的美学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和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和谐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乐器中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他主张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

关于道家的音乐音乐美学思想,《乐记》认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观点,诱发于宇宙生生不息、风雨序次的和谐运动,而宇宙的和谐包含了音乐的和谐,天地之美其实就是音乐之美,所以乐者,天地之和也。道家的阴阳观点还体现在琵琶演奏手法上,琵琶中最基本的弹挑技巧是琵琶的灵魂,食指的弹奏使人感到阳刚有力之感,拇指的挑奏又使人感到阴柔婉约之美,这一阴一阳的完美结合无不体现出琵琶演奏的艺术魅力。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对琵琶音乐更深层次的影响,无不表现在重写意、轻写实的手法上,这也像中国国画与西方油画的风格上区别,油画注重写实,形象逼真,浓墨重彩,而中国画追求意境的表达“泼墨写意、淡写轻描”。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也多为写意为主,如著名琵琶文曲《夕阳萧鼓》、《阳春白雪》、《月儿高》、《彝族舞曲》、《塞上曲》这些描写景色的音乐也极少运用直接临摹的手法,更多的是淡化的模仿和意境的表达,对景色的描写主要是用来抒发作者内心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去追求音外之意。这些文曲虽然有文字的标题,但这些标题只是把听众欣赏音乐引入到一个规定的情境中,有一种似画非画、似象非象的感觉,而不像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那样通过音色、速度、节奏的变化将不同动物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这也是琵琶中传统音乐美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篇】

[关键词]琵琶艺术 诗词 韵律 意境 文学 音乐 唐诗 交融

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素有“中国民族乐器之王”美称的琵琶,以其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

中国民族音乐扎根于千年文化之上,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种状况:在赏析诗词时,人们注意韵律、追求意境;而提及音乐时,便是流行、摇滚……提到琵琶则是《十面埋伏》,如此的激烈,富有冲击力;真正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少,也许他们选择了学习琵琶、二胡等乐器,但多是“跟风”、“求异”,没有真正读懂民族音乐。在演奏中过多的关注速度、技巧,忽略了千年流传下来的音乐的内涵。诗词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琵琶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许对诗词的理解可以找到琵琶的另一种美。

音乐学上将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类。从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历史看,中国古代的器乐较之声乐要发达一些。从《尚书》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中简陋的石头乐器到白居易描绘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复杂精湛的琵琶演奏,中国古典民族器乐经历了一段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发展过程又是与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作为一种载体,将器乐的这种发展记录下来;而且文学又不单单只是记录这种发展,同时也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民族器乐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

一、琵琶与诗词的“缘”

在古诗词中,很多事物都有着它独特的蕴意,如竹、莲、松、石等,琵琶亦如此。

1、寓意之“源”

就当下音乐演奏看,一种乐器可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但乐器本身与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对应关系。而在古代则不然,《礼记·乐记》称“丝声哀”、“鼓攀之声欢”,也就是说琴瑟之类弹拨乐的音调重于哀怨,而鼓声相对明快,可以看出人们将它们搬上诗词的舞台时已定下明确的感彩,琵琶属前者。

从艺术起源讲,歌、诗本为一体。最早的如《诗经》,三百首皆可弦歌;《楚辞》源于楚地原始歌舞;汉魏乐府也是当时的乐舞,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就总称当时的乐府诗为“歌诗”。到了唐代,新民歌“曲子”就是一种用琵琶、笛子、鼓等乐器伴奏,配以五言、七言或长短句演唱出来的音乐形式。由于“曲子”歌词特殊的文学性,“曲子”也逐渐引起了一个文学家的兴趣,自中唐以来,王维、白居易、张志和、张松令等诗人,都吸取了民间曲子的表现形式来填写过曲子的歌词,其中王维的七言律诗《送元二使安西》就谱成著名的《阳关三叠》而被千古传唱。“唱诗入乐”成为一时之风气,一些优秀名篇,一入歌乐就被广为传唱,经世不衰。而要将这些诗歌以曲子的形式进行演唱,就必定离不开琵琶这一主要伴奏乐器。

再从琵琶古乐谱方面来看琵琶与唐诗的这种联系。唐代诗歌音乐的盛行从现今发现的唐代琵琶乐谱中便可见一斑。现在真正能见到的唐代琵琶谱一是1900年在我国敦煌石窟中发现的《敦煌琵琶谱》,一是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天平琵琶谱》残片,另一是现藏于日本京都阳明文库的《五弦琴谱》。这些琵琶乐谱均配有歌词,即唐诗。“诗仙”李白的许多诗作,如《关山月》、《把酒问月》等在《敦煌琵琶谱》中都有收录,并且还出现了一首诗歌有多种琵琶伴奏谱的现象。由此可见,唐诗用琵琶伴唱也是两者相交融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寓意之“本”

在唐朝,借琵琶抒感的诗词作品大量涌现。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的琵琶曲调的诗句“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借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的演奏,抒发作者遭贬的愤懑与慨叹;诗人李颀《古从军行》中“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借汉朝惜昭君公主远嫁乌孙国时所弹的琵琶哀怨之调,抒发自己的哀伤之意。

唐诗中咏琵琶的诗篇,记述较多的还是琵琶的独奏,如白居易在《五弦》和《五弦弹》中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著名的琵琶(五弦)演奏家赵璧的高超技艺,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琵琶诗篇《琵琶行》则以精湛的艺术语言,饱蘸情感的笔触,记述了琵琶女从“少小时欢乐”到“年长色衰”,“漂沦憔悴,转蓰于江湖间”的痛苦遭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诗人对琵琶女弹奏乐曲整个过程的精彩描绘了。

二、琵琶乐曲与诗词的律动

在古代,诗词大多可以为其谱曲而配乐传唱,其本身相当于当今音乐概念中的“词”,为其传唱而谱成的曲调类似当今音乐概念中的“曲”。琵琶音乐与诗词一样,都是作者本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在其内心的律动。

1、心灵碰撞、共鸣

诗词等文学创作大多是由感而发的。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他被贬后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抒发个人在政治上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被誉为“唐代音乐诗三绝”之一的“千古第一音乐诗”《琵琶行》,它通过“琵琶女”这一典型的“女乐”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压迫的乐工们的悲惨命运,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谱成一曲震撼灵魂的悲歌。当然,诗中最为成功之处,还是对音乐的成功描写,而成为千古绝调。早在作者生前,就已是“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了(唐宣宗李枕《吊乐天》),可见此曲早已是家喻户晓。《琵琶行》以视觉形象来强化听觉形象,代表了唐代“音乐诗”的最高成就。特别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不仅描绘了余音袅袅、神韵含蕴的艺术境界,更揭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音乐哲学命题,即音乐的生命根源不在于一个“声”字,而在于一个“情”字,“无声”之中也有“情”,着力刻画了音乐情绪的渲染作用。

2、阴阳顿挫、刚柔相济

古诗词讲究阴阳顿挫,正是阴阳顿挫才使人对诗词的感悟更为深刻。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曲》清晰的阴阳顿挫,借祖国山川雄伟气势衬出戍边士卒荒凉寂寞的景象,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诗词中“阴阳顿挫、刚柔相济”也是琵琶演奏所需要。从琵琶声中流出来的乐曲声,忽而急风骤雨,忽而切切私语;或如莺语花底,或似泉咽冰下;忽而银瓶乍破,忽而马嘶刀鸣;忽而珠落玉盘,忽而真珠撼铃;忽而铁击珊瑚,忽而水写玉盘。这乐声是多么地惊人、多么地动听,诗人这样的描写又是多么地出色,仿佛使人陶醉于一个音响世界之中,令听者回味无穷,真有“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三、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表现

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体现,最明显、最让人一目了然的就是那些诗一般的琵琶乐曲的名称。无论是古代的琵琶曲,还是近现代的琵琶曲,在名称上都很讲究文学上的“雅”,许多名曲从题目中就能看到文学的影子。从庄永平编著的《琵琶手册》中的“琵琶乐曲列名”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在题目上富有“诗”的意味的作品:《霸王卸甲》《残荷咏夜雨》《长恨曲》《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飞花点翠》《高山流水》《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青莲乐府》《阳春白雪》……这些琵琶曲有的是用了诗中常用的词语来命名,如《飞花点翠》《残荷咏夜雨》,有的就干脆与唐诗的题目相同,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总之,从题目上看,琵琶艺术中就已鲜明地表现出了文学的意味。除此之外,从琵琶大曲的小标题中也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对唐诗的借鉴和应用。如当代人创作的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此曲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舞的描述创作的。乐曲模仿唐代大曲的结构,分为五个段落,每段一个小标题。五个小标题中,除第一段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外,其余四段均取自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一诗。第二段名为“轻盈绿腰舞”,以中序入拍,旋律优美典雅,展现了轻盈婀娜的舞姿;第三段为“慢态不能穷”,乐曲慢起渐快,情绪活跃,展现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的姿态百生图;第四段为“宛如游龙举”,气势浑腾,运用摇指、勾指等琵琶演奏手法,表现们穿插如梭,犹如金鱼般来回嬉戏的景象;第五段为“繁姿曲向终”,音繁节促,旋律在琵琶宽广的音区中跌宕起伏,强烈的扫拂完成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表现了绿腰舞临将曲终时,急速翻旋、高潮迭起的生动场面。这一琵琶曲的作者自然不可能亲眼目睹当年《绿腰》舞的精彩场面,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鲜明生动的琵琶曲,那是因为他从唐诗中汲取了素材,将诗的语言、诗的意象音乐化,于是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就诞生了。

综上所述,唐诗与琵琶这门音乐艺术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唐诗对琵琶艺术的表现,使得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琵琶艺术又以唐诗为素材,将唐诗以美妙、清新、沁人心脾的方式呈现给人们。诗和乐两者之间相得益彰,乐因诗而丰韵,诗因乐而飘逸,都取得了更好的审美效果。富有灵感和才气的唐代诗人和音乐人,他们互相影响,互相借鉴又互相汲取创作素材,他们用诗歌丰富了琵琶艺术,又用琵琶艺术使唐诗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① 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② 刘崇德。乐府歌诗古乐谱百首[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③ 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④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上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⑤ 范义付。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思考[J].咸宁师专学报,2001(4)

⑥ 蒋寄红。谈《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技术[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⑦ 崔岳。唐诗宋词中的琵琶艺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3)

⑧ 方元、俞梅。唐代文人音乐探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3)

白居易琵琶行【第三篇】

学生先找到的是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诗句:“自言本身京城女……”我请学生带感情的把这些诗句读一遍,然后请他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学生读的情感不是很到位,接着回答:“琵琶女年轻时受人追捧,生活奢华,年老后遭人遗弃,只好嫁给商人,孤独凄苦。”学生回答基本准确,但不够细腻,情感体验也就难以深入。

我请其他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继续补充。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说明琵琶女不仅琵琶弹奏技艺高超,而且人长得美。”一个学生回答说。“很好,这两句话可以看出琵琶女‘色艺俱佳’。”我及时肯定并追问,“知道这句诗用了什么手法吗?”“衬托,用‘善才’和‘秋娘’衬托琵琶女。”学生回答快速准确。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蓖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四句诗不仅表现了琵琶女受到追捧,而且写出了她的生活豪华奢侈;而‘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和前面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琵琶女年老后不再受到别人的追捧,只好嫁给商人。”另一个学生回答说。他的回答全面细致,赢得了其他学生的赞许。我表扬了她,也追问了两个问题:“按理说琵琶女随着年龄的增长,也许弹琵琶的技艺会更好呢,为什么反而受到抛弃呢?再说嫁给商人也不错啊,不是有‘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说法吗?”学生哈哈大笑,并很快明白了:琵琶女受抛弃不是因为技艺,而是因为年长色衰,可见是一个被侮辱的形象;而商人在那时的地位非常低下(商人为士农工商“四民”之末),嫁给商人正好说明了琵琶女今日遭遇之凄惨。

“琵琶女本来是京城人,而现在嫁到了浔阳,而且一个人独守空船,所以很寂寞很悲伤。”又一个学生补充道。

看大家回答差不多了,我及时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琵琶女本是京城名妓,而今沦落江湖;过去年轻美貌,而现在年长色衰;以前门庭若市,而今日独守空船;其心中悲凉凄苦可想而知,那么,白居易呢?一个著名诗人、朝廷命官何以也有这样的‘沦落’感呢?请同学们找出具体的诗句谈一谈。”我顺势把课堂向前推进。

学生快速找出了白居易自叙的诗句:“我从去年辞帝京……”我同样请学生深情朗读,并结合具体诗句谈白居易的“沦落”经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可看出诗人本来在京城做官,现在被贬到江州做司马,内心同样十分凄苦。”学生回答很快,我肯定了他并顺便交待了白居易被贬的原因。

“‘浔阳地僻无音乐……往往取酒还独倾……’等诗句说明浔阳环境非常差,而且诗人非常孤独。”另一学生补充道。我追问了一句:“是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非常差,差到什么程度呢?诗句中有具体的意象吗?”学生很快找出了“黄芦、苦竹、啼鹃、哀猿”等意象,我继续追问:“浔阳自然环境真的这么悲切凄苦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明白了这里是“以情驭景”的写法:以“悲切”之眼观物,物皆着“悲切”之色彩;从而更深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痛苦。

我小结两位学生的回答后,请学生把琵琶女和白居易自叙身上的诗句连起来读一下,并思考一下这两个人有着的“沦落”遭遇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学生读完后陆续回答。

“两人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偏僻的浔阳,一个是年长色衰被迫嫁做商人的妻子,一个是获罪被贬到江州做司马。”

“两人都曾经有过奢华的让人羡慕的生活,而现在的生活都十分糟糕。”

两个学生的回答不错,但仍可深入,引导后学生继续回答:“两人都很有才干,琵琶女有高超的演奏技艺,白居易的文学才华闻名当世,可是一个被抛弃,一个被贬官,都不被人重视。”学生的这个回答已经很到位了。到此,两人的形象已经很明确了,但我想还可以更深入一些。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不错,两人有着不同寻常的才干,不仅不被重视,反而都遭到抛弃;那么,是谁抛弃了他们?为什么要抛弃他们?造成他们‘沦落’悲剧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思考。”

我话音未落,就有学生回答:“抛弃琵琶女的是武陵少年和老鸨,抛弃白居易的是皇帝,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是当时冷漠的社会。”回答干净利索,获得了不少学生的认可。这样回答自然是对的,但是总有些不对劲。“有一定道理,白居易可以说是皇帝抛弃,但琵琶女年长色衰,抛弃她的恐怕不仅仅是武陵少年和老鸨了,还有谁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抛弃琵琶女的除了武陵少年和老鸨等人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时光老人。

在这个基础上,我说:“实际上,我们都没有琵琶女和白居易那样的经历,但是诗人发出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慨叹却激起了我们内心持久的共鸣,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永恒的时光面前都是弃儿,尤其在我们遭遇挫折时,这种喟叹便从心底油然而生,真可谓是千古一叹啊。”这一段话令学生大为折服,他们眼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

但我没有停止,稍作停顿后继续说:“这声慨叹历经千年而更加清晰,在慨叹之余,我们能否给这声叹息一些慰藉,或者说给他们找出一条慰藉之道呢?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再一次将课堂推向深入。

学生讨论得很热烈,但没有人愿意回答。可能是问题指向不明确,或者是难度超出了他们的思考范围。

“大家不妨先结合琵琶女和白居易谈起,给他们提供一条救赎之道。”我把问题更明确了一些。这下就有学生回答了:“给琵琶女找一个欣赏她的人,找一个知音;白居易,就只能等着皇帝的召唤了。”他的回答引起哄堂大笑,我也笑了。

“这也是一个办法,我看最欣赏琵琶女的是白居易,干脆让白居易把琵琶女带走得了,但这是不可能的;”我的调侃引发了更大的笑声,“万一她找不到怎么办呢?而就白居易而言,就算皇上召回了他,也不见得他的才能就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事实上,白居易后来被皇上召回了,但是他不再批判现实了,他的棱角已被命运和挫折磨平。”这一番话后,学生又糊涂了。

“那只能改变社会了,创造一个给每一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社会。”又有学生回答。这自然是对的,我肯定了他:“不错,这是一个好办法,但一个人是很难改变社会的,而且就算社会进步了,也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今天我们欣逢盛世,但不也难免有这样的喟叹吗?”

这下学生真的无话可说了。

白居易琵琶行【第四篇】

一、《琵琶行》中对于音乐效果的把握

琵琶是由历史的曲项琵琶与直项琵琶发展而来,根据有关资料的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则发展成为主要的演奏乐器,有效的推动了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

白居易在《琵琶行》的创作中很好的把握住了音乐效果,从“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句中即可看出琵琶女丰富的情感,要演奏出美好的音乐,必须要具有深刻的情感,一首音乐如果失去了感情就等于失去了生命。这句话更是为后续琵琶女的演奏奠定好了基础。琵琶女将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演奏中,利用各种手法将自己的情思化为琵琶语。诗人在琵琶女的歌曲中了解到了她的情思与惆怅,在演奏戛然而止时,诗人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在琵琶女演奏完成后,听者还沉醉在她动人的演奏中,极力的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思。音乐是有声的,无声是一个短暂的存在,这种短暂的存在让作品中蕴含出独特的韵味,在声音戛然而止之后,听众可以顺着琵琶女的演奏思绪来分析其中的情思,这种无声很好的表达出了音乐没有的东西。在音乐戛然而止之后,很多听众认为演奏已经结束了,但是其实又“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节奏刚劲急促,情绪饱满,表现出了琵琶女对现实与命运的愤懑,满腹的忧愁宣泄而出,这是琵琶女的心碎声,也是白居易内心的悲愤。

除此之外,《琵琶行》中还有大量的环境描写,给读者营造出了身临其境的效果,月下降水茫茫,船中寂静,水面弥漫着精妙的琵琶声,一种悲凉的情愫从中而生,引发了在座每一个听众的共鸣。作者描述到:“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不仅形象的表达出了音乐演奏的效果,还衬托出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二、《琵琶行》中对于音乐形象的描写

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灵活的应用文学语言来捕捉出了音乐形象,这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了作者营造的意境,仿佛听到了琵琶女的奏乐声,同时,白居易还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让音乐形象变得具体、形象,其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深刻的表现出了不同旋律的交错,大弦节奏磅礴,小弦幽细深沉,从视觉、听觉等角度表达出了形象深刻的音乐形象。在曲调的变化之下,又出现了幽咽与间关之声,诗人用抽象深刻的方式将日常生活的声音形象的表达了出来,这种生动、通俗的语言深刻的表达出了文章的意蕴。

此外,在作品中,还应用了大量的叠字叠词以及双声叠韵词,这些词语让诗歌的音韵、声调、旋律上都达到了十分和谐的境界,有效的突出了诗歌中蕴含的美感,实现听众与表演者情感的完美结合。

琵琶女最然有精湛的技艺,但是想要有效打动听者,仅仅只有精湛的记忆是不够的,演奏者必须要具有饱满的感情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倾注到乐器的演奏中,这样才能够达到情感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够让作品具有生命。《琵琶行》中作者描写了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这也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白居易过人的音乐才华与文学素养。

白居易不均热爱奏乐、赏乐,在评乐与品乐方面也有着极高的造诣,从他在音乐评论中表现而来的美学思想就可以窥见一斑。在聆听琵琶女的演奏时,她可以从中听出琵琶女的心情,且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这就表达出了作者对于自己人生境遇的哀思。

三、《琵琶行》中音乐意境的营造

音乐是一种跳动的音符,也是流动的声音,通过节奏、音高与速度的变化可以表现出演奏者的情绪变化,从古到今,很少有文学作品应用音乐来表达意境,但是《琵琶行》就很好的将听觉抽象为一种视觉的形象,表达出了音乐的连续性与过程性。

《琵琶行》中还营造出了一种完美的音乐意境,如“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缓”,这就为读者营造出了一个唯美的境界。在这种美轮美奂的声音中读者可以体会到婉转的鸟叫声以及冰层下水的流动声。

琵琶声像泉水一样突然变得冷涩,逐渐的失去声音,诗人用自己深厚的音乐与文学功底来表现出这种醉人的音乐意境,“滑”字与“涩”字表现出了音乐美。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67913